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的形成 教案
202_—202_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师数学教研课教案
泰安市奥林匹克花园卓雅幼儿园 邓泽英
活动名称: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2、学习8的形成,感知7、8之间多1和少1的关系。
3、能正确点数8以内的物体,理解数字8的实际意义。活动重点:
知道8的形成,正确点数8以内的物体。活动难点:
感知7、8之间多1和少1的关系。活动准备:
1、布置森林场景,环境布置7、8、9个的物品,七个幼儿扮演小矮人、一个老师扮演白雪公主,幼儿身上贴有数字卡片;
2、音乐《一起去郊游》、《七个小矮人》
3、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卡片、苹果卡片、数字7、8卡片幼儿人手一套;
4、操作卡教具一套,幼儿操作卡人手一套;
5、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老师带幼儿跟音乐《一起去郊游》进入活动室,师幼一起做律动,引发幼儿活动兴趣。师:春天到了,外面变得越来越漂亮了,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去玩儿呀?那我们一起去森林里郊游吧!(师幼一起听音乐做律动)小朋友们玩儿累了,我们找个地方休息一会儿吧!请小朋友找到与自己身上数字卡片相同的座位休息。(幼儿坐回小椅子:对号入座)
2、七个小矮人随音乐《七个小矮人》出场,白雪公主加入到律动中,引出数学活动。
师:看,小木屋前的小矮人们也在森林里开心的唱歌、跳舞呢!我们数一数,有几个小矮人在玩游戏呀?这时候,白雪公主来到了小矮人的小木屋,和他们一起开心的唱歌、跳舞、玩游戏。
二、展开
1、新授8的形成,让幼儿知道7添1是8。
根据故事情景提问,出示ppt课件,让幼儿初步了解7添1是8.师:7个小矮人添上一个白雪公主一共是几个人?伸出右手食指,从左往右点数:1、2、3、4、5、6、7、8。7个小矮人添上一个白雪公主是8个人,我们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幼儿初步感知8的形成,知道7添1是8)
师;现在,小矮人邀请白雪公主来家里做客了,他们要一起吃饭,7个小矮人用几套餐具 ?我们一起数一数(出示课件数一数),7套餐具用数字7来表示,白雪公主用几套餐具?7个餐具添上1个餐具是几个餐具?8套餐具用数字8来表示。7添1是几?(再次感知7添1是8)
小结:7添1是8。
2、出示ppt课件,认读数字8。
师:8个人、8套餐具,我们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小朋友们认识数字8吗?一起看看数字8像什么?谁想来说一说?(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小朋友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想到了这么多长得像8的物品,8像两个小圈连在一起,像花生,像葫芦,像雪人...还有很多长大像数字8的东西,小朋友们可以再去发现。
3、游戏操作,让幼儿感知7、8之间多1和少1的关系。(1)游戏:听音取物,操作苹果卡片。
师:小矮人们刚刚吃过饭了,他们饭后想要吃苹果,老师为他们准备了一些苹果,一会儿要请小朋友们一起玩分苹果的游戏。分苹果之前,请你们给7个小矮人和1个白雪公主快速的排好一个横排队伍,一起数出7个小矮人,1、2、3、4、5、6、7,加上1个白雪公主,一共是8个人,用数字8表示,把数字8卡片放在旁边(教师在大操作卡上演示排序,引导幼儿从右往左的顺序摆放)。然后竖起小耳朵听声音,取出和我敲的数量相同的苹果放在小矮人和白雪公主的下方,他们每个人都想分到苹果,一个人对应一个苹果,要从左往右摆放整齐并把相应的数字卡片放在旁边表示苹果的数量(教师巡视指导幼儿操作)
(2)引导幼儿初步感知7、8之间多1和少1的关系。
师:取好苹果了吗?他们每个人都得到苹果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一共几个人?有几个苹果?8个人,7个苹果,是苹果多还是人更多?8比7多1。看一看,每个人分一个苹果,需要几个苹果呢?8个,现在有7个苹果,少了1个苹果,7比8少1。那我们怎样把人和苹果变成一样多呢?(请幼儿说自己的想法)小朋友已经想出了好办法,再添上一个苹果。
(3)摘苹果游戏,探索7变成8 的方法。
师:老师这里有一颗苹果树,小朋友们想不想帮他们,让每个人都吃到苹果呀?那你们现在还需要摘几个苹果变成8个呢?你们来摘苹果吧,请小朋友们把摘到的苹果分给他们,再数数人和苹果是不是一样多。
4、玩游戏,让幼儿通过游戏进一步感知数字,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师:小矮人和白雪公主都吃到了苹果,为了感谢你们,想要和大家一起玩好玩的数字游戏。
看数找朋友:老师出示数卡,幼儿看数找朋友。老师出示数字,请身上有与卡片上相同数字的小朋友到前面的圆圈中抱抱,若老师出示的是炸弹,请全体幼儿抱头蹲下。
师:游戏叫看数找朋友,现在我来出示数字卡片,请身上贴有和我卡片上数字相同的小朋友起来跑到前面圈里和好朋友抱一抱。但是,我的数字宝宝里面藏着炸弹,你们可要小心了,炸弹出来的时候,小朋友要抱头蹲下,你们才不会被炸到哦!你们准备好了吗?游戏开始(师出示数字卡片),这几个数字宝宝反应可真快呀,很快就找到了好朋友。我要再考考别的数字宝宝是不是反应也这么快(游戏再次进行),数字宝宝们都这么聪明,都找到了好朋友。不过,你们可要当心啦,炸弹随时都会出现,别忘了保护自己哦!(出示炸弹)你们都藏得很好,现在都起来吧!
5、说一说,找一找,理解8的实际意义。(1)说一说:理解数字8的意义。
师:8个人、8个苹果、8朵花、都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那数字8还能表示什么东西呢?(小结:所有是8个的物品都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2)找一找:请小朋友找一找教室里哪些东西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集体验证。
师:那我们的教室里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呢?请你们分组找一找,一会儿,我会请小组长把你们找到的用数字8表示的物品贴上8。现在,请你们开始找一找(幼儿讨论)。找好了吗?现在请小组长来给你们找到的物品贴上数字(组长贴数字)。我们一起看看他们贴得对不对,一起数一数(引导幼儿伸出手指点数验证)。
三、结束
一起出去找找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的物体,结束活动。
师:我们一起去外面找找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
第二篇:尿液的形成(教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尿液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排泄的概念,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功能; 2.掌握肾脏的结构与尿液的形成过程。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观察和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
1.观察泌尿系统模式图,肾脏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示意图; 2.训练自主学习,分析资料及交流表达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科学的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
一、引入
提问:人体生命活动中会产生哪些废物呢?学生回答。
二、新课 1.排泄
排泄与排遗的区别;
人体将体内的尿素、多余的水分和二氧化碳等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 提问:排泄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回答;
总结:人体排出废物的途径有三种,但以尿液为主要形式。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一下尿是如何形成的?要想知道答案,必须先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观察泌尿系统图,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了解各个器官的主要功能。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问题。
过渡:肾脏形成尿液,是泌尿系统中最主要的器官。3.肾脏
(1)观察肾脏的内部结构:肾的皮质与髓质、肾盂。
(2)认识肾单位。通过观察肾单位结构示意图,阅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a.肾小球是由什么构成的?
b.肾小球壁有什么特点,薄还是厚,一层还是多层? c.肾小管有什么特点?它周围存在哪种血管? d.血液是怎样流经肾单位的呢?
通过自主学习,思考及讨论使学生理解肾单位的结构及特点。过渡:血液流经一个肾单位时是如何形成尿液的? 4.尿液的形成
(1)观察尿液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血液中的物质透过肾小球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再经过肾小管形成尿液;注意:观察毛细血管的分布位置,回忆以前学过的毛细血管的作用。总结:肾单位有两处毛细血管分布,分别是肾小球和肾小管周围,结合毛细血管的作用,推测这两处发生了物质交换。(2)分析课本23页小资料
学生思考讨论:血浆到原尿,直至形成尿液,成分有没有变化?哪些变化?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资料的方法。
分析资料中的数据:得出排尿主要是排出无机盐和尿素,还有多余的水;a.比较血浆和原尿成分的变化,引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b.比较原尿和尿液成分的变化,引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3)观看肾单位中尿液形成的动画,加深印象
(4)联系实际:医生在检验病人尿液时发现了蛋白质,可能是肾的哪个部位出现了病症?如果发现的是葡萄糖呢?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尿液的形成
一、排泄
二、泌尿系统
三、肾脏 1.肾脏结构 2.肾单位
四、尿的形成:
血液—肾小球滤过形成—原尿—肾小管重吸收形成—尿液
第三篇:波的形成和描述教案
鲁科版选修3-4第二章 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
学校:龙岩一中 教师:林玉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波传播过程的特点;
2、了解机械波的分类;
3、明确机械波的产生条件及其传播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分析沿绳传播的波,理解横波的形成是关键,要充分利用图解和模拟装置认识波的形成是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波传播的是振动形式,传递能量和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个别和整体的关系,感受形象思维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波的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质点振动和波传播的关系。【教学方法】演示法,启发式,讨论式 教学用具
1、演示绳波的形成的长绳;并用课件展示。
2、横波、纵波演示仪;并用课件展示。
3、用幻灯展示机械波。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演示1】 看202_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字表演视频.使学生对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演示2】老师通过投影仪演示水波的形成
【演示2】视频——红旗飘飘、长绸舞、绳波
一、机械波的产生条件
演示——水波:教师用幻灯机做实验:使平静的水面振动,会看到水面上一圈圈起伏不平的波纹逐渐向四周传播出去,形成水波。
演示——绳波:用手握住绳子的一端上下抖动,就会看到凸凹相间的波向绳的另一端传 播出去,形成绳波。
以上两种波都可以叫做机械波。请学生总结:(教师可引导)
(1)机械波的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机械波
(2)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振源和介质。
振源——产生机械振动的物质,如在绳波中的手的不停抖动就是振源。
介质——传播振动的媒质,如绳子、水。
二、对机械波概念的理解
(1)机械波是构成介质的无数质点的一种共同运动形式;
(2)当介质发生振动时,各个质点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往复运动,质点本身并不随波迁移,机械波向外传播的只是机械振动的形式(演示横波演示器);
(3)波是传播能量的一种方式。
三、机械波的形成过程(用课件把绳波的运动展示)
(1)介质模型:把介质看成由无数个质点弹性连接而成,可以想象为(如图所示)
(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由于相邻质点间力的作用,当介质中某一质点发生振动时,就会带动周围的质点振动起来,从而使振动向远处传播。例如:图2表示绳上一列波的形成过程。图中1到18各小点代表绳上的一排质点,质点间有弹力联系着。图中的第一行表示在开始时刻(t=0)各质点的位置,这时所有质点都处在平衡位置。其中第一个质点受到外力作用将开始在垂直方向上做简谐运动,设振动周期为T,则第二行表示经过了T/4时各质点的位置,这时质点1已达到最大位移,正开始向下运动;质点2的振动较质点1落后一些,仍向上运动;质点3更落后一些,此时振动刚传到了质点4。第三行表示经过了T/2时各质点的位置,这时质点1又回到平衡位置,并继续向下运动,质点4刚到达最大位移处,此时振动传到了质点7。依次推论,第四、五、六行分别表示了经过3T/
4、和5T/4后的各质点的位置,并分别显示了各个对应时刻所有质点所排列成的波形。
四、波的种类:
按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可以将波分为两类:横波和纵波。(1)横波的定义: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波形特点:凸凹相间的波纹(观察横波演示器),叫起伏波。如图3波形所示。
(2)纵波的定义: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波形特点:疏密相间的波形,又叫疏密波。如图4波形所示。
五、课堂练习:
下图表示绳上一列波的形成过程。图中1到18各小点代表绳上的一排质点,质点间有弹力联系着。图中的第一行表示在开始时刻(t=0)各质点的位置,这时所有质点都处在平衡位置。其中第一个质点受到外力作用将开始在垂直方向上做简谐运动,设振动周期为T,则第二行表示经过了T/4时各质点的位置,这时质点1已达到最大位移,正开始向下运动;质点2的振动较质点1落后一些,仍向上运动;质点3更落后一些,此时振动刚传到了质点4。请同学们在下图中继续完成经过了T/
2、3T/
4、和T后的各质点的位置。
六、思考题:
日常生活中,发现球掉入池塘里,能否通过往池塘丢人石块,借助石块激起的水波把球冲到岸边呢?
七、板书设计;
1.概念: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2.条件:介质和波源
3.成因:质点带动、由近及远、依次重复振源振动 4.传播特点:传播能量、振动形式 5.分类:横波和纵波
八、教学反思:
《波的形成和传播》是高中物理选修3-4第二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机械波的形成过程,机械波的分类。这节内容安排两个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重点理解波的形成过程,第二课时还会具体阐述波的图像。本节是对前面机械振动知识的提升,又是后面波动知识的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的有关波的知识和现象,在初中已经初步了解过诸如声波之类的波的知识,通过高中的学习对波要加深理解。但是波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和学生所熟悉的物理情景有些不一样,再加上相关的知识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要求比较高,所以很多同学觉得学习这块内容比较困难。因此教学过程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实验室所能够提供的演示器材同时借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波的形成过程。
第四篇:山地的形成教案
内江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识记山地,褶皱,断层的内涵及褶曲的类型、基本形态特征。
2、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以及各自的范围,板块的边界类型。
3、知道断块山的形成原因以及基本形态特征。
4、学生能够从老师提供的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异分析说出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学会用自己绘制的背斜,向斜,断层构造示意图以及 资料给的示意图来分析岩层的新老程度从而判断褶曲和断层的类型,分析讨论我 国相关的名山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唯物观。从理性认识角度观察分析事物间的联系。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学习,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道中国名山大川的成因提高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
山地的类型,各种类型山川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1、背斜和向斜的判断及示意图的画法,断层的形成原因以及形成的地貌形态。
2、板块的形成机制,组成,运动。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图像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设问导入] 用诗句导入,让学生回想这些诗句描述的是哪些山,这些是用语言来描述的,如果用地理角度来看,这些山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现在进入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学习。
一、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板书)
1、褶皱山(板书)
0
内江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新课学习】
[提问] 我们在本章第一节学过山脉是内力作用的产物,知道了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产生了像喜马拉雅这样大型的山,而喜马拉雅山脉就是是褶皱山,那褶皱的含义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到教材73页阅读相关内容。(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 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从弯曲的形态来看可以分为背斜和向斜。
a、褶皱的形态: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常态)而且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而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b、褶皱形态的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较新;向斜相反(最根本的判断方法)
c、实际情况中,由于受到外力作用的侵蚀,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形成了所谓的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图中的甲是向斜,乙是背斜。
(2)褶皱的规模:大的:数千千米的褶皱山系,如我国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它
与欧洲著名的旅游胜地阿尔卑斯山脉相连形成较大的褶皱山系
小的:几十米的褶皱山(板书)
[提问] 为什么坚硬的地壳会发生褶皱,形成高大的山系?请同学们阅读相关内容,重点是对图4.10的理解。
[讲解] 地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每个板块都有其自己的范围,重点看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范围,以及各个板块之间的边界类型,板块是不断运动的,如果板块的相向运动,就是图上所说的消亡边界,会形成什么地貌?如果板块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又会形成什么地貌?过了很多年后地球上的大西洋以及红海的面积会有怎样的变化?大家可以去阅读相关的资料找出答案。我知道很多同学对板块的形成以及板块的运动感兴趣,可以去浏览“大陆漂移学说”的相关内容。
(3)板块构造学说: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构成,板块在不断的运动当中,板块不断碰撞与背离形成各种地貌类型。
a、生长边界(背离运动)→海岭,断层
b、.消亡边界(相对运动)→海沟,造山带(褶皱山系)(板书)
[讲解] 我们前面学过的褶皱山是地壳运动产生的塑性变形,而断块山是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载能力使岩石发生了破裂,岩石破裂后它两侧的岩体会沿着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这样就形成了断层。大家可以参照图4.12找出断层面以及相对上升和下降的岩体并猜测其形成
内江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的地貌。断层的位移有水平运动也有垂直运动,两种运动方式形成的地貌还是有较大的差异。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时,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常常形成块状山地,如我国的庐山、泰山等,而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侧岩块相对上升时,形成地堑,即狭长的凹陷地带。我国的汾河平原和渭河谷地都是地堑。
2、断块山
(1)断层的形成: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2)断层的位移:
水平方向为主:错断原有的地貌,形成新的若干地貌 垂直方向为主:地垒(华山,庐山,泰山)
地堑(汾河谷地,渭河谷地)
(3)断块山的形成:以垂直方向为主断层位移中,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的山岭。如华山。
(4)断块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可以延伸数千米,小的只有几十米。(5)断块山与褶皱山的区别:从地表形态和岩层变化两个方面分析。
【小结】
在本节我们学习了山地的类型以及各个类型的成因、分布、规模,重点讲解了褶皱山的形成以及背斜、向斜的判断。山地占中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形成了著名的旅游胜地,那这些地方的交通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呢?在修路的过程中要保护自然环境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是考虑的首要因素而且是必需贯彻实施的。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上的有关褶皱山和断块山的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一、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1)褶皱:
①含义: ②基本单位: 背向斜的区别:
a、形态: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b、岩层的新老关系:岩层的新老关系,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
内江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较新;向斜相反。(最根本的判断方法)
c、地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成山,向斜成谷(2)褶皱的规模:有大有小(3)褶皱山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
a、生长边界(背离运动)→裂谷,海洋 b、消亡边界(相对运动)→海沟,造山带(褶皱山系)
2、断块山
(1)断层的形成:
(2)断层的位移:
水平方向为主:错断原有的地貌,形成新的若干地貌 垂直方向为主:地垒(华山,庐山,泰山)
地堑(汾河谷地,渭河谷地)
(3)断块山但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可以延伸数千米,小的只有几十米。
(4)断块山与褶皱山的区别:从地表形态和岩层变化两个方面分析。
第五篇:风的形成 教案
五年级科学《风的形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解释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知道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产生的,理解风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能从多方面感受风的存在,并能提出的有关风的有价值的问题;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模拟、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利用所学的热对流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观察法、操作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铁架台、蜡烛、火柴、细线、风的形成演示箱(纸风箱)、蚊香、湿毛巾、实验记录纸等
五、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课件出示谜语:“生来本无形,走动便有声,夏天无它热,冬天有它冷”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风)
注:多媒体课件放风的声音。(风是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2、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让学生说出观察到了什么,并试着解释这一现象。
生:下面的纸条往里飘,上面的往外飘…… 生:风吹的结果……
师:想不想知道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出示课题:风的形成)
二、师生科学探究活动。
(一)首先进行活动一:观察上升的空气
1、下面我么来做一个有关的实验,叫做“纸螺旋圈转起来”,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进行操作。(学生先了解教材提示,教师出示实验提示:①剪一个纸螺旋圈,圈中间系住一根线;②将线的另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调整好高度,使螺旋圈自然下垂;③点燃蜡烛,放在螺旋圈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④移走蜡烛,过一会儿再放回原处,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2、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研究。根据观察小组内推测纸螺旋圈转动可能与什么有关。
3、谈话:刚才很多小组已完成了这个实验,哪个小组能把你们小组的结果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学生谈出热空气上升带动纸螺旋圈转动起来。)
4、谈话:现在我们再返回来,看看刚上课时的那个问题:门缝上部和底部的纸片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运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过来补充)
5、关于热空气上升的实例你还知道哪些?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了解人们对热空气上升的利用等。(学生多种回答)
设计意图:
设计纸螺旋圈动起来的实验,主要是使学生的手、眼、脑充分参与进来,认识到以上物体的运动是由于热空气上升的缘故。
(二)接下来进行活动二:风的形成
1、谈话: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需要用到纸风箱,请大家观察自己面前的纸风箱是怎样的。
2、在做实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教材上的实验提示。(学生自读理解提示)教师强调三点:
①前后对比实验中,除了蜡烛燃烧和不燃烧之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 ②实验过程中纸风箱要不透风; ③纸风箱易燃烧,实验中要小心。
3、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期间学生小组之内可以用图画、文字进行实验现象的记录。
4、学生按照“我们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汇报实验结果。师生梳理,重点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a.实验中蚊香的烟流动的方向一样吗?为什么? b.为什么点燃蜡烛后,在洞口附近有风?
5、(学生在汇报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学生充分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三)、本课小结
谈话总结:通过本节课几个活动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风的形成的原因:(学生一块说)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四)、拓展延伸
1、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解释暖气是怎样使室内的空气变热的?能用草图标出室内空气流动的方向。(小组讨论,部分学生谈一谈)
2、查阅有关资料,认识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3、举出更多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实例。
(五)、课后作业
暖气片为什么要安装在室内窗户的下面,而厨房里的排风扇或室内的空调却要安装在比较高的地方?
板书设计:
风的形成 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