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资深媒体人李泳:国产电影热映 ,是全民狂欢还是指尖泡沫?
编辑:风华正茂 识别码:24-264406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3-31 09:37:36 来源:网络

第一篇:资深媒体人李泳:国产电影热映 ,是全民狂欢还是指尖泡沫?

7月28日晚,阿里娱乐宝的一位工作人员在朋友圈晒出了《捉妖记》票房破15亿的庆功照,超《泰囧》、超《侏罗纪世界》、超《复仇者联盟2》,势如破竹般地在上映12天后登上内地影史票房季军宝座。暑期档本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没想到开场的三部电影,就让全民狂欢了。

《大圣归来》直奔7亿票房,不停刷新国产动画的纪录,不论是总票房纪录还是单日票房纪录,不论是国内版权销量还是海外版权销量,都把《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国产动画甩出了九霄云外。《煎饼侠》也是以一天破一亿的速度增长着,相比较而言,它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一部2D电影,几倍于《捉妖记》。

去年有句话叫“不想当导演的作家不是好赛车手”,因为看到了电影市场的红利,两位最有商业头脑的作家投身做了导演,带动了国产电影的一波讨论潮。国产电影成功的秘诀无非三个,“资深媒体人李泳不生产电影,资深媒体人李泳只是明星的搬运工”“大难不死必成大侠”“炒结婚,炒离婚,炒复婚,不如炒情怀”。从最近这三部卖座电影来看,似乎还能看到这些所谓秘诀的影子在,但市场的态势开始朝更多元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于是,资深媒体人李泳又要讨论到底是全民看电影的好时代来了,还是国产电影又拥抱了一次泡沫而已? 对国产烂片不堪忍受的“自来水” 用“情怀”在朋友圈刷屏

从一位80后公关“万能的大叔”的朋友圈看《大圣归来》如何点燃情怀,是件很有意思的事。这部电影的口碑传播称得上是现象级的,因此还诞生了一个新词:“自来水”,这是《大圣归来》粉丝们的自嘲。那么,这场自发组成的自费水军是如何被召唤的呢? 想必很多人都和“万能的大叔”一样,电影上映前就被朋友圈的情怀刷屏了。先是一篇《曾经命悬一线的<大圣归来>成了电影圈的一次“集体高潮”》,文中专访了导演,7月12日首发于“娱乐资本论”这个公众号,这是由新京报财经记者郑道森和文娱记者吴立湘共同运营的。

稍后就出现了一篇名为《大圣归来原画手稿流出!太惊艳了!》的文章,也是在7月12日,由“视觉志”首发,酝酿一天后,阅读数就突破了10万多,点赞量突破了1万。大叔说:“视觉志这篇文章应该是电影制作方为数不多的一次花钱推广,但也是这篇文章为《大圣归来》爆发性传播奠定了基础。”

其实,两篇文章的形式虽然不同,但内容是有相同核心的。比如,制作班底全部为中国人,100%“中国制造”的动画电影,拒绝改剧本被投资方撤资,耗时8年,没钱做宣传,上映前被迫剪掉30%等,这些碎片情怀唤醒了“自来水们”对国产动画的期待。

有一位网友评论道:“陪伴资深媒体人李泳童年的不是哆啦A梦,而是齐天大圣。”《西游记》是中国动画的一个符号,无可置疑的好IP。

虽然在独立影评人大米看来,《大圣归来》还有很多缺点,故事开头向《大闹天宫》致敬,小唐僧的造型Cosplay了《卑鄙的我》里的朝天辫小女孩,石头人的角色也早在《指环王》中出场过。《大圣归来》也许有模仿痕迹,画面也许还过于粗糙,台词也许过于网络化,但是这些都阻挡不了“自来水们”。

笔者认为,这是观众完全自发地报复《小时代》等烂片霸屏的现象,说明电影市场开始自发的去泡沫化。有家影院在《大圣归来》上映期间发声:“今天还你个100%的排映。不是什么任性,只是助你逆袭一臂之力。”用影评人纳兰惊梦的话来说就是:

“这是一场自下而上的运动,不完全是自来水们的功劳。” 电影院挤满“三世同堂”

小巴西和老阿姨都看得懂的才是好电影

小熊是一位典型的90后宅男,每周都会追《屌丝男士》。前几天,他难得在朋友圈发了一篇长文《为什么一部喜剧把我看哭了?》。和其他人一样,一开始听到《煎饼侠》这个名字时,他是拒绝的,觉得取名字没有诚意的都不是好电影。

“我生平只被两部喜剧看哭过,一部是周星驰的《喜剧之王》,一部是大鹏的《煎饼侠》。觉得两者很像,是因为他们对掌声和鲜花都保持着自嘲式的清醒。”小熊说道。

周末,电影院人头攒动,现场购票真的是一票难求。在《捉妖记》场外排队的不少是“三代同堂”来看的家庭。刚散场,一位奶奶就抱着孙女,不停地称赞着胡巴,临走时还不忘和胡巴拍照留念。如纳兰惊梦所言,老太太都看得懂的就是好电影。

大约半年前,记者就在上海大悦城的电影院里看到了这个萌妖,宣传物料一摆就是半年。《捉妖记》其实在2014年就拍完了,后来因为主演柯震东吸毒事件,被迫换井柏然重拍所有柯震东的镜头,额外投入了7000万元的成本,还加入了姚晨和汤唯的搞笑客串。真可谓是“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倚”啊。

影评人藤井树认为,这三部电影的受众群是明晰的,《煎饼侠》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大多来自于《屌丝男士》的粉丝积累。《捉妖记》则是一部典型的合家欢式电影,小孩到老人都爱看。《大圣归来》打开了成人动画的窗口,《喜羊羊》和《熊出没》都是给5岁左右的小朋友看,但《大圣归来》至少将观众的年龄层提高了15到20岁。可以看到,看电影不再是年轻人的娱乐,她还乐观的说道:

“观众年龄层越来越丰富,说明需求越来越多元,这是国产电影的一个健康发展的信号,我认为全民看电影的时代已经到来。”

BAT笑了

国产电影终于成了“好的投资品”

在《小时代》爆收票房时,著名财经评论员郎咸平就对阿里娱乐宝大加赞赏,他认为,即使现在只是国产电影的泡沫又有什么不好,众筹电影让老百姓能够分享电影市场的红利,老百姓投资了以后自然会呼朋唤友地去看电影,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郭敬明的10万粉丝为《小时代》众筹了1000万,而且大多是20到25岁的年轻女性。现在,《大圣归来》的片尾字幕中,出品人一栏滚动着100多位小朋友的名字,电影制作初期就得到了这100多位小朋友家长的投资,众筹了700万元。

再来看,《捉妖记》的出品方包括了腾讯,《煎饼侠》的出品方是搜狐,张朝阳在搜狐发布第二季度财报时表示:“《煎饼侠》贡献的利润大约有1800万美元,会计入第三季度财报。”看来,《煎饼侠》的成功也让搜狐更有信心投资自制电影了。

从2010年到2014年,电影行业的收入呈十几倍的增长速度,这就可以看出BAT为何纷纷成立影业公司了。曾有圈内人士这样总结道:“未来电影都是为BAT挣钱。”

不过,中国电影80%的收入来自于票房,而对标美国,只有30%来自于票房,70%都来自于DVD、玩具等衍生的后市场。郎咸平认为,中国电影在知识产权保护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成长,如果中国追上美国现在的水平,至少可以在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中增加一个亿的就业人口。

向来对国产电影诸多批评的影评人,也都认为国产电影的春天要来了。藤井树说:“这波热潮将继续蔓延,即将上映的《滚蛋吧!肿瘤君》有白百何这个票房保障,国庆档的《港囧》、贺岁档的《恶棍天使》等都值得期待。”纳兰惊梦说:“这几部片子的制作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几年对进口片的限制,给国产片让路了。电商对电影票的补贴政策,让观众9元、19元就能方便地买到电影票,比同类的娱乐要便宜得多,变相地带动了观众的消费热情。”(本文作者孙妍,由IT时报授权网络首发)

第二篇:资深媒体人李泳:黎万强:离开的这一年我在摄影、看书、自驾和发呆,年底回归小米[范文]

在雷军一个简短的致辞结束之后,掌声响起。几分钟后,黎万强走上了台,这是他的个人摄影展。

黎万强反戴着一顶鸭舌帽,穿着蓝绿色的T恤和一双黄色的脏脏的运动鞋,如果不留意他手腕上的黑色小米手环,他看起来就像一位刚入行的不修边幅的艺术家。他用那些有着浓烈色彩的花和天空、虚掉的叶子以及倒立着的草地和树来展现他的艺术理念,他还在现场公开谈论和反思他的中年危机。最后,他略显突兀地用了一点点时间去回应传言,他说,“我会在今年年底回归小米。”说这句话时,他有些哽咽。

黎万强暂别小米是在2014年的10月底,小米如日中天,它刚刚超过了三星和联想,成为中国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商,一骑绝尘。曾经一度小米被认为是最懂营销的互联网公司,而黎万强则是「小米营销」的缔造者之一,那时黎万强的事业同样如日中天。

黎万强,设计出身,最早是金山软件的设计总监,后来作为小米合伙人邀请加入小米。与其他几位小米联合创始人相比,他资历较浅,但爆发最早。黎万强从MIUI做起,后来接管小米网,再到掌管小米的市场、营销和品牌——后来被认为是小米成功关键的几个步骤,刚好都被他踩中了,他也由此成为雷军之外,小米的第二号代言人。

起初他作为外行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但他幸运地点亮了之前所有的积累,形成了新的方法论。他对于产品营销规律的把握,和这个时代无比契合——手机厂商第一次不再关心广告和渠道投放,而是用户心目中的标签和口碑。他的竞争对手评价他颠覆了传统手机品牌的营销方式——而这很大程度得益于他极度较真的性格(“较真”是雷军对黎万强的评价),以及他从未受到过传统营销的教育和浸染。

“离开”小米前,黎万强著书《参与感》,他在书中详细、毫无保留地论述了小米崛起的背后——口碑——以及口碑背后的秘诀。《参与感》之后,圈内开始流行一句话:「中国营销哪家强?小米雷军黎万强」,而这句话带来的并不全是正面效果。有人将小米成功的关键视作是营销,而营销的关键在于黎万强。在某种程度上,人们会有意无意忽视掉小米首先是一家极致的产品公司,其次才是一家营销见长的公司。在有些人看来,小米时期的黎万强就是一台机器,他可以在下属心中引起恐惧,但同样可以为了得到雷军的一句赞扬从黎明忙到半夜。在每年小米最重要的盛事——发布会之前,他会详细研究每一个细节,从PPT的色彩、顺序、措辞到每一排椅子的布置和灯光的效果。他有一次甚至发现并指出了小米网上某个不起眼文案中的一个错误的标点。他的同事这样描述他的管理风格——「用鞭子抽着你往前走,在他的心中有一把尺子,只有他自己和他的部门都达到尺子上的某一个刻度,他心中的焦虑才会缓解。」

和这家四年成长到450亿美元估值公司中的很多人一样,黎万强也面临深深的焦虑。这种焦虑一部分或许与他“二号代言人”的身份有关,另外一些则不足为外人道。

从2013年开始,细心的小米员工会发现在黎万强身上发生了某些变化,一方面,他公开讲话不再羞涩腼腆而是收放自如。但也有人注意到,前一秒还在众人前亢奋不已的黎万强,一个人回到办公室后会坐在椅子上发呆。「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他的同事说。

在2014年的一次小米新品发布会,一位小米员工看见站在舞台幕布后方的黎万强,他以一种奇怪的姿势站着。他的大半个身子都在阴影里,脸却被舞台的灯光照亮。他的身体看起来还没有从紧张的发布会气氛中走出——双手正紧紧握着拳,但眼神却显得空洞而涣散。这时候,有人走过去拍了他一下,「阿黎,干嘛呢?」他猛地一晃,眼神迅速恢复了光亮。

2014年12月底,黎万强首次告知他的团队他将要短暂离开小米。“很快讲完之后就扭头离开办公室,怕自己控制不住。”黎万强说。

黎万强宣布“离开”时曾说,他要去硅谷为小米下一个产品做准备。但事实上,他度过这一年的方式并不像一个商人或是一名技术极客,倒更像个文艺青年。他有一半时间将自己关在北京顺义的家中,反复地看梭罗的《瓦尔登湖》和瓦茨的《心之道—致焦虑的年代》,他还花了一大半的时间在云南拍照和发呆,并且喜欢上了自驾。而当他用一台新购置的售价16800的SONYa7r2微单相机拍下一张照片时,出于某种偶然的因素,他将照片倒过来看,发现花与草地组成了一个星空——他发现了另一个天地。

他很快确定了画展的主题,并从今年3月份就着手筹备。他开始拍摄同一个主题的作品「花与树」,他试着像一名真正的艺术家一样去创作,他拍了几万张同系列的照片,最后选出了23张照片参加展览——就如同当年为小米第一代手机挑选屏保照片一样。

但同时,他还用了一些时间在做和互联网相关的事情。几位创业者透露,黎万强一直在做投资,有一些团队声称他们和阿黎聊过。一次,一位创业者问他是否方便介绍小米的资源,他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他想了一会儿,回答说,「据我的了解,小米对你们这个合作不会感兴趣」。

黎万强说,这段时间内,他要求自己少上网,不看商业新闻,不发和小米有关的微博和朋友圈,「强迫自己进入另外一种状态」、「就像治病一样」。而昨天,他以一场摄影展宣告他“单身生活”的结束。

然而,与其说这段时光的主题是「阿黎离开小米这一年」,更大更应该的主题似乎是——「小米离开阿黎这一年」。

此时的小米,与黎万强“离开”时相比,不过短短数月,已发生很大变化。这个变化主要来源于两面——内部和外部。

外部,智能手机市场增长到达瓶颈,市场在下跌,但是消费在升级、竞争在加剧。对手们伺机围剿小米,他们不仅在传播、营销、粉丝运营上学习小米,打法上也越来越激进,以魅族为代表,他们今年已经试图主动发起价格战而不是被动地被小米所驱赶。华为,小米在国内最大的竞争者,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数据显示,2015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总货量,华为超过小米,成为全球第三大手机厂商。另外,中兴、联想、锤子、一加,以及新进入者奇酷等手机厂商都在后面虎视眈眈。

内部,生态链部门成为继手机、电视之后,小米最重要的部门,大量小米生态链公司的产品正在内部被研发、讨论、制造,小米模式正在被批量复制。与此同时,小米手机从低端走向高端,这不仅给小米的手机设计和供应链等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要求小米的品牌、市场、营销等都需要相应升级。

黎万强说,这一年小米最大的变化,是挑战变大,节奏加快,不管是输出还是输出之后的缓冲期都变短了。“以前用十天时间做一件事情现在只给你三天时间,信息传播面临很大的挑战。小米今年目标是8000万-1亿台,资深媒体人李泳的品牌需要进化,以前的玩法需要升级,需要尝试新的东西、新的渠道。” 但黎万强说,具体回小米之后做什么,现在还不知道。「还没和雷总商量」,他说。

直到今天,外界也没有人知道黎万强当时短暂离开背后真正的原因,但在今天,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要回来了。

摄影展现场,黎万强即将结束他的发言。他突然说,「最近有很多传言,但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一个消息,年底——我要回到小米」,全场掌声响起。当他说到「感谢我的老大、我的老师」,他声音有些哽咽,停顿了一下,又再次说,「感谢我的老大、我的老师」。掌声越来越响,他向雷军走去,眼中含着泪。

第三篇:资深媒体人李泳:互联网单车骑向何方,看烈风自行车放大招是否做到“干它一半”

2015年,号称互联网自行车元年,自行车仿佛变成站在风口里的“猪”,热钱涌入,互联网大咖进入,以及众创业公司纷纷加入造车大军。

据笔者分析,目前有三类互联网造车的公司: 互联网创业公司,700bike,野兽,BICI等; 互联网巨头进入自行车行业的,乐视,百度等;

传统产业巨头捷安特低调布局智能单车的,以及凯路仕烈风高调用互联网营销模式颠覆商业模式的。

究竟哪一种模式可以在未来的市场抢占先机?

如今的自行车已不再是简单的出行工具,资深媒体人李泳更愿意将出行称为“骑行”,而骑行逐渐成为了一种健康运动和健康的心态。

因此市场的活力被再次激发,机会和空间被扩大,许多厂商开始重新发力。包括大量的传统自行车厂商和科技厂商开始研发新型自行车产品,将原有的自行车车体构架进行改造,增添了许多所谓的智能化功能,然而从去年到现在以来,并没有看到成功的案例出现,但也并不是没有到达真正的爆发期,更多的是应该冷静下来思考,这样的产品形态和销售生态模式是否真的正确。

互联网单车骑向何方,看烈风自行车放大招是否做到“干它一半” 笔者注意到上个月一组“干它一半”的微博话题突然火了,漫画暗讽捷安特。随后真相了然,原来是新三板上市公司凯路仕在9月底召开的发布会“干它一半”,以一半的价格发布对标捷安特的多款烈风自行车产品。发布会过去一个月,是否真正做到“干它一半”凯路仕并未透露更多信息,但姑且资深媒体人李泳对其商业模式以及对产业的影响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这是传统自行车行业首次在网络上撕逼。也是足以讨论的现象,从来都是智能自行车们抢占舆论,为什么传统自行车也坐不住了

那些“然并卵”的智能化功能

自由骑行在这两年很火,你经常可以看到有朋友在朋友圈中晒骑行路线,以及沿途骑行遇到的风景,很羡慕对不对?但仔细一看他们的座驾,并没有附带什么所谓的智能计步、导航等设备,甚至对于这些真正热爱骑行的人来说,一块简单的码表,一辆舒适的骑行工具便已足以。

粗略地回想一下,去年出品的一系列品牌智能自行车,在车身上基本都装载上了计步和导航功能,看起来很高大上,实际并没有卵用。

作为一个真正喜欢骑行的人根本不在乎这些,他们最在意的是骑行当中的状态,而不是时不时低下头看看仪表盘自己骑了多长时间、多少距离、消耗了多少卡路里,这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纯粹骑行的意义。

为了噱头而去购买自行车的用户也并不是高端自行车厂商的目标用户,像今年一些厂商所生产的产品亦是如此,所以这些打着“科技智能产品”旗号的厂商,从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了一个伪命题。

为何不让骑行回归纯粹?

纵观国内整个自行车市场,具有很大的消费潜力,但是由于近乎于垄断且环境封闭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行业中在这么多年并没有全新的品牌打进来,耳熟能详的也就只是捷安特、美利达这几个老牌品牌。

更重要的是,这些老牌厂商与一些联赛组织达成了所谓的“共识”,依托品牌商的产品动向来举办相应的比赛。说“狼狈为奸”有点过,但意思是差不多的,致使中国国内自行车产业在近20年都没有很大的进步,仍停留在20年前的状态,但是如今出现了打破这种迹象的可能。

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年产自行车8300万辆,全国自行车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445.5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利润达80.1亿元,同比增长16.1%;出口自行车6265.3万辆,同比增长10%;电动自行车出口首次破百万,为111.2万辆,同比增长35.8%。

今年1~4月,我国自行车总产量与去年同期持平,但营业额增长了7.9%,利润增长了25%,出口增长了7.9%,达2080万辆,出口额增长了88%。

纵观近两年整个自行车行业的发展态势不难发现,在拥有高频、快捷、多元以及现代化出行方式的今天,用户仍然对于自行车这种传统交通方式保持着热情和新鲜感。

当然有些自行车厂商愿意尝试逆行“潮流”,烈风一口气同时发布了9款自己的产品,关于产品具体型号参数则不做赘述,他们的产品并没有出现所谓的“智能科技”因素,反而尝试着让骑行返璞归真。

互联网单车骑向何方,看烈风自行车放大招是否做到“干它一半” 这样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既然“智能”并不能影响市场大部分目标人群的购买意向,那么纯粹骑行不卖噱头也许可以得到更好的结果。

还在玩品牌专卖?过时了吧

当然科技厂商可以去尝试新的东西,这并不是他们的主要业务,只是一个试水产品,但对于传统自行车厂商给产品贸然加上“智能”的帽子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更多应该去考虑产业链“互联网化”的问题。

互联网的真正特性是去中心化、解决信息的不对称、去掉中间环节,各个行业对于产业链都在进行改造,但在自行车产业资深媒体人李泳看到的并不多。

其实国内大大小小的自行车厂有上百家,代表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很多,但本土的品牌其实并没有特别的出彩,一方面是人才稀缺,另一方面是目光短浅,都想赚快钱。

老牌品牌捷安特目前在国内的门店超过了3500家,美利达的门店在2500家左右,大概是利用压缩门店成本的形式来从中获利。

基于原有的品牌优势,施压到门店身上,均衡利益关系,门店在其他品牌的售卖上会出现亏损的状况,所以病态逐渐产生。

到了这两年门店增长远远大于产品需求增长,很多的门店开始亏钱,美利达开始大量关闭门店,而捷安特也开始让专卖店卖不同的产品来救急。

总之就是时代在变,玩法也是需要跟着变的。

反过来看看烈风自行车在产业链上的新模式,首先在销售链条上砍掉了中间环节,产品从厂家能够直接指向消费者,这当中大约能够节省35%的成本。

此外,由于对供应链的重新整合,产品也可在柬埔寨进行生产,可以节约大约75%的劳动成本,同时由于进关口凌晨本再次节约大约10%成本。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该品牌的SKU并不多,几款简单代表性的产品,更容易使得消费市场聚焦,因此也可以节省大约5%左右的成本费用。

这样看来从后产业链上总共能够节约一半的成本,这些费用不管是用语补贴用户也好,补贴给代理销售店铺也好,都可以在整个生态循环上起到正向的作用。

因此自行车行业的产业链及品牌生态改造,似乎比纠结于产品形态更加具有价值。

是否有机会干掉市场的一半?

这次烈风产品发布号称要干掉市场的一半,乍看牛皮吹的有点大,其实是有道理的,除了上述产业链的改造外,还可以看到几款代表性产品伴随着服务一起发布。

资深媒体人李泳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烈风去掉了所谓的中间环节,用节省下来的成本补贴给用户,当然对于用户来说他可能不能明白也没有兴趣知道背后产业链改造的故事,但实实在在拿到手中的优惠是他满意的,这也是最关键的。

另外从整个后产业链的改造中,门店同样可以从中获益,首先消费者得到补贴促进了消费,门店有更多的机会来接触消费者,同时门店也会节省许多成本来引流,省去中间环节后门店的服务质量也会得到改观,与消费者需求的增加形成良性循环,雪球也就会越滚越大。

再说说模式被复制的问题,这个机会基本不会存在,首先烈风这次来势汹汹可以基本确定是蓄谋已久的,对于行业的痛点很了解,而捷安特和美利达想要copy其实并不容易,等到真正筹划好的时候,烈风已经成势力,所以作为行业的寡头,也只有给门店让利的办法了。

因此即使干不掉市场的一半,以这样的方式烈风想在市场啃下一大口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文章来源:牛智超nzhichao

资深媒体人李泳:国产电影热映 ,是全民狂欢还是指尖泡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