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水龙吟 公开课教案
编辑:雪域冰心 识别码:24-1090309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03 20:24:22 来源:网络

第一篇:水龙吟 公开课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执教班级:高一(1)班 执教者:龚巧华 202_-5-7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倾情诵读 —— 整体感知 体会情感 —— 感受形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四、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教学方法】

诵读 —— 感知——体会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师:播放朗读音频。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读词的上片。(生齐读)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 江天、远山、落日、断鸿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词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 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1)看、拍、会、登(板书)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二)分析词的下片

1.生齐读词的下片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板书)

2.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六、小结

七、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八、课后作业

背诵这首词

板书:

上片:借景抒情

景物:江天、远山、落日、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借典抒情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第二篇: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导入: “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幅对联写的是谁?——辛弃疾

一、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跟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也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三、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一)分析词的上片

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抓住关键词)——(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1(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学生讨论完成)——(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学生朗读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讨论)

——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小结:这首词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的手法,通过大气豪放的语言,营造一种空旷辽远的意境,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这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四、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

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五、作业

1、背诵

2、拓展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注:兜鍪:指千军万马。兜鍪,头盔,这里代指士兵。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这首词塑造了孙权虽然年少,却统帅千军万马,英姿飒爽、镇定自若地指挥战斗的英雄形象。

作者借三国时的英雄孙权来暗讽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屈辱求和,倾吐了作者仰慕英雄,主张收复中原的情怀。

第三篇: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教案

一、作者介绍

1、生平

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宋室南渡已十三年。也就是说他出生于沦陷区。

【南渡】公元1127年4月,金人攻陷北宋首都开封,俘虏了末代皇帝宋钦宗赵桓和他的父亲宋徽宗(自称太上皇),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乱”(或称“靖康之辱”、“徽钦之辱”)。同年5月赵桓之弟赵构在河南商丘称帝,这就是南宋第一个皇帝宋高宗。为维持小朝廷苟且偷安的局面,他向金国称臣,把淮河以北的国土割让给金国,并且每年向金人进贡。然而,金人并未满足,而是步步进逼,不断入侵。高宗无奈,朝廷被迫南迁,由扬州到镇江、到杭州,最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县)。

高宗绍兴31年(1161),金兵大举南侵,辛弃疾22岁,率众2千余人参加耿京抗金起义军,23岁率收集义军余部万余人归南宋。被朝廷正式委以官职。历任建康府通判、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浙西路刑狱、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兼江西安抚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其间上疏(《美芹十论》)上书(上宰相书《九议》)提出抗金大计和恢复计划,均遭冷遇。他在地方任职时,采取积极措施,招纳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官豪强,注意安定民生。因主战遭投降派所忌,被削职闲居10年。直到光宗朝(1190-1194光宗在位,光宗前还有一孝宗执政时期18年)出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由于主战,宁宗朝又被削职闲居8年。南宋王朝占和国策摇摆,积极主战的他,时而起用,时而落职。他从42岁起,先后被削职闲居达20多年之久。主战派一度得势,主战派韩仛(托音)胄当政,他晚年重被起用,嘉泰三年(1203)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知镇江府,为北伐作准备,但他反对当时主战派的冒进,又被削职,抑郁而终。

2、思想

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整顿乾坤”,统一中原。坚持不渝的爱国精神,是其进步思想的核心内容。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备战,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与爱国思想密切相连的,是他的关切民生,重视民力的思想。他认为,抗战御敌,必须得民心,惜民力。同害怕人民抗金力量的主降派不同,他积极主张联合忠义民兵,共同御敌。他曾推出“号召民兵,教以战守”,建议依靠民力,战胜敌人。这些主张建议说明,作为上层的抗战派,辛弃疾的抗战思想可以说达到了当时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这就为他抒写爱国词章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二、辛弃疾的创作

他一生的创作比较丰富,以诗词为主,也有少量散文,但其成就尤以词见长。

(一)词 作

1、创作阶段

辛弃疾的一生的创作依其生活经历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

(1)创作的准备阶段(出生至1168年,辛氏二十九岁通判建康之前)。

这一时期他大半是生活于沦陷区,饱尝“亡国奴”的滋味,受到祖父辛赞不忘国耻的教诲,北上幽燕考察军事地形,参加耿京起义军,带少量兵马冲入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均发生 于这一时期。据记载,辛弃疾早年师事蔡松年,就有词的创作。惜乎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并未流传下来。

(2)创作的“崭露头角时期”(1168—1175年,约当辛氏二十九岁至三十六岁)。这一阶段,他官位不高,豪气正盛,常以英雄自许和以英雄许人。这一时期,其词作“激昂之情远胜于抑郁之思”,但作品不多,题材不广。词人还是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其抗金复国的理想还未受过多的刺激。其《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已十分成熟,成为辛弃疾集中代表作,即作于此期。

(3)官场遭遇挫折时期(1176—1181,约当辛氏三十七岁至四十三岁)。这一时期辛弃疾一直在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做官。官位较高,在湖南帅任还创建了“飞虎军”,但在抗金复国方面却难以有所建树,他渐渐萌生退意,甚至已在带湖一带兴建别墅,又“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以上几个阶段,是辛弃疾南渡前及南渡后在官场升沉的时期,据邓广铭先生考订,写于这几个阶段的词作总共不过88首。但其中爱国之作所占比例较大,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隐居带湖时期(1182—1191,约当辛氏四十三岁至五十二岁)。

据邓广铭先生考证,作于这一时期的词作约二百二十八首。这时稼轩“博学深思,含英咀华,熔铸古今,歌词题材多所开拓,思想内容深沉,形式上各体俱备”。故这一时期是稼轩词“大家风范的确立期”(刘扬忠语)。

介于第四阶段与第五阶段之间,有一个两三年的过渡期,即辛氏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期间,这一时期全部词作仅36首,而且除《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以外,较少名篇杰作。似乎是辛氏创作的一个低潮时期。

(5)隐居瓢泉时期(1194—1202,即辛氏五十五岁至六十三岁)。

邓广铭先生编入这一时期的作品达二百二十五首。这一时期,词人年已渐花,“不知精力衰多少,唯觉新来懒上楼”,而事业无成,抗金复国无望,渐近晚年,词人除偶尔想起年轻时的金戈铁马生活,尚不失当年豪壮之气外,更多的是沉郁苍凉、理想破灭的哀怨之作,其较著名者为:“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贺新郎》)更多的是写农村生活及闲情逸志,甚至不乏游戏之作。然而许多作品却是无泪之泣,无声之歌,催人泪下。

(6)他一生的最后四年,即浙东、镇江及铅山时期(1203—1207,即作者六十四岁至六十八岁)。

这是作者任浙东安抚使、知镇江府及最终被解职回铅山时期。列入这一期间的词作仅24首,其中包括《南乡子》(何处望神州)和《永遇乐》(千古江山)等千古绝唱,慷慨悲歌,与当时朝廷中主战派抬头,正在酝酿开禧北伐的大背景相一致。然而,“文章憎命达”,辛弃疾还是遭弹劾被罢官了。尽管朝廷在北伐受挫时也曾重新起用辛弃疾任兵部侍郎、枢密院都承旨,但词人已疾病缠身,无法赴任。这是他一生中挽救国家危亡,实现抗金复国理想的唯一的机遇,却因健康原因失之交臂。惜哉!痛哉!当时主政者为宋宁宗和太师韩胄,如军事主帅由辛弃疾担任,也许开禧北伐的结局会完全不同,南宋后期的历史也许是另一个样子。这不仅是辛弃疾个人的不幸,也是南宋政权的不幸。唯其如此,辛弃疾只能作为一个词人,而不是有建树的政治家、军事家而载入史册。这也是历代有政治才华而无用武之地的文学家的共同命运,诚如陆游《读杜诗》所云:“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

2、辛词的内容

辛弃疾一生具有宏大的胸襟和抱负,加上他超凡的才气,严谨的创作态度,发为词章,自能动人心魄,蜚声词坛。辛弃疾词作600多首,的内容十分广阔,除没有直接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外,他的词几乎“如诗如文”,什么内容均能表现。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

2(1)爱国词

可以说辛弃疾最主要的词作就是爱国词,因为爱国情感贯穿在他的许多词作中,无论是怀古咏物,送别唱酬,还是伤春惜时,无不在不觉中流露出爱国的情感,或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抗金复国的报国壮志,或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或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或以韶华已去慨叹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或表达空怀雄心不被起用的愤懑。他以英雄许人和以英雄自许。他与陆游等其他多数爱国诗人词人不同,他有过“壮岁旌旗拥万夫”的战斗经历,加之他的家乡一直处于金人的统治之下,比之其他南宋爱国词人,他有更深的家国之恨;复国无望,他比其他人有更深的创痛。因而,前期的抒发抗金复国的理想,后期的壮志难酬的愤懑,便成为辛词的主旋律。其词主旋律则是歌咏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爱国思想。然而按侧重不同又可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A、表达昂扬奋发的报国热情。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

注释: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⑦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评析: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在京口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即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今日用事者(韩胄),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我有的感慨,最为沉痛。

B、抒写壮志难酬的无限悲愤。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等。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①。八百里分麾下炙②,五十弦翻塞外声③,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⑤,弓如霹雳弦惊⑥。了却君王天下事⑦,赢得生前身后名⑧,可怜白发生。

注释:①:吹角连营:各个军营接连响起号角声。②:“八百里”句:广布八百里范围的将士分熟肉吃。麾下:部下。炙:烤熟的肉。③:“五十弦”句:各种乐器齐奏军歌。翻:演奏。塞外声:雄壮悲凉的军歌。④:“沙场”句:秋天在战地检阅军队。⑤:“马作”句:战马像“的卢”那样跑得飞快。的卢:刘备的战马,曾“一越三丈”使刘备脱险。⑥:“弓如”句:弓弦像惊雷那样响。⑦:“了却”句:完成了皇帝托付的天下大事(指收复中原)。⑧:“赢得”句:获得了不朽的荣誉。

评析:这首词是写给他的朋友陈同甫(陈亮)的。首句叙写了现实生活,“看剑”表现他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事。从“梦回”句起到“赢得”句止,通过写梦,从各个角度来想象抗金军队的雄壮军容和自己为国家立下不朽功勋。结句笔锋急转,“可怜白发生”是梦醒后的 3 叹息,表达了雄志未筹而年纪以老的境况。这首词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情调激昂,描绘生动,形象鲜明,用词精炼,艺术造诣很高。

C、反映祖国山河破碎,批判主降苟安、朝政昏暗。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zhe4gu1这姑音)。

需要说明的是,辛弃疾的许多词在内容上不是那么纯粹单一,通常一首词中诸多内容杂揉在一起。如许多送别词中夹杂着壮志难酬、年老功业未建的慨叹,对当权者偏安一隅的批判。如《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既有送别朋友之情,也有勉励朋友之意,更有自己不能为国立功之慨叹。

(2)农村田园生活

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此类词数量之多是前无古人的,他晚年甚至以“稼轩”为号,并提出以“力田为先”的观念,虽然其思想不出儒家“重农”思想的范畴,却也与他在上饶、铅山的近二十年农村生活经历、与农民交往等有关,从而在他的词作中打上深深的烙印。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西江月·遣兴①

醉里且贪②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如何③?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注释:①遣兴:相到什么就写什么。②贪:贪图。③醉如何:醉得怎么样了。

评析:此词写醉态,写狂态,写得很真切,很生动,词里说不愁,其实言外就是有愁。口头上说不相信古人的语,意思是层一切好主张,好办法如今都不能实行,对当时的黑暗政治表示不满。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①?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②,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①:媪:音奥上声,老之韵。于老妇之敬称。②:无赖:无奈。顽皮。

评析:这首小词近年来各种选本多已入选,有的选本还有简单说明。如胡云翼先生《宋词选》云:这首词环境和人物的搭配是一幅极匀称自然的画图。老和小写得最生动。“卧剥莲蓬”正是“无赖”的形象化。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辛弃疾词选》云:这首词可以说是一幅农村素描。它写得清新活泼,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清溪茅舍一家老小的生动情景,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云:本篇客观地写农村景象,老人们有点醉了,大的小孩在工作,小的小孩在玩耍,笔意清新,似不费力。上引诸家之说有一共同特点,即认为这首词对农村景象是在进行客观描述。我却以为词中也反映出作者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基于这个出发点,对词的文句就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比如上片第三、四两句,我就认为“醉里”是作者自己带有醉意而不是指农村中的“翁媪”。现将拙作《读词散札》第十二则转引如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上片云:胡《选》及俞平伯师《唐宋词选释》本皆以“醉”属诸翁媪,疑非是。此“醉里”乃作者自醉,犹之“醉里挑灯看剑”之“醉里”,皆作者自醉也。若谓翁媪俱醉,作者何由知之?且醉而作吴音,使不醉,即不作吴音乎?“相媚好”者,谓吴音使作者生媚好之感觉,非翁媪自相媚好也。盖作者醉中闻吴语而悦之,然后细视谛听,始知为农家翁媪对话也。此惟夏承焘先生《唐宋词选》初版本注文得其解。(《学林漫录》初集,页一八七。)我以为,从含醉意的作者眼中来看农村的一个生活侧面,比清醒的旁观者在听醉人说吴语要更富有诗意。退一步说,即使读者不同意夏先生和我的关于“醉里”的讲法,则此词下片“最喜”二字的主语也该指作者,总不会是指白发翁媪。可见这首词中作者的心情是开朗喜悦的。

西江月·夜行黄沙①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②,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③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①: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②:“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别枝:斜枝。③: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评析: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3)闲适词与言情词

他的“闲适”之作大都有一种不得志的牢骚,如《西江月·遣兴》。辛弃疾还写有少量爱情之作,其缠绵温柔,可与周、秦相媲美。如《青玉案·元夕》,《祝英台近》(宝钗分),《鹧鸪天·代人赋》等。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①。更吹落、星如雨②。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③,玉壶光转④,一夜鱼龙舞⑤。蛾儿雪柳黄金缕⑥。笑语盈盈暗香去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⑧。

注释:①花千树:有许多花灯的树。②星如雨:燃放烟花爆竹时的火星。③凤箫:概指各类乐器。④玉壶:月亮。⑤鱼龙舞:鱼灯、龙灯等各种彩灯、花灯舞动。⑥蛾儿雪柳黄金缕:指姑娘们头上的鲜艳明丽的装饰。⑦盈盈:仪态美好。⑧阑珊:零落,稀疏。

评析:这首词写与情人的约会。先写元宵灯节的繁华热闹,表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接着写约会。先描写女儿们节日盛装和欢欣可爱,然后在众多人群中到处寻找她。一转身却见她站在灯火稀少的地方。这位佳人,表现出沉稳和矜持,遗世而独立。实际上,她是词人所追求之审美理想的化身,也是词人自己节操的写照。

祝英台近·晚春①

宝钗分②,桃叶渡③,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流莺声住。鬓边觑④,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⑤。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

注释:①祝英台令:调名取梁山伯、祝英台故事。②宝钗分:分钗,以作留念。③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④觑(qù):窥视,斜视。⑤才簪又重数:数花瓣卜行人归期,怕不准确又数一次。

评析:这是一首闺怨词。上阕由闺中女子所见,抒发离愁。先用伤离典故写别愁,再写“怕上层楼”的畏怯情绪后仍写离愁别恨。下阕写闺中人动作及心理。思妇痴迷的举动写得传神逼真,心理的愁怨更憾人心魄!本篇笔调委婉,体现出词人创作风格的多样化。

另外,他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作家。他坚持恢复中原,却不能不把抗战的希望寄托于朝廷;他同情人民的疾苦,又反对人民对封建政权的反抗(公元1175年,湖北茶商赖文政起义,他奉朝廷之命率部将之镇压);他有积极进取的生活热情,但在遭受打击磨难后又不免彷徨、沮丧。这种种思想矛盾,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消极颓唐情绪和行乐玩世的思想时有流露。我们当然不能对他提出超越历史的苛刻要求,但对于他的某种局限性和思想糟粕,应该予以指出。

3、独特的艺术特色

其为南宋词作大家,言志抒怀,壮怀激烈,又风格多样。其词风以豪放雄浑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其词也不乏清丽婉约之作。

事实上,辛弃疾的词,既有对苏轼的继承,也有自己的创新,词风十分独特。后人评价 5 曰“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艺术成就的表现:

(1)气魄雄伟,形象飞动

辛词中少有愁兰、衰柳、绣帘等环境景物描写,更多的是像苍江、危楼、奔雷、骇浪等奇伟的形象,给人以壮美之感。就人物而言,也少有穿红戴绿、骚首弄姿的红粉佳人,更多的是建功立业的帝王将相、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品性高洁的文人墨客三类。这类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显然契合着词人恢宏的襟怀、沸腾的情感,寄托着词人的理想,渗透着作者的幽愤。因此,在总体上大气磅礴、气吞山河,写景状物神采飞动,又善于想象。

(2)熔写景、叙事、抒情为一炉,采用多样化的手法,丰富了词的表现力

受柳永、苏轼和初期抗战词的影响,辛弃疾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功能发挥到极致。他也善于用比兴手法,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全篇用比兴,以骚赋借香草美人为喻的手法,寄托幽愤情怀。善于见微知著,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折射爱国的大主题。

(3)词的形式语言高度个性化:雄深雅健,舒卷自如

其词结构上起伏跌宕、跳跃变化,词的分片程序等常被打破,富有创造性。在语言运用上,更加精炼,无论是经语、史语、庄语、谐语、理语、语„„都能“一经运用,便得风流”。他彻底突破了传统的窠臼,不限于用词家语言写词,也不仅长于点化前人诗句入词,还广泛地运用骚赋、散文、经典、小说乃至俚语。尤其在用典的广博、精当上,远远超过前人。

在这里,我们也要指出,其词用典过多,致使语句艰涩,词意隐晦。有时也时情感的表达因用典而显得隔。

其词集有《稼轩词》、《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4、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

辛弃疾词和苏轼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词到苏轼手里进一步扩大了题材和意境,建立起豪放的词风。但豪放词到辛弃疾手里才臻于完善而达到高潮。

苏轼的词: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苏词具有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襟,形成了豪放而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的词: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辛词既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感情,跃跃欲试的雄心,又表现出深沉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悲愤,形成了豪放而沉郁的风格。

5、辛词的影响

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

(二)辛弃疾的其他创作

辛弃疾的诗文也有较高的成就,其七言绝句成就尤高,有一些堪与其词中名作媲美。辛弃疾的政论文充溢着爱国激情,言辞恳切,论证充分,然而显然对敌人的力量,尤其是朝廷中的内耗估计不足。如《美芹十论》、《九议》等。

三、课文分析

1、解题

《水龙吟》作于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一说作于乾道五年作者任建康通判时(1169)]当时作者35岁(虚),到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此时作者自渡江投归南宋已逾12年,1169年作者曾任建康通判,此时故地重游,登临赏心亭,面对南宋王朝偏安江南,对金采取屈辱求和的政策,自己虽有满腹经纶,一腔热血,却不受重用,年华虚掷,壮志难酬,登高北望,山河沦丧之恨,报国无门之愁,国事日非之怨,岁月蹉跎之感顿涌心头,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道词。建康赏心亭,建康即今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建于北宋初年。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2、主旨

这首诗是登临抒怀的词作,借登临观览,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发了空怀壮志、报国无门、英雄失意、功业难成的郁愤之情。

3、课文分析

上片: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词语]楚天: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古属楚国,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遥岑”三句:远望遥山,像美人头上的碧玉簪、青螺发髻一样,似都在发愁,像有无限怨恨。遥岑:远山。远目:远望。玉簪:过去妇女用来绾(晚)住头发的玉制首饰。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螺髻:盘曲层叠如状的发髻。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断鸿:失群孤雁。江南游子:作者自称。吴钩:吴地特产的弯形宝刀,此指剑。杜甫有诗《后出塞》云: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阑干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干。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此处化用,形容心情苦闷。会:领会、了解。

[诗意] 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无际。远望遥远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瞭望。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简析] 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

下片: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词语]“休说”句:表示自己不愿象晋朝张翰那样弃官归隐,放弃国家大业,只图个人安逸。张翰:字季鹰,晋时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据《晋书·张翰传》:他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鲙同“脍”,细切鱼肉。归未:用疑问表示肯定,就是未归。“求田”句:表示自己羞于象汉末许汜

(四)那样庸俗自私地置田买屋,以免为天下英雄耻笑。求田问舍:买田置房。刘郎:即刘备,此泛指有抱负的英雄人物。据《三国志·陈登传》载: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批评许汜说:“君有国土之名,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望君能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方无可采。”指出许汜的言行理应受人轻视。“可惜流年”三句:自惜年华在无所作为中逝去,为国运感到忧愁,人比树老得还快。流年:象流水一样消逝的时光。风雨:指当时宋朝形势,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据《世说新语·言语》载:东晋桓温北伐姚襄,经金城(今江苏句容县北),见以前所种的柳树已大十围,感慨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庾信《枯树赋》引作:“树犹如此。”“倩何”以下三句:意为自己的苦闷无人了解,得不到安慰。倩:请。红巾翠袖:少女的装束,此指歌女。揾(wèn):擦试。

[诗意] 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简析] 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 7 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4、整体分析

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上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作者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下片则是直接言志,表达奋力抗金收复故土的决心及报国无门、英雄失意、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抑郁苦闷。共分四层。第一层“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用“张翰思归 ”一典,写明不愿忘怀时事,弃官归隐,表白抗金的决心。“休说”一词表明了作者的抗金复国的坚定和对自己理想的忠贞。作者登高北望,也如同张翰一样思乡,但不会象他那样只图个人享受,而是要收复连同故乡在内的大好河山。“归未?”一词语中含蓄,暗示作者不象张翰,而是有“收复大好河山”的雄心壮志。第二层“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用“求田问舍”一典,一方面是表明自己不愿弃官回乡作富家翁,同时也是对朝廷那些不思抗敌,只顾求田问舍的达官贵人的讽刺。“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以推测的语气,既表明自己的不愿向许汜那样只顾自己买田置房的心迹,也表达了对许汜之流的投降偏安的统治者的不满。第三层“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人 8 何以堪!”借“桓温之叹”一典,表达作者对朝廷不肯使用抗战人才,北伐无望的愤慨。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第四层“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自伤英雄抱负不能实现,心头郁结,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籍。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五、艺术特色

1、借景抒情

词的上片写到了一系列的景:江水、山景、落日、断鸿、游子,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诗人愁恨来源于北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愁供恨,尽情抒发内心幽愤。“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和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游子一方面居无定所,身如浮萍,表达作者绝世独立的孤独感;游子另一方面,心挂家乡,思归心切,表明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和抗金复国的坚定信念。整个景物,景中含情,借景抒情。

2、善用典故

全词用典故来表情达意。既有桓温感叹的“树犹如此”的明用,又有“栏干拍遍”的暗用,既有张翰弃官归乡、许汜求田问舍的反用,又有桓温感叹柳树的正用。这些典故一方面使诗词的表达更加精炼婉转,意义更加含蓄蕴藉;另一方面,因为历史内涵的积淀和融渗,使诗句的意义含量和深度得到用效的拓展,使诗意更加丰富、厚重。

第四篇:水龙吟 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领略词人的豪放风格。

2、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过程方法:诵读法、想象鉴赏法、讲练结合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和浓烈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理解用典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教具:多媒体。

四、课型:新授

五、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因为此前已学过古典诗词,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手法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检查反馈:组织学生默写《定**》。

(二)、知识讲解:

1、导语设计 展示诗句提相关问题:

1)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解题 作家及创作背景介绍

(1)提问:让学生来说说“我所知道的辛弃疾”。(2)教师对作者和背景进行补充。(幻灯片展示)

作者简介 辛弃疾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和。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写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3、整体感知(1)诵读

①名家范读录音 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③学生自由朗读

④指名学生朗读 ⑤全体学生齐读 2)、理解词意,概括内容

① 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全文,疏通词句,不理解的词句同桌讨论和向老师发问,教师巡视点拨。

②学生品读诗歌,思考:词人形象和情感并回答。

明确:词人形象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词人情感浓烈的思乡、深沉的爱国壮志未酬的感慨、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三)、能力发展与探究、1、再读诗歌,体会感情(幻灯片展示相关的图画)

问题: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即景色描写营造了什么的意境)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 明确①壮 天:千里 清秋:无际

②阔 水:随天去 ③悲 远山 落日

④凉 断鸿 游子(看拍登)情 思乡 报国。艺术技巧 情景交融

2、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问题:下片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季鹰归未:思乡难归(借典抒情)典故 ②求田问舍:不做谋求私利的人 思念故土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感

③树犹如此:虚度时光,功业无成

3、能力发展,拓展延伸:总结诗词中典故手法的作用。

心志的表白并没有使自己摆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增添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①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辛弃疾虽然那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

②“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所以,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③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

(四)、当堂训练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明确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五)小结

1、写作技巧:情景交融,借典抒情。

2、内容小结:

上阙 景: 壮阔悲凉 情:思乡与不得志的悲愤

下阙 典故: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 树犹如此 情:思念故土和报国无门的悲愤的情感

(六)当堂背诵

1、学生在充分预习,课堂朗读的基础上强化记忆、当堂背诵。

2、教师指几名学生背并采用默写上句或下句的形式来检查全班背诵的情况。

(七)、布置课后作业

背诵整首词,并模拟作者登建康赏心亭的心理写一段文字,要求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不少于200字。

五、板书设计

上片 情 艺术技巧

①壮 天:千里 清秋:无际 思

(情景交融)景 ②阔 水:随天去 乡

③悲 远山 落日 报

④凉 断鸿 游子(看拍登)国

下 片

情 表现手法

①季鹰归未:思乡难归(借典抒情)典故 ②求田问舍:不做谋求私利的人 思念故土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感

③树犹如此:虚度时光,功业无成

第五篇:水龙吟 教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1分钟)

(一)导语设计

有这样一位词人,他完美地将文韬与武略集于一身,令后世无数文人将士仰望。他是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是慷慨悲壮的一代词宗!这个人就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欣赏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来感受他文武双全的人格魅力。

(二)目标导航 1.品鉴意象,赏析手法 2.知人论世,体悟情感 二.初读(5分钟)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1.学生自由朗读,小组内解决字音、停顿等 2指名朗读,指正 3.学生齐读 三.再读(4分钟)

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结合文本和注释,理解词意,初步把握作者情感 师引导:题目是《登建康赏心亭》,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登高望远,目力所及之处,自然会引发登高者的悠悠情思,词人在登上赏心亭后,思绪或者情感是怎样的,你能从词中找出字或词来说一下吗? 生:愁、恨、忧愁 四.品读(16分钟)

词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提示:可以从手法进行分析

明确:上片通过描写“楚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等景物,营造了一种宏大、壮阔而又苍凉的氛围(同样也是豪放派词的一个特点)表达了忧愁和飘零江南的孤寂之情。

追问:词人在看到壮阔而又苍凉的景物后,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绪?(看、拍)(师:让学生想象模仿此动作,体会悲愤的情感。词人为何会有如此悲愤?介绍背景: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面对这大好江山,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抒情词。)“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把它“看了”,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这种苦闷是说不出来的,只能再把“栏杆拍遍”,借拍打栏杆来发泄,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可是这种悲愤和雄心壮志是没有人理解的,所以作者接着说“无人会、登临意”。

下片用典: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师:对张翰持有什么态度?生:反对。师:从哪个词看出?生:休说)(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师:许汜、刘备更赞同谁?生:刘备。师:赞同刘备实质也是对他的仰慕,仰慕刘备也是想表达自己的雄才大略,建功立业的抱负)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解释“犹”,尚且,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小结:上片借景抒情,下片用典抒怀(板书:借景抒情,用典抒怀)五.美读(8分钟)

过渡语:出色的朗读是建立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的,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体悟,有感情朗读全词,并试着背诵

1.师范读 2.男女生分别齐读 3.试着背诵

小结:辛弃疾的抱负得不到实现,“无人会,登临意”和“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两句把词人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倾听完了他的心声,我们来完成一项训练 六.拓展提高(6分)

“报国欲死无战场,阑干拍遍悲断肠”,同学们,面对这样的辛弃疾,你不想对他说一点什么吗? 以“辛弃疾,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60字左右的文字。

七.板书设计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借景抒情

用典抒怀

教后记

教材分析:《水龙吟 等建康赏心亭》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龙腾虎掷的稼轩词”专题中的作品,该词气势雄浑,一气呵成,充分显示了辛弃疾词雄浑豪壮的风格。全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用典抒怀。

学情分析:学生对辛弃疾的词风以及个人生平有所了解,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生活阅历较少,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

学习目标:根据三维目标,具体如下:阅读诗词,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词句内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通过反复诵读,注重合作学习,养成和他人交流的阅读习惯;赏析手法,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基于这些,我设计了两大目标:1.品鉴意象,赏析手法

2.知人论世,体悟情感

设计理念:帮助学生在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发展。具体如下:本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其风格是豪放的,由于学生对辛弃疾已经了解,因此在导入环节简单概括评价一下,直接进入教学。通过学生的合作和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理解这首词的情感。教学的难点是如何让学生通过写作手法来理解词人所要表达的感情,这个环节教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适时点拨,并结合写作背景来进行感悟。这首词较长,学生必须充分朗读,深入理解才能达到背诵效果。拓展提高环节,让学生动笔写出自己对词人想说的话,从而更进一步体悟情感。整节课围绕着初读-再读-品读-美读进行教学,循序渐进,让学生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预期效果。

设计亮点:通过多种读的方式,进行诵读指导,有感情传达作者情感,达到当堂背诵效果。

水龙吟 公开课教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