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编辑:梦中情人 识别码:24-1035920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15 01:13:21 来源:网络

第一篇: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陶行知教育思想历经几十年对我国的教育深深地影响着。我国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制定都参照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尤其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思想对现代学生的教育影响深远。生活处处有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将阅读教学与认识世界,体验情感、感受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反思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是在教课本,而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设计与展开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难以成为丰富学生生活的渠道,反而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回归生活。我国在现行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下培养的人才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农村与城市教育理念以及对新课标的认识程度有一定的差距。

[关键词]:生活教育 小学语文 教学影响 【引言】

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陶行知作为杜威的学生将生活教育论提高的一个新境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①“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②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教育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不仅可以获得充实的内容,而且可以使教育对生活真正能发挥伟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说:生活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指向社会的、民族的、整体的、为人民生活向前、向上需要的、为民族、为大众求解放、谋幸福、培养“生活力”的教育。将陶行知的的生活教育理论运用于语文教育对整个国名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活即教育-----因材施教是生活教育的重要体现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需要因材施教”,他曾给因材施教以形象的比喻:“培养创造力要像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他还说过:“松树和牡丹花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无论是陶先生的因材施教,还是孔圣人的因材施教,教授的对象都有一定的生活环境,都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情感基础。语文教学中知识点繁多,新课标对低年级拼音,识字量都有较高的要求。所认识的汉字多数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学生熟悉的,有生活体验的内容学生学习效果好,反之,有些陌生的抽象的词语离开了学生的生活范畴学习起来就困难。在实施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们班有一名学生是先天性牙齿不全,说话不关风,发音不清楚,学习自卑,不愿与人交往。我在教学时只要叫他回答问题他就呕吐起来,情况怕人。本学期我校正好有一项课题是关于问题学生的研究的,虽然该生在语言上有些障碍,但作为老师还是有极力地去转化他。因此我做了多次家访,深入了解他牙齿缺陷的原因,今后发展状况,他的爱好,他所不喜欢的东西。当我了解到他特别爱干净的时候,我就从这里入手,在班级表扬他的整洁,鼓励他书写也要做到整洁,遇到他的点滴进步我总是鼓励。没过多久他的书写进步很大,我急需鼓励他敢于说话,每次上新课叫学生字词是我总会叫他拼拼音,并且每一次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迎来全班的掌声。

对于这位学生我做到了因材施教,我从他的生活入手,如果作为班主任我对于学生生活是陌生的,我想就不可能有他较大的转变。因材施教离不开生活基础。

社会即学校----把课堂搬到“社会”中去

学校、社会、家庭对孩子成长各有各的地位,各有各的作用。卢梭就对学校教育提出批评,爱默生也说了很多,他们认为我们系统性掌握知识,知识的累积性,大家要强调结构性的知识,这种要求,这种特点的教育在过去来讲确实是非常必要的,也一直是现在主导的话语权,但是我们想一想在工作中间,我接触了很多高层次的人,几十年的教育他一个星期就会了。就说明我们学了大量的知识垃圾,这样的教育是一种死教育,西方创业的巨子,福布斯、比尔盖茨等等这些人都没有大学毕业,就是说我们需要教育并不能从学校里面获得,我们不需要从学校里面待那么长时间,而18岁到30岁我个人认为是个人创造的黄金时期,如果待在学校里面那简直是昂贵的浪费,简直是对人类的不尊重,所以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浪费,这是不应该的。在语文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开拓识字的渠道,去生活中识字,将知识在生活中运用。

温州市学生实践学校不给学生提供学籍,教师也不在课堂上教学生书本知识,学校是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主要面向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学生开放。202_年至今,学校累计接待学生超过13万人次。在户外拓展区,小记者们体验了一堂锻炼团队意识的游戏课。50名小记者被分成三组,各小组分到一个呼啦圈。每组围成圈,全体成员需在牵着手的前提下接龙穿越呼啦圈。先从头部开始钻,还是从脚部开始钻?大家边商量,边试着低头、扭腰、迈腿、蹲立。短短十五分钟后,每个小组均顺利完成钻圈接龙,体现出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规划的基地课程基本领域有生存体验领域、素质拓展领域、科学实践领域、专题教育领域四大领域。现已开设素质拓展、生活技能家政训练、科普教育与制作、国防教育、植物与园艺、毒品预防教育等6大模块60多个活动项目。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积极体验,形成对自身、自然和社会的整体认识,养成积极负责的生活态度;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效衔接,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促进德、智、体、美在实践活动中相互渗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任务很重,学校对教师的教学业绩相当重视,与教师的考核挂钩。多数教师拼命在课堂上灌输书本上的知识给学生,孩子们没有快乐童年可言,教师一天到晚累得也够呛。我认为书本中的教学应与课堂之外的教育并不矛盾,新农村社区为孩子们的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我除了让学生养成去学校少年宫借书、读书的好习惯以外,鼓励学生到镇文化馆借阅图书,定期开展读书比赛活动,谈心得、摘录好句、写感受,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提高阅读效果。重阳节时,组织学生去敬老院陪老人聊天,帮他们打扫卫生,和老人一起看报,听老人们讲他们的故事。学生乐于和老人聊天,无形之中孩子们收到了爱的教育,知道敬老的意义,孩子们有了生活感受,遇到尊老爱幼的话题他们总能滔滔不绝,这对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大有好处。我对教学业绩并不担心,我很崇尚大语文的教育理念,把学生从课堂引向“社会”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学生肯定要学好书本知识,而将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有机地结合更是农村教育的一片新天地。

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原理的方法论,是他“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哲学思想在教育中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实质,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挖掘课内外的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课改提之甚响的理念之一。语文教科书一直被我国教育工作者视作学科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然而,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陶行知先生教导的好:“不在做上下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 这就要求老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以此为依托,有效开发、利用课内外与之相关的课程资源。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不能固步自封,守着老教材、老教法贻误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有教师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可是桶再大也不可能取之不尽,要不断的往桶里注入新的水才行!记住这点,遇到需要时更要不怕麻烦地寻找答案,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我在教学中思考,怎样才能做到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品格与开拓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胸怀与奉献精神„„我发现只有经常阅读才能够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经常阅读,能使我的观点不落后于学生,从而影响我的学生敢于求实创新。

因此,在教学中能以欣赏的目光对待学生,多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学会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自觉地弥补自己的过错。我将努力实践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教育思想,不断创新。一年级时,当孩子们第一次学习古诗时,我就鼓励学生背诵小学生课外古诗70首中的篇目;当学到童话故事或成语故事是我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进入童话世界、成语家园;在上地方课时,我鼓励孩子们积累家乡的方言,经常性地举行班内语言类比赛活动,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前,我让学生请父母养几只小蝌蚪进行观察。没想到引来了学生一大串问题, 有位学生说:“我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就是青蛙,可小蝌蚪与青蛙完全不一样,它怎么可能变成青蛙呢?”一个学生开了头,其余的学生都纷纷说开了,有的说:“其它的小动物小时候多少与它妈妈有点像,可小蝌蚪什么也不像呀?”有的说:“它到底是先长后腿还是先长前腿?”还有的说:“它的长尾巴到哪里去了?”是呀!学生们都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也难怪他们对小蝌蚪变成青蛙产生那么多疑问。面对学生这些问题,我想: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环境,亲身观察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让学生彻底搞清这一系列的问题。于是,我带领学生捉来了一些小蝌蚪,养到鱼缸里,每天观察小蝌蚪的变化,还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将课外实施引入课堂。教师、学生都动起来,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深入理解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认真贯彻并灵活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内、课外优质教育资源,语文教育一定会迎来希望的曙光。

【思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农村教育未来 陶行知全集一创造的教育

四川教育出版社,202_年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二篇: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大新镇李花园小学

高伟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大新镇李花园小学 高 伟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无疑会给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改革指明方向.所以语文教学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关键词】:陶行知思想

小学语文教学

生活化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的社会生活性非常突出,这就更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源于生活,与生活同在。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陶行知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生活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可以这么说,新课程改革在许多方面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一切以儿童为中心,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等,让每一个学陶的语文教师明白了老师应该怎样去教语文,学生该怎样去学语文,师生又该怎样去用语文。下面我就根据平时的语文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创设情景,在生活中观察

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学习之地,天天是学习之时,人人是学习之人。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发展、完善于生活,教师可凭借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生活化教学,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

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这样的教学将学习活动融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之中,是真正的内部动力驱动下的主动学习。比如说教学课文《秋天的图画》时,我带着学生走进田野、果园,亲眼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象,亲身感受丰收的喜悦。在课堂上,我搜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创设学习氛围。如学习《成语故事》“坐井观天”时,我设计情境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表演学习课文内容,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井底之蛙或小鸟,它和小鸟是怎样争论的?通过纸筒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它会怎么说?放开纸筒看到的是又是什么样?当它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会怎么说?这样既让学生学到新知识,又让他们在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演能力、创新能力,这样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这是任何封闭的课堂教学无法获得的!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眼光看世界,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去观察,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理解语文.二、引导实践,在生活中体验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体验也是如此.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并将“知行”之名改为“行知”,可见其态度之坚决,立场之鲜明.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与

方法是“教学做合一”.其含义是“教的方法,应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应根据做的方法.”教学就是通过“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使学生自己会做.”“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根据生活的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去教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生活实践所需要的真正的生活力、创造力.同样《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课程新理念时,“体验”一词用得是最多的,这足以表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古诗《过故人庄》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老友相聚的生活情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朋友相聚,品酒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茶叶,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以茶代酒,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又如在教学《长征》时,我让学生先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再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红军战士以苦为乐的高尚品质,既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三、再现原形,在生活中感悟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再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理解.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来记录一定的生活信息的,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为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有的课文内容距我们现在的学生生活较远,学生的认识就不会正确、全面,甚至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这样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课文的故事情节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再现生活原形,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我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表演.通过伯诺德夫人一家跟敌人智斗过程中的语言、动作、神情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空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他们的机智勇敢,同时也获得情感的陶冶.又如教学《手指》时,让学生扮演各个角色上台表演.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创设了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并能使他们更直接地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加以发挥,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比我们平时的说教所起的教育效果更好.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从而真正把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育科学出版社,202_;

2、胡国枢,《陶行知新论》,202_;

3、《行知研究》202_第一期。

“友声杯”诗词大赛作品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有感

李花园小学

高伟

八年战火遍地燃,欲血长城将士胆。面对侵略无畏惧,自古正义胜强权。

从 教 有 感

李花园小学

高伟

春夏秋冬四时忙,三尺讲台唱篇章。不求功名与回报,桃李满枝美名扬。

我的幸福校园

李花园小学

五(1)班

早晨,我从床上一跃而起,又开始愉快而又美妙的一天。吃过早饭,我和同学们就走进这座充满神奇而又美丽的校园。开始这一天的求知之旅。

只要上课铃声响后,每个同学都会按照自己的课程表去相应的班级上课。每个星期我们都会经历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化繁为简、举一反三的数学课、精彩纷呈的英语课、生龙活虎的体育课、丰富多彩的信息课、随心所欲的美术课、奇思妙想的科学课„„

在这些课上,老师都会跟我们一起做游戏,然后一边玩小游戏一边学习知识。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会知识,快快乐乐每一天。

比如语文课上,老师会给我们讲故事,让我们各抒己见,讨论学习,课堂气氛热火朝天,大家也可以谈古论今。尤其是习作课上,同学们都能畅所欲言,一气呵成。

课外活动课,同学们可以去操场上打篮球、打乒乓球、玩跳绳,可以去图书馆看书、借书,还可以去参加兴趣小组活动„„

这就是我们的幸福校园,它充满着快乐、保险、安全。我想不久的将来,我们李花园小学将会变得更美好,更令我们神往。

指导教师:高伟

第三篇: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单位:屯溪区奕棋镇中心小学 姓 名:吴 龙 娣 电子邮箱:617328470@qq.com 电话号码:*** 董必武有诗曰:‚敬爱陶夫子,当今一圣人。‛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圣人,他用毕生的精力为中国教育指明了方向,他的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践行陶行知思想,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使命。贯彻陶公的‚一切以儿童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教会学生怎样去学语文,怎样去用语文,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去践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去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呢?

一、解放自己的思想,聚焦有效教学。

‚为教而学‛之先生要在‚学‛中变成小孩。‚变成小孩‛既是‚学‛的基点,又是‚学‛的最高境界。当先生自己变成小孩,了解小孩,信仰小孩,解放小孩之关隘就能轻松攻破。

陶行知教育名篇中的《师范生第二变——变个小孩子》一文中说:‚你若想在笨伯中体会出真牛顿,在平凡中体会出真瓦特,在坏蛋中体会出真爱迪生,您必须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因为只有把自己变成一个十足的小孩子,才能真正体会小孩子那种给你一块糖,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打破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写的作业没得到五角星,仿佛是候选总统落选了一样失意。当你变成真正的小孩子,加入到孩子的队伍中去,便会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了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了乐园,你立刻觉得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块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你变成了真正的先生了。当我们老师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孩子,1

与学生打成一片,师生的界限就打破了,师生就可以平等地坦诚相待,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需求向老师反映,就能够聆听到孩子们的心声。记得有一次与学生玩耍的时候,听说有位学生的家长用100分减去学生考的分数,差多少就打多少下。我觉得挺残酷的,就改变了策略,不在试卷上打分,只打上等次和箭头。A、B、C、D等次代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箭头朝上说明你进步了,箭头朝下说明你有些退步。当打着等次和箭头的试卷发给学生之后,他们喜笑颜开,欢呼起来。还没等我讲评,就自己主动地查阅资料订正起来,错的地方还拿出纸来反复地默写了几遍,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其次,加深了对学生的了解,发现了学生的才能,在备课的环节中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学情,调整教学内容的难易度,设计出符合他们实际,便于他们理解的教案,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这样,学生的学习劲头足了,课堂气氛活了,参与面广了,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想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语文,语文教师就必须解放自我,把自己变成一个内外如一的小孩子,走进孩子的中间,不断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才能,增进对学生的情感,从而聚焦有效的教学。

二、解放学生的头脑,培养想象思维。

陶行知先生有一次到南通州去推广‚小先生‛,写了一篇一分钟的演讲词,其中有这样一段‚读了书,不教人,甚么人?不是人。‛话音刚落,有个小孩子马上就说:‚陶先生,你的演讲最好把‘不是人’改成‘木头人’。因为‘木头人’比‘不是人’更好。‘不是人’不具体,桌子不是人,椅子也不是人,而‘木头人’给了我们一个具体的印象。‛这一故事无疑告诉我们小孩子是有创造力的,而创造的源泉在于想象。牛顿从苹果落地想到了万有引力,从而揭开了宇宙奥秘;爱迪生从小就‚异想天开‛,试图人工孵出小鸡,后来竟作出了 2

一千多项发明;当今首富比尔盖茨,他创造财富的主要手段也主要是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语文教师在执教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文本中关键的阐释语,去品味文本空白处的意境和神韵。解放学生的头脑,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抽象的概念变成触手可及的形象。如《坐井观天》这篇寓言故事,运用了拟人手法,在描述了飞翔的小鸟和井底之蛙关于天的大小争论之后,末尾写到小鸟劝执拗的青蛙跳出井口便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教学时,我有意识设置悬念:‚后来,青蛙有没有跳出井口看看天呢?‛问题一出,就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荡起学生想象的浪花。一番思索后,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狠狠地吸了一口气,撑起两只手,两只脚猛力一蹬,跳出了井口,它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一看,‘哎呀’一声,惊奇地说:‘小鸟姑娘你说得对,天果然无边无际,大得很哪!’‛也有的说:‚青蛙露出自信的神色,半睁着眼睛,摇了摇手,仍然坐在井底,因此看到的天还是井口那么大。‛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口表能力,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特点竭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地思维,让学生在想象王国中自由自在地遨游,重构出活生生的形象画面,使文学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于学生的心灵。

三、解放学生的嘴巴,引导质疑问难。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陶行知也指出:‚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在语文课堂上,想要改变学生学习被动的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

和积极性,就必须解放学生的嘴巴,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父亲的菜园》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王树槐通过对父亲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父亲是一个勤劳、聪明、坚强的人。我在执教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课题处引导学生质疑。板书好课题后,让学生齐读课题想:看到课题后你想了解什么?学生的思维马上就活跃起来:‚父亲的菜园有多大?‛‚父亲的菜园美不美?‛‚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父亲的菜园里有什么?‛‚父亲的菜园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逐步深入。

还有一次在执教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句时,我们班的邓慧同学就问了‚为什么春江水暖是‘鸭’先知,而不是‘鱼’先知?‛因为在备课的时候我没有预设这样的问题,为了给自己争取一点思考的时间,于是灵机一动,便说:‚谁知道为什么?‛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他们的积极性立刻高涨了,有的说:‚鱼儿长期生活在水里,感觉不出水的温度。‛也有的说:‚鱼儿在水底诗人看不见。‛还有的说:‚鸭子对水温的变化比较敏感。‛…… 一派踊跃发言的景象,让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语文教师如果教会学生‚质疑‛,学生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能得到更好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陶行知思想的精华,对语文教学的启迪是深远的,宛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给在探索语文教学的我指明了方向,看到了希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把陶行知思想贯彻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才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才能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才能寓教于乐。

第四篇: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育才小学 赵静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的社会生活性非常突出,这就更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源于生活,与生活同在。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陶行知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生活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可以这么说,新课程改革在许多方面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一、更新教师观念,为学生创新提供可能。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教师必须首先有创新精神,要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敢于突破旧的教学模式`,这其中,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最重要的。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认识孩子有力量、有创造力。这种认识不只是理论上的认识,而是要钻进小孩子队伍里才能有这个新认识与新发现,并去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因此教师要创设和谐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新提供可能。凡学生自己探索得出的结论老师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规律老师决不暗示,尽可能经学生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些思考的空间。提倡老师做听众,学生上讲台,提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争辩与讨论,提倡发言时的标新立异,提倡解题方法的灵活多样,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从而点燃学生心中创新的火花。如在导入时:“你已经知道了有关××的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在练习所馈时:“大家觉得他的方法可行吗?你还有什么新的见解吗?”在总结时:“学了这些知识,你觉得能解决什么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2、树立新的人才观。学生作为个体的人,思考、观察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这就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可能。教师要丰富学生的感知,发挥学生的想象,为学生的创新插上想象的翅膀。同时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初步具有创新精神。教师首先明确什么样的人才才是新时代需要的人才,要鼓励学生“你自己有什么好的想法”而要尽量少说“谁能重复他的观点”,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实例、道理,让学生明白不要满足于已有的结论,不要屈服于任何外在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平时在班上树立思维活跃、大胆创新的典型,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改变学生心中固有的乖孩子、听话就是好孩子的想法。因此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的创造性提供机会与可能,学生的创造能力才得以发挥,创造精神才得以培养。

二、改进教学模式,为学生创新提供空间。

1、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陶行知先生早在1943年发表的《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小学生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无论是创造性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于培养学生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一位留学者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 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阅读中,学生借助语文材料在头脑中建立图象,并对图象进行选择加工,不断扩展形象思维的范围,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因此,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结尾时,许多学生谈到狼向小羊扑去,小羊被狼吃掉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这一思维框子中跳出来,想象当时的情景,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寻求不同的结果。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有的说就在狼扑向小羊时却倒下了,原来一位猎人朝狼开了枪;有的说小羊一闪,躲到一边,狼扑了个空,掉到了河里„„众说纷纭,异彩纷呈。想象,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又超越了教材本身,其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培养了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

2、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有创新的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要把束缚儿童创造力的裹头布撕下来,使他们敢想会做。”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学生在阅读中,对事物的认识角度不同或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深浅有异,因而产生的疑点也就不同。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释疑,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多思善问的习惯。

例如,教学《凡卡》一课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质疑。文中有两个地方很值得探讨,一个是“回忆”部分,一个是结尾部分。学生在肯定了回忆中的乡下月夜之美和圣诞树的欢乐后,提出疑问:“孤苦守夜的爷爷怎么会有心去欣赏月夜美景?难道在严寒的冬日到野外砍树是那么的轻松、愉快、欢乐吗?”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已见,于是我引导他们体会“越是孤单越想娘,喝了苦水想蜜糖”的意思。学生展开互动式讨论,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有了新的理解:这样更能衬托出凡卡的孤独和痛苦,反映出凡卡向往自由和渴求脱离苦海的强烈愿望。

3、教师的激励性评价,使学生有创新的精神。

陶行知被誉为“万世师表”,他曾说过:“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这就告诉我们: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要满腔热情地评价,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一直在动脑筋,读书发现了许多问题,真是爱思考的孩子”,“相信你能读得更好,再来一遍怎么样?”,“老师相信你的能力”等加以激励。对学生课堂上或作业中出现的新颖答案,及时给予肯定,并在全班同学面前,为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上“优+有创造性”等评语,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求异的价值,产生强烈的创新意向。

4、练活习题,使学生有创新的途径。

课堂练习是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除围绕本节课的重点设计基本练习外,还要适当设计具有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习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心向。

如抄写字词。抄写字词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作业。以前我布置抄写作业,常常是照抄三遍,学生往往不用心抄写,总会出错;现在同样是抄写三遍,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第一遍是按音序排列生字;第二遍按间架结构排列生字;第三遍按部首排列生字。这样安排下去,虽然数量上没有变化,但学生在抄写过程中要动脑,这就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5、语文教学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陶行知的创造教育要求以生活为教育内容。因为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只有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才是创造教育。因此,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联系当前的社会,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学习“活的书”,“真的书”,“动的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创造并非让学生创造出惊人的语言文字,只要对学生来说是前所未有的,那就是一种创造,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应用知识去创造美好的生活,教师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为学生提供创造的舞台,促使学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奇异思维,养成创造的良好习惯。例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文中,写了小燕子三次到菜园去,发现了冬瓜和茄子的区别。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发现冬瓜和茄子在大小、颜色方面的差别到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教育学生观察要细致。按教学要求,学生理解至引也就可以了。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观察,我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冬瓜和茄子拿出来,动手切开,看一看里面的构造,动手摸一摸它们的表皮,动口尝一尝它们的不同味道„„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手纷纷举了起来。有的说:“切开冬瓜,里面的籽是大的,而切开茄子,里面的籽是小的,像芝麻一样。”有的说:“它们的吃法不同,味道也不一样。”有的说:“茄子的表皮是光的,亮亮的,还能反光;冬瓜的表皮上有一层白霜,不能反光。”这样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多角度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实践证明,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会使学生越来越聪明,学生的创造欲望越来越强烈。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新时代学生”,应该“用活书”,“活用书”,“书用活”,让他们自己拿钥匙打开智慧的大门。

第五篇: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中国教育史上,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独树一帜,为中国的现代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联系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创造教育思想,提出了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即语文教育要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词:语文;生活教育;社会实践;创新

语文是来源于生活,然后应用于生活的一门学科。语文与生活有紧密的联系,但是以往的语文教学往往更注重的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脱离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小学生难以接受,致使学习效率不高。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在中国教育史上,他创造了许多新理念、新方法,为中国的现代教育做出了伟大的贡献。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创造教育是其核心,民主教育是其目标。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我国小学语文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在探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浅谈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1 将生活植入到语文教学中

陶行知先生反对传统的、封闭的、刻板的教育,倡导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紧密联系的新型教育模式。他认为:教学的内容和学生所学知识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因此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将生活植入到教学当中,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去更好地去理解和学习[2]。但是,“死读书、读死书”却是小学语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读书只是为了完成功课与应付考试,不理解课文的内容,更不必说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其社会生活面窄、社会生活经验不足,无法自己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在语文的教学中,如果老师也偏离生活,只是注重书本文字的传授,就会致使语文与生活相脱节,语文教育也就会事倍功半。所以,在当代的语文教育中,老师应该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融入到语文的教学中,更好的贴近他们的生活。比如《月亮的心愿》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小女孩担心自己生病的妈妈而不想去郊游的故事,在课文的讲授过程中,可以首先让小朋友们讲述一下自己的妈妈;然后请小朋友们讨论:如果郊游前,小朋友们自己的妈妈生病在家,他们会怎么做;最后,回到课文中,讲授课文中小女孩的想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小朋友迅速的理解课文的内容,并可以促使小朋友们将课本中所体会到孝心带到日常生活中。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陶行知先生对学校的教育做过一个比喻,社会即学校,是要将小鸟放飞到天空中,使学校延伸到社会去,而不应把他们关在鸟笼里,把鸟笼做的像整个社会一样。陶行知先生对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实践非常重视,他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并决然的将自己的由“知行”改成“行知”,可见他立场的坚决。在语文课程改革中,“体验”一词在表述新语文课程理念时用得较多。这足以表明: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得到学习。例如在课文《做一片美丽的叶子》的教学中,同学们对叶子的本身并不陌生,但是要理解其深层的涵义还是有十分的难度的。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组织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查阅资料、制作叶片书签及叶贴画等,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叶子的作用。通过自己与“叶子”的对比,学习叶子的精神,使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的理念根植于脑海中[3]。另外,当小学语文的写作课的题目是《我向雷锋叔叔学习》时,可以让小朋友真正的离开学校去做一些帮助别人的事情,比如去敬老院、去孤儿院等,让小朋友真正理解雷锋精神,然后在社会实践中获取写作的素材和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既是教育理念,也是具体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倡导“六大解放”的思想:1,解放学生的头脑;2,解放学生的双手;3,解放学生眼睛;4,解放学生的嘴巴;5,解放学生的空间;6,解放学生的时间[4]。如果学校的教育做到了“六大解放”,小学生的创造思维才可以得到激发。那么,如何在教育中做到“六大解放”呢?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自由、和谐、平等、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给学生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使学生成为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成为一个真正宽松自在的空间。例如在《两只小狮子》的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看到这样的懒狮子,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在学生思考的同时,老师可以在一旁点拨、诱导,让学生主动的发挥其想象力,参与到讨论中,是其成为课堂的主体。再比如,教学《蝙蝠与雷达》时,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启发: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们是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然后发明了雷达,使飞机在夜间也能安全的飞行,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发明是从动物或者植物身上所得到启示的吗?然后让学生尽情想象,发表意见[4]。总而言之,创新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喜欢求索、喜欢创造,作为教师,必须要尊重、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获取创新的乐趣。今后,我们应该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进一步探讨小学语文教育创新的内容以及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论

纵观中国教育三千年的历史,虽然几经改革,却一直沉浸在应试的教育中。老师为了应试教育而教授,学生为了应试教育而学习。在语文的教育中,与生活脱节现象更为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如何改革创新现代教育,摒除应试教育的不足,是中国的教育者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既符合我国的国情,又吸收和批判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并对今后教学的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所以,我们需要把陶行知先生鲜活的、亲切并有用的思想理念应用的现代教学中,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实,让教育变得更加人性化。

参考文献

[1] 肖周长.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意义[J].时代教育, 202_(20): 191.[2] 陈志祥.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 202_(8):51.[3] 叶成珠.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践行生活教育[J].小学时代(教师), 202_(3):1.[4] 袁美英.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下旬, 202_(7):57.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