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捕鱼琐记
编辑:明月清风 识别码:24-880616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21 01:04:51 来源:网络

第一篇:捕鱼琐记

捕鱼琐记

家在江汉。

江汉古时就有“鱼鳖鼋鼍为天下富”之说,先辈们在这块河汊湖泊星罗棋布、沟坎涧渠纵横交错的土地上,自然免不了和鱼结下“生死相交”的情缘。

从老人们的话里,依稀可以感觉出几十年前家乡的模样。似乎是一大片草塘,又似乎一片大洪荒——由于常发水灾的缘故,“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到处是水洼、沼泽、芦苇荡。祖辈们用船做交通工具。一条大河在大滩田中延伸开去,从家门流过。每年秋水将退时,人们在大河分岔汇流处,寻些很深的洼地,把树枝放在其中,用苇编插在四周。鱼儿便在树枝丛中居留下来。冬季到来时,约定个时间,大伙儿拿开树枝,站在船上拿了长叉、渔网等在洼地里捕鱼,一次就可以捕起几百斤。那时的鱼很大很肥,听老人们说,有时候可以捕到三四十斤的大鱼,长度与人相若。每年起捕一次,腌制的腊鱼就有了,是足够让人们度过冬春两季的。有时捕的鱼多了,自家吃不完就拿出去卖,就靠这个,祖辈们的日子在那时居然过得还不赖。至今那些锈迹斑斑的笨重的梳子形的大排叉仍然摆放在老屋的搁板上,述说着古老的故事。

除此之外,还有罩网捕鱼、罾子捕鱼,只是这两种捕鱼的方法现在少见了。十几年前我在念中学时曾见到一次用罩网捕鱼的船队。说是船队,其实只有六七条船,黄昏时出现在水草众多的小陈河里,引得许多学生、行人都驻足围观。只见渔者把一只上小下大状如圆锥的无底无盖的罩网往那水草丰茂的地方罩下去,再拿了一只木制的丁字形驱鱼竿在罩子里动将起来,待会儿,再把罩子提出水面,有几条一两斤重的鲤鱼鲫鱼在里面跳。原来,这罩子内壁还有一层网,待罩子放下,系网的绳子解开下坠,罩内的鱼被驱赶得乱窜,内壁处最安全,它们便躲在那里,焉有不入人罩中之理?看到有鱼无鱼,看到鱼多鱼少,大家都不禁笑起来,喝起采来。待到暮色降临,船队离开了,只留下一座静伫的石桥,一河飘摇的水草。

用罾子捕鱼俗称“赶罾”,这是前几年很常见的。到了农闲时,三五成群的人拿着三方围网组合成的罾子,腰间挎着竹篓,到沟涧边,河渠里,去试试他们的身手,试试他们的运气。渔者将罾子顺沟边斜放,摆成剪刀式,在剪口里,使劲地用脚踹踩泥土水草,然后快速提起罾子,那底网上溜着几根泥鳅,几条鳝鱼,偶尔有些鲫鱼、鲤等“白色鱼”的,甚至还有鲶鱼、黑鱼,顺罾子一边把鱼顺溜地倒进竹篓里,再开始第二次。较窄的沟里,渔者把罾子左一下右一下,边捕边走,行家脚下,鲜有逃走的鱼。较宽的河渠里,五六人一约,分河渠两头分作两组,一人左边,一人右边,一人中间,一齐捕赶,合力围歼。一时间,只见罾起罾落,渔人和小沟共舞,水花同鱼影炫目,笑声与水声共欢,好一场酣畅淋漓的捕鱼大会战!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鱼们走投无路,纷纷投降,囚于篓中。渔者们提着沉甸甸的竹篓,一步三摇,趾高气扬,在醉人的夕烟里踏上了归途,眉飞色舞地畅饮在晚霞与屋柳之下。

一叶扁舟(江汉常见的由两片扁豆似的船组合起来的那种水上工具),一个渔翁,一支竹篙,几条细丝网,悠然地荡在河面上,这是在河中常见的景象。渔翁把几条细丝网——那种是如细丝般的尼龙网,浮子很小,是用来捕常在水面觅食的长条形小鱼的——顺着河流向两岸一字横开。把这些网排成长蛇一字阵后,渔翁站在船上,一只脚踏一只船——名副其实的脚踏两只船,神气十足地拿起竹篙,使劲地在水面上拍打,嘴里还一个劲地吆喝。那些小鱼几曾见过这阵仗,吓懵了便乱窜,卡在那些细丝网上。而后,渔者怡然地坐在船上,轻轻地收起渔网,边收边把那些上网的鱼儿扔进船舱里,用网头的木锁锁住网,晾在船头,再掏出烟袋,美美地吸上几口。渔翁们从不贪心,捕到几斤鱼后,便挑起那只船,或是叉在独轮上推着走,边走边吆喝:“卖小鱼子啦!卖小鱼子啦!”

十里洪湖,“清早出船去撒网,晚上回家鱼满舱”,这种生活该令多少看过《洪湖赤卫队》的人顿生羡慕之心。在江汉,不独洪湖,凡有大河大湖的地方,都有这种情景。但说到撒网,我以为是捕鱼法中最难最要讲究技巧的一种了。将绾系成一团的网撒开,让鱼们觉得那铺天盖地落下来罩在自己身上让自己从此难逃厄运的网是如此恢恢而可怕,这可不是一件易事。听能手们说,撒网最讲究协调好每个步骤。首先要把网理好,左手捏住绳子与收在一起的网,右手把下部的网分一半捏住,提起来,下垂的网要不长不短(刚好能让自己自然地撒出去),再背向或侧向撒网的地方站定,劲由脚生,上至肩部,至手上,一拧腰,身向右转,两手同时使力,顺腰顺肩把手中的网弧形抛撒出去。抛撒的那时间,只见收系在一起的网张开到最大极限,面目狰狞地向水中的鱼们扑去。这里最要注意的是网向后撒出时会产生一股拉力,手中的绳子不能放松了,脚下也要站稳了。那年我二大爷学着撒网,师傅摇唇鼓舌地说了一大通,听得二大爷直点头,以为学到真经办事就简单了。哪知摆好了架势,听网“咚”的一声落入水中后,又接着“扑咚”一声响,抬眼看时,只见那巨大的浪圈中二大爷的两条腿还露出水面,上半截身子已被没撒开的网拉到水里了。二大爷气急败坏地从水中爬上岸来,说再也不学撒网了。

村里一位堂兄在通州河里捕鱼已有十多个年头了。最初他买了一张大网,装上了辘轳,横在大河上拦鱼起捕。每次摇动辘轳,把网拉出水面,偌大的渔网上总是跳跃着几条中等大的鱼,再用长竹篙上的网勺把鱼舀进篓里,次日清晨上街卖出。每逢发大水时,他每天几乎要搬动几十次网----每隔一二十分钟就起捕一次。后来河里的鱼渐渐少了,他又改用迷魂阵捕鱼。这迷魂阵,不过是一些网,按照一定的顺序串起来,露出一条极窄的“生死门”,鱼儿入了门,只能按照门缝而入,不能逆行而出。一进此门,是万难逃出的。河面上竹篙林立,丝网纵横交错,方形网与圆形网彼此排列,看那势头,颇似武侯诸葛演排的什么天罡地煞的阵,极合乎阴阳五行相克相生的道理。这些由聪明的人类布下的战阵让没有逻辑思维的鱼类迷魂在其中,循着生死门,愈钻愈入,愈入则离死愈近。这迷魂阵的叫法还真是名副其实。每天早上堂兄总是划着船到那迷魂阵的唯一出口处,解开绳子,把迷魂在此的鱼,尽数倒进篓里,再到街市去卖。

近年来,这位堂兄总是抱怨鱼太少了,总是怀念前些年的鱼们,说那时总能捕到一些优质鱼,诸如鳙,甲鱼,鲫,青鱼等,但现在即使是发大水时也很难得捕到像样一点的鱼了。的确,在十来年前,我还小的时候,常在这条河里见到鸬鹚捕鱼的情景,那是的我总要站在桥上喝彩,指点。在记忆中,每到秋季河水被红麻浸泡成黑水后,上游就要开闸放水,那些被谁呛得无力的鱼沿河上下游动,人们倾巢出动,拿出一切能捕鱼的东西,在河边开始一年一季的捕鱼大行动,简直比得上警民联合的反黑大围剿了。在河边,连小虾河蟹都爬上岸来,不管你会不会捕鱼,总能让你满载而归。现在呢,即使在蓄电池强劲的电流触击下,直挺着身子浮起的鱼,也是越来越少了,少到满河水空自流淌的地步了。

第二篇:琐记读后感

琐记读后感1

《琐记》讲的是鲁迅从家到南京,从南京到日本的经历,从中我不但看到了一个腐败的旧中国,还懂得了不能从表面来看任何事物和事情。

衍太太是那种小孩子看不出,但大人一眼就看得出来的歪心眼的人,他对别人家的孩子“好”,“赞赏”他们吃冰,并且不告诉他们的妈妈,并且还鼓励他们多吃,与之成反比的是 沈四太太,当他看到孩子们吃冰,即使阻止,但因声音太响,被母亲听到,骂了一通。表面上看,衍太太心胸宽大,懂得保护小孩的自尊心,会替别人保守秘密,而沈四太太就显得有些大惊小怪。但是,吃冰对人的害处,远远大于衍太太的“热心”沈四太太虽然方法欠妥,但是它是真心为孩子们着想。而衍太太所谓的“赞赏”就是变相的怂恿,放纵。当“我们”在那里打旋,他在那里计数,突然一个孩子摔倒了,正好孩子的婶母来了,他非但发布夫妻那孩子还说:“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这件事情突出了他爱推卸责任。

当孩子们跌倒了,像母亲寻求帮助时,往往是一顿臭骂,但是衍太太绝不埋怨,立刻给孩子们上药。从表面上看,孩子们的母亲心狠异常,但是衍太太却是和蔼可亲,孰不知,母亲的狠心是要让孩子们记住这个教训,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然而衍太太的不厌其烦,宽容大度,是对孩子们的一种放纵,是真正的不关心。

琐记读后感2

当沉浸在二月的我们还在肆无忌惮地寻觅快乐时,那种悄悄来临的快乐危机在某个深夜总是慢慢地充斥着我的心。

曾经,我很疯狂地沉浸在游戏中,摆脱学习的重担,我没有想太多,很郑重其事地允了那句“活在当下”的话。感到有点浑浑噩噩,但快乐令我兴奋。毕竟是个小孩。

那只是上学后的第一个假期。当源源不断的“开学”、“放假”这类词语闯入我的读书生活时,哭泣、欢笑、哭泣……具备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让我哭笑不得,开始不知所措。毕竟是个小孩。

后来,在糖果与鞭子“循循善诱”中,我们也这般熬了六年。小学毕业时,有人问我:“六年里,你经历的快乐和伤心哪个多?”我有点语塞。拼命翻着以前的事,才发现每一年都那么相似,六年的快乐与忧愁都大同小异,滤出了一丁点儿的收获,有点失望。毕竟是个小孩。

痛苦与幸福轮回着,但终有尽头。而我现在依旧在所谓的幸福中吧,我不敢像大人一样看透了尘世,那样只会让自己痛苦。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特权,应该好好珍惜。假期是休息的,学校是读书的,懒得把两者牵扯在一起。好好玩,好好学。以后的事让时间带我们去吧。这只是一个孩子的想法。

琐记读后感3

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想:琐记,为什么起这样一个题目呢?是因为他是鲁迅先生记录的生活中的琐事吗?

衍太太很疼孩子,鲁迅很喜欢她,比如别的母亲不让孩子做的事,衍太太却让。后来鲁迅渐渐长大,就不像小时候那样贪玩了,他喜欢和衍太太那样的大人聊天。

后来,鲁迅跟衍太太聊起自己喜欢的书和食物没钱买的时候,衍太太告诉他可以拿母亲的钱,母亲的钱就是鲁迅的钱。可是鲁迅说母亲没有钱,衍太太说可以拿首饰变卖,鲁迅又说母亲没有首饰。衍太太说,也许是你没有留心,到大柜子的抽屉里或者角角落落找找,应该可以找到些珠子之类的东西。

鲁迅真的去找了,结果不但没有找到,还听到了人们的流言,说是自己偷了母亲的东西,于是鲁迅选择了离开,来到了一所学校。毕业后他去了日本留学,拿着中国白袜子,后来要求换制服和皮鞋,一元日元也不用了,鲁迅又只好换了半元银元。

虽然是琐事,但如果没有这些琐事,鲁迅又怎么能走过来呢?或许是经历了这些琐事,鲁迅才长大了吧!

琐记读后感4

《琐记》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一书中第八篇文章。

《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第九段中说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也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这样的老师,岂不是要耽误学生的学业吗?

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谓的“中国通”、“支那通”,对中国悠久文化的曲解。他们简直是对华夏文化的污辱。当然,那些奇谈怪论是肯定永远不会被我们所接受,也永远应该去抵制的。

文中最有趣之处当数要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对一些外国事物的误解。

后面的几段中,也写出了当时一些新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和老一辈对学习新知识的不支持。

《琐记》可以说是哪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很好地写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是一篇不错的回忆性散文。

琐记读后感5

在鲁迅先生《朝花夕拾》这册散文集中,有一篇文章别具一格,那就是《琐记》。

《琐记》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

文章先从衍太太这一角色入手,回忆了鲁迅先生儿时与衍太太之间的故事。文中写了“衍太太”的一言一行,表面看来像是在夸赞她,实际却讽刺了她的虚伪举止。也让我从中懂得了不能凭借表象来判定一个人的好与坏,事情的对与错,而是要从内心、从本质上来判断。

而后文所写去学堂一事,则更是耐人寻味。文章中说的城中唯一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一天的时间都消磨在一科的学习上,满脑子的英文或满脑子的古文。学堂中根据等级的分别,竟然连宿舍的好坏都算在其中。好的就在人前耀武扬威,不好的就低头不敢言语,连走路都要让他三分。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朝花夕拾琐记读后感 文中最有趣之处当数要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封建制度使人本身的思想被深深地囚禁,怪不得鲁迅先生要医好人思想上的病。

总而言之,《琐记》虽提名为琐记,但却颇能展现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通过阅读此文,让我长了不小的见识,真是受益匪浅。

琐记读后感6

这篇文章的题目委实有点儿意思,叫做《琐记》。不似前几篇文章都有个明确的主题,这篇却有点儿像形散神亦散的散文了。

先从衍太太入手,先生回忆了儿时发生在自己和衍太太之间的故事,衍太太总是给我留了一个不好的印象的,一个似乎有了小市民的种种劣根性的妇女,但是孩子们在她那儿总能得到百般的纵容,或许更是一种不负责任。最后竟然还从衍太太口中传出先生偷偷变卖家当的谣言,此时的衍太太却愈发的不可爱了。

当先生不想再留在S城之时,便去南京求学了,在南京做学生的时候,先生对于学习的处所倒有个详细的介绍,也表明的当时自己读书的态度,对于一些先进的科学读本均是喜爱的,对于一些陈古的文言,先生多是没甚印象。这也得以看出当时先生为何要倡导新文化运动。

最后在文章的末尾,先生有写到去日本留学的事情,4个中国的留学生要去日本留学,文章的最有趣之处便在此了,一些前年去日本留过学的前辈特意指教了关于“袜”和“钱”的经验,不成想,这些让新留学生们纷纷遵命的经验,到了日本,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对一些外国事物的误解和一些理想主意的存在。

总言之,《琐记》虽说是琐记,但却似可以说是哪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很好地写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是一篇很好的回忆性散文。

琐记读后感7

这个寒假的天气却是不错的,阳光明媚,晒得人暖暖的,这样的境况委实适合泡上一杯香茗,读上一本好书的。好书如此多,从其中挑出一本来也绝非难事,在书架上翻检的时候,目光不由的被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而引,信手拈来,这个明媚的午后就由它陪我了。大概了翻看了这本集子,文章不多,仅十篇。读完小引之后,便决定顺着文章的目录一片一片的读下去。第一篇的题目叫做《狗·猫·鼠》。鲁迅现在的文章是极有思想的,这题中的猫鼠狗自然也绝非是去写那猫鼠狗的各种秉性,而是借猫鼠狗这三个动物来借喻时下的人们的生活意识形态。虽说本文的题目为《狗·猫·鼠》,而先生的众多笔墨都用来写自己的“仇猫”。先生仇猫有许多的理由,猫的秉性和一些人很相像,看似乖巧,实则暗藏着“妖气”;先生还是既不喜欢猫的叫嚷声的,听到猫的叫嚷先生总要嫌烦,而这个猫则是更像及了那些与先生叫嚷的“名人”,先生自是要去仇猫的;还有一条也是先生仇猫的缘故,但凡猫若是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动物就尽情玩弄,直到玩厌了,才吃掉,这却是和当时一些人的做法无二的,一旦手中有了他人的把柄,必是会就想尽办法慢慢地折磨别人,自己享受着其中的“乐趣”。这是何等病态的一种社会形态,笑人无妒人有,那确实是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悲哀。先生仇猫委实不是口头革命,先生对付猫自有一套办法。开始只是从家中养的一只花猫下手,逐个推广,以致后来猫都从来不接近先生了。

文章至此,先生的态度已是明确至极了,而此时,先生笔锋一转,又引至了一只他收留的小隐鼠,隐鼠与那些比“名人名教授”还轩昂的大鼠是决然不同的',而先生的这个小隐鼠似乎也是葬身于猫之口中,随后来得知是长妈妈所谓,但是,先生和猫之间的矛盾委实不能“相逢一笑泯恩仇”了。细细品味,先生所言的狗鼠猫,其实就是代表了先生所生活的时代的三类人。先生用极其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这三个阶层,先生正是以笔为枪,抨击了那个时代的“名人”,表达了自己对于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弱者的同情和支持,而那些“名人”各种媚态,对弱者的各种折磨,先生也嗤之以鼻!先生的文章或许我还读不懂其中的真味,但是却能深切的感受到先生对那个日渐浑浊的世道的无奈与悲切,他用他的笔战斗着,挽救着奄奄一息的中华民族。向先生致敬!

鲁迅先生的文章实在值得回味,反反复复的看才能大概了解其中滋味。曾经看过一篇关于先生的文章的评论,说先生的文是只可浏览不能详读的,盖因先生实在是个忧国忧民的革命文人吧,这等的境界不是常人可以理解的。今天看了先生的《朝花夕拾》册子中的第二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也是颇有些感触的。这篇文章,先生用深沉隽永的笔描写了一个在先生家做工的女性,长妈妈。

文章着重写了先生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长妈妈是一位保姆,而先生对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见先生对她的感情至深。文章开篇介绍长妈妈的时候,铺成直叙的写了长妈妈名字的由来,人物的性格,甚至对于长妈妈那个“大”字形的睡姿也反复提及。后面通过对于长妈妈的言语行为,也给了读者一个很直观的概念,其实所谓长妈妈也就是那个时代下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有一些陋习,但是也有敢于创新的可爱一面。

琐记读后感8

今天看了鲁迅先生的《琐记》,《琐记》记叙了鲁迅先生为了寻找“另一类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江南水师堂和矿物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以及鲁迅先生等一些学子求学的艰难,同时揭露了洋务派不切实际的办学方式,鲁迅还通过这篇文章记叙了自己最初接受新思想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的反对阅读《天演论》,表现了他探求真理的强烈愿望。

鲁迅的作品有很多时候都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达他所要描写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本文中他家的房客“沈四太太”,通过她大声的说了那句“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体现了房客沈四太太一种小市民阶层的妇女形象。又如对“衍太太”的一些描写:几个孩子在打旋子,她在旁计数说道“好,八十二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还有衍太太在作者的父亲去世之后说教作者去偷母亲的首饰和钱去用,体现了衍太太势利的一面。

后来鲁迅先生为了躲避S城的流言去南京求学,汉文教员自己竟然惴惴的问学生“华盛顿是什么东西?”体现了一些洋务派的学者不切实际的教学方法,明明自己是汉文教员,却连汉文试题都搞不清楚,体现了洋务派办学“乌烟瘴气”的形象。

文章的结尾写了作者去日本留学,在国内听说不能穿日本袜,边带去了十双中国的白袜,而且还换了日本的银元,结果银元早已废置不用,而且穿制服和皮鞋,中国袜也全然无用,体现了国内人的思想封闭,与外界沟通较差,当时的国情也是出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作者借此喻国情,的确有一番用心,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琐记读后感9

文章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制度,为追求新知识,离家留学并出国求学的一段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所这在雷电学堂求学的事,校长提出了一个“华盛顿论”的问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到华盛顿是什么。这也足见当时人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这样的老师,岂不是会耽误学生的学业吗。

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谓的‘中国通’,‘知那通’,对中华悠久文化的曲解。他们简直是对华夏文化的侮辱。当然,那些奇谈怪论是不会被我们接受的,也永远应该去抵制的。

文中最有趣的几处当属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对外国人事物的误解。

后面的几段中,也写出了当时那些新文化对青少年学生影响,和老一辈对学习新知识的不支持。令我感触最深。

琐记读后感10

《琐记》的时空跳跃性比较大。开始写的是童年在故乡绍兴的事,后来主要写在南京读书的事情,最后还点到初到日本的情景。中间着重写在矿路学堂的所见所闻。“只可惜那两个淹死鬼失了池子难讨替代”,这句话特别需要解释一下。旧时迷信传说,落水淹死的人做了水鬼,必须设法使别人淹死来替代他,才得以投生,教做“讨替代”。

《琐记》中说,由于这里的池子已被填平,因而“那两个淹死鬼失了池子难讨替代”了。迷信思想中包含的损人利己的阴暗心理,从这种“讨替代”的说法中已可略见一斑。

【琐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1.《琐记》读后感

2.学车琐记

3.琐记读后感3篇

4.琐记的读后感

5.琐记600字读后感

6.《琐记》读后感四篇

7.《琐记》读后感350字

8.金琐记读后感

9.鲁迅《琐记》读后感

第三篇:周末琐记

冬天里我最喜欢的两大美事:

一、晒太阳,二、睡懒觉。晒太阳这个权利一直没人剥夺,睡懒觉这个美事有些久违。但偶尔有机会我一定会睡上一个懒觉。像这个周末,一直躺着睡到了十点,躺在那静静地想一些人一些事,过去的现在的,家人亲戚朋友,头脑里像在放一部无声的电影,纯属生活记录片,忧伤的幸福的,快乐的痛苦的,都会想一想。算是洗脑吧。然后让自己记住快乐忘掉烦恼。间或,打开收音机,听一些歌,随着节奏哼哼,当听到快节奏的舞曲,腿也动动。寒冷的冬日里最温暖的地方就是散发着太阳气息的被窝了,能多呆一会儿就多呆一会,那感觉神仙来了也不换。

之后起床,洗衣服,把一周积攒下来的厚衣服统统和水交流干杯。看着干净的衣服晾在温暖的太阳下,望着五色缤纷的衣服在风中飘舞,那感觉真好。

到了这个小县城,先和孩子们玩了一会,之后步行去拿刚做的羽绒服。离裁剪店1000米吧。许久没有走远一点的路了,冷冷的冬天,走在凛冽的风中也是一种风景。街上步行的人很多,走走,多好。回来时给一表姐打了电话,得知她在家,很高兴,顺路去看看,上周就让我过去,但我因为忙碌没能去。而她更忙,很少有空来看看我。所以我经常主动去看她。对待友谊我的态度是有空去坐坐。并非如歌词上所唱:朋友,真的希望,有空来坐坐。等别人来,姿态有点高,想念了,为什么不能主动过去坐坐呢?噔噔噔,一口气爬上七楼,虽然穿着高跟鞋,却没一点累的感觉,可能是因为心里流动着的那份想念的感情吧。在忙碌的日子里,我和她十天半月,总会聚在一起,在一起谈生活谈各自的心理话。有时也相约逛街,买漂亮的衣服和生活用品之类。当然偶尔也会在一起吃饭。碰到两家遇上了大事了,也会相互商量,因为几个人的意见毕竟成熟些。其实真正的生活里更多的是鸡零狗碎的内容。去时,她刚忙完了家务,给我倒了杯红茶,我们就在桌边聊起来,“一杯红茶,几句实话,胜过那穿肠烈酒,岁月不会改变什么,只能够尽兴的生活。”真如歌词中唱的那样,我们在一起喝红茶,谈最近各自的生活和各自所生活的环境里所发生的值得一提的大事小事。一边说一边笑,一晃夕阳的柔光照在外面阳台上,我就匆匆道别。我说还有几个孩子等着我呢!她送我时,头依靠在门口,向下探着,我下楼梯还忍不住回头,我说天冷关门吧,她一直望着我下楼梯„„下楼梯时我心里暖暖的,比来时增添了更多的温暖。

回家吃饭,之后辅导侄子做功课,他感冒吊水几天没去学校了,拉下了一些课程,我得好好给他补,可一口吃不成胖子,再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能集中的时间很短,软硬兼施才勉强教了他一些最近学校里该上的课程内容。

大家都洗刷完毕,是北京时间七点整。

因为老公有应酬,晚上没能来,所以我就没回自己的家,就留在父母的身边了。

孩子们在看电视,所以我就只能睡觉了。从晚七点睡到早七点,当一家人都起床了,我还赖在被窝里,孩子们来拖我,不得不起床了,妈妈又来说我了:懒鬼。这个称号不知能延续到什么时候。从小时侯父母就这么叫我的,直到现在这个光荣的称号还加在我的头上。

上午,先辅导侄女做功课,侄女在做的时候又辅导侄子读书写字,做数学题。在辅导他们做的时候,宝宝就在我们周围的空间里玩耍,父亲在逗她打乒乓球,她玩一会就不时来让我抱抱,妈妈在洗衣服。

当一切都忙完了,我们就全家出动去洗澡,澡堂里的事就不再赘叙。

下午,我就带孩子们到小区前面的亭子里去玩,先晒了会太阳,之后我们就去压跷跷板。侄女的体重加宝宝的体重和我的体重差不多,她们两个坐在一头,我坐在另一头,压的时候能基本达到平衡,很好玩,她们很开心的笑,我就不停地逗她们乐。做一些很夸张的动作,让她们一次又一次哈哈大笑。玩厌倦了一个项目,又去玩别的好玩的游戏,很快时间就过去了,妈妈来催我早点回家,说晚回去天气会很冷。

到她那里,果然带我去看很多的书,我说哪来这么多书,哦,原来是新农村建设,为了提高农民的业余文化,村里特地去了淮安购买了满架子的书,放置书的地点就设在他们的卫生院隔壁的一所房子里,看到那么多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开心,第一眼就看到了汪曾祺的散文,我说我还特地到县城去买,还没买到呢!“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很欣喜。她说你找吧,喜欢的就借去看吧,她还建议我看了两本书,不停地把书往我的手里塞,我的娘也,太多了。我捧着一大摞的书,看上去就像个痴子——绝对的书痴,她老公接过书,帮我用一个布袋装了起来,可能看我捧书的样子很可笑吧。还一个劲的对我说:你要不要袋子?你要不要袋子?我说当然要了,他才帮我装好。我到家数了数,借回了十五本,有的书只能翻翻了,我也没时间看那么多的书呀!

感觉有朋友真好,不经意间里就能有意外的收获。

第四篇:高中琐记

高中琐记

正在上高中,这对于记录我高中生活实在是一有利条件。此为原由。

——题记

第一章入学

8月31号过后,终于开学了,本以为美好的新生活的序幕从此拉开了,然而只是本以为。

高中究竟经历了什么事,我不是很感兴趣,我只意识到一点,我的思想转变很快,这也是处在青春期的缘故吧。所以我只想记录一下思想在这一时期的重要变化,记录一下那痛苦的转变过程——青春期特有的迷茫。

刚开学,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更令人兴奋的,刚开学学习上就有一个重大发现,关于学习方法方面的发现——由条件得出结论。虽说很简单,当初得出这个结论时觉得本就该这样,然而自己却一直看不破。看不破就不能为自己所利用,这就是之所以要提高认识吧。有希望才有激情,这个方法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高效率,更是前所未有的希望,当时就觉得一切皆有可能,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演绎,不仅是学习,就是说话、做事也该有其方法的。后来证明这个思想是正确的,这是后话了。我就是带着这空前的激情投入到了我的学习当中的,当时的心情真是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愉快。

月考来临

在方法的所带来的欣喜、激情下,我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感觉成绩有了飞速的提升,就等一个机会来检验一下我的努力成果。这个方法究竟怎样,我有到达那种程度了呢,一切都是那么令人期待呀。

机会总是有的,好不容易一个月过去了。因为刚入学么,再加上军训了一个星期,那岁月特苦,不仅肉体上要经受种种考验,精神上也要受各种折磨,但说句实在话,只要真有本事,哪里都是施展才华的舞台,天高任鸟飞,就怕你没本事,世界相对来说是公平的。在军训期间,我第一次体会到啥事都得尽力去做,认真去做。你是否认真教官可是清楚得很呢。

第五篇:琐记散文

早上,必须要今天上午拿回原单位的东西给忘家了,我又无法脱身,心情懊恼,抱着试试的心态给住附近的一老同事打电话,恰好他因事回来,待会儿才能回单位,他说:你赶巧了。懊恼全无,心情大好。

下午,本已下班,但因工作未完,想了想还是带回家做吧。又拐回单位,电车刚停在操场边的停车区域,拔下车钥匙,不知怎的“哐铛”落地,竟然蹦了起来,不偏不倚,顺着一个只有杯口大小的下水道洞掉了下去,晕,我干嘛要拐回来!细看,由于和操场连成一体,下水道盖板的缝被水泥抹的结实平整,我用手试了一下那洞,只能伸进三个指头,顺洞往下看,淤泥色的水反射着洞上面的亮光,还晃晃荡荡。暖阳覆背,有汗冒出。直起身来,环顾周围,没有铁锹钢钎之类的工具。自嘲,即便有又如何,不值大动干戈。几步远的地方体育老师在上课,不由的走过去:我钥匙掉进下水道窟窿了!他讶然——其实我也觉得不可思议[捂脸]。但马上他说,绑吸铁石吸。一线希望,顺利在物理老师办公室找到一条形磁铁,顺手用下水道旁学生废弃的跳绳绑好,探进去,怕漂远了,晃了两下,一拉,哈哈,钥匙圈闪光,顺利拉出。拿好东西,愉快回家。

一路上,春芽将萌,春花初绽,春水微盛,春风十里。

回顾今日事,庆幸处处柳暗花明,感激时时贵人相助。

捕鱼琐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