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及培养策略研究
编辑:心上人间 识别码:24-753372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17 04:18:2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及培养策略研究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及培养策略研究

学生学习动机作为人类的行为动机之一,是学习过程的核心,是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良好的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如何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拟通过对学习动机的种类及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探求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效途径,让学生乐学,愿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学习动机的种类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从事学习活动,除要有学习的需要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由于学习目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可把它称为学习的诱因。学习目标同学生的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学习活动中动机的作用是复杂的,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动机的类型和特点,有利于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高尚的、正确的动机和低级的、错误的动机。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或者是正确的与错误的动机。高尚的、正确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例如,学生勤奋、努力学习各门功课,是因为他们通过老师和家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意识到自己在不久的将来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着祖国繁荣昌盛的重任,所以现在要打好基础,掌握科学知识。低级的、错误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例如,有的学生努力学习只是为了个人的名誉与出路或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等。

(二)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例如,学生的求知欲、成功的愿望、对某门学科的浓厚兴趣,以及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教学内容的新颖等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例如,学生为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为争取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荣誉等都属于间接性的动机。

(三)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又称内部动机作用,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改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愿望等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外部动机又称外部动机作用,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例如,某些学生为了得到教师或父母的奖励或避免受到教师或父母的惩罚而努力学习,他们从事学习活动的动机不在学习任务本身,而是在学习活动之外。

(四)一般学习动机和具体学习动机。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不同,可将学习动机分为一般动机和具体动机或性格动机和情境动机。一般动机是在许多学习活动中都表现出来的、较稳定、持久地努力掌握知识经验的动机。该类动机贯穿于学校生活的始终,甚至在以后的工作中或毕生都具有这类动机。具体动机是在某一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动机。由这种动机支配的学生,常常只对某一门或某几门学科或内容感兴趣,而对其他学习内容则不予注意。这类学习动机多半是在学习过程中因学业成败或师生关系的影响而逐渐养成的。

二、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研究掌握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成因,有利于更好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笔者从十四年的自身教学实践分析,认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好奇心、意志品质都影响着学习动机的形成。比如交往性动机对某一学生来讲可能是主要的、第一位的,但有的学生可能以竞争中得首位,得到别人尊重的威信性动机为其第一位的动机。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年龄特征,也反映了个别差异,此外,成功与失败对不同学生的作用不同也反映了个别差异。

(二)学生的焦虑程度。焦虑指学生在担心不能成功地完成任务时产生的不舒适、紧张、担忧的感觉。焦虑水平不仅影响着学习的动机,更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大量的调查表明,焦虑程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任务的完成有不良影响。中等程度的焦虑对学习是有益的。

(三)成熟与年龄特点。在各种动机表现中可见,幼年的孩子对于社会的影响、家长的过高要求常常是不予理睬的。按照马斯洛的理论:小孩子对生理安全过分关注,而大孩子对社会影响,如教师、家长的期望等比较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性的动机作用才增长,如注意到自己在班中的地位,渐渐地学会与其他同学比较等。

(四)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学习动机与理想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学生整个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直接反映的理想情况或志向水平影响着学习动机和目标结构的形成。

三、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

既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如此重要,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那种潜在的学习愿望变成实际的主动学习的行为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加强学习目的教育,诱发学习动机。

学习目的教育意义重大。正确而又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形成和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明确地认识到了自己当前的学习与将来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联系,体会到当前的学习是未来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准备时,才能确立起远大的高尚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方面的教育。

学习目的教育要注意方式方法。教师要注意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所讲的知识的特点、所进行的教学形式的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等,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远景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明确总的学习目的,还要使学生明确每一学习活动、每一学习课题的具体学习目的。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仅凭教师说理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利用其他各种方式如课外活动、参观访问、实验实习,介绍科学家和劳动模范的光辉业绩以及组织学生与科学家和劳动模范见面等,丰富学生的切身体验和生活感受,使学生学习动机在现实和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强化。

(二)发挥学生主导作用,注重因材施教。

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所思所想。教学活动是教师指导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过程。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这一主张在教育改革大潮中依旧适用。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好,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一些家长不顾孩子的喜好,而纯粹为了迎合社会的潮流,让自己的子女成天学这学那,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也把他们某一方面的潜能消失殆尽。无疑,我们要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学模式。

同时,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要创设一个安全、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的学习氛围,对每个学生要表现出真诚的关注和接纳,切忌出言不逊,或不顾学生水平差异,拔苗助长。记得前几年看过一篇报道,某校一个教五年级的老师知识很渊博,也很努力为学生讲课,他指导的学生也多次获奖。但是年终评议上,学生却联名上书,要求换掉该老师,原因出乎意料,全班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个老师要求太高了,对他提出的要求稍有偏差,他就厉声呵斥。有一个家长抱怨说,她的女儿文娱方面非常优秀,但学习成绩中上。女儿自尊心很强,怕学不好,每晚在家都要复习到深夜,看到女儿已经那么尽力了,她们也很满足了。可女儿在校却多次被该老师指责:“跳舞有什么用?你考试能得第一吗?”,后来她发展到不敢去上学的地步。这样的老师根本不顾学生的感受,学生哪里还有学习的激情呢?所以说,教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指导、评价要恰当,合理,多用鼓励性语言,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这也有助于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愿望,也即学习动机。

(三)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启发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要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但并非所有的情境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推动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性情境,才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所谓问题性的情境,是指既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如课堂作业、课外活动等之中。一般来说,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来说既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而又一跳够得着,过难、过易的问题均会使人失去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要“备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成功的教学情境应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这种方法要求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到繁简得当、难易适度,既紧扣教学任务,又适合学生的情趣口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如上实验课《摩擦》时,先让学生用尺子、橡皮、玻璃棒等物分别在衣服、头发、毛皮上摩擦,然后再用发热的一端去吸碎纸屑等物,就可以看到有的能把碎纸屑吸起,有的不能。对这种结果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题情境就产生了。

(四)利用反馈信息原理,做到奖惩得当。

反馈信息要清晰,具体。反馈就是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反馈要清晰,具体。曾听到过一个低年级的新教师上课,课上他激情满怀,不管学生怎样回答,他总是说:“你做得很好。”一堂课下来,这句话使用频率颇高,而他关于为什么“好”的理由却一句也没有,很多学生都是一头雾水,似懂非懂。这样千篇一律,纯粹为了评价而评价的毫无意义的反馈结果使学生很被动,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所以,这堂表面上热闹非凡的课给所有听课者的感觉就是在“做秀”,没有真正的实用价值。

同时,反馈信息要及时、经常。特别是学生的作业,如果不及时批改,等学生开始遗忘的时候再讲评,就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这样的反馈也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的愿望。在小学阶段,教师如能够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再加上适当的评价,效果相当地好。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五)充分利用新兴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的发展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优化教学环境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根据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通过直观手段以图象、动画、影象、声音等多种媒体来反映事物本质,逼真地表现事物的存在和动态变化,吸引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诱发学生思维,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教法教法,贵在得法。总而言之,教师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学,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如果能巧妙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能如鱼得水地驰骋于教学之中。

第二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且表扬要多于批评。”这句话对我的印象最深。表扬是一种艺术,要用得恰到好处。第一,表扬要真诚,是表达对学生的由衷地欣赏。若老师是想控制学生而虚心假意的表扬,效果一定不好;第二,表扬要具体。如表扬要明确说明学生的哪些行为,这样让学生类似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会更大;第三,表扬要及时。跟反馈是一个道理,及时的表扬易巩固类似行为的再次出现;第四,表扬方式要个性化。不同的学生对表扬的需求和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对于内向的孩子,他们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会让他们紧张、不自在,老师要减少当中表扬他们,私下或小范围表扬会更好。

给我的启示是:

1、让学生明白等级评定的作用,并且教师在评定等级后再加上适当的评语,两者相结合,就会有较好的结果。

2、对天那些学习中处于劣势的学生,我们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

3、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一定要做好评价。教师不能简单的说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还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肯定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鼓励为主,尤其对那些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更应该有效引导,一次鼓励远远胜过一次批评。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观察与判断能是老师评价的关键。老师要善于观察,作出客观的评价。

4、评价具有个体性,应该手段和方式是不同的。我们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进取精神,课堂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

第三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作业

观看了马晓晶等几位老师的关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视频的讲解,我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认识有了很大改观,产生了很多见解和认识,现总结如下: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指在学生有一定潜在的学习动机,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把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起来,也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潜在的学习动机是指教师通过采用一些措施进行教育,把学生还没有或很少的学习动机发展起来。因此,培养学习动机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前提,激发是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已有的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我有如下的体会。

一、有效的外部奖赏

教学中,教师常常运用一定的奖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总认为外部奖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但研究表明,外部奖赏在一定条件下反而会削弱学生的内部动机。所以,教师实施奖赏要注意几个原则: 1.淡化奖赏的外部控制作用。

如果奖赏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得到奖赏物,则会使奖赏成为外部控制手段,反而抑制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奖赏不是目的,而是辅助性评价,给予奖赏意丰对个人学有成效的肯定。教师过多依靠控制性奖赏会强化学习困难学生的消极动机模式。例如,对学习困难学生单纯强调分数的重要性无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有时反而会使他们厌恶分数。这时的分数对他们就是一种外部控制的手段,常常与他们的主观抉择相冲突,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2.奖赏要与学习困难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所给的奖赏应使他们感到自己无愧于接受这种奖赏。如果对他们解决了一些过分容易的任务而大大地奖赏,不会提高他们的自信,恰恰会增加他们的自卑,因为这样常会被同学认为是无能的标志。

3.奖赏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学习困难学生常常受人轻视或批评,社会评价较低。因此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奖励莫过于是别人的称赞和肯定。他们尤其需要教师的鼓励、微笑等社会性强化而不是物质强化。4.注意惩罚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惩罚是与奖励相对的概念,是用不愉快的事件(或刺激)抑制或消除个体不适当行为的发生。比如,学生上课随便讲话,教师批评可以抑制这种违纪行为的发生。但若惩罚不当,非但不能改正学生错误行为,反而会强化这种行为。如教师对学生不交作业处以罚站、罚抄等惩罚,可能会引起学生产生对立情绪,使他们更加痛恨作业。所以,教师对于惩罚要有正确认识和能合理使用。具体要注意:

(1)切忌体罚学生

惩罚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施加某种痛苦或厌恶的刺激(如体罚、训斥等),另一种是取消某种喜爱的刺激(如取消娱乐活动等)。班杜拉认为,常使用体罚或变相体罚是为侵犯行为提供示范。此外,体罚有辱学生人。往往引起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因此,教师不应使用体罚,而宜采用后一种方法。

(2)坚持正面教育为主。

斯金纳主张通过奖赏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以抑制或消退其不良行为。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要矫治学习困难学生的陋习,就需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抓起,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好方法。

二、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动机。

课堂学习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目前教学中的弊端之一是过于强调竞争,以为促进学生(包括学习困难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是竞争。其实课堂竞争中优胜者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学生是竞争的失败者,竞争恰恰更容易诱发学习困难学生的自卑、自弃心理。与此相反,合作的课堂气氛淡化了人际比较,强调每个学生都有成功和发展的机会,它旨在引导每个学生生成积极的动机模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创设合作的课堂学习环境,可采用如下措施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习动机。

多媒体的发展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优化教学环境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根据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通过直观手段以图象、动画、影象、声音等多种媒体来反映事物本质,逼真地表现事物的存在和动态变化,吸引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诱发学生思维,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

(二)利用合理的教具,激发学习动机。

通过展示新颖而有吸引力的直观教具结合多样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境,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的课堂学习环境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协作。教师与学生不仅是师生关系,而且也是合作关系。教师与学生(包括学习困难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就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促进学习。同学之间的学习互助与协作,不仅可以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改进学业,也使助人的学习优良学生进一步得到锻炼。我们曾在分层递进教学实验中采用不同层次学生组成异质组的课堂活动形式。实践表明不同层次学生都能从中受益,学习困难学生尤为如此。异质组中,学习困难学生并不完全是受助者,有时也是助人者,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又能加深其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将能使你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三、利用外界诱因,强化学习动机。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还应注意到高涨的学习动机是不稳定的,它会因不同的情况而发生变化。那么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后还要强化学习动机。

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会对学习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因为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可以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热情;同时,通过反馈,能看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不仅知道该从哪方面努力,还能激发克服困难、力求成功的动机。

教师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表扬与批评都要根据具体情况及学生的个性而有针对性地采用。如对较优秀的学生,适当的批评可能会更有效,而对一贯受训的学生,赞许则更有显著作用。对自信心差的学生则应多鼓励、表扬,而对过于自负的学生,则应提出更多的要求。

分数是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工具。坏分数常常使得学习困难学生心惊肉跳,常常使他们受人歧视。前苏联合作教育学派认为,简单地用坏分数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判决”,会直接挫伤他们学习的情绪与动机。他们主张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分数,或者在学生作业完成得不好时暂不打分,直至改正错误后再打个好分数。我们认为,这种记分方法对学习困难学生是可行的,尤其适合于平时的测验。因为平时测验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发现学生学习问题,及时反馈纠正,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技能,而不是为了给他们贴标签。再如,鼓励性评分也是一种可以采用的方法,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就可以得到一个好分数。我们在分层递进教学实验里的分层评价就是一种鼓励性评价,实践表明它对激发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动机是有效的。另外,向学生宣布学习成绩要谨慎。不少教师喜欢将全班学生成绩张榜公布,排名次。这样公开宣布成绩的形式具有较强的人际比较色彩,故在合作的课堂学习环境中不宜采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哪种教学手段、哪种教学设备,这一切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认真回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这门课,课程中哪一个观点或一句话让您印象最深?给您什么启发或反思?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且表扬要多于批评。”这句话对我的印象最深。表扬是一种艺术,要用得恰到好处。第一,表扬要真诚,是表达对学生的由衷地欣赏。若老师是想控制学生而虚心假意的表扬,效果一定不好;第二,表扬要具体。如表扬要明确说明学生的哪些行为,这样让学生类似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会更大;第三,表扬要及时。跟反馈是一个道理,及时的表扬易巩固类似行为的再次出现;第四,表扬方式要个性化。不同的学生对表扬的需求和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对于内向的孩子,他们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会让他们紧张、不自在,老师要减少当中表扬他们,私下或小范围表扬会更好。

给我的启示是:

1、让学生明白等级评定的作用,并且教师在评定等级后再加上适当的评语,两者相结合,就会有较好的结果。

2、对天那些学习中处于劣势的学生,我们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

3、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一定要做好评价。教师不能简单的说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还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肯定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鼓励为主,尤其对那些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更应该有效引导,一次鼓励远远胜过一次批评。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观察与判断能是老师评价的关键。老师要善于观察,作出客观的评价。

4、评价具有个体性,应该手段和方式是不同的。我们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进取精神,课堂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

第五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认真回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这门课,课程中哪一个观点或一句话让您印象最深?给您什么启发或反思?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其特点是在从事学习活动或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这是一种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部动机。学生只有在学习中不断体会到所学课程的重大价值,只有明确认识到当前所学与将来所用的紧密联系,才能激发出对所学学科的学习需要,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树立以掌握为目标的动机,以此启发学生的求知需要,培养学生争取成功、克服失败的意向。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很重要的:

1、以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某一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引起他们进一步探讨的认知需要。例如:在讲《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提出:说说你生活中常遇到哪些困难?有哪些你认为解决不了的困难?你是怎么想的、做的?从中你吸取了哪些经验?这样根据教学内容并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又能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创设参与机会,使学生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中学阶段学生的参与意识急剧发展。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得到了满足,就会唤起他们更强的表现欲,就更会注意完善自己的形象,需要没有或没能充分得到满足时,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但他们不认输,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奋起直追,以显示自己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体会到一种受到尊重的满足感。从而又促进了他对学习意义的认识,从而增强了学习动机。

我们的教学活动需要适应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尊重他们的需要,随时创设能使学生表现自己的情境,使他们受尊重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为了多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我认为语文课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开设讨论课,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角”,使学生的表现欲驱使内部动机产生积极效应,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强化和巩固。

3、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兴趣小组在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上常常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具体、复杂的。教学有规可寻,但教无定法。我有待于在今后教学中进一步总结、提高。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及培养策略研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