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议论文审题一大全
编辑:风吟鸟唱 识别码:24-590172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21 10:17:52 来源:网络

第一篇:议论文审题一大全

议论文审题学案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

二、学会列简单的议论文提纲

三、学会写思路清晰的议论文 【教学过程】

一、认识文体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又可分为三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论题是指标题是论点的议论文。

二、可以从模仿开始。请先学习吴晗的《谈骨气》

谈骨气

吴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 1

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方法分析:

1、引论部分:开篇提出论点:我们中国 人是有骨气的。接着,用孟子的话解释论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本论部分 :用三个事例分别证明论点:文天祥 的富贵不能淫;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贫贱不能移,闻一多的威武不能屈。

3、结论部分:解释当今无产 阶级的骨气并发出号召。

三个部分之间都有过渡:在引论和本论之间有“我们祖 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 事迹,还有他积极的教育意义。”引出下面三个事例的叙述。本论和结论之间有“孟子的 这些话,虽然在两千多年 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他积极的意义。”进行过渡。

在第一和第二例之间,有 “另一个故事”“ 还有个例子”进行过渡。这些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

三个部分分别回答了三个问题:引 论部分解答 “是什麽”的问题;本论部分解答“为什麽(有骨气)”的问题;结论部分回答“我们怎麽办”的问 题。

三个事例都是概括叙述的,每个事例的后面都有几句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阐明了事件所包含的意义,把事 例紧 紧地扣在论点上,是论点和论据联系的纽带,否则就就事论事,论点和论据脱节了。

三、学会审题并会列出简单的提纲

(一)、审题立论的要求

首先,根据题目确立论点要准确。

其次,要根据读者思想实际立论,否则就是“无的放矢”。

第三,确立的论点要新颖。即立论要有时代感,要敢于求异思维。

(二)、根据命题立论

写命题议论文要注意区别题目与论点,凡题目是疑问句的,需要作者作出正确的回答,回答的内容就是论点。凡题目是修饰句的,需要作者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与修饰句内容具有相似点的生活道理,都可作为论点。凡单概念型命题或多概念型命题,都要把题目补充为完整的判断。

比如《漫话入迷》可以补充为“在事业上入迷,才活得更有意义”;《谈友谊》可以补充为“友谊要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和志趣上”。其中多概念型命题首先要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其关系补充为完整的判断作为论点。例如《汗水和灵感》是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可以补充为“只有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获得灵感”。

(三)练习:

一、命题作文:《说说“眼见为实”》、《说“争”》、《发光与沾光》《小议“代沟”》、《说“风度”》《谈嫉妒》、《谈韧》、《“热”论》、《得与失》、《压力与动力》、《压力与潜力》、《荣与辱》、《红灯与绿灯》、《自卑、自负、自强》、《自责、自励、自强》、《小溪、大河、大海》、《护短、避短、补短》、《河、船、桥》

要求:

l、给以上题目各确立一个论点,要求联系实际进行立论且立论新颖。

2、任选一题写作;不少于800字。

补充练习:

1、以“家”为话题(05杭州一检卷)名词型:挖深,化实为虚或化虚为实

2、“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意见”(显性)

“生活如歌”(隐性)关系型:分析两者关系来立意

3、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08安徽卷)

在作文时,我们可以将其分解成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1.带着什么出发?感动。2.带着感动去干吗?出发。既然有出发,那就有,出发到哪里去,去干什么。所以具体的作文落脚点应当在“感动”,什么人、什么事让你感动了;写作的重心在于“出发去干什么”,可就此展开。

(一)通过写作提纲搭建起说理的框架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现代社会,发达的通讯与交通工具,让人们的出行与彼此联系更加频繁,改变了传统“足不出户”的格局。在当代的中国,各种“民工潮”成为特有景观。在当代青年中,流行着“北漂一族”和“南漂一族”。出门在外,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体会到“漂”的喜怒哀乐,在“漂”中,正在形成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漂文化”。

请以“漂”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

请看《说“漂”》的提纲:“漂”:漂泊

漂泊是一种磨练,收获的是坚强;(独自面对,生活能力)

漂泊是一种体验,收获的是阅历;(艰苦创业,积累经验)

漂泊是一种别离,收获的是珍惜;(离开亲人,珍惜亲情)

漂泊是一种洒脱,收获的是视野。(独自闯荡,见多识广)这个提纲从四个层面阐释漂泊于人生的重要意义。有了这个提纲后,写作者就有了 “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的清晰的整体构思,写起来就会心中有数,有条不紊。从而减少盲目性,克服随意性,能有效避免简陋型议论文的产生。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1、韩三平从四川大学毕业后进入四川峨嵋电影制片厂,做了一名照明工。三十多摄氏度的高温让人热得汗水直流,他还要上上下下地调度灯光设置„„他工作勤快,肯动脑,很快做了场记,之后,又由场记做到副导演、艺术中心主任、导演。他说,人生要勇于追求,不断地创造价值,这样才能彰显意义。

韩三明是个矿工,18岁便开始挖煤生涯。他皮肤黝黑,长相普通,因为在影片《三峡好人》里扮演四处找媳妇的挖煤工而出了名。有人说,这回老韩可放了光了,他说,我不是演员那块料,还是老老实实挖我的煤,一样能养家糊口。

韩三平执著于梦想并为之努力,终于获得了璀璨的人生。韩三明抛弃意外而来的“功

名”安稳于实际生活,一样过得怡然自得。可以说,韩三平和韩三明的不同追求都是人生的智慧。(单角度)

2、方法:归因分析——了解材料内容-找出结果-分析原因-形成观点

注意点:新材料作文观点可以有多个,也可以只有一个,我们建议取主要观点,以求审题的稳定。

3、练习

某日,明朝都察院长官王延相对新御史们讲了这样一件事:昨天雨后乘轿进城,轿夫穿的是双新鞋。开始,他小心地挑着干净的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于是便不再 3

顾及新鞋。一御史听后说道:“终身不敢忘。” 立意:谨防走错第一步 谨防失足泥水中 要善始善终

始终洁身自好难能可贵 一步不慎影响终身 一失足成千古恨 提高警惕常备不懈

要防微杜渐

补充范文

难道只有探险能激发自立意识吗?

在今日崇尚个人英雄主义,拼搏顽强的鲁滨逊精神的浪潮之中,中小学生无异于弄潮儿:“中日少年友好徒步野行”,“寒暑假野外训练营”。在一片褒扬声中,我的声音难免有些煞风景,但我仍大声呼喊:“中小学生不应该去探险!”

也许探险能丰富人生阅历,也许探险能磨炼意志,也许探险能激发自立意识,但途径只有唯一吗?

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固然重要,读万卷书则与之相比更切实更完善更有效,这“书”是一种载体,它是另一条大道。

一个孩子在餐桌边,捂着嘴大喊:“不吃不吃,奶奶的菜吃了口干„„这是一则鸡精,但意味深长,祖国花朵如何迈向自立,没有自立,大张旗鼓去探险;天方夜谭。然而在生活,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大学新学年,新生父母来陪读;小学食堂,学生对带壳熟鸡蛋无可奈何;高中教师,学生无法削光苹果皮;暑假到来,大学生抱着一箱脏衣服让父母洗。

父母着急了,老师着急了,社会着急了。于是急于奋起直追,一个个夏令营,一个个探险团,一个个“公主太阳”茫然不知所措,弄得狼狈不堪。父母迷茫了,老师迷茫了,社会迷茫了,为什么会陷入怪圈,为什么探险训练会拔苗助长,适得其反呢?

探险毕竟是危险的,这需要一定的自立能力和一定的经验,这就是探险训练的弊端之处吧?

条条大路通罗马,人们把太多的热情投入了探险,而淡忘了生活的点滴。我们不能去蒸炒饭菜,但能否从端饭端菜做起?我们不能洗净棉衣,但能否从洗手帕,袜子做起?我们不能徒步去郊游,能否从主动买什物做起?我们想要的矫健身子,能从宽阔的操场中获得;我们想要的团队、吃苦耐劳精神能否从一次次义务劳动中获得,即使高山大川能陶冶心境,我们能否去名胜景点;而不去危险的奇山峻岭。探险能带给我们神秘感,但未成熟的身心体魄,知识与经验会把我们带入险境,甚至扼杀生命之花。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其意所不为。

亚圣名字的亘古恒言由响于耳。但时过境迁,面对自强自立之路,我们必须高呼探险吗:我们眼前只有探险这一条羊肠小道吗?

第二篇:·议论文的审题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议论文的审题

我们说,所谓审题,就是对题目的意思和要求的审定.这是每年高考作文的第一道关口.审题失误,造成文不对题的,在每年的高考作文中不乏其例。如1997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是《我看课外阅读》。这是一道给材料的作文题,提供了三则材料。

材料一:据调查,目前在考分压力下,不少青少年阅读面狭窄单一,无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材料二:在一项您最希望孩子买的书的调查中。90%的家长都选择了辅导读物。

材料三:许多青少年在有限的课余时间里,读得最多的漫画卡通、言情武侠等休闲作品。

这类作品位于青少年图书消费量的榜首。这道作文题的要求是:紧扣三则材料提供的情况,对当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发表看法。题中的看,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观察并加以判断的意思,也就是对看的事物发表见解。但有的考生错误地理解为'看书的看,把文章写成了我读课外书籍;有的考生把看仅仅理解为观察,于是,把看到的课外读物一一罗列在文章中,并用不少篇幅去介绍读物的内容,;还有一些考生,对提供的材料没有仔细审视,发表的看法偏离了材料,或者只扣住一部分材料而抛弃了另一部分材料,显然、针对材料发表看法的要求就难以达到了。

再看198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清流与活源》,这是一篇不给材料的命题作文。这道作文题的要求是:正确理解流与源、清与活的关系,并由此生发联想,展开议论。因为这是一道出现比喻物的作文题,考生决不能就事论事,而必须揭示比喻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行议论。请看下面这篇文章的开头: 清流为什么会这样清?因为它的源头是活水。所以有活源才有清流。这使我想到了作文,有的同学怕写作文,见了作文就头痛,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我有时也会头痛,拿到作文题后无从入手,脑子里竟会一片空白。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其实道理也很简单:没有活源。也就是说,手头没有写作材料,空肚作文,何其难啊!有活源才有清流,有了材料才能写出好文章。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作文材料源源不断呢?…… 这就正确把握了清流与活源之间的依存和辩证关系,运用的比喻联想紧扣题意,十分恰当,文章自然很出色了。然而与此相反也有相当一部分因审题错误而造成文不对题的作文,归纳起来,有下面四种类型:

不明词义。随着改革开放,必然伴随一些不正之风的侵入,但我们不怕,因为我们有清流和活源两手。所谓活源,就是搞活我们的资源,使之为改革开放眼务。所谓清流,就肃清一切不正之风。譬如开窗吧,开了窗就有蚊蝇飞进来,怎么办?安上纱窗就是了。这安纱窗就是清流,让清新的空气流进来,让有害的物质留在窗外。源流对立 改革开放,建设现代文明,给中国大地上悠闲流淌的清流带来了活源,给中国这块濒临麻木的土地带来了希望。活源来了,带着物质文明、精神财富,也带来了摆脱贫困的药方--改革。改革冲击着一切,也冲击着清流,于是,悠闲流淌的清流便横眉冷对,怒视活源。但我们要说:中国需要活源,不需要清流!因果颠倒。源有活源与死源之分。源被污染了,会给人们带来巨大危害,只有清澈的河水才能带来累累硕果。清清的水流,对地球上的生物是多么重要,有了它,人类才能生存;有了它,绿洲才有生命;然而,被污染的水却只能带来生物的死亡、生命的未路。可见,有了清流,才能带来活源。比喻不当。如果你同意,我们不妨把对内搞活比作清流,把对外开放比作活源。

我们要通过对外开放,挖出一个个活源来,使它冒出清水,汇入我们的河流…… 俗说话:一着不慎,全盘皆输。高考审题失误,造成整篇作文的失败,确实令人惋惜。那么,怎样才能变不慎为慎呢?

(一)弄清题意,摸准要求。

一九八五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一段材料: 某班语文课上因为学习知足常乐这个成语引起了一场热烈的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归纳起来有两种观点:

一、知足才能常乐;

二、不知足才能常乐。你赞同第一种观点吗?赞同第二种观点吗?你有没有第三种观点?请你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发言稿(议论文),参加他们的讨论,题目自拟。要写好这篇议论文,首先要弄清知足常乐这个成语的含义,同时要明确可以赞同讨论中的第一种观点,即正面立论,也可以反面论述,发表不知足才能常乐的见解;也可以针对两种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即进行具体分析,不明确倒向哪一边;如有的考生提出在生活上应知足,在工作上应不知足的看法,展开议论,可以认作第三种观点;这些都称得上是弄清题意的。

但是,从摸准要求来看,我们还得往深处想一想:知足常乐意即凡事应懂得满足就常常会快乐。这同我们当代青年信奉的开拓、进取、追求的时代精神,岂不有点相悖?如果整篇文章赞同这一种观点,那显然是不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潮流的。所以不少考生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摸准题意蕴含的要求,以《岂能知足常乐》、《永不满足,志在开拓》、《知足--庸人的哲学》等立意鲜明的文字作题目,谈古论今,全文都贯穿了'常乐'在于永不知足的奋斗进取之中的主旨,使议论闪现出动人的时代光彩。这不能不说是审题的成功之处了。

(二)吃透字面,领悟深意。

对有些议论文题目,必须透过字面去理解蕴含的比喻或象征意义,以避免犯就事论事的离题弊病。例如1995年全国高考作文,要求根据寓言诗《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联系生活实际的议论文。寓言诗《鸟的评说》如下: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鹏/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鹏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是鹦鹅/鹦鹅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 鸟的评说实际上就是人的评说。因此,文章决非要求对鸟发表看法。有一篇题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高考优秀作文,这样起笔:在寓言诗《鸟的评说》中,麻崔、燕子、黄鹏、百灵等鸟,它们唇枪舌剑,互相攻击、诋毁,都自以为是地指出了对方各自的所谓'缺点'。读罢寓言诗,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一位大诗人的名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生动说明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哲理。这就一下子透过字面,领悟了以鸟喻人蕴含的深意,提出了如何正确看人的问题。

(三)借助联想,明确针对性。

要使议论不离题、偏题,审题不仅要准确,而且还要深刻,这就要借助联想,把握议论对象概括的生活现象,从而明确文意的针对性。而一篇文章的议论总是有感而发的,而这感想又要针对实际,不能无病呻吟,无的放矢,所以,立意的针对性十分重要。例如《谈穿着打扮》这个题目,从字面上看,似乎并没有什么针对性,穿着打扮无非是属于个人生活范畴的小事;但如果借助联想思考一下,那么和穿着打扮相联系的生活现象就十分值得我们去议论一番:穿着打扮和情趣爱好、审美意识有什么关系?和生活水平、市场消费有什么关系?和现代文明、文化心态有什么关系?和时代潮流、社会影响又有什么关系?只有把议论对象概括的生活现象审视得清楚一些,全面一些,才不会使议论囿于个人生活小事跳不出来,也可防止任意拎到什么思想高度去解剖一番。只有做到了心中有数,也才能联系现状,针对在穿着打扮上反映出来的实际问题,展开议论。这祥,文章自然也就有棱角和锋芒了。看来,议论文的审题要慎,就要慎在弄清题意,摸准要求,吃透字面,领悟深意,借助联想,明确针对性上。概括起来,就是要审清文章的议论对象、议论范围和议论重点。明白了这番道理,掌握了谨慎审题的要领,当我们提笔作文时,就不会因捉摸不定而偏离题意,也就能胸有成竹地顺利通过审题关。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

第三篇:议论文的审题(小文档网推荐)

无论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或话题作文,论点的正确性还意味着要准确把握题目、材料和话题(含“话料”)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命题人在一定时代背景下所暗示的命题意图,从而保证立论的准确性。比如要求以《“自尊”与“自强”》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有下列立论,我们来看哪个立论比较准确:

①每个同学都应该奋发自强,而不应该自尊;

②过分强调自尊会妨碍进步,只有奋发自强才能不断进取;

③自卑者应该自尊,更要自强;

④自尊才能自强,自强才能自尊;一个人要自尊自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要自尊自强。

审题:“自尊”,是指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强”,是指自己努力向上。这个题目规定了论题。从这一论题出发,确定立论时,应处理好怎样看待“自尊”和“自强”的问题,还要处理好“自尊”和“自强”的关系问题。

立论①把“自尊”误解为“自满”“自傲”,因而把两者对立起来,这显然是不正确的。立论②尽管在“自尊”前面加上“过分强调”的说法,似乎严谨了些,其实仍是把“自尊”同“自强”对立起来,因而还是不可取的。立论③固然提出“应该自尊,更要自强”的正确看法,但局限于“自卑者”这一角度,应该说是失之偏颇的。相比之下,立论④是准确的。它不仅正确地肯定了“自尊”与“自强”,而且正确地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又能从民族、国家的高度来论述自尊、自强的问题,其意义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如此立论,不仅切题、准确,而且具有深刻性。

再比如,要求据下列这则材料作文,如何确立论点好呢?材料:

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就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的值愈小。”

我们来比较三位同学确立的中心论点:

甲“学海无涯,学习不应满足”。

乙“自谦才能取得更大成就,自傲就会固步自封以至后退”。

丙“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三者之中,甲的观点限定在“学习”上,与材料的“才能”明显不符,限制过窄,丙的说法又大而无当,只有乙紧扣原材料中的“才能”“估价”等关键词语,这才真正准确地体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话的原意,真正符合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这样的论点才是正确的。

又比如要求根据下列材料,以“王老师背唐诗”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材料:

王老师早晨从家到学校需走20分钟,他在这20分钟里每天背唐诗一首。经过一年的时间,他背了唐诗三百首。

我们比较一下下面立论哪个“正确”:

①学无止境;

②要节约时间;

③“时间”就是知识;

④“持之以恒”是成功的秘诀。

从审题来看,材料中的事例最能打动人并给人以启示的是:王老师“背了唐诗三百首”。背唐诗三百首,对一般人来说是不容易的。于是我们会思索一个问题,王老师是怎么成功的呢?试想,在一年365天里,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王老师天天利用上班途中的20分钟时间,背诵唐诗一首,一天天积累,于是有了三百首,这难道不是王老师“持之以恒”的结果吗?所以,此材料的主旨及命题意图应落在“持之以恒”上,可见,立论④是正确的。至于立论①显然离题远了;立论②提出要“节约时间”,实际上是对材料理解还不够确切,因为王老师在上班途中的20分钟里即使不背诵唐诗也不能算浪费时间;立论③说的还是珍

惜时间的意思,与立论②的意思相同。

对材料作文和含有“话料”的话题作文来说,还有个“主旨立论”和“侧旨立论”问题。严格说来,惟有“主旨立论”才是正确的,“侧旨立论”只能算基本切题,确切地说,属于偏题。但是,在高考作文“淡化审题”的今天,“侧旨立论”也算切题,也算是正确的。

比如有这样一道材料作文题:阅读下文,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800字:

一位画家去拜访德国大画家门采尔,向他诉苦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消一天工夫,可是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倒过来试试吧,亲爱的。”门采尔认真地说,“要是您花一年工夫去画它,那么只用一天,您准能卖掉它了。”

这道题应如何立论,在审题时我们应整体把握材料,把访问者的创作自述和门采尔的高妙点拨联系起来,全面地辩证地认识这则材料所揭示的最为发人深醒的道理。这里,访问者“一天工夫作一幅画”可以看作“艺术付出”,而“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认同”;门采尔所说“花一年工夫”去作一幅画也是“艺术付出”,然而“一天”就能卖掉它,也算是一种“社会认同”。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就在于艺术创作。从“艺术付出”上看,两者花费的心血截然相反。从“社会认同”上看也截然相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作品所获“社会评价”的高低往往与作者的“艺术付出”直接相关联。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提炼,从上位认识,即从更为普遍的社会意义上推论并确立论点——不管从事何种事业,工作的质量、社会的认可与自己对社会的付出是一致的。如此立论,将材料中的访问者和门采尔两个方面统一在一起,从材料的整体意义出发,这才体现出试题的本质内涵。这种立论即所谓“正旨立论”。

但是,要是从访问者一方的创作行为考虑,将论点立为“欲速则不达”,或是从门采尔一方考虑,将论点立为“要有高妙的点拨”,也是可以的,虽然这有点儿就事论事,不太“高妙”。我们把这两个立论称之为“侧旨立论”。当然,在考场作文中,最好采用“正旨立论”法,因为它需要一定的思维力度,能展示作者审题能力,并使作文做到话不离题;而采用“侧旨立论”法,往往失于简单片面,易露出思维不够缜密、审题不力的马脚,只宜凑合着用。

再比如有这样一道话题作文:阅读下面这则故事,根据要求作文:

上帝领着教士参观天堂和地狱。他们先走进一间大屋子,只见屋中央有一口大锅,锅内肉汤飘出诱人的香味。一帮人围着大锅,每人手中挥舞着一把长柄大勺在争抢肉汤。可是勺柄太长,互相碰撞,谁也无法吃到嘴里,人人面带肌色。上帝说:“这里是地狱!”他们又走进另一间屋子,这屋的中央也是一口大锅,锅中也是肉汤飘香。所不同的是,人们都很有秩序地围坐于大锅边,用长柄勺舀起肉汤互相喂在对面人的嘴里,所以人人都能吃饱,个个红光满面。上帝说:“这里就是天堂。”

请以“‘天堂’与‘地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 00字。这道题如果写议论文如何立论,请看下列立论哪个是正确的:

①“你争我夺”要不得;

②仓廪实而知礼节吗?

③科学与智慧是生存的保障;

④岂能再吃“大锅饭”;

⑤精神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⑥让世界充满爱。

审题:这是一则宗教故事,本意是宣传基督教义的。这则故事的核心意旨是说:“爱”就是“天堂”,“抢”就是“地狱”,人世间应该充满爱。据此,立论⑥从材料整体出发,把握了这则故事的精神实质,弘扬“爱”的精神,切中肯綮,是正确的。相比之下,立论①和②从地狱的情景出发,①批判地狱人“你争我夺”的现象,其正面观点是崇尚精神文明;②

能看出“仓廪实”不一定“知礼节”的社会问题,用反问句为题,也是提倡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这两个论点都是通过“侧旨立论”而来,算基本切题。立论③和④都有问题:它们除了是“侧旨立论”外,又运用了逆向思维,跑题太远。③认为地狱人不知道把“长柄”锯短一些,发挥竞争优势,这是缺少智慧,不懂科学,从而提出“科学与智慧是生存的保障”这一论点;④将天堂人的互相帮助,互谦互让想象成“吃大锅饭”,从而提出批判。这两个立论都是没有道理的。立论⑤是从地狱情景和天堂情景的对比中发出的震聋发聩的呼声,能够切题,但是“精神文明”与“爱”在概念的外延上不完全一致,稍微大了一点,有泛政治化倾向,也不是最佳论点。

议论文审题立论是作文第一步,它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作文的成功与失败,绝不能马虎。

第四篇:材料议论文审题实用技法举隅

[示例1]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到家,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道:“切错了!切错了!”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道:“爸爸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这是一则叙述性材料。事情的结果是小孩子切苹果发现了规则的五角星图案。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难道小孩真的不懂如何切苹果?不是,而是小孩有一颗好奇心。小孩的好奇心是发现果核而成无角星图案的原因。好奇心就是人们常说的创造性思维,稍作引申就能得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2、明关系

材料中人或事物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总是以一定的关系而依存,我们可以从分析他们间的关系入手而立论,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相互关系,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正常关系是怎样的,不正常的关系又该怎么办。这样准确抓住了他们间的关系就能正确立论了。

[示例2]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

人们知道“三字信”以后,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中学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抒情等写法)

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三字信。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其正常关系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钱”连接关系外,再也没有其他,甚或一两句问候语。说明儿子与父亲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敬心,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安慰。因此,以中学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信就要劝导、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若不从此入手,就会在“花销紧”要节约上大做文章,而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

3、抓关键

提供的材料总是有一个中心,为了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把握材料的精髓,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论。

[示例3]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清江盈科《雪涛小说》)

这则文言材料中“其人自护所短”便是关键句,这一关键句意在告诉人们“自护所短”是要不得的,因此可以教容易地得出结论:不可自护所短。若抓不住这一关键句而赞颂北人不同凡响的壮举就不足为怪了。

4、辨是非

命题者在提供材料时,时而在其中将自己的褒贬爱憎的感情或明或暗地体现出来,这就是材料的是非倾向性,对此不可视而不见。辨明材料中的倾向性,可以判断自己提炼的观点是否正确。

[示例4]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徒趋之若骛。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这则材料的倾向性非常强。材料称想接上断臂的人为“好事之徒”,称他们的行为是“趋之若骛”,“好事之徒”“趋之若骛”贬斥之情溢于言表,也就是材料中对想接上断臂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好事之徒”的做法实质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据此,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要有独特的美(从断臂维纳斯的角度);②要顺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从好事者的角度)。显而易见,如不顾材料中的倾向性而提炼“攻关不怕难”,“只要坚持就能成功”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以上仅仅是分析单项文字材料提炼观点的四中方法,结合具体材料分析还可以总结出其他方法。同时,在分析材料提炼观点时,可以采用几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得出多个符合材料内容的观点。

二、多项材料

1、同中求异

相同的材料,从他们的相同点出发可以提炼观点,但往往缺乏深度,如果我们从相同的材料中寻求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就能挖掘深度,得出有份量的结论。

[示例5]①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以上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异中求同

相异的事物,有时是形异而实质相同的,因此,对于多项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较,寻找材料间的共同点,从共同点入手提炼观点。

[示例6]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

第五篇:议论文的审题与立意

议论文的审题与立意

议论文的审题与立意

一、审题

议论文审题的基本要求:符合题意。符合题意就是指所写的文章必须符合题干的各项要求,就是审题要全面、恰当、正确。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要对试题展开的各个组成部分作准确、全面的审读和理解,对所提供的“标题”、“材料”、“注意”(或“要求”),要逐字逐句看清楚,细品味,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搞清题目要你写什么,怎么写,按要求作文。同时,在“符合题意”的基础上,要做到做好: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意。

1、审清标题。

对于给定的作文标题,要十分重视题目对作文的种种限制,因为题目中往往有很多潜在信息,或暗示主题,或暗示立意角度,或提示题材或体裁等。

议论文题目,审题要从标题的类型和结构上去审。论点型:标题本身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并多以判断句和陈述句的形式出现,作为谓语的动词是题眼。

关系型:标题往往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并列词语,题眼不在题目本身,而在他们之间的关系上。考生要明确相互关系的指向,论述的重点。关系型的议论文主要有依存关系、主次关系、取舍关系、条件关系等。

论题型(范围型):标题只限定了论证的对象和范围,不显示论点,要在给定范围内辨证分析后确立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然后再加以论证。常见的是一些带有“议”“说”“评”“谈”等词语的标题,审题时一定不能脱离标题所提供的对象。

寓意型:标题是由具有比喻义和象征义的短语或句子构成的隐性题目。首先要弄清比喻义和象征义,然后要展开联想推演得出自己的论点,展开论证。

2、审清材料。

从形式上看,话题作文是材料作文的一种新的形式,也是提供引导式的一段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某一事、名言警句、诗歌、图画以及寓言故事等内容加以联想,得出正确的寓意后才能写作。建议同学使用“找、析、辨、提”四步审题的方法和分项类比法来审题。

3、审清要求。

审题时要重视“要求”和“注意”中的诸多禁忌,尽量使自己的作文切合命题者的要求。因此,在吃透话题、辨明关系之后,更多的是要记住“要求”(或“注意”)中的诸多禁忌,即所谓“遵命作文”。

二、立意

1、立意导引

任何一道作文题,其立意的角度往往是丰富多样的。角度是人们看待问题的出发点,立意时要选择最佳的角度,“最佳”应具备以下特征:准确性,必须体现材料的主旨;新颖性,必须体现自己独到的见解;积极性,能对读者产生积极的影响;深刻性,立意要深刻集中;适应性,必须适应于作者自己展开写作。同时还要注意立意的“五不”原则,即不出现“偏”“糊”“浅”“旧”“乱”五种现象。“偏”就是偏离了话题的要求;“糊”就是立意不明确,所写内容模糊不清;“浅”就是立意的低幼化;“旧”即认识、材料陈旧,立意与其他文章相同;“乱”即作文的思维混乱,缺乏清晰的逻辑梳理。一般说来,角度有正面,侧面,反面,多侧面,全景式,探究式这样一些区别。

正面角度是指从正面直接接触问题,或叙述,或议论,或直抒胸臆,不作迂回。正面的角度似写起来难度小一些,但却容易使文章写得来面面俱到而缺少深度,缺少新意。从这个意义上讲,正面的角度要出好文,难度还要大些。当然,驾驭能力强的考生,也不妨选择这个角度。侧面角度是指选择一个小小的侧面切入,由于角度小,写作起来相对难度小一些,立意的“深”和“新”容易表现出来。反面角度即常所说的“反弹琵琶”。反弹琵琶容易标新立异,但掌握不好火候却又容易“弹”错。多侧面角度即选取几个不同的侧面,共同表达一个中心。全景式角度即全方位、多角度地写作。但是若没有足够的底气,选择全景式的角度来写作,却又是极难的。探索式角度即采用探究问题的方式进行写作。角度的选择因人而异,因题而异,因自身准备的写作材料而异。同学们在写作时应结合题目的实际,扬己之长,避己之短,磨砺思维之剑,亮出立意的奇招,打出自己独有的旗帜。

2、立意创新

议论文最讲究立意的创新,角度的创新;也以思辨性强、说理的充分透彻为上品。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自觉地树立起辨证性思维的意识、逆向性思维的意识和发散性思维的意识。因为这样的思维方式会使学生自觉地意识到事物的多方面,多角度,特别是这样的思维所表现出来的独创性,还能让同学们敢于对司空见惯的或完美无缺的事物大胆质疑,从相反于常理的角度拓开思路,这样标新立异的文章,大多是思辨性较强的文章,也是容易引起关注的文章。

例如这个文题:

有位木匠善于做桌子,他不仅把桌面刨得平整光滑,而且把抽屉的背板也刨得平整光滑。有人劝他说:“抽屉的背板别人又看不见,何必刨得平整光滑?”他说:“别人看不见,我却看得见。”

请以这个寓言所揭示的寓意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若从正面立意,也是根据这个寓言所揭示的寓意立意:无非是谈工作的认真细致,精益求精,谈职业良心、职业道德等,总之是对类似木匠“别人看不见,我却看得见”的行为表示赞美。若从另一角度去想:抽屉背面的光滑、平整与否,与使用者、与观赏者的确关系不大,因为它既是抽屉的背面,又处在别人看不见的位置。仅凭工匠的个人感受——有一处没有刨平,心里就不舒服——就去浪费时间、浪费人力地刨光,刨平,实在是一种无用功,是精力、财力、人力的巨大浪费。假如工匠把这些功夫都用在桌面或与欣赏者、与使用者都有用的地方,是不是更有价值,更能体现工匠的创造性呢?把立意放在“何必去做无用功”上,联系社会生活中相类似的思想方法、形式主义等,应该说也能写出一篇好文章。

再例如这个作文题:

一个乞丐很早就上路了,当他把米袋从右手换到左手,正要吹一吹手上的灰尘时,一颗大而晶莹的露珠掉到了他的手心。

乞丐看了一会儿,把手掌递到唇边,对露珠说:“你知道我将做什么吗?”

“你将把我吞下去。”

“看来你比我更可怜,生命全操纵在别人手里。”

“你错了,你还不懂什么叫可怜。我曾经滋润过一朵很大的丁香花蕾,并让她美丽地开放。现在,我又将滋润另一个生命,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运,我此生无悔了。”

乞丐一下子停住了脚步。

你是如何看待露珠与乞丐的,请以“价值”为话题,写800字左右的文章。

这则材料很容易让人想到无私奉献的立意。但如果在论述中只是选取奉献的意义、奉献的事例,赞颂奉献者无私的胸怀,似乎并不是很切题,也是很一般的立意。因为审题者只注重了露珠的表白,而忽视了乞丐与露珠的身份。因此,我们还要从现象到本质地去联想。乞丐,顾名思义,是一无所有专靠向人要钱要饭来生活的人,因为衣食无着落而觉得自己可怜(他与露珠说“你比我更可怜”)。他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每天在乞讨中维持着、延续着生命,他每天的行乞只是为了活着。而露珠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却生活的很充实,在生命存在的时刻,它滋润着丁香花,当生命将要终止的时刻,又去滋润另一个干渴的生命,并为此感到幸运和快乐。由此可见,露珠并不是以形体的存亡来看待生命,而是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角度去看待生命的。因此在它的生命即将终止的时刻,它没有悲切,没有哀伤,因为奉献是快乐的,它没有虚度生命,更没有虚掷生命,它找到了生命的最有意义的归宿,实现了生命的最高价值——滋润别人!所以,立意放在生命的长短与价值观上才更准确,更有深度。

课后练习: 练习

一、审题训练:

1、以“

0”的思考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具体题目自拟,字数800左右。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片树叶,在空中与一只鸟并排飞着。“瞧,我能像你一样飞啦!”树叶十分得意地对鸟儿说着。一会儿,风停了,鸟仍在飞着,而树叶却一头跌入了下面的河里。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世界 97)

练习

二、立意训练

1、没有滤网的水笼头,一打开,水流便激射而出,洗衣、洗菜、洗碗,一不小心就溅人一身;有了滤网的水笼头,水流出来就像一串湿润的玉链,却不会溅湿衣裤。同样是水,有没有滤网,给人的感觉大不一样。因此,人们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有人说,感情要有滤网;有人说,说话要有滤网;有人说,学习要有滤网……

请以“滤网”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场激烈的足球赛鏖战正酣,蓝方后卫突然带球插上,离对方球门25米处拔脚怒射破门。赛后总结会上,有人肯定了他插上助攻很有创意;有人说他没有贯彻教练的战术意图,破门是偶然的。

其实,社会生活中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你对这样的事是如何看待的?请以“听与不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议论文审题一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