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21.2_郑人买履_教学设计_教案
编辑:风月无边 识别码:24-976245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4-26 13:46:48 来源:网络

第一篇:21.2_郑人买履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学习《郑人买履》,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教学难点

感悟寓言中所蕴含的寓意。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同学们上街买过鞋吗?怎么买到的鞋?古时候有个郑国人也上街,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是怎么回事呢?一起学文吧!2.板书课题,读题。

二、新授

(一)初读感知,掌握生字。

1.初读,提读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的地方,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读流利。

2.指名读一读全文,指导生字。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结合注释,理解意思。1.教师指导:读懂文言文最关键得理解每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利用上节课总结的学习方法,结合文中的注释,读懂《郑人买履》的意思。2.全班交流归纳。

3.重点理解句子中“之”的意思。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置之市而忘操之。(2)反归取之。(3)何不试之以足。

4.指导朗读,熟读成诵,配乐体会。

(三)说故事,明里。

1.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这个买履最后不得履的认可笑在哪里?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个人?为什么? 2.这个故事让你想到了什么?

三、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抄写生字。

四、总结

教师小结: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之相信量好的尺寸去不相信自己的脚,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

五、作业

1.背诵《郑人买履》 2.再找一两则寓言读一读。

六、板书 郑人买履

忘持度

返归取之 宁信度

无自信也

第二篇:1.2_“贞观之治”_教学设计_教案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教学目标

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 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

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

贞观之治

(1)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2)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课堂小结

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课后习题 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

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第三篇:郑人买履教学设计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懂得遇事不要墨守成规,要随机应变,相信实际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重点:

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难点:

理解“不要墨守成规,要随机应变”。

教学过程:

一 导入:介绍寓言

1、同学们,咱们都学过那些寓言啊?

2、说了这么多,通过学习你们一定也了解了寓言中蕴含的道理的吧!那你们知道世界上最早的寓言书叫什么名字么?

(《伊索寓言》)

没错,就是《伊索寓言》。里面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有同学能说一说吗?

(如《农夫和蛇》)

那谁知道中国最早的寓言故事集又是什么呢?

《韩非子 外储说》是我国最早一部寓言故事集,我们学过的《自相矛盾》就是选自《韩非子》一书,而今天要学的《郑人买履》也同样出自这本书。

二 总体感知

1、板书课题:郑人买履、大家和我一起写“履”这个字(学生空书)

【意图:“履”为本课生字,空书生字帮助学生了解笔顺笔画】

追问:谁能说说这个字怎么写?(学生说识记方法,教师介绍字体结构,帮助记忆)

2、自读课文,不会的音节看注释、,读得通顺流利,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读

(2)同桌两个人相互检查,互相提醒错误

(3)指名读(点评好坏,注意引导学生读出匆匆忙忙的语气)

3、(出示PPT)大家看荧幕上的这几个词,谁来读一读

鞋 尺码 坐席 匆匆忙忙 宁愿

(说得很准确)

4、谁能看着屏幕上的提示简单说一说郑人买履的故事?

(一个郑国人想买双鞋,量了尺码后放在坐席上就匆匆忙忙去了市场。到了市场后发现忘了带尺码了,又匆匆忙忙回家去拿,等他再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他说:“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说得很好。)

过渡: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就是讲这么一个故事。

5、谁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呢?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为什么没有买到鞋?

明确:郑国有个人想买双鞋,却因为只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而没有买到鞋的故事。

补充: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抓住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来进行概括。

三 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1、同学们,郑人如此买鞋,谁也没见过,你们想想这个人匆匆忙忙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匆匆忙忙才忘记了拿量好的尺码)

那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匆匆忙忙的时候?能用“匆匆忙忙”造句么?

(学生造句:我早上起晚了,收拾了一下书包编匆匆忙忙地走向学校。)

2、加入你就是买鞋的人,碰到一个人匆匆忙忙的买鞋却因没带尺码而回时,你会怎么做?

A、叫住,劝他试鞋。

B、不理他,继续做生意。

C、……

(学生自由发挥,教师适当鼓励学生好的点子,引导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

3、假如你问他为什么不用脚试鞋而得到一个啼笑皆非的答案时,你会想什么?

4、这则寓言故事读后,你知道郑人为什么买不到鞋了么?

(只相信尺码而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

5、你们想想作者韩非子写这则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四、介绍作者,加深理解

过渡:让我们看看作者的生平。

1、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学问很高。韩国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小的国家。他目睹韩国日益衰弱,想让国家强大起来,多次向韩王上书,希望变法图强——改变一切不符合社会现实的,不起作用的管理方法。但是韩王却不理不睬,依旧按照从书本中学到的老旧方法来治理国家,而不考虑社会现状。于是韩非就写了《郑人买履》来讽刺当时的韩王。

这就是这则寓言故事的背景知识,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了吧?

【明确:做事不要墨守成规,要知变通从实际出发。】

2、现在,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你就是博学的韩非,你想要劝谏韩王不要墨守成规,要知变通从实际出发。经过考虑你决定向韩王讲郑人买履的故事,如果成功了你就能拯救自己的国家。

【设计意图:在此复述课文,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五、同类比较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让我们再来看几则关于郑人的寓言:

郑人逃暑 郑人爱鱼

1、读了这几则关于郑人的寓言,郑人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2、郑人问什么在寓言中就这么愚蠢呢?自己回家查查资料。

第四篇:《郑人买履》教学设计(推荐)

《郑人买履》教学设计

一、归纳方法,化难为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则新的寓言。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郑人买履”。)

师: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郑人买履”是什么意思?

生:郑国人买鞋。

师:说得真好!你从哪里知道郑国的人买的是鞋子呢? 生:因为“履”的意思就是“鞋子”。

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履”的意思就是“鞋子”的呢? 生:从书后面的解释中看出来的。

师:你真会学习!参照注释,理解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好方法。(板书:参照注释,理解。)

师(指着板书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当我们拿到一篇文言文,首先应该做什么呢?

生:要多读几遍。

师: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板书:朗读。并将之与“参照注释,理解”共括为“方法”。)

二、朗读、理解,激发兴趣 1.初步感知。

(1)师:很好,今天我们就用你们自己归纳的方法来学习这篇文言文。首先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听得时候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2)接下来,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自己读一读,要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出示全文)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教师在教室里作简单的巡视。)(3)师:有人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老师认为,语言是最美的艺术。接下来,就让我们把这种艺术呈现给大家。让我们一起齐读课文。(生读)

(4)师:读得不错!不过,老师读课文时,遇到了点困难。想请你们帮忙解决。(展示:“度”。)

师:谁能告诉我,这个字有几种读音?

生1:我知道它有两种读音。一种读duó,一种读dù。

师:那你知道这个字在什么情况下读duó,什么情况下读dù吗? 师:没有关系。今天老师来告诉大家。

(如果有学生能回答出来,就说:真不错!看来你平常积累的知识真不少!)师(课件出示并讲述):这个字本来表示量长度,当它引申为“估计、揣测”的时候,念duó,其它时候都念dù。记住了吗? 师:那么,这个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生:三次。

(出示全文,三个“度”字用红色字体强调。)

师:那么文中的几个“度”应该怎么读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通过注释理解课文。理解了课文你们就知道了。2.整体理解。

(1)师:请看大屏幕。

(大屏幕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读一读:大声朗读课文,根据注释、大意理解难懂的字、词、句。

2、议一议:你读懂了什么内容?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

3、想一想:这则寓言对你有什么启发? 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请你先打上“?”。)现在开始!(学生朗读理解,教师巡视。)

2(2)师:好,接下来,我们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大屏幕出示:把你读懂的内容讲给小组同学听,还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请小组同学帮忙。)小组讨论,现在开始。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及时表扬积极的小组。)

师:大家讨论得很热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置”的意思是放。生2:我读懂了“操”的意思是拿、持。

生3:我读懂了第一句,它的意思是有个郑国人要买鞋。师:好,我们再请同学来说说看。

生4:我读懂的是第2句。它的意思是:先自己量了一下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师:真不错。还有谁给我们汇报一下?

生5:我读懂的是他们说的话。这两句的意思是:有人说,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他说:“宁可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师:你抓住的是人物的对话。很聪明。从易到难,也是一个好方法。(3)那这两句对话我们该怎样读呢?

(4)师:老师接下来想再给你们机会展示一下学习成果。敢接受挑战吗?挑战的题目叫“我问你答”,就是我读一句译文,你们答一句原文;如果我读一句原文,你们就说出它的译文。明白了吗?(师问生答)还有谁想像老师这样问一问?你想让谁来答?(生问生答)

(5)老师读了课文之后也勾出了几处,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字:(出示全文,三个“度”字用红色标明。)

师:先前我们就知道这个“度”字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谁能告诉我,这个“度”字在不同的地方应该分别念什么音?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生思考后,举手。)

生1:我认为第一个应该念duó,因为它的意思是量长短。第二个和第三个都应该念dù,因为它们的意思都是尺码,不是测量长度了。师:好,判断正确,表述清楚。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学生鼓掌,并羡慕地看着这个学生。)师:同学们别着急,老师还有一组。(出示全文。用红色字标明“坐”、“反”。)师:谁能告诉我,这两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1:“坐”通“座”,它的意思是座位。“反”通“返”,它的意思是返回。师:好极了!它们都是通假字。好,请大家看老师变魔术。(投影展示:“坐、反”,加上偏旁,变成“座、返”。)

师:这两个字,都是在原字的基础上加上偏旁,便找到了它们的通假字。在原字上加偏旁,找通假字,也是学习古文的一个方法。刚刚我们一起配合,已经解决了字、词、句。同学们学得很好,到底是用我们自己归纳的方法来学习,学习效率也不一样。接下来,我来帮大家一个忙。我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不过今天有点儿紧张,如果我记不得了,同学们赶紧给我补充,如果我讲错了,同学们赶紧给我纠正。

(生笑。教师投影展示文中插图。)师:从前有一个姓郑的人……(学生快速举起了手)

师(故作惊讶):怎么一开始就有错呢?(学生积极性更高)师:好,那谁来纠正?

生1:不是姓郑的人,是郑国的人。

师:哦,可不是嘛,刚刚已经有同学给我们纠正过的。老师都忘了。谢谢你!好,有一个郑国的人,打算去买一双鞋子。他买鞋子的方法跟我们可不一样。他先用尺子量了一下自己的鞋的尺码。(板书:度足。)然后把尺码记在纸条上,把纸条揣在包里,(讲到这里故意夸张地放慢速度)就到集市上去了。(生再次迅速举手,都想纠正。)师:又有错啊?好,你来纠正。

生1:他没有把纸条带走,而是忘在家里了。师:你怎么知道他忘在家里了?

生1:可以从书上 “至之市而忘操之”看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带尺码。说明他并没有把尺码带上。

师:哦,你可真聪明。(投影展示全文,用红色强调这句话。)师:呀,我又忘了这句话的意思了,谁再来说一次? 生1: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带尺码。生2:等到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带尺码。

师:好,为了提醒自己,我要把这句话的意思记住。同学们不妨也一起来记一记吧。

(投影出示这句话及其含义)

(学生做笔记。老师同时板书“忘操”。)

师:好,我们继续讲故事。(投影再次打出文中插图)

师:等到他发现忘了带尺码,只好重新跑回家去拿。他气喘吁吁地跑来大叫:“老板,我来了!”老板笑着说:“好,快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忍不住发笑。)师:哦,还有错?来,你说。

生1:不是,是等到他到集市的时候,集市早就散了,他没有见到老板,没有买到鞋。

师:哦,原来如此。于是,集市上就有人对他说:“为什么你买鞋不用你的脚来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号码,我对自己没有自信。(讲到最后一句话时,教师故意拉长声调。)(生迅速举手)

师:哪里有错呢?书上不是明明白白写“无自信”吗? 生1:不是没有自信,是不相信自己。生2:是不相信自己的脚。

师:哦,原来古代汉语中一些词与现代汉语已经不一样了,不能乱解释。谁能再解释一下这个“自信”?(投影展示全文,强调“自信”。)生1:不相信自己的脚。生2:不相信自己的脚。

师:那谁能给我们解释一下这句话?(投影出示:宁信度,无自信也。)生1: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生2: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师:全班同学一起说一说。

学生: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师:聪明的孩子已经把这句话的意思在书上标记出来了。(投影展示这句话的意思。学生做笔记,教师巡视。)

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老师好歹完成了这个任务。不过,我也知道自己完成得不够精彩。好在我们班还有不少讲故事的能力。谁能挑战老师,充分而合理地发挥联想和想象,把这个故事讲得更生动、形象?(有几个学生马上就举起了手)

师:不急不急。咱们先在小组内说一说,比比谁说得好,选一个说得最好的同学。(学生在小组内迅速开始交流。教师巡视,并听听学生的故事。)

师:好,谁来挑战老师?咱们请一个同学来交流,其它的同学充分发挥善听的特长,给他提提建议。(很多学生举起了手)

生1:从前在郑国有一个人,他穿鞋子特别浪费,隔不了多长时间就要浪费一双鞋子。这不,今天他又打算去买一双鞋子。他先用尺子量了量自己鞋子的尺码,然后把这个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忘了带了。等到他到了集市上,才发现自己忘了带尺码。怎么办呢?没办法,只好回家去拿。可是他的家离集市又有一点远。等到他再次回到集市上的时候,太阳落山了,集市都已经散了。这个时候,那些赶集的人,就有人对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来试一试呢?”他说:“唉,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师:好,故事讲完了,谁给她点建议?

生1:我认为她讲得好。比较流畅。如果她的声音再宏亮一些就更好了。(师微笑着看着刚刚讲故事的同学)生2:我认为她的声音是可以的。而且她还加入了自己的联想,把故事讲得很清楚,也很流利。我觉得不错。

生3:我觉得她的故事总体来讲,能理解课文,也有自己的想象。但是,既然是讲故事,还应该加上自己的动作、表情。这样才能更生动。3.韵味朗读。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评价高手”。通过我们自己的总结概括,我们知道,把一个故事讲好听,得先理解课文,还要加入自己的联想想象,而且还要借助表情、神态。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小呢!这个任务完成得不错。但“学无止境”嘛。我们要向更高峰挑战。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篇幅短小,但看似简短的字词中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因此,也就显得韵味十足。那么,谁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读出这则文言文的味道呢?给大家一点时间准备一下。(生在小组内积极朗读。老师巡视。)(生1读)

师评:读得比较流利,看来你理解了课文。但是,味道,还差了一点。(生2读)

师:嗯,不错。你注意了停顿,有了进步。这样吧。老师也来和大家一起读一读。(投影展示:课文用竹筒的形式打开,同时,古筝音乐响起。)(师故意朗读得摇头晃脑,有些夸张。)

(部分学生也开始跟着老师悄声地读,或开始闭眼晃脑。)

师:好,接下来,再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咱们看看你能不能读出味道。(学生在小组内朗读或自由朗读,老师巡视。)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让我们把这种美,再次呈现出来。请齐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

师:很好。有抑扬顿挫,有轻重起伏,有高低错落,这才叫读书。希望同学们今后都可以喜欢上这韵味十足的文言文。

三、联系生活,理解寓意

师:有人说,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刚刚我们一起读了几遍课文。我还真就产生了几个疑问,我提出来,大家帮我解决一下。(学生很惊奇地望着老师)

师:在《郑人买履》这篇文章中,郑人最终买到鞋子没有呢?(学生:没有。)那么,谁能给他提个建议,告诉他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 生1:直接用脚去试。

师:买鞋只是生活中的小事。但是如果没有人给他提醒,那这个郑国人的可能在今后的生活中还会犯这样的小错误。为了让郑人今后的生活不再闹笑话,谁能给郑人今后的生活提点建议,告诉他今后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投影出现一个很疑惑的郑人图片,并配上语言:我应该怎么办呢?(学生思考片刻)

生1:做事情要动脑筋,应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

生2:我想告诉他,今后要尊重一些应该有的规律,不能够墨守成规。生3: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多想一想。

师:推人置己。在你们的帮助下,郑人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了。那么,你们知道自己今后应该怎么做吗?

生1:我们不能像他一样。我们应该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生2:我们应该对自己有信心,遇事要灵活处理。生3:不管做什么事,都应该多动脑筋思考。

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说说自己的收获。而我们的作者韩非子,用了这么一句话:(投影出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世间万物发生变化,事情也随之发生变化。当事情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要做好各种准备。不能墨守成规,要尊重客观规律,遇事要多动脑筋,这便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板书:寓意。)

四、背诵小结

师:寓言故事,生动有趣。文言文又韵味十足。为了让这两种中国优秀的文化能够传承下去。我邀请大家和我一起完成最后一个任务:根据自己的理解,让我们一起齐背课文。先准备一下。(学生自由朗诵,或找同学背诵。)师:好,谁来做这个勇敢的人?

8(生1背)

师:真不错,背得流畅而有味道,看来你已经真正有了收获。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用我们自己归纳的方法(手指板书),弄懂了课文字词,理解了课文内容,并悟出了其中的道理。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多学,多归纳,找出更多的学习方法,让我们的学习更有趣,更快乐!也希望我们都能从寓言中汲取教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五、布置作业

1、将这个故事讲给你喜欢的人听。

2、课外阅读《伊索寓言》。

第五篇:《郑人买履》教学设计(定稿)

《郑人买履》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归纳方法

1、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不少的寓言故事,知道了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它用简短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谁能把你知道的寓言故事和它告诉给我们的道理简单地说一说。

生1:我知道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它告诉我们„„ 生2::我知道寓言故事《狐假虎威》,它告诉我们„„

2、师:看来,同学们以前学过的知识还掌握得挺牢固。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则新的寓言。(板题,强调“履”字的写法。)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郑人买履”。)

师: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郑人买履”是什么意思?

生:郑国人买鞋。

师:你是怎么知道“履”的意思就是“鞋子”的呢? 生:从书上的解释中看出来的。

师:你真会学习!参照注释理解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好方法。(板书:参照注释理解。)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当我们拿到一篇文言文,首先应该做什么呢? 生:要多读几遍。

师: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板书:朗读。并将之与“参照注释,理解”共括为“方法”。)

二、初读课文 1.初步感知。

1(1)师:很好,今天我们就用你们自己归纳的方法来学习这篇文言文。首先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边听边给难读的字标上拼音,并试着划出文中的停顿。(播放录音)

(2)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模仿录音中的朗读,看着大屏幕自己读一读,要读准字音,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出示全文)(3)汇报:

①师: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一听?

师:不错!声音很洪亮,尤其是文中的这个多音字“度”,你读得很准确。这个字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出示全文,三个“度”字用红色字体强调。)你能带着大家读一读吗?(出示句子,生带读含“度”的三个句子。)②师:谢谢你!老师想问你:你这样读的理由是什么呢?

生:在预习课文时,通过书上的注释我知道了在“先自度其足”中这个字的意思是量长短,所以读“duó”,在“吾忘持度”和“宁信度”中,它们的意思都是指量好的尺码,所以都应该读dù。师:非常棒!判断准确,表述清楚。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③师:(出示全文)还有谁来读一读?(生读)不错!字正腔圆。

④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读啊,想读的同学请站起来,我们一起读一读。(生齐读)(4)师:同学们读得真流利!那这些深奥难懂的文字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接下来我们小组合作学习,在读中来理解课文内容。

三、自学课文,理解内容。

1、自学课文。

师:请一个同学读读自学要求。(大屏幕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读一读:大声朗读课文,根据注释、大意理解难懂的字、词、句。

2、议一议: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

3、想一想:这则寓言对你有什么启发?

按照要求,开始学习吧!(学生朗读理解,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汇报第一个问题: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讨论也很热烈!谁先来说一说,你们小组读懂了哪些字、词呢?

生1:我读懂了“置”的意思是放。生2:我读懂了“操”的意思是拿、持。„„

师:那你们还读懂了哪些句子?

生3:我读懂了第一句,它的意思是有个郑国人要买鞋。

生4:我读懂的是第2句。它的意思是:先自己量了一下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师:真不错。还有谁给我们汇报一下?

生5:我读懂的是人曰:“何不试之以足?”,它的意思是:有人说,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他说:

生6:我懂的是这句: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汇报第二个问题:质疑,解疑,突破重难点。

师:那对于这篇课文的内容,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 生质疑,解疑。

1、生1:我知道这则寓言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作者就是韩非子吗? 师:有谁给他解答一下?

生1:韩非子是一个人名,他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作品是《韩非子》,共五十五篇,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我们今天所学的就是其中一篇。

师:你的课外知识可真丰富!不愧是“阅读之星”!还有什么疑问吗?

2、生1:老师,在句子“置之其坐”中是“坐下”的坐,可在译文中怎么变成“座位”的座了呢?在“反归取之”中是“反正的”反,在译文中却变成了“返回”的反,这是为什么呢? 师:有谁给他们解答一下?(没人举手)

师:它们都是通假字,“坐”通“座”,它的意思是座位。“反”通“返”,它的意思是返回。(出示)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3、生:课文中多次出现了“之”字,它们的是什么意思呢?

师:有同学知道吗?那老师来给大家讲讲吧!(对着大屏幕讲解“之”的不同用法)

3、巩固课文内容

师:刚刚我们一起配合,理解了课文内容。有一个叫“小马虎”的同学,他学习了这则寓言后,就将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其中,有几个句子他是这样说的。请同学们仔细听一听,他错在哪儿呢?

①师:第一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座,至之市而忘操之。他是这样理解的:(播放录音“有个姓郑的人要买鞋,先自己量了一下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口袋里,就到集市上去了。”)错在哪儿呢?

②继续纠正第二句。“宁信度,无自信也”他是这样说的,(播放录音:“宁可信尺码,我对自己没有自信。”)正确的理解是怎样的呢?

师:大家能够非常准确地指出“小马虎”的错误,说明你们已经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4、讲故事

师:接下来请大家在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在小组内分角色讲一讲这个故事,比比哪组讲得好。

师:哪个小组来讲讲这个故事?咱们请一个小组来交流,其它的同学认真听。(很多学生举起了手)

生分角色讲故事。(出示全文)

5、拓展、指导朗读

师:讲的不错!看来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了。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卖鞋的老板,一个顾客站在你的鞋摊前想买鞋,你会对他说什么呢? 生1:客官,整个集市上,就数我们店里的鞋款式最多。您瞧瞧!生2:这面料、这做工,简直没话说!

生3:这鞋不仅质量好,价格也很便宜,我给您挑一双试试吧!师:这个郑国人把鞋拿在手上,左看右看,却说了一句——生齐答:吾忘持度!你觉得他会怎样说这句话?(课件出示句子:他会——地说:“吾忘持度!”)生1:他会惊讶地说:“吾忘持度!” 生2:他会着急地说:“吾忘持度!” 生1:他会恍然大悟地说:“吾忘持度!”

师:好极了!哪两位同学来演一演这位郑国人买鞋时的情景? 生进行情景表演。(出示插图)

师:(出示问题)于是这个郑国人匆匆忙忙回家去取尺码,等他回来,集市已经散了,他没有买到鞋。这时,周围的人们议论纷纷。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指名说)

生1:这个人真是奇怪啊!他不会用脚试试吗? 生2:这个人没长脑子吗?真是太笨了!

生3:我从见过谁这样买鞋的。还有什么比自己的脚更准确的? 生4:这个人跑来跑去,结果还是没买到鞋,真是好笑!如果当时你就在人群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1:我会充满了疑惑。

师:那你带着疑惑来读一读这个问句。(出示句子)师:当时就在人群中的你,还会觉得怎样? 生2:我会觉得惊讶。

师:那你惊讶地问一问?(生读句子)(根据生的朗读情况给“何不”加着重号)师:除了惊讶,还会怎样? 生3:我还会觉得奇怪。师:带着这样的语气读读!师:还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生4:还会觉得不可思议。师:那你读出不可思议来!

师:听到别人这样问,这个郑国人是怎样回答的?(全班齐答——(出示句子)宁信度,无自信也。)师板书:宁信度,无自信也。

师:大家想一想:如果买鞋的老板再劝他买,他会不会改变主意呢?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宁)(“宁”加着重号)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1: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顽固的人。师:那你能读出他的顽固吗? 师:很好!还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2: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倔强的人。师:那你倔强地读读这句话!(生读)师:老师听出了这个郑国人的倔强。生2: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呆板的人。师:那你读读!(生读)师:确实呆板啊!

师:下面,请大家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一读这两句对话,注意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出示对话)哪个小组先来试试? 师:不错!读出了人物的特点!如果能加上一些动作和表情就更好了,哪个小组再来试试?小组表演读。

师: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读,这样吧,请全班女同学问,男同学来回答,和老师一起读一读。

三、联系生活,理解寓意

(1)师:这位郑国人宁可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他买鞋的故事,成为了千古笑谈。谁能给他提点建议,告诉他今后应该怎么做?

(投影出现一个很疑惑的郑人图片,并配上语言:我应该怎么办呢?)生1:做事情要动脑筋,应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生2:我想告诉他,今后要尊重一些应该有的规律,不能够墨守成规。生3: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灵活处理。

(2)师:从这个郑国人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生1:我们不能像他一样。我们应该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生2:我们应该对自己有信心,遇事要灵活处理。生3:不管做什么事,都应该多动脑筋思考。(3)揭示寓意。

师:(出示句子)当事情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要做好各种准备。不能墨守成规,要尊重客观规律,遇事要多动脑筋,灵活办事。)这便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板书:寓意:多动脑筋,灵活办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4)列举事例。

同学们,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不难发现还有很多类似“郑人买履”之类的事例,你发现了吗? 汇报:

生1:有的同学家庭作业本不带回家,就不做家庭作业。

生2:教室门关了,有的同学进教室拿东西,从窗户爬进去,又从窗户爬出来。生3:有个别同学不带餐具,就干脆不吃饭。

生4:我们以前学过得寓言故事《刻舟求剑》,那个在刻记号的地方找剑,也是同样的道理。

生5:我还知道《削足适履》的故事,有个人把自己的脚削了去穿小了的鞋,也是这样的道理。

四、试背课文

师: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篇幅短小,但精炼的语言中却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因此,也就显得韵味十足。伴随着这古典的音乐,让我们把文言文的韵律美,再次呈现出来。(出示插图,同时,古筝音乐响起。)请同学们试着背一背课文,不能背的可以看书。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7(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用自己归纳的方法(手指板书),理解了课文内容,并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多学,多归纳,找出更多的学习方法,让我们的学习更有趣,更快乐!也希望我们都能从寓言中汲取教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2)布置作业

1、背诵寓言《郑人买履》。

2、将《郑人买履》这个故事讲给你喜欢的人听。

3、课外阅读《伊索寓言》。

21.2_郑人买履_教学设计_教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