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教案《神州音韵》
编辑:烟雨蒙蒙 识别码:24-870245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12 19:19:10 来源:网络

第一篇:教案《神州音韵》

第四单元 神州音韵

(一)第一课时

七年级音乐 谷平莉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黄河船夫曲》 教学目标:

1、体验陕西地区民歌的音乐风格,逐步产生对西北各类音乐的喜爱之情。

2、积极与同学配合参加音乐活动,激发学生对歌唱兴趣。教学重点:

1、初步感受陕北音乐风格及特点,准确演唱这首歌曲。

2、了解音乐创作中“重复”手法,并尝试用此手法创作简单乐曲片段。教学难点:

力求准确并有韵味地演唱歌曲,在学生参加活动中更好地表现歌曲情绪。教学过程:

一、导入:音程概念:两音之间的距离叫音程。

二、新课教学。

1、讲解音乐中“重复”的发展手法。

在歌曲创作中,“重复”是发展旋律的重要方法。“重复”是指将现有的音乐材料紧接再次出现。重复分为完全重复与变化重复,本科歌曲中采用的是部分重复的创作手法。

2、讲解曲式结构。

歌曲为单一部曲式,第一主题乐句(第1—4小节)和结束句(第13—15小节)。曲调高亢、悠扬、首位呼应,有问答之意。这样的曲式结构,使音乐形象集中,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三、特点分析:

作品内容《黄河船夫曲》作为地道的山西民歌,产生于黄河艄公的世代传唱之中。歌曲描绘了黄河岸边船夫们在行船时悠然自得,自由歌唱的画面,表达了黄河岸边的水手们的豪放,乐观的性格和行船时的舒畅心情。风格特点:

1、旋律节奏:旋律有双四度跳进,节奏宽广自由等特点。

2、曲式结构:单一部曲式,采用部分重复。有装饰音及下滑音。课堂小结:

深入体会并尝试运用“重复”的创作手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作及运用乐谱的能力。

202_年11月2日

3、演唱特点:声音高亢嘹亮,自由舒展,由地方方言发展而来,多

第二篇:神州音韵教案

第四单元

神州音韵

列宁学校

王玲

教学内容:

1、学唱《黄河船夫曲》。

2、欣赏板胡独奏曲《月牙儿五更》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自然、豪放的声音演唱《黄河船夫曲》,并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2、欣赏《黄河船夫曲》其歌词和旋律有什么特点?

3、欣赏《月牙儿五更》器乐和声乐曲各有什么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唱《黄河船夫曲》,由于奔去旋律跳跃性较强,演唱时应注意音准。

2、难点:比较《月牙儿五更》器乐和声乐表现形式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根据课题《神州音韵》,导入我国幅员辽阔,拥有多样的地形地貌和复杂的地理环境。同时,我国还是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人们在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本节课,我们所学习的音乐都是我们国家的民族音乐。

2、同学们对我国的民歌有多少了解?

二、欣赏并学唱《黄河船夫曲》

1、欣赏《黄河船夫曲》,并回答问题。(1)、这首歌曲有什么风格特点?(2)、其旋律和歌词有什么特点?

师总结:歌曲高亢、自然,与我们的地域有很大的关系。其旋律重复较多,并且跳跃性较强。歌词重复、运用了陕西方言,并且两段歌词是一问一答试。

2、跟录音学唱《黄河船夫曲》,演唱时注意音准。

三、欣赏《月牙儿五更》

1、本节所欣赏的是板胡独奏《月牙儿五更》,所以先了解乐器板胡,看图片,了解板胡的构造。

2、聆听与思考

很多优秀的民歌被作曲家改编成了器乐曲,试比较《月牙儿五更》器乐和声乐表现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四、结束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多了解、喜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感受您组音乐的独特魅力。

第三篇:神州音韵

神州音韵

(二)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凤阳花鼓》。

2.欣赏《幸福歌》、《洞庭鱼米乡》。【教学目标】

1.在演唱体验和欣赏实践的动态解读中,领略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的优秀品质。

2.在学习和欣赏民歌时,分析歌曲的旋律、节拍、节奏、调式等音乐要素,感受、体验各地区民歌不同的音乐风格。

3.在民歌《凤阳花鼓》的学习中,用聆听作品、找出骨干音等方法,辨别民族五声调式。【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完整背唱歌曲《凤阳花鼓》。【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把握民歌《凤阳花鼓》的风格并能够表达。【教材分析】

1.民歌《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又名《凤阳歌》,是安徽民间小调,因最早流传于凤阳而得名。后流传到江西,被称为《打花鼓》。历史上由于淮河流域经常闹水灾,百姓迫于生计,只有四处逃荒,沿村乞讨,民间艺人口唱小曲,身背花鼓,手持小罗,挨家挨户边舞边唱。《凤阳花鼓》歌词生活化、口语化,叙述了花鼓艺人夫妻相依的卖艺生涯,揭露了贫富悬殊的不平世道,倾诉了生活的艰难。

2.民歌《幸福歌》

《幸福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天门民歌,由湖北省歌剧舞剧院著名歌唱家蒋桂英根据天门民间小调改编而成。此歌曲由蒋桂英首唱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蒋桂英带着《幸福歌》三次晋京,在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唱,毛主席听了《幸福歌》后连声称赞:“好!好!跟湖南花鼓戏一样好听!”此后,歌曲与歌者不胫而走,一并扬名于世。《幸福歌》的歌词简洁明了,从日出写到日落,概括地描绘了新社会新农村的新生活。曲调明快热烈,朗朗上口,极具感召力,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民自豪喜悦的精神状态。演唱上特别注重方言与音调的吻合,以突出鲜明的江汉平原风格。

3.民歌《洞庭鱼米乡》 《洞庭鱼米乡》是作者白成仁先生在洞庭湖区工作时,凭借亲身的感受,采用湖南民歌《打锣咚咚》以及《朝拜香》的曲调,于1959年完成这首歌曲的创作。歌曲情景交融,旋律高亢质朴,节奏自由,波音的加入让歌曲听起来,仿佛置身在千里水波之上。【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CD机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接触音乐以来学习和欣赏了不少的民歌,下面老师哼唱几首,考考大家,它们分别是什么地方的民歌?(教师哼唱)

学生回答。

二、学唱《凤阳花鼓》 1.初听歌曲《凤阳花鼓》。

教师:请大家猜猜这是何种乐器?(出示双条鼓图片)学生:鼓类打击乐器。

教师:这是双条鼓。通常,表演者单手持鼓,另一只手拿两根鼓条敲击鼓面,双条鼓也由此得名。双条鼓起源于凤阳,又称凤阳花鼓。

教师:聆听《凤阳花鼓》,此曲带给你们怎样的体会和感受? 学生回答。2.模唱曲谱。

重点解决音准和切分节奏的演唱问题。3.填词演唱。

强调歌唱的基本要素:呼吸、发声、共鸣、语言。4.分析歌曲。

教师:此曲有哪几个音构成了曲调?调式的主音是什么? 学生回答。

5.再次用自然的声音,真情演唱歌曲《凤阳花鼓》。

三、欣赏歌曲《幸福歌》、《洞庭鱼米乡》 1.欣赏湖北民歌《幸福歌》。

教师:作品展现了怎样的情绪?在演唱形式上运用了何种方式? 学生回答。2.欣赏湖南民歌《洞庭鱼米乡》。教师:作品描绘了怎样一幅壮美的画面? 学生回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民歌,领略了江淮和荆楚地区不同的民歌风格和音乐文化。民歌是我们民族的魂,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它延续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内涵。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不仅需要我们传承,更需要我们继续发扬光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笛子独奏曲《姑苏行》。2.欣赏浙东锣鼓《将军得胜令》。【教学目标】

1.欣赏《姑苏行》和《将军得胜令》,感受我国江南地区多元性的民族音乐文化。

2.了解《将军得胜令》中使用的打击乐器,进一步了解这些乐器的音色和特点,并对作品进行段落分析。

3.欣赏《姑苏行》,进一步了解乐曲的结构及每段的音乐情绪。【教学重点】

1.欣赏《姑苏行》,学生自主进行段落分析。2.欣赏《将军得胜令》,学生自主进行段落分析。【教学难点】

对《将军得胜令》的段落分析,了解“夹吹夹打”的表演方式。【教学准备】

钢琴、CD、多媒体。【教材分析】

1.笛子独奏曲《姑苏行》

《姑苏行》是一首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受的竹笛经典名曲,此曲的作者是著名笛子演奏家江先谓先生,乐曲创作于1962年。《姑苏行》采用昆曲音调,具有江南风味。乐曲典雅,表现了古城苏州(古称姑苏)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

2.浙东锣鼓《将军得胜令》 《将军得胜令》是明代嘉靖年间人们欢迎民族英雄戚继光(1528—1587)平倭凯旋归来时演奏的乐曲。乐队中“吹”的部分以笛子和唢呐为主,辅以丝弦;“打”的部分以“五锣”和“十锣”最具特色,是浙东锣鼓的主要特点之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之前学过的打击乐合奏《龙腾虎跃》。

二、欣赏浙东锣鼓《将军得胜令》 1.完整欣赏浙东锣鼓《将军得胜令》。

教师:聆听作品,了解作品的情绪及表现内容,听出乐曲中出现了哪些打击乐器?

学生回答。2.了解浙东锣鼓。

教师介绍浙东锣鼓,并出示相应图片。

三、欣赏《姑苏行》 1.欣赏《姑苏行》。

教师:这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能否根据乐曲的旋律判断其地域?乐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回答。2.介绍作者。【课堂小结】

1.了解《将军得胜令》中所使用的打击乐器,并能准确辨别它们的音色。2.学生能准确判断《姑苏行》乐曲主题并感受乐曲的情绪。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民歌《斑鸠调》。

2.欣赏乐曲《赛龙夺锦》、《赤兔嘶风》。【教学目标】

1.欣赏《斑鸠调》,体会赣南民歌特点。

2.欣赏乐曲《赛龙夺锦》,了解广东音乐的特点及代表乐器。3.欣赏乐曲《赤兔嘶风》,了解福建南音这一音乐艺术形式。【教学重点】 欣赏民歌《斑鸠调》,并学唱《斑鸠调》的旋律和歌词。【教学难点】

辨析广东音乐和福建南音所用的主奏乐器音色。【教学准备】

钢琴、CD、多媒体。【教材分析】

1.赣南民歌《斑鸠调》

《斑鸠调》原名《上山调》,是流行于赣南的客家民歌,作品欢快活泼,以对答和齐唱的形式,描绘了一幅斑鸠鸣叫、杜鹃吐艳、桃花盛开、秧苗翠绿、春暖大地、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2.广东音乐《赛龙夺锦》

《赛龙夺锦》又叫《龙舟竞渡》,属于“广东音乐”,是广东音乐名家何柳堂的代表作品,它描述了我国南方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热闹情景,表现了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

3.福建南音《赤兔嘶风》

《赤兔嘶风》是福建南音套曲《八骏马》中的第六节。《八骏马》又名《八走马》。【教学过程】

一、欣赏并学唱《斑鸠调》 1.欣赏《斑鸠调》。

教师: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歌曲表现的是怎样的音乐形象? 学生回答。

2.介绍《斑鸠调》。3.学唱歌曲。

视唱旋律,增加对歌曲的了解,完成对曲式和调式的分析,同时感受小三度和纯四度音程的音响。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二声部合唱。

二、欣赏《赛龙夺锦》《赤兔嘶风》 1.欣赏《赛龙夺锦》。

教师:聆听《赛龙夺锦》,思考一下它是不是广东音乐? 学生回答。

2.教师介绍《赛龙夺锦》。让学生说出《赛龙夺锦》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回答。

3.欣赏《赤兔嘶风》。【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唱了江西赣南民歌《斑鸠调》,欣赏了广东音乐《赛龙夺锦》和福建南音《赤兔嘶风》。这些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们应该很好的继承并发扬光大。

第四篇:神州音韵 教案

《神州音韵》

(一)教案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黄河船夫曲》。

2.欣赏板胡独奏曲《月牙儿五更》。【教学目标】

1.能够用自然、豪放的声音演唱《黄河船夫曲》。2.欣赏《黄河船夫曲》其歌词和旋律有什么特点? 3.欣赏《月牙儿五更》器乐和声乐曲各有什么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唱《黄河船夫曲》,由于旋律跳跃性较强,演唱时应注意音准。2.难点:比较《月牙儿五更》器乐和声乐表现形式的特点。【教材分析】

1.歌曲《黄河船夫曲》

《黄河船夫曲》是一首陕西民歌,歌曲生动的描写了在气势壮观的黄河上,船夫们那种与惊涛骇浪奋力拼搏的豪放气质,充分体现出中华儿女自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歌曲为单声部曲式,第一主题乐句(1——4小节)和结束句(13——15小节)的曲调高亢、悠扬,首尾呼应,有问答之意。

2.乐曲《月牙儿五更》

《月牙儿五更》是一首东北小调,徵调式。全曲音乐为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第一句音调舒展、节奏明快,是全曲明朗情绪的基调;第二句的前半句具有承接旋律音调的意义,后半句引入了新的旋律音调;第三句为“转”,在音型、节拍、调式色彩上都有变化;第四句,最后收于全曲最低音。【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根据课题《神州音韵》,导入我国幅员辽阔,拥有多样的地形地貌和复杂的地理环境。同时,我国还是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人们在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本节课,我们所学习的音乐都是我们国家的民族音乐。

2.教师:同学们对我国的民歌有多少了解? 学生回答。

二、欣赏并学唱《黄河船夫曲》 1.初听《黄河船夫曲》并回答问题。教师:这首歌曲有什么风格特点? 学生回答。

教师:其旋律和歌词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2.重点讲解音乐中“重复”的发展手法。

教师:“重复”是指将现有的音乐材料紧接再次出现。重复又分为完全重复和变化重复,《黄河船夫曲》采用的是部分重复的创作手法。它起到加深欣赏者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和对音乐形象的记忆。

3.学唱“重复”部分的旋律。

4.完整演唱作品,及时发现学生在演唱时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5.创设情境,有表情的演唱全曲。

教师:大家想象一下歌曲中所描绘的黄河岸边船夫们在行船时的悠然自得、自由歌唱的画面。(重点注意已处于变声期的学生,尽可能让他们轻声或假声来演唱)。

三、欣赏《月牙儿五更》

1.教师:接下来欣赏的是板胡独奏《月牙儿五更》,所以我们先来了解乐器板胡。(看图片,了解板胡的构造。)

2.播放《月牙儿五更》,思考这首乐曲属于中国民歌中的哪一类? 学生回答。

3.完整欣赏《月牙儿五更》。【课堂小结】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多了解、喜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包楞调》。2.欣赏乐曲《走绛州》。3.欣赏歌曲《孟姜女哭长城》。

4.学习并了解“鱼咬尾”这种传统音乐创作手法,并完成创编旋律。【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民歌,感受齐鲁燕赵支脉音乐文化特点。2.掌握“鱼咬尾”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形式。【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包楞调》、《走绛州》、《孟姜女哭长城》,让学生对中国民歌体裁调性有所了解。【教学难点】

体会不同地区音乐作品的意境。【教学准备】

钢琴、CD机、多媒体。【教材分析】

1.山东民歌《包楞调》

《包楞调》是一首流行于山东省成武县一代的民歌,是山东民歌的代表曲目,被称为中国民间的花腔独唱曲。歌曲中“包楞”是衬词,由模仿纺车“楞楞”声得来。《包楞调》又称《包楞戏》,唱词有很多。

2.山西民歌《走绛州》

《走绛州》原是一首汉族民歌,又名《一根扁担》,流传于陕北和山西。民歌《走绛州》情绪活泼欢快,鲜活的塑造出了一个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挑担者的形象。

3.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小调歌曲。歌曲以孟姜女自述的形式,将其遭遇编成十二段,从一月唱到十二月。此曲还因地方方言及习惯性音乐语言不同,有多种变体,也有为适应戏曲、说唱、器乐、舞蹈的需要变化体裁。【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构成人类文明的各种元素里,民歌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它源于生活,反映且影响着人民的生活。但由于地域与文化背景的不同,民歌在音乐上都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老师今天将带领同学们欣赏几首不同风格不同地域的民歌。

二、欣赏管弦合奏乐曲《包楞调》

1.教师:聆听歌曲,说出这首歌曲给你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对歌曲在情绪上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包楞楞楞”这些词印象最为突出,歌曲的情绪开朗、活泼。2.让学生跟随钢琴演唱音程。3.讲解什么是小调。4.完整欣赏《包楞调》。

三、欣赏乐曲《走绛州》 1.初听乐曲并思考:

(1)教师:思考这首《走绛州》的音乐情绪是什么样的? 学生:欢快活泼的。

(2)教师:乐曲中都出现了哪些特色鲜明的乐器? 学生:木鱼、小号、单簧管、板胡、钢琴。2.复听乐曲。

四、欣赏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1.播放河北和江苏两个地区的不同版本的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教师:不同地区的《孟姜女哭长城》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

2.通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曲谱分析引出“鱼咬尾”。

五、学习鱼咬尾

通过对比教学完成对鱼咬尾的讲解。【课堂小结】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多了解、喜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京剧《猛听得金鼓响》。【教学目标】

1.对传统京剧《猛听得金鼓响》的欣赏与演唱。2.了解和热爱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教学重点】

了解京剧的基础知识,学唱传统京剧《猛听得金鼓响》。【教学难点】 学生在学唱《猛听得金鼓响》过程中,对传统京剧韵味的把握。【教学准备】

CD机、多媒体。【教材分析】

京剧《猛听得金鼓响》

《猛听得金鼓响》选自传统京剧《穆桂英挂帅》,此剧讲述了穆桂英因宋君刻薄寡恩,不愿出征。佘太君劝其以御外敌为重,使得穆桂英重披战甲,率军出征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大家知道被称为中国国粹的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

二、简单介绍京剧

1.教师:京剧形成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北京,故名“京剧”。它发端于“四大徽班”进京。

2.教师:在京剧表演中有很多不同的角色,我们把这些不同的角色称之为行当。行当主要可分成生、旦、净、丑,共四种。

生行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行是指京剧中的女性形象,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分成青衣、花旦、武旦、老旦等。

净,又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点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声色洪亮。风格粗狂。

丑行又称小花脸,分为文丑和武丑两种。

3.播放梅兰芳版的《猛听得金鼓响》,并让学生思考梅派唱腔的特点,唱段使用了何种唱腔。

学生回答。

4.教师带领学生练习吊嗓开声。在学生练习时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指导。5.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学唱《猛听得金鼓响》。【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让大家对于京剧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们不仅欣赏了名家演唱,同时还学唱了一首著名唱段《猛听得金鼓响》。衷心希望大家能喜爱、热爱京剧,共同将古老的文化传承下去。

第五篇:4神州音韵

《神州音韵》

(一)教案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黄河船夫曲》。2.欣赏乐曲《月牙儿五更》。3.欣赏歌曲《乌苏里船歌》。【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能够用自然、豪放的声音演唱。2.了解《黄河船夫曲》中旋律重复手法的运用。

3.欣赏东北民歌《月牙儿五更》、《乌苏里船歌》,感受、体会东北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教学重点】

学唱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了解民歌种类、特点。【教学难点】

感受、体会歌曲的风格特点。【教学准备】

钢琴、CD机、多媒体。【教材分析】

1.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

《黄河船夫曲》是一首陕西民歌,歌曲生动的描写了在气势壮观的黄河上,船夫们那种与惊涛骇浪奋力拼搏的豪放气质,充分体现出中华儿女自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歌曲为单声部曲式,第一主题乐句(1——4小节)和结束句(13——15小节)的曲调高亢、悠扬,首尾呼应,有问答之意。

2.东北民歌《月牙儿五更》

《月牙儿五更》是一首东北小调,徵调式。全曲音乐为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第一句音调舒展、节奏明快,是全曲明朗情绪的基调;第二句的前半句具有承接旋律音调的意义,后半句引入了新的旋律音调;第三句为“转”,在音型、节拍、调式色彩上都有变化;第四句,最后收于全曲最低音。

3.赫哲族民间曲调改编《乌苏里船歌》 《乌苏里船歌》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东北民歌。由郭颂等人于1962年在吸收了民歌《想情郎》的曲调后,改编而成的。歌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散板性的引子;第二部分是歌曲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是散板性的尾声,与第一段相互辉映。歌曲表现了赫哲族人民过上了幸福快乐生活的喜悦心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展示歌手阿宝演唱陕北民歌片段,将学生带入本课的学习。2.教师:你对民歌了解多少?请举例并哼唱其旋律。学生回答。

3.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二、学唱《黄河船夫曲》

1.播放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请学生仔细聆听。教师:请你谈谈歌曲所表达的音乐情绪? 学生回答。

2.再次播放歌曲,请学生随机自主哼唱,进一步熟悉歌曲的旋律。3.由教师示范演唱,请学生注意歌曲中旋律的重复,并找出来。4.引导学生阅读音乐知识卡,了解什么是民歌及其特点。5.播放音乐,请学生随机学唱歌曲。

三、欣赏乐曲《月牙儿五更》、歌曲《乌苏里船歌》。1.播放东北民歌《月牙儿五更》,请学生聆听。2.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歌曲的音乐情绪? 3.播放东北民歌《乌苏里船歌》。

4.教师:这首歌曲分为几部分?开头、结尾部分与中间段落在节奏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5.详细讲解什么是衬词? 教师:衬词是在民歌的歌词中,除直接表现歌曲思想内容的正词外,为完整表现歌曲而穿插的一些由语气词、形声词、谐音词或称谓构成的衬托性词句。衬词大都与正词没有直接关联,不属正词基本句式之内,甚至很多还是无意可解的词句,但一经和正词配曲歌唱,成为一首完整的歌曲时,衬词就表现出鲜明的情感,成为整个歌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6.再次聆听《乌苏里船歌》,感受音乐的强弱、节奏变化。【课堂小结】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多了解、喜爱我们的民主音乐,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包楞调》、《孟姜女哭长城》、《沂蒙山小调》。2.学习、了解“鱼咬尾”,并完成编创。【教学目标】

1.欣赏民歌,感受齐鲁燕赵支脉的音乐文化特点。

2.掌握“鱼咬尾”这种传统音乐的结构形式,并能创编旋律。【教学重点】

1.了解《包楞调》、《沂蒙山小调》、《孟姜女哭长城》等齐鲁燕赵支脉民歌特点。

2.了解并掌握“鱼咬尾”的结构形式,并能编创简单的旋律。【教学难点】

感受不同地域音乐作品的音乐意境。【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今天由老师带领同学们进入齐鲁燕赵支脉的音乐世界。

二、欣赏《包楞调》

1.教师:欣赏歌曲,说说这首歌曲中让你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歌曲的情绪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包楞楞楞”这些衬词印象最为突出。歌曲情绪开朗、活泼。2.教师:欣赏《包楞调》,跟随录音模唱。

三、欣赏《沂蒙山小调》 1.播放《沂蒙山小调》。

教师:欣赏歌曲,找出旋律发展的规律。学生回答。

2.讲解“鱼咬尾”。

教师:鱼咬尾是指前一乐句的结束音与下一乐句的第一个音相同,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或连锁传递,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发展旋律的一种常用方法。3.根据所学知识创编旋律。

四、欣赏《孟姜女哭长城》

1.播放河北和江苏两个地区的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教师:不同地区的《孟姜女哭长城》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通过对《孟姜女哭长城》的曲谱分析,验证、巩固“鱼咬尾”这种音乐发展手法。【课堂小结】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多了解、喜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京剧《猛听得金鼓响》。【教学目标】

1.对传统京剧《猛听得金鼓响》的欣赏与演唱。2.了解和热爱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教学重点】

了解京剧的基础知识,学唱传统京剧《猛听得金鼓响》。【教学难点】

学生在学唱《猛听得金鼓响》过程中,对传统京剧韵味的把握。【教学准备】

CD机、多媒体。【教材分析】

京剧《猛听得金鼓响》

《猛听得金鼓响》选自传统京剧《穆桂英挂帅》,此剧讲述了穆桂英因宋君刻薄寡恩,不愿出征。佘太君劝其以御外敌为重,使得穆桂英重披战甲,率军出征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大家知道被称为中国国粹的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

二、简单介绍京剧

1.教师:京剧形成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北京,故名“京剧”。它发端于“四大徽班”进京。

2.教师:在京剧表演中有很多不同的角色,我们把这些不同的角色称之为行当。行当主要可分成生、旦、净、丑,共四种。

生行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行是指京剧中的女性形象,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分成青衣、花旦、武旦、老旦等。

净,又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点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声色洪亮,风格粗狂。

丑行又称小花脸,分为文丑和武丑两种。

3.播放梅兰芳版的《猛听得金鼓响》,并让学生思考梅派唱腔的特点,唱段使用了何种唱腔。

学生回答。

4.教师带领学生练习吊嗓开声。在学生练习时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指导。5.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学唱《猛听得金鼓响》。【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让大家对于京剧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们不仅欣赏了名家演唱,同时还学唱了一首著名唱段《猛听得金鼓响》。衷心希望大家能喜爱、热爱京剧,共同将古老的文化传承下去。

教案《神州音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