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季节与气候教学反思
<<季节与气候>>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并让学生在认识气候特征的基础上归纳出由气候引发的动植物季节性的变化、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在教学时感受自然界的四季气候和课文插图中的所反映的自然景物来引导学生归纳四季的气候特征。培养了学生归纳能力和感受自然事物的能力。我们这里是一个四季比较分明的地区,所以对于每一个季节都有鲜明的气候特征,孩子们平常有所观察但却没有做过系统的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归纳,使新旧知识融合于一体,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最后又回归到感性上,使孩子们对气候与季节的理解产生了一个飞跃。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在总结归类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基奠十分丰富,不仅气候特征明显,而且语言表达也十分到位,用词准确生动,再次证明课程不是单一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课程之间是相融的。比如前两天学习关于天气的谚语,孩子们早已耳熟于心,原来在语文课本中已经学过,可见语文是学好一切的基础,但通过科学的理论依据,便使机械化的背诵变得生动.
第二篇:气候与季节教学设计
《气候与季节》教学设计
宁阳县乡饮中心学校:张利
教学目标: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2、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3、能够持之以恒地观察动植物的变化,养成记录观察现象的习惯。重点: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难点:长期观察并记录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小组学习记录单
学生:收集整理四季的特征(可以从气温、降水、人、动植物的变化等方面描述)教学过程:
一、经验交流、理解气候特征的概念
1、谈话:同学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谁能说一说。学生汇报:春、夏、秋、冬(板书)
2、交流:真棒!那你知道它们在一年中是怎样变化的吗? 学生交流汇报可能: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有规律的变化。教师小结:我们把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索《气候与季节》的奥秘吧!
二、合作探究、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1、交流:谁能说说我们这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汇报可能:小草、柳树发芽了,桃树开花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天气变暖和了,人们换上了春装等。
2、想一想:是不是每年的这个时间“树木都会发芽、桃树都会开花、天气都会变暖和”呢? 学生交流汇报:是
教师小结:我们把拥有这些特征的时间段称为“春季”。
3、思考:春季拥有这些气候特征,那么“夏季、秋季、冬季”又有哪些特征呢?你能说一说吗? 学生汇报:能
4、小组讨论: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分类整理在我们的记录单上。学生交流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要求:下面我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汇报。在此提醒同学们“汇报的小组要大声说出自己的发现,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及时进行补充”。
6、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板书记录各个季节的气候特征。小结:通过刚才的整理与交流,我发现同学们都是善于观察、善于积累的孩子。由此可见,在一定的季节总有特定的气候特征,科学家把具有这些特定气候特征的时间段称之为季节。
三、交流分析、形成认识
1、交流:你能判断出“我们当地现在属于哪个季节吗?” 学生汇报可能:春季或夏季(如出现夏季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目
前的环境特征)
2、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四季的划分标准有很多。一般按照节气进行划分(课件:以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至(12月21日)作为四季的开始。即:春分到夏至为春季,夏至到秋分为夏季,秋分到冬至为秋季,冬至到春分为冬季。从月份来看以阳历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小结:其实,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特定的气候特征,不同的地区它们的气候特征也各不相同,这里面的奥秘等待大家去探索!
四、进一步认识气候对人类生活、动植物的影响
1、交流: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图片,看一看你能判断出,图片中属于哪个季节吗?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
2、讨论:仔细观察这幅图片,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燕子四季变化的图片)学生讨论汇报:
3、思考:动物在不同的季节会发生变化,植物和人会不会受季节的影响呢?学生交流汇报
小结:由此可见,气候与季节的奥秘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能够坚持观察记录我们当地气候的特点,发现其中更多的奥秘!板书:
气候与季节
第三篇:气候与季节教学设计
《气候与季节》教学设计
姓名:陈爱婷 工作单位:山西省临汾市浮山县文昌小学 邮政编码:042600 电话号码:*** 邮箱:cat.512@163.com 教材分析:
本内容安排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心天气》的第五课。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继前四课观测天气现象后引入气候概念,运用前四课的学习成果将视野扩散开来研究四季的特征,是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同时,又将学生的探究引向对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的认识,使学生对动植物的关注扩展到变化,对学生以后学习生命历程和生物的进化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年龄特点,目前还不能抽象地从气象的角度概括出季节的气候特征和气候指标的系数变化,只能借鉴气候的具体现象来认识季节的气候特征。学生可以通过描述当地最具季节特征的景致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来反映当地四季的气候特征。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对动植物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2、能够比较出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3、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四季的变化,欣赏四季的美丽景色。
2、持之以恒地观察动植物的变化,并养成记录观察现象的习惯。教学重点: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教学难点:
长期观察并记录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教学准备:
关于四季特征景致的图片,音频,视频,成语卡,磁钉。设计理念:
该课教学力争建构充分体现调动主动学习意识进行有意识学习的理念,将学生从被动应对者导向主动探究者。让学生从不知到知,由不了解到了解,最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设计特色 :
古诗引入,集中话题,引起学生对气候与季节的兴趣。通过学生课前预习,小组展示汇报补充,初步认识一年四季的气候特征,再通过多种练习,(成语找家,听声音辨季节,别样的景致),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巩固。及最后让学生用描写四季的古诗,巩固所学并适度进行课外拓展。
教学过程 :
一、集中话题 1.PPT出示:
《四季》
春赏东郊青草枝,夏游南湖绿荷池。秋饮西廊黄花酒,冬吟北国白雪诗。
提问:诗中描写了哪几个季节?分别写了四季的哪些有代表性的景物? 【设计意图】从最简单,最浅显的,学生最熟知的问题切入,引起学生对气候与季节的兴趣。
二、探索和调查
1.说得真棒!这些景物总是会出现在特定的季节里,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季节拍摄的吗?
2.你怎么知道是秋天呢?
3.像这样在一定地区出现的规律性天气现象,就是该地区的气候特征,而图片上这些就是我们这个地方秋季的一些气候特征,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秋天的气候特征呢? 4.师:小结,我们刚才从天气的变化,动植物,人们的衣着在四季的变化等几个方面总结了秋季的气候特征。
【设计意图】四个季节,一下子让学生来说不容易着手,从中挑选一个季节让学生来说,这样问题相对集中,学生易于表达。
4.小组讨论汇报:其他三个季节的气候特征是什么样的? 师:建议大家跟我一块从这三个方面归纳四个季节的特征好不好? 指名读合作要求,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交流。抽生展示汇报,其他学生作补充。
【设计意图】从一个季节幅射到其它季节,这样学生有话好说,也能从刚才的季节的练说中得到迁移,获得表达的技巧。
5.巩固练习:
(1)成语找家:根据成语判断季节。抽生板贴。
花红柳绿,冰雪消融,皎阳似火,郁郁葱葱,硕果累累,枫林如火,冰天雪地,万物凋零。
【设计意图】有些成语比较抽象,画面感不强,用图片唤起学生的已有感知和记忆,从而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2)听声音辨季节:并说出自己的判断依据。多媒体:雷雨声,夏季傍晚的蛙声,西北风。(3)别样的景致:
多媒体:万物复苏的景致,秋天的景致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视听效果,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入手,强化对四季气候特征的认识。
6.在不同的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1)植物在四季的变化。
以学生最熟悉的苹果树和柳树入手。学生看图或音像资料后说,再适当补充。(2)动物在四季的变化。
以青蛙为例,抽生补充。(动物的迁徙和冬眠)【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每个季节最具有代表特征的动植物的变化来把握气候特征。同时,学生也可根据气候的变化来判定动植物有什么变化。这样学生才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学生便会从主动学习变为有意识地学习。
三、拓展与回顾 1.描写四季的古诗词。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诗句。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回忆古诗中描写四季的诗句,达到学科整合的目的。
四、课后作业
观察小动物和植物,把自己观察到的它们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记录下来。【设计意图】学习的目的最终是走向实践,并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所学。朱熹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便是对科学生活化最好的诠释。
板书设计:
春
冬 气候与季节 夏
秋
第四篇:天气与气候教学实录与反思[模版]
天气与气候教学实录与反思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词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讨论当地天气情况,学会根据天气预报节目,培养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和自然现象,初步建立起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正确认识。4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区别天气与气候;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 从当天的天气现象进行提问,引入新课学习。
板书课题: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 天气与气候
师:从多媒体课件上学习上学路上的四幅图,让同学们思考:这四幅图中分别是什么样的天气?(晴、雨、大风、雪)感受如何?(从而引出“天气”的概念与特点)。
投影:
一、天气
1、概念
2、特点
师:“天气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每一天的天气状况呢?在民间有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咱们交流一下,看谁知
道得多?”(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投影:关于天气的词语。
过渡:“光靠词语是不能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看天气预报)
师:“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
生:“要靠卫星云图”。
投影:卫星云图。
师:讲解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
设问: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根据天气符号)
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活动: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
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
投影:“比一比”(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兴趣中获取地理知识)。
师:结合“沙尘暴”的符号,补充沙尘暴的有关知识,同时让学生思考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为什么经常发生沙尘暴?应采取什么措施?
投影:“风”的符号,设问: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说明:第一,什么是风杆、风尾、风旗。第二,风向的判断。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
过渡:“熟记了“天气符号”,假如给你一幅城市天气预报图,你能当一次小小天气预报员吗?”
投影:“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发布天气预报(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对天气符号的记忆)。
过渡:“人们知道每天的天气情况,就可以合理安排户外活动。”
投影:课本第59页活动2的图,解答问题。
师:让学生谈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引出“气候”,然后让学生读书,掌握气候的概念与特点。
投影下面的表格:
天气 气候
概念
区别
学生结合表格把问题写出来(目的是加深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投影:判断下列词语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①温和多余 ②阴雨绵绵 ③四季如春 ④阴转多云(让学生判断,目的是正确区分天气与气候)。
阅读“大气环境监测”,让学生知道现在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的质量,列举一些事实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问: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事呢?(学生分组讨论)
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活动:搜集天气谚语,并验证其准确性。
板书设计: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1、概念
2、特点
二、天气预报
1、卫星云图
2、天气符号
课后反思: 本课时是《天气和气候》的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天气”、“气候”的区别和联系,学会收看收听天气预报,初步认识天气预报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贯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把课本上的理论转化为可视可感的多媒体信息,将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从我们现有的条件出发,本节课只采用一般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主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积极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学会归纳,把日常生活和地理知识相结合,从学习中掌握知识,并学会用之于生活。学习方法上主要教学生学会利用表格、提纲等对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
教学设计只是课前的理论程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并不一定非按之操作不可,只宜作为书面化的教学程序,在教学过程中只要不离纲本,多即兴成分也无不可,如本节可分两课时,把天气预报符号识别的教学设计为活动课,但现有的学生素质要开展活动肯定不易。
评课记录:陈玉兰老师对人教版地理科第四章第一节《天气与气候》的执教过程,教学前陈老师精心准备了多媒体课件、设计了教学环节,在师生互动中完成了教学内容,达到了教学目标。总的看来,本节课算是一堂成功的公开课,我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看法如下:
教学中的优点:
(1)、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精巧,环环紧扣,教师思路清晰,环节间过度自然。
(2)、在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并把信息技术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学过程整体优化,基本达到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理念。
(3)、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发言积极,整个课堂活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较充分发挥。
(5)、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能与学生身边的现象结合起来,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又解决了实际生活气象问题,又解决了现实生活现象。
(6)、讲练结合,相得益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将课后的练习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当堂过手;还有对当堂所学知识当堂进行练习。
(7)、教学内容容量适当,短时高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基本上学会了识别天气预报常用的符号,看懂天气预报图,能正确区分天气、气候的概念。
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板书应当更规范,工整。随意性太强。
(2)、教师教态不够自然大方,语言的表达可以更加精练准确,语气抑扬顿挫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激情。
(3)、课堂中注重知识点的掌握,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体现较少。
第五篇:《天气与气候复习》教学反思
《天气与气候复习》教学反思
南阳市22中学 罗 丹
1.教学设计反思
这节复习课的内容设计紧扣课标,结构设计主线清晰,大量读图用图的教学环节设计突出了地理学科特点。2.教学过程反思
教材处理上,整合了大量教学内容,调整了教学内容顺序,很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可以让学生多举一些例子(气候与生产生活); 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知识框架图帮助更清晰地呈现本课内容,突显这节课的结构;
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教师要多问学生“为什么”,让学生在课堂上锻炼地理思维能力,将一道题的答案,考查的知识或规律,乃至同一类问题都带出来一并解决,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归纳总结,还要教会学生将学过的东西进行迁移运用(例如,世界气候分布中,“某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是什么”,可以迁移运用到到区域地理中的“某地区或某国家有哪些气候类型”这类问题,相互关联,将地理规律性的知识融会贯通)。3.教学方法反思
读图分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锻炼了学生读图用图解决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能力;
难点部分(例如等温线图的判读)可以再详细指导一下读图方法; 可以适当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解决重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