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宇宙的未来教学设计
编辑:心上人间 识别码:24-875229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16 19:20:2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宇宙的未来教学设计

《宇宙的未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宇宙学的一些知识。2.能读懂本演讲录的内容.。

3.引导学生体会这篇讲演幽默的语言风格,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情感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

1、了解有关宇宙学的知识。

2、引导学生体会这篇演讲幽默的语言风格。

三、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趣味导入:

同学们都很喜欢看穿越小说,那谁来给我们说说你看了哪些穿越小说、电影、电视剧呢?你们看的穿越小说,有穿越地球看到宇宙世界的吗?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讲说宇宙未来会怎样的文章。

(二)作者简介(展示图片)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1942年1月8日生于牛津,那一天刚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所以小时候对模型特别着迷。他十几岁时不但喜欢做模型飞机和轮船,还和学友制作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战争游戏,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他攻读博士学位,并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就。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史蒂芬霍金是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霍金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宇宙学。1963年,霍金经诊断得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这种病会引起肌肉萎缩,导致瘫痪;说话会越来越困难,直至完全丧失语言能力;患者通常因并发肺炎或窒息而死亡。不过,患者的思维能力包括记忆能力不受影响。医生告诉霍金他最多只能活两年。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失望和沮丧后,霍金又开始了他的宇宙学研究。霍金后来在相对论、“大爆炸”和黑洞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霍金1988年出版的宇宙学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畅销书。霍金被确诊患病已三十多年,但他仍孜孜于宇宙起源的理论研究,仍在为大统一理论而耕耘不已。霍金现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这也是牛顿爵士曾担任过的职位。

(提醒学生:可积累很好的作文素材或论据。人的精神力量是难以想象的,一个人要有精神,一个民族也要依靠精神,精神的力量往往可以超越世上难以逾越的障碍。)

(三)关于宇宙的未来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有趣的话题--宇宙是怎样诞生的?它从何而来?又向哪里去? 斯蒂芬霍金教授写的《时间简史》给了我们这样的回答: 我们现在生活的宇宙有自己的历史起点,它大约诞生于150亿年前,那时,宇宙只是一个点,不占有空间,也没有时间的概念。在这一点发生了大爆炸,时间和空间从此开始,物质开始形成。

最初,宇宙的温度极高,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低,宇宙中的能量与物质不断发生复杂的反应,逐渐形成星系。

空间继续扩大、膨胀,直到今天,宇宙仍然在膨胀之中。ァ〈笤荚诰嘟50亿年前,太阳形成。

大约在距今46亿年前,地球形成。

现在在膨胀,将来也会膨胀,也许在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宇宙开始收缩,可能会收缩成一个点,一个不占有空间的点。到那时,时间结束。到底会不会这样,现在还说不定。

大爆炸之前是怎么回事,不知道。永远也无法知道。フ饩褪谴蟊炸宇宙的基本理论。

(四)题解:

在中文里,“宇”是“上下四方”的意思,表示空间;“宙”是“古往今来”的意思,表示时间。宇宙的历史,就是空间在时间上发展的过程,斯蒂芬霍金以时间为序,研究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诞生、发展,以及它将来可能的状况,因此,他把自己的书称作《时间简史》,实际上就是《宇宙简史》。

(五)整体感知

1.预习了本篇文章,用一句话简要地说出本文讲了什么。

本文讲的是宇宙的未来问题,预测了两种结局:或膨胀,或收缩。(只要是文中提到的都算对)

(六)研读文章

这篇文章读起来虽然有点困难,但我们还是知道它在说什么。看来同学们的领悟能力还不错。那下面我们来分析文章。把文章分成几个部分,然后逐一进行分析。

阅读1--6段,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作者讲演的题目是“宇宙的未来”,却先讲了许多历史故事,这起到了什么作用?你认为这是跑题了还是还是与话题有关联?

答:如同中国古代说书人先讲一段别的故事以引出正题一样,属于反面落笔,这篇讲演先从古代的先知和女巫谈起,以引起听众的兴趣,起到了引出话题的作用。作者敢于讽刺那些古代预言家,正是代表科学界表明了一种自信,因为科学的预言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是可以用科学原理加以说明的。所以说,“讲史”是为了“衬今”,不是“跑题”,而是与话题相关的。

(2)作者对宇宙的未来的预言与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预言有何不同? 明确:前者是有科学根据的,是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进行的科学推测,科学预言;而后者是没有科学根据可言的。--其实,从上面的题目就可知道,人类社会的未来根本就是无法预言的,因为方程是混沌的,所以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的预言注定就是荒唐的。

2.阅读7--10自然段,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第八自然段中为什么说“即便我们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为什么第十自然段又说“尽管我们知道制约人类行为的方程,但在实际上我们不能预言它”? 答:“因为物理方程的解会呈现出一种称作混沌的性质”“方程可能是不稳定的”;同样,“制约大脑的方程几乎肯定具有混沌行为,初始态的非常小的改变会导致非常不同的结果”。

3.阅读第11--13自然段,思考为什么科学不能预言人类社会的未来,却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答:人类社会的未来是混沌的,不确定的;而“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4.阅读14--25段,思考一下三个问题。(1)预言宇宙未来的关键是什么? 答:关键在于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多少。

(2)根据作者的论述,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宇宙物质最多是“临界值”的百分之一,似乎不足以使宇宙坍缩。然而作者又指出,“也许存在足够的暗物质,使宇宙最终坍缩”呢。宇宙中存在暗物质的证据是什么?

答:“一个证据来自于螺旋星系”,“必须存在某种看不见的物质形式,其引力吸引足以把这些旋转的星系牢牢抓住”。“另一个证据来自于星系团”,“要不是引力吸引把星系抓到一起,这些星系团就会飞散开去……所以,在星系团中我们观测到的星系以外必须存在额外的暗物质”。

(3)作者又举了哪两种假说,说明现在的宇宙密度可能就在临界状态? 作者为了说明现在的宇宙密度可能就在临界状态,列举了两种假说,“一种是所谓的人择原理”,另一种是“极早期的暴涨理论”.5.最后一段是总结。文中最后一句:“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语言风格?文章中类似的语句还有哪些? 答:表现了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也表明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作业

宇宙有时间吗?有未来吗?写下你的理解。

第二篇:《宇宙的未来》教学设计

《宇宙的未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生动、幽默的演讲风格,感受语言的幽默生动带来的亲和力和轻松感。

2、感受科学精神,增进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思辨能力和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生动、幽默的演讲风格,感受语言的幽默生动带来的亲和力和轻松感。

教学难点:准确地感知和理解文中重要语句。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在当今世界的自然科学领域,能够和爱因斯坦比肩的人物恐怕应当首推史蒂芬•霍金了,他不但做出了辉煌的科学成就,其坚强的意志品质也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演说辞《宇宙的未来》(板书课题)。

仰望灿烂的星空,我们会肃然起敬,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和想像。从古到今,人们对于宇宙的猜测和探索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如屈原在《天问》里就发出了一系列的探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中国古代的宇宙学有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等,西方有日心说、地心说等。然而直到20世纪诞生现代宇宙学,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才有了根本性的突破。本文作者是当代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以“宇宙的未来”这样玄而又玄的话题在剑桥大学作讲演,对我们认识宇宙有哪些启示呢?

二、作者简介:(PPT)

斯蒂芬·霍金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宇宙学。1963年,霍金经诊断得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这种病会引起肌肉萎缩,导致瘫痪;说话会越来越困难,直至完全丧失语言能力;患者通常因并发肺炎或窒息而死亡。不过,患者的思维能力包括记忆能力不受影响。

医生告诉霍金他最多只能活两年。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失望和沮丧后,霍金又开始了他的宇宙学研究。霍金后来在相对论、“大爆炸”和黑洞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霍金1988年出版的宇宙学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畅销书。霍金被确诊患病已30多年,但他仍孜孜于宇

第1页(本章共5页)

宙起源的理论研究,仍在为大统一理论而耕耘不已。霍金现任剑桥大学数学教授,这也是牛顿爵士曾担任过的职位。

霍金的工作是令人惊叹的,可是有着如此伟大发现的人,却是一个身患肌萎缩症的病人,除了思想,他几乎全身不能动弹,不能说话,头向前垂落。正因为这点,他更加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和尊敬。

在他开始患病时,他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行将结束,于是抓紧时间,全身心投入,谁也没想到他不仅活了下来,而且成果累累.他的成功,当然离不开他的天才,但那种不向厄运低头的精神,是没有人不敬佩的.由此可见,人的精神力量是难以想象的,一个人要有精神,一个民族也要依靠精神,精神的力量往往可以超越世上难以逾越的障碍。

三、素材积累(PPT)霍金名言:

1、如果一个人没有梦想,无异于死掉。

2、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

3、身体和精神是不能同时残障的。

4、上帝既造就天才,也造就傻瓜,这不取决于天赋,完全是个人努力程度不同的结果。

四、本文是史蒂芬·霍金1991年1月在剑桥大学的一次演讲录。

这篇演讲,从古代巫师的预言,谈到近代宗教的预言,然后过渡到自己对宇宙未来的预言,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作者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对宇宙未来作出了两种预测,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二是收缩以至坍缩成一个点。是膨胀还是收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而时间就会在大挤压处终结。”可“现在密度似乎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无限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密度”,所以两种结果都有可能。

五、解题:何为宇宙?

在中文里,“宇”是“上下四方”的意思,表示空间;“宙”是“古往今来”的意思,表示时间。宇宙的历史,就是空间在时间上发展的过程,斯蒂芬·霍金以时间为序,研究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诞生、发展,以及它将来可能的状况,因此,他把自己的书称作《时间简史》,实际上就是《宇宙简史》。

六、科技论文阅读方法:

1、阅读时,采用两步走:第一步泛读,即知其大意,不求甚解。第二步精读。

第2页(本章共5页)

2、边读边画出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句子、段落。

3、画出段落的中心句,尤其要注意段首、段尾句。

4、画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如:也许、左右、可能、似乎、大概等模棱两可的词语。

5、提取作者观点时,或摘录文中语句,或用自己的语言组织。

七、本文重点:

本文重点是谈作者对宇宙的未来作出的科学预言,阅读时要准确地筛选出这些预言的观点和支撑这些观点的材料。同时,还应该体会这篇讲演在语言上的幽默特点。

八、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然后请用一句话简要地说出本文讲了什么?

明确:本文讲的是宇宙的未来问题,预测了两种结局:或膨胀,或收缩。

2、对宇宙未来的预言,关键是要弄清宇宙的什么问题? 明确:“对宇宙未来的预言,其关键问题在于:平均密度是多少。”

3、作者认为宇宙的未来会是怎样的? 明确:会有两种可能:“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

九、阅读课文,划出文中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理清文章的结构。

方法:或者摘录文中的语句,或者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PPT)

一、(1)科学家有信心预言未来。

二、(2-5)巫师的预言模棱两可,宗教的预言屡测屡败。

三、(6-13)我们不能预言人类社会的未来,而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四、(14-16)宇宙的未来有两种可能,一是继续膨胀,二是坍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

五、(17-25)宇宙现在的密度接近临界点,所以两种可能都会发生。

六、(26)总结全文。

十、梳理结构:

这篇演讲,从古代巫师的预言,谈到近代宗教的预言,然后过渡到自己对宇宙未来的预言,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对宇宙的未来作出了两种预测,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二是收缩以至坍缩成一个点。

十一、思考探究:(PPT展示以下三个问题)

1、为什么科学“不能预言人类社会的未来”,却“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明确:因为前者是混沌的,不确定的;而“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是

第3页(本章共5页)

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2、文章内容是谈对宇宙未来的预测,为什么开篇却谈巫师预言的尴尬、宗教预言的失败? 明确:作者先从古代的巫术和近代的宗教预言谈起,是为了引出话题,说明从科学的角度谈论宇宙的未来是非常严肃的事,科学有别于宗教的地方是它的求实精神,前者是有科学根据的,是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进行的科学推测,科学预言;而后者是没有科学根据可言的。——其实,从上面的题目就可知道,人类社会的未来根本就是无法预言的,因为方程是混沌的,所以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的预言注定就是荒唐的。

3、根据作者的论述,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宇宙物质最多是“临界值”的百分之一,似乎不足以使宇宙坍缩。然而作者又指出,“也许存在足够的暗物质,使宇宙最终坍缩”呢。宇宙中存在暗物质的证据是什么?作者又举了哪两种假说,说明现在的宇宙密度可能就在临界状态?

明确:“螺旋星系”,“必须存在某种看不见的物质形式,其引力吸引足以把这些旋转的星系牢牢捉住”; “星系团”,“要不是引力吸引把星系捉到一起,这些星系团就会分散开去……所以,在星系团中我们观测到的星系以外必须存在额外的暗物质。”

作者为了说明现在的宇宙密度可能就在临界状态,列举了两种假说,“一种是所谓的人择原理”,另一种是“极早期的暴涨理论”.十二、语言特点:

作为一篇关于宇宙未来的演讲词,本文的大量篇幅都是较为严肃的科学话题,运用了好多专业术语,容易使人感到沉闷,但是霍金的聪明之处在于它运用了许多风趣幽默的语言,使得这样一篇旨在说明科学道理的学术演讲,让人能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真听下去。(PPT展示例句)

1、“……这些日期使股票市场下跌.虽然它使我百思不解,为何世界的终结会使人愿意用股票来换钱,假定你在世界末日什么也带不走的话。”

明确:这句话让人在笑声中悟到人类自身的某些缺陷和某些思维误区。

2、“据说,1844年是第二次回归的开始,但是首先要数出获救者名单。只有数完了名单,审判日才降临到那些不列在名单上的人.幸运的是,数人名看来要花很长的时间。”

明确:这句话幽默中含着讽刺,揭露了宗教预言师的荒谬,表现了对方屡测屡败却又想方设法自圆其说的尴尬与可笑。

第4页(本章共5页)

3、“如果暴涨理论是正确的,则宇宙实际上是处在刀锋上。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

明确:听众明知作者做的是科学的预言,和巫师他们完全不同,可作者却有意将自己降为他们的同类,一是说明自己恰好也有两种预测,二是顺势又对他们进行嘲讽。这种智慧的表达既带来了轻松愉悦的气氛,又大大增加了自己与听众的亲和力。

十三、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第5页(本章共5页)

第三篇:宇宙的未来

宇 宙 的 未 来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宇宙学的一些知识,激发学生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热情。

2、提炼本文的要点,增强概括能力;探究本文的内涵,增强分析能力。

3、了解演讲稿的一些特点。并体会其幽默的语言风格,提高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当今世界的自然科学领域,能够和爱因斯坦比肩的人物恐怕应当首推史蒂芬·霍金了,他不但做出了辉煌的科学成就,其坚强的意志品质也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1991年1月在剑桥大学的一次演讲的演说辞——《宇宙的未来》(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史蒂芬·霍金是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霍金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宇宙学。1963年,霍金经诊断得了“卢伽雷氏症”,即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这种病会引起肌肉萎缩,导致瘫痪;说话会越来越困难,直至完全丧失语言能力;患者通常因并发肺炎或窒息而死亡。不过,患者的思维能力包括记忆能力不受影响。医生告诉霍金他最多只能活两年。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失望和沮丧后,霍金又开始了他的宇宙学研究。在科学史上有许多残疾科学家,但是像霍金这样残疾到这种程度的则绝无仅有——21岁就患病,几十年被禁锢在特制的轮椅上,全身只有三个手指能活动,不能讲话,与人交谈要靠计算机合成语言,有了新的想法也只能通过三个手指“敲击”进语言合成器里保存„„可就是这样一个重度残疾的人,却把研究的目标直指浩瀚的宇宙。霍金后来在相对论、“大爆炸”和黑洞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霍金1988年出版的宇宙学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畅销书。霍金被确诊患病已三十多年,但他仍孜孜于宇宙起源的理论研究,仍在为大统一理论而耕耘不已。霍金现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这也是牛顿爵士曾担任过的职位。

在《果壳中的宇宙》一书中,霍金引用了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里一句充满诗意的台词:“我即使被关在果壳里,仍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这句台词形象地道出了霍金的崇高精神追求,使人们亲眼看到了“果壳”中的那个挑战命运的不屈的灵魂。他曾说:“只要有智慧和精神在,没有什么能打倒自己。身体的健康固然重要,心灵的健康也会给你无穷的力量。”在少年霍金的心中,崇拜的不是歌星或球星,而是贝特朗•罗素,一位不知疲倦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

三、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思考:用一句话简要地说出本文讲了什么。

【明确】本文讲的是宇宙的未来问题,预测了两种结局:或膨胀,或收缩。

2、给课文分段,明确作者讲了几层意思,并提炼出要点。

(提炼要点的方法:或者摘录文中的语句,或者用自己的语言组织。)

(1)分析思路:

在讲演的开头,作者就指出,预言将来是非常困难的,预言宇宙的将来尤其困难。虽然如此,科学家对此仍然满怀信心。

课文第2段,作者却话题一转,考察起预言的历史。提及预言,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古代的巫术。女巫用“毒药或火山溢出的气体”把自己“弄得精神恍惚”,不过是为了增加一点儿神秘色彩,“而真正的技巧在于解释”。近代宗教预言也是这样,不断用新的解释来掩饰预言的失败,如“首先要数出获救者名单”等。那么,科学家的预言是不是也像古代的预言家一样是一时的“骗术”呢?作者指出,“科学预言也许并不比那些巫师或预言家的更可靠些”,比如对天气预报、对“极端条件下物体的精确的定律”,以及对大脑的工作机制等,都还缺乏准确的判断。但是,“宇宙在非常大的尺度下的未来”,还是可以预言的。

宇宙中的局部运动也许会出现混沌状态,但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可以预测的。宇宙正在高速膨胀,其他星系正在飞速离我们远去。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证明了宇宙的膨胀大体上“是平滑的而非混沌的”,因为如果宇宙的膨胀率和平均密度不均匀,来自宇宙各个方向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温度就不会如此一致。“这表明,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从目前的情况看,宇宙中星系之间的距离在增大,但是星系之间的引力吸引有可能降低膨胀率。“如果宇宙的密度大于某个临界值,引力吸引将最终使膨胀停止并使 宇宙开始重新收缩。宇宙就会坍缩到一个大挤压。”“大挤压”和“大爆炸”前的状态相似,“具有无限密度”,“物理定律在这种状态下失效”。

这样,预言宇宙的未来,“关键问题在于:平均密度是多少?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

但是,计算宇宙的平均密度并不容易。把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恒星质量加起来,还不到临界值的百分之一;即使加上“气体云的质量”,最多达到临界值的百分之一。但是,我们能不能据此得出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的结论呢?还不能。因为宇宙中还存在许多暗物质,这些暗物质我们肉眼看不见,不能直接观测到。黑洞就是这类暗 物质,它是超大恒星死亡的产物。霍金对黑洞的解释是:“空间一时间的一个区域,因为那儿的引力是如此之强,以至于任何东西甚至光都不能从该处逃逸出来。”(见《时间简史》一书所附《小辞典》)我们虽然看不见黑洞的存在,但可以通过观察螺旋星系和星系团来判断它们的存在:能使大质量的星系或星系团绕之旋转的东西,其质量一定比这些星系和星系团大得多。

作者指出,根据现在的观测研究,将这些暗物质估算在内,“仍然只达到要使宇宙重新坍缩的临界质量的百分之十左右”。于是有人择原理和暴涨理论为之说,前者假设有多个宇宙共存,而我们所能理解的只是身处其中的一个;后者认为宇宙可能采取一种非常规的方式突变,从一个微小的尺度很快达到临界状态。

归根到底,宇宙的未来只有两种命运:继续膨胀,或可能收缩。这取决于宇宙现有的密度,所以,科学家在没有称算出宇宙的重量之前,不得不承认“宇宙实际上是处在刀锋上”,所以要继承巫师或预言家的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

(2)【概括要点】

①科学家有信心预言未来。

②巫师的预言模棱两可,宗教的预言屡测屡败。

③物理方程、制约大脑的方程具有混沌性,因此我们不能预言人类;而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却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④宇宙的未来有两种可能,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二是收缩以至坍缩成一个点。是膨胀还是坍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

⑤宇宙现在的密度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点上,所以两种可能都会发生。

小结

作者先从古代的巫术和近代的宗教预言谈起,引出话题,说明从科学的角度谈论宇宙的未来是非常严肃的事,科学有别于宗教的地方是它的求实精神。

探讨宇宙是继续膨胀还是有可能收缩是这篇讲演的主体部分,计算宇宙的密度又是这一主体部分的关键,有关宇宙中物质密度临界值的探讨,则把问题引向深入。

最后,介绍两种新的理论——人择原理和暴涨理论,则体现了科学界最新的探索。作者从可见物质谈到暗物质,从成熟的理论谈到科学的假说,把问题讲得透彻明白。最后没有做出一个明确的预言,恰恰说明了他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细部揣摩

1、再读课文,思考:

(1)作者在第8段中为什么说“即使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为什么第10段又说“尽管我们知道制约人类行为的方程,但在实际上我们不能预言它”?

(2)为什么科学“不能预言人类社会的未来”,却“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3)作者对宇宙的未来的预言与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预言有何不同?

(4)对宇宙未来的预言,关键是要弄清宇宙的什么问题?

(5)作者认为宇宙的未来会是怎样的?

【明确】

(1)“因为物理方程的解会呈现出一种称作混沌的性质”,“方程可能是不稳定的”;同样,“制约大脑的方程几乎肯定具有混沌行为,初始态的非常小的改变会导致非常不同的结果”。

(2)因为前者是混沌的,不确定的;而“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3)前者是有科学根据的,是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进行的科学推测,科学预言;而后者是没有科学根据可言的。——其实,从上面的题目就可知道,人类社会的未来根本就是无法预言的,因为方程是混沌的,所以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的预言注定就是荒唐的。

(4)“对宇宙未来的预言,其关键问题在于:平均密度是多少。”

(5)会有两种可能:“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

2、本文在论述过程中,常常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事理。下列两个比喻句各自说明了什么道理?

①“例如,如果你稍微改变一下你旋转轮赌盘的方式,就会改变出来的数字。你在实际上不可能预言出来的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

【明确】用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了“即使我们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

②“这有一点像是再投胎。如果有人声称一个新生的婴儿是和某一死者等同,如果该婴儿没从他的以前的生命遗传到任何特征或记忆,这种声称有什么意义呢?人们可以同样地讲,它是完全不同的生命。”

【明确】用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宇宙在大挤压处终结后,并不是任何发生在“之后”的事件都是另一个相分离的宇宙的部分。

总结比喻的作用:用比喻的方式将深奥的理论说得通俗易懂。

五、语言特色

这篇讲演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讲演是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又是单向度的,如果不注意讲演的语言艺术,就达不到最佳的表达效果。这篇讲演,除了推理严谨外,语言幽默也是其突出的特点。

幽默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更具有亲和力,使所阐发的事理更容易为听众接受。如:

①“„„这些日期使股票市场下泻。虽然它使我百思不解,为何世界的终结会使人愿意用股票来换钱,假定你在世界末日什么也带不走的话。”这句话让人在笑声中悟到人类自身的某些缺陷和某些思维误区。

②“据说,1844年是第二次回归的开始,但是首先要数出获救者名单。只有数完了名单,审判日才降临到那些不列在名单上的人。幸运的是,数人名看来要花很长的时间。”这句话幽默中含着揶揄和讽刺,揭露了宗教预言师的荒谬,表现了对方屡测屡败却又想方设法自圆其说的尴尬与可笑。

③“如果暴涨理论是正确的,则宇宙实际上是处在刀锋上。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听众明知作者做的是科学的预言,和巫师他们完全不同,可作者却有意将自己降为他们的同类,一是说明自己恰好也有两种预测,二是顺势又对他们进行嘲讽。这种智慧的表达既带来了轻松愉悦的气氛,又大大增加了自己与听众的亲和力。

④谈到轮赌盘的旋转具有混沌性质,作者说即使是物理学家也不能计算出它“出来的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这就生动地说明了什么是混沌现象;

⑤文章最后一句话:“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兼有讽刺与幽默,对宇宙未来命运的判断采取了审慎态度。

六、推荐阅读

《时间简史》

《果壳中的宇宙》(202_年8月霍金在浙江大学的公众演讲《膜的新奇世界》就选自其中)。

七、布置作业

十年前,一家青少年调查机构调查出我国中学生最崇拜的人物是歌星刘德华、影星刘晓庆、球星贝利,“三星高照”。

去年一项英国青少年民意调查显示,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人物中,英国橄榄球世界杯英雄人物约翰尼·威金森、英国数学家斯蒂芬·霍金、足球明星贝克汉姆名列前三。

在少年霍金的心中,崇拜的不是歌星或球星,而是贝特朗•罗素——一位不知疲倦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

那么你呢?你怎么看待霍金?仿照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写一个演讲片段,题目是《霍金·明星·我》。

第四篇: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设计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

2、面向全体学生:七年级学生。

3、学科:语文。

4、课前准备:安排学生上网搜集有关宇宙的各种资料,未上课做准备。教材分析:

《宇宙里有些什么》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关注科学”。本文是一篇经典的说明文,对学生了解和掌握说明文的相关知识非常重要;同时本文有时一篇科普说明文,对学生了解宇宙、树立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精神也是至关重要,因此计划用两节课时间进行教学。教学目标:

1、了解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特点。

2、初步学会辩识课文中用到的说明方法。领会课文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好处。

3、感受无穷无尽的宇宙的辽阔和人们认识征服宇宙的信心。教学重点:

1、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资料能力的培养

2、这是一篇科学小品,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同学们能找出例子并体会。

3、对于“整个宇宙都在运动,在发展”的理解。

教学难点:

1、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清晰地说明宇宙的本质特征。

2、作者如何运用各种方法清楚地、通俗易懂地说明宇宙的特点。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资料。

2、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探究以下三个问题:宇宙到底由什么组成;如何来说明宇宙的特点;采用怎样的语言来说明宇宙的特点。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引导学生交流自己通过互联网所搜集到的宇宙的知识,教师进修指导评价,对学生的搜集成功予以充分的肯定。

三、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宇宙里有些什么?

(教师要充分投入到学生的讨论当中,适时进行指导点拨。最后明确:宇宙是物质的——恒星、行星、星云、恒星系和河外星系,它还是运动的、运动又是无穷无尽的。)

四、走进课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思考:①课文介绍了宇宙的哪些内容?②课文是怎样把如此浩瀚的宇宙用简短的文字介绍给我们的?

2、读准一下加点字的读音,并能理解这些词语: 炫(xuàn)目:光彩夺目;炫人眼目。灼(zhuó)热:炽热。..茫(máng)无涯(yá)际:辽阔浩渺而无边际。广漠(mò): 广大空旷。...汹涌(xiōng yǒng): 水势翻腾上涌。..稀薄(bó):比普通的、正常的或平均的数目或密度小的。.

3、引导学生介绍作者资料,明确:

郑文光,生于1929年,科幻小说家,广东中山人,生于越南海防。1954年发表科学幻想小说《第2个月亮》,后即致力于科学幻想小说和科学普及读物写作。作品文字质朴流畅。故事构思新颖,人物形象生动。

4、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思考题①,教师进行指导点拨,明确:

大 中

恒星 宇宙里有 些什么

行星 星云

银河系

河外星系

特征:物质的、运动的、无穷无尽的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正文光的《宇宙里有些什么》,初步知道了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而运动又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认识了恒星、星云和恒星系。那么,课文是怎样把如此浩瀚的宇宙用简短的文字介绍给我们的?我们将在下节课解决这些问题。

六、作业设计

1、继续预习课文,探究①上网搜集常用的说明方法,看看分别有什么作用?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②课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③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2、课外观看科教片《宇宙与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进入新课

1、讨论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常用说明方法,教师加以引导,明确: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

2、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指导。例如: ①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点。

如,为了说明恒星的温度,作者列出数字:“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小恒星的“表面温度高达三万到五万摄氏度”。为了说明恒星的距离遥远,列出数字:“每秒钟能飞十六点七公里的宇宙飞船得走几万年”。

②作比较:用一般人可以感知和事物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人们凭直觉的经验,由已知认识未知。

如:在说明有的恒星密度非常小时,拿它和地球上的空气以及用抽气机造成的真空作比较。在说明有的恒星密度、引力极大时,用地球上成年人的体重、白金的重量经及人们能承受的压力作比较。

③打比方:用人们熟悉的事物作喻体,这样可以使说明生动具体,有助于人们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如,用萤火虫比喻闪烁着寒光的小星星,说明星体给人的表象情况。用大海里的水滴作比喻,说明恒星在宇宙里所占空间极其微小,从而说明宇宙的辽阔。

④分类别:如,课文在说明恒星时,将恒星按体积分为大、小、中三类进行说明。在说明星云时,依据它们所在位置能否反射出光亮,分为亮星云、暗星云。

⑤举例子:如,说明恒星系时,先举银河系为例,说明组成恒星系的恒星数量、恒星系形状,以举出肉眼能看到的仙女座里的一个恒星系,通过介绍它距离我们那样遥远,说明宇宙的辽阔。

以上这些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帮助读者具体地认识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3、探究课文的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自己体会把握、交流讨论,教师进行指导点拨,适时进行评价。)明确: ① 准确性:

想来会有不少不发光的行星饶着他们转的吧。..(表示推测,去掉便成肯定,不符合认识规律。)

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表明最小限度,去掉不准确。)

..表面温度高达3万-5万摄氏度。(因为表面温度不等于内核温度。)

..大约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组成„„(表约数,去掉变确数,不科学。)

..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表明数量,去掉后变成全部,不准确。)

....② 生动性: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无尽的宇宙。当你看到静静的夜空中闪烁着寒光的小

星星的时候,说不定还会把它们当作萤火虫呢。

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得数一千多年!

4、讨论:

①既然宇宙时无穷无尽的,那么我们人类在宇宙面前是不是就无能为力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明确:宇宙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征服的。要求要联系可我那内容或人类探索宇宙的成果进行说明,体会人类征服宇宙的自豪感。)②课文的顺序安排有何特点?

(明确:由近及远、由无知到未知。要求学生结合科文具体谈。)

5、通过讨论上节课思考题②总结本节课内容:

课文是怎样把如此浩瀚的宇宙用简短的文字介绍给我们的? 明确:

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运用了准确生动的语言(各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安排了合理的说明顺序等方法,把如此浩瀚的宇宙用简短的文字介绍给了我们。

板书设计:

大 中

列数字

作比较

分类别 近

未知 已知 恒星 宇宙里有 些什么

行星 星云

打比方

银河系

河外星系

宇宙时物质的、运动的、无穷无尽的;人们是可以认识和征服宇宙的。

三、交流提高: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应该学习到哪些知识?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可以是对宇宙的了解、可以是语言运用方面的收获,也可以是写作方面的借鉴,甚至是对宇宙探索的愿望等等。)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相信同学们收获很多,我们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探索宇宙、征服宇宙做准备!

五、作业设计

1、学习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介绍某一个物品。(不超过300字。)

2、课外阅读《宇宙遨游》(未来出版社)。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教学安排两课时时间,其中第一课时大部分时间给学生交流展示通过网络搜集的资料,看起来很不划算。但是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交流成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些角度来考虑还是划算的。叶圣陶说过:“教师为了不教。”如果我们花了一些时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这比我们让学生死记几本书都有价值!课文的学习也是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索与交流完成,教师只是进行引导点拨,目的只有一个:授之以渔。

当然,在教学设计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外涉及太多、结构层次没有梳理等等,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第五篇: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江苏省涟水中学 董存生

一、教材分析

《宇宙航行》系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第五节,重点讲述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推导了第一宇宙速度,并介绍了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教材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另外,学生通过对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的了解,也将潜移默化地产生对航天科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原理,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公式分析解答有关卫星运行的原因;

(2)掌握三个宇宙速度,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3)简单了解航天发展史。

(4)能用所学知识求解卫星基本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

(2)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 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3)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和推导及合理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激发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激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课时安排:一节课

教 具:多媒体课件(flash 8制作)、投影仪、计算机

三、设计理念

学科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品德三维一体的全面发展,这是本课件设计的基本理念。学生已学过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基本理论,具备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对人造卫星原理的理解,因此教学设计上采用理论探究法:在设计中突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中通过设疑→思考→启发→引导这样一条主线,激发鼓励学生的大胆思考、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来掌握获取相关的知识和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2)人造卫星运转的环行速度与卫星发射速度的区别;(3)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各物理量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制作,月球绕地球转动演示仪、投影仪、计算机。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引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1)人造卫星发射,(2)人造卫星在圆形轨道上的运行。2.演示月亮绕地球转动。

提出问题:抛出的石头会落地,为什么卫星、月亮没有落下来?卫星、月亮没有落下来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二)人造地球卫星

1.抛物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落地点的变化,落地点为什么会变化? 2.牛顿的思考与设想:

△抛出的速度v越大时,落地点越远,速度不断增大,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牛顿根据自己的设想草拟了一幅极富创意的人造卫星原理图。

△牛顿的设想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物体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速度,但他的思想启发了后人,在太空探索中立了头功。

△动画展示牛顿的设想过程。

引出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的概念。

(三)宇宙速度

1、问题的提出:人造卫星为什么不掉下来,人造卫星的线速度有多大。进行提示想想杂技水流星,水到了最高点为什么不掉来,一起探索原因,直到得出结论。围绕线速度问题,让学生猜测高轨道还是低轨道的人造卫星线速度更大。

问题 猜测

如何验证

利用这样的教学设计,力求真正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自己探究、自行分析的能力,得出结论:

GMmv2m

由此解出v2rrGM r学生证实了刚才的猜测,在这一基础上,让同学们自己研究ω、T 和半径r的关系,每位同学都能找到:

GM,随着半径增大,ω减小 r32 r3T2,随着半径增大,T变大

GM接下去的任务就是如何导出第一宇宙速度,在点评公式时,提示学生,半径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情况,运行的最小半径为多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在理想情况下,运行的半径最小就是靠近地面的人造卫星,半径近似等于地球半径,也就是最大的线速度,学生得出:

可以近似认为r=R,将此代入,地球质量为5.89×1024Kg,半径为R=6.37×106m,G=6.67×10-11N·m2/Kg2

GMv1R6.6710115.891024m/s=7.9Km/s 66.3710v1=7.9km/s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度,叫第一宇宙速度。

所以这些结论都是由学生在学习小组中探究得到,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满足,更主要使他们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索取,使学生乐学,好学。学生思考:

(1)将卫星送入低轨道和送入高轨道哪一个更容易?为什么?(2)所需要的发射速度,哪一个更大?为什么?

(3)发射速度和卫星绕地旋转的速度是不是同一速度?发射速度大说明什么?卫星运转速度大又说明什么?

从能的角度,圆周运动的公式引导学生分析二者的不同。学生思考:

我们刚研究过,当卫星的轨道半径越大时,卫星绕地球旋转时的速度越小,卫星发射时越难,送入轨道需要消耗的能量越多,发射的速度必须越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要将人造卫星送入轨道的发射速度必须大于多少?学生分析得出v≥7.9km/s 引导:发射速度越大,人造卫星就进入更高的轨道,当速度大到某一值时,卫星就会脱离地球的引力,不再绕地球运动我们把这个速度叫第二宇宙速度,它的大小为v2=11.2km/s。

同时分析飞到太阳系以外的宇宙空间,速度必须等于或大于16.7km/s,这个速度叫第三宇宙速度。

动画展示三个宇宙速度

(四)让学生具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本节课的最后,播放了一段美国登月的视频,让学生发现一些奇妙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月球的背景是什么颜色,宇航员行走的模样等等,预计不久的将来,哪个国家也将登上月球,同学们高呼“中国”,那么我们现在能做些什么呢,让同学感想到:我们是祖国的未来的希望,现在需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贡献。要培养学生坚韧不拨、勇于探索、协力合作的科学精神以及严谨求实、谦虚谨慎、勇于质疑科学态度;也要培养学习者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这些策略在本案例中得到了体现。

(五)练习反馈,拓展延伸:

[题1]“202_年10月15日9时,我国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把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飞船绕地球飞行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降落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根据以上消息,近似地把飞船从发射到降落的全部运动看作绕地球的匀速圆周运动,试估算神舟五号绕地球飞行时距地面的高度(已243知地球的质量为M =6.0×10Kg,地球的半径 R =6.4×10Km)。

1、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周期T的大小并推导出高度与地球质量、半径、周期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公式,代入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得到结果。

2、教师检查,然后师生共同评价、指出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题2]金星的半径是地球的0.95倍,质量是地球的0.82倍,金星表面的自由落体加速度是多大?金星的第一宇宙速度是多大?

1、教师点拨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得出解题的两种方法,将计算结果与正确结果进行比较。

2、拓展:将天体运动的椭圆轨道近似为圆。所有环绕中心天体做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均由中心天体的万有引力提供。

(六)小结与作业布置

1.阅读教科书上P76的科学漫步“黑洞”

2.上网查阅:(1)人造卫星的种类(2)同步卫星的含义及特点

八、综合评价:

这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没有让学生机械的记忆,而且给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学生的思考、动手、观察、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的获取知识,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学习,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202_-11-12

宇宙的未来教学设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