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备课应把握的几个关键环节(精选)
教师备课应把握的几个关键环节
(教师在备课中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
备课是每一位教师讲课之前都必须完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既是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的集中反映,更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备课是指教师在上课之前所做的相关准备工作。它要求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仔细钻研教材内容,全面了解学生实况,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案。
普通中小学通常以课时备课为主。笔者认为,尽管课时备课模式多样,变化无穷,但以下几个关键性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在备学生上做文章
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要收到师生双赢的满意效果,教师既要钻研教材,又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到掌握学情,分类推进,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科学发展。反之,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态度,知识要求,接受能力都一无所知,若暗若明,就容易脱离学生实际,造成教学失败。
在备学生时应从六个方面了解学生:一要了解班级基本状况。包括班级特征、学生构成、智能结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对本学科的学习态度及代表性意见等。只有对班级了如指掌,才能通览全局,科学施教。二要了解学生个性特征。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姓名、年龄、视力、听力、身体状况、特长爱好、师生关系、居住地址、家教环境
等个体自然状况详细了解,作为备课依据,以便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三要了解学生学习基础。一是班级整体基础;二是个人学习基础,还要了解班级中优中差生的所占比例。在讲授新课前,特别要了解学生对原有知识的预习准备是否充足;新课讲授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障碍以及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是否浓厚等。四要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反应。教学工作是教学内容和具体方法的双重体现。教师采取何种方法实施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深入班级,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五要了解学生个性品质。学生的个性品质包括学生的观察、记忆能力,思维、想象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信息接受、处理能力,现代化教学技术掌握运用能力等。还包括学生的气质、性格、动机、兴趣、自信、自律等非智力因素。“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很大的。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智力差异,为发展个性、因材施教提供依据。六要了解学生动态变化。教师既要从静态角度了解学生,更要从动态角度熟悉学生。即及时了解学生在各方面的变化和进步。如学习进退、作业完成的变化,组织纪律、兴趣爱好的变化,受到表扬、批评和同学之间纷争、矛盾后的变化等。特别要了解关爱差生的情绪变化。差生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自卑性强、缺乏动力。对差生的微妙进步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并强化引导,使之体验成功的愉悦和增强前进的动力。
二、在备教材上下功夫
备教材要掌握六个要素。一是掌握课程标准。只有理解课程标准的实质,才能与时俱进、居高临下的钻研教材、确定目标、探索创新、指导教学。二是掌握教材内容。教师只有研究教材体系,明确教学任务,弄清教材的基本结构、指导思想、知识技能、编写意图、内涵外延和深度广度,才能最终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三是掌握重点难点。教材内同类知识中分量较大,处于重要或主要地位的内容就是教学重点;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消化、不易掌握或操作困难的内容、技巧就被确定为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重点在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是教学内容的知识核心。教学重点因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全局性和规律性强而在教材知识总量中占较大比重。教学重点很容易依据教学内容被确定。教学难点除少数处于教学重点之外外,大多数则包含于教学重点之中,在教材总知识量中比重较小。它的特点是有局限性、差异性和局部性。在备课和教学中,教学难点则往往不易被发现。教师不应把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相互混淆。四是掌握教材特点。教材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备课的结构、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同教材的特点要选择不同形式的教法。因此,教师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特别要理出教材的特点,才有助于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科学的教学方法。五是弄清教材疑点。所谓教材疑点就是学生对教学内容中含混不清、似懂非懂、容易误解且产生疑惑的部分。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容易产生质疑的问题,以便释疑解惑。六是掌握教改信息。只有掌握最新教改信息,吸纳现代化教学理念,丰富整体教学
活动,拓宽学生思维空间,转化最新教研成果,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在备教法上求特色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层次多样性和形式灵活性。教师备教法既要熟练掌握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更要根据学科特点,实施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分层发展的学习策略。要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模式,改革教法,探索和采用利于学生开拓创新、个性发展的教学手段。如情景教学法、快乐教学法、诱导教学法、感悟教学法、探索教学法等。既要学习优秀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创造的最新教法和模式,也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教学方法。还要掌握、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做到注重过程教学,发展学生潜能。
四、在备学法上强基础
教师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爱学”、“乐学”。在学习中发展,在创新中学习。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方法为重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还要备学生的学法,即备学法指导。学法指导应遵循六条原则,即自主性原则:重在引导点悟,杜绝强制灌输;灵活性原则:依据学生个性特征、学习状况,有的放矢灵活指导,且忌千人一面,死搬硬套;差异性原则:注重个性差异,区分对象,分类指导;发展性原则:突出学生发展,注重探索求知、提高能力,防止机械呆板,只顾目前,忽略过程;操作性原则:操作方法具体明确,不繁琐抽象;巩固性原则:立足反复强化,长期训练,不搞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
学法指导应体现层次多元化,形式灵活化,手段现代化,态度亲情化。学法指导的技巧通常有这样几种:一是渗透指导,就是在课堂上见缝插针,随时渗透。二是讲授指导,开设学法指导课,直接向学生传授学法要领。三是交流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总结、交流学习经验,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四是点悟指导,学生在学习中遇到迷茫或疑惑时,教师给以恰当的诱导、点拨。五是示范指导,是指教师在必要时亲自示范,让学生效仿。
五、在备教具上切实际
现实中存在和使用的教学工具经历着三次变革。即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录音机、幻灯机、投影仪等电化教学工具;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教师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备课中挖掘和发挥不同教学工具在教学中的协作互补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优化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教学改革和学生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空间。
以上五个关键环节,环环相扣,紧密联系。虽不尽人意,但基本反映了当前教师备课结构的主要内容。我们只有用课程标准的精神更新教学观念,指导备课流程,不断灵活创新、改革教案结构,面对全体学生优化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
第二篇:把握关键环节,落实一岗双责(模版)
把握关键环节,落实“一岗双责”
“一岗双责”制度是新常态下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市文广体局领导班子把党风廉政建设纳入总体工作部署,牢牢把握四大关键环节,积极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全市文广体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一、增强制度意识,自觉把权力关进笼子。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习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要着力增强制度意识,特别是作为局行政主要领导,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树立“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要着力抓好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完善防控制度,配套建立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制度,同时还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敢于同一切违反制度的现象作斗争。
二、增强红线意识,时刻敬畏党纪国法。
“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欲而及于祸。” 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我们要深刻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一岗双责”、“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牢固树立红线和底线意识,做到胸中有“线”,行中有规,时刻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清正廉洁,敬畏党纪国法、时刻警钟长鸣。打铁还须自身硬,领导干部更要强化“红线”意识、“底线”思维,带头从严抓执行。在规定执行上要自我加压、从严要求,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真正树立起行为标杆。对违纪违规行为,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违反规定踩“红线”、闯“雷区”的行为零容忍,形成执规必严、违规必究的刚性导向,形成遵纪光荣、违纪可耻的良性氛围。
三、增强阳光意识,着力推动政务公开。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权力运行不见阳光,或有选择地见阳光,公信力就无法树立。要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进一步完善公开机制、创新公开方式、畅通公开渠道,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近年来,我局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机构职能、科室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办事程序等内容通过政府公务网向社会公开。全面落实党务、政务公开的各项规定,将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事项、办事流程、办结时间等向服务对象公开,自觉接受服务对象监督。实行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打开权力封闭运行的“黑箱”,将权力的行使过程公之于众。拓宽投诉举报渠道,对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问题,做到“有诉必理、有理必查、有查必果”。
四、增强公仆意识,全心全意办好文体民生
群众看党风,关键看能否为民办事。领导干部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作为局行政主要领导,肩负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责任,更要把群众的需求作为勤政为民的第一信号,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解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坚持业务工作和民生工作两手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扎实推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文体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体育工作,深化文化三送、农家书屋等惠民工程,规范文化体育娱乐场所经营管理,不断增强民生服务能力,让群众切实享受到文体类民生带来的实惠。
第三篇: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几个关键环节
[摘要]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握好关键环节,以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城乡统筹作为基本理念,以创新体制机制作为重要保障,以培育新型农民作为基础工程,努力探索符合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新路。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城乡统筹;体制创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重大的历史任务。把这一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创新思路,扎实推进。
一、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多管齐下,在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工夫。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第一,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过程中,政府要通过良种补贴、培训补贴、大中型农机具补贴和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等多种方式,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第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通过安排专项资金、给予财政贴息和补助等形式,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第三,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要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加强对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引导和服务,在市场准入、融资条件、政策支持等方面创造平等竞争环境。第四,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制订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创办和扶持发展一批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第五,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努力拓展外部增收空间。农民进城务工,不仅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发挥我国劳动力充裕的比较优势,增强制造业和服务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应继续促进农民向城市合理有序流动,依法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强化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形成城乡互动、以城促乡的良性格局
统筹城乡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统筹城乡发展,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建设新农村,要和推进城镇化进程有机统一起来。城镇化和工业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分割开来,更不是要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
镇化对立起来,而是要使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切实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挥好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着力提高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水平,带动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建设。
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解决好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的问题。搞好科学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必须立足于统筹城乡发展,把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来统筹谋划和安排。要把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统筹编制城乡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城镇体系建设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
建设新农村,必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要进一步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努力改变城乡发展差距过大的状况;改革经济社会管理方式,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劳动和就业管理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
三、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坚持深化改革增强内在动力
建设新农村的过程,就是从根本上调整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过程,是农村又一场更为深刻的革命。必须把推进农村改革作为着力点,不断
创新体制,加快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协调共进的新机制,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激发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一是改革投入机制。政府财政支出、基本建设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政府向农村投资的方向,应首先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为急需、农民个人解决起来不经济或无力解决的问题,重点要放在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体系、文化事业以及基本生活保障等公益性方面,以提高投资效率和效果。
二是创新土地制度。要加快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要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探索保底分红等多种形式的土地股份制合作,以增强农村经济的发展活力。
三是完善就业制度。要加快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千方百计扩大农民的转移和就业渠道。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巨大作用,把工业园区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把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结合起来,增强区域经济和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取消一切歧视农民转移就业的政策和做法,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体制及服务体系。
四是健全保障机制。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着力完善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医疗合作、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保障,以及社会救助、优抚等制度。重点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全面覆盖,不留死角;二是应保尽保,没有遗漏;三是提高标准,规范发放,真正建立起涵盖各类符合条件对象、整体保障水平随经济发
展水平提高而不断增长的稳定机制,确保实现“贫有济”、“病有医”、“孤有养”、“失有扶”、“幼有学”和“困有助”的目标。
五是探索管理机制。实现科学民主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强化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明确党支委、村委的定位和职能,建立“两委”新关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堡垒作用。针对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变居民、农村变社区的新情况,要突出加强转换后的后续管理,加快农村社区自治创新,强化农民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构建农村社区管理新体制。
四、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大力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新农民就建不成新农村。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
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必须着眼于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农民在经济、文化、道德、法制方面的综合素质。一是围绕造就经营型农民,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要强化农民创业致富技能培训,提高农业、农村和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激发农民创业致富的热情,让更多的农民获得创业致富的机会。二是围绕造就学习型农民,增强农民的文化底蕴。要引导广大农民强化学习意识,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不断提高农村新增劳动力的学历层次和文化素养。三是围绕造就文明型农民,提高
农民的文明素养。要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目标,倡导农民树立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要引导农民增强环保意识、卫生意识,加强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加快公共卫生设施建设,自觉保持农村环境的卫生整洁;要广泛开展争创文明村镇、文明户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促进农村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风尚。四是围绕造就懂法守法型农民,强化农民的法制意识。要把加强农村法制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条件,结合“五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活动,帮助农民尽快掌握一些应知应会的法律常识,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政策法规水平。南京借贷
第四篇:把握关键环节 注重工作方法
把握关键环节 注重工作方法——扎实做好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分析检查阶段工作之二
做好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各地各单位必须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注重工作方法,抓住关键环节,开好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形成分析检查报告和分析检查材料,剖析问题根源,明确努力方向,确保分析检查阶段工作不走过场、取得实效。
把握关键环节,要开好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各地各单位要紧密结合实际,专题民主生活会要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组织生活会要围绕党组织和党员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来确定主题。参加活动的单位,要广征意见,深入查找个人和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广运用和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基层党建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农村村镇建设规划方面的突出问题。
把握关键环节,要形成分析检查报告和分析检查材料。撰写报告要实事求是,充分反映本地本单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情况,系统梳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实事求是分析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和主要举措。分析检查要抓住关键,分析检查报告和分析检查材料内容要突出重点。征求意见要认真客观,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要及时回应,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要符合实际,以负责的态度、扎实的作风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把握好上述两个关键环节,必须重视分析检查的方式和方法,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基层、群众对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意见的基础上,紧扣近年来的发展实践查找问题。生活会前,领导班子成员要深入谈心,准备好发言,同时紧扣主题,组织好会议,生活会上,要严肃认真,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努力形成民主团结、务实创新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构建科学的精神文明建设运行机制应把握好四个关键环节
文章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构建科学的精神文明建设运行机制应把握好四个关键环节
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构建一个科学的精神文明建设运行机制是近几年来我们煤炭企业党组织形成的共识。然而,如何构建这个运行机制,在构建过程中应把握好哪些环节,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仍然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和探讨。根据十矿的实践,我们认为构建科学的精神文明建设运行机制要注意把握好建立系统的领导体制,制订合理的指标体系,进行严格的监督考核,实施荣利一体的奖惩措施四个关键性环节。
一、建立系统的领导体制
建立系统的领导体制是对精神文明建设进行强力领导的前提条件,是构建科学运行机制的基础环节。所谓系统的领导体制就是领导机制设置、领导责任划分、工作制度辅设均具有系统性,具备上下通畅、左右协调、运行高效的特点和国能。
机构设置形成系统。从矿、区队到班组都要设立精神文明建设领导机构或岗位,对精神文明建设实行三级领导或管理:第一级是党委,是全矿领导或管理的决策机构。第二级是区队党支部、各科室,它们是本单位或本部门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者。第三级是班组,班组长是班组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人。实行三级领导或管理一级管一级,一级抓一级,上级领导、指导、支持下级,下级对上级负责,形成上到顶、下到底,统分有序、系统的领导机构。
职责划分形成系统。每一级(个)精神文明建设领导机构或职位,都应该承担与机构、职位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矿、队、班组三级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领导者所承担的责任也要上下对应,形成系统。如矿党委的责任是领导全矿的精神文明建设,重点是制定计划、抓队伍和机构建设,管理考核,组织全矿创建活动,对精神文明建设负全责;区队党支部的责任是领导全队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结合本队实际组织落实矿党委安排的各项工作;班组长的责任是按照党支部的布置,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和要求落实在班组,落实到人头。这样党委安排的工作能够政令畅通,一抓到底,解决往常那种上边紧,下边松的棚架问题。
制度辅设形成系统。制度是落实责任、完成任务的保障,在建立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制度中,既要注重是否适用,是否便于记忆,是否便于操作这个问题,更要注重制度辅设的系统性问题。制度辅设系统性是机构设置系统性,责任划分系统性发挥作用的保证,没有一套系统的工作制度做保证,落实责任便成为空中楼阁。所谓制度系统性就是针对不同的工作从安排布置、督促落实、检查考核、奖惩兑现所建立的各项制度间应具有内在联系,从上到下从初到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例如,职工政治学习,矿党委要建立“职工政治学习月安排制度”、“职工政治学习调查研究制度”、“季检查考核制度”、“奖惩兑现制度”。区队党支部要建立:“职工政治学习点名制度”、“政治学习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与经济分配挂钩制度”等,这些制度虽制约的内容、起到的作用不同,但其宗旨都是提高职工的理论素质,增强职工的政治意识。这些制度都应该围绕宗旨这个主线去订立,去运行。这就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制度体系。
这样,从领导机构设置、领导职责划分到工作制度覆盖三位一体,构成了一个层次清晰、责任明确、运行规范的系统领导体制,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强力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制订合理的指标体系
合理指标体系的设定,是完成阶段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任务的前提条件。指标制定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考核得分的公正与否,影响着奖惩兑现的合理与否。所以,制定一套覆盖面全、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制定考核指标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把指标定实。所谓实,就是既不偏高、又不偏低。偏低的指标,不需要努力就能达到、起不到指标应有的激励作用,既不利于工作,也无益于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而过高的指标,职工能望而不能及,同样挫伤职工的积极性,同样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所以,各项指标一要实,要坚持两不定的原则,即:轻而易兴举便能达到的指标不定;高不可攀的指标不定。在制定考核指标的过程中,一般要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程序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将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安排意见下发至各科室、各党支部,由各科室各党支部根据矿总体目标,结合本单位实际,讨论制定本单位的考核指标。第二阶段,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到各科室、各党支部测算各单位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水准,以此为依据依据,修订矿及各科室、区队的考核指标。第三阶段是将修订后的考核指标反馈到各科室、各区队,充分发动职工提意见,进一步将其完善。通过这些程序产生的指标,由于来自于职工群众,又使用于职工群众,基本可以避免偏低、过高的现象。
二是把指标定细。这里的“细”有两层含义:其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每项工作都要有指标,就是制定出的指标要具体明确,包容性强,覆盖面广,使每项工作都有标准,都可以进行考核。其二是分项工作达到什么标准得几分,距标准要求差距多大扣多少分,都要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如果指标定的不细,不具体,过于原则和笼统,执行过程就缺乏明确的约束力;考核过程中,考核人员凭主观估测的成份就大,不同的考核人员对同一工作考核后会得出不同的考核分数,使考核显出较大的仲缩性、随意性,致使职工对考核结果产生异议,发生争执,既影响考核工作的严肃性,又影响职工对考核工作的信任工。
三是把指标定协调。在指标制定过程中,既要看前看后,又要顾左顾右,统筹兼顾,不可偏废。大指标与小指标的制定,在通常情况下,小指标之和应略大于大指标;A指标与B指标的衔接,要分析它们的相互关联和影响,寻找出最佳的比率,使它们相互协调,互相匹配。
三、进行严格的监督考核
考核是对各项工作好坏的评判,考核结果是奖惩的依据,所以考核必须做到真实、准确、可靠。为了考核严格,要力求做“三全”。一是把各项工作全部纳入考核范围。把产量、质量、安全、效益等物质文明建设方面的基本任务和要求与党的建设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和要求捆在一起全部列入考核范围,不断隔山、不留空档。这样,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而且对党、政、工、团组织及班组及职工个人所负责的工作都进行了衡量。哪面工作达到什么程度,存在哪些差距,都清清楚楚。二是对矿职工全部考核。无论是党委书记、矿长、还是劳模、一般职工都要按标准接受考核,这样,既能体现标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可改变领导以前那种总当局外人,对人严、待己宽的现象。三是全矿职工参与考核。矿队两级考核都要有职工参加,职工代表要定期更替,让职工轮流当代表参加考核,使每个职工都有参与考核的机会。
这样不仅有利于职工进一步了解考核过程,增强对考核结果的信任度,而且能够有效地真情 以监督保证作用,避免徇私情、走过场的现象发生,能够有效地维护考核标准的严肃性、公正性。
四、实施荣利一体的奖罚措施
“奖罚”是上阶段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结尾,又是下阶段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始。这项工作对路与否,影响着士气,影响着精神文明工作能否继续深入持久。从往常情况看,做好这项工作要注重以下三点:
(一)坚持荣利一体的原则。就是政治荣誉和物质利益要结合进行,不可偏废。过去个别单位对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及个人重精神鼓励,轻物资奖励,而对物质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及个人重物质奖励,轻精神鼓励,同样是先进,而得到的经济利益相差很大,时间长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就失去动力和信心。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付出了艰辛和努力,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对它(他)们进行精神上鼓励。掀起奖励,一是对他们付出超额劳动的一定补偿,二是对他们工作成就的认可,三是促使他们更加爱岗敬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去。而对大多数没有受奖惩的单位及个人来讲这是一个导向,这个导向告诉大家,精神文明建设确实重要,干的好也会荣利双收,甚至升迁,干不好照样挨批评,受罚,甚至丢官。
(二)合理地把握奖罚幅度,奖罚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大家更好的干工作,然而,如果奖惩的幅度把握不当,奖惩过重或过轻,不仅起不到应有的奖励效果,还会产生挫伤职工积极性的作用。奖惩幅度的介定应同时考虑三个因素:一是被奖者所作贡献的大小,被惩者所犯错误的大小,二是职工的思想及经济承受能力,三是单位生产经营情况能否允许。只有同时考虑这三项因素,制定的奖惩幅度才会客观,符合民意,具有理想的激励作用。
(三)及时进行。奖惩工作要抓紧及时进行,不要拖拖拉拉。去年的奖惩会到今年四五月份才开,奖励资金年而半载不给兑现,这同样会失去“奖惩”应有的激励作用。
上述可见,构建科学的精神文明建设运行机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慎重、深入扎实、艰苦探索及工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把握好领导体制的建立这个基础性环节,成立机构、明确责任、健全制度,把握好指标体系的制订、监督考核的严格公正这两个关键性环节,还要把握好奖惩兑现这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为下一步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唯有如此,构建的精神文明建设运行机制才会科学合理,运行高效。
文章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