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 十三岁的际遇 教案1
十三岁际遇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语汇。
2、在朗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及思想感情的线索。
3、让学生领悟人生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二、重点、难点
1、感情和领会文章的字里行间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的感情。
2、诵读体味文章诗意盎然的语言,积累丰富自己的词汇。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教师: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见附一)
2、印发田晓菲诗《露》给学生阅读。
学生:
1、借助工具书自学词语,每人并准备2个词语准备向别的同学提问。
2、反复朗读,对精彩片段多读几遍。
3、试着提出几个问题。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十二、三岁正是充满幻想,憧憬未来的年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想,“志当存高远”只要去努力,我想信你们最终会取得喜人的成绩,梦想一定会成功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个十三岁就走进北大校园的少年-------田晓菲。
(二)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1、由学生上讲台,请别的同学认读并解释自己卡片上写的词语。
2、分男女生对读下列两组词语(幻灯片)。
际遇 絮语 惆怅 沉淀 尘缘 犀利 呜咽 似曾相知 穹窿 凝垂 绅士风度 茫然若失 迷离 安恬 白驹过隙 通出曲径 涉足 撷取 徜徉
(三)指名三同学朗读课文三个部分,其他同学用心听,认真看书,认为值得欣赏的地方,做个记号。
(1)评议朗读情况。(2)交流欣赏的句段。
(四)整体把握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文章的三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第一部分我进入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向往北大)第二部分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倾吐衷情)第三部分我是不系之舟(抒写抱负)师生共同掺合文章核心:
执著、大量的阅读、思考、渴望创造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中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能早日成才。
五、作业
1、反复诵读,对重点语段,要熟读成诵。
2、写一篇读后感,也可针对自己最欣赏的章节,写一段书评。
附一:探索资料 作者简介
田晓菲,天津人,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近十四岁)时,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三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下面是田晓菲发表于1985年第4期《儿童文学》的一首诗。
露
我在嫩绿嫩绿的草叶尖上 我在张开惺忪睡眼的花心里 我没有向人们说:“勿忘我” 清晨和黑夜 我自生又自灭
我不是星星的眼泪 也不是璀璨的明珠 我就是我
一滴纯洁的甘露
很少有人注意我,我不抱怨 那------又有什么要紧 阳光妩媚的清早 我会升华成一朵
美丽的洁白的云
附二“读北大的书,爱北大的人”重点段图表
见《教学参考书》
第二篇:十三岁的际遇 教案
八 《十三岁的际遇》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2.感受北大对作者的深远影响以及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3.从作者身上汲取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
田晓菲,笔名宇文秋水,著名学者。五六岁时,在父母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而写这篇文章时,她已经是三年级的“老生”了。后来她又出国留学,26岁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shâ()足 xī()利 安tián()xiã()取 惆chàng()沉diàn()bìng()弃 怪pǐ()白驹过xì()
【活动方案】
活动1:观看关于北大的资料介绍,说说你对北大的印象。
(观看影像资料→交流印象)
活动2:自由朗读课文,探究:文中哪些内容或语句具体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情感?(自由朗读,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独立批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活动3:作者在不到十四岁时被北大录取,两年的北大生活使作者对北大有了深刻而丰富的认识,你能够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北大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作者的成长吗?(浏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自主研读并批注→小组交流,尝试合作展示→全班交流)
活动4:本文语言文采斐然,诗意盎然。请你仿照示例,也对你认为美的语言进行赏析点评。
示例:原文:“短短的头发,天真的目光,还不满十四岁,完全是一个一脑子浪漫念头的小女孩,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上面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迸溅的清脆笑声。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刻不胜凉意的心情。”
赏析:这段文字将两年前的天真活泼、好奇,两年后的沉静、敏感、多情写得十分生动具体,特别是将清脆笑声比作雪团四处迸溅,通感的妙用,将“我”的天真活泼描写得十分传神。另外,作者写心情也独具一格,她写秋风起,树叶黄、落叶遍地,无一不流露出她的沉静、敏感、多情,字里行间有诗画般的情意流淌。
(在个性品评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并选出最打动你的句子或语段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活动5:文章结尾用梦想暮年归来而收束,请你想像暮年的作者立于三十五楼前会想些什么。
(自由思考并草拟提纲→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展示)
个性调整
课堂随笔:
【反馈练习】 1.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入学之初那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
(2)中文的、英文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沉默的声音,向我发出低低的絮语和呼唤。()(3)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
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 飞翔!()2.结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或于谈笑风生间‘樯橹灰飞烟灭’,或于古朴凝重之中形成另一番风格„„” 其中“樯橹灰飞烟灭”是北宋著名文学家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诗句,而此诗写的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次战争,后来形成了一个典故。(2)“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始终有着渴求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其中“船客”指的是
,“舵手与船工”指的是。
(3)“是的,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曾经那样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我的心 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大海的波涛。”其中“不系之舟”指的是 ;“未 名湖的臂抱”指的是
;“大海的波涛”指的是。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才进校门,高年级同学就带着我们参观北大图书馆。当时,好像还看了一个介绍图书馆的纪录片。入学之初那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我紧闭着嘴,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400多万册图书!实在难以想像。而其中我所读过的,大概连这个数学的最小的零头都不到吧!不知怎么,我回忆起了1983年在青岛过夏令营时发生的一件事情:记得那时灯已熄了,我们在黑暗里躺在床上,随意聊着天儿。我和领队的那个女老师正说得津津有味,我上铺的女孩子却忽然哭了起来。我们惊讶地问她怎么了,她呜咽着答道:你们知道那么多,可我什么也不懂„„”如今,我和女老师的谈话早忘得一干二净了,可那个女孩子的呜咽反倒长久而清晰地留存在心中。当我随着面孔尚未记熟的新同学一起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
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子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假如一生可以划分成许多阶段,那么与北大的际遇,便是又一个新的开始。3.“我”“为北大感到骄傲”是因为,让“北大为我感到 骄傲”是由于。4.为什么“我”刚进北大,“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
5.请简要地概括一下“夏令营”留在“我”的记忆中的那件往事。
6.“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阅读下面的短诗,回答问题。露
田晓菲
我在嫩绿嫩绿的草叶尖上 我在张开惺忪睡眼的花心里 我没有向人们说:“勿忘我” 清晨和黑夜 我自生自灭 我不是星星的眼泪 也不是璀璨的明珠 我就是我 一滴纯洁的甘露 很少人注意我,我不抱怨 那——又有什么要紧 阳光妩媚的清早 我会升华成一朵 美丽的洁白的云
7.说说诗中的“露”有哪些特点?
8.读了这首短诗,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迪?
八 十三岁的际遇
【课前预习】1.略 2.涉 犀 恬 撷 怅 淀 摒 癖 隙
【反馈练习】1.⑴引用;⑵拟人;⑶排比、比喻 2.(1)苏轼 赤壁之战(2)北大学生 北大老师和员工(3)自由行驶的小船,指作者自己;北大的学习生活;学海以及北大之外的天地 3.北大从小就是作者心目中获取知识的神圣殿堂,是作者向往的地方;在这几年甚至在以后的几十年中,作者立志做出一番事业,开辟自己的天地,让北大为曾经有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骄傲 4.过去别人还羡慕自己知道得多,在北大图书馆面前自己那么渺小,实在是知之甚少,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5.夏令营中一个女孩为自己的无知而哭泣。6.因为以前的“我”,自我感觉学识渊博,不可能理解那个女孩哭泣的原因。今天,“我”的际遇和那个女孩一样,感受也就一样了,此时的“我”才能理解那个女孩的心情。7.自生自灭,纯洁,默默无闻,无怨无悔。8.(1)正视现实,不自卑;(2)尽其所能,不计名利,默默奉献。
第三篇:《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十三岁的际遇》
教案
一.
教学目标
.
通过对的诵读、思辨、交流和点拨,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和热爱北大、渴望创造的热情;
2.通过对的语言形式、蕴涵的讨论探求,学习抒情、叙事、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对表现主旨的作用。
二.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诗意盎然的纪念北大90周年校庆的优美散文。作者田晓菲写此文时正是北大英语系三年级的学生,她对这所全国乃至全世界闻名的高等学府,从认识、向往到实现理想,无不充满了憧憬热爱。她满怀激情,在此文里深切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的学习与生活的感受。她用极有诗意的语言,精巧的构思,组织材料,运用抒情、叙事、议论相结合的手法,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创造、渴望自由飞翔的美好向往。
文采用第一人称,亲切自然,心理描写细腻生动,个人活动时间、空间舒展自如,景、情交织,语言变化多姿,通过作者的娓娓表白,我们看见了一个魅力无穷的美丽校园和一个女孩纯真热切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
教学设想
本教案拟采用问题教学解决法的堂教学方式,实施该文的教学。
该文材料丰富,角度时有变化,表达方式多样,行文语言多采,作者感情变化起伏较大。同时,该文并没有小说那种极富吸引力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刻画,因此,如果面面俱到详细讲解,按部就班逐层剖析,势必对学生产生不了吸引力,时耗费多,教学效果一般。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方式,可以在深入研讨核心,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师生找出能够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并以问题切入,共同探讨交流解决,这样,以问题带动教材重点难点的解决,顺藤摸瓜,高屋建瓴,可以达到缩短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同时,运用问题教学解决方式实施教学,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因有疑而思疑,因思疑而释疑,因释疑而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并且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时
一时
五.
教学流程
.
自由诵读(或教师范读),划出需要强化的字词。学生或教师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
稚气
弹指
穹隆
犀利
凝重
撷取
积攒
摒弃
迸溅
呜咽
白驹过隙
2.整体感知文内容,解决文主要内容和主旨。解决问题(1)(2)
问题提出:
(1)请结合文,说说作者进入北大两年来,思想感情有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解决:重点研读第一部分,1—3小节,引导学生诵读其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帮助学生理解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作者进入北大两年以来的思想感情变化”,以解决本教学的重点问题。
作者幼年时便充满自信要进北大,13岁时实现了童年的梦想,两年的北大生活,使她由当年的好奇和兴趣到逐渐成长成熟,充实的北大生活,使作者越发热爱北大,赞美北大,渴望更大的发展和自由飞翔。
解决这一问题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指出这一部分的最后几句话在全文的结构上的作用,以便过渡到下一个问题。
问题提出:
(2)为什么作者说“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北大的人”?
问题解决:
*这个问题,是为了解决文教学的难点。师生共同研读文第二部分,6—9小节。可以让学生个别诵读,集体朗读,从字里行间找出能够表达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北大的人”的“喜欢”之情的语句。
*引导学生理解并表达作者是怎么样通过读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形成对北大的评价,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解决这个问题时,注意找准确精彩的语段,进行体会,做深入思考,学生交流后,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和小结。
3.赏析语句,揣摩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解决问题(3)(4)
问题提出:
(3)文第三部分(13—1)中,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不系之舟”?
问题解决:
快速跳读第三部分,引导学生揣摩作者运用“我是不系之舟”这一形象的比喻,表达自己依偎北大,热爱北大,又必须要离开北大,去发展新大陆,去海洋深处撷取最灿烂的珍珠这样复杂而深邃的思想感情。
问题提出:
(4)作者运用怎样的表达方式和手法揭示主旨表达情感的?
问题解决:
文中多处运用精当的比喻等修辞,以抒情为经,叙事为纬,议论为总纲的表达方式,将丰富的资料作了合理精当的组合,形成浑然一体的结构。通观全文,作者叙事时娓娓道来,抒情时激情洋溢,议论时画龙点睛,作者与北大的渊源与际遇,北大给与作者深远巨大的影响,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都因为抒情叙事议论三者的巧妙结合,得以充分揭示和体现。
六.
板书设计
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感情变化:兴趣、好奇、茫然、成长、成熟、渴望。(热爱北大渴望创造)
北大的人:学生{专注、纯洁、机智、生机勃勃}
[肖像
品质]
师长{和蔼、严谨、谈笑风生、绅士风度}
表现手法:比喻等修辞运用;抒情、叙事、议论巧妙结合。
七.
作业布置
(1)
前预习,问题设置;
(2)
字词识记;导学基础部分;文探究题解决;
(3)
外拓展阅读田晓菲的《童年琐忆》;作业纸。
之二教学目标:
、学习作者热爱知识,热爱学习,积极进取,渴望创造的精神;
2、本文字里行间透着灵气,全文充满诗情画意,是一篇语言表达方面的典范之作。
3、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赞颂北大、倾吐衷情的散文。它旨在抒写一种情绪,因而主观性强,结构显得松散而随意,但丰富而灵动的语言很值得欣赏。建议在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设计“名人面对面”的活动,由三名同学分别扮演成1号、2号、3号“田晓菲”,其他同学向他们自由提问,根据三名扮演者的不同表现,评选出自己认为的“最佳田晓菲”。以便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调节堂气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由题《十三岁的际遇》导入文,简单介绍作者田晓菲。
二、整体感知、研读文
默读全文,掌握生字词。
2交流阅读感受,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赞颂之情,对北大的“惊奇、喜悦与感动”的无限深情,抒写了作者的宏伟抱负。
3用空行隔开三个部分,它们各自的大意是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是描写自己从7岁到16岁与北大的关系,抒发对北大的感情。
第二部分重点写图书馆与北大人,赞颂北大特有的风采。
第三部分强调自己与北大的血肉联系,流露出对北大的无限深情。[板书]
4再读,思考:从学校方面说,北大有哪些优胜之处使作者深为骄傲?从作者方面说,她有哪些非智力因素使自己出类拔萃?
(这两问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北大特有的感情,并从作者身上获得心灵及人格的启迪,同时也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只要说出大致意思即可。)
组织讨论: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把图书馆作为重点内容来描述?
明确:因为图书馆是知识的象征,作者上北大,为的就是要掌握知识,探寻未涉足过的世界。无论是图书馆还是在图书馆中的人,都体现出一种蓬勃的朝气、对知识的探索与追求,洋溢着北大特有的精神魅力。
6感受美点,品味语言。
勾画出你认为精彩的字句,把握其意思,想一想要是你会怎么写,作者又是怎么写的,说说作者写的语句“美”在何处。
三、内活动
设计“名人面对面”的活动,由三名同学分别扮演成1号田晓菲、2号田晓菲、3号田晓菲到讲台前召开记者招待会。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向他们自由提问,根据三名扮演者的不同表现,选出“最佳田晓菲”,并说出理由。
四、布置作业
、摘抄文中的优美词语、句子,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造句。
2、完成小作文《我的十三岁》
第四篇:8十三岁际遇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学习目标:
1、能概括说出北大与作者间的几次际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2、能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从作者的经历中感受北大对作者的深远影响。
3、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并积累文中精词妙句。
4、能从作者身上汲取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学习重点:
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难点:
1、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2、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课前学习:预习本课字词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创设情景
激情导入
导入:北大,中国的著名学府,也是每一个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同学们了解北大吗?
同学交流:我眼中的北大
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
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板书课题,作者)
简介作者:
田晓菲,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26岁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哈佛大学任教。检查课前学习:
1、怎样理解课题《十三岁的际遇》
“际遇”即“遭遇”之意,不过多指好的。“十三岁的际遇”则指作者十三岁时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一事。这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从七岁到十六岁的一段生活,抒发了对“北大”的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
2、字词认读:
白驹过隙()
蓦然()
积攒()絮语()
安恬()
樯橹()
惆怅()
徜徉()摒弃()迸溅()
穹隆()
弹指()撷取()呜咽()犀利()骤然()
初读文本 整体感知
自由阅读课文后,以田晓菲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按时间的顺序,以“我与北大的故事”为题,讲述田晓菲与北大的故事。
明确:四个阶段(七岁、十岁、十三岁、即将十六岁)向往北大
进入北大
回报北大 再读文本
局部探究
一、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这一部分的大意,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2、找出作者从7岁初知北大到16岁回顾北大的感情变化,特别是作者进入北大两年来的思想感情变化。
3、指出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1、第一部分:写“我”与“北大”结下不解之缘的历程。
7岁:从泛黄的照片中知道北大。——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
10岁:乘车经过北大校门,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北大。——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就“不新鲜”了。13岁:到北大读书。
16岁:已是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了。
每一阶段的生活片断都紧紧扣住“我”与“北大”的“尘缘”,引出对13岁际遇的叙述。第一部分最后一句“北大,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就是为了引出下文对13岁际遇的集中的叙写。
2、作者两年来思想感情的变化: 刚进入北大:“一脑子浪漫念头”,“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 入校两年后的秋天:“心情不胜凉意”,看到新生,感到有些茫然若失。
3、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表明了作者通过两年的学习后,感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成熟。
二、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这一部分的意思,看看它可以分几层。
2、“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这一句话怎么理解呢?
3、作者通过读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价,试把这些精彩的语句和语段找出来。明确:
1、第二部分:写“我”在“北大”三年的学习生活。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6-9):写北大图书馆给“我”的影响。第二层(10-11):写北大的人:同学与老师。第三层(12):总结来到北大两年来的感受——难以用“得失”二字来衡量这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
2、两句相辅相成。上句是作者对北大在学术界、思想界、教育界地位的高度肯定,下句则表达了要为北大创造更辉煌的业绩的雄心壮志。参观北大图书馆时,这句誓言“骤然显得苍白无力”,作者“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 ——没有自信,觉得渺小 两年学习后,作者变得“沉静、愉悦、安详”,并在第三部分中重提誓言。——自信
北大为她“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 ;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
3、北大的书
最初的感觉
后来的感情
对学校评价
个人成长
个人誓言“苍白无力”,心中感到“近乎绝望”
开始“进行探寻”,逐渐变得“沉静、愉悦、安详”“真理之光”
为学生打开神奇之窗,展示新世界
四个“开始”,三个“渴望” 北大的人
学生
师长
对学校评价
个人成长 肖像
“专注而入迷”“高声争论”“绅士风度”“谈笑风生”“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 品质
“敏感”“纯洁”“犀利”“机智”“生机勃勃”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严谨治学”“诚恳做人” 作者通过谈北大的书和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价:
1、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纯洁的真理之光。„„北大为我展示一个动人的新世界„„
2、吸引我的„„是北大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纯洁,言谈到犀利与机智,„„为的是永不厌倦地感受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3、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三、朗读第三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作者说“我是不系之舟”,这个“不系之舟”在文章里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一只“不系之舟”?
明确:
1、抒发了依恋北大而又最终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因为北大不仅仅是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
2、不系之舟,比喻不受环境的束缚,始终勇往直前,驶向理想的彼岸的精神。这里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3、“十三岁的际遇”使作者有缘“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她始终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向往着大海的波涛,寻求新的开拓和发展,与入学初“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的誓言相呼应。含英咀华
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文采斐然,请你仿照示例,也对你认为美的语言进行赏析点评。示例: 原文:“短短的头发,天真的目光,还不满十四岁,完全是一个一脑子浪漫念头的小女孩,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上面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迸溅的清脆笑声。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刻不胜凉意的心情。”
赏析:这段文字将两年前的天真活泼、好奇,两年后的沉静、敏感、多情写得十分生动具体,特别是将清脆笑声比作雪团四处迸溅,通感的妙用,将“我”的天真活泼描写得十分传神。另外,作者写心情也独具一格,她写秋风起,树叶黄、落叶遍地,无一不流露出她的沉静、敏感、多情,字里行间有诗画般的情意流淌。
同学在个性品评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练习拓展: 联想造句:
①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________________就不再是________________不再是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我渴望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
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我”的惊奇、喜悦、感动之情。文章开头段,写作者在七岁时看到那张“湖光塔影”的照片,心中就悄悄升起一种莫名的惊奇、喜悦和感动之情,这种感情贯穿于文章的始终。其中有才进校门,参观北大图书馆引起的惊奇、感动之情;有走进图书馆时的激动不安和惊喜之情;有对北大的同学、北大的气氛和北大的老师的喜爱、赞赏与感激之情;有在即将离开母校时的无限眷恋、惆怅之情;也有驶向知识海洋深处,为北大增光添彩,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的壮志豪情;还有梦幻中暮年归来,再次轻依在“湖光塔影”的胸前的眷眷深情„„正是这条感情线索穿起了“我”从七岁到十六岁这段生活的回忆。
合作探究
深度开掘
1、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
2、文章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但有时也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为什么不显得混乱?
3、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本文的“形”和“神”分别是什么?
4、怎样理解文中表现“渴望生活,渴望创造”的激情?
明确:
1、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2、第一人称的写法便于直抒胸臆,并让读者感受到真实、亲切而自然。但文章也用了第三人称(如第四段),现在的“我”与“她”——两年前的“我”,此时的景与两年前的景交替出现,类似电影画面上的意识流,使文章显得变化多姿。文章还用了第二人称(如第五段),连用了三个“你”,更直接、更强烈地抒发了对北大的深情。
3、“形”:“我”围绕北大的见闻感受。
“神”:北大具有的精神。(求知、进取、创造、永不满足等)
4、当年以神童著称的田晓菲,凭十三岁的年龄走进北大,可谓踌躇满志。面对北大浩瀚的书海,眼前如同展现出蔚蓝无际的天空。成就感鼓舞作者奋发努力,搏击长空;身处北大,“北大精神”即科学、民主、进取、创新的精神又以无穷的魅力感召作者,所以产生了“渴望生活、渴望创造”的激情。深度启发
激励向上
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你渴望什么呢? 课堂小结: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课后学习:
1、积累词语。
2、作者回忆了自己13岁时的际遇,读北大书,做北大人,在北大实现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的梦想。同学们现在大约12岁,你也一定会有自己的梦想,你能自己写出来吗?像作者一样,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丰富多彩的文字。
第五篇:十三岁的际遇
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语文备课大师的网址 《伟人细胞》视频朗读 《伟人细胞》电视剧录像 《夏》课堂教学录像
《斜塔上的实验》课堂教学录像 《宇宙里有些什么》视频朗读资料
《梦溪笔谈两则》(梵天寺木塔)课堂教学录像 沈括与《梦溪笔谈》视频资料 《七颗钻石》课堂教学录像2 《七颗钻石》课堂教学录像1 《七颗钻石》课堂教学录像 《七颗钻石》教学辅导录像 《七颗钻石》视频朗读 《蔚蓝的王国》课堂教学录像 《蔚蓝的王国》视频朗读1 《蔚蓝的王国》视频朗读
洪镇涛《天上的街市》课堂教学录像 《天上的街市》课堂教学录像 《天上的街市》视频朗读
12-12 12-12 12-12 12-12 12-12 12-12 12-12 12-12 12-12 12-12 12-12 12-12 12-12 12-12 12-12 12-12 12-12
八 十三岁的际遇
【课前学习】
●为你提供资料
1.介绍
田晓菲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经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26岁获哈佛大学比较 文学 博士学位,现在哈佛大学任教。
2.背景
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
●请你完成任务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chóu chàng(惆怅)安tián(恬)xié(撷)取
bìng(摒)弃 积zǎn(攒)qiáng(樯)橹
2.下列成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
A.目不转睛 白驹过隙 弹指一瞬
B.茫然若失 津津有味 小心翼翼
C.一视同仁 谈笑风声 不折不扣
D.曲径通幽 耳目一新 无忧无虑
3.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排比)
(2)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童话里的女孩,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启开了闪闪发光的仙宫大门。(比喻)
(3)你却永远年轻着,微笑着,拥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梦想,激励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抱负,也抚慰着一年又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拟人、排比)
【课堂学习】
●学习目标
1.能深刻认识北大的精神魅力。
2.能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
3.能从作者的经历中感受北大对作者的深远影响。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今年多大了?(学生回答)13岁的田晓菲已经是北大的学生了。她是个早慧型的人才,4岁就大量接触文学作品,初一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13岁被北大破格录取,后来相继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为纪念北大90周年校庆而写作这篇文章时,她也只有16岁,却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带给她怎样的影响呢?她又想对这所享誉全国的著名高等学府说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
二、走近北大和田晓菲
1.作者在13岁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幸运的事情?
(答案提示:考取北大。)
为什么作者认为考取北大是一种机遇、时运呢?北大究竟是怎样的一所大学呢?
2.仔细阅读文章,把有关介绍北大特点的语句用直线画下来。关键词语下面加着重号。
组织学生介绍北大,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回答出北大的两个特征,但要紧扣书本有根据地回答。学生回答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
(答案提示:
校园风景秀美——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秋天有柔软的遍地落叶、冬天的湖面会冰冻。
藏书量大,是知识的海洋——图书馆有400万册藏书。
学术氛围浓厚——追求真理。
北大的学生——敏感、纯洁、言谈犀利而机智。
北大的老师——有个性,风格各异,都很亲切。
北大是河,老师是舵手和船工,学生是船客。
小结:北大不仅风景优美,更是一所充满精神魅力的培养人才的摇篮。
过渡:同学们,你们向往进这样充满魅力的高等学府吗?那么要具备怎样的资质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这个梦想呢?我们下面一起来看看田晓菲是怎么做到的。
3走进作者美丽的精神世界
(1)田晓菲在几岁的时候写成了本文?
(2)16岁就能写出如此精彩的文章来,她是一个怎样的人?认真阅读文章结合相关语句回答。用黑色波浪线划出相关语句,关键词语下面加着重号。要求能紧扣书本讲出三点。
(答案提示:
有远大志向——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进入北大后,觉得自己是不系之舟,终会离开北大,去追求下一个理想。
自信——从未怀疑过我能成为北大的学生。
浪漫——下雪时在冰冻的湖边欢笑。
敏感——老生看新生,心中茫然若失。
理智——面对北大的400万册图书,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爱读书——常在书架间徜徉。
有探索与创造精神——北大为我展示一个动人的新世界。
善于欣赏别人——喜欢读北大的人。
热爱老师——北大老师的肖像,一视同仁地留在了我的写生画册上。
热爱并感激学校——北大是河流,老师是舵手和船工,学生是船客。
情感丰富——最浓最浓的诗行。留恋北大,依依不舍。
诗才超人——不系之舟的诗行。)
4追溯作者有才华的源头。
(答案提示:有良好的阅读、写作等习惯。)
小结:同学们要想让自己变得优秀,要想实现自己崇高的理想,那么现在起你们就得拿出实际行动来,努力看当年的田晓菲看齐哦!
三、课后作业
在文中用红色波浪线划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段反复诵读,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作者的真情实感,说说作者寄寓在文字中的感情。(每人至少找出两处,批注在书上)
第二课时
一、领悟感情
指导: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段反复诵读,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作者的真情实感,说出作者寄寓在文字中的感情。
学生朗读、交流。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评价活动。Iaoda了
教师小结:
把同学们的发言综合起来,我们不难发现,这篇文章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依恋和怀念之情。
二、主旨归纳
本文作者回顾了
表达了
三、拓展迁移(联想造句)
1.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___________ __ __,不再是______________ ___ _,不再是_ ______ _______,而是________ _____ _ ___。
2.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我渴望 ,渴望 ,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真情告白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肯定很羡慕这位少年大学生,但除了羡慕,我们是不是还应该想到点什么?请以《田阿姨,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写你的感想。
【课后学习】
● 水平自测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不止一次把这些诗句悄悄念给你,北大。千言万语,有时只能凝聚为这最浓最浓的几行。是的,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曾经那样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大海的波涛。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不过,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是永远无法忘记的。“让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为了我能在北大校园里度过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它珍藏在内心最柔软的角落里,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幼稚又美好的少年的回忆一起,永远无法分割开来。“啊,也许有一天/意志是我,不系之舟是我/纵然没有智慧,没有绳索和帆桅。”
是的,总有一天,北大,我也会离你而去。你却永远年轻着,微笑着,拥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梦想,激励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抱负,也抚慰一年又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那么,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是梦是真,又有什么相干!我只要像当初一样,在老朋友般的三十五楼下小立片刻,那么我相信,所有逝去的岁月都会重新开花结果,所有往昔的梦幻都会再现,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十六岁的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1、“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诗中的“玫瑰”、“绿荫”、“宁静的港湾”比喻什么?
比喻生活中的种种舒适、安乐的诱惑
2、“不系之舟”是什么意思?“我是不系之舟”与“我的誓言”有什么关系:
象征永不停息的追求。
只有永不停息的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誓言。
3、说北大“是师长”是因为北大给“我”知识,给我追求真理的勇气,“是朋友”是因为北大自由清新,我与他朝昔相处,“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是因为 “我”与北大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4、最后一节既是对北大表达自己美好的 祝愿,也是对北大倾诉自己永远的 思念。
《十三岁的际遇 》教学设计 常州市西林实验学校 黄琴华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2、通过品读,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既依恋又决心飞翔的复杂情感。
3、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北京大学历来是莘莘学子魂牵梦绕的地方,1985年,一个13岁的小女孩有幸被这座神圣的学习殿堂破格录取。大家知道这位幸运的小女孩是谁吗?(田晓菲)十三岁能进北大,说明她学识非同一般。然而,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她的写作文采。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田晓菲16岁时为纪念北大建校90周年而写的一篇散文《十三岁的际遇》。
2、简单介绍作者:田晓菲田晓菲是在天津成长起来的,她4岁时随父母来天津,在天津市文联大院的地震棚里开始接触文学,在《天津日报》发表第一首诗,后出版了5本诗集。天津13中学的校园和居住过的小海地的一条小河都让她终身难忘。以柳溪阿姨为代表的天津一批老作家都曾是她的忘年交。田晓菲14岁从天津13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1991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获英国文学硕士,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此后分别在柯盖德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任助理教授,2000年开始在哈佛任讲师。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三部分内容 学生交流明确:(1)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2)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3)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三、我与名人面对面 1.仔细阅读课文。如果你是一位记者,现在有机会和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四人小组合作,二人充当记者,二人充当作者。)
四、阅读大比拼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看谁读得好。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长句的停顿要得当。(2)注意朗读的缓急节奏和语气语调。(3)读出作者对北大的深厚感情。
五、我来露一手
我们虽不能与田晓菲比肩,但我们也有信心和力量,此时我们刚跨入梦寐以求的西林实验学校,那么,你有什么话想对她说呢?我们也尝试着用诗话的语言来表现出来。练笔要求:1.字数100左右 2.说真话,抒真情 3.文体不限
六、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有关田晓菲的作品,下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