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圆形拼图
大班美术教案:圆形拼画
一. 活动目标:
1.学习把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折成半圆形、椭圆形、扇形、三角形等,贴成各种物体。
2.培养幼儿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及良好的作业习惯。3.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复习对“圆形”的认识。
2、绘画:会变的圆。
3、游戏:找圆、圆形拼物。
4、工具材料:各种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圆形纸片若干,彩色笔、胶水、剪刀及轻音乐等。
三、活动组织:
1、鼓励幼儿积极思维,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纸?”“谁会把圆形纸折成半圆形,半圆形怎样折就变成了扇形?”“那么圆形怎样折就是三角形?”“谁来试试折给大家看看。”
2、观察范例,讲解难点。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好看的画,请小朋友仔细看看画上贴的是什么?它是用什么形状的纸折叠、拼贴出来的?”
重点示范讲解“椭圆形”的折叠方法。
师:“大家都看出了小兔的耳朵是椭圆形的,有谁知道椭圆形是怎样折出来的吗?”“现在老师就教你们用圆形纸折叠椭圆形。先将圆形纸折成半圆形,再将半圆形的底边对折,然后将多余的部分剪去,打开半面就是椭圆形了。”
3、幼儿操作:
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来试试用圆形纸折拼各种物体,组合成美丽的画呢?”“怎样折拼得更好、更像呢?” “拼贴时必须注意:
A先想好自己要折帖什么?然后选用适合的圆形纸片。B折好后要在纸上先摆好位置,看看像不像,然后再贴。C细小部分,如:眼睛、小草、波浪等,可用彩色笔添上。D折贴好后,给自己的画起上好听的名字。
(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幼儿解决技能上的困难,可根据幼儿的能力提不同的要求,能力强的幼儿可添画较多的内容,能力弱的幼儿可折贴单个物体。)
4、展示作品
大班美术《圆形拼画》的说课
一、说设计思路:
现行的《纲要》要求我们所选的教育内容是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来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而《圆形拼画》这一美术活动正符合了这一要求。幼儿从小班到大班在数学活动中已认识了各种几何图形,这个活动的进行恰恰能成为前一知识的后续,通过圆形变半圆形、变扇形、变三角形、变椭圆形等让孩子在玩中更好的掌握已学到的知识。同时幼儿能充分展开想象通过说说、动手做做使他们的表现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活动中我会从情感着手,以兴趣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由于教材难易度恰倒好处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使整个活动成为他们满足自己求知欲,让他们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同时也自愿自主的情况下达到掌握某种技能的游戏过程。这也正是响应了《纲要》在艺术领域内容选择中提出的能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的要求。
二、说教学目标。
1、活动目标
根据的以上设计思路我制定了情感、认知、技能等三方面内容的目标。(1)、学习把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折成半圆形、椭圆形、扇形、三角形等,贴成各种物体。(2)、培养幼儿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及良好的作业习惯。(3)、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活动重点是:示范讲解“椭圆形”的折叠方法。
目标(1)为认知目标,重在鼓励幼儿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贴成各种物体,让幼儿通过亲身的说说、做做中使活动的主角充分的活动起来。目标(2)、(3)、是能力和情感目标,通过各种操作以及结合实际生活来激发幼儿对创造性表现艺术美的兴趣。
三说准备。
应教学的需要我会在课前带幼儿复习对“圆形”的认识、通过绘画活动:会变的圆及游戏:找圆、圆形拼物。为幼儿准备了足够幼儿想象的空间。再加上幼儿作画的材料,因为完成一次教育不是一节课一个活动就可以了的,而是与其前延后续密不可分的。同时帮助幼儿再现一些生动的形象是能激起幼儿想象的。所以课前知识的渗透很有必要也很重要。四:说活动过程。
根据教学需要,我把活动分成四个流程:
1、鼓励幼儿积极思维,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2、观察范例,讲解难点。
3、幼儿操作。
4、展示作品。其中整个活动的设制特别是环节一主要是为目标既重点服务的。而第三个环节主要是为第二目标服务的。我活动的重点主要是通过二和三这两环节的活动来突破的。
第一环节的时候我会以演示变化的圆形让幼儿欣赏引出课题。比如,我可以“谁会把圆形纸折成半圆形,半圆形怎样折就变成了扇形?”“那么圆形怎样折就是三角形?”“谁来试试折给大家看看。”这样一边让幼儿演示一边用语言来激发幼儿的兴趣。设想一个富于变化的圆形是多么的吸引人,而且一下子就进入了主题,又可以帮孩子把以往所学的数学知识结合起来。起到知识经验融合再现的作用。
第二环节主要是帮助幼儿了解“椭圆形”的折叠方法。因为教师简单的演示是有必要的,可以让幼儿掌握正确的方法,为接下来的操作活动做好准备。
第三环节是幼儿的操作练习。这里我会留多些时间让幼儿可以充分的发挥想象体现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操作过程中再放一些幼儿熟悉的又富于表现的音乐,促使幼儿再现以往的知识经验,展开想象。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幼儿解决技能上的困难,可根据幼儿的能力提不同的要求,能力强的幼儿可添画较多的内容,能力弱的幼儿可折贴单个物体。
第四环节是对幼儿作品也是对整个活动的一个评析。《纲要》中提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所以我不会过于强调他们作画的规范性,只是让他们在知道这个绘画形式欣赏自己的成果,我通过请幼儿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内容,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幅画,为什么喜欢等环节让幼儿在与同伴的作品比较下取长补短,这样应该能促使他们下次创作得更好。五活动反思: 优点:
1、本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纲要》的精神,因此活动具有生活化、人文化的特点。另外,内容设计上不停留再知识上,而落实再促进幼儿的能力发展上。幼儿对这个活动相当感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他们“变出”了各种各样的形象,如把半圆形变成了鱼、蘑菇、刺猬、银杏树叶等。由于可简可繁,无论怎么变都是对的、好的,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的成功需求,使他们获得了创作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幼儿对美术创作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联想的能力。
2、活动的环节设计环环相扣,有始有终,再活动的设计中把活动的主权完全交给幼儿,给幼儿足够操作的空间和氛围。
不足之处:在圆形变化的过程中没有在黑板上出示相应的图示变化,另外教师的范画还应多几幅,这样幼儿的思路会广些。效果会更好一点。
第二篇:认识圆形
小班数学:认识圆形
一、目标:
1、教幼儿知道圆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
2、教幼儿把圆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圆形相似的物体。
二、教学重难点:圆形的特征。
三、活动准备:
1、圆形娃娃一个,用于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2、景色图片(图中含有圆形)、各种图形图片
3、圆形实物若干(瓶盖、扣子、镜子、蛋糕盘等)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教师请出神秘客人圆形娃娃,和小朋友打招呼。
圆娃娃:“小朋友们好!”
教师:“圆娃娃真可爱,我们看看圆娃娃可爱的眼睛是怎样的?可爱的嘴巴是怎样的?可爱的脑袋又是怎样的?”(从圆娃娃的设计突出重点)
幼儿:“眼睛圆圆的,嘴巴圆圆的,脑袋也是圆圆的。”
2、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娃娃名字——圆娃娃。
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二)、认识圆形
1、教师出示圆形实物,引导幼儿自由观察、感受,初步感知圆形的特征。
教师:“小朋友们看一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好多漂亮的东西,请每个小朋友自己选一件最喜欢的,拿到手里看一看、摸一摸。”
请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感知圆形圆圆的、光光的特征。
这个环节,让幼儿在实践操作中用看、摸、说感受圆形的特征,充分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教师根据幼儿的表述,师幼一起小结,启发幼儿讲出圆形的特征:
没有角,四周圆圆的,光滑的。”
3、教师再次小结圆形的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三)游戏活动:
1、给圆形娃娃找朋友:(出示各种图形图片)
目的是幼儿排除干扰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圆形。
2、探索游戏“看谁找得对”
教师出示景色图,导入,请幼儿在图上找出与圆形相似的实物。
导语:“现在老师要给小朋友们讲个故事:„秋天来了,大森林里的果子都成熟了,有一天,天气非常好,小熊提着篮子,唱着歌,出门采果子,它发现森林里好多东西都是圆圆的,小朋友们想不想帮小熊一起找出来?”(2)幼儿在图中找出与圆形相似的实物
(四)、延伸活动
请幼儿在周围环境中找出像圆形的东西:(活动室内提前放好各种圆形的实物)幼儿通过自己的联想寻找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巩固了圆形的特征。活动反思:
1、本节课的亮点:一是从幼儿出发,结合幼儿的生活,从生活中寻找知识,让幼儿运用感知经验去主动建构新知识,充分体现出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活动中的实践操作,让幼儿在操作中用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的不同方式,感知圆形的特征。二是教学活动设计、组织符合小班生活化、自然化、情景化、游戏化的学习特点,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获得了发展,掌握了圆形特征。
2、本节课的不足:实践教学后发现,课堂上教师的语速有些过快,孩子们跟不上老师,今后在教学中要放慢语速,让幼儿能听懂老师的每一句话。二是对幼儿的讨论结果总结的不够及时、完整,教学中要注意每个环节的小结。
第三篇:艺术圆形
简述中国装饰艺术中的圆形
论文关键词:圆 圆形 装饰艺术 图案
论文摘要:在幽幽的历史长河中,“圆”这个图案被很多的艺术载体所运用。观察“圆”这种艺术形式的历史足迹,分析它在传统图案中的运用方法,会使我们更加了解“圆”的魅力,发现其内在无穷的艺术生命力,这对当今的艺术创作会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圆在古代中国的萌芽
追述这古老的历史,沿其源头而下,当中国进入文明时期有了文字之后——商周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关天象的字,也多与圆有关。也就是说,从古老的汉字结构中也可以约略看出“天圆”观念的痕迹。例如:日——(.),月——).),星——晶,等等。
古代中国把玉工艺品作为人与天(自然宇宙)交往的媒介物。《周礼•春官仲伯》记有这样的礼仪规定:“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圜就是天,所以祭天的玉壁必须是圆的。明代永乐年间在北京始建祭天的“天坛”——祈年殿、皇穹字、回音壁,圜丘等建筑物照例也都是圆的。由于天象中的“日月合璧”成圆,而“五星连珠”则是圆的连缀——在中国图案学中通常称为“连珠图案”。图案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这里蕴藏着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研究中国图案,不难看出圆和圆的连缀就是至大无极的“天”、“天象”以至“天道”的视觉符号。
二、圆形在图案中的运用
敦煌莫高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一座拥有约10个世纪(公元4一14世纪)历史的壁画、雕塑、装饰艺术珍品的“博物馆”。装饰艺术中的圆和圆的连缀,除了上节所论及的本原涵义之外,显然还有佛家的精蕴,如佛经中常见的“圆融”、“圆通”、“圆妙”、“圆满”、“圆觉”、“圆寂”等。作为装饰艺术的审美对象,这里的圆和圆的连缀、圆的组合,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图案的形式美构成也是丰富多彩的。大体上有三种格式:框架式;带式;环式。
框架式圆的连缀图案主要用于窟顶的藻井装饰。
藻井,是中国古代宫室祠观等建筑中处理天棚的一种结构和装饰形式。这种形式明显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天花板“承尘”的功能特点。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屋上覆撩,古人谓之绮井,亦曰藻井。”迄今为止,这种藻井形象,最早的考古资料是五十年代在山东沂南出土的汉代石墓的前、中、后室顶部藻井。墓室的藻井是用石条(仿木材结构)从四面层层向上叠涩而成,整个墓顶空间是一个有梯级的方锥形,最上方的顶盖是两个正方形的浮雕图案、一方是“反植荷蕖”,另一方则是“圆以象天”。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建筑中“覆顶以示天”,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敦煌莫高窟诸洞窟的藻井图案是装饰在覆斗式窟顶的方形内,即通常所说的方形适合图案。藻井图案中的圆和圆的连缀很自然地构成四边相等的方形框架,既有廓边的作用,同时也是整个藻井图案的“骨胳”。由圆和圆的连缀组成的方形框架有的是单层的,有的是套叠多层,还有的是在外层框架的四角处又与顶披披脊线上的“连珠”相接。例如隋代藻井中的圆和圆的连缀就在视觉上产生一种由藻井中心向外放射的动感,仿佛是由天穹射出的光芒普照人间四隅。又如西夏藻井的圆和圆的连缀,里外三层连珠正方形,结构变幻而严密,进入此窟仰视窟顶似乎有一种神秘的视觉力量引导人们逐渐由地面升腾,越看越觉得高远,最终将人们的视线和视觉心理引进藻井中心的圆形——这或许就是佛教信徒们心目中的“天界乐土”,那里有一对凤首龙在如意祥云圈内飞旋。由此可见敦煌藻井图案中圆和圆的连缀,由于框架式的组合变化,往往会产生一种“天界”的空间效果——高远莫测,广阔无垠,引发人们的遐想。
带式圆的连缀图案(即二方连续)有左右横向,也有上下竖向。它虽然是处在“装饰”的位置,但在整个壁画画面中却可以起到不容忽视的衬托主体内容或加强主体内容的作用;有时壁画中的佛经故事转换时,带式的圆的连缀图案又能在构图上起到分界、断续廓边的作用。
环式“连珠图案”是中国古代艺术家对圆的图案形式的进一步发展:由圆连缀成环形结构,环内再放置人物、动物、植物等主体图案。通常这种环式结构是上下左右环环相连而形成“四方连续”图案效果。因为是四方连续图案适合纺织品织机的提花织造技术,所以中国古代的丝织品设计,常用环式连珠图案。敦煌莫高窟壁画、彩塑中的人物服饰,就是当时丝织品形象的再现。例如第420窟西壁的一尊隋代菩萨塑像的裙子花纹,就是典型的环式连珠图案。隋唐两代,在丝织品图案中,此类“连珠”形式盛极一时。有人说这种环式连珠图案是来自波斯。诚然,作为中外文化交流,在装饰艺术、丝绸图案设计方面互相影响,这是难免的。但我们也应看到,连珠图案——圆和圆的连缀作为艺术题材,在中国的艺术发展历史长河中有着极其古老的传统和独自的体系。
三、圆的艺术生命力
经过图案学的考察。图案,古往今来,作为视觉艺术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既可用装饰语言表现世间一切看得见的事物,又可以是“看不见的世界”在艺术家心灵中的“具象”。用中国古代哲学术语说,那就是图案艺术家可以通过点、线、形、色等这些非具象的“形”(符号),表现他心目中的“形而上”“道”的世界。中国的哲学认为“形而上”是宇宙的本原,也是美的本原。图案艺术家用自己的悟性、灵感,捕捉到美的本原又赋予视觉形式,于是产生了艺术中的形式美。圆和圆的连缀就是这“形式美”的最完美的代表。
图案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圆”的形式美是任何图形所无可比拟的。因为只有“圆”(三维的球)才能集对称、均衡、和谐、完整于一身,在视觉上给人以完满无缺、包容无限、运动不息、动静统一的美好感受。“圆”的形式美是具有永恒性的,犹如“形而上”世界的永恒性一样。无独有偶,在西方,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在论述美的本体意义时,也指出了它的“永恒性”。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派)也曾明确指出在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在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这就是“圆的魅力”。
第四篇:认识圆形
认识圆形: 教师:飘飘 教学要求:
1、通过游戏的方法,让幼儿认识圆形。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准备:铁丝 各种图形挂图
实物:圆镜、圆盘子、脸盆;圆形纸若干,大、中、小圆形各1个。每人一套大中小圆圈。
塑料圆圈(套圈)教学过程:
教师:今天天气真好。老师带你们出去玩好吗?(教师和幼儿一起练习跳圈)
一、变魔术:
教师用铁丝围成一个圆圈 让幼儿认识圆形。
二、出示小熊手偶:
小熊给我们带来许多礼物,你们看它给你们带来了一幅图片: 看看图片上都有什么啊?(在各种图形中找出圆形来)。
三、教师:小朋友,我们周围有许多东西是圆形的,你们动脑筋想一想,平时看到过哪些东西是圆圆的?(幼儿自由发言)
1、实物演示:(出示圆镜)这是什么?(镜子)这面镜子是什么形状的?(圆形的)
2、(出示脸盆)这是什么?(脸盆)这个脸盆是什么形状的?(圆形的)教师小结:圆形的东西很多,在家里、马路上,在幼儿园里,在许多地方我们都能看到。
教师小结: 圆形是只有一条边围成的,这样的图形叫圆形。
四、看动画片,找出圆形。
1、请小朋友说说,这个机器人身上哪些是圆形的?
2、有哪些水果是圆形的?
五、游戏:摘果子
幼儿听音乐自由的去摘果子。(巩固认识圆形)。把找到的圆形水果送给小熊。
第五篇:《认识圆形》
小班科学《认识圆形》(数学活动)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事物和情绪的支配。以无意记忆为主,游戏和自主操作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如果还是单纯的让幼儿认识圆形,他们会感到枯燥,没有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活动中我让幼儿通过游戏认识并了解圆形及其特征,从而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观察研究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感知、观察和想象力。活动目标:
1、认识圆形,初步了解圆形的特征
2、能尝试自己找到圆形。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活动重点 :认识圆形
活动难点: 了解圆形的特征,并在周围环境中找到圆形 活动准备:纸箱一个、各种圆形的实物(纸箱内摆放若干,活动室周围环境内摆放若干)、画有圆形的画纸、彩笔、各种图形的卡片(人手一份)、白纸人手一张(打好圆形的小点)、小纸盒每张桌子一个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创设情境,认识圆形物品
1、教师出示“魔法箱”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老师今天带来一个神奇的魔法箱,你们想知道他都能变出什么东西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教师摸出物品,请幼儿说一说它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它像什么?
3、请幼儿上来摸出物品,并说一说它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它像什么?
二、基本部分
(一)寻找圆形,了解圆形的特征
1、请幼儿自己观察活动室周围环境找出圆形,要求用“我找到的**是圆形”来回答。
教师:现在魔法箱把剩下的圆形物品藏进了我们的教室里,请小朋友快去把它们找出来吧!看谁找的最快。(完成游戏后请幼儿将找到的圆形物品送回魔法箱)
2、请幼儿自己在图形学具中找出圆形。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在这些图形里面找出圆形放在自己跟前,将其它的图形放进桌上的纸盒里。
(二)观察圆形,总结特征。
1、在逐次的观察中了解圆形的特征:它是圆圆的,没有棱角
2、教师用儿歌小结:小圆形,圆又圆,没有角,围一圈,像皮球,像饼干,小朋友们都喜欢
三、结束部分
(一)、做圆形标记
1、教师示范操作沿标记撕下圆形
教师:现在我们要在这张白纸上找到圆形,把它沿着这些小点把圆形撕下来,然后再撕下的圆形的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做一个标志。
2、幼儿自主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二)评价幼儿作品,活动结束。活动延伸
为幼儿准备一些画有圆形的纸,启发孩子在圆形上面添加几笔后变成另一个图案(如太阳,苹果),鼓励他画的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