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努力睁开第三只眼看花开
努力睁开第三只眼看花开
——“赴上海培训学习”有感
初秋带着落叶的声音来了,我怀着寻梦的心来到了“秋似洛阳春”的上海。在这里,我每一天都可以聆听到教育专家的报告,听取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碰撞、冲击。他们以自身的经验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使我对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更加热衷于教育事业。
我想,对于几位老师的精神,只用只字片语是无法表达完的,那么我就谈谈令我印象深刻的几点吧。
一、80后班任达哥的智慧人生
他虽然有着稚嫩的面孔,却是一位有智慧的老师,一直以来都在享受着快乐教育的每一秒,他怀揣着教师梦在教育的长廊里徜徉。他内心迸发着热情,他有着智慧的思维,他还有着老师难有的坚持。感悟一:给学生极高的定位。
他在与学生第一次见面就建立“愿憬”——愿望与憧憬,给教授的学生都做规划纲要,让学生经营自己的幸福生活。孔子教育学生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我想这个小达哥老师真正领悟了孔圣者的意图。在与学生第一次接触就在学生内心种下了美好的种子,在班级建立学规,所以他所教育的学生在老师潜移默化的期待中成长、成人、成材。
感悟二:关于“温和”的持守。
小达哥老师在教育学生的生活中,他始终坚守着用宽容,反对用专制、暴力的方法,他认为暴力对于解决问题往往无济于事。只有温和、宽容地对待学生和一切事情,采用正确的方法,才能把事情办好。他在学生上课说话犯错时讲“破窗子理论”,用故事告诉学生以道理。就如我们都知道的故事一样,“在极寒冷的冬天,为了把人的棉衣脱下来,冬风狂暴地刮起来,但却只是使人把棉衣裹得更紧;而当太阳出来照着他的时候,那人便自动脱下了棉衣。“故事的寓意是极其明白的,作为班主任,我们在教育学生时,绝不能简单地压制他们,用纪律制度去逼迫他们就范,用“冬风剥棉衣”的办法是难以达到目的的。
二、黄静华妈妈老师爱每一个孩子的伟大人生 感悟一:教育的水就是情,就是爱。
热爱学生是每一位教师最起码的道德要求,而实际上我们的教师很难做到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因为有的学生似乎永远没有出息,无论你怎样批评教育都照样我行我素;有些学生似乎永远是品质恶劣的学生,他们自上小学起便是班里的捣蛋鬼,老师们的眼中钉。面对这些学生,老师们逐渐丧失了所有的耐心和信心。而我们的黄妈妈老师用一个转变坏女孩的故事验证了教育的水就是情,就是爱。她用真诚,以心灵来赢得心灵。她用“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的换位思考教育着每一个学生,拥有花苞心态去期待学生花的开放。她说教师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做到不把情绪带进课堂,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要努力使自己微笑着面对学生,始终对学生热情、耐心,这样做也体现了一个人民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
感悟二:真正的起跑线是培养好习惯。
她说成功的教育是从习惯的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但是说实在的,坏习惯很容易养成,好习惯却得之不易,如果不加以坚持,还有可能丧失。所以,她最后说改进坏习惯就要老师付出几十倍的时间,她就是这样教育了一批批优秀人才的。
三、周增为书记“培育大写人”的责任人生。感悟一:热情和创造力是优秀教师的共同点
教师的最高境界,就是把教育看成是幸福的事,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忠于职守,对本职工作极度负责,刻苦钻研,对本职业务精益求精。每个教师都要让自己朝两大领域发展:厚重的人格魅力,深邃学问底蕴。从而追求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自己。教育的热情给我们的动力是如此之大的,会促使我们不断地进修,不断学习,享受着和学生在一起的日子,珍惜所有的教学机会。感悟二:寻求有效的教学。
她提到要在“准备考试和传授知识之间寻求平衡”。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培训学习是短暂的,但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专业上,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提高。我想,我这个不完整的人,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一定会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探索钻研,带着一群群不完整的人把每一步尽我所能的走好!努力睁开第三只眼看花开!
努力睁开第三只眼看花开
——“赴上海培训学习”有感
单位;第九中学
姓名:刘丽君
第二篇:第三只眼看网络
第三只眼看网络
作者 王 强
来自中国文化报文章:庄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能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网络文化就如同“能攻坚强”的水一样,已经渗透到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感之中。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的一种意识形态。
网络:“感受经济”
早在世纪之交的202_年,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就断言:传统的市场工业资本主义即将结束,以感受和文化作为新的资本与市场的“感受经济”已经开始。换句话说,里夫金认为,市场工业资本主义即将被文化资本主义取代。里夫金的论断基于当今社会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在当代社会,“文化经济学”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尽管经济需求和发展有时也能改变文化,但文化往往压倒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网络文化是内容为王的一门产业。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的一个根本特点就在于:它能为客户提供完全个性化、全面化、作用于人的“感受”的服务。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这门产业在中国还只是一门“烧钱”的产业,无论有多少概念和创意,由于没有解决收费瓶颈,都无法真正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20世纪90年代末期,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融合而产生的移动互联为互联网经济带来了新希望。因为,移动互联已经打通了服务与收费的梗阻环节,找到了宝贵的赢利模式。正是在庞大的电信平台上,中国网络文化才迅速壮大成为一门新兴产业。
网络文化经济大潮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浪潮有两支,一是网络游戏,一是手机短信。当前,中国网络游戏业的发展规模已经超过中国电影业。现有的8000多万中国网民中,经常上网玩游戏的约有1500万人,这个数字还在呈快速发展之势。202_年,我国网络游戏业收入达10.2亿元人民币,而同期电影的总票房收入不到9亿元,预计我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将会继续保持迅猛增长态势,到202_年将达到80亿元。据IDC(国际数据公司)统计,未来5年,全球市场这一产业将保持年均50%以上的增长速度;而一些专家预测,我国3年内网络游戏产业将以年均115%左右的速度增长。
手机短信业务随着移动通信的迅速发展而突飞猛进。手机已经远远超出点对点的语音通讯功能,而具有了媒体传播的性质,被人们称为继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短信价格便宜,适应大众消费,而且方便、快捷、自由、时尚,在传递信息、沟通感情、游戏娱乐等诸多方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而手机短信业务已经成为通信领域一个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被称为“拇指经济”。202_年,中国手机短信息不到10亿条,只占全世界总量的1%;202_年就达到189亿条,占全世界总量的7%;202_年翻了四倍多,达到900亿条,占到全世界总量的20%。
其他网络文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网络广告、远程教育、网络动画、网络音乐等等,也发展得非常快。总而言之,网络文化经济已经成为经济生长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它渗透、影响、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网络:新型文化
应当说,互联网络也好,移动网络也好,都是文化的一种载体、一种媒介,它本身一般不直
接创造某种文化,但当其他各种文化形式与之相融合,就产生了新型样态的网络文化。与网络文化相关的,还有几个经常被使用的关键词。比如:信息产业、文化产业、文化内容产业、网络文化产业、网络内容产业、信息文化产业等等。这些概念往往相互交叉使用,体现出文化与最新科技手段的深度融合。
当代中国的网络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在新世纪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上看,它关系着社会稳定、民心向背,是意识形态领域最为活跃、争夺最为激烈的媒体或者说阵地;从文化上看,它是传统文化的新型载体,也是新时代民族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载体;从经济上看,它是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交相融合的新型产业,是正在蓬勃发展的一门朝阳产业。
网络文化开始成为影响我国新闻报道、政府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近一两年来,许多重要政治事件、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都会引发网民们自发地组织网上大规模签名、贴文等活动,有的一个主题下面有上万条贴文。反过来,这些网上签名、贴文活动又影响着传统媒体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度关注和多角度报道,如“孙志刚事件”“日本毒气弹事件”。透过网络文化反映出来的民情民意,也已经成为重要舆情,影响着有关政府部门政策的制定和相关措施的实施。
网络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建构了一种新型的虚拟社区文化。在互联网上,QQ聊天室、各类专题论坛、文化艺术网站、博客文化等构成了一种新型社群文化——虚拟社区文化。由网络人际交往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其活动范围由网络向现实延伸。虚拟社区组织往往有着比较明确的宗旨,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这些网络群体对人们思想观念及社会行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网络中的不良信息
当前,网络文化内容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伦理的、政治的、艺术的、法律的等等。比如,数字鸿沟问题——掌握互联网络技术的人与不会上网的人在信息享有程度、兴趣爱好、社会地位、个人收入上的差距越来越大。科技与人文的割裂——互联网络等高新科技产品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而人文精神的失落越来越严重。知识产权问题——互联网上的侵权行为非常普遍,近几年国内出现很多网络侵权案。暴力与色情的泛滥——个别游戏网站充斥着暴力血腥的内容,一些商业网站打着交友、“性教育”“人体艺术”、商品广告的幌子散布色情信息。还有一部分色情信息借助网上互动式栏目传播,利用各种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等发布。有些网站把不良信息内容归为专题,比如“情色新闻”“美女走光专集”等。
手机短信中的不良信息,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诸多类型信息中,存在着攻讦类、淫秽类、欺诈类、泄密类、造谣类、官场类等多种内容不健康甚至有害的信息。这些不良短信要么具有直接危害性,给手机用户造成经济损失,要么引起家庭不和,甚至引发犯罪行为;要么具有潜在危害性,对用户的消费行为产生误导。黄色信息和其他不良信息更可能影响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202_年网络文化领域最引人注目的两个人物,一是王吉鹏,一是木子美。202_年中,辽宁渤海大学青年教师王吉鹏针对网络色情的泛滥,先后发表了《网站CEO的下一个称呼——老鸨》等许多文章,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使王吉鹏这一名字已经成为反网络色情的代名词。木子美的《遗情书》自从202_年10月、11月在互联网上连载以来,引发了网民和海内外媒体的很大争议,形成了所谓“木子美冲击波”现象。《遗情书》以所谓“性爱日记”的方式,记录了作者本人与多位男子从202_年6月到202_年11月性交往的经过。这些文字,夹杂着部分色情描写,充满了性暗示、性心理的内容。从社会反应看,批评和指责的声音远远大过认同的声音。有媒体认为这一类文字有关部门应当坚决予以“封杀”。
随着手机彩信、宽带多媒体等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传播手段更加先进,有害信息包括谣言、色情信息也必然利用这些新渠道进行传播,造成负面社会影响。如何加强管理,成为网络文化自身亟待解决的问题。
网络管理进行时
加强网络文化内容管理,并非一日之功。首先,网络文化内容芜杂繁多,在管理上存在着多方面的困难。一是有害信息、不良信息来源十分广泛,传播方式不断变化;二是传播者身份具有隐蔽性;三是传播时间地点具有不确定性;四是传播者往往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五是互联网跨国传播、越境传播的特性为司法管辖带来极大挑战。
其次,我国网络文化管理的政策法规严重滞后。如网络游戏私服外挂现象严重影响网络游戏产业发展,但打击私服外挂无法可依。
第三,我国网络文化的管理体制十分滞后。从当前管理体制上看,中国互联网的内容管理归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安全归公安部,网吧管理归文化部,通信和硬件设备归信息产业部。这种多头管理的体制,极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漏洞。
当前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需要着力加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加大对拥有优秀网络文化内容网站的扶持力度,用健康有益的主流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要把更多的优秀文化资料、信息放在网上,使互联网站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二是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应加快调研,尽早立法,切实加大依法管理网络文化内容的力度。要积极研究和借鉴国外管理经验,依法有效加强对手机短信的管理。
三是采取有效措施,扶持开发有中国特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加快发展网络游戏产业,改变目前国外网络游戏占据国内主导地位的局面。
四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的作用。如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文明工程组委会近年来为网络文化健康繁荣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各互联网协会和社会团体组织,要通过理论研讨、行业评优、政策调研等措施,切实加强行业自律,完善行业规范制度。(作者系中宣部文艺局影视处副处长)
(编辑/艾欣)
第三篇:第三只眼看“面子”
第三只眼看“面子”(202_-02-03 07:26:34)
遇到不好意思和尴尬的事情,比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忍不住弄出来点不雅的动静,无论中国人和外国人都会脸红,这是个生理现象。但外国人脸红过了,很快就恢复到原来的颜色,好象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一样。但我们中国人脸红过了,马上开始在心里打小九九:刚才有没有丢了“面子”?半天缓不过劲来。这个“面子”与脸有关(所以“丢面子”也可以说“丢脸”),但又是个及其复杂的社会和心理现象,许多先辈学者和文学大师如钱钟书、柏杨等都有论及。笔者不才,长期客居海外,有幸游历亚、非、欧、美,换个角度再看面子问题,似乎有了一点新的理解。面子的用处
每个中国人都很要面子,而且这面子观似乎是与生俱来。我的儿子生长在海外,从小用勺子吃饭,快十岁了,还不会用筷子。这哪里还有个炎黄子孙的样子!我们作父母的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软硬兼施,言传身教,几乎把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都搬出来了依然没有效果。儿子一句话就把我们顶回去:“你们不觉得用勺子吃更方便吗?”有一天,我们请美国朋友到当地中餐馆吃饭,特意交代跑堂的小伙子给美国人和我儿子拿上刀叉、勺子,免得这几位用筷子受罪。没想到那美国人一口回绝:“在中餐馆吃饭就得用筷子。”这洋人说到做到,使起筷子来还真像那么回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从这天开始,我那不争气的儿子居然宣布他也要用筷子吃饭,而且只几天功夫就掌握了操纵筷子的基本动作。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我们夫妇的旁敲侧击,终于搞清楚其中的原委:原来是那天在中餐馆,美国人使用中国的筷子吃饭,而他小子生得一付中国人模样,却要用勺子,我儿子他把“面子”丢啦!
早知道“面子”这么有效果,早搬出来用多好。由此联想到台湾高震东先生创立的“台湾忠信高级工商管理学校”。这所学校的英文教学据说在台湾很有名。留美班英文教材第一页上印着这样一段话:
“中国人学英文是我们的国耻行为,学英文是中国最可悲的行为,但我们不得不学,因为别人超过了我们。今天我们必须学习他们的科学,然后才能超过他们!我们要以夷制夷!非把英文学好不可,所以要咬牙切齿学英文!我们学英文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去美国洗盘子刷马桶,去伺候外国人,去做丢尽祖宗八辈脸的事!” 这段文字最关键、最成功也最绝妙之处是最后那句“丢尽祖宗八辈脸”。丢自己脸对中国人来说已经是不可忍受了,更何况连“祖宗八辈”的脸一起都要丢呢!有这“丢面子”的威胁,从高先生的学校出去的学生英语据说都很好。
面子的价值
初到国外发现外国人进出弹簧门往往要看看后面有没有跟着其他人,如果有一定要轻轻拉住门,等人家走过来再放手。同样的场合我们中国人一般目不斜视,扬长而入,管他后面有没有人。有人说中国人缺乏礼貌,也有人说这只是个习惯问题,这些说法都没有错。不过,往深里想一想,这里面还是有“面子”的因素在作崇。试想,我又不该他欠他,凭什么要给那么大面子拉住门等后面的来人呢?即使有在国外入乡随俗已经习惯成自然的中国人,回到祖国作君子状拉门等人,说不定把后面的人吓着也未可知。要知道在国内,拉门恭候来人的只有宾馆的服务员,其他人咱还是自然点吧!再举个例子,外国人喜欢请朋友到家里吃饭,客人上门总是要带点什么礼物,比如鲜花、香槟酒之类,空手而来是很不礼貌的事。在海外生活的中国人,大都患有乡愁症,互相之间更是少不了串门交际,但似乎除了逢年过节或有求于人一般很少带礼物上门,进门来打个哈哈就行了。不过仔细想想,我们去朋友家作客真的什么都不带吗?有人请你,你接受了,这在中国人看来叫做“给面子”或者“赏脸”,这比什么贵重礼物都重要。外国人不晓得面子的价值,所以去朋友那里作客还得搭上件礼物。
面子有价值,所以可以用来换钱。换句话说,如果有足够的补偿的话,面子是可以暂时放下去的,所以我们国粹里又有“笑贫不笑娼”的说法。我十几年前刚到国外“插队”留学时,一起在餐馆打工的有位国内某大学的付教授。我一个学生仔端盘子跑堂已经觉得有失颜面,他堂堂教授的心境也可想而知,何况那没有文化的老板娘训起人来一点情面也不讲。我下工和他闲聊,发现教授的心理并不是像想象的那么不平衡。他给我算了这么一笔帐:当时他在国内的工资不过百元左右,而在这里跑堂一个月挣小一千美元,顶国内几年的工资了。
近年来,国内新出来的留学生、访问学者已经很少有像我们当年那么穷困潦倒,现在给千把美元不能再吸引教授去端盘子了。这说明我们中国人的面子升值了,这是大好事;但面子值钱了,海外中国人间互相帮助“给面子”的事情自然也就少了。真不知是该喜还是该忧。面子的相对性
面子有用,又有价值,可是我时常怀疑我们中国人是不是真的好面子。回国乘飞机,候机室里叽叽喳喳的人都是咱炎黄子孙,外国人都悄没声地在念书。一旦喇叭里宣布“现在开始登机”,呼啦一下众多的中国人都往机舱入口拥去,男男女女挤得前胸贴后背,没有人觉得丢面子。有外国人看着这一情景,不解地问:“不是都有座位吗,为什么要着急呢?”我顺水推舟的说:“好不容易熬到回国的这一刻,大家心情激动,可能太兴奋了,哪怕早一分钟登上飞机也觉得是个安慰。”嘴上如此说,但咱心里明镜似的:没看见中国人手里的大包小包,早上去先把座位上面的行李舱占了。等你老外上去找不着地方放手提行李,咱就当没看见。在机场的一幕还是在国外,国内类似的事情多了去了,不足为奇。走在国内城市的大街上常会听到有人吵架,口角的双方至少有一方会骂另一方“不要脸”。中文里骂人的话多得数不胜数,惟有这“不要脸”三个字最奇妙。如果口角双方原本并不认识,被骂“不要脸”的人根本无所谓,还会还口:“面子卖多少钱一斤啊?”如果口角的双方是熟人,这三个字又是最重的,一旦出口那必然是到了反目成仇、不可收拾的地步。
原来这“面子”还有相对性。中国人的精心呵护的面子只是给家人、朋友、上司、下属、同事和熟人看的,在这个圈子里面子的价值连城,万一不慎把脸丢了,一死了之的人也不鲜见。可是同样的一张脸,到了陌生的地方,忽然贬值“跌份”,情不自禁会说出“面子值多少钱”这种话来。
外国人有“面子”吗?
当然,说“面子”在外人面前贬值也不可一概而论。如果这“外人”是外国人,那事情又另当别论,因为这可能关乎到国家的“面子”。记得小时候,还是文革时期,一次有重要外宾来访,老师吩咐我们小学生一律穿新衣服上学。我母亲起初不肯给我买,说是家里钱紧,再说不逢年过节买什么新衣服。我学老师的口气说:“丢老师的脸事小,丢了国家的脸谁担待的了?”,没费功夫就把母亲说服了。我在工厂上班的大哥也得到通知,外宾来的那天去商店“买”东西,制造市场繁荣的表面气氛(外宾走了以后再把从商店拿出来的暖水瓶、搪瓷盆之类的商品送回去)。现在时代不同了,文革时的荒唐事当然是没有了。但是外国人来了,不管怎样请吃陪玩之类的表面文章该作的还是得作。
我时常捉摸,这外国人到底有没有“面子”?要是根本没有,咱中国人忙活半天,岂非是对牛弹琴?首先有一点可以肯定,东亚国家,比如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一些深受传统儒教影响的国家,心理素质与咱中国人相仿,重视“面子”自不必说。至于其他地方,就值得考究了。我有一位印度朋友,从我这里借走了一本珍藏的经济学著作,久不归还。我耐不住催他几次,他正色对我说:“你别担心。如果我不还,你丢的是一本书,我丢的是我的脸。这种傻事我可不干。”果然不久后那本书就物归原主。
据我亲身的观察与体验,越是有古老文明的国家,就越要面子。就以欧洲的法国为例来说吧,虽然法语里“脸”这个词并没有类似中文里“面子”的意思,但不会说不等于没有他们不懂脸面的问题。据说法国人过去由于不爱洗澡,于是才绞尽脑汁发明了香水遮掩体味。每年夏天七、八月份,是法国的暑期,不光大中小学生放假,而且公司和机关的职员也都轮流放假。法国人放假可不兴在家里歇着,一定要离家出走到海边、上山或出国才算。放假归来,同事会打听:“到哪里放假去了?”没有钱或者实在懒得动弹的人,暑期在家里窝着怕遭人笑话,把窗户关严,给外人以出去度假的印象。法国人好面子由此可见一斑。
至于美国,我本来对他们有没有“面子”问题一直吃不准,直到闹出“拉链门”事件,这才算看出一点名堂。堂堂美国总统与实习小女生有染的事传出后,中国人一谈起来就长嘘短叹:这下克林顿可丢了面子了,就是不被国会弹劾,背着这黑锅今后这总统可怎么当啊!但美国人的思路与我们不同,他们要搞清楚的是总统有没有骗人,如果真撒了谎,那就请他走路。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独立检查官虽然证明了克林顿与列文斯基的确有不正当的关系,但没有证据表明克林顿撒谎,所以总统照做不误。看来美国人有脸但不知道什么是“面子”,我们不可以己之心度人家美国人之腹,今后与美国人打交道时谨记。
第四篇:第三只眼看转型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第三只眼看转型
作者:
来源:《E药经理人》202_年第09期
在第五届中国医药企业家年会上,与会者提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转型”。印象最深的一个观点是:20年前,一批民营医药企业诞生,很多产品卖得很好,并不是因为它有专利,而是因为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之后的20年,如果中国的医药行业还靠机会主义在市场上竞争的话,将没有前途。
这是个什么样的“好时代”?听起来抽象,其实说穿了就是“以药养医”的时代。
不用回溯很长的历史,最近的数据就足以说明问题:近5年来,全国财政对公立医院投入仅为10%左右,但就是在这样微薄的支持下,全国各类医疗机构床位数却增长了约58%;而从医疗机构收入构成来看,药品费用占比近5年来—直维持在50%上下,撑起了医疗机构存续的半壁江山。
也就是说,尽管今天以药养医的体制积弊已是众矢之的,在很多方面医药行业亦深受其累,但必须承认,正是这一体制,使医疗和医药两个行业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达成紧密的共生共荣关系,医药行业事实上多年来一直享受着“以药养医”带来的体制性红利,因而“很多药没有专利,也可以卖得很好”,因而“一家医院就可以养活几家药企”。
这些年,业内每每谈起“以药养医”,“利”的一面甚少提及,但其实又都心照不宣:当出于理性宣示要革“以药养医”命的时候,也意味着到了跟这样一个“好时代”说再见的时候。按照这个逻辑,转型是大势所趋。
然而人性是有弱点的——在紧迫的事和重要的事之间,我们会优先应对紧迫的事,而长期与结构性趋势带来的挑战往往会被有意无意地“放一放”;亦或是心存侥幸,“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毕竟时至今日,以药养医虽已是明日黄花,可医改工程浩大,难以一蹴而就,既得利益还在,“好时代”尚未终结。这回答了另一个问题:转型为什么不容易?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下中国医药企业的战略转型还远非到生死抉择的地步,而是为了更好地跨越,从容地进入全新的时代。因此它不是一个普适的选项,它只适合那些富有远见而非亦步亦趋的企业,它只适合那些追求价值创造而非一味逐利的企业,它只适合那些敢于自我否定的企业,它只适合那些能够苦心孤诣的企业,它只适合那些决心赢得未来的企业。
第五篇:第三只眼看教育
第三只眼看教育
——记寒假家教社会实践心得
这次寒假因为我们专业放假比较早,所以我在六启家教中心做了为期半月的助教。我的工作是每天晚上辅导学生们的课外作业以及疑难问题,家教中心那里是一个助教负责一个班的,而我班上是5个学生,他们都刚上初二。
不得不说,由于教育的改革,出来的弊端和优点是非常之多的。同时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一样,大家会为了争取那一点成绩而放弃了一些本来很重要的技能,而由此,社会上就会出现一些高分低能的人了。
其实在这一段时间里,我真的是感触颇深,对于孩子们的负担我也是深表同情。首先,他们晚上了还在做功课,这是父母对教育的看重,也是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也许有的是父母强迫的,有的是自愿的,有的可能坐在那里头脑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但是毕竟他们的精神是值得表扬的。每天我去的时候他们都会在一个笔记本上记上他们的课外作业,做完了给我检查,然后再修改才行,而且我的工作时间标准是2小时。但是说实话,我没有哪天是准时的2小时后下班走人的。关键就在于他们的作业,他们的问题!
怎么说呢,他们的作业其实在我们眼中不算什么的了,因为我们经历了高中堆积如山的作业,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语数外各一套题会是什么概念?老师们都强调的是题在于精而不在多,但是他们布置下的作业却是另一种状况了。我也看过他们的题目,我是觉得很简单的了,虽然那么多年了有很多遗忘,但是当我看一眼教科书我就可以解决那些问题的。但是学生们不一样的,他们要思考,的确也是巩固练习,因为他们的课外作业全是当天学的内容,不过他们却不会做,为什么呢?
这就应该联系到课堂了。我有看过他们做的笔记,很不错的,大家都写的很工整详细。但是当他们不会做了我叫他们看笔记时他们却不太能看懂,是看着笔记都不太能看懂那种,很严重的问题了吧!这比我们讲了题以后直接做原题做不懂还要严重!因为这说明了课堂上其实他们学的东西简直都是模糊概念的,就以一个勾股定理为例,当学了直角三角形以后处理作业就应该首先考虑直角三角形的定理吧,但是他们都不知道,我也仔细的给他们讲过了,不过我觉得效果并不好,关键是课堂,课堂一分钟可就相当于课下十分钟了。
这可能与老师上课的方法有关吧。虽然我没有站在课堂上授课,也不太懂得教学的方法,但是我却可以看到教学效果,我想既然身为老师,这一点应该具备的吧。再联想到家长们对孩子的关爱,哪个家长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呢?所以在课下又给他们请了家教,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优秀的成绩,以后可以考个好的大学,学到更渊博的知识,出人头地,因此家长们见面多半都是以孩子的学习为交谈对象,这完全没有错,但是家长们忽略了知识技能与其他方面发展的区别。一味的学习书本而不交际,不实践,是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的,就像医生背得再多的书,但是也是有局限的,只有多给人看病才能有更大的进步!同时知识也是很重要的,各行各业都是以科技为主,但是希望家长们可以看到这两面性,不要误导了还在成长的孩子们。
我记得有一次给一个学生讲题,我用了两种方法给他讲,第一是他们课堂学的,另外一种是课外的特别简单的,但是我叫他写简单的那种的时候他却说不行,因为他们老师说不能用课外知识进行解答。我顿时无语,我记得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都鼓励大家创新思考,课外查找资料,但是现在那老师居然叫学生只能一板一眼的按照学习的知识做题!这应该是与考试有关的吧。因为试卷答题讲究格式,而阅卷老师看答案可如一目十行是啊,所以学生的答卷必须给老师清楚的感觉,慢慢的就发展到了这一步了。这个变化是教育的悲哀吧,格式必须要的,毕竟细节决定成败嘛,但是老师却完全没有必要这么要求的,是该说老师是严格为学生呢,还是业绩为自己呢?
以小见大,学校的老师们为了业绩,多半都是这样吧,这可以说是曲折的理解了教育的意义,其实它不只是为考试,更是为了人才服务的!学校、老师和家长的组合,正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健康的学习。为了祖国的栋梁,真心希望这一套组合可以给予孩子们真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