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初高中论语心得作文
编辑:深巷幽兰 识别码:24-276868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01 11:35:4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初高中论语心得作文

与时代的缘分

——读《论语》心得 论语。那是一部诞生在中国的绝唱。孔子。那是一位挣扎于历史的夫子。

缘分。那是一种推动着命运的力量。

——引子

《论语》一部儒家经典,至今还在潜移默化着我们的生活。它代表着孔子的许多重要思想,君子操守。读它,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孔子的坚持与无力。所以,谈论语,就必须得谈谈那名老先生——孔子。

电影《孔子》红极中国,那个被无情岁月雕琢愈显得苍老,那个敢爱敢恨,那个思想深邃的夫子形象,终于在人的心中渐渐的清晰。周润发演绎的孔子,似乎比真实的孔子更多了一种幸福。因为导演将孔子一生中的高潮串联起来大写特写。在夹谷会盟中挫败齐国,为鲁国收复失地;发起堕三都,削家臣的举措;亲自指挥武子台平叛的战斗;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多么酣畅淋漓,让人似乎感觉有诸葛武侯附身般的神乎其神。而孔子的低谷则像是记录散文一样,形式走过。戏外的观众可能会觉得:做了那么多潇洒的事情,足够让人死而无憾了吧。但是,那个时代是一个逆行的钟,它能够带着分针、秒针倒行,却改变不了顺时针奔跑的孔子。

孔子满盛着自己与“上位者”格格不入的思想,进出于各个宫殿。那时的儒学对内不及法家,对外不及纵横家。“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临之以庄”在那个崇尚武力的时代,哪个君主有时间或者说愿意去“爱民”。他们看到的只是孔子的夸夸其谈,他们都不愿意去尝试,因为别国的虎视眈眈,更因为自己心中的暴戾和被统一天下所蒙蔽的心。时势造英雄,那个时代不可能会有李世民一样的明君,而有的却是暴戾的秦始皇。孔子也注定与那个时代无缘。但是,他也想不到,如果他出生在两千年后的中国,他一定可以被奉为“东方的苏格拉底”。他与现在的时代更加契合,可是却又像蝴蝶效应一样,少了孔子,或许一切都会被改写。常言小人物改变历史,更何况孔子这位大人物。

孔子与时代正在谈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但是那莫名的缘分,也注定他们不能走到一起。

时代穷兵黩武,而孔子为政以德。时代又怎么可能会爱上孔子。思想的反差,铸就了无缘。谁也不会向谁妥协。所以孔子只能站在时代之上眺望,寻觅自己的知己,却永远不能融入时代的怀抱。

“人定胜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酬勤”这些勉励人的话。奈何孔子百般努力,也胜不了天。他有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不过孔子是人,他自己也有无力的时候“久矣无不复梦见周公!”索性他退而求其次,教书育人,教育出了七十二贤人。他的弟子们更是整理出了《论语》。一部迷人的语录,一部“东方的《圣经》”。再谈

一、论语论学

从《论语》便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杰出的教育家。在《学而第一》一章中,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孔子对学习的重视。而这里的学习,并不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读书学习,而更多的是指学做人。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做个好人——对父母,对君王,对朋友尽心尽力就是已经学过了。此中的思想,比之我们现今更加宏观,但与现今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学会做人。而我们现今有点本末倒置,读书读书,反而不会做人了。有很多人都是学习的尖子生,但是他们连衣服都不会洗,更何况与人沟通与交流。我听到好多老师都在感慨一届不如一届,这一届里不仅坏的愈坏,就连好的也比不上从前了。就是因为,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帮忙做这做那,导致孩子的独立性越来越少,而对朋友跟不用谈信任,甚至连沟通,都要缺乏了。所以,从教育角度而言,我觉得现在的教育最大的出发点,就是要让孩子们明白读书的作用——学会做人,而不是一张空头文凭。教学也要从此出发,教育学生不单单说你们要做个好人,而是要告诉他们具体何为好人,如此才能做一个好人。《论语》告诉我们的,就是一种学习的本质,切不可本末倒置,忘了最初的目的。

二、论语论孝

在《论语》中,孔子对孝十分重视。包括前面对学的问题的最终达到的目的,就包括“事父母竭其力。”可见“孝”是一个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之一。孔子认为,我们在家不仅要为父母尽力做事,更要敬重父母,否则与牲畜无二,孝为至德要道。“父母唯其疾之憂。”“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这三句话都摘自《论语》中,阐述了论语对孝的认识——就是不让父母担忧自己、敬重父母、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颜悦色。关于孝,古有卧冰求鲤、24孝图的愚孝,也有现在对父母拳打脚踢的,忤逆的孝道。我们国家其实自古以来都是以孝而治的国家,从“举孝廉”就可得知,孝在古代也是十分看重的。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接触的信息实在太多,父母的宠溺也一代更甚一代。因为独子或独女更多,每个真的是集万千宠溺于一身的,娇生惯养、嚣张跋扈却有内心脆弱。把父母给予的爱,都当作理所当然,不去珍惜,反而去索取,更不用谈对父母的敬重了。我觉得,现在的人,就像诗人耶胡达·阿米亥所说一样:“当我们走得太快的时候就需要停下来 让灵魂跟上。”《论语》中所提到的孝就像我们的旧魂,它蹒跚在后,而我们,却已经随着时代飞速奔跑,所以我们才会做出那些天怒人怨的事,对父母都不敬重的人,实在比行尸走肉还差劲。

三、论语论修身

其实提起修身,首先让我想到的是《大学》。《大学》中对修身也是有很高的要求的——应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方才修身。而《论语》中的修身,则是修成一个君子之身:修己以敬、君子九思、改过。

此间所说的敬更多的引申为“义”,当然还包括对父母的敬。对父母的敬是孝道,而更多的敬(即“义”)就是对事情,对百姓人民的役使。要慎重的做事爱护百姓,按照农时闲忙时役使他们;而君子九思则是指“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这就是孔子在追求的君子之道,涵盖了很多方面:看,考虑是否看得清楚;听,考虑是否听得明白;脸色,考虑是否温和;态度,考虑是否庄重恭敬;说话,考虑是否忠诚老实;做事,考虑是否认真谨慎;有疑难,考虑应该询问请教别人;发火发怒,考虑是否会产生后患;见到财利,考虑是否合于仁义。如果这些都做到了,就是一个十分完美的人了;再谈改过,改过是一个十分困难的事,从发现过,到承认过,再到改过,每一步都是十分艰难,再加上全部达到,就是难上加难。这还得提到《论语》中的每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就是一种寻找过错的途径可看出儒家对自身的修养是十分重视的。而今,修身似乎成为了提也很少提到的词语了。一个被《大学》和《论语》所重视的词语,竟然渐渐得淡出了我们的思维。何为修身?我也不知道。老师似乎没也很少提到。我觉得好像缺失了这块断层,或者这也被涵盖到了其他方面

缘分二字,或许给予孔子也只有与弟子间的缘分。孔子离不开弟子们,弟子们也离不开孔子,他们形影相吊,相互依存。孔子的才情,在《论语》中表现得淋漓,但却与那个时代无法挂钩。

他的人生,没有什么辉煌的记录,可以称得上“业绩”的,除了写了几本书,就是收了三千个学生,出现了七十二个贤人,虽然按照今天的升学率,那简直不值一提。这样的性格,这样的业绩,放在今天,恐怕没有一个学校愿意聘用他。可是,这个人,即使剥除掉那层人为的神话外衣,还是称得上,万世师表。

你纵使有天经地纬之才,你纵使有举世无双的思想,你纵使有你的原则、你的抱负,但是,你与这个时代无缘,命运就会判决你:郁郁一生。

《论语》一部不是自传却胜似自传的书,把孔子的一生,化作春雨,点点滋润世间。

第二篇:《论语》心得

《论语》心得

再次读《论语》,也许是因为带着任务,感觉比以往每次都读得更加沉入。每逢读到令自己感觉或醍醐灌顶或豁然开朗或心有戚戚然的语句时,心灵之弦总是被怦然拨动,整个身心都仿佛被浸润在温润、清爽的泉水中,感受着扑面而来凉爽的风。孔子及其门徒这些智者们冲破2500年的历史尘埃向我走来,在他们的思想和言行举止让我感受到了温度和力量,带给我了心智的启迪和灵魂的洗礼。整个暑假,都仿佛生活在被这些智者的包围之中,收获颇多。

捧读《论语》,整体感觉《论语》是简单的,也是朴素的。但它更是深刻的,全面的。《论语》带我的启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总结:

一、关于为师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一生重教,记录其与弟子思想言行的《论语》无疑为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当代教师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关于教育指导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至今提醒着我们真诚平等关爱每一个孩子,不因他们的父母地位、家庭背景或亲眼有加或冷眼相待。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孔子主张“因材施教”,讲究对待不同的学生区别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子路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当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问孝时,孔子则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答案。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 1 启,不悱不发,”学生不到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不去启发他,学生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不去开导他。这些教育思想在讲究素质教育的今天也无疑也是非常先进的。

孔子“身教重于言教”的思想和做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启示我们,作为教师,面对学生,在形象上,不应有架子,但应该有样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闻其言也厉。”“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即要远处看端庄严肃,但与你接触却如浴春风,感到你温和,但听着你说话语言准确,逻辑性强。在班级管理方面,孔子告诉我们,老师作为班级管理者,管理的实质是管人,管人的实质是管心,管心的实质要以仁为本,教师要具有仁爱的思想,以一颗关爱之心对待学生,才能真正的使学生心悦诚服,心向往之。

孔子作为一名教育家,他对学生深深的师爱也同样打动我们的心。孔子的弟子得了传染性很强的麻风病,一人在屋,不敢出门,身体和心灵都受着摧残。孔子毅然去问候,隔着窗户拉着弟子的手说:“好人呀,怎么也得这样的病!”这是怎样的一种心灵震撼呀,多么伟大的师爱!还有不被这种爱感动的学生吗?(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正是孔子对学生的爱和教育方式,换得了弟子们对他深深的尊重与爱戴。读论语,孔子在如何做好一名教师这一方面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思考与启示。

二、关于治学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方面孜孜以求,不断进取是必须的,如何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也是应当经常思考的。《论语》中关于治学的思想和方法让我深感受益。比如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让学生真正爱好学习,应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好学乐观、不对物质条件做过多的追求的精神和境界让我无限神往。“朝闻道,夕死可矣”。作为大教育家的孔子尚如此如饥似渴的追求真理,相比之下,深感自己面对学习时的懒惰和肤浅。

三、关于做人

《论语》有许多篇幅谈及如何做人和与周围人的相处,表现了孔子高远的人格的追求。认真品味这些篇幅,感觉犹如一位长者正在自己的耳畔谆谆教诲。他的“三戒”“三畏”“九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提示我如何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追求高远的人生境界。孔子诸多关于“君子”的论述也给我在为人处世方面带来了很多的启示。他认为道德高远的人和道德水平低的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人与人的之间的交往应该做到“周而不比” 与“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相处要追求和谐共生的关系。

以上是我在阅读《论语》之后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俗话说,朝阳蓬勃;中升辉煌,夕照温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把握自己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如何才能准确的把握自己人生的放向,阅读经典,聆听智者,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今后,我愿继续在圣人先哲的指引下,一路前行,寻找心灵绚丽迷人的桃花源。

第三篇:论语心得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第四篇:论语心得(定稿)

为政篇

1、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3、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去犯罪受罚,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4、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译文: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que)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一旁不做,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19、哀公问曰:何以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文:鲁哀公问:怎样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文: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评析:孔子主张“礼制”“德制”

礼篇

1、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是君以忠

译文: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慧,其使民也义

译文:孔子评价子产说:他有君主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2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寓,其知可及也,其寓不可及也

译文: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的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第五篇:论语心得

《论语心得》读后感

我读过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后第一个感触就是万物归一。这是一个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万古规律。综观人的一生,人这辈子,要么忙着生存,要么赶着去死。生命在逝水流年中悄然凋零,什么是看见的,什么是看不见的?大多数人都在为自己平凡而朴实的生活忙碌打拼,却忘记适时停下休息欣赏自然之力与自然之美。人有追求与信仰,为实现自己理想进行能动性的创新与改进,以最大限度适应自身生存的环境,但或许就会渐渐迷失自我,迷失人的本性,做出愚蠢疯狂幼稚傲大的可悲行为。从地球看我们生活的城市,很小;从银河看地球,微小;从宇宙看银河,微乎其微。而我们每一个个体,每个人,根本微不足道。可是还是有那么多的人在争,在斗,为了无休止的利益,为了满足与吞噬无限膨胀的欲望,在我们生存的小星球上拼命去捕捉原本并不属于任何人的东西,我记得网络上有一个签名:天上的星星,为何象人群一样拥挤,地上的人群,为何象天上的星星一样疏远?我想,这就可以用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心态问题罢!简言一句话,人,应该学会看透生命的本质,看穿亘古广漠,潮起潮落,看清事物潜在的规则与本质。

如果说把寰宇看得宽阔透明,那么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就应该看得坦然释怀。四海之内皆朋友,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则是我的第二个感触。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维简单的一首诗十足勾画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古人以人生得到一知己足以来形容人的一生要找到一个十分了解自己的人有多么困难。在今天,我们仍然也会以拥有一个和多个知己而感到自己人生存在的价值意义。可是,上帝总是带有一丝幽默,他可以把人相隔千里之外,也可以让人如亲邻一样贴近。我们总是期望别人有多么了解自己,然后便有了被充分了解后的感叹,然而事实上没有谁能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只有认清自己,才会更好去了解他人。否则就会做出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产生出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现在,地球更象一个小的村落,只要有足够的旅费,每个人都可以去他想去的任何地方,当然,如果可能,我们也可以认识任何一个在从前想都不可能想过未曾谋面的家伙,我们所生存的环境被无限地扩大与扩展。而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也因此该得到阔延和释放,古人所云比较封闭的交友概念现在也已经绝迹,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

与人产生争执和争吵再所难免,因为我们的头脑中存在成千上万个不同的主意,因此人与人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模式并不相同,对待同样一个问题的处理方式和反应程度也不尽相同,于是偏差和误解便产生。对待这种事情的我们该如何面对处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直率去对待所有的问题,我们想让别人了解和理解我们真正不被歪曲的想法,那么我们就要学会用最简明最直接的说话方式去将我们的想法陈述给对方去听。可惜的是,许多人并不愿将他们的直率使用到应该使用的地方,因为我们都很自我,都很主观。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这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我们过于自我,过于固执,固执得乃至无法放下偏执。这就严重得多了,回头想想,我们连宇宙都可被认识,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把自己头脑中的想法真实地放映在对方面前呢?事实上我们可以做到。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也许无法做到最好,但我们起码可以用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我们的朋友,家人,爱人和我们所认识的一切善良的人们。孔老夫子说帮人锦上添花不如帮人雪中送碳,能及时带给别人最迫切的需求,那是我们道义上的责任。我相信人本善良,只是在成长中受到了种种诱惑吸引,自己定力不够才渐渐变成各种各样的形态出现在人间。把握住内心的尺码,不论外在怎样,我本善良。希望自己在学习过此书后能用更高一层的心境和态度来释怀面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那才是我最终学习此书的目的。

初高中论语心得作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