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话说地球说课
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话说地球》说课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基本特征是综合性、基础性、和探究性。下面就《话说地球》第一课时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七课《话说地球》第一课时:从天圆地方说起。教科书的设计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重视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认识、体验与感悟,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反映学生需求、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建构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地球的概貌。从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认知的需要出发,精心选点,充分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和有效性。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教科书第44页介绍的是古代各国人们对地球形状最初的认识——天圆地方,即天是圆的,大地是四四方方的,而在生活实践中,人们又对这种认识产生了疑问。教科书提供了两个事例,并配上图画帮助学生理解、思考,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科书第45页设计了一个活动,应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操作,认真观察现象,分析、辨别从而得出结论:地球表面是弧形的。这一页还介绍了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故事,一方面是让学生体会人们对地球认识的历程,另一方面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教科书第46页展现了从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直观地说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通过让学生观察照片,对地球的表面有初步的感知。
二、说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了解主要的地形和海陆分布。
2、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著。
3、过程与方法: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收集整理信息,与同学合作交流。教学重点:体验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收集整理信息,与同学合作交流。教学准备:课件、地球仪、篮球、纸船或船模等。
三、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具有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能够观察分析、理解掌握的基本知识。知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有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能够倾听他人意见、与他人平等交流与合作,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
四、说教法
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节课将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既提供图文并茂的内容和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又在学习过程中加强方法的引导、习惯的养成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合作,我们常常把课桌排成六人组,让学生在小组里自由讨论,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实时赞赏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敢于表达的勇气,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并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教师: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激趣导入: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有很多的奥秘人类还不知晓。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古代人
们是怎么认识地球的吗?
2、指生讲一讲“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故事,导入新课。
3、揭示并板书课题。
4、出示自学思考题(1)、古代人类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
(2)阅读教科书第44页交流,古代中国“天圆地方”和其他各国对天地的认识。
(3)对比实验:模拟海边看船
用一只有桅杆的小船,在一个篮球上模拟航行,让同学们观察,先看到的是船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4)阅读第45页第一次环球航行。
了解了人类首次的环球航行,你有什么感受与同学们交流吗?
(5)观察地球照片,填空:
在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上,我们看到蓝色的是(),褐色的是(),白色的涡流是()。(6)阅读小资料,回答问题。
第一位遨游太空的宇航员是谁?他看到地球的真面目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7)回忆中国探索太空的历程。对于他们的壮举,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二)指导交流,发现问题。
教师深入各小组了解情况,指导交流,发现问题。三)引导交流,启发点拨。
1、明确分工。
2、点拨:
(1)你觉得地球美丽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地球呢?(2)、人们对于地球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地球上还有很多未解之谜,说说你知道有哪些?
四)反馈测评,检查练习
1、检测题:把各小组交流的保护地球的措施整理成一篇倡议书。
2、评价:生生互评、教师总评。
3、教师小结:是啊,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还很有限,同学们,希望你们长大后也勇于探索,去解开更多的地球之谜,科学之谜,让地球和人类的未来更加美好!学生:
一)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1、指生朗读自学思考题。
2、根据自学思考题,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二)小组合作,互助学习
1、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2、质疑: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3、根据分工,展示各小组的问题。三)全班展示
各小组成员交流本小组展示的问题,其它学生可以补充。四)反馈测评,拓展提升。小组合作整理倡议书。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7、话说地球
神话——想象 海边看船——怀疑 环球航行——证实
遨游太空——揭开面纱
第二篇:认识地球说课教案
认识地球(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是七年级上册的一个框题,本框题设计安排了“从太空看地球”,“神奇的陆地与海洋”,“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三个板块,通过学习能让学生较为全面的认识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球的海陆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例。
初步认识地球仪,能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海陆分布情况。
了解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和地球的相关地理概况
2、过程与方法
首先远观地球:太空看地球;接着近探地球:学会看地球仪,最后再探地形地貌,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地球的美丽神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地球家园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地球,培养学生保护地球家园的意识。
难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四、教法学法
教法: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运用视频短片,图片,文字材料等资料,通过情景创设法、活动体验法、情绪调节法、认识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
学法: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凡是通过影响人行为的知识,是他自己发现和化为己有的知识。”在学法指导上,我本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原则,计划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讨论、猜谜、欣赏、制作等形式亲自体验,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欣赏地球→初步认识地球仪→了解地形地貌→化情为形,教育延伸
1、情景激趣导入
出示音画同步的世界各国民俗风情图片。远近转换的画面配上动听的音乐,给课堂定下愉快的基调。
欣赏图片后,导入问题:这些美丽的地方和我们同在一个星球上,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多少迷人的地方,你了解它吗?
2、课中探究
(1)地球概况:
视频展示,让学生知道我们的星球从太空中看是淡蓝色的,很美,周围蓝色的光晕就是它的大气层„„
我们居住的地球,约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从太空中看,地球就像一个美丽的蔚蓝色“水”球。
(2)初步认识地球仪
a、动画出示地球仪,标出赤道和南北半球。
b、出示南北半球。
c、我们在地球仪上可以找到将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的赤道,它的实际周长约四万千米。
d、如果我们手拉手沿着赤道站成一圈,大约需要多少名同学?4000多万名
(3)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海陆分布情况,感知地球有多大。
通过观察世界地图,对比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从世界地图上发现,陆地大都集中在北半球,可北极附近是海洋;海洋大都在南半球,可南极附近却是一片陆地。
3、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
(1)出示五种地形图: 山脉、丘陵、盆地、平原、高原,让学生了解五种基本的地形地貌的名称。
(2)在小组内说说:你了解哪种地形地貌的特征?
(3)欣赏地形地貌MTV
(4)说说歌曲呈现了哪些地形地貌?
4、化情为形,教育延伸
(1)播放污染破坏地球的录相。激发学生环保意识。
(2)请你制作一张环保宣传画、或写一份环保倡议书,来表达你对地球妈妈最真挚的感情。旨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夸夸地球妈妈,抒发对地球妈妈最真诚的感情。
(3)总结:人心齐,泰山移,只要我们努力,地球妈妈一定不会再愁眉苦脸、一定不会再次哭泣,她的脸上定会露出灿烂的笑容。让我们一起祝福我们的地球妈妈,祝她永远美丽,永远健康,脸上永远挂着着灿烂而又幸福的笑容。
5、板书设计: 我们的地球
地球
蓝色的水球
南半球:陆地少,海洋多
地球仪
赤 道:南北平分地球,长约4万千米
北半球:海洋少,陆地多
地形地貌:山脉、丘陵、盆地、平原、高原
六:说课小结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特征及认知规律,我设计教学方案,希望通过创设丰富的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并将外部学习活动内化为道德认识,让他们去体验生活,在开放的活动中充分感悟发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于本人才学浅陋,这堂课的设计肯定存在许多不足,恳请各位评委专家、领导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第三篇:《鸡蛋撞地球》说课
《保护鸡蛋》说课稿
株洲市芦淞区何家坳小学 易觉琴
我今天执教的内容选自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材料”的第6课《保护鸡蛋》,由于“材料”单元前面的内容学生没有学习,而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都知道,拿鸡蛋去撞地球,无疑鸡蛋会粉身碎骨,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我把课题设为富有挑战性的《鸡蛋撞地球》。为了区别科学制作课与手工制作课的不同,我把本课的教学定位为:以活动为载体,以问题为切入点,突出思维活动,动手之前先思考,动手同时也思考,动手之后再思考,使之思维与技能得到和谐发展。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能动手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尝试根据材料的特性进行创造性运用;尝试画出简单的设计示意图;体验到选择合适的材料对制作物品的重要性;意识到用科学知识能解决很多问题;知道要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相适应的材料.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研究如何保护鸡蛋。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根据材料的不同特征,能对其进行创造性的使用。根据教学定位和目标,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提出问题----设想方案----设计方案----动手制作-----实验验证----全程反思”六个环节。
首先,我是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让鸡蛋撞到地球而鸡蛋不破裂呢?”上课一开始就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景,让学生知道在这一节课要经历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选择材料来解决问题的目的。
接着,我通过让每一位同学思考:“你设想如何让鸡蛋撞到地球而鸡蛋不破裂的?在你的设想中会用到那些材料呢? ” 来发散学生的创造思维,形成设计方案的正确思路。
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空间,我给学生提供了有结构的,也尽可能丰富的材料:纸盒、气球、泡沫、布块等,通过对学生所使用的材料进行限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挖掘材料的应用潜力,让学生多角度的思考材料的特性及其应用价值,对材料进行巧妙的组合和加工,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把设计鸡蛋保护器这一环节作为重点,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设计,去展示。在展示过程中,小组间进行了激烈的评论。在这场辩论式的交流活动中,学生突破了原有的思维框架,思维不断发散,求新求异,越来越活跃,设计思路越来越明了。同时,也突出了各组的设计优点,暴露了不足,使各小组重新审视自己的设计,改进自己的设计,为后面的制作、实验的成功奠定基础。这一环节,教师完全把课堂留给了学生,为他们创设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使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发挥,创新精神得到张扬。
当学生制作鸡蛋保护器并进行实验后,这是学生最激动的时刻,同时,教师也要使他们冷静下来,总结成功的经验,并对他们提出更高的探究要求。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也鼓励他们找出失败的原因,课下继续改进自己的保护器。这样就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保护了他们探究的欲望。这是一个引发学生深入反思的活动环节。
美国有一家儿童博物馆的铭牌上刻着:“听见的,容易忘记,看见的,容易记住,亲手做过的,才真正理解。”所以只有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才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发展思维,在轻松中获得知识,在体验中获得技能。我想通过《鸡蛋撞地球》这一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开启他们创新思维的大门,让学生站在科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各位老师是否也认为,教师该不该用这些小小的“鸡蛋”带领孩子们撞一撞科学这个“大地球”呢?
第四篇:7.《话说地球》教案
《话说地球》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地球是球体,了解主要的地形和海陆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收集整理信息,与同学合作交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地球的神奇、可爱以及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着。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主要的地形和海陆分布,引导学生收集地球地貌的有关信息,与同学交流,感受地球的神奇、可爱。
教学难点
感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著。
教学方法
教授法、引导法、活动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感知地球
1.课件出示谜面:形状圆圆像太阳,自己不能发光亮,青山绿水花儿美,它是生命的故乡。大家猜,它是哪个星球?
2.师:对这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星球,你有哪些了解?能用一两句话说说嘛?板书:话说地球
二、新课学习
活动一
认识地球的形状
1.师:大家对地球方方面面的了解真不少,但我发现,大家对地球的形状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地球是个球体。然而,古代的人是这样认为的吗?出示“天圆地方”,你认为他们当时的认识有道理吗?
2.师:地是平的,像一个大托盘,被巨大的半球形天穹罩着,这些表面的现象让“天圆地方”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但也正如大家所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事实越来越多,有些现象引起了人们深入思考,渐渐对“天圆地方”的结论产生了怀疑,对地球的形状提出了新的观点。
3.学生交流:什么样的现象会让古代人对“天圆地方”产生怀疑?他们又是如何用当时现有的条件去证明“地球是球体”这样的猜想呢?
4.供料学习——“月食推想”、“环球航行”(提供的资料应重点呈现探索的艰辛与卓越)5.后来古代的人们是如何去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请大家认真读一读相关资料,下面有一个表格,请同学们补充完整。
时间
人物
现象
猜想
付出的努力 结论
6.师:其实地球是球形这一概念最先是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以后,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面出现的地影是圆形的,给出了地球是球形的第一个科学证据。16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仑领导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确实是球形的。环球航行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要有着超于常人的毅力和执着,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航海家麦哲伦首次航行的故事。(多媒体展示)
7.学生交流:在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有哪些人物或者事例打动了你? 8.师:是啊,“天圆地方”的时代,是人们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生在地球上的片面认识,而“地球是球体”这一重大发现靠的是人类观察思考后的大胆猜想,挑战共识,靠的是超于常人的毅力和执着,异常艰辛的努力过程。最终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飞向太空,终于能从太空观察地球了!看,这是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呢?第一位遨游太空的宇航员是谁?他看到地球真面目后发出了什么感叹!
9.师:现在我们有能力,有发达的科技让我们从远处去俯瞰我们的蓝色椭圆形地球,这个过程漫长而艰辛,人类为之付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现在我们一起去看一看第一次人类飞天看地球的过程,(多媒体)同学们,你们看了有什么想说的?
10.小结:是啊,对地球的探索是艰辛而无止境的,但我们人类更是伟大的,一直以来人类对地球都进行着艰苦卓越的研究,只要我们有着坚强的毅力和执着的精神,我们将会发现地球更多的奥秘。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由古至今的学习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让学生感觉到人类对地球的不断探索,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逐步去揭开地球神秘面纱。】
活动二
课外拓展
人类不断探索地球,发现了地球的很多奥秘,但也有很多未解之谜,你们知道有哪些吗?。
【设计意图:最后结尾可以收集地球未解之谜,给予学生一种展望与期待让同学们知道人们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人类对自然、对社会探索无止境,未来靠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活动三
合作探究,知道地球地貌
1.师:我们现在都知道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椭圆形大球,出示多媒体(没有经纬线标识的地球)看一看,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海洋与陆地从颜色上你发现了什么?
2.课件出示“海陆面积比较图”。师:地球表面大约有70%的地方被海洋覆盖,而高出海平面的陆地只占了地球表面积的约30%。所以我们的地球是由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组成。
3.师:除了蓝色还有什么颜色?分别代表什么?
【设计意图:教学中,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讨论中,让孩子们明白地球海陆分布的特点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活动四
了解七大洲、四大洋。
1.师:出示地球仪,除了刚才我们发现的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你还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发现穿插经纬线的定义,作用等)
2.师:地壳的运动导致板块的分裂,根据不同的板块分成了大洲,在研究地球时,为了方便找到论述它们的位置,于是产生了以上的名词,并非地球本身所具有,这也利于人们对地球的不断研究与探索。
3.师:全球分成了七大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七大洲,你能在地球以上找到它们吗?课件出示:东西半球图。师逐个点击七大洲
4.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它们的名字,并说说你们从地图上显示的地形发现了什么?(相机补充:非洲有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大洋州是世界上最小的一个洲,它就是由许多岛屿组成的;南北美洲就像一对姐妹紧紧相连在一起,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为美洲;亚洲有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南极洲的视频。)来到亚洲你会想到什么?
5.出示平原地形图,学生通过讨论,小组派出代表图文介绍平原地形时,可以结合我们的家乡说说他感受到的这一地形的特征。(一马平川)6.师:通过我们的探究发现,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洲面积的四分之三,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看来,各个洲都有自己的特点。甚至每一个小的地形区域都有他们各自的特点,地球的表面可真丰富啊!
7.快速识记七大洲。
8.师:你们一下子记住了七大洲,那我们知道地球表面是由七大洲四大洋组成的,下面我们就去地球仪上找四大洋。(出示世界地图,认识四大洋。)
9.我们将上一节课所学知识联系起来,麦哲伦的环球旅行经过了那些大洋?这说明了陆地是被海洋围绕,海洋连接成了一片。
10.了解了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完成填图游戏。了解它们各自的地理位置。出示四大洋面积比较图,比较四大洋大小。哪个洋最大?哪个洋最小?
【设计意图:围绕教学目标,尊重学生的认识基础,给他们提供较大的时间和空间。从看图感知到了解分布,再到填图记忆。这样,通过自主活动获得认识发展,技能巩固,显然优于纸上谈兵式的空洞说教。】
活动五
感受地球的美丽
1.用多媒体将图片展示给学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例如皑皑的雪原、秀丽的群山、深邃的峡谷、广袤的平原、富饶的盆地、苍凉的沙漠、郁郁葱葱的森林高大连绵的山脉……)
2.学生自由说说你看到了那些地貌?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主要是在学生课前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师生的对话交流,让学生了解地球丰富的地表形态。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参与面较广,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进一步感受地球的可爱和美丽。】
1.师:谁能在地球仪上指出南极和北极?一说起南极和北极地区,你会想到什么?教师可以相机板书。那被冰雪终年覆盖的地方,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
2.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让我们去那里看一看,感受与众不同的自然条件吧!出示多媒体。
活动六
了解两极的特点
1.师:看了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
2.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主要特点:干燥之极、寒冷之极、风暴之极。3.教师出示一组科学数据图,让学生自己发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干燥(年降雨量小)、严寒(有零下94、5摄氏度的低温;热水泼出去结成冰)、风暴(把200千克的大石头吹得满地乱滚),体会两极地区恶劣自然条件。
4.师:两极地区尽管自然条件如此恶劣,居然还有动物在此安居乐业,请举出几种动物。
5.师:动物在南极和北极地区生活,那里有人居住吗?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说说他们是怎样生活的?
6.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还有这样的生命存在,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7.小结:是啊,同学们的好奇也正是科学家们的好奇,他们用着坚强的毅力去探寻地球未知的奥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收集资料的交流和数据的比较,让学生充分了解两极的三个之最,体会两极环境的恶劣。】
活动七
人类对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1.师:如果你是科考队员,你会做哪些心理、物力上准备? 2.师:你认为会遇到哪些困难?
3.多媒体展示科学家们遇到的困难和怎么克服困难。罗尔德•阿蒙森的故事、“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6名成员历时7个多月,跋涉5984公里,终于到达了前苏联和平站……
4.师:遇到这样多的困难,人类为什么还要不畏艰辛进行这样的探险考察?(板书:目的?)【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到两极探险会遇到的困难和科学家们执着的精神】
活动八
信息交流。
1.师:北极和南极是探索自然界本来面目,研究地球过去、现在、和将来最理想的天然实验室。尽管充满了艰难和危险甚至牺牲,却阻挡不住人类探索的步伐。
2.师:你还知道哪些探索南极和北极的故事呢?推选优秀代表讲讲他收集到的故事,进一步感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著。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和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深刻感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著,并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三、结论总结
地球探索的过程由古至今,由外国到中国,人类一直在努力探寻,地球还有很多的未解之谜,如“失踪”的大西洲、北纬30度线上的“死亡区域”、罗布泊之谜、海底金字塔之谜、消失在太平洋中的古大陆、古人是否还活在百幕大海底、日本人谈虎色变的死亡之海、百幕大魔鬼区域水下早外星人的基地,我相信通过同学们以及以后人类的努力,我们都能找到答案。
四、课堂练习
地球表面是
,从地球的照片上看是由
和
组成的。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海洋面积占总面积的,所以有“、”的说法。
五、作业布置
以“地球地貌世界之最”为主题,收集文字和图片资料,办一期小报。
六、板书设计
话说地球 天圆地方 球体 看看地球表面 七分海洋 三分陆地 七大洲 四大洋 丰富的地表 干燥之极
到两极去探险 风暴之极 寒冷之极
艰辛 执著——目的?
第五篇:话说地球教学设计
《话说地球》
陈振玉 202_-10-2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第十一册第 7 课《话说地球》。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和丰富,但 大多数人往往沉醉于自己熟悉的小环境当中,对地球的认识也可谓是“不识地球真面目,只 缘身在此球中”。因此就让学生通过学习去全面、整体的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感受地 球的神奇、可爱和人类对地球无尽探索过程中的艰辛与执著,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自然、对社会探索无止境,未来靠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地球的探索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已 经具备一定的查找资料的能力,能从各种媒体上了解到目前我们生存的美丽的地球,对于地 球有一定的认知,但他们对地球已有的认知是零散、片面的,对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知之甚 少。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地球的神奇、可爱以及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 着。
能力目标: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收集整理信息,与同学合作交流。
知识目标:知道地球是球体,了解主要的地形和海陆分布。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主要的地形和海陆分 布,引导学生收集地球地貌的有关信息,与同学交流,感受地球的美丽。
教学难点:感受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著。在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尤其是在地球的地貌上的全面观察,学生对地球的认知很零散,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层层递进和整体的把握,从而让学生真正了 解地球的形状及主要的地形和海陆分布,感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著。
设计思路 根据 《课程标准》 我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依据他们的认知特点,整合教学资源,用观看视频和图片、调查与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球体,了解主要的地形和海 陆分布,让学生感知地球两极的严寒、干燥、风暴、生物等自然情况,为了解人类对两极的 探索作好铺垫。并从中感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学生准备:学生课前收集地球地貌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完成教材 P44-P46 页内容,话题为“从‘天圆地方’说起”。第二课时完成教材 P47-P49 页内容,话题为“看看地球的表面”。第三课时完成教材 P50-P51 页内容,话
题为“到两极去探险”。活动一 谜语导入,感知地球
1.课件出示谜面:形状圆圆像太阳,自己不能发光亮,青山绿水花儿美,它是生命的故乡。大家猜,它是哪个星球?
2.师:对这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星球,你有哪些了解?能用一两句话说说嘛? 板书:话说 地球 【设计意图:通过谜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学生的交流,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 掌握的程度,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活动二 认识地球的形状
1.师:大家对地球方方面面的了解真不少,但我发现,大家对地球的形状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地球是个球体。然而,古代的人是这样认为的吗?出示“天圆地方”,你认为他 们当时的认识有道理吗?
2.师: 地是平的,像一个大托盘,被巨大的半球形天穹罩着,这些表面的现象让 “天圆地方” 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但也正如大家所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事实越来越 多,有些现象引起了人们深入思考,渐渐对“天圆地方”的结论产生了怀疑,对地球的形状 提出了新的观点。
3.学生交流:什么样的现象会让古代人对“天圆地方”产生怀疑?他们又是如何用当时现 有的条件去证明“地球是球体”这样的猜想呢?
4.供料学习——“月食推想”“环球航行”、(提供的资料应重点呈现探索的艰辛与卓越)
5.后来古代的人们是如何去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请大家认真读一读相关资料,下面有一个 表格,请同学们补充完整。时间 人物 现象 猜想 付出的努力 结论
6.师: 其实地球是球形这一概念最先是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以后,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面出现的地影是圆形的,给出了地球是球形的第一个科学证 据。1622 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仑领导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确实是球形的。环球航行是一 个非常艰辛的过程,要有着超于常人的毅力和执着,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航海家麦哲伦首次 航行的故事。(多媒体展示)
7.学生交流:在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有哪些人物或者事例打动了你? 8.师:是啊,“天圆地方”的时代,是人们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生在地球上的片面认识,而“地球是球体”这一重大发现靠的是人类观察思考后的大胆猜想,挑战共识,靠的是超于 常人的毅力和执着,异常艰辛的努力过程。最终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飞向太空,终于能从太空观察地球了!这是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看,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呢? 第一位遨游太空的宇航员是谁?他看到地球真面目后发出了什么感叹!
9.师:现在我们有能力,有发达的科技让我们从远处去俯瞰我们的蓝色椭圆形地球,这个 过程漫长而艰辛,人类为之付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现在我们一起去看一看第一次人类 飞天看地球的过程,(多媒体)同学们,你们看了有什么想说的?
10.小结:是啊,对地球的探索是艰辛而无止境的,但我们人类更是伟大的,一直以来人类 对地球都进行着艰苦卓越的研究,只要我们有着坚强的毅力和执着的精神,我们将会发现地 球更多的奥秘。【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由古至今的学习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让学生感觉到人类对地球 的不断探索,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逐步去揭开地球神秘面纱。】
活动三 课外拓展
1. 人类不断探索地球,发现了地球的很多奥秘,但也有很多未解之谜,你们知道有哪些吗?。
2.小结:地球探索的过程由古至今,由外国到中国,人类一直在努力探寻,地球还有很多 的未解之谜,如“失踪”的大西洲、北纬 30 度线上的“死亡区域”、罗布泊之谜、海底 金字塔之谜、消失在太平洋中的古大陆、古人是否还活在百幕大海底、日本人谈虎色变 的死亡之海、百幕大魔鬼区域水下早外星人的基地,我相信通过同学们以及以后人类的努 力,我们都能找到答案。【设计意图: 最后结尾可以收集地球未解之谜,给予学生一种展望与期待让同学们知道人们 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人类对自然、对社会探索无止境,未来靠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板书设计 话说地球 天圆地方 球体 活动四 合作探究,知道地球地貌 1.师: 我们现在都知道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椭圆形大球,出示多媒体(没有经纬线标识的地球)看一看,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海洋与陆地从颜色上你发现了什么? 2.课件出示“海陆面积比较图”。师:地球表面大约有 70%的地方被海洋覆盖,而高出海平面 的陆地只占了地球表面积的约 30%。所以我们的地球是由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组成。3.师:除了蓝色还有什么颜色?分别代表什么? 【设计意图:教学中,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讨论中,让孩子们明白地球海陆分 布的特点是: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
活动五 了解七大洲、四大洋。
1.师:出示地球仪,除了刚才我们发现的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你还发现了什么?(根据 学生发现穿插经纬线的定义,作用等)
2.师:地壳的运动导致板块的分裂,根据不同的板块分成了大洲,在研究地球时,为了方 便找到论述它们的位置,于是产生了以上的名词,并非地球本身所具有,这也利于人们对地 球的不断研究与探索。
3.师:全球分成了七大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七大洲,你能在地球以上找到它们吗?课件出 示:东西半球图。师逐个点击七大洲
4.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它们的名字,并说说你们从地图上显示的地形发现了什么?(相机 补充:非洲有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大洋州是世界上最小的一个洲,它就是由许多岛屿组 成的;南北美洲就像一对姐妹紧紧相连在一起,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为美洲;亚洲有世界最高 的山脉喜马拉雅山、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 8844.43 米。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南极洲的视频。)来到亚洲你会想到什么?
5.出示平原地形图,学生通过讨论,小组派出代表图文介绍平原地形时,可以结合我们的 家乡说说他感受到的这一地形的特征。(一马平川)
6.师:通过我们的探究发现,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洲面积的四分 之三,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看来,各个洲都有自己的特点。甚至每 一个小的地形区域都有他们各自的特点,地球的表面可真丰富啊!
7.快速识记七大洲。
8.师:你们一下子记住了七大洲,那我们知道地球表面是由七大洲四大洋组成的,下面我 们就去地球仪上找四大洋。(出示世界地图,认识四大洋。)
9.我们将上一节课所学知识联系起来,麦哲伦的环球旅行经过了那些大洋?这说明了陆地 是被海洋围绕,海洋连接成了一片。
10.了解了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完成填图游戏。了解它们各自的地理位置。出示四大洋 面积比较图,比较四大洋大小。哪个洋最大?哪个洋最小? 【设计意图:围绕教学目标,尊重学生的认识基础,给他们提供较大的时间和空间。从看图 感知到了解分布,再到填图记忆。这样,通过自主活动获得认识发展,技能巩固,显然优于 纸上谈兵式的空洞说教。】
活动六 感受地球的美丽
1.用多媒体将图片展示给学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地表形
态,例如皑皑的雪原、秀丽的群山、深邃的峡谷、广袤的平原、富饶的盆地、苍凉的沙漠、郁郁 葱葱的森林高大连绵的山脉??)
2.学生自由说说你看到了那些地貌?
3.布置课后作业:以“地球地貌世界之最”为主题,收集文字和图片资料,办一期小报。【设计意图: 这一过程主要是在学生课前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师生的对话交流,让学生了解地 球丰富的地表形态。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参与面较广,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进一步感受地 球的可爱和美丽。】 板书设计。看看地球表面 七分海洋 三分陆地 七大洲 四大洋 丰富的地表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材采用跨学科、融会综合的编写模式,把思品和地理有关领域的题材有机融合渗透。这节课,主要让学生体验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初步知道世界的海陆分布与主要地形,培养学生从 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的习惯,了解一些基本的 地理知识。设计上主要以图文并茂的内容,精选创意模拟图片、动画设计、大量景观图片等,配合实时解说,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