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物理》(A)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A)教学大纲
适用对象 理工科内地本科生(学分:8 学时:144)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性质、运动形态及其相互作用基本规律的科学。物理学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及近代物理等五个部分,是近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一,是高等院校的一 门重要必修基础课。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
1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以及各种运动形态的基本规律,为了学习后继课程提供必要的物理基础。
2 通过本课程和物理实验的配合,使学生在实验能力、运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受到初步严格的训练,培养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能正确认识物理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过程,逐步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绪论: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物理学在高等院校各专业教学中的地位。物理学与近代科学技术的联系。
(二)经典物理:
1 力学
(1)质点运动学:参照系与坐标系。质点。位置矢量。位移、速度与加速度。运动方程。运动叠加原理。切向加速度与法向加速度。
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角量与线量的关系。
(2)质点动力学:牛顿运动定律。惯性、质量、力的概念。力学的单位制和量纲。惯性系。伽利略相对性原理。
功、功率。动能定理。保守力与非保守力。势能、势能曲线。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动量与冲量,动量定理。碰撞。动量守恒定律。
(3)刚体的转动:刚体的平动与转动。力矩、转动惯量、转动定律。力矩的功与转动动能。动量矩与冲量矩。动量矩守恒定律。
2 分子物理学和热力学
(1)气体分子运动论:平衡态,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的统计意义。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原理。理想气体的内能。
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分子平均碰撞次数和平均自由程。气体内迁移现象与规律。
(2)热力学的物理基础:系统的内能、功和热量。势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对理想气体等值过程中的应用。气体的摩尔热容。绝热过程,多方过程。
循环过程,卡诺循环。热机的效率。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卡诺定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
3 电磁学
(1)静电场:电荷,电荷量子化,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静电场。电场强度,电场强度叠加原理,电场强度的计算。电力线,电通量,真空中的高斯定理。
电场力的功。电场强度环流。电势能,电势,电势差及其计算。等势面,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的关系。
导体的静电平衡。导体上的电荷分布。静电屏蔽。电介质的极化,电极化强度。电位移矢量。D、E、P三矢量之间的关系。介质中的高斯定理。
电容器的电容。简单电容器的电容计算。电场能量,电场能量密度。
(2)电流与电场:电流形成的条件。导体内稳恒电场的建立。电源的电动势。电流密度。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焦耳一楞茨定律的微分形成。
一段含源电路的欧姆定律。
(3)电流与磁场:基本磁现象。磁场。磁感应强度。
磁力线,磁通量。磁场中的高斯定理。毕奥—沙伐尔定律。安培环路定律。运动电荷的磁场。
磁场对载流导线的用途力——安培定律。电流强度单位“安培”的定义。磁场对载流线圈的作用力矩。载流线圈的磁矩。磁力的功。洛仑兹力。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霍耳效应。
物质的磁化。磁介质。磁化强度。磁场强度矢量。B、H、M三矢量之间的关系。铁磁质,磁滞现象。
电磁感应的基本定律。电磁感应现象和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的关系。 动生电动势。用电子理论解释动生电动势。磁场中转动线圈的电动势。
感生电动势,涡旋电场。涡电流。
自感与互感。磁场能量,磁场能量密度。
(4)电磁理论的基本概念:位移电流。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基本概念。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麦克斯韦方程的微分形式。
4 振动与波动
(1)振动学基础:谐振动。谐振动动力学及运动学方程。频率、周期、振幅和位相。谐振动旋转矢量表示法。谐振动的能量。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共振。同方向谐振动的合成,拍。互相垂直的谐振动的合成。
(2)波动学基础:机械波的产生与传播,简谐波。波速、波频与波长的关系。平面简谐波波动方程。波的能量,能流,能流密度。波的吸收。
惠更斯原理。波的反射与折射。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干涉。驻波。波的衍射与散射。
5 波动光学
(1)法的干涉:光波。光矢量。光的单色性和相干性。相干光的获得。杨氏双缝干涉。光程。等厚干涉(劈尖、牛顿环)。等倾干涉。迈克耳孙干涉仪。时间相干性和空间的相干性。
(2)光的衍射:光的衍射现象。惠更斯一菲涅耳原理。单缝衍射。光栅,光栅光谱。小圆孔衍射。光学仪器的分辨率。
(3)光的偏振:自然光和偏振光。反射光和折射光的偏振。布懦斯特定律。单轴晶体中光的双折射。偏振片。马吕斯定律。偏振光的干涉。偏振面的旋转。
(三)近代物理:
1 狭义相对论基础
经典力学的时空观。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洛仑兹变换。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同时性、运动物体长度缩短,时间膨胀)。
相对论力学的基本方程。质量和速度的关系。质量和能量的关系。
2 光的量子性
光电效应,光的波粒二象性。
三、课程的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基础理论课,与其他基础课、技术基础课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与大学、中学有关课程既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也要避免脱节。为此应注意:
1 根据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正确处理好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关系。经典物理是基础,应切实加强;但应避免过分强调经典物理部分,而把近代物理作为可有可无。若因学时不够,要精选与近代科技有密切联系的近代物理内容教学,使学生眼界放宽,思路活跃。
2 在理论讲授中,应精讲基本内容,注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阐明基本概念及基本规律,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并应注意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科学思维能力。
3 应切实保证大学物理科学系统性和基本内容的完整性,不宜过分强调结合专业。
4 注意与中学物理的衔接,尽量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力求避免与中学物理的不必要的重复。随着中学物理教学水平的提高,应在系统归纳、综合阐述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5 应充分利用高等数学表述物理规律和分析问题。高等数学的运用也要有一个循序渐进过程。例如,力学部分着重矢量代数、导数和微分及简单积分的运用;电学部分则着重线积分和面积分及矢量积分及矢量分析的运用,振动和波动着重微分方程的运用。
6 具体要求
(1)〔力学〕 力学是大学物理学中最基本而又十分重要的部分,它是物理学其他部分的基础,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联系。鉴于力学在中学物理中已有一定的基础,应特别注意和中学物理及后续课程之间的衔接和配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大学物理的力学部分应在中学基础上适当提高。初步运用微积分及矢量代数高等数学,巩固和加深力、动量、功、动能、势能等基本概念,牛顿运动定律及动量定理、功能原理、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等基本定律。
(2)〔气体分子运动论和热力学基础〕 分子运动论和热力学是从不同的观点、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物质热运动的规律。分子运动论是微观理论,热力学是宏观理论。进行这部分教学时,要求学生初步领会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各自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由于学生对微观理论中的统计平均概念,以及宏观理论中的逻辑推理方法还不熟悉、不习惯,因此在教学中应多加诱导,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两种问题的处理方法。
(3)〔电磁学〕 电磁运动是物质一种基本运动形式。电磁运动的规律和理论在工程技术中有广泛应用,因此电磁学在大学物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中,电磁学部分应以场为主。重点介绍静电场和稳定磁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以及随时间变化的磁场与电场间的互相关系。利用微积分矢量分析等来表达电场、磁场所遵循的规律并进行简单的运算。关于电流部分,主要用场的观点阐明稳恒电流中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4)〔振动、波动和波动光学〕 振动和波动是一种普遍而又重要的运动形式。机械振动、机械波和电磁振荡、电磁波虽然机理不同但其运动规律和基本特征却是相同的。在自然界和工程技术中振动和波动是很普遍的。
振动和波动的重点内容是谐振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同方向同频率振动的合成,平面简谐波方程,波传播能量的概念和波的叠加原理,教学中应着重抓住这些重点,讲清与这些内容有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在波动光学的教学中,应着重通过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认识光的波动性,以及干涉、衍射和偏振的基本定律和应用。
(5)〔近代物理〕近代物理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日趋重要,现代高科技中不少课题是与近代物理有关的。因而在工科物理中它占有一定地位。但是近代物理部分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在课时日益减少的情况下,不可能在本课程有限时间内讲述详细,所以在内容选择上应有所侧重。在这部分中应以狭义相对论及量子理论为重点。量子理论中则以经典量子论为主。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 力学
(1)质点运动学:位置矢量、位移的矢量性。速度、加速度的瞬时性、矢量性。运动的相对性和独立性。曲线运动中的切向加速度与法向加速度。从已知运动方程求导得到速度和加速度。从已知的加速度通过积分求得运动方程。描述质点运动规律时直角坐标系与自然坐标系的建立。
圆周运动的角量描述,角量与线量的关系。
(2)质点动力学: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惯性系与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力学量的国际单位制。
变力做功的计算。保守力做功特征。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计算式。
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及其应用。动能定理,动量定理的物理意义、表达式及其应用。
(3)刚体的转动:力矩、转动惯量、角动量物理概念。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定律的物理意义及其应用。平动物体与转动物体所组成系统简单综合性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 气体分子运动论和热力学基础
(4)气体分子运动论:平衡态。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其应用。压强与温度的微观意义。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原理。平均平运动能与温度的关系。气体分子平均动量的计算。理想气体内能的计算及它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宏观量与微观量之间的关系。 气体分子速率的统计分布规律。气体分子三种速率的统计意义,公式及其用途。气体分子平均碰撞次数及平均自由程的计算。气体内迁移的实验定律及其定性的微观解释。
(5)热力学的物理基础:功、热量、内能的物理意义。做功与传递热量对系统内能改变的等效性。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物理意义及它在理想气体等值过程中的应用。气体的摩尔热容公式及计算。理想气体等值过程的特点及过程方程。
循环过程的定义。循环效率的计算。卡诺循环的特点及效率的计算。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卡诺定理的意义。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术及其物理意义及它在判定自然过程进行的方向性所发挥的作用。
3 电学
(6)静电场:电场强度、电势、电势差、电力线、电位移、电通量等物理概念的意义。库仑定律、场强叠加原理、高斯定理的物理意义及其应用。场强与电势梯度的关系。运用高等数学工具计算较有规则的几何形态带电体附近空间的场强、电势。
(7)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导体静电平衡的条件与特征。静电场中电介质的极化现象及其微观解释。有导体和电介质存在的静电场中,场强及电势的计算。有电介质存在的静电场中,利用高斯定理求解场强的条件和方法。
电容值的定义。导体及电容器电容的计算。电场的能量密度公式及电场能量的计算。
(8)稳恒电流:维持稳恒电流的条件。电源电动势的概念。闭合回路及一段含源电路欧姆定律的意义,实质及其应用。欧姆定律微分形式的物理意义。焦耳一愣茨定律微分形式的物理意义。
基尔霍夫定律的物理意义及其应用,用它解题时应注意之点。
(9)电流的磁场:磁场的物质性。磁感应强度的定义。磁力线与磁通量的定义及磁通量的计算。
毕奥—沙伐尔定律的应用。用安培环路定律求解磁感应强度的条件和方法。运动电荷的磁感应强度公式。
(10)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安培定律及其应用。磁矩的定义。磁矩的功。洛仑磁力的计算。带电粒子在均匀的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规律。霍耳效应的产生及其应用。
(11)电磁感应:动生电动势的产生、微观解释及其计算。感生电动势的产生、微观解释及其计算。涡旋电场的产生及其计算。自感与互感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其应用。互感系数与自感系数的计算。互感电动势与自感电动势的计算。
磁场能量密度公式。磁场能量的计算。
(12)物质的磁性:磁介质概念。磁介质磁化现象的定性解释。磁场强度的定义。铁磁质磁化的特点及其应用。
(13)电磁理论的基本概念、电磁振荡、电磁波:位移电流概念。变化电场引起变化磁场;变化磁场引起变化电场的规律。麦克斯韦方程组主积分形式的物理意义。
4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14)机械振动:谐振动微分运动方程的建立。谐振动的基本特征。振幅、周期、频率、位相的物理概念。利用初始条件计算谐振动的初相和振幅。简谐振动方程的建立。
谐振动的动能,势能及系统的能量特征、系统能量与振幅的关系。
同方向同频率谐振动合成的计算。合振动大小与分振动位相差的关系。
(15)机械波:振幅、周期、频率、波速等物理概念。平面简谐波动方程的建立及方程各物理量的意义。波的叠加原理,波的相干条件、波干涉现象及干涉加强和削弱的条件。波干涉加强与削弱的计算。
波的能量特征。能流密度公式。波能量与振动能量的异同。
驻波的形成条件及特征,它与行波的区别。
5 波动光学
(16)光的干涉:光的相干性及相干光的获得方法。光程、光程差的概念。光干涉加强与削弱的条件。光干涉静态与动态分布特征及其光干涉强弱分布的计算。等倾及等厚干涉的计算及应用。
(17)光的衍射:光的衍射现象。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半波带法,单缝夫琅和费衍射的特征及强弱分布的计算。光栅衍射光谱。光栅衍射主极大的计算方法。光学仪器的分辨率。
(18)光的偏振:自然光与偏振光的概念。偏振光的产生与检验方法。马吕斯定律及布懦斯特定律的应用。光的双折射现象。偏振光干涉的应用。
6近代物理
(19)狭义相对论基础: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基本假设及相对论的时空观。洛仑兹的坐标变换及速度变换。同时性的相对性。时间的膨胀与长度缩短效应。质量与速度的关系。能量与质量的关系。
(20)光的量子性:光电效应的实验定律。爱因斯坦的光子说。爱因斯坦方程。光电效应的应用。光的二象性。
五、课程的学时分配
略
六、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教材:《物理学》 马文蔚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大学物理学》程守洙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大纲
(理工科类本科)
课程代码:3315009 总学时:48 学分:3 课程类别:必修
适用专业:理工科本科各专业 预修要求:高等数学、物理学
一、总则
1.本大纲的适用范围
全校理工类本科各专业 2.本大纲的实验目的和要求
物理实验课的目的:通过对物理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习运用理论指导实验、分析和解决实验中问题的方法,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从事科学实验的初步能力,有:通过阅读教材或资料能概括出实验原理和方法的要点;正确使用基本实验仪器,掌握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正确记录和处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和择写实验报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勇于探索、坚韧不拔的钻研精神以及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爱护公物的优良品德。
物理实验课的要求:要求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学风,遵守《学生实验守则》。通过实验前的预习和阅读仪器说明书,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条件和步骤,能独立正确安装调整常用实验装置,并能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术,如零点校正、消除视差等。学习物理实验思想,如观察、思维、联想、推理、分析客观规律以及用实验手段解决问题的思路等。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和测量方法,如放大法、比较法、转换法、置零法等。了解误差的基本知识,能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客观评价实验结果,写出合格的实验报告。3.本实验课程的重点和内容 1)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2)拉伸法测弹性模量 3)扭摆法测定物体转动惯量 4)电学元件伏安特性的测量 5)直流电桥测电阻 6)电压补偿及电流补偿实验 7)示波器的原理和使用 8)分光计的调整和使用 9)用牛顿环测曲率半径
10)迈克耳孙干涉仪的调整和使用 11)音频信号光纤通信原理 12)光电效应测定普朗克常数 13)声速的测定 14)光栅衍射 4.本大纲的所需实验设备
游标卡尺、螺旋测微仪、钢直尺、物理天平、数字毫秒计、转动惯量测试仪、杨氏弹性模量测定仪、数字电压表、数字电流表、微安表、稳压电源、滑线变阻器、电阻箱、标准电阻、稳压二极管、单臂电桥、双臂电桥、平衡指示仪、电位差计、标准电源与待测低电势、函数信号发生器、双踪示波器、声速测定仪、分光计、精密光栅、三棱鏡、低压汞灯、低压钠灯、读数显微镜、牛顿环仪、多束光纤激光源、普朗克常数测定仪、微电流测试仪、迈克尔逊干涉仪、音频信号光纤传输技术实验仪、收音机、音箱、计算机、打印机等。
二、实验项目及学时安排
1.实验项目一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1)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 2)实验开设属性:必开实验 3)学时数:5学时 4)实验目的
a、掌握测量误差理论知识和数据处理方法; b、掌握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
c、在实验中运用误差理论知识和数据处理方法,提高测量结果的精确度。5)实验要求
a、正确分析误差、消减系统误差到最低程度,合理测量、合理记录实验数据; b、正确处理测量数据,以便得到接近于真值的最佳结果; c、合理评价测量结果的误差,写出测量结果的最终表达式。掌握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2.实验项目二 拉伸法测弹性模量
1)实验类型:验证性 2)实验开设属性: 必开实验 3)学时数:3学时 4)实验目的
a.学习光杠杆镜尺法测量微小长度变化的原理和调节方法。b.用拉伸法测量金属丝的杨氏模量。c.学习逐差法处理数据的方法。5)实验要求
a.调节杨氏模量仪
(ⅰ)调节水平;(ⅱ)调节光杠杆的位置;(ⅲ)调节望远镜;
b.测量钢丝的原长L0及直径d、光杠杆镜面到望远镜标尺的距离D、光杠杆镜前后脚的距离b;
c.观察钢丝伸长变化;
分别用逐渐增加等质量砝码和逐渐减少等质量砝码的方法进行测量,数据处理采用逐差法处理。
3.实验项目三
扭摆法测定物体转动惯量 1)实验类型: 验证性 2)实验开设属性:必开实验 3)学时数:3学时 4)实验目的 a.了解扭摆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以及转动惯量测试仪的使用方法;
b.用扭摆测定几种不同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和弹簧的扭转常数,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5)实验要求
a.熟悉扭摆的构造、使用方法以及转动惯量测试仪的使用方法; b.用塑料圆柱测定扭摆的仪器常数(弹簧的扭转常数)K;
c.测定塑料圆柱、金属圆筒、木球与金属细长杆的转动惯量,并与理论值比较。
4.实验项目四 电学元件伏安特性的测量――线性元件 1)实验类型:验证性 2)实验开设属性: 必开实验 3)学时数:2学时 4)实验目的
a、了解分压器电路的调节特性; b、验证欧姆定律;
c、掌握测量伏安特性基本方法,对电流表内、外接法的误差进行分析; d、测量线性元件的伏安特性,用作图法处理数据。5)实验要求
a.了解电磁学基本仪器的性能指标、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遵守接线规则; b.定性观察分压电路的调节特性;
c.测一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作出伏安特性曲线,并从图上求出电阻值,要求根据阻值大小确定采用内接法还是外接法。
5.实验项目五
电学元件伏安特性的测量――非线性元件 1)实验类型: 验证性 2)实验开设属性:必开实验 3)学时数:2学时 4)实验目的
a.掌握分压器电路的调节特性; b.进一步掌握测量伏安特性基本方法;
c.测量非线性元件的伏安特性,用作图法处理数据。5)实验要求
a.掌握电磁学基本仪器的性能指标、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遵守接线规则; b.掌握分压电路的调节特性;
c.测定稳压二极管(非线性元件)正向伏安特性,并作出伏安特性曲线。
6.实验项目六
直流电桥测电阻――单臂电桥测中值电阻 1)实验类型:验证性 2)实验开设属性: 必开实验 3)学时数:2学时 4)实验目的
a.掌握单臂电桥使用的基本规则;
b.掌握单臂电桥工作原理和测量中值电阻的方法; c.学习习近平衡测量比较法。5)实验要求 a.测三个已知标称值的中值电阻;
要求熟悉仪器各键及接线柱的功能,正确连接线路; b.掌握单臂电桥的灵敏度和测量不确定度的计算。7.实验项目七 直流电桥测电阻――双臂电桥测低值电阻 1)实验类型:验证性 2)实验开设属性:必开实验 3)学时数:2学时 4)实验目的
a.掌握双臂电桥使用的基本规则;
b.掌握双臂电桥工作原理和测量低值电阻的方法,并与单臂电桥比较分析; c.进一步学习习近平衡测量比较法。5)实验要求
a.熟悉仪器各键及接线柱的功能,正确连接线路,并注意规范操作事项,避免误差太大;
b.测一个已知标称值的低值电阻; c.测量一根铜棒的电阻率。8.实验项目八
电压补偿及电流补偿实验 1)实验类型: 综合性 2)实验开设属性:必开实验 3)学时数:3学时 4)实验目的
a.掌握补偿法测量的基本原理;
b.用UJ-31型低电势电位差计校验毫安表; c.了解电表精度等级的确定和估算校验装置的误差。5)实验要求
a.熟悉UJ-31型电位差计各旋钮的功能,掌握使用电位差计的基本要领;掌握电学仪器的正确接线;
b.学会校验毫安表。
9.实验项目九
示波器的原理和使用 1)实验类型:验证性 2)实验开设属性:必开实验 3)学时数:3学时 4)实验目的
a.了解示波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使用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的基本方法; b.学会使用示波器观测电信号波形和电压幅值及频率; c.学会使用示波器观察李萨如图形并测量频率。5)实验要求
a.熟悉YB4320G型双踪示波器和YB1634型函数信号发生器的板面分布及各主要控制键的功能,学会校准示波器;
b.观察电信号波形并测量峰--峰电压值及频率; c.观察绘制李萨如图形并测量频率。10.实验项目十 分光计的调整和使用 1)实验类型: 验证性 2)实验开设属性:必开实验 3)学时数:3学时 4)实验目的
a.了解分光计的结构,学会正确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b.掌握用自准直法调节望远镜的焦距至无穷远; c.学会用自准法测定三棱镜的顶角。5)实验要求
a.调整分光计
(ⅰ)平行光管能够发射平行光;(ⅱ)望远镜能够接收平行光(或调焦至无穷远处);(ⅲ)望远镜的主光轴垂直于分光计的中心轴;(ⅳ)平行光管主光轴与望远镜主光轴同轴等高。
b.自准法测玻璃三棱镜的顶角。11.实验项目十一 用牛顿环测曲率半径
1)实验类型:验证性
2)实验开设属性:必开实验 3)学时数:3学时 4)实验目的
a.观察光的等厚干涉现象,了解等厚干涉的特点;
b.学习用等厚干涉方法测量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和微小厚度; c.练习用图解法、用逐差法处理数据。5)实验要求
a.熟悉读数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b.观察牛顿环的干涉图样;
c.测量牛顿环的直径并用图解法求得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 d.测量牛顿环的弦长,并用逐差法求得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12.实验项目十二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
1)实验类型: 综合性
2)实验开设属性:必开实验 3)学时数:3学时
4)实验目的
a.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并掌握其调节方法; b.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观察干涉现象;
c.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定He-Ne激光的波长。5)实验要求
a.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方法;
b.观察非定域干涉现象; c.测量He-Ne激光的波长。
13.实验项目十三 音频信号光纤通信原理
1)实验类型:综合性
2)实验开设属性:必开实验 3)学时数:3学时 4)实验目的
a.了解音频信号光纤传输系统的结构及选配各主要部件的原则; b.熟悉半导体/光电器件的基本性能及主要特性的测试方法; c.学习分析音频信号集成运放电路的基本方法; d.训练音频信号光纤传输系统的调试技术。5)实验要求
a.光信号的调制与发送;
(ⅰ)LED—传输光纤组件电光特性的测定;(ⅱ)偏置电流与无截止畸变最大调制幅度关系的测定。
b.光信号的接收
(ⅰ)硅光电二极管光电特性及响应度的测定;(ⅱ)光信号的检测;(ⅲ)接收器允许的最小光电信号幅值的测定。
c.音频信号的传输。14.实验项目十四 光电效应
1)实验类型:综合性
2)实验开设属性: 必开实验
3)学时数:3学时 4)实验目的
a.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认识光的粒子性; b.验证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c.掌握用光电效应法测定普朗克常数。5)实验要求
a.正确连接仪器并调整仪器(汞灯和微电流计需预热20分钟); b.测量光电管的暗电流特性曲线;
c.测量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I—U,确定遏止电压Ua。作出遏止电压与照射光频率的关系曲线Ua—ν,求出普朗克常数h。15.实验项目十五 声速的测定
1)实验类型: 综合性
2)实验开设属性:必开实验 3)学时数:3学时 4)实验目的
a.用相位比较法测量声速; b.了解压电陶瓷换能器的功能;
c.进一步熟悉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5)实验要求
a.正确连接各仪器并调整仪器; b.用相位比较法测量声速; c.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16.实验项目十六 光栅衍射
1)实验类型: 验证性
2)实验开设属性:必开实验 3)学时数:3学时 4)实验目的
a.了解光栅的主要特征,掌握光栅的衍射规律; b.观察光栅的衍射光谱;
c.用光栅衍射原理测定光栅常数; d.用光栅测定汞灯主要谱线的波长; e.进一步熟悉分光计的调整和使用方法。5)实验要求
a.调整分光计和光栅;
b.根据已知汞灯绿色光谱线的波长和其衍射角φ(K=1)计算光栅常数d;
c.再由d和衍射角φ(K=1)测定汞灯其它两条黄色光和一条紫色光谱线的波长; d.进行误差估计和结果讨论。
17.实验项目十七 考查(闭卷)2学时
第三篇:大学物理《大学物理C》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C》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名称 :大学物理C;英文名称: College Physics C 课程编码: 学 分:8分
总 学 时:120学时 理论学时:84学时
实验学时:36学时 适应专业:非物理类理工科各专科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执 笔 人:杨长铭 审 订 人:田永红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大学物理》是高等院校非物理类理工科专科各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必修基础课。《大学物理》课程所包含的内容是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1.使学生理解物理学的基本规律,了解物理学基本理论在生产技术中的重要应用。
2.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受到一定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在实际的工程技术工作中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3.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参加工程实践打下必要的物理基础。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质点运动学
(3学时)
第一节 质点运动的描述
一、参考系
质点;
二、位置矢量
运动方程
位移;
三、速度;
四、加速度。第二节 加速度为恒矢量时的质点运动
一、加速度为恒矢量时质点的运动方程;
二、斜抛运动。第三节 圆周运动
一、平面极坐标;
二、圆周运动的角速度;
三、圆周运动的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角加速度;
四、匀速率圆周运动和匀变速率圆周运动。
第二章 牛顿定律
(2学时)
第一节
牛顿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二、牛顿第二定律;
三、牛顿第三定律。第二节
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 第二节
几种常见的力
一、万有引力;
二、弹性力;
三、摩擦力。第三节
惯性参考系
力学相对性原理
一、惯性参考系;
二、力学相对性原理。第四节
牛顿定律的应用举例 第三章
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理
(5学时)
第一节
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一、冲量;
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第二节
动量守恒定理 第三节
火箭飞行原理* 第四节
动能定理
一、功;
二、质点的动能定理。第五节
保守力与非保守力
势能
一、万有引力、重力、弹性力作功的特点;
二、保守力与非保守力
保守力作功的数学表达式;
三、势能.第六节
功能原理
机械能守恒定律
一、质点系的动能定理;
二、质点系的功能定理;
三、机械能守恒定律;
四、宇宙速度*。第七节
能量守恒定律
第八节
经典力学的成就和局限性 第四章
刚体的转动
(6学时)
第一节
刚体的定轴转动
一、刚体转动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二、匀变速转动公式;
三、角量与线量的关系。第二节 力矩
转动定律
转动惯量
一、力矩;
二、转动定律;
三、转动惯量。第三节 角动量
角动量守恒定律
一、质点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二、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第五章
热力学基础
(6学时)第一节
气体的物态参量
平衡态
理想气体物态方程
一、气体的物态参量;
二、P、V、T的单位;
三、平衡态;
四、理想气体物态方程。第二节
准静态过程
功
热量
一、准静态过程;
二、功;
三、热量。第三节
内能
热力学第一定律
一、内能;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四节
理想气体的等温过程和等压过程
摩尔热容
一、等体过程
定体摩尔热容;
二、等压过程
定压摩尔热容;
三、比热容。第五节
理想气体的等温过程和绝热过程
一、等温过程;
二、绝热过程;
三、绝热线和等温线。第六节
循环过程
卡诺循环
一、循环过程;
二、热机和致冷机;
三、卡诺循环。第七节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
卡诺定理
一、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
二、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
三、卡诺定理。第六章
气体动理论
(4学时)
第一节
物质的微观模型
统计规律性
一、分子的数密度和线度;
二、分子力;
三、分子热运动的无序性及统计规律性。第二节 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
一、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
二、理想气体的公式。第三节 理想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与温度的关系 第四节 能量均分定理
理想气体内能
一、自由度;
二、能量均分定理;
三、理想气体的内能和摩尔热容。第五节 麦克斯韦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律
一、麦克斯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定律;
二、三种统计速率。第六节 分子平均碰撞次数和平均自由程 第七章
静电场
(9学时)
第一节
电荷的量子化
电荷守恒定律
一、电荷的量子化;
二、电荷的守恒定律。第二节
库仑定律 第三节
电场强度
一、静电场;
二、电场强度;
三、点电荷的电场强度;
四、电场强度叠加原理;
五、电偶极子的电场强度。
第四节
电场强度通量度
高斯定理
一、电场线;
二、电场强度通量;
三、高斯定理;
四、高斯定理应用举例。第五节
静电场的环路定理
电势能
一、静电场力所作的功;
二、静电场的环路定理;
三、电势能。第六节
电势
一、电势;
二、点电荷电场的电势;
三、电势的叠加原理。第七节
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
一、等势面;
二、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第八章
静电场中的导体与电介质
(4学时)
第一节
静电场中的导体
一、静电平衡条件;
二、静电平衡时导体上电荷的分布;
三、静电屏蔽。第二节 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一、电介质对电场的影响
相对电容率;
二、电介质的极化*;
三、电极化强度*;
四、电介质中的电场强度
极化电荷与自由电荷的关系*。
第三节 电容
有电介质时的高斯定理 第四节 电容
电容器
一、孤立导体的电容;
二、电容器;
三、电容器的并联和串联。第五节 静电场的能量
能量密度
一、电容器的电能;
二、静电场的能量
能量密度。第九章
恒定电流
(1学时)
第一节
电流
电流密度
一、电流;
二、电流密度。
第二节 电阻率
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
一、电阻率;
二、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第三节
电动势
全电路欧姆定律
一、电动势;
二、全电路欧姆定律。第十章
稳恒磁场
(6学时)
第一节
磁场
磁感强度 第二节
毕奥-萨伐尔定律
一、毕奥-萨伐尔定律;
二、毕奥-萨伐尔定律应用举例;
三、磁偶极矩。第三节
磁通量
磁场的高斯定理
一、磁感线;
二、磁通量
磁场的高斯定理。第四节
安培环路定理
一、安培环路定理;
二、安培环路定理的应用举例。第五节
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
一、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所受的力;
二、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举例;
三、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举例。
第六节
载流导线在磁场中所受的力 第七节
磁场对载流线圈作用的力矩* 第十一章
磁场中的磁介质
(2学时)
第一节
磁介质
磁化强度
一、磁介质;
二、磁化强度。
第二节
磁介质中的安培环路定理
磁场强度 第三节
铁磁质 第十二章
电磁感应
电磁场
(6学时)
第一节
电磁感应定律
一、电磁感应现象;
二、电磁感应定律;
三、楞次定律。第二节
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
一、动生电动势;
二、感生电动势;
三、涡电流。第三节
自感和互感
一、自感电动势
自感;
二、互感电动势
互感。第四节
磁场的能量
磁场能量密度
第五节
位移电流
电磁场基本方程的积分形式
一、位移电流
全电流安培环路定理;
二、电磁场
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的积分形式。第十三章
振动
(4学时)
第一节
简谐运动
第二节
简谐运动中的振幅
周期
频率和相位
一、振幅;
二、周期;
三、相位;
四、常数A和的确定 第三节
旋转矢量 第四节
单摆
第五节
简谐运动的能量 第六节
简谐运动的合成
一、两个同方向同频率简谐运动的合成;
二、多个同方向同频率简谐运动的合成*;
三、两个同方向不同频率简谐运动的合成* 第七节
阻尼振动
受迫振动
共振* 第八节
电磁振荡*
一、振荡电路
无阻尼自由电磁振荡;
二、无阻尼电磁振荡的振荡方程。第十四章
波动
(6学时)
第一节
机械波的几个概念
一、机械波的形成;
二、横波与纵波;
三、波长
波的周期和频率
波速;
四、波线
波面
波前
第二节
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
一、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
二、波函数的物理含义。第三节 波的能量
一、波动能量的传播;
二、能流和能流密度。第四节
惠更斯原理 第五节
波的干涉
一、波的叠加原理;
二、波的干涉。第六节
驻波
一、驻波的产生;
二、驻波方程;
三、相位跃变;
四、驻波的能量。第七节
声波
超声波
次声波* 第八节
多普勒效应* 第九节
电磁波
一、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
二、电磁波的特性;
三、电磁波谱。
第十五章
波动光学
(12学时)
第一节
相干光
第二节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双镜
劳埃德镜。
一、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二、劳埃德镜。第三节
光程
薄膜干涉
一、光程;
二、透镜不引起附加的光程差;
三、薄膜干涉。第四节
劈尖
牛顿环
一、劈尖;
二、牛顿环。第五节
迈克耳孙干涉仪* 第六节
光的衍射
一、光的衍射现象;
二、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三、菲涅耳衍射和夫琅禾费衍射。第七节
单缝衍射
第八节
圆孔衍射
光学仪器的分辨率 第九节
衍射光栅
一、光栅;
二、光栅衍射条纹的形成;
三、衍射光谱。第十节 X射线的衍射* 第十一节
全息照相简介* 第十二节
光的偏振性
马吕斯定律
一、自然光
偏振光;
二、偏振片
起偏与检偏;
三、马吕斯定律。第十三节
反射光和折射光的偏振 第十六章
狭义相对论
(3学时)
第一节
伽利略变换式
牛顿力学相对性原理遇到的困难
一、伽利略变换式
经典力学的相对性原理;
二、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三、光速依赖于惯性参考系的选取吗?
第二节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洛伦兹变换式
一、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二、洛伦兹变换式。第三节 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
一、同时的相对性;
二、长度的收缩;
三、时间的延缓;
四、关于时间延缓和长度收缩的实验证明。
第四节
相对论性动量和能量
一、动量与速度的关系;
二、狭义相对论力学的基本方程;
三、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四、质能公式在原子核裂变和聚变中的应用;
五、动量与能量的关系。
第十七章
量子物理
(5学时)
第一节
黑体辐射
普朗克能假设
一、黑体
黑体辐射;
二、斯特藩 – 玻耳兹曼定律
维恩位移定律;
三、黑体辐射的瑞利 – 金斯公式
经典物理的困难;
四、普朗克假设
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
第二节
光电效应
光的波粒二象性
一、光电效应实验的规律;
二、光子
爱因斯坦方程;
三、光电效应在近代技术中的应用;
四、光的波粒二象性。
第三节
康普顿效应
第四节
氢原子的玻尔理论* 第五节
弗兰克 – 赫兹实验
第六节
德布罗意波
实物粒子的二象性 第七节
不确定关系
三、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实验一
用拉伸法测量金属丝的杨氏弹性模量
3学时 实验二
用三线摆测刚体的转动惯量
3学时 实验三
用模拟法测绘静电场
3学时 实验四
用惠斯登电桥测电阻
3学时 实验五
用线式电势差计测电动势
3学时 实验六
示波器的使用
3学时 实验七
超声声速的测定
3学时 实验八
光电效应
3学时 实验九
等厚干涉—牛顿环
3学时 实验十
物体密度的测量
3学时 实验十一
油品粘度的测量
3学时 实验十二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使用
3学时
四、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内容。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各专业特点,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上应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和形象化等原则,通过幻灯、录像、课堂演示、动画、多种媒体及课外参加演示实验等各种途径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授课教师除应吃透教材内容外,还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材料,注意本学科的发展,并适当介绍一些重要的新进展。
详细教学基本要求见教育部《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五、大纲说明
1、本课程为独立开设的学年课程,按上、下两个学期安排(二年级上学期和二年级下学期)。其中,上学期为60学时(理论42学时,实验18学时),计4学分;下学期为60学时(理论42学时,实验18学时),计4学分。
2、关于课堂教学:应切实保证本课程的系统性与基本内容的完整性,不应过分强调专业;本课程应着重讲授《大学物理》的基本知识;课堂讲授中应保证有适当数量的例题,并注意讲练结合。与中学重复的内容应以复习的形式讲授,对后续课有重复的内容只给出结论,不作推导。
3、关于练习:课外作业以活页习题的方式进行。每次课10道题:选择题5道,填空题3道,计算题、或证明题、或问答题2道。选择题与填空题以让学生巩固物理概念为主。力求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以帮助学生复习所学知识。将全学期的习题分课次编印成册,学生课后用统一的练习答题纸顺次往下做。
4、关于*号内容:带*号内容不属于教学最低基本要求内容。教师可以不讲授,也可根据专业特点适当讲授。
5、专科大学物理的理论课与实验课作为一门课,分两学期开设,期末考试占70%,实验占20%,平时成绩占10%。
六、教学参考书
1、东南大学等七所工科院校编,马文蔚改编,物理学(第五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赵近芳主编,大学物理学,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年。
3、汪晓元、赵明等编,大学物理教程,北京邮电出版社,2005年。
4、杨长铭等编,大学物理实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第四篇:大学物理I(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I》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它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基础。
以物理学基础知识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它所包括的经典物理、近代物理和物理学在科学技术上应用的初步知识等都是一个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因此,大学物理课是高等工业学校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
高等学校中开设大学物理课的作用,一方面在于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这些都起着开阔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作用。学好大学物理,不仅对学生在校学习十分重要,而且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更新知识,都将发生深远的影响。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大学物理教学,使学生在以下能力、素质方面得到培养:
(1)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阅读并理解相当于大学物理水平的物理累教材、参考书、文献资料等,能写出条理清晰的笔记、小结或小论文,得增强独立思考能力。
(2)科学观察和思维能力:应用物理学基本理论,通过观察、分析、综合、科学抽象、类比联想、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对所涉猎问题有一定深度的理解。
(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物理问题的特征、性质及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并用物理语言和基本数学方法进行描述,运用所学的物理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作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和创新欲望。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3.课程教学内容、主要知识点和基本要求
3.1力学
(1)掌握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和运动变化的物理量。能借助于直角坐标系计算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速度、加速度。能计算质点做圆周运动时的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2)掌握牛顿运动三定律及其适用条件。能求解一维变力作用下简单的质点动力学问题。
(3)掌握功的概念,能计算直线运动情况下变力的功。理解保守力作功的特点及势能的概念,会计算重力、弹性力和万有引力势能。
(4)掌握质点的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掌握运用守恒定律分析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能分析简单系统在平面内运动的力学问题。通过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情况理解角动量和角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们分析、解决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简单力学问题。
(5)了解转动惯量概念。掌握刚体转动的描述,理解刚体绕定轴转动的转动定律和刚体在绕定轴
转动情况下的角动量定理、角动量守恒定律。了解刚体转动中的功和能。
(6)理解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理解伽利略坐标、速度变换。3.2振动和波动
(1)掌握描述简谐振动和简谐波的各物理量(特别是相位)及各量间的关系。掌握旋转矢量法。(2)掌握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能建立一维简谐振动的微分方程,能根据给定的初始条件写出一维简谐振动的运动方程,并理解其物理意义。
(3)掌握简谐振动的能量特征,能根据特定条件计算简谐振动的能量。(4)理解同向简谐振动的合成规律。了解振动方向相互垂直的谐振动合成。(5)了解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
(6)理解机械波产生的条件。掌握由已知质点的简谐振动方程得出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的方法及波函数的物理意义。理解波形图线。理解波的能量传播特征及能流、能流密度概念。
(7)理解惠更斯原理和波的叠加原理。理解波的相干条件,能应用相位差和波程差分析、确定相干波叠加后振幅加强和减弱的条件。
(8)理解驻波及其形成条件,理解相位突变(半波损失)产生条件。了解驻波和行波的区别。
(9)理解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及其产生原因。在波源或观察者单独相对介质运动,且运动方向沿二者连线的情况下,能用多普勒频移公式进行计算。
3.3气体动理论及热力学
(1)理解平衡态、态参量及热力学第零定律;理解理想气体物态方程。
(2)掌握功、热量和内能的概念。理解准静态过程。掌握热力学过程中的功、热量、内能改变量;掌握等压摩尔热容、等容摩尔热容计算,并理解其物理意义。了解绝热过程中的功、热量、内能改变量;了解绝热方程。
(3)了解循环过程的概念,了解循环过程中的循环效率、制冷系数及其物理意义。掌握卡诺循环等简单循环的效率。
(4)了解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统计意义。3.4电磁学
(1)掌握库仑定律、静电场的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以及电场强度叠加原理和电势叠加原理。掌握电势与电场强度的积分关系。能计算一些简单问题中的电场强度和电势。
(2)理解静电场的规律: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理解用高斯定理计算电场强度的条件和方法。(3)掌握磁感应强度的概念。理解毕奥—萨伐尔定律。能计算一些简单问题中的磁感应强度。(4)理解稳恒磁场的规律:磁场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理解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磁感应强度的条件和方法。
(5)理解安培定律和洛仑兹力公式。了解电偶极矩和磁矩的概念。能计算电偶极子在均匀电场中,简单几何形状载流导体和载流平面线圈在均匀磁场中或在无限长直载流导线产生的非均匀磁场中所受的力和力矩。能分析运动点电荷在均匀磁场中的受力和运动。
(6)理解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及处于静电平衡导体的性质。了解介质的极化、磁化现象及其微观解释。了解顺磁质、抗磁质及铁磁质的特性。了解各向同性介质中D和E、H和B之间的关系和区别。理解介质中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
(7)理解电动势的概念,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理解动生电动势及感生电动势。(8)理解解电容、自感系数和互感系数。(9)理解电能密度、磁能密度的概念。
(10)理解涡旋电场、位移电流的概念;理解麦克斯韦方程组(积分形式)及其物理意义。了解电磁场的物质性。
3.5波动光学
(1)理解获得相干光的方法。掌握光程的概念以及光程差和相位差的关系。能分析、确定杨氏双
缝干涉条纹及薄膜等厚干涉条纹的位置,了解麦克尔孙干涉仪的工作原理。
(2)理解惠更斯—非涅耳原理。理解分析单缝夫琅禾费衍射暗纹分布规律的方法。会分析缝宽及波长对衍射条纹分布的影响。
(3)理解光栅衍射公式。会确定光栅衍射谱线的位置。会分析光栅常量及波长对光栅衍射谱线分布的影响。
(4)了解圆孔的夫琅禾费衍射规律,理解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了解晶体的X射线衍射。
(5)理解自然光和线偏振光。理解布儒斯特定律及马吕斯定律。了解双折射现象。了解线偏振光的获得方法和检验方法。
3.6近代物理(狭义相对论简介及量子物理基础)3.6.1狭义相对论简介
(1)了解迈克尔迅-莫雷实验,理解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2)理解洛仑兹坐标及速度变换。
(3)理解狭义相对论中同时性的相对性以及时间膨胀和长度收缩概念。了解牛顿力学中的时空观和狭义相对论中的时空观以及二者的差异。
(4)理解狭义相对论中质量和速度的关系,理解狭义相对论动力学方程(5)了解质量和能量的关系。3.6.2量子物理基础
(1)了解黑体辐射,了解普朗克量子化假设。理解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的实验规律以及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对这两个效应的解释,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
(2)了解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及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3)了解弗兰克—赫兹实验,了解原子里德伯态和对应原理。
(4)了解戴维孙-革末实验思想,理解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设。理解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掌握动量-能量不确定关系。
(5)理解描述物质波动性的物理量(波长、频率)和粒子性的物理量(动量、能量)间的关系。(6)理解波函数及及其统计解释。了解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理解一维无限深势阱问题求解。(7)了解如何用驻波观点说明能量量子化。了解角动量量子化及空间量子化。
(8)了解描述原子中电子运动状态的四个量子数。了解施特恩—格拉赫实验及微观粒子的自旋。了解泡利不相容原理和原子的电子壳层结构。4.时间分配表
附:对于了解内容,任课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专业特点选讲。5.参考教材
(1)黄新民主编.《大学物理学》(上、下册)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2)马文蔚改编.《大学物理》(第四版,上、中、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执 笔 人:
修订时间:2010年10月
第五篇:《大学物理》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函授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 学 时 数:24
学 分 数: 课程号:
开课学期: 大纲执笔人:王玉娥
大纲审核人:郑永春
一、课程定位和目标
课程定位:大学物理课程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方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到了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它是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课程目标:通过大学物理课的教学,应使学生对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并具有初步应用和探究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质点运动学(2学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质点运动的描述,加速度为恒矢量时的质点运动,圆周运动。教学难点:描述质点运动及运动变化四个基本物理量。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质点运动的描述,直线运动、圆周运动。教学要求:
了解内容: 了解质点运动学的研究方法。
理解内容: 理解描述质点运动及运动变化四个基本物理量(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理解这四个基本物理的矢量性、瞬时性和相对性。
掌握内容: 掌握描述质点运动的四个基本物理量的表达式及其相互关系。掌握直线、圆周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识记描述质点运动及运动变化的四个基本物理量(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理解它们的表达式及其相互关系,掌握直线、圆周运动的规律及简单应用。
(二)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4学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
律,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势能概念的引入及不同引力势能的计算。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牛顿第二定律,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保守力和非保守力和 势能,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要求:
了解内容: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理解内容: 理解保守力和非保守力、势能的概念。
掌握内容: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冲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的物理意义;掌握功与功率、动能、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引力势能)概念,动能定理、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识记保守力和非保守力、势能的概念;理解动量、冲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牛顿第二定律、功与功率、动能、势能概念,动能定理、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综合运算。
(三)静电场(3学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电场强度,电势。教学难点:电势。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电荷守恒定律,电场强度,电势能,电势。教学要求:
了解内容: 高斯定理。理解内容: 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电势能、电势的概念。掌握内容: 电场强度、电势能、电势的叠加计算方法。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识记库仑定律、理解电场强度、电势能、电势的概念。
(四)恒定磁场(3学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电源电动势,毕奥-萨伐尔定律,载流导线在磁场中所受的力。教学难点:电源电动势和毕奥-萨伐尔定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电源电动势,磁感强度定义,毕奥-萨伐尔定律,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载流导线在磁场中所受的力。教学要求:
了解内容: 电流强度、电流密度与电荷的运动关系。
理解内容: 电源电动势、毕奥-萨伐尔定律和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
掌握内容: 能计算载流导线的磁感应强度和在磁场中的受力。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识记电动势概念,理解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能够用毕奥-萨伐尔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五)电磁感应(2学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电磁感应定律,动生电动势。教学难点:电磁感应定律和动生电动势的应用。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电磁感应定律,动生电动势。教学要求:
理解内容: 电磁感应定律。
掌握内容: 电磁感应定律,动生电动势的应用。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理解电磁感应定律、动生电动势,能进行动生电动势的简单计算。
(六)振动(2学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简谐运动方程,简谐运动中的振幅、周期、频率和相位,简谐运动的合成。
教学难点:简谐运动的判定,简谐运动的合成。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简谐运动方程,简谐运动中的振幅、周期、频率和相位的确定,简谐运动的合成。教学要求:
了解内容: 旋转矢量及其应用。
理解内容: 简谐运动方程和简谐运动的合成。
掌握内容: 会确定简谐振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相位,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识记简谐运动的合成方法;理解简谐运动的判定方法;会求简谐振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相位,进行简单的计算。
(七)波动(2学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教学难点: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的求法。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机械波的几个概念,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惠更斯原理,波的干涉。教学要求:
了解内容: 了解机械波的几个概念,平面电磁波。理解内容: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的含义和波的干涉。掌握内容: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的求法。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的求法,波的干涉的简单计算。
(八)光学(2学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相干光,杨氏双缝干涉,光程,薄膜干涉,光的偏振性,马吕斯定律。教学难点:薄膜干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相干光,杨氏双缝干涉,光程,半波损失,薄膜干涉,劈尖,光的偏振性,马吕斯定律。教学要求:
了解内容:反射光和折射光的偏振。
理解内容: 相干光,光程,薄膜干涉,光的偏振性,马吕斯定律。掌握内容: 杨氏双缝干涉和薄膜干涉计算及应用。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识记光程、半波损失的概念,理解光的偏振性、马吕斯定律;理解杨氏双缝干涉和薄膜干涉,能进行简单计算。
(九)气体动理论(2学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想气体概念,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分子动能和温度的关系,能量均分定理,理想气体内能。教学难点:理想气体内能。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理想气体物态方程,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理想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和温度的关系,能量均分定理,理想气体内能。教学要求:
了解内容:物质的微观模型和统计规律性,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理解内容:平衡态,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掌握内容: 理想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和温度的关系,能量均分定理,理想气体内能,能进行简单计算。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识记平衡态、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和温度的关系、能量均分定理、理想气体内能;能进行简单计算。
(十)热力学基础(2学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的等体过程、等压过程、等温过程和绝热过程。
教学难点:等温过程和绝热过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准静态过程,功,热量,熵增加原理。
2、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内能概念。
3、掌握理想气体的等体过程、等压过程。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识记热力学第一定律、内能概念;理解理想气体的等体过程、等压过程、温过程和绝热过程;能简单计算准静态过程做功和传递热量。
三、本课程教学建议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讲清基本概念及意义,基本定理的推导过程,结合实际讲解其基本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可适当补充难易适中的题目作为例题,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在作业和练习方面,任课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定量的习题,并适当增加概念理解和规律应用题的数量,以培养学生对物理基本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除教材外,应给学生指定相关的参考书,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本课程学业评价(一)考核目的
检验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达到了《大学物理》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检查学生对课程涉及的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二)考核方式及考核用时
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考核总成绩为100分(四舍五入取整数)。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由作业成绩、小测验成绩、考勤等组成。期末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采取闭卷笔试方式进行,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长为110分钟。
(三)命题要求
1、依据教学大纲命题,命题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要覆盖大纲中考核主 要知识、技能的大部分;题型可以是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证明、分析、计算等,题量适宜,难度适中。
2、A、B两套试卷,100分制,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五、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建议教材:赵近芳主编,《大学物理简明教程》(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2年.教学参考书:
[1].马文蔚主编,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2] 张三慧主编,大学物理学(1-5册),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3] 卢德馨主编,大学物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4] 程守洙主编,《普通物理学》(上、下册),高教出版社,2012年,第六版.[5]胡玉才、汪静主编,《大学基础物理学》,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