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信息不对称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5篇范文]
编辑:七色彩虹 识别码:24-816492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29 13:14:54 来源:网络

第一篇:信息不对称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信息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程度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一方,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一方,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对称现象表现为两种结果:一是信息占优方面利用信息优势常常会做出“败德行为”;二是信息处于劣势方面要承担风险,从而使自己在面临交易中做出“逆向选择”。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内涵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进行分析,提供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信息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大学生毕业生拥有更多信息,另一种是用人单位拥有更多信息。其结果是:当大学生毕业生拥有更多信息,其表现是大学毕业生不知道哪些企业用工,以及用工要求如何;对企业的真实情况、承诺的可信度、工资发放情况、工作环境如何以及劳动权益能否得到保障等信息不能全面掌握。当用人单位拥有更多信息时,企业不知道所需人才在哪里,即使有可选择的大学毕业生,但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对大学毕业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劳动能力、文化素质不能全面了解,出现企业招工难现象。两种情况的最终结果是大学生资源不能得到有序的整合和合理的配置。

二、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影响

(一)信息不对称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给方的影响

1.高校招生环节的信息不对称,形成专业发展不平衡,使得大学生对学校和专业认同感下降。首先,国家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引导高校发展,教育行政部门不可能完全掌握高校发展状况的全部信息,因此,无法也不可能制定完全符合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高校发展的不同政策。这种不对称信息就客观存在着某些高校为了自身规模的扩张而进行盲目扩招的可能性,从而引起高等教育专业和结构的失衡。

2.高校培养环节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同度受损。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同高校、高校同社会需求的信息不对称,引发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够贴近。其次,高校规模培养与学生个体发展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高校教育难以实现个性培养。高校根据市场发展所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够完全落实高校在细分专业方向时,也没有完全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力水平,学校很难最优化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再次,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学者的信息不对称,致使教学质量的公正性受损。目前,不少高校把学生反馈意见和评教情况作为评定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甚至将此类信息上网公布。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应该是教学管理者,学生的意见可以参考,但决不能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二)信息不对称对就业市场需求方的影响

高校就业环节的信息不对称,首先表现为用人单位难以掌握高校毕业生的完全信息。由于毕业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产品和知识产品形态的特殊性,因此需求方不可能向了解其他产品一样简单地掌握其产品特性。在实际洽谈过程中,用人单位难以完全了解毕业生的素质、能力等产品信息,分不清各种证书的真假优劣,不了解求职大学生的真实求职期望;同时,求职大学生也不了解用人单位的真实情况,不清楚用人单位承诺的可信度等等。其次,高校就业环节的信息不对称还表现为用人单位与高校的信息不对称。用人单位无法完全掌握所有高校的培养方式、培养特色以及发展现状,容易用高校的档次来衡量毕业生的水平,一些名牌高校的低能力毕业生可能抢占了有限的就业岗位,致使不少后发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困难重重。

由以上分析,我认为当前社会信息高度发达,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信息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渠道畅通,才有利于减少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观。高校要加强信息研究,努力制定出符合形势发展需要和社会认同的学生评价标准和机制。学校作为学生和社会之间的衔接点,应该承担起为大学生搭建信息平台的责任。从社会角度,应该不断完善教育体制和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尽可能确保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的正确性。同时还要教育毕业生摆正心态,认清形势,根据现实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确立适当目标,加大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开发力度,掌握求职技巧,向用人单位传递有效的信号,让用人单位通过这些信号相信自己是值得雇用的好员工。

参考文献:

1、《关于信息不对称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影响》http://www.teniu.cc/lunwen-resource/free/guanyucong-info-buduichenglilunshijiaokanjiuye-info-duidaxueshengjiuyeguandeyingxiang/

第二篇:浅析信息不对称对会计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析信息不对称对会计的影响

作者:李建国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2期

[摘 要]会计信息是社会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而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要求。然而,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日趋严重,信息的不对称对会计造成了诸多的不良影响,文章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虚账;假账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第三篇:从信息不对称理论视角看就业信息对大学生就业观论文

摘要:从信息不对称理论视角来看,就业信息如何在社会、学校与学生,即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之间的不对称,并试图建立就业信息对就业观影响的机制:从大学一年级始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始择业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信息的重要性;重视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面对现实,适应社会的择业能力。

关键词:就业信息;信息不对称;就业观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信息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由此三位经济学家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程度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一方,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一方,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对称现象表现为两种结果:一是信息占优方面利用信息优势常常会做出“败德行为”;二是信息处于劣势方面要承担风险,从而使自己在面临交易中做出“逆向选择”。由于“败德行为”和“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信息不对称市场缺乏效率。这一理论为很多市场现象,如股市沉浮、就业与失业、信贷配给、商品促销、商品的市场占有等提供了解释,并被广泛应用到从传统的农产品市场到现代金融市场等各个领域。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内涵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面总结了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时指出,在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并强调指出,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6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然而,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人数众多,需要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与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出现了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与学校提供的大量毕业生之间存在匹配差异。因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下大气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进行分析,提供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信息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大学生毕业生拥有更多信息,另一种是用人单位拥有更多信息。其结果是:当大学生毕业生拥有更多信息,其表现是大学毕业生不知道哪些企业用工,以及用工要求如何;对企业的真实情况、承诺的可信度、工资发放情况、工作环境如何以及劳动权益能否得到保障等信息不能全面掌握。当用人单位拥有更多信息时,企业不知道所需人才在哪里,即使有可选择的大学毕业生,但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对大学毕业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劳动能力、文化素质不能全面了解,出现企业招工难现象。两种情况的最终结果是大学生资源不能得到有序的整合和合理的配置。

二、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表现

1.宏观层面上的表现

(1)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培养人才的目标已由精英教育转变到大众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美国高等教育专家马丁·特罗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大众化教育理论,认为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英才(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在15%~50%之间,为大众化教育阶段;在50%以上,为普及教育阶段。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在9.8%左右,2006年增至22%,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因此,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而在大众化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成为相对多数人的权利。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

(2)从高等教育由精英向大众方向发展,大学毕业生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大学毕业生不再是社会精英、“天之骄子”,而是社会普通劳动者。从1999年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1998年的招生人数为108万,1999年扩招比例高达47%,达到160万。其后三年分别以25%、17%、10%的速度增长,到了2009年,高校招生人数已达到629万人,几乎达到1998年招生人数的6倍。大学扩招,全国从最初5%的毛入学率一跃到目前的27%,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短短10年中,“大众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事实上,在2002年中国用了三年时间就完成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目标,实现了精英到社会普通劳动者身份的转变。

(3)就业方式发生了变化,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分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溃乏,大学生一向被视为“天之骄子”,光彩夺目,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稳定,收入不菲,素有“铁饭碗”之美谈。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进一步扩招,就业制度进行了改革,由以前的“统包统分”转变为“市场调节、政府调控、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所有的毕业生均需进入人才市场双向选择。毕业人数增长了,就业机会在同比增长的同时,却相对减少;就业期望提高了,就业岗位质量却相对下降了,因此,双向转变(就业政策转变、就业环境转变)促使大学生务实地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大学生“回炉”现象雄辩地证明了就业理念与行为日趋理性。

(4)社会的需求状况发生了变化,企业用人不再是唯学历、唯文凭,而是创造社会效益、个人能力转变。用人单位用人观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学历论”转为“能力论”。用人单位开始抛弃过去那种“学历论”的人才观,如海尔集团在对待人才方面不是通过“相马”的形式,而是通过“赛马”的方式选聘合适的人才。20世纪90年代,许多用人单位招聘方式只看学历,以学历论能力,对大专以下的专门人才不屑一顾,事实证明,以“学历论”作为选聘人才的方式有不合理之处,因为个人的能力是多方面构成的,文化知识仅是其中一项而已。专业壁垒限制逐步淡化,招聘职位需求,不再专门为科班出身的毕业生提供,用人单位在招聘职位时明确表示,专业不限、有从业资格证、工作经历即可。反映了用人单位在用人观方面发生了改变,从实际岗位出发选聘适合岗位的人才。

2.中观层面上的表现

(1)培养人才的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学校是培养与输送合格人才的阵地,是联结用人单位与学生的纽带。事实上,学校不能为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架设宽方通道,一方面,学校不了解当地经济状况,用人单位的用人情况,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同样,用人单位对高校培养怎样的人才,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合乎他们的要求,不甚了解,没有很好的沟通与合作。另一方面,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弱,学校无力应付信息时代每日“爆炸性”信息,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如个别用人单位习惯于政府举办的供需见面会,还是人才市场的招聘会、如何让用人单位对学校学生的分布情况和专业水平有充分认识等等。

(2)教学计划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不明确,不能适用社会需要。一般而论,高等院校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责任,目标过于宽泛、不明确,没有合理的市场定位,以致学生学习理论时间过长、理论过多,知识面太宽泛,而专业技能相对不足,到手实际操作的能力大打折扣。因此,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学校没有一个具体、详尽的定位,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必然不会被市场接受,毕业生就业难也成为必然的现象。课程设置内容陈旧,实践性差。“应试教育、偏重理论”大学课程大部分是原理性教育,而不是案例性学习,更不是实操训练。学完一门课程绝大部分的学生只掌握到“理解”的层次,缺乏将理论转化成自身——大量的项目实践,学生求职时别人问“你会做什么”,他只能答“我学过什么”。学校制定出的教学计划仍然强调理论教学,结果是学生的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损失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实践性课程开设较少,且少数实践性课程也变成讲技术的课程,缺乏足够的实践训练,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

(3)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从专业理论教学方面来看,教学方法单

一、死板,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差,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很好地完成教材中的各种例题、习题,没有和具体项目需求相结合,不能够对课程内容作深入的理解。对于学生其他素质、能力方面知之甚少,对个人特长与潜质没有完整、清晰的了解。

3.微观层面上的表现

(1)主体意识增强。一方面表现为自身身份认同,大学生自我认识到与一般劳动者之间的差异,即使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也不会放弃自我身份认同。另一方面表现为自我意识、主体价值观及价值取向认同。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仍能获得社会普遍的积极评价。而大学生自身也是素以富有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感而著称。在今天就业形势不甚乐观的情况下,大学生也以对社会的责任感而积极地应对这一社会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从自身出发,广泛联系用人单位,通过自荐、他荐的形式,甚至有的大学生通过“零工资”就业的形式,挖掘社会需求,解决社会整体就业形势难的局面。

(2)家庭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大多数毕业生生活于“人缘、地缘、血缘”关系的熟人社会,社会关系简单;另一方面,经济还不能独立,加之有的家长管的太多了,使一些大学生缺乏独自生活的能力,到毕业时还摆脱不了家庭的影响;此外,农村或边远贫困地区的毕业生,家长不愿让孩子毕业后再回到家乡。城市父母的工作不好的,就不愿让子女继承父母之业;相反,父母工作好的,就千方百计让子女回到身边来。

(3)从大学生本人来讲,职业目标模糊、职业意识淡薄。高考目标是进入大学求学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入学后学习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如缺乏对社会需求、专业培养目标的了解及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倾向的认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报考学校的专业、报考学校的培养人才模式存在着不了解的状况,加之缺乏对自身的理解,容易受外界的干扰。有一小部分学生对所报考专业不感兴趣,个人特长与潜质不能正常挖掘与发挥。

三、就业信息对大学生就业观产生影响的机制

1.从大学一年级始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始择业观教育,引导学生对就业信息的重要性正确认识

(1)从认识层面来看:社会整体就业的状况,学历已不是大学生就业的通用敲门砖,技术型应用人才倍受用人单位青睐。现在,用人单位对技术型的人才需求量大,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受到青睐。高级技工、技师占技术工人总量的3.5%左右,与发达国家占20%~40%的水平相差甚远。因此,在人才市场随处可见中专生打败大专生,大专生打败大学生的事例。因此,就业政策与就业环境的变化,技术型应用人才受到普遍欢迎的现状。

(2)从情感层面来看: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与学生自主成才目标配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需要什么,给予什么,不要太好,也不要太差。随着中国人事制度改革后,大学毕业生直接进人才市场,为大学生自主择业提供了灵活的空间。另一方面,随着人才市场竞争状况的加剧,也给高等院校培养人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人才的培养的主攻方向不再以计划经济体制下培养精英的模式,而是应当转变到以培养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型人才方向上来。因此,从市场需求出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既节约培养人才的社会成本,也节约了培养人才的时间成本。一切以市场为导向,一切为经济建设服务。既不以“精英化”培养方式,也不以普通劳动者的培养模式,而是切实地通过实际训练在短期内能适应工作岗位的技术型应用人才。

(3)从意志层面来看:创新观念,与时俱进,以实用的理念指导各项教学工作。大学生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大学生就业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社会声誉。“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学校和毕业生就业的生命线”,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校应当从市场需求出发,改革专业培养方式,革新陈旧的课程和内容,鼓励教师改变呆板的授课方式,代以之实操的形式,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因材施教,培育集知识、能力、人际交往、创新意识、团队合作、实践能力于一身的适合市场需要的技术型应用人才。

2.重视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面对现实,适应社会的择业能力

加强技能培训,课程与项目相结合,培养实际操作能手。以课程为先导,一个课程就是一个项目或几个项目,课程与实际项目紧密结合起来,以用人单位具体岗位目标为指南,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通过三至四年的训练,学生的各项技能均会有所增长。据调查,从用人单位对各种能力的要求来看,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65.9%),人际交往能力(56.8%),自我表达能力(54.5%)、专业能(47.7%)和外语能力(25%)。这就为加强技能培训与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通力合作,联合培训应用型人才。学校多到用人单位中走访调查,打破传统的“象牙塔”式的封闭教育风格,走出去、引进来,加强沟通与交流,把用人单位状况、用人标准等向学生宣传、讲解。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制定培养人才的方案,在用人单位技术、设备、作息时间等条件允许下,将教学活动直接迁移至办公现场,让学生亲身体验工作的愉悦。

坚持回访用人单位的制度,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反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全方位信息,建立高等院校、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有效的沟通。对用人单位反馈的宝贵建议,及时与教学单位沟通,共同找差距,添措施,使培养结果与培养目标更加符合;找准了人才培养方面的差距,针对性地进行修正,达到社会的认同。

当前社会信息高度发达,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信息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渠道畅通,才有利于减少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观。

第四篇:信息不对称

如何理解和避免「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有两个方面:1.信息渠道。2.信息处理能力。“21 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这是葛大爷在《天下无贼》里说的一句十分经典的台词。今年是 2014 年,《天下无贼》2004 年上映到现在,正好十年。

这十年里,从国际风云波谲云诡,到日常生活丰富多彩,变化鲜明。而在知识教育普世化,人才因迅速膨胀而贬值等诸多因素下,抱着那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心态,依旧以一个“过去”的人才定义为标准,去试图改变命运的人,很不幸,我看到了好多失败者。十年前这句话还被奉为圭臬,可如今,早已黯然失色。

同样,对于信息不对称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老案例,旧教科书上的话,那么,你在知识层面下的信息不对称中,已然成为逆势者。

为什么那个村里中学还没毕业就出去闯荡的狗蛋,十几年后衣锦还乡,开着李华看一辈子报纸喝一辈子茶水,拿一辈子灰色收入(甚至能锒铛入狱)都买不起的某订制级豪车,乡亲们一瞬间忘记了那个从小到大奖状贴了一墙的尖子生李华,之前对李华考上公务员的种种夸耀,恨不能全部收回来,贴在狗蛋身上,而李华只能望着绝尘而去的狗蛋,怀疑这一生?

对不起,让我告诉你。村民们不晓得李华口中,吏部尚书所对应的那个人可以释放的能量。所发出的惊叹或艳羡,只是基于李华对其“释放的能量”所做出的具化描述,李华知道在村民眼里,可以吃海参鲍鱼的,便是富人,李华就可以说,吏部尚书天天吃海参鲍鱼,哦,原来这么厉害。那大家就都懂了。

而这些,都只是李华在村民对于外面世界,或者说信息接受的极限上,做出的解释。村民甚至分不清楚公务员的概念,想当然地以为,当官=公务员=有钱。而在这种理解程度上,不管李华当的是村支书,还是一个比较新潮的公务员,比如可以是市妇联主任的助手,或者是海关安检看 X 光扫描的小兵,在村民对于这种没有对公务员的判定范围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下,那他们听了后,会摆出“O”的嘴型与我懂得的表情,然后笑嘻嘻地说:“当官好啊。”

在狗蛋没回来之前,李华拥有对公务员信息解释的垄断权。显而易见,李华信息量要大于村民。这就是一种信息不对称。

在这个信息为王的时代,信息可以是对于哪里有优质人脉的把握,也可以是资源的优先调配权。人才只是作为一个环节,被划归信息的宏观范围里。但因对信息的未知,在上述例子中,便是体现的信息的局限性,自身会主动或被动地导入误区,很多时候,这种被导入误区的过程中,我们防备心很低,甚至引不起一丝怀疑。对于信息不对称,我们会产生很多误解,有时候的误解,甚至是误解中的误解。

所以对于题目,我的看法是,从书本中将“信息不对称”这个名词抽离出来,结合实际。我所认为的信息不对称,本质上是一种“不均等”。不均等是一种双方的状态。在不均等状态中,掌握信息量大的,占据主导信息资源优势的,为顺势方,而信息量小,在信息上处于被动的,为逆势方。顺势方可以凭借截断信息流,控制话语权,引导逆势方价值观等方式,对逆势方施加自身影响。

大家对于吏部尚书这种高高在上,玄而又玄的职位,很少有人能够说,我见过,我告诉你们吏部尚书的日常是怎样,所以大家绝大多数都保持在一个“信息接收不充分,甚至是未知”的状态,但是,即便李华说得眉飞色舞,但没狗蛋脖子上拇指粗的金链子,亮晶晶的大手表,一个半人高,引擎声震天的大汽车迎面而来的冲击力来得更实在些。所以任你李华说得再天花乱坠,有用吗?狗蛋不需要说一句话,他用他世俗社会所取得的认可,以默默无言的方式,告诉李华,在财富的定义上,我赢了。我对这种以纯物质成果造成的碾压持保留态度,因为我要着重讲的是,在这一再臭大街不过的乡村传说里,你或许已经与我看出了它的真正本质:狗蛋从最直观的角度,满足了村民心底原始级欲望(此处为金钱),以一个胜利者(信息不对称破坏者)的姿态,打破了李华对于成功定义的垄断。在狗蛋没回来之前,大家都认为,从这小山沟沟里走出去,并能混出个样样,取得成功唯一的途径便是像李华那样用功读书,将来成为一个官(公务员)。而走出这个山沟,现代社会呢?现代社会下的,人文、科技、宗教等诸多领域,对于成功的理解一样吗?肯定不同。但最起码有一点,这些成功的定义,绝对不会是如此狭隘。对于成功的定义,体现了村民,狗蛋,李华之间,信息渠道的差异性。而这,正是一种信息不对称。

李华认为自己是成功,还是失败,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极力维持这种信息不对称,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但是,不幸的是,狗蛋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信息不对称,村民们发现,哦,原来狗蛋竟然比吏部尚书过的都滋,吏部尚书一天可以吃一个鲍鱼,狗蛋却能吃十个。这小子真行啊。

回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这句话上。这种心态,不能说错,错的,是对这句话的理解。“苦中苦”二字是此句中的“因”,以“苦”叠加为二字,强调吃苦的必要,从而推导出,成为“人上人”的果。给人造成一种吃苦越多越能接近成功的错觉。可是,要成为“人上人”,就一定要吃苦吃得停不下来?为什么一些人不需要吃苦,却已然成为“人上人”,有的甚至一生下来,就呼吸着我们呼吸不到的、那种顶峰独有的、稀薄的空气?

出身,教育程度,三观评定标准,以及一系列的被叫做“眼界”“格局”之类的东西,构成了我们自身的理解力。我更认为,用思辨能力来形容它,更为妥当些。有人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理解,认为吃苦越多便能博得成功资本,有人更愿意借吃苦的方式,将人踩于脚下,成为名副其实的“人上人”,有人对这句话不赞成,觉得它是狗屁,而有人则保持一种辩证的态度。在这些迥异的看法中,正是“思辨能力”在施加影响。它,才是信息不对称这个怪物身后的庞然大物思辨能力,决定了信息处理的威力。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史玉柱可以从保健品跨行到网游,这便是信息渠道所不能代替的,信息处理能力的作用,有了自己对于信息不对称下,所做出的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才能逆转在信息不对称下,自己信息渠道上的劣势。

“人生而平等。”法律,道义上,这句话我很赞成,但在“信息不对称”这个命题里,却不适用。若是平等,哪会来信息的不对称?若是平等,为什么有些人生于尘土之中,有些人居于祥云之上?若是平等,为什么有人随随便便的努力便能换来巨大的成功,有人穷其一生为理想努力,却一事无成?这句话定义了我们作为人的尊严,但却不能定义我们的全部。

正如信息不对称理论所带给我们直观的感受一样,我们思维也许对其理解会局限在信息经济学上的教授课堂案例,而往往忽视了这个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而我对其理解,是基于现实生活,这对我们“如何有效解决问题”的思维,会是一种极大的锻炼。

如果你在信息不对称中,总是被欺负,我虽然给不了你金钱,地位上的帮助,但是我给你提供的这种思辨能力,这种思维能被锻炼,甚至能被充分调动起来,为自己适用,那么,你迟早会得到自己想要的。

在我高中时,应试教育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以分数衡量一切。我还记得我们高中课堂上,每次老师只念那几个学习排名前几的作文,而且灌输着,他们的写作格式,甚至从开头,内容,到结尾的考试公式,就是作文规则,甚至要求我们传看并背诵他们的作文。每次作文课,老师读起那几个熟悉的名字,同学们理所当然地发出赞美,被读作文者理所当然地享用着这些赞美,老师理所当然地引导着这些赞美。

等等,有些不对。为什么,每次都是他们几个?为什么,学习排名前几的,作文就一定好?为什么,当普通同学借鉴他们的成功方式,写出的优秀作文,拿不了高分,而他们,依旧拿高分呢?是什么衡量标准,在其中发挥作用?遗憾的是,那时候我的思辨能力还未达到今天这个能力,甚至以我现在的能力,在我们这行的大佬面前,还只是入门级。能力低,我不怕。因为我已经具备了思辨能力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对事物基本的判断及怀疑能力。

可我那时做了一件极其愚蠢的事情——我将三个“为什么”,写进了作文,却忘记了最后一步。这个看似细微的错误,导致了我吃尽了苦果。我被语文老师大批一通,我至今还记得她说的一些话,“自己几斤几两,都掂量不清楚,作文能写够 800 字吗?”

我被打击到了,彻底地,打击到了。我还以为,我可以去思考怀疑一个我认为具有漏洞的运作机制,但我发现,我连说话的权利都没有。在这种限制下,我高中一度犯了一种名为“恐笔症”的病,一看到小方格,一看到 800 字,一看到以 XXX 为话题这类的关键字,就发抖,大脑空白。

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我也没必要知道。因为规则,已经牢牢禁锢着我,我只有屈服。很不幸,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那些大师们精彩纷呈的个人表演,那些文学大家,一度不入当年语文老师法眼的大家们,写出了值得点 32 个赞的文字,字字珠玑,看得我热泪盈眶。在知乎上,更大的世界,由点及线及面,把我眼中的世界,钩织得更加完整。

而我现在,一直在想,如果我带着如今的所学,甚至只是把自己专业的起步级技巧带上,回到高中时代,是不是可以展现一种更加独到新颖的思维,去将写作方式的那些极佳的信息,公之于众,哪怕只是我们高中,哪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哪怕只能感动同学。

可是现在想想,如果可以回到过去,仅凭我一己之力,很难。没有一种被认可,可以具有说服性的身份,更直白地说,是没有话语权。即便去逆转大世界,小社会,微型范围内的那处小小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既定事实,都会受到重重阻力。个人力量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却是打破信息不对称的重要组成。近些年来,舆论的力量也越来越大,我们也可以发声,这是一种进步。

在人类社会中,生活水平低的追求较高的生活水平,生活水平较高的,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而现实是,在经过所谓的个人奋斗后,有人依旧是民工,有人依旧只会扫大街,有人依旧是老妈子。你能说他们不努力吗?他们也努力了,并且十分敬业。我真见过大中午 41 度高温下依旧有清洁工把街边垃圾一一拾起,也见过朋友支教回来给我们看的那些让人潸然泪下的小朋友们,一双双如饥似渴的大眼睛,只有最朴实的愿望,那就是念书。朋友说,他们去支教,不是长达几年以上的长期,根本屁用没有。带给小朋友的那些先进的社会主流的价值观,要么是他们听不懂,要么是小朋友们固执地认为,只要念书,念好了书,出了大山,什么也就有了。每次朋友感动之余,都会流露出深深的无奈。你真的,在这些大社会背景下的信息不对称面前,感到有心无力。但是有的小朋友真能听懂,但是,绝大部分贫穷的家境,多病的父母,已经将他们拴在了大山里。

我们市里中心的天桥下,有一个乞丐。他平时主要工作是坐在天桥的台阶上乞讨,人流多的时候,他会跟着人群上上下下走上几十回。我观察了他几个月,经过我的推导计算,他每天上上下下做的功,换算成搬砖量,足足有将近一百块砖。以我们市的薪资标准,这些搬砖量可以够他每天三顿吃馒头加二素一荤,完全没必要这么没尊严地活着。后来我实在忍不住,问他,“您今年多大了?”“39 啦。”“那为什么不找点工作啊。”“因为„„我是乞丐啊。”他最后一句回答的倒有些不好意思。可是,乞丐就不能找活干了吗?我又问他,“中石油您知道吗?”“知道啊。”“那让您去中石油您去吗?”“啊,去啊。”“那不给您安排关系进去,您自己去,去吗?”“他妈的当然不去啊。”

我承认,我当时问他的语气有点调侃的意思。但是,我也终于弄懂了“信息不对称”下的一个关键问题:既然发觉到信息不对称,并有可以逆转这种不对称,甚至有可以打破不对称规则的机会,为什么人们就是不做?答案很简单:自我否定与对短期收益的认可,大过了长期收益的认可。

因为功利心在作祟,使我们丧失了对于一件事物基本的思辨能力,以至于,哪怕这件事只要坚持下来,并长期去做,就会获得巨大收益,但仅仅因为其需求一定量的时间付出,便放弃了这件事。而我们往往会看重那些短期收益很大的事情,哪怕将来会损失更大,丧失了思辨能力,便丧失了对于“信息不对称”是否打破的选择权。而自我否定又是使我们对信息不对称放任不管熟视无睹的另一原因。明明看到北大保安仅凭自己努力,中学文凭都可以自学英语,做翻译官,但我们却会对自己这种正能量效仿的想法给予重重一击,“哎呀,我怎么能做到像他那样呢?”“人家多努力,我多懒啊,就懒下去好了。”别等着七大姑八大姨,街里街坊给你打击,自己就把自己废了。在看下面的方法论之前,请你不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机场成功学被指责成鸡汤文的?而又是什么时候,你对成功学里面主角的光环感到习以为常,并觉得那些只是神话,并离自己很远?

老实说,我之所以想到“信息不对称”这个理论,不是书本上的二手车案例。而是发生在身边的一件很现实的事。在我们家乡,我妈他们这一代人,稳中求胜,认为投资也要是硬通货,不动产,稍微有一点风险的投资,哪怕在我的解释下,后续收益再大,她都不敢做。几次事实都是证明了我是正确的。可是她依旧不听。到不是我妈她这个人固执己见,而是在她稍微想要展开手脚的时候,从身边的同事到老板,到家人,除了我之外的,绝大多数人都会不同意她这么做。我妈也承认,舆论的力量,有时候演变到最后,会彻底接管对于“信息不对称”事件的处置。这种信息不对称,就应该被毁灭。

这是我最后一个思路,也是我几经思索,对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方法论:用制裁“信息不对称”的破冰思维(这里的破冰思维可以是一个行业中引入的新技术,新指导思想,也可以是一个改进产品的 idea),去引导那些还未破碎的思维(保守性思维方式),先是打出针对这块冰层布下的思维点,然后再由点及面,实现对信息不对称中错误舆论导向的终结。对自己要做什么,有一个清晰明了的方向感,知道自己获得与付出的比率,并做到付出成本的下降。用经营自身资本的方式(思辨能力尤为重要,尤其是自己对于自身行业的理解,是否能吃透,在此基础上,以实践来收割自己思维领悟出的理论,增值自身资本),让自己的话语权,更加强大。我认为,旧的、落后的、以不为人知的目的故意安插的思维,势必要被新的、先进的、引人向上,以个人发展为基点带动整个社会发展这个终点式思维,彻底代替。

写这篇答案的目的,一是为了提供一个自己的思路——对于“信息不对称”的另一方面的理解。就比如大家对于“信息不对称”的了解,差不多是基于《信息经济学论》的名词解释。而思路本身,我认为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可供讨论的话题,我就很高兴了。我也在这里希望有什么其他看法的同学,能与我进行我所追求的,那种思想的碰撞。还有就是为了向知乎各个专业,无论是美食,科技,政治,历史,IT,职场,还是文学领域的大牛们致敬,因为正是你们无私的奉献自己的知识,见解,帮助了许多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自身格局眼界局限,或因某一行业信息掌握不到位,而未能大步向前的人。我由衷希望,我们也可以出一份力。

我们都可以,是的,我们。

第五篇:信息不对称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信息不对称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摘要: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由此而产生的医患关系紧张受到了社会各方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对我国医患关系的现状进行了描述,认为我国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在于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不信任。本文论述了我国医保机构可以起到医患矛盾缓冲带的作用,并提出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医患关系 信息不对称 医保机构

Asymmetric information on the impact of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and the response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Good medical care, hard to find or affor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livelihood issues, which attracted a lot of attention discussion on the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In this paper, I study the status of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n China, and find that the tension between physician and patient is because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distrust.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buffer role of China's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on doctor-patient conflicts, and gives som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to building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ient-related.KEY WORDS: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Asymmetric information;health care institution

“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社会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由此而产生的医患关系紧张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本文拟对我国当前医患关系的现状、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作一些简要的分析,并对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我国医患关系的现状

医患关系指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医疗服务关系,即医疗服务需求者(患者)在医疗服务提供者那里获得服务后,按照服务的内容和价格向医疗服务提供者支付费用。很明显,医患关系本质上也是一种商品交换关系。然而,医患关系与一般的商品交换关系又存在明显的差异。医疗服务这种商品的供给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得医患之间利益经常出现分歧而难以协调。

据中国医师协会2009年对114家医院进行的调查显示,每家医院平均每年发生医疗纠纷22起,发生打砸事件2件,打伤医师2人,平均每起医疗纠纷赔付金额10.81万元,患者和家属打砸医院、殴打医务人员等恶性事件在各地时有发生。①何克春等通过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其结果表明,认为医患关系紧张的占据了医患双方的多数,其中医务人员的比例为51.00%,患者中的比例为53.94%;调查同时表明医患之间缺乏信任感,大多数被调查患者对医生不信任,其中极不信任占7.27%,不信任占49.70%,而信任占29.70%,很信任只占13.33%。被调查医务人员认为患者不配合的占44.00%,配合的占42.00%,极不配合和极配合的均占较少数,分别为8.00%和6.00%。②李文中对北京居民随机抽样调查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9.32%患者对医生完全不信任,超过一半的患者对医生半信半疑,仅36.58%患者对医生完全信任。患者对医生不信任的具体表现为:患者在就医时,约有59%的人通过找熟人看病,而不找熟人看病的患者中有13%是因为没有熟人可找。找熟人看病的原因,比例最高的是“担心医生工作不负责任”,占31.54%。而对于所谓“差医生”的判断标准,65.77%的患者选择了“看病时心不在焉或敷衍了事”。而对北京市宣武区7家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的有效问卷显示,69.6%的被调查对象对自己当前的工

③作现状不满意,而不满意的原因中,患者对医生缺乏理解的比例高达42.2%。中国医师协会“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医师认为自己当前执业环境“较差”和“极为恶劣”的分别达到47.35%和13.28%。

二、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医生与患者本应该是一种“亲密合作关系”的状态,医生救死扶伤,精心医治患者,得到患者的普遍尊重;而患者得到医生较好的治疗,对医生心存感激。①② 王华,王晓霞,医疗纠纷成因分析 [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4)何克春等,论医疗保险制度对医患关系的影响[J].中国卫生经济,2010(4)③ 李文中,医患关系紧张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0(10)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患者对医生不信任,对医疗服务不满意;医务人员感觉工作压力大、得不到患者的理解和信任,缺乏认同感。信任是合作的基础,只有建立在双方互信基础上的合作才可能稳定与和谐,因此,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医患之间互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产生的根源,是医疗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所带来的权益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一个经济学专业术语,最早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罗在其开创性的论文《不确定性和医疗保健的福利经济学》中进行过分析,他认为医疗服务的特殊性源于疾病发生和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由于医疗知识的复杂,医生对医疗结果和治疗可能性掌握的信息要超过患者,患者极度缺乏治疗效果和相对效率的信息,例如对医疗服务何时需求、需求多少、治疗效果如何等信息的可获性较弱。“医疗市场中医患双方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从而使购买医疗服务出现很①大风险和不确定性。”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比较了一般市场和医疗市场后,认为信息高度不对称是医疗市场的特征之一。②在2001年的文章中,阿罗正式提出了信息不对称和信任的概念。③

医疗活动中产生医患信息不对称,实质上是医患双方获取医疗信息的意愿和能力不同所致。医学知识专业性和技术性非常强,需要长时间的专门学习和临床实践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而一旦成为医务人员后,随着从医时间的延长,临床实践的增多,其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将越来越丰富,专业性、针对性更强,获取信息的机会成本不断降低的同时为其带来的收益逐步递增,从而更有动力和意愿不断地获取医学知识和信息,表现为信息获取能力强,成为信息优势一方;而相对应的,患者一般对特定的医学知识的需求为一次性或短暂的,即使有获取医疗信息的意愿,但搜集、获取和处理专业的医学知识的机会成本太大,与专业的医务人员相比自然成为信息劣势的一方。这就决定了医患双方在专业信息占有上的不平等,医务人员可以凭借在专业信息占有上的优势获取处方权和决策权。当然,专业信息的不对称是医患关系固有的特征,医生在权力分配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也是保证医生实现对患者治疗、并使患者重新恢复正常的社会角色的必要前 Arrow, K.J.,(1963), Uncertainty and the Welfare Economics of Medical Car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3, pp.942-973.② Stiglitz, J.E(1988), Economics of The Public Sector, 2nd edition, New York, W.W.Norton & company, Inc.P.290, table.ll-l.③ Arrow Kenneth, 2001.Reflections on the Reflections.Journal of Health Politics, Policy and Law, Vol.26, No.5, pp.1199.①

提。“如果要使治疗取得成功,任何治疗关系都必须是不对称的、有利于医生的。这种不对称性与专业人员的责任、能力和职务是分不开的”。①

除了固有的专业信息的不对称,医患双方在医疗活动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非专业信息不对称。非专业信息主要是指医患之间除了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的信息,还包括了医德、患者的健康状况以及医疗活动中的商业利益,例如医药回扣、处方提成、医疗风险的信息等。②。

医患双方在专业信息与非专业信息方面所存在的不对称,使得医方和患者在医疗活动的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主要发生在医方。因为信息优势的存在,医生为最大程度减轻自身责任,减少医疗纠纷,通常倾向于选择医疗风险小、患者易理解和接受的“保护性”治疗方案,而不会采纳有较大风险但可能对病人更有利的方案,从而发生不利于和阻碍医学发展的“逆向选择”。

医患双方均存在道德风险。医方的道德风险问题主要表现为:首先,医务人员倾向于提供超过患者需求而不必要的医疗服务以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即“供给诱导需求”。比如乱开大处方、实施不必要的检查、延长住院时间等。其次,由于长期处于信息的绝对优势,使医生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意识和耐心,医生对患者的知情权尊重不够,对于患者的咨询简单敷衍,诊疗计划交待不清,患者不清楚自己的病情、诊疗、检查、用药和治疗费用是否合理等情况。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患者也同样存在道德风险。具体表现为:首先,隐瞒个人健康情况,多见于医疗保险、交通意外等第三方付费的情况,在牟取私利的同时,也会影响诊疗结果:其次是发生医疗纠纷时,患者全盘否定医生的治疗效果,甚至冲砸医院、殴打医护人员,以获取医院更多赔偿等。

三、医患矛盾的缓冲带——医保机构的作用

2008年我国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拉开大幕,其中首先的措施就是推进全民医保,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与传统的医患关系不同的是,在医疗保险制度下,医疗保险机构、医疗机构和患者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系统。医疗保险机构作为第三方的加入,成为连接医患关系的纽带,对于缓解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将成为医患矛盾的一个缓冲带。一方面,医保机构拥 ①② F·D·沃林斯基.健康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张自力,现代医患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3)

有选择定点医疗机构的选择权,通过确定服务项目,监控医疗服务质量等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医保机构将收取参保人医疗保险金,在参保人接受医疗服务时支付医疗费用,有效地对患者的就医行为进行约束。医保机构在缓冲医患矛盾方面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减轻患者的经济支出,缓解经济矛盾

“看病贵”直接反映了患者对医疗服务的直观感受。有研究表明:在自费制度下,引发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为医疗费用过高;而医保制度下,引发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为医患沟通不畅。①医疗保险制度下,医疗费用采取“共同负担”,个人仅需支付医疗费用的一部分,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经济支出。

(二)对医疗机构实行监督,约束医方的道德风险。

对于医疗服务机构,首先,医保机构对其进行定点资格审查,在定点医疗机构中引入竞争机制,并且采用年检制度等来促使医疗机构加强管理,以保证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和规范服务行为。同时增加定点医疗机构的数量和种类,让患者可以扩大自由选择就医的权利。最终使医疗服务提供者形成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活力的局面;其次,在微观上,医保机构确定基本医疗保险的服务范围和标准,如对医疗药物、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等的规定,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与监督医院和医生的用药情况、大型诊疗仪器的使用情况、转诊情况、检查门诊人次、处方张数、出院病人数等。因此,在医疗保险制度中,医保机构通过强有效的措施来约束医疗机构,从而保障患者的权益。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

(三)减轻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首先,医保机构与个人相比的优势在于可以低成本地获得信息。医保机构可以成立专门的信息搜集和分析中心,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获取信息。并且医保机构与医院之间进行的不是一次性的博弈,而是重复博弈的过程,因此信息可以得到重复利用。其次,医保机构拥有更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可以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来制约医院的道德行为。在医疗保险制度下,费用支付采取“预付制”,患者看病时只需支付自付部分,然后由医院与医保机构结账。医保机构的引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医疗服务市场上的博弈形势,使医患双方的信息拥有量更加趋向对称和平等,同时也为医疗机构建立了一种“标尺竞争”②,事前决定的付费标 ② 何克春等,论医疗保险制度对医患关系的影响[J].中国卫生经济,2010(4)

Andrei Shelifer, 1985.A Theory of Yardstick Competition,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6,No.3: 319-327 ①

准将使得医疗机构有很强的激励将其成本下降到标尺之下,有效地抑制开大处方,开贵药的诱导消费行为。

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

(一)提高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

新一轮医改以来,我国大力推行社会医疗保险。伴随城镇职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全面推进,到2009年,我国三大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2.42%,如果加上商业医疗保险的覆盖人群,我国已经提前实现了医疗保险制度的全民覆盖。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很多地方医保基金结余率较高。2007年,城镇职工的医保、城镇居民的基本医保和农村人口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分别是70%、50%和30%。医保基金长期大量结余,降低了基金使用效率,参保者无法享受到适当的医疗保障。因此,医保机构需要进一步发挥医保基金的作用,逐步提高医保基金的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切实减轻居民的看病负担。经济负担的降低将有效地缓解医患之间的经济利益的冲突,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二)改革医生收入分配体制

当前在我国,医生属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账面工资收入水平较低,奖金的额度也受到国家控制。在市场经济下,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导致一些医生大量收受红包和回扣,形成巨额灰色收入。与其他垄断行业的职业相比,医生这个职业承受的压力、风险,劳动的强度要更大更高,而其合法的收入水平却无法与之相符。因此,政府应该大幅度提高各个等级医生的工资标准,使医生的付出和回报能够等价,以减少其寻租行为,从而促使医患关系的和谐。

另外,医生的奖金制度也应进行改革,改变当前把奖金与医生给医院带来的收入挂钩的状况,而应该与医生的门诊量挂钩。将医生的奖金和门诊量挂钩,将大大降低医生开大处方、做过多检查的激励。实行奖金和门诊量挂钩后,医生为了提高自己的门诊量,必然会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态度,提高自己的市场声誉。这样,医疗服务水平必然上升,医疗服务质量也会随之改善,医患关系就会走向和谐。

参考文献:

[1] Andrei Shelifer, 1985.A Theory of Yardstick Competition,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6, No.3: 319-327.[2] Arrow Kenneth, 2001.Reflections on the Reflections.Journal of Health Politics, Policy and Law, Vol.26, No.5, pp.1199.[3] Arrow, K.J.,(1963), Uncertainty and the Welfare Economics of Medical Car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3, pp.942-973.[4] F•D•沃林斯基.健康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5] Stiglitz, J.E(1988), Economics of The Public Sector, 2nd edition, New York, W.W.Norton & company, Inc.P.290, table.ll-l.[6] 何克春等,论医疗保险制度对医患关系的影响[J].中国卫生经济,2010(4)。

[7] 何克春等,论医疗保险制度对医患关系的影响[J].中国卫生经济,2010(4)。

[8] 李文中,医患关系紧张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0(10)[9] 王华,王晓霞,医疗纠纷成因分析 [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4)[10] 张自力,现代医患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3)。

单位: 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院长办公室

姓名: 张煦颖

地址:宿迁市宿城区黄河南路138号 邮编:223800 电话:*** 7

信息不对称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5篇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