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关注语言表达形式,实现文本深度解读(范文)
编辑:诗酒琴音 识别码:24-216429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3-27 05:39:0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注语言表达形式,实现文本深度解读(范文)

关注语言表达形式,实现文本深度解读

——《藕与莼菜》教学案例

松江区古松学校 王文娟

【背景】

语文学科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语文课程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运用规范的掌握,而且要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文化品位的提升。

要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利用已知探索未知,让学生产生跨越障碍的愉悦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粗略看来,叶圣陶先生的《藕与莼菜》是一篇表达思乡的“一望而知”的课文,仔细读文,会发现有很多被学生忽略的妙处可以挖掘。我们要引领学生钻研文本,赏析、品味文章的语言,体验其中蕴含的真挚情感与深邃的思考,这样才能体会出“无味之味”背后的“至味”之所在。【课例】

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这篇经典散文,初步触摸到叶老的情感和思想,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品读作者对故乡的物与人的描写,体会他的怀乡之情。

2、赏析文中的生活场景,感悟作者借思乡所传达的对生活的思考。

3、学习课文借物抒情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导入后,教师提出第一个主要问题:“通过预习,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写了两地的藕与莼菜,他为什么更喜欢故乡的藕和莼菜呢?”学生通过默读、圈划,抓住文本中描写故乡和上海的藕与莼菜的语句来回答。但是他们容易忽略的是一些虚词。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虚词,从而深入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片断1:关注虚词,体会作者对故乡物的喜爱和赞美

1、师问:作者为什么更喜欢吃故乡的莼菜呢?

生1:因为故乡的莼菜有着“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并且莼菜数量多。

师:除了关注描写莼菜“色泽”与“味道”的词语,还有一个虚词也不应该忽视,你发现了吗?

生:足

师:请同学们齐读删去“足”后的句子:“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令人心醉”,然后再读原句。

生齐读

师:一字之差,情感差异就很大。我们在阅读时要关注类似的虚词。在朗读时注意重音予以强调。

师引导学生以这样的方式继续分析。分析举隅:

(1)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当然能日餐一碗了。(引导学生关注“每”“总”、“满”、“当然”等词语才体会故乡莼菜数量之多)(2)“非上馆子难以吃到”;“直到最近,才算尝了新”;“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引导学生关注“非…难以”这一关联词,“才”“竟”等词语来体会莼菜在上海数量之少,在对比中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在第一个主问题解决的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通过和上海生活的对比体会故乡景色的美丽怡人、故乡人的淳朴善良、故乡生活的恬淡闲适,体会作者对故乡的赞美和怀念之情。

教学片断2:品词赏句,体悟作者对故乡人的赞美 师:故乡的人有怎样的特点?

生:健康的、美丽的。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巾……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

师:此处的“风致”能换成“形象”吗?可讨论一下(生思考、议论)

生(读字典的释义):“形象”指一个人的外貌或容貌;“风致”是指“美好的容貌或举止,用“风致”更强调美感。

师:对,“形象”程度不够,用“风致”强调美感,可见作者对乡人的赞美。

生:乡人还是淳朴、善良的。文中有这样两句话“在产藕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才挑进城里来。”他们把藕洗干净了再去卖,说明他们为顾客考虑。

师:说得好!

师追问:如何理解此句中的“珍品”?

生:“珍品”本指极其宝贵的物品,可见他们对藕的看重。

师:“藕”本普通,但是乡人们却像对待珍品一样呵护,为的是把最好的给别人,多么淳朴!

追问:还有哪些词语能读出这一点?

生:不仅是“洗濯”,还用“一再”这一虚词强调。师:好!开始关注虚词了,语言品味愈发深入了。

生:“他们要稍稍休息的时候,……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随便”一词说明他们这种“好的留给顾客”的行为变成习以为常的事情了。用“他们”展现了乡人们都是这样的,反映故乡民风之淳朴。

师:分析得好!不仅关注了虚词,还关注了人称代词。我们知道“濯”一般用在书面语,庄重典雅,“洗”一般用于口语,此处作者为什么用“濯”而不用“洗”?

生:也是说明乡人们对洗藕这件事看重。师:对!选用何种语体色彩的词,是带有作者的深刻用意和情感的。我们在品味语言时,也要关注这一点。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借助朗读来体味故乡生活的恬淡闲适和这里上海的生活特点。

分析举隅:第2小节中“抢”、“供”等词语可见这里的人受金钱利益的驱动,这里的生活已经没有乡人那种淳朴的气息了。

通过前文的分析,学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赞美和怀念之情。接下来通过分析6、7小节深入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浓的思念和对生活深刻的思考。

教学片断3: 涵泳文字,体悟作者思乡背后对生活的思考

1、师:第6小节哪些词语能够表达作者那种深浓的情感? 分析举隅:

(1)“萦系”指缠绕,“萦系”着的是化不开的乡情,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走得多远,故乡总会将我们牵系。(2)“偶然”与开头的“忽然”相呼应。因为作者对故乡有着深厚的情感积淀,一旦触及,思乡之情就会喷涌而出。

2、师:作者用藕和莼菜上市的情景为我们展现了两幅故乡的生活画卷,细读这两个场景,说说它们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能用文中的词语来说说吗?

生(齐):无味之味。师:作者在故乡时,他觉得故乡的生活是平淡的,如同藕与莼菜的味道。当他离开家乡,来到上海,经过对比才发现那平淡宁静的生活才最令他心醉,正所谓“无味之味是至味”。

师:作者在怀念着故乡,也在思考着生活。所以第6小节哪一种句式居多? 生(齐):设问句

师:是啊!作者用回环往复的语言不断思考着生活,由“我”到“我们”,最后将自己的情感、思考升华为一种普遍性的认识,那就是——

生(齐):“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追问:如何理解这句话?

生:哪里有我们喜欢的人,喜欢的生活,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

师:说得好!哪里有我们所眷恋的人、生活,哪里能让我们的心灵平静、安宁,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借用苏轼《定**》里的词句,正是——“此心安处是吾乡”。此处的故乡不仅仅是地域的概念,更是一种心灵的故乡。【反思】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

教师必须首先要沉浸文本,关注文本在语言表达上所呈现出的特征,引导学生发现文章表达的精妙处,从而更深层次地走进文本。

本文是一篇散文。学生对于本文“借物思乡”这一主题的理解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难点在于体会作者对故乡的一往情深以及借思乡传达出的对生活的思考。

在上课过程中,我努力引导学生沉浸文本,关注文本所独具的语言表达形式,在品词赏句中拉近学生与作者、与文本的距离。通过设置几个层递式的问题,带领学生走入文本深处、走入作者内心,聆听作者的思乡背后的思考,最终让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进入一个全新的、开阔的境界。

关注语言表达形式,才能实现文本深度解读,这样的语文课才会给学生带来思维和心灵的触动,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才会“润物细无声”地实现。【点评】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它背后承载的是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语言智慧、情感和审美内涵。因此,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对某个内容的思想提炼,汉语的视角、汉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都是我们应该努力认识和把握的独特的价值资源。王老师把学生的目光引向文中那些极易被人忽略的虚词、人称代词、表达句式等,让学生在文字的涵泳中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对生活的态度。这不仅满足了学生培养鉴赏文学语言能力的成长需要,同时也满足了学生丰富生命存在形态的成长需要。(曹怿岚)

第二篇:深度解读教材

深度解读教材,构建生本高效课堂

新修订的《课标》中也曾指出,教师不仅是读者,教者,更是编者,要明白编者的意图,这样,教师对教材解读到位,才能把握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才能做好充分的预设,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

1.立足学生,做个读者。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从学生的视角解读文本,会发现文章中的难点和可能产生的发散点。比如,在学习《阿德的梦》一课,这篇文章是几十年前写的,如果放在十多年前的小学生,可能还比较好奇,可是今天神十都飞上天空,宇航员的空中授课让学生早已了解到现在的科学飞速发展,学生有的通过看书、看电视,也了解到很多星球上最新的知识,所在以面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课文内容早已不再新鲜,不如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这样提问:社会发展到今天,阿德的梦实现了哪些?未来你有哪些梦?这样联系生活,开阔思维,学生的积极性高就会调动起来。

2.立足文本,做回作者。上海师大王荣生教授曾说:把小说当小说教,把诗歌当诗歌教,把散文当散文教。从表达的特点定位解读教材,才能确定好的教学思路和内容,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会理解和表达。比如,在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如果从故事内容上解读,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痛歼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重点引导学生感受英雄的形象就可以了。可是,如果从文章体裁上看,这是写人的一篇文章,文章有两部分集中写人的,一部分是掩护群众转移一段,这是群体描写,另一部分是痛歼敌人和跳崖,这是个体描写,作者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来描写,表现了什么?为什么在后两部分不再是群体的逐一描写。而只抓住了班长这一特写镜头?这样,学生既体会到班长在生死关头的身先士卒,英雄群体的视死如归、坚强不屈,他们真的是民族的脊梁,又学会了描写人物的方法。

3.立足教材,做次编者。在对教材和学生充分的解读后,教师还应站在编者的角度,揣摩这篇文章在单元教学和整册书中的地位,揣摩课后问题的设计,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怀念母亲》一课,放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祖国在我心中”,目的是感受名人的爱国情怀,理解名人背后的故事,从字里行间感受爱国的情感,是教学的重点,一般老师很容易搜罗到大量怀念家乡的文章,让学生体会思乡之情,就有点跑题了。

4.立足课堂,做位教者。在二年级下册《最大的“书”》一文,苏教版课后问题是这样设计的:“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川川刨到了什么?人教版的问题是:认真读读人物的对话。对比两个问题,苏教版侧重于内容的理解,人教版侧重于理解人物的对话。作为教师,在弄清编者的意图后,还应根据实际,立足课堂,做回教者,两种问题的设计,前者是教学重点,后者是教学难点,只要学生能读懂就行,不用学会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因为人物的对话在三年级还要学。编者的疏忽,教师不能疏忽,教师应吃透教材,吃透学情,才可以灵活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把这两个问题充分考虑到。

生本课堂心得体会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在以往的课堂上,老师们总是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却干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也只是“蜻蜓点水”,收获甚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就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教师这一角色重新定位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什么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更重要的一方面还在于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通过本次学习,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在写笔记的过程中,感受着“生本教育”的内涵以及在以“生本教育”为主导进行的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细细想来,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些方法也曾经用过,只不过仅有那么几次而已,没能很好地坚持下去,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仍然停留在,以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偶尔采用一次让学生自主学习或是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方法,害怕孩子们玩得太高兴了,而是自己的课堂不受控制,就采用减少学生活动时间,自己多讲的方式。通过学习才知道,其实自己这样做非但没能更好地把握课堂,反而使自己处在被动的位置上。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不会那么长,想想也是,我们成人有时都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了注意力而精力分散,更何况是7、8岁的孩子呢!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一、少分析、多朗读 许多语文课,往往都是教师从开始讲到结尾,一切都由教师包办代替,而学生对知识掌握与否,能否迁移运用,教师顾及甚少,语文教学,教师要抓住关键,详略得当,突出重点精讲,尽量给学生多挤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我在讲《桂林山水》一课时,让学生自己细心读每个句子,一边读,一边悟出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以及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效果很好。

二、少提问,多点拨

教师在课堂上要精心设计提问,要抓住教学上的重点、难点、疑点设计提问。问题设计要“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积极思考。

三、少灌输,多训练

小学语文课要以语言训练为主,做到少讲、精讲,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少把自己的观点看法,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少研究写的什么,多研究怎么写。

除此之外,师生还要在作业和试卷中进行情感交流,这主要发挥评语的作用。作业中出现新的思路,教师写上“好”字评语,作业完成质量好的,写上“再接再厉”等评语。这种交流很有效,使学生在学习中信心十足、情绪饱满、心情愉快的接受各种知识,即使遇到较难的问题,也能不断激励自己,战胜困难。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双向性。师生的关系融洽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而教师要充分的尊重、理解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教学活动中的朋友,进行平等探索与协作,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共创一种融洽、和谐、协调的教学环境,达到教学相长。

如何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如何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

一、潜心研究,认真备课

“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有长流水”,所以,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关键在于教师要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认真钻研、理解文本,把教学的重点、难点筛选出来进行深入思考,形成比较全面的、透彻的理解。只有教师的解读深入了、透彻了,才有底气和空间帮助学生透彻感悟。

二、优化环节,精心设计

1.导:简洁生动,激发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一半。简洁生动的导语配合相应文本的特点、具体的课型的导课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

2.问:既有价值,又有启发。

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会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设计的问题不仅要有价值还要紧紧围绕文本,应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尤其是课堂提问要针对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容易出现的差错。提出的问题难度适中, 数量适中,要有启发性,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的问题要明确,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学生心里去,才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

3.讲:删繁就简,抓重难点。

人常说:“贪多嚼不烂”。假设教学中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就形不成教学重点,难点也难于处置。所以教师上课前对教学的相关内容要精心预设,舍弃不清楚的、易了解的、非重点的, 把教学内容稀释成一点,再围绕这一点展开,让学生能接受实质性的知识信息。

4.练:巩固练习,积累拓展。

作为教师要精细设计每一个课堂作业,做到少而精,有一定梯度,既可以使学生进行知识的强化和巩固,又可以增加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从而增强练习的有效性。

三、精选方法,顺学而导

高效的课堂应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因此应把握好以下几点原则: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老师要以语文特有的语文美感和自己的教学魅力去感染学生,做到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在讲课过程中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眼神和心灵的交流,还应适时地赏识、肯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学生才能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

2.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主动参与。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设计适应学生发展的活动,让学生一直处在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中,让他们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加以适时点拨。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去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教师还应重视学生合作学习,在讨论中形成探究的氛围,使全班从整体上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语言准确,评价到位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希望得到人们的赏识、表扬和信任。所以,教师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并多给予学生欣赏、赞美、鼓励、肯定,不强迫学生一定要接受老师的答案,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切忌正面批评,应以和蔼心态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找出失误的原因,以免伤害同学的自尊心。

总之,语文课上要少点“繁琐分析”,“无效提问”,多给予学生信心,把文本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书中感悟,让学生在语文世界里走得更远!巧妙利用小组合作 构建高效生本课堂

高效课堂教学方式中提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那种单一,僵化的弊端,真正让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这几年来我们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探究和课堂尝试。

学生习惯了独立思考、一问一答的学习方式,突然间要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某些问题,学生迷茫。之前,学生合作学习大多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的。而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自发性行为,而不应该是老师的要求性反应。因此,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①、建立固定合作小组。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小组成员一般控制在4人左右。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②、进行学习方式培训,向学生介绍各种先进的学习方式。如:介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优点、一般的操作方法,使学生产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

③、举行小组合作学习竞赛、评比活动,定期不定期的进行评优,激发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其次,洞察学生合作需要的时机。

选择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在任务多,时间紧,学生学习产生困惑,又不具备独立完成的条件和能力时就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期获取更大的总体效果。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及时通报进展情况,最后把有价值的信息推荐给全班同学,实现最大程度。

第三、科学地进行分组。

科学分组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每小组成员的组成遵循“组内异质,组组同质”的原则,即根据学生学习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进行分组,这样小组合作成员,就可以取长补短,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每组4人,进行分工。一般分成五种:组织、记录、汇报、总结及评价。每位成员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明白各自该为小组做什么,任务可以自己挑选,也可以相互轮换。这样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的机会,使之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确保每一次合作学习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第四、适时地引导深入。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合理引导,积极调控。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及时表扬速度快、有创新的学生,并通过小组询问,个别询问等途径进行调查,教师要及时把没有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或长时间保持沉默的成员置于小组的讨论中,有效地促进小组合作,成为“促进者”;当小组间提出问题,产生争论时,应深入到小组中去参加小组的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他们的“合作者”。教师参与小组讨论,是鼓励、引导、促进学生寻找答案,决不是给出答案。第五、合理地评价结果。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小组合作成员的共同努力,每个小组成员必须尽最大努力,才能实现小组目标实现,从而达成班级目标的,与此同时,自身也有所收获和提高。因此评价不能只针对个人,还要针对小组,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进行评价时要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以鼓励评价为主,同时参照对合作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评价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彩展示、学习效果方面来评价;对小组成员的评价主要从小组分配的任务是否完成、与别人合作交流是否积极等方面来评价。通过小组自评、互评,组员自评、互评来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选出优秀的小组和个人,形成竞争,以利于下一次合作学习的开展。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应和其他学习尤其是独立学习有机的结合,在培养合作精神上又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真正的做到各抒己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存在的问题:

2、“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中还存在,思想观念上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不敢放手学生,自己讲课的欲望还比较强烈,总想把知识直接教给学生。对此,应大胆放手,解放思想,把课堂上表现的机会让给学生。

3、一遇到问题教师就让学生合作学习,往往让学生不知所措,甚至有的学生东拉西扯,落实不到问题上。造成了形式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效果。

4、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止,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探索要求,在学生兴趣正浓时嘎然而止,把合作学习仅仅限于课堂之内„„

如何通过科学的设计,利用学生喜欢交流和互动的天性,喜欢探索和发现的年龄特征,借助于小组合作的形式,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与时效性,让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充分发挥功效,使教学“动”起来,“活”起来,做到“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指导和长期的熏陶,并不断学习和探讨,不断改进、反思、校正。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教师,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身心去实践,迎接小组合作学习灿烂的明天!

构建生本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

第一,科学有效布置好前置性作业。前置性学习,又称为前置性小研究或前置性作业,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

第二,抓好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进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

第三,开展以学课标、研课本、研方法、课后反思等为主要形式的校本培训。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很多情况下,课堂的低效是由教师对课标与课本的学习与研究不足所造成的,而教师这方面的不足又影响和制约了其课堂驾驭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又反过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四,抓好教师备课中的备学生问题。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只习惯于备教学内容,而忽视备学生。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适切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

第五,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发现教师所提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问题充斥课堂,教师的很多提问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六,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课堂上,有的教师刚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的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做巩固练习等,不提任何时间和标准的要求,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与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有的教师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干什么和要他们怎么干,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

第七,积极实施小组互助学习制。现阶段,大班额的班级授课制也是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高的一大原因。在小班化教学难以推行的现实条件下,在班内实行小组互助学习可以说是一个最佳选择。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可以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积极推行学生互助机制,同时,教师通过对小组的学法指导和激励性评价,进一步提高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效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第八,推行作业分层布置制度。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到“不布置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作业,布置启发性、思考性作业;不布置重复性作业,布置可选择性、层次性作业;不布置繁难偏旧作业,布置实践性、研究性作业”。布置的作业数量要少,质量要高,要避免进入“教师随意布置大量作业—学生应付作业—教师随意批改作业—教师再随意布置过多作业—学生再应付作业”的恶性循环,消除教师无暇顾及教学内容的研究和设计、无暇顾及研究学生的现象,从而解决学生不堪重负、疲于应付、厌学情绪滋生等问题。因此,加强作业的管理与指导,避免超负荷、重复性、低水平的作业,给每个学生留有充分自主发展的余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必需。

从生活实际入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生活实际入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个优秀的品德课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 能够唤起学生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入手,吸引学生 的学习注意,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再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主题,从 “事实说话补认识,情景再现温经历,亲身体验强感受”入手设计导入,为突破课堂教学重点服务,从“形象感知释感念,类比感悟渗道 理,情景体悟揭困惑”入手设计导入,为解决课堂教学难点服务,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从而真正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导入的实效性。

“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和发展生活”理念 是新课程对品德学科教学的最深刻的阐述。品德课堂教学是教师主要 任务,是带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的过程。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生活”“生活事件”“生活主题”或“生活场景”基本上是属于精心选择的“美好生活图景”,而不是或者说大多数不是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儿童从教材通向生活,把教材承载的价值、目标和儿童的生活有效地链接起来,让儿童主动、积极地用真实生活和自主活 动来展开教材中的“生活”和“活动”,从而达到“感受”,“体 验”教材中承载的价值目标。这一切入点在课堂教学的导入上。

课堂导入是教学手段,是为开展课堂教学服务,是老师在组织 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他主要是通过利用各种媒体,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可见一个优秀的品德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考虑 如何唤起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 生活。我们从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和铺垫功能这两个角度出发,设计品德课堂导入,让课堂教学有效接轨生活。

一、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 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就是,要求我们在设计品德课堂导入时,要 根据教材呈现的不同情景,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入方 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欲望,保持对学习主 题的高度关注,积极主动学习。

1、以“ 趣 ”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 兴趣。”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是指导学 生热爱生活,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亲身 经历,非常感兴趣。这类课堂的导入,设计时采用精心的裁剪的生活 情景,凸现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以“趣”入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 意,让他们自然的对教育主题感兴趣。例如《走进市场》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尽早的学会一些选购商品 的知识,培养他们独立选购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课始,老师问学生:“喜欢在超市购物吗?” 再问: “为什么喜欢在超市购物?”(学生纷纷说了自己的感受)(随即播放超市里人们购物及一位顾客在仔细挑选商品的情景。)问老师:“这位顾客购买物品时在干什么?” “在挑选商品,看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在看产品使用说明。” “在看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 学生回答踊跃。现在从城镇到农村,处处可见超市。在超市购物较为熟悉。用“超 市购物”情景来导入,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导入的趣 味性,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以“ 思 ”入境 “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 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提高认 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 分。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的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 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的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的 更为深刻。《诚实是金》让学生懂得说谎的危害,只有诚心才能赢得尊重和 信任。要做到不说谎话,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课始老师讲述故事: 在德国,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德国大公司 寻找工作,可是一连 20 多家公司都没有接受他。他想自己才能出众,找家小公司应该没有问题吧。可是小公司也把他拒绝了。同学们,为什么德国的公司都拒绝他呢?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悬念一摆,学生都积极猜想)想知道真实原因吗?那家公司的老板告诉他,不录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在德国期间乘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留学生很吃 惊,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德国老板说:“是的。我 们不怀疑你的能力,但我们认为您惟独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两个字!” 此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你有什么感 想?” 感触学生心里,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深切体会到说谎的危害。

3、以“ 情 ”入境 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的转化为学生的 学习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 鸣。如果课堂品德教育主题,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 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教育,那么在导入时,就要先行孕育道德情感。《孝心献老人》的教学关键是激发学生体贴老人,关心老人的情 感,因此,以情感渲染来导入是触动学生心灵的基点。课始,老师出 示两幅漫画:一幅是奶奶累了坐在椅子上。旁白:老了不中用了。第 二幅是孙子兵兵在给奶奶捶背,奶奶很高兴。旁白:真懂事。问学生 这画面在讲什么? 学生一看就能够清楚把图意说上来。回答后,老师过渡:“家 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人曾经为家庭,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年纪大了,该是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了。我们作为晚辈,承接了 长辈的养育之恩,要懂得汇报。画中的兵兵真得非常懂事奶奶累了,就给奶奶捶捶背,老人并不渴望家人为她付出多少。就是希望自己的 晚年生活能够幸福、美满。你看,孝顺的孙子给奶奶那轻轻地捶背,奶奶就一点儿也不觉的疲劳了。那脸上洋溢的笑容,多么开心,多么 幸福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在老师深情的讲述中,学生都为之动容,在其心头激起情感的涟 漪——老人很需要我们的关爱啊!带着这样的情感进入课堂教学,学 生怎么会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呢?

第三篇:解读深度分销

解读深度分销

多年来,中国企业在渠道管理的实践方面,追求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其积弊之深、危害之大令人吃惊,其中,尤以“深度分销”为甚。

从营销科学的角度看,深度分销本身并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无非是将“密集分销”换了一个说法。为数众多的中国企业将其奉为圭臬,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套用,上演了一场“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闹剧。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问及深度分销的具体定义,恐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笔者追根溯源,方知深度分销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根植于中国市场的产物。其核心思想是:企业应当将营销组织架构不断下沉,从而提升终端的市场覆盖率和企业对渠道的控制力,带动产品的销售。

在企业界,深度分销也常被称为“渠道精耕”。我们所耳熟能详的“渠道扁平化”、“渠道重心下沉”、“去经销商化”、“自建终端网络”、“掌控终端”、“终端为王”等营销词汇,也是深度分销的“基因变种”或“旁系血亲”。深度分销的“黄金时代”

毋庸置疑,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条件下,深度分销对于销售量的提升,确实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个中道理很简单,从下面这个简单的公式就能参透其中的原理:“销售量=网点数×单点卖力”。

既然销售量与网点数成正比。那么网店数量越多,顾客购买概率就越高,销量就越大。深度分销的实质,就是企业营销架构离终端尽可能近一些,覆盖面尽可能广一些,终端网点数尽可能多一些。

从实战效果来看,深度分销成就了不少企业的既往辉煌。如康师傅、可口可乐等快速消费品企业就将深度分销理论运用得淋漓尽致:康师傅自从1998年开始实施第一版“渠道精耕”,据说到今天已经更新为第30个版本了;可口可乐从2000年的“101系统”发展至今,也不断深化、改进其分销模式,还发展出诸如手机订单系统和MEP系统等资讯工具,提升精耕效率,摆出一副誓将深度分销进行到底的态势。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贯彻执行,中国经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小城镇建设也取得积极进展,乡镇和农村的消费水平日益提高。为此,康师傅、可口可乐这些巨头们开始将深度分销的触角延伸到三、四级城市,在乡镇设立分销员,直接掌握乡镇批零兼营客户的订单。在这股风潮的带动下,几乎所有消费品的知名行业,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卷入深度分销的旋涡,像立白洗衣粉、白象方便面、旺旺食品更是无所不用其极,不仅在乡镇设立分销员,还发起了向村、组进军的号角,被业界人士戏谑为“鬼子进村了”。

深度分销的拥趸们绝不限于快消品企业,手机行业同样为数不少。2001年,尽管国产手机在产品和品牌上都处于劣势,但是国产手机扬长避短,将渠道重心下沉到三四级市场,销量开始迅速提升,到2003年年底,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一度压倒国外品牌,委实风光了一把。但好景不长,由于产品力不强,品牌力不足,国产手机很快败下阵来。

从“营销利器”到“饮鸩止渴”

远观深度分销,给人的感觉似乎像一块宝玉,玲珑剔透,光彩照人,细细把玩,却是一面“风月宝鉴”,白骨粼粼,血泪斑斑。

对大多数企业而言,深度分销就像壁立千仞的“三重大山”,企业早就不堪重负,甚至已经到了苟延残喘、行将就木的地步,如果不加以改变,毫不夸张地说:深度分销就是一味“毒药”其毒性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重大山”:人事固定费用急剧攀升。说得直白一些,深度分销基本就等同于“人海战术”,技术含量不高,是“劳动密集型”的活儿。深度分销的“度”越深,就需要越多的人员。人员越多,人力成本就越高,常见的深度分销人员配置可分为以下四类:

1.part-time(短工):如商场导购、理货、零促人员等。属于企业销售组织的最前沿,上述人员一般直接配置在经销商、分销商那里。

2.full-time(长工):固定线路业务,有的企业将其称为助理业务。他们负责乡镇分销业务、封闭渠道业务。一般由当地的经销商招聘,厂家负责培训。

3.正式业务代表(正式工):厂家派驻经销商处的销售顾问,属于厂家正式编制,俗称“御林军”。负责洽谈企业与经销商或分销商之间的资金流、信息流等事宜,并督导短工和长工的工作。经验表明:1个50万人口的县,应当配置2~3名业务代表。

4.市场监督管理人员(监工):属于企业的管理体系。为了构建深度分销体系,企业营销人员的数量逐渐增加。如何管理好新增的队伍成为新的课题。原有的管理层忙不过来,只有额外再增加一个层级,起到督导的作用。

必须指出是,当今中国人口红利消量递减趋势,劳动力成本大大提升。如今若不能开出适合的工资,基本别想招到中意的业务员。快消品企业五年前的人事费用率仅4%~5%,而眼下很多企业已经早超过了业界通用的7%的警戒红线。

“第二重大山”:变动成本成“超级黑洞”。人招进公司之后,总得做事情。这必然导致变动费用的增加。开发终端、维护终端、终端促销等众多名目的费用,一涨再涨。统计显示,增加一位员工所带来的变动成本,往往是固定成本的3倍。笔者调查过很多实施深度分销的快消品企业,“销售增长率”往往跑不赢“变动费用增长率”。这必然导致企业经营体质弱化,盈利能力下滑。

“第三重大山”:灰色营销。加人易,管人难。业务员常年在外,倘若自主性和自律性较差,倘若缺乏有效的远程管控手段,白条、拖欠、合伙套利、伪造等“灰色营销事件”必然不断出现,一个业务员辞职,背后常常就是数万元的坏账或应收账款,这极大侵蚀了企业健康的现金流。

情境变化:此一时,彼一时

为何深度分销此一时失败,彼一时成功?

用一个经济学上的原理不难解释——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任何一个要素的边际效益,在时间序列上注定递减、趋零直至为负,这是经济学的必然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深度分销理论诞生之初,产出高于投入,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今天,随着营销环境的变化,产出低于投入,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做大反而变弱,而企业一旦盈利能力变弱,人性使然,企业开始削减线上营销资源,来勉强维持利润。这又导致销量进一步下降,一切似乎陷入了一个悖论。

除此之外,营销环境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也是深度分销在今天“水土不服”的重要原因。

彼一时:跑马圈地,遍地黄金

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消费者品牌意识尚不成熟,渠道贩卖什么,消费者就被动购买什么。深度分销成为无坚不摧的利器。

这一时期“先占先赢”、“先入为主”效应明显。谁先开展深度分销,谁就拥有时间上的比较优势。如果能够形成稳定的基层作业人员、稳定的拜访周期和稳定的分销服务,先发者就容易实现销量领跑,并对后来者构建渠道进入壁垒。这一时期消费市场成长迅速,跑马圈地的空间大,企业只管扬鞭奋蹄,所到之处,几乎“遍地黄金”。

这一时期深度分销带来更大的终端能见度,让一些大牌企业高举高打的媒体策略落地生根,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

彼一时:竞相投入,优势互抵

眼下正值中国产业集中的整合时期,任何时间、速度等比较性竞争优势(非核心竞争优势),旦夕之间就会被对手的同样做法抵消或反超。过去,粗放式播种就有好收成,现在精耕细作,也未必会如愿以偿。

深度分销已蜕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终端资源消耗大战。各大竞争企业围绕终端的争夺和拦截,不断升级,企业深陷重复性博弈的“囚徒困境”:你投一个卒,我就放两个兵;你给1%的返利,我就做2%的促销;你送三轮摩托,我就赠四

轮卡车......各方好比在水中比赛潜水,准憋不住气,那就只有浮出水面,饮恨出局。

随着各大企业的深度分销的不断深入,渠道拥堵日趋严重。过去是渠道主导消费者,现在是消费者反过来影响渠道。很多产品尽管花费了不少进场费、促销费,但由于消费者不领情,企业开始频频品咂渠道退货、产品过期之苦。理性回归,从“深度”到“浅度”

不难看出,在新的形势下,深度分销的进入门槛不断提升。一方面,做深度分销需要企业以“三力”(强大的资金实力、渠道管理能力以及渠道控制能力)做坚强的后盾,没有金刚钻,千万别揽瓷器活;另一方面,企业必须有适销对路的产品,以及与渠道深度匹配的品牌力,从而能够为地面推进提供足够的势能。特别是对于那些实力不是很强,管理上存在较多短板的企业来说,深度分销更要量力而行、三思而后行。深度分销固然会带来一段时间的快速成长,但说不定,急症用猛药反而会适得其反。在这里,我们建议这类企业不妨尝试“浅度分销”。

“浅度分销”的总体原则:渠道深度与品牌张力保持平衡。品牌张力大,渠道可以深些,品牌张力小,渠道就浅些。品牌张力好比“水”的源头,“水”到“渠”成,“水”多“渠”深,套用一句古诗:问渠哪得深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基本方法:长短适度、宽窄相宜

企业在执行“浅度分销”策略时,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1.渠道要长短适度。在确定渠道长度之时,应考虑三方面因素:产品的目标市场定位、产品的市场基础以及产品背后依托的资源。

2.为不同的产品设定不同的渠道深度

某企业产品线中有A、B、C、D、E产品,该企业为其各自渠道信息不同深度,产品A:该企业的拳头产品,定位“中高价位”。目标消费群分布广泛,已经有20年的历史,有极强大的产品力和良好的口碑。渠道方面从1998年就下沉到县城,历经9年耕耘后,在2007年开始执行深度分销,一口气招聘1万人,直接到乡镇协助经销商取订单,并做市场活性化服务。不过,截至2011年,该企业已经陆续将这1万多人解聘,退守县城。

产品B和C:定位中低档,很难进入一级城市,渠道重心聚焦县城。虽然产品B面向农村市场,但因为毛利不高,所以销售重心没有下移到乡镇,而是通过设立次级分销商的做法,将产品自然辐射到乡村。

产品D和E:属于高价产品,渠道重心聚焦在一、二级城市,仅在企业的直营范围销售(该企业在一、二级城市设立直营店,基本不设经销商),不盲目追求扩张“版图”。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确定深度分销或浅度分销中的“度”呢?应当遵循以下两点:

1.确定渠道的宽度时考虑三个因素:产品资源能力、渠道的重要程度和物流模式。

2.企业可以把终端分成超重量级、重量级和轻量级三类,并针对各自特点采取不同的掌控方式和不同的物流模式。比如,大卖场、连锁超市和学校是企业的“超重量级终端”,对于这类终端,可以采取直营直送(企业派人取订单并且企业自行送货)的方式。比如,对某地特产品而言,风景点、网吧和A级干杂店属于该企业的“重量级”终端,对此,企业可以采用派人取订单,交给配送商送货的方式;B、C级终端因为数量庞大、分散并且回转慢,属于“轻量级”终端,该企业对这类终端应采用自然辐射方式实施覆盖。

第四篇:关注情境 解读文本

关注情境

解读文本

——创设生本对话的乐趣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对话有生本、师生、生生、自我对话等方式。其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但是,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阅历和理解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他们与文本之间终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叶澜教授曾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而激活语言文字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情境中动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关注情境 解读文本”。

【文本情境】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再现课文情境,将文字、图像与声音融为一体,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可以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能很好地引起学生说话的欲望,并提供对话的素材。如:《船长》这一课的开头就是这样一个场景:“诺曼底”号轮船被“玛丽”号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船上一片混乱。船长哈尔威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全都救出去。”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播放《泰坦尼克号》影片,孩子很快就了解当时情况危急,让学生很快体会到人物当机立断的鲜明形象。

【朗读情境】

俗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达成对话的一种途径,是诵读者与文本言语之声的碰撞、交流、融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努力营造书香的气氛,使课堂成为阅览室。读的方式也多种多样:默读、略读、精读、朗读,比赛地读,质疑地读,激起感情地读„„读出意境,读出教材的特点,读出年级的特点,读出教师的教学风格。《西湖》,老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图象,把山石读活,把湖水读美,实现生本对话。

【联想与想象情境】

联想与想象分不开,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情境尤为重要。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小学生天真烂漫,爱幻想,教师可以多在教学中多创设一些想象情境,为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深层对话创设条件。如在上完《虎门销烟》一课后,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想象情境:“如果此刻你就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想象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使学生的表现欲增强,从而实现与文本的深层对话。

【构建问题情境】

阅读是一种建构,一种选择,也是一种批判。课文说什么是容易理解的,新课程在明确课文说什么的基础上更要引发“我想对课文说什么”。如果没有挑战性的问题,就不能很好地进行文本对话。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要有思维深度,只有深入读书才能解决;问题富有挑战性,能激起头脑的风暴,碰撞思维的火花,挑起探究的学习方式。《七色花》一文的教学,在学生读懂了课文内容,被七色花神奇的魔力深深吸引后,问学生:你们认为珍妮的哪一片花辨用得最有意义?紧接着进行角色换位:如果你也有一朵七色花准备怎么用?这样,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对七色花的使用进行评价,并由评价引申到自己的七色花准备怎么使用。学生的发言,尽管角度不同,但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领悟到了洋溢在课文字里行间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了文本意义的有效建构。

【表演情境】

模仿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字词句的含义,体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所应承载的情感,可以创设相应的表演情境,通过让学生们身临其境,扮演相应的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实践、探索,将积累的“消极语言”转换成为能够“运用”的“积极语言”,即是内化语言的过程。

本来就是剧本的课文《负荆请罪》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一组同学当演员,一组当评委,依据这段文字进行演出或对演出进行评判,再交换角色进行一次。教室里顿时沸腾了,同学们进行角色分配:谁是蔺相如,谁是廉颇„„然后分头咬文嚼字地读起书来。几分钟过后,只见被大家选出来的导演手捧语文书,对照着课文在向演员们“说戏”。经过选拔后的“廉颇”在一边大声地“负荆请罪”的那段话,他用高亢、坚定而又有力的声音将廉颇所说的话一字不错地“吼”了出来。这边大度的“蔺相如”也感受到他的诚恳。这组同学的表演赢得了另一组“评委”们的热烈掌声和实事求是的评价。„„可见,当课文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储备和积累时,他们自身的态度、价值观也在悄然地改变、丰富和提升。同学们用这样的方式读书,是把书读活了,读懂了,读出了语言文字的内涵,读出了人生的价值。学生的精神得到了陶冶,人格得到了升华。

生本对话是语文教学重点,关注情境能更好的解读文本,有利于帮助学生走进文本,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并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第五篇:爱情心理学:深度解读爱情

爱情心理学:深度解读爱情

心理导读:恋爱中的人为何心理会退化到婴儿时期?为何两个人在一起久了之后会感觉越来越像呢?下面让我们用深度心理学的观点解答吧!——

在爱情中的人们,在心理上往往退化到婴孩时期

我有什么需要,不用开口,爸妈就应该知道,而得到照顾最好的办法就是哭闹,但在成人的世界里,这样方式行得通吗?一个人从小成长的背景,常会深深地影响他日后被什么样的人吸引,以及日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不管曾经受过多少伤,当爱情来临时,就是最好的医治和疗伤机会,从深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天下最好的治疗者是自己的爱人。

深度心理学

一个人从小成长的背景,常会深深地影响他日后被什么样的人吸引,以及日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不管曾经受过多少伤,当爱情来临时,就是最好的医治和疗伤机会,从深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天下最好的治疗者是自己的爱人。但是,因为信任、不设防,所以在爱情中也是伤上加伤最危险的时候。当人的感情被触动时,就进入了一个非理性的潜意识过程;爱情关系其实很像母亲与婴孩的关系,彼此恋慕、含情对视,都想把最好的献给对方,不在一起时会焦虑、不安,仿佛“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爱的关系今与昔

唯有在恋爱中,人的二个基本心理需求可以同时得满足:一是:无条件被人接纳;二是:在所爱的人心中居首位,特别心里愈空虚或愈不成熟的人,愈容易依赖对方来支撑你脆弱的自我价值感。

不知不觉地,期望对方能随时随地无条件接纳你、随时随地把你摆在第一位;心理愈没有安全感的人,日后对伴侣的要求愈是加倍;过去受的伤,要从现在爱的关系中加倍讨回。例如过去在家中被忽视的,现在会不知不觉地要求伴侣不断给你注意力;过去被管得太厉害的,现在会要求伴侣信任你,给你空间。彼此互许终身之后,你会觉得:为什么我所要的,你却不给我?

深度心理学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在剪不断,理还乱之错综复杂的爱情关系中,找出一些头绪,让我们在分析处理问题时,掌握较正确的方向。

所谓移情作用就是把对过去生命中一些重要人物的情感转移到目前所遇到的人,或者,曾想从一些重要人物身上获得却未能如愿的情感需求,希望从目前的关系中得到满足。很多人因为从小在某一方面心理上的匮乏,一旦得到相关的满足,不管人时地是否合宜,就掉进爱的陷阱了。例如有位女士,是第四个女儿,从小在家中常被忽视,有次与家人外出走丢了,父亲却浑然不觉。她从小自尊心低落,觉得自己是个丑小鸭,渴望得到父亲珍爱,却未能如愿。上研究所时,有家有室年近半百,满有慈父形像的教授开始注意她,欣赏她时,她就觉得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位教授,本无心要破坏别人家庭,却不知不觉中掉入陷阱,成了婚外情中的第三者。许多外遇的悲剧就是这样发生的,每个人都情有可原,他们不是十恶不赦,只是如你如我充满了人性的软弱。

广角及望远

人的心理需求很多,就像照相机有广角及望远镜头,用望远镜头对准某一对象时,此对象变大,而其它对象就变成模糊的背景。

这就像肚子饿时去市场买东西会买得特别多,因为你的需求(食物)被放大;可是当你吃饱后,需求又不一样了。食物像被广角镜头溶回背景中,但吃饱后你口渴了,这口渴的需求又像被望远镜头放大了一般,其它需求都变得不重要,而你把所有注意力放到这个新的对象,新的需求上,直到它得到满足,才重新溶回背景之中。起初,你也许期望一个慈父般的伴侣,但当你被照顾、被关注的需求满足后,你很可能产生一个新的心理需求,开始要求独立、自主。人是会成长会改变的,冲突于是产生。

我们刚开始从爱情关系中可以得到满足,但因为我们的心理需求会随人生情况而改变,所以,两人结婚以后还要不断适应,不断学习才好。

造成情人间强烈吸引的原因之一,是“The Quest To Be Whole”—“完整之我”的追寻。按照心理学大师杨格的理论,每个人都身具“显性”与“隐性”(或称“影子”)人格。换言之,每人除了表现外在众人所见之“显性人格”外,还有个正好相反,潜藏心底的“影子人格”。例如,“分析型”者的影子人格是“感觉型”。通常,“分析型”者着重逻辑思考与客观评断,但是当他在强调与表现“理性” 时,便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细腻多情“感性”部份的人格,压抑到潜意识深处,变成隐性的“影子人格”。

“显性人格”的形成与先天因素有极大的关系,但也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例如,男性成长过程中,多被要求“喜怒不形于色”,“好汉打落牙和血吞”,他人格中多情易感的部份便被深深压抑到潜意识中变成“影子人格”。

当先天人格成份中“阳刚”“分析”特性较强的男孩去念理工,毕业后又在要求一丝不苟,毫无变通的环境中工作(例如美国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而身具“阴柔”“感性”特质的女孩去念人文,学成后又在文艺界工作,此时男女先天加上后天的差异就变得更大了。

急惊风与慢郎中

上帝是最有幽默感的,就像祂在自然界中创造磁铁“异性相吸”的现象,研究人间爱情关系时,我们也常见“急惊风”与“慢郎中”,“外向”者与“内向”者,“活泼的”与“稳重的”,“分析型”与“感性型”之间,彼此强烈相吸的现象。

当一个人遇见一位身具自己“影子人格”的异性时,心中常会有欢喜雀跃的感觉,因为对方彰显出自己所缺乏(或已被潜抑,消逝了)的人格特质。例如,当 “分析型”的男性与“感性型”的女性相遇时,彼此常会充满新鲜欢愉。她丰盈流畅的情意,往往会挑动他长久压抑心底感性部份的人格。与她在一起时,他那被深埋阴暗地窖的“影子人格”开始见到阳光,感受一股从外注入,活泼新鲜的生命力,使他深受吸引,觉得自己好似脱胎换骨一般,受桎梏的心灵,顿时得以自由释放。这个异性相吸,彼此各得一线生命契机,使自己尘封枯萎的“影子人格”重见天日,得到露水滋润,与自己“显性人格”整合,发展出一个较完全,较成熟人格之过程,我把它称为“完整之我”的追寻。

人要发展出一个“完整之我”是个非常艰巨,要付上惨痛代价的过程,所以慈爱又幽默的上帝就让这些异性相吸,一见钟情的男女在蜜月期中,先预尝了爱情天堂的甜蜜滋味,然后才让他们闭着眼睛心甘情愿地进入“磨合期”,在艰苦的“旷野”之中,让两人彼此在个性上“铁杵磨成绣花针”,继续发展“完整之我”。

在磨合期中,过去对方最吸引你的特质,现在却成为让你最受不了之处。过去你欣赏他的沉静,理智,现在却是沉默愚昧,不解风情。过去爱他的自信果断给你安全感,现在却成了自我中心,事事都要主宰。

如果正好相反,过去女方爱上的是他的细腻温柔,那么进入磨合期中,她很可能就要抱怨他缺乏男子气概。同理,如果过去男方被她的情感丰盈,活泼伶俐所吸引,现在就巴不得她停止“歇斯底里”,唠叨不停。在蜜月期中,人人都以为找到了完美的梦中人,在磨合期中却发觉自己过去瞎了眼才会爱上这个对象。

在磨合期中,我们都想努力改造对方,要对方变得完美,像自己心中所订之“理想形象”(Imago)一样,这是亲密关系中痛苦最大的来源。

终止恶性互动

人要如何才能在磨合期中少吃苦头,通过考验呢?唯一的办法,是了解并遵循上帝所创造的心理定律,放弃使对方变成完美的幻想,不要定睛在对方身上,而回头重新专注在自己“显性”与“隐性”人格之整合与成长。换句话说,“感性型”的不再逼“理性型”的也要和她一样善用诗词表达丰盈的情感,而专注扩展(Stretch)自身的影子人格,让自己也能擅长逻辑思考;“急惊风”型的,学习去容忍“慢郎中”的慢,同时学习让自己欣赏并享受影子人格中的轻松自然。

最有意思的,是当你观察一些感情好的老夫老妻时,你会发现,当一个人放弃改变对方时,对方竟然会愈来愈被影响,不知不觉中两人变得愈来愈像。

举个例子来说,有对夫妻,太太是“组织型”,非常有条理,先生却是“潇洒型”,凡事大而化之,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当初两人相识时,太太欣赏先生轻松自在,平稳幽默,好象天下没有甚么事能让他惊慌失措。太太因成长于一个父母要求完美的家庭,常被对自己过高的期许压得喘不过气来。刚交往时,紧张兮兮的她只要跟他在一起,就觉得有安全感,可以放松下来。而先生从没遇见过一个女孩子这么有条不紊,做每件事的效率都不知比他高出几倍,因而对她欣赏得不得了。

婚后问题来了,太太愈有条理,先生愈乱,太太愈要纠正,先生就愈胡涂。例如,先生每次连自己皮夹放哪里都不知道,而太太愈受不了,愈要他收好,先生就愈不去留意,愈常丢三忘四,造成一个恶性循环。

要处理这类恶性互动的关键,往往在于“过度负责”(Over-functioning)的一方在对方犯错或达不到自己标准时要学会去面对,忍受自己内心的焦虑,让对方为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

果真,先生这个毛病一直不改,直到有一天她痛下决心不再管这事。先生出差到机场时,竟找不到机票,这下不但要自掏腰包,还要付高好几倍的价钱,结果连这平日毫不在乎的先生都心痛了。这次教训之后,先生才开始警惕,慢慢有了改变。

持恒的亲密感

夫妻间有许多这类微妙的互动,处理这类你进我退,不断重复,难以改变的“亲密之舞”(Dance of Intimacy)时,一定要寻求智能来改善。

关注语言表达形式,实现文本深度解读(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