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编辑:落霞与孤鹜齐 识别码:24-1080462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27 01:49:46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XXXX年度XX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试从发展学生语言、发展审美教育、发展学生思维三个方面来浅析朗读在阅读中的作用。

关键词;朗读指导 小学阅读

正文:当前,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不少,其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把一个原本好好的整体(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不必要的提问多,使有限的时间耗费在问问答答,而学生所得到甚少;作用不大的板书多,老师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了一大板,学生忙于做笔记,老师讲的一点也听不进;而潜心读书时间少。致使学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未能掌握和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有不少困难。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

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内涵。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

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审美教育水平。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

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想方法。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

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新课程标准》 《中小学教育》 《小学语文教师》

《课堂教学过程操作策略全书》 程方平

第二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朗读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现在很多老师已经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读中感悟,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流。

《语文课程标准》还规定了朗读的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一篇课文,要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神思妙笔。有感情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更富有魅力。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下面推荐几点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教师范读,有法可依

要想尽快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好的范读,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灵的启迪,美的熏陶,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质,理解作者的情感。教师必须深入到教材中,要把文章的道理弄清,自己先从中受到启发教育,反过来才能指导学生,感染学生。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最能把课文所表现的强烈爱憎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指导好学生朗读,自己首先要爱朗读,并且在平时的课堂上要经常在学生面前范读课文(哪怕是一篇长文章)也要选取一个片段来读。

二、技巧指导,掌握方法

朗读必须根据课文的不同文体进行朗读指导。但不管是何种文体,教师都要遵循一点:根据学生的差异,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其诵读技巧。首先做到正确:即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这是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其次做到流畅,即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这是朗读的进一步要求。最后要做到传神、有感情:即能熟练地运用读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这是高标准的要求。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现代文,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气来朗读。要朗读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朗读要求和技巧。

三、多种练习,读有提高

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个人自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如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或诗歌进行配乐朗诵表演,当场评分、奖励。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准读好文章,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在课堂教学法中,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去吸引学生,促使学生兴奋起来,达到乐读的功效。

四、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课文字里行间都蕴藏着作者的情感,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能够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因此,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调动起他的想象、联想、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也可以用教师的描绘情境,用图画展示情境,这样学生入情入境,甚至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而读出情感。如:在朗读《静夜诗》这首古诗时,先引导学生读古诗(边读边听凄凉的古筝音乐),了解诗人李白被流放到外地,时值中秋佳节之际,天上月圆,人间团聚。而诗人孤身一人在外地,他看到天上的明月,忍不住低下头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这种思乡情,经过课文对照,学生们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通过对当时情境的渲染,学生心中就会激起感情的波澜,有了这样的感觉,再进一步的指导,就能通过学生的朗读把课文的意境展现出来,从而读得入情入境。

五、读后评议,促进发展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充分地肯定。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

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

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主要体现在:朗读训练没有找准“着眼点”、朗读情感未激发、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问题。下面就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1.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2.把好文本的“脉”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3.选好训练的“点”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

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4.技巧指导,锦上添花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的。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

第四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学生无穷的潜能,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在朗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实践证明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采用多种多样的朗读方法,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当然教学效果就更好了。

二、重视教师范读指导

因为小学生常常把老师当着自己的表率,他们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所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范读是常用的、十分重要、不可少的。在教师范读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恰当的朗读指导,范读能起到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产生朗读的欲望、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的作用。

在执教一年级的课文《平平搭积木》一文时,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刚上学不久,学习、积累的汉字不多,朗读的机会不多,学生对问句的朗读还是难点,所以当出现问句:“平平,平平,这些房子都给谁住呢?”我先让孩子们自读,然后又通过自己的范读指导,让孩子学着朗读,再抽读。经过多次练习,全班孩子都能读出问话的语气来。学生对这一段让人看着眼晕的文字产生了好感。通过朗读,增强了文字的魅力。

三、理解感悟重点词句

曾经教学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课文《梅花魂》一文的中心段:“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他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地愈精神,愈秀气。他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的时候,对于梅花的描写,我先让学生理解“秉性”和四个“愈”的意思,并进行了朗读指导。对于中华民族里有气节的人物的描写,“几千年来,我们中国出了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在学孩子回答的基础上,我接着出示了这些人物写的诗句,如苏轼的《题林岭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于谦的《石灰吟》中“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文天祥的《扬子江》中的“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等诗句的引入,不仅让孩子积累了语言,还帮助学生理解了文字表达的意思。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这段文字,读出自己的感悟。随后,我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学习,问:“在当今社会中有哪些有气节的人物?”他们想到了医生、消防员等时代的英雄,接着我又出示有关图片。在这样的感受之上,引导学生朗读这段文字,并告诉学生,上面写的是梅花精神,下面写具有梅花精神的人,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通过范读,变换形式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理解、记忆了这个中心段。

四、发挥丰富想象体验

“想象体验”指学生按照课文的文字描写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形象,体验是指学生进入课文所描写的特定情景、角色之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产生特定的情感体验。想象体验的主要方法有:用画面、音乐或语言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人物的角色等。我在教学《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课文时,在指导学生朗读“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的一段时,先出示这段文字,让学生谈感受,带着感受朗读,让学生对文字有个初步的了解。随后,圈出“沙滩”“耕地”“山脉”“河流”等字,配上适当的音乐渲染:“这里曾经留下他们多少美妙的回忆呀!在每一片沙滩上,他们曾经……(孩子想象回答)在每一片耕地上,他们曾经……(孩子想象回答)”剩下的词语通过出示图片朗读句子来感受,接着又说:“可是,这美好的一切西雅图的族人们要远离了。此时,他们心情怎样?”学生通过交流,知道,这短短的文字里,包含着西雅图族人们对土地的依恋、不舍。最后,让学生带着这种种体会,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这一段,孩子们朗读的很到位,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及时、适当的评价鼓励

评价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在学生朗读之后,教??给予及时、具体、恰当的评价,作为一种反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并使其明确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同时,对班级的其他同学而言,教师评价的过程也是指导朗读的过程。评价中有指导,指导中有评价。可以是在学生接读课文时进行评价,一般是对学生生词及多音字的发音进行评价;可以是用在重点段的朗读上评价,也可以是在学生朗读的声音、感情等方面进行评价。

对于学生之间的评价,使用的形式方法很多、很灵活。当某位学生读得好时,老师会及时引导全班学生:“掌声在哪里?”虽然学生没有说一个字,但这热烈的掌声不就是一种无言的评价吗?使朗读学生的增强了自信心,成就感。

六、采用分角色朗读

评价学生朗读的好坏,不仅要听学生读,还要看学生朗读时所表露出来的神态,“听其声,视其形”。教学中经常都运用这种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我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请了一位学生来读楚王的话,一位学生读晏子的话,一位学生读作者的话,学生的兴趣很高,但读楚王的那位学生表现的没有大王的范儿,就让他学生做出楚王不可一世的霸道的表情,再结合这种表情再次朗读,效果就好多了。读晏子的话的学生就让他做出一个严肃的表情,要有外交家的范儿。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分角色读一读,效果就比第一次好多了。

总之,多读才能促悟!只有大胆实践,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提高孩子的朗读水平;只有课堂、教室、校园书声琅琅,才能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落到实处!

第五篇:如何指导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读范文

如何指导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读

如何指导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读文言文教学是初中阶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们怎么才能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这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值得商榷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一般采用的是老师先串讲,疏通文意,然后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分析,总结艺术手法。其实,学生如果在讲解前没有熟读课文,即使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分析得深刻透切,学生也留不下多少印象,效果不佳。如果让学生事先对课文进行了熟读,甚至达到了成诵的程度,他们自会从诵读中感知和领悟。俗话说的好,“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像有人说的:“艺术作品的最终完成,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之中”。这话很有道理,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了解和领悟的过程。所以说,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必须加强诵读教学,并把其作为重中之中,要从以老师讲解为主转变为学生练习诵读为主,把讲翻译、谈语法转移到指导学生诵读上来。综上所述,我想对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谈几点看法。

一、要重视教师的范读,我们有些教师怕辛苦,往往省略了这一环节。范读很重要,教师范读能使学生更直接更真切的感受到文本的思想内涵,能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和注意,听出文章节奏感。好的范读往往会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在开始教新的文言课文时,老师要先范读课文,读课文时应对学生提出要求,注意文中语音的异读破读、通假字的读法、重音停顿、节奏韵律等等。

二、教师范读之后就是学生的自读,盲目的读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加以科学的指导,首先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要求读第一次就读准确。如果开始读错了,以后很难改正,以后考试的默写极有可能出错。文言文中常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词,又间有通假字和破读字,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认真训练,及时地予以纠偏。其次,要读准句子的节奏,也就是分清句读。要让学生分清哪里该停顿,哪里不该停顿,停顿错了,意思理解就会发生错误。要提醒学生注意文章中的标点符号,特别是长句中的小的停顿更是要紧。

自读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自读不必要求整齐,可以散读,可以尽情地放声去读,可以一边读,一边去理解语音和语义。这自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课文,自己去感受课文,去熟悉文言的语言环境。这自读的时间一定要保证,一定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用来读课文。这种读应是朗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自读非常重要,可学生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一定会完成的很好,那么,我们教师就要引入竞争机制,分组朗读,可分大组朗读,也可分男女同学朗读,借助男女生音色的不同、音调、音高及语气的变化,可产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光是准确诵读,不是我们最终目的,我们要求读懂词义、句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读懂词义、句意的关键,还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对新课文产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如果说读的第一步要做到“若出吾口”的话,那么这一步就要做到“若出吾心”。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不少倒装句,学生在“若出吾心”的认真阅读中,就能够自觉地把正确的语序调换过来,进而正确的理解文意,加快背诵的速度。

三、在前面阅读的基础上,要要求学生读出文章的主旨、感情及蕴含的意义。这一步是对文章的总体理解,是学生的认识在前面阅读基础上的升华。读出文章的感情,就是要求读出文章的语气和语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是“激昂处还它个激昂,是“哀伤”处还它个哀伤”。同时,要了解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哀叹、喜悦等语气,还有就是读出那些结构齐整、运用对比、对称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表达的感情,从而领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