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数学阅读的教学探索
编辑:雪海孤独 识别码:24-1031632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11 19:11:21 来源:网络

第一篇:数学阅读的教学探索

数学阅读的教学探索

孔垄镇第三中学

李华

摘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而数学阅读的能力是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基础和前提。数学阅读教学是提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初中数学教学而言,数学阅读能力就是读课本、读题、规范解题的能力。它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研究和解决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数学语言 数学阅读 课堂教学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现状分析:

每次考试后,“题目没看清”、“条件没读懂”成了大部分成绩不理想学生小结反思中的必有内容,其实这就是数学阅读能力差所导致的。也反映出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对数学阅读的忽视,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的。

笔者认为“数学阅读教学”实际就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即审题、理解题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有限的情况下,老师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做好数学中的阅读,直至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探索是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所追求的。新一轮课改是提出了要让学生主动学习,所以在教学中,笔者也力求能探索一些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策略,在上《分式议程习题课》一课时,笔者在备课时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分式议程的解法,所以想到了让学生采用阅读的形式来教学,让学生自主进行教学活动。

二、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分式方程习题课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方式进行自我探究 教学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 ∵∴11311111111111111  „  1

1719217192335235572571111 133557171911111111111=1 232352572171911111111=1 233557171911=1 219=9 19请仔细阅读上述资料,体会过程,然后完成下面练习。练习1: ①在和式111中,第6项为(),第n项是()133557②上述求和的想法是通过逆用()法则,将和式中的各分数转化为两个数之差,使得除首末两项外的中间各项可以(),从而达到求和的目的。

③受此启发,请你解下面的方程:

1111 xx3x3x6x6x92x18如果你能很顺利完成了练习1,那么请你考虑练习2。练习2阅读下列材料:

1111的解是x1 x1x3xx21111的解是x2 方程的xx4x1x31111的解是x3 方程x1x5x2x41111①解分式方程 x2x6x3x5方程②请观察上述方程与解的特征,写出能反映方程一般规律的方程,写出这个方程的解,并用方程的解的定义进行验证。

③根据②中所得到的结论,写出一个解为和6的分式方程各一个。

三、教学过程: 笔者采取了以下的模式:

①让学生阅读;找出题中的关键词句、数量关系、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好标记。

②由学生对阅读的结果进行交流与评价,教师进行点拨。③通过小结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完成练习1,进行展示与点评,找出易错点和易漏点。

④让学生完成练习2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究兴趣浓厚,但能力差异较大,而题目又有一定难度,如练习1③中的分式方程,不少学生在拆分的时候前面直接乘了个,而不注意分母的两个因式的数量关系,笔者就让一个学生展示解答过程,其他学生进行批改和点评,练习2的材料有一部分同学未能找出本质特征,笔者就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这样班级的气氛就活跃了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始终在观察学生的完成情况,为学生及时解答问题。最后展示练习答案,总结解题方法。

四、课后反思 12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前苏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数学语言则是慎重地、有意地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

本节课最终的结果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部分学生审题不是很清楚,不能看清问题的本质,分析原因是数学语言本身的特殊性和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缺陷:数学语言作为表达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饮食着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文字、符号及图形,其特点是抽象、精确。数学语言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因此,它常常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难点。

首先,由于数学语言的抽象性,要注重普通语言与数学语言的相互转化。其他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必须以普通语言为基础。数学语言也是如此,通过两种语言的相互转化,就可以使抽象的数学语言可以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从而能理解清楚,运用自如。将普通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实际问题数学化”,例如列代数式是把文字表达改用数学符号,这是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步骤。将数学语言转化为普通语言。数学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若学生能用普通语言叙述概念并解释概念所包含的实质,那么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其次,由于数学语言的精确性,学生只有在理解数学语言的意义,而且熟练地把握他们的各种用法,从而得到理性的熟悉之后,在数学学习中才能灵活地对它们进行各种等价叙述,并在一个抽象的符号系统中正确应用,从而达到对数学符号语言学习的最高水平。善于推敲文字中的要害词句。其中每一个重要的字和词都有确切的含义,要仔细推敲,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关系。数学符号是文字处理条件的符号化,数学符号语言,由于其高度的集约性、抽象性、内涵的丰富性,往往难以读懂。这就要求学生对符号语言具有相当的理解能力,善于将科约的符号语言译成一般的数学语言,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转化与处理。

近几年中考数学试题的显著特点是破除模式化、力求创新,解答题体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切忌套用机械的模式寻求解题思路和方法,而应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识别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认识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图形的几何特征与数、式的数量、结构特征的关系,谨慎地确定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当思维受阻时,要及时调整思路和方法,并重新审视题意,注意挖掘隐蔽的条件的内在联系,数学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关键。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数学阅读

不少的数学课堂,常常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才要学生打开书本,学生也只在概念、定理、定义记不清时,才翻开课本,教师没有重视利用数学课本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重视阅读数学课本,首先要教师引导,特别在讲授新课时,应当摒弃那种“学生合着书,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在讲解概念、定理、定义时,应让学生翻开课本,教师按课本原文逐字、逐句的阅读。在阅读中,让学生反复琢磨,认真思考,对书中概念、定理、定义中有本质特征的关键的字、词、句要仔细体会,深刻理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

在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时,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进行由局部到整体,注重阅读的目标性、层次性、整体性、和谐性,明确阅读的主玫方向或思维方向。可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标记、符号圈点不同的重要内容,标记不同的意义,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提高阅读的效果和效率。

3、数学阅读要与“说”和“写”相结合

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①说解题过程中产生困惑的地方以及解题的得失经验。②说解题思路的产生。主要是与课本知识点的联系。

③说数学思想方法。主要针对数学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他们的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解题技巧和数学建模能力。

培养学生“写”的能力主要围绕着下列几个方面来进行: ①整理错题集本。这对全体学生比较适用而且容易做到的。但是,对于一些优秀学生,整理错题不应该仅仅是正确答案的罗列,而应该注重分析错误的根源,解题思路的分析以及其他更为简捷的解法。

②要求学生写数学课后记,具体做法是学生在当天的作业本中把一天下来自己觉得收获最大的地方,最感兴趣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对于某道题的不同解法思路等内容记录下来,以便和老师及时取得交流。

总之,只要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从培养能力入手,多给予学生数学阅读的指导,多给一些阅读时间,多给一些阅读的材料;学生就会改变只要认真听讲,多做练习就能学好数学的观念,转而从培养自己的能力出发,培养自己的数学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普遍得到提高。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索

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2_)08-0180-01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说的就是提前预设的重要性。新课改提倡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倡导开放式教学,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指出在教学中不要机械地执行教案,而是要按抓住课堂教学突发事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做相应的调整,使教学始终处于动态性与生成中。但动态生成与提前预设并不是一对矛盾体,而是相辅相成的。动态生成是建立在提前预设的基础之上,备课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提高备课的有效性,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备课模式。传统的备课完全是凭借教师自己的经验和意向,甚至会直接套用名师优师的教案,与具体的学情与教情相脱离,而不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新课改是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我们要将新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反映在备课中。总的说来,新课改下的备课要以学生为中心,立足课堂,以新理念为指导。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备课呢?笔者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小学数学教学的备课工作。

1.备新课标,树立先进的课程理念

理念是什么?理念是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学行为的向导,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新课改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新课标从全新的角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在备课时,教师必须要认真学习新课改,领会新课标,将理念指导于实践,在实践中孕育理念,使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更高效,教学改革更富有成效。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备课时我们要将课程理念与数学实践相结合,体现出数学学科的发展性、基础性、实践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与素养全面提高的协调统一。可以说要实现数学教学的根本性变革,大力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在思想上实现重大的转变,也就是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将理论学习与具体行为相结合,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这样才能将这些理念烂熟于胸,才能对教学进行重新定位,才能将这些理念自觉地运用于备课与具体的教学行为中,才能使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顺应教育形势的发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才能体现出开放性、有效性,才能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性变革。

2.课堂生动、活泼,学生自觉参与,学会思考、创新

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我们就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友好的学习气氛,使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加以赞美,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也调动了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让数学形式有趣、新颖、生动,利用课间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把静态的数学知识生动活泼地呈献给学生,给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上,学生容易感到疲劳厌倦、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教师应给学生一些自由空间,让学生多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交流、拓宽思维、增长见识,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动”起来、“活”起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自主学习、勇于创新。

3.数学方法多样性

随着义务教育教材适当地降低了对数学知识体系严密性的要求,拉开了知识结构之间的“距离”,并以“结构化”与“问题化”互补的教材体系呈现出来。因而,学生必须掌握、并且具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方法,提高和发展学习能力。

3.1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成习惯。只有熟练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表现……一辈子受用不尽。因此,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的培养途径有:课前预习,使得上课时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课上认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踊跃发言;课后复习,先复习当天学习的知识,再做作业,最后,把学习内容加以整理;检查验算,既能培养学生负责的态度,又能使学生对自己思维活动进一步认识。

3.2观察活动。培养的途径是:教师提供的“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特征有序、背景鲜明,而且要给出一些观察的思考题。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观察目标,进而使他们边观察,边思考,边议论,边作观察记录,以发现数学规律、本质。

3.3思考活动。学生有了思考方向,并进行广泛的联系和想像,他们才有可能捕捉到丰富的材料,进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长期培养学生,有利于他们形成思考的方法,提高思维的质量。

3.4自学活动。中高年级学生随着识字量增多,数学知识的长进,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基础,这里主要是指学生课内的独立性自学活动。

4.优化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4.1摆正师生关系。长期以来数学一向强调“师道尊严”。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居高而下,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的方法,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任务是要摆正师生以往不平等的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在小学,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极不成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会产生很大的正向作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摆着“师尊”的“架子”,语言应该友善亲切,态度应该和蔼可亲,一改自上而下的传授方式,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谈,辅导学生时,都应充分尊重和热爱学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美国电影《师生情》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中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这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厉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教师一句赞赏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2优化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老师与学生应是平等和民主的关系。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极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教师就应与学生一起玩,一起学,互动互学,知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帮学生所忙。在课堂里,教师包办的事情要尽量少一些,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要尽量多一些,师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这时,教师才会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良朋知己。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

总之,在教学工作中,作为一名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才能调动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篇: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探索

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探索

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多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初中数学课堂教改实践,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确立了以“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我反思”四步教学为基本流程的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通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下文是笔者在四步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一、自主探究,激发学习欲望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就要解决学生学习的参与度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如果创设的情境达到了前面的要求,那么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此时,教师只要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并和学生一起分享数学发现的欢乐,一起为解决某些数学问题而思考、猜测和尝试,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自主探究性学习应体现以下几个原则:⑴情感性原则——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更能促使学生自主探究;⑵主体性原则——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⑶指导性原则——教师要通过巡视,及时捕捉学生探究的各种信息,并进行针对性、适度性的点拨和指导;⑷培养兴趣原则——兴趣是探究的前提,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⑸创新性原则——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给学生充分自由想象的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⑹分步完成原则——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局限,教学中的探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而是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产生矛盾—继续探究”的形式分步多次完成。

二、合作交流,提高数学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它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由于这种交流是多向性的群体交流,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获得成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学习合作小组”;⑵提出的问题要明确且有思考价值。提出的问题要使得学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尤其是提出的问题是“生长”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的,这样学生对问题的钻研是一种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⑶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要求学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⑷教师的激励性的评价是进一步促进合作的催化剂。评价应是更多地重视对小组的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缩小优差生的距离;⑸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

三、自我反思,深化知识结构

在教师组织下,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总结,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完善,在反思中发现的新问题又可以深化进行探究和延伸。通过实施激励评价,让学生反思探索过程,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勉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内化成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

元认知理论认为:反思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认知结果的监控和体验。数学的理解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才能获得,而领悟又靠对思维过程的不断反思才能达到。如没有这一理性的反思,以上的方式就会流于表面化。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使认识上一个台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并进一步开拓探究的空间。因此,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是教学获得成功的保障。为有效培养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可在课堂上许多环节适时“布白”,如在出现规律处留下思考的空白,在创设情境处留下悬念的空白,在新授部分结束后留下回味的空白……并给学生适度的时间和空间,采取“以提问促反思”的策略。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索和发现

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索和发现

【内容提要】

为了和国际教育接轨,提高我国教育教学水平,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提高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应试教育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就是因为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教师不应该注重表面上变化,思想上的“课改”才是本质,这就需要通过深入实践教学中去探索和发现。

关键词:教学反省

探索 发现 课堂幽默化 建立平台

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去探索,在学术交流中去发现,在解放教学思想的前提下,得出新的教学理念,运用符合科学而客观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这样我们的教学水平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对于数学教学,我将课堂看作一种学术交流,我和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实践验证,得出大家共识的结论。我们在民主平等的环境里共同学习,学生接受能力快,我的教学水平在实践教学中也不断得到更新,具体如下:

一、在教学中寻求反省

1、给教学“充电”

教学实践是教师自身价值观的体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应该应用和推广,不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并且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就应该在摸索中改进。其次,不断征求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教学更加完善,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再次,着眼学习国际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保持自己教学思想的先进性。另外多听观摩课,多与有经验的教学能手进行交流,进而使自己的教学理念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一个新的突破。

2、“爱”在教学中

有一种爱叫“弯下身子与花朵对话”,有一种尊重叫“给学生一片放飞的天空”,有一种开放叫“世界是我们的教科书”,有一种教师叫“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如果教师能达到上面境界,我们教育才体现和谐,我们校园才能充满和谐,爱的阳光才能洒满天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师德建设从来都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爱既是体现师德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构建和谐校园重要因素。教师的爱对学生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打开学生闭锁的心灵钥匙。教师的教育只有溶解在对学生爱的情感里,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引起他们积极的反应,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获得教育的成功。我们常说“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部分教师往往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将对学生的恨汇编成“爱”,将体罚学生演变成“希望他们成才”;将伤害学生人格狡辩为“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最终取得相反的结果,那么这些教师也将会为自己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而买单。

二、幽默化课堂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曾经说过:“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如何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变被动为主动地学习,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创建幽默化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幽默化课堂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方面。老师在课堂上的幽默化表现实际上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零距离”接触,学生存在的问题容易浮出水面,课堂幽默化也可以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压力,构建这样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在心里上对数学产生依赖性,他们会无意识的感觉到对数学的学习就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更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在课堂上也可以出一些比较幽默性的习题,激发他们善于动脑,多思考的好习惯。

如 :小王比小李大3岁,问小李几年就可以赶上小王的年龄?

如果学生没有将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他们就会很快说出:3年就能赶上。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小李的年龄在增长过程时小王的年龄也在增长,这即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应变能力。

再如:学生进行植树活动,每隔1米植一棵树,问:10米可以植多少棵?

如果学生的思维不能得到转变就很容易得出10棵树的结论,但实际动手画一画线段图就不难发现:10+1=11棵。

这样的题型看似简单,却容易出错,这就是数学的幽默性,如此的陷阱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探索欲望和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也逐渐地提高了学生审题能力。幽默化课堂不局限于习题,可以是老师的动作,语言,表情以及师生之间各种互动,它们均能使学生在幽默化环境中掌握新的知识。

三、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培养

我认为,创新就是对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数学教学上的创新就是一题多解。课堂上我大力提倡一题多解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如:奶糖每千克20元,巧克力糖每千克25元,每千克奶糖比巧克力糖便宜百分之几?

方法1:(25-20)÷ 25=20% 先求出奶糖比巧克力糖少的数量,在求少的那部分数量是巧克力糖的百分之几。

方法2:20÷25=80%

100%-80%=20% 将巧克力糖看作单位“1(”100%),先求出奶糖是巧克力糖的百分之几,再用100%减去它即可。

方法3: 应用方程

设:每千克奶糖比巧克力糖便宜的百分数为X,依据题意得,25×(1-X)=20,解之得X=20%。

另外,发散思维还包括对现有的问题提出更多的问题并作出解答。所以对上题还可以提出其它问题

如:

(1)奶糖是巧克力糖的百分之几?

20÷25=80%(2)巧克力糖是奶糖的百分之几?

25÷20=125% 通过一题多解及一题多问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可以得到充分训练,他们对所学知识将会更透彻地理解;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加强,他们寻求探索问题的兴趣将更加浓厚。

对学生聚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规律和总结规律的过程。发散思维是聚合思维的延伸和扩张,聚合思维是发散思维收缩和总结,它通过发散思维训练的这个载体得到的最终结果。我们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应该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统一,它们互相联系而不可分割。

如:(1)

2名教育专家和8名教师进行座谈,如果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则一共握了多少次手?

(1)

12名同学进行中国象棋比赛,如果每两

人赛一场,一共要赛多少场?

(3)

有红、黄、蓝、绿、白5种颜色的铅笔,请你把两种不同颜色的铅笔分成一组,最多可以搭配几组?

以上三道题,我们可以通过列表或者画图的方式得出答案,在计算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规律:1+2+3+…+(n-1)=正确答案(n表示总数量)。因此(1)的答案就是2+8=10,1+2+3+4+5+6+7+8+9=45次,(2)的答案就是1+2+3+4+5+6+7+8+9+10+11=66场,(3)的答案就是1+2+3+4=10组。

再如:(1)有12支足球队参加比赛,比赛以单场淘汰制进行,一共需要进行多少场比赛才能产生冠军?

(2)学校六年级有6个班参加友好杯羽毛球比赛,如果采用单场淘汰制比赛决出冠军和亚军,一共需要多少场比赛?

以上两道题也可以通过列表或者画图的方式得出答案,但是我们在得出答案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样的规律:正确答案=n-1(n表示总数量),故(1)的答案为12-1=11场,(2)的答案为6-1=5场。

四、构建展示学生表现的平台

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在课堂上总想表现自己,从而得到老师的夸奖和学生的羡慕,他们人小心大,想象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想象的空间是极为宽广的,如果老师能给他们建立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让他们在属于自己蓝天下自由飞翔,他们的智慧才能达到更好的发挥,惊人的奇迹才能不断涌现。

1、改革提问教学

为了保证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老师设计的各种活动都应该为学生自身着想,提问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典范。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互相提问是传授知识的重要桥梁,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提问得到的结果可能是不一致的,那么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或者举例的方式进行验证。学生向老师提问非常关键,它是消除学生心理谜团的重要途径,老师可以自己向学生回答,也可以让学生给学生解释,当然学生对学生充当“小老师”进行讲解的效果将会更好。老师和学生的互相提问是建立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的,这样才能显示出课堂的科学性,学生的理性思维就会得到更好的开拓和提高。老师的提问方式应该覆盖全班学生,提问内容应该多样化。让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回答,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应该是寻求知识的最大化,老师就应该作出合理答复。老师和学生在交流中提问,同时也在探讨中回答。

2、广开言路

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多发言就是学生展示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师应该积极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心声,改变学习的程式化、机械化的倾向。如果学生没有得到发言的机会,他们萌发出的新观点就会被埋没掉,思想就会被束缚,主观能动性就会退化,“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也就是这个道理。老师只有做到“广开言路”,才能达到“门庭若市”的效果。要体现课堂的民主性就是老师应该让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的观点和学生的观点都应该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考证,有的时候,学生的观点胜过老师,在我的身上就发生过。

如:我国国旗的标准长宽比为3:2,如果我国国旗的长为42厘米,那么宽应该是多少?

此题出现的时候,我们当时只学到比的化简,很多方法还不能使用,所以我只能根据比的化简对此题做了这样解答:长:宽=3:2,长是42厘米,就相当于比的前项3扩大14倍得到的,要保持比值不变,那么比的后项2也应该扩大也扩大14倍就得到宽的长度:2×14=28厘米。当我讲完时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他还有一种方法:42×2=28厘米,他解释是这样的:将国旗的长看作单位3“1”,那么比中的前项3就相当于将单位“1”平均分成3份,比的后项2就相当于国旗的宽占了其中的2份,42×2就

3相当于标准长度乘以宽所占的分数,所得结果就应该是宽的长度。这位学生的算式还引用“宽是长的2”进行解释,3但是这位学生的解释新颖、独特,同时也得到了学生及老师的肯定和认可,他灵活地应用以学过的单位“1”知识进行解释是老师和其他学生都没有想到的,通过他的解释同学们也掌握一种新的解题思路。

以上的这些论述归结为一点就是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如果将学生看作地球,那么教师就是始终围绕地球运转卫星,教师离不开学生,学生也抛不开教师。无论是加强教师自身建设,还是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都是为“教”与“学”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教师在教学中创造环境,并在环境中探索并寻求进步,学生也在学习中适应环境,并在环境中提高并获得硕果。教师和学生都在探索和学习,共同推动教学创新。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索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索

【摘要】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和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它的实用性决定了与生活密不可分,而理论性则更加要求教师授课时需得注意方法的重要性。怎样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实用性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_.05.053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学科它来于生活,最终又运用于生活。如何能在真正意义的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亲密接触与交融,让他们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数学小学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这些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需要数学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思维和策略。

一、运用生活化语言,设置生活化的课堂情境

平时在课堂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日常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问题和应用知识。这样,学生们会发现原来司空见惯的事物竟然包含着如此丰富的数学知识。另外,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

如,在讲解“利息”一课时,教师说:“我家里有六万元钱暂时用不上,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再如,在讲解三角形这个知识点时,老师可以根据“勾股定理”制作一个长为四厘米宽为三厘米的小盒子和一根长为五厘米的小棒带到班上,上课时设置一个“如何在让小棒和盒子不被损坏的情况下,将小棒放在盒子里这个问题”请学生们讨论。待提起学生们的兴致后,开始讲解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把这节课有关三角形知识讲完后,再告诉他们这是三角形一种特殊情况,这叫直角三角形,刚才上课时如何放小棒我们用到了一个特殊的定理叫“勾股定理”。讲到这里这节课也差不多就完了,这样不仅把该讲的知识讲了,而且还进行适当的拓展。有兴趣的学生可能还会问“什么叫‘勾股定理’”,这时老师就得以正确的方式引导。

二、数学教材与生活嫁接,将问题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分析数学教材,善于调整、重组、处理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新趣。小学数学所学的知识,几乎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例证。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将讲解的知识嫁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领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长度的测量时,可以让学生测量黑板、课桌、讲台。还可以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父母的身高、家里一块瓷砖的长度和宽度等,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教师再进行相关知识的解说,这样学生相对之下记得就要牢些。

如,在乘法教学时,老师可以设计类似“小强去买胡萝卜,一斤胡萝卜一元,他买了三斤需要多少元钱”的乘法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告诫同学们学数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而且还可以将乘法教学以另一种方式传授给学生们。再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等。

三、以人为本,课后练习实用化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同时参与的双向活动行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一个全身心都得到放松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展现思维敏捷性。在课堂实施中培养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基本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确立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看作一个完整的人,一切教学设计活动都要符合人的自然属性,都要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

另外,在课后练习布置中也应该更加注重实用性。如,在学习“加减法”之后,老师在布置课后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下去举一个有关“加法运算”和一个有关“减法运算”的实际例子,并告诉他们下节课检查。这样,以一种半开放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方法的运用,老师可以及时的发现学生在那些方面欠缺,方便及时解决问题。

四、探究生活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质

语言是最能表达一个人内心所思所想所感的外在表现,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采取数学周记的形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让学生编写“我和数学”的故事,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

如让学生写在家里,爸爸妈妈上商店买东西,用了哪些数学知识;每天自己买东西又用了那些知识。通过记数学周记,既让学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数学,明白了数学知识不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用,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数学周记,也可以了解学生有没有较强的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以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活动的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或学生自己提出的,注意的是得贴近学生的生活。如:调查“一个班学生一周共用几只笔,各种不同的笔价格是多少,一共需多少钱”;“家里水电费每度多少钱,一个月需要付多少钱?一年又需要付多少钱”;“对最近数学测验同学的得分情况进行调查”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

要想数学教学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让学生从单一的书本、封闭的课堂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活动中、生活中学习,让数学回归生活,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阅读的教学探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