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0.诗词五首
30、《诗词五首》
一、教学目标
(一)调动学生古诗朗读技巧方面的积累,诵读诗词,理解诗意,领会诗情,品味诗韵。
(二)进行创造性表现古诗词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词的兴趣,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行路难》《凉州词》《咏煤炭》三首诗
(一)活动导引
课前布置学生去图书馆或通过网络查阅与所学《诗词五首》中的诗词有关的资料,如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作品风格、相关作品及鉴赏等等,并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摘取资料或制作卡片。
(二)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调动学生古诗词方面的积累,进行诗句接龙:先让一位学生说出某古诗词名句的上句,然后另请学生接出下句。反复进行数次。鼓励学生接得迅速,接得准确,背诵得有韵味。
(三)自读古诗,揣摩节奏 1结合古诗接龙游戏,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歌朗读停顿的一般技巧。2小组学习:同座或前后座组成两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听读,共同揣摩《行路难》、《凉州词》、《咏煤炭》三首诗的朗读节奏。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四)交流资料,诵读领悟
小组学习(4—6人一组为宜),相互交流课前所获取的资料,结合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然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点。(指导学生结合诗歌的背景、作者的生平来理解诗句,回答不必死扣教参,只要言之有理,符合诗的意境即可,教师适当点拨或补充。)1《行路难》:这首诗是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时所写。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羞”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端起酒杯,又把酒杯推开,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掷下;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与“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动刻画出诗人极度悲愤郁闷,而又竭力想从其中挣扎出来的自我形象。前四句如双峰并峙,发端突兀,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他。而他的孤傲秉性,必然不会为宫廷权贵所容,在权臣的谗毁排挤下,他被“赐金放还”,变相地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所以诗人又用“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的自信心。“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然而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入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徘徊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自己会乘上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又以“会有时”来肯定这一抱负会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是何等的豪迈、乐观!“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总观全诗,诗人以丰富雄奇的想像,高度夸张的手法,纵横开阖的气势,激情澎湃的语言,豪迈乐观的感情基调,充分显示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2《凉州词》: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将士酒宴畅饮,抒发边塞将士豪放情怀的七绝。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意思是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葡萄美酒”,是以葡萄酿造成的美酒;“夜光杯”,指一种光能照夜的白玉琢成的酒杯。这两句诗,以奇丽的彩笔描绘出豪华的场面,富有西域边陲的特色。第二句“欲饮琵琶马上催”,从意义单位看,应为二五节拍,语调铿锵激越,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营造了无比热烈的气氛。意思是“正想饮酒时,突然坐骑上琵琶声响了起来,急促的旋律似乎在催将士们畅饮”。琵琶是西域盛行的乐器,诗人在此用来渲染西域色彩。
三、四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在酣醉时的劝酒词,把诗人狂饮之后已带有几分醉意,还在规劝将士们尽情痛饮的豪爽,表现是淋漓尽致。充分地表现了边塞将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浓郁的边域色彩,跳跃跌宕的结构,悲壮豪放的激情,使这首诗成为了边塞诗中的精品。3《咏煤炭》:这是一首咏物的七言律诗。这首咏物诗,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明志,表现其为国为民的抱负,写物中巧妙地结合着咏怀。首联咏煤炭点题,正面抒怀,表达了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喜爱之情。“意最深”是说这里蕴藏着治国安民的阳和布泽之气。颔联的“春浩浩”承“阳和”而来,“照破夜沉沉”,对照着写,显示除旧布新的力量。古人称庙堂宰相为鼎鼐,这里说宰相的作为,有赖于其人具有生成万物的能力,仍从煤炭的作用方面比喻。颈联“铁石”句意思是说:铁石虽然变成了煤炭,但它依然造福于人类。表示自己至死也要为国家出力,这是诗人坚贞不变的决心。此句和上面一句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朝廷必须依靠臣民的忠心。尾联“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还是从煤炭进一步生发而来,与杜甫的广厦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之意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了诗人爱国忧民的思想以及甘愿为民出力献身的心迹。煤炭虽然深深地埋藏在大地之下,却蓄积着太阳般无限的热能。在严寒的日子,它给人们带来暖暖的春意;在阴森的夜晚,它为人们驱散沉沉的黑暗;为了百姓的温饱,它不惜烧尽自己来加热鼎彝。这勇于牺牲的煤炭,恰是于谦一生最好的写照。
(五)再读古诗,品味诗韵 1指导学生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三首诗。(三首诗的感情基调:《行路难》——郁闷悲愤但又不失豪迈乐观;《凉州词》——豪放而悲壮;《咏煤炭》——坦诚而炽烈。)2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或最有感触的诗句,多次品读,说出自己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六)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朗读李白的《将进酒》、王翰的《凉州词(之二)》、于谦的《石灰吟》,将它们与所学的三首诗比较,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就意境、手法、思想感情等等方面谈皆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立足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将进酒
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姿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凉州词
王翰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石灰吟
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用正楷或行楷)所学的三首诗。2从三首诗中选择一首自己比较喜欢的诗,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将它改写成一篇文情并茂的文章。
板书设计
《行路难》——郁闷悲愤又不失豪迈乐观
《凉州词》——豪放而悲壮
《咏煤炭》——坦诚而炽烈
第二课时
学习《虞美人》《破阵子》两首词
(一)新课导入 1检查《行路难》《凉州词》《咏煤炭》三首诗的背诵默写情况。2由已学过的词入手,引导学生回顾词的有关知识:词是韵文文体之一,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别称长短句、诗余。根据字的多少,它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至90字)、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一段的词叫单词,有两段的叫双调(分上、下阕),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一首词不一定会有题目,但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曲调的名字,叫词牌,它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多大联系。在朗读上,词一般按意义单位来停顿,相对于绝句、律诗来讲,朗读的节奏灵活而没有定数,读来长短相间,抑扬顿挫,韵味十足。(结合《虞美人》《破阵子》两首词,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判断。)
(二)自读古诗,揣摩节奏 1同座或前后座组成两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听读,共同揣摩《虞美人》《破阵子》两首词的朗读节奏。2听录音或教师范读两首词。
参考停顿:
虞美人
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3集体诵读,体会词的韵味。
(三)交流资料,诵读领悟
方法和策略与前一堂课时相同。1《虞美人》: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这词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惆怅,叠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己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2《破阵子》: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辛弃疾以他掷地有声的笔触,简洁而雄健地勾勒出一幅豪杰长啸的素描。矢志报国而又壮志难酬,是词人内心世界的最大冲突。一柄寒光四射的利剑,在灯下看了又看;催征的鼓角,嘶鸣的战马,夜夜进入难圆的英雄梦。腐朽的王朝无情地粉碎了他的英雄畅想,在空荡荡的历史长廊,只留下诗人“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苍白呐喊。词中虽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却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人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收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尤其是结句,抒发了词人壮志不酬的悲愤,词尽而意未尽,正是大家手笔。真可谓一曲《破阵子》,一股英雄豪气。
(四)反复诵读,细品词味
指导学生在理解词意、把握词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反复朗诵两首词,直至能够背诵。(可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词的感情基调:《虞美人》——悲慨;《破阵子》——悲壮。)
(五)朗读创造,感受魅力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当它与朗诵、音乐、舞蹈、绘画以及现代科技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更是生出无穷的魅力。
运用多媒体展示朗诵古诗词的几种不同表现形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古诗词的美,以激发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创造性的表现古诗词内涵的愿望。(如乔榛的配乐朗诵《凉州词》;《虞美人》将朗读、舞蹈、歌曲结合在一起的表演;教师自制的古诗词flash动画等等。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可向学生展示诸如配乐朗诵等简单的形式。)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用正楷或行楷)所学的两首词。2从《诗词五首》中选一首你喜欢的诗或词,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创造性地表现,准备下节课在全班展示。
第三课时
进行一次小型的诗词创造性表现竞赛活动,可分个人和合作组的形式参加。以表现《诗词五首》为范围。邀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老师组成评委,制定一定的标准,当场亮分。比赛结束,从鼓励的角度给参赛选手和合作组进行评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板书设计
虞美人
破阵子
李煜
辛弃疾
悲慨
悲壮
(选自李禧同主编《教案选编》)
第二篇: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总
课时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五首诗歌
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3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学习陶渊明 《饮酒》
1.作者简介,了解诗人的生平及生活态度 2.整体感知:
①反复朗读诗歌,明确:“ 庐 喧 篱” 的读音 ②体会诗人的感情,小组比赛朗读。
③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3.赏析诗歌:[想象情景,体会意境与感情]
探究一:梳理结构
第一层(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第二层(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探究二:体会意境
(1)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
“心远地自偏”。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慕官场荣禄,因而拥有平和的生活。正所谓心静,境自静。
(2)想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描绘的画面和意境。
明确:在院中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正在专心致志悠闲自得地采菊花,偶一抬头,悠远的南山无意出现在眼前,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形象。体现了作者超脱尘俗、热爱自然的情感。(营造了一种和平静穆,恬淡自然的意境。)
探究三:品味语言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好像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其中含有人与物融为一体的感觉,用“见”追求的是一种无意为之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不能体现诗人悠闲自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形象。
探究四:明艺术特色
叙事、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三、学习王湾 《次北固山下》
1.学生看文中注释,解释题目。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2.介绍作者: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3.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一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3)教师总结,指导朗读要求:
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4)齐读。4.细读揣摩:
请用散文笔法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教师归纳: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便,一叶白帆好象悬挂在高远江天。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5.思考讨论:
(1)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你从诗人的角度,以“我看到了———”描述一下。
(2)领会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理由。
(学生可以主动的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重点引导理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课堂小结
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工整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四、作业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第 二 课 时
《登幽州台歌》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由燕昭王千金市骨在幽州台招纳贤才的故事,引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二、走近作家作品
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梓洲射洪(今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诗人在军中因提出不同的作战策略受到降职处分。一次,他登上幽州台,放眼河山,忽发无穷感慨,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朗读诗歌
1.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自由朗读 3.背诵 朗读要点:
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四、品味赏析.这首诗歌的内容应该怎么去理解和翻译?请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明确: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2.诗的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燕昭王一类的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未来的燕昭王一类的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3.诗的后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明确: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5.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6.写作特色
很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活; 气势磅礴,胸怀宏伟,慷慨悲凉。
五、背诵诗歌。
《雁门太守行》
一、导入新课,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1)创设情境,引入《雁门太守行》(2)解题。
“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3)简介作者:师生交流资料(检查预习,了解作者风格)。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有《李长吉歌诗》《昌谷集》传世。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3.学生诵读,理解背诵这首诗。
全诗以时间为序,前四句写日落边关将士守城的情景;后四句写援军的活动。
三、细读品味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首句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一词形容敌军的来势汹汹。次句写城内的守军,“甲光”与“黑云”相对,显示了守城将士的雄姿英发。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战斗的紧张激烈。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的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地位,为下面驰军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前四句写边关将士顽强守城的情景。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驰援部队悄然行军,登临易水,与敌军作战的场面。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写出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豪情。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同时也反映出年轻的作者立志报效国家的决心。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
明确:首句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五、教师小结
1.这首诗熔铸词采,驰骋想象。
2.富有浓艳色彩的词语的运用。
3.这首诗描绘的是将士们在靠近北方边境地区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六、拓展延伸
1.交流吟诵自己积累的其他边塞诗 2.师生交流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
第 三 课 时
《天净沙·秋思》
一、导入新课
距今七百多年前的元代,有一位散曲作家,他以简短的二十八字小令,赢得了非常高的赞誉。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元散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去感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二、走近作家作品
马致远(约1251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 凝炼,流畅自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长久寄居他乡)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是“曲”中的小令(58字以下)。这首曲的名字其实只有“秋思”两个字,而天净沙只是一个曲牌名。
三、整体感知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那么。就让我们依靠朗读,走近马致远,亲近这位名散曲作家,读懂这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1.试读正音。
枯藤(téng)瘦马(shòu)夕阳(xī)2.听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3.再读理解。
(1)景物描写:通过朗读,我知道作者写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物。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2)感情的抒发:通过朗读,我感受到这首小令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感情。
(3)主题理解:通过朗读,我觉得,这首小令的主题是________。
四、品读赏析(小组合作交流,老师适当点拨)
1.文中都有哪些意象描写,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 惜墨如金 ”,但是 凝练 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 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 暮色 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晚景图与天涯游子的心绪之间的联系。(1)正面衬托(以哀景写哀情,衬托凄凉无比):
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老树:让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古道:道路苍凉。西风:冷风,吹在游子的身上,吹冷身体,更吹凉孤寂的内心。瘦马:乃游子所骑,由马瘦自然可以联想到主人的清贫。夕阳西下:日暮乡关何处是?天色渐晚,我将投宿何方?安身何处?看来,今天晚上,又是一个无比孤独、凄凉的夜晚!
教师小结:你看,景物描写,不着一字,字字含情。这是衬托,正面衬托的效果。(2)反面衬托(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悲意更浓):
小桥 流水 人家:孤独的游子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一派幽雅、安宁、温暖的景象,这样安详温馨的画面,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思归之情,使流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教师小结:这一句,同样景中融情,不过,与刚才那几句所不同的是,这里用的是反衬,从反面衬托。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以景托情,融情于景,充分地道出了游子的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五、总结归纳
1.作品的景物描写的特点:
(1)简约凝练:(2)动静结合:(3)情景交融:
2.这首小令,最能体现主题的诗句是那一句?你认为,这篇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主题句:断肠人在天涯。
主题:抒发了一位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六、拓展延伸
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幅深秋晚景图。
七、作业布置
根据本课所学,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第三篇: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实词。
2.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
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感悟;来调动学生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韵独到之
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视古诗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学生爱家爱国爱大自然的感情。同时在积
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难点_
学生对诗歌的多元认识。
教学突破
古诗文教学应抓住读,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培养学生热爱古诗文的感情,同时在
读中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拔,让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录音机,磁带,幻灯片,多媒体教具,布置预习。
学生准备
预习诗文,搜集一些关于大自然的诗。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导入学习《饮酒》1.自由发言
2.朗读指导2.自由朗读
3.小结转引,导入学习《次北固山下》3.听讲记录
4.点拔意境4.感悟诗的意境
一、激情导入、自由发言(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你们喜欢在田野中漫步吗?你喜欢农
村生活吗?请谈谈你的理由。今天,我 们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看看他们农
村生活是怎样的。自由谈论,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朗读指导、自由朗读(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放录音,提要求:注意断句及字的重
音,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
2.请大家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3.提示重点词句。
(1)从诗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 诗人形象?(可从生活的环境,诗人
的表现等方面说明)
(2)这一形象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
1.听录音,注意断句及重音。
2.自由朗读,感悟诗意,并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3.结合提示感悟诗意。小组讨论,合作。
(1)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位不
慕名利,恬淡自然的人。
(2)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3.教师提供诗人的简介,诗的背景资
料。
4.指导背诵。3.结合资料谈自己对诗的感悟,加强对
诗的理解,对诗人的了解。
4.试背。
三、小结转引,学习《次北固山下》(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上面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这是一首田原诗的代表作,下面我 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
山下》,看他又描绘了一副什么图
画。
2.介绍王湾的生平。补充介绍五言律
诗的基本知识。1.听教师讲述,进入下首诗的学习。
2.听讲,记录。
四、点拔意境(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播放录音,要求注意停顿及重音。
2.思考:作者在客游他乡时的感情是
怎样的呢?
3.从这首诗中你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此
刻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句可以看
出。
紧抓“残夜”、“旧年”、“乡书”、“归
雁”来体会。
4.展开你丰富的想像,假设你便是诗
人,把你此时所见所闻所感,用你生
花的妙笔表达出来。1.听录音,正确把握诗的感情。
2.结合问题,自由读诗。
3.感悟诗意,通过合作、讨论、谈自己
的理解。
4.放飞想像,动笔写作,读小作。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两首关于大自然的诗,由于诗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们所抒发 的感情也不同。但大自然却都让我们变得心胸开阔,恬适无欲。
五、板书设计参考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结合《爱莲说》一文,谈谈你心目中的陶渊明。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说说这是一个怎
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7.
2.说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个性练习设计
从课外搜集一此关于大自然的诗句。谈谈你对它的感悟。
教学探讨与反思
将诗人的其他作品联系起来学习,对学生理解文本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情境导入1.激情入境
2.指导析读2.赏析诗歌
3.指导自读3.体味赏析'
一、情境导入、情入境(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语:一年四季,周而复始,那么四季中
的秋季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那么假如你正身处于异地,面对此景,你
的感受又是什么呢?听音乐磁带,借题,发挥。
3.即兴创作秋季小诗。1.学生概括:体现凄凉、萧条、冷
落等词语即可。
2.闭上眼睛听节奏,想像创造秋
季的内容。
3.试创作小诗。
二、指导析读赏析诗歌(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与《天净沙》对比,学习其中的意境仓IJ作。(引
出板书)
2.介绍其背景情况,学生再读古诗;体会那种身
在异地断肠人的心境,并试着背诵。
3.再引:其实在此情景中也发生了另一件惊天
动地的事,_场激烈的战争打响了,将军壮士
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宠,奋勇杀敌,不惜牺牲自
己的生命。现在我们学习一下。
(引出板书)
4.放录音,体会其中激烈紧张的气氛。
1.背诵《关净沙》感受意境。
2读诗歌,体会诗歌所描绘的 情景及抒发的情感。
3.学习诗歌《雁门太守行》。
4.听朗读录音,感受诗歌的 气势及所抒发的情感。
5.诗句导读。(师略加提示,生展开想像,自觉
体会其中的意境)
6.结合分析,再读再感受文中的意境。
(师作个别辅导)
7.背诵《雁门太守行》和《天净沙》。5.逐句理解字面意思。
6.大声朗读诗歌,再现意象
与雄浑的意境。
7.试背课文?
三、体味赏析自读体昧(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引语:秋天里的诗感情委婉曲折,热
烈奋进,但阳春三月,柔风吹拂的季
节,感受又会是什么呢?让我们一
起来欣赏一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
员外》。
2.出示问题:
(1)诗中写了什么景?其各自的特
点是什么?
(2)人们是如何来评价这个季节的?1.结合课下注释自学。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感悟诗中的意境,背诵全
时。
2.赏析诗歌;理解诗意、感受情境,体
味诗境。
四、本课小结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
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五、板书设计参考(略)
本课总结
《饮酒》是陶渊明归田后所作,是诗人酒后偶然的提咏,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
饮酒。《次北固山下》借助长江风景的描写,写出诗人的乡愁乡思,即景生情。《早春
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作者以色示物,以色
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
的凄苦愁楚之情。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通过其中一首诗来看作者,以“我读懂了”为题作文。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背诵全诗。
◆个性练习设计
将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历史故事。
教学探讨与反思
加强诵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补充一些作家作品 的相关资料,对学生的学习会更有益。
25、诗词五首--饮酒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质疑释疑--感悟。
媒体设计
1.多媒体:选取以下材料制作成课件:A.刘旦宅先生于1961年7月据陶潜《饮酒》(其五)诗意作的画。(见王易鹏选注《古代诗歌选》第一册第104页的插图,少年儿童出版社,1961年10月第1版。)B.陈老莲《采菊东篱下》诗意画。(见于图文本《古诗三百首》第16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2_年9月第l版。)巴图文本《唐诗三自首》中《行路难》配图。(见该书11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D.图文本《唐诗三百首》第155页《临洞庭上张丞相》的配图。E.图文本《唐宋词三百首》第62页上《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的配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2.录音机:有关五首诗词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意的卡片各1张,共五张。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这一课时初步接触五首诗词,并进行生字教学,重点教学《饮酒》。
一、导语设计
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就以《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人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入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而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给加点的词语注音,并补充《饮酒》的注释。
喧(xuān)金樽(zūn)珍馐(xiū)刈(yī)麦箪(dān)食饷(xiǎng)田
秉(bǐng)穗嶂(zhàng)人不寐(mèi)燕(yān)然
补充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A或B,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成为写景名句。王士禛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去体会、咀嚼。(参见骆玉明对《饮酒》诗的鉴赏之说)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明意并小结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布置作业
1.默写《饮酒》。
2.预习并熟读课文中其余四首诗词,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3.课外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
一、其三)。
[板书设计]
饮酒
陶渊明
第二课时
这一课时重点教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渔家傲》,另两首唐诗以课外自读为主。
一、导语设计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
(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3)补充注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仲淹的《渔家傲》中的“燕然未勒归无计”如伺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这句是说:在燕然山上还未刻石记功,归家问题还无计可施。其实,这里的“计”应是“打算”
“做计划”的意思。是说:还不曾破敌为国立功,回家的问题还未考虑。这“归无计”应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如何理解?
明确:
“人不寐”指“守边的将士睡不着”。
“将军白发征夫泪”,此句中的“将军白发”与“征夫泪”可理解为是互文的修辞手法。由于长期守边,边疆生活又极其艰苦,敌人未破,军功未立,思乡思亲之情当然不能免去,将士们不免早生华发,也经常会流下思亲的热泪。但与前面那句“燕然未勒归无计”联系起来看,这并非是消沉之意、怨慨之泪,而是一种“忠孝不能两全”的悲壮之隋。
3.欣赏品味
品味名句: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对上述名句的欣赏品味见前面的“课文研讨”相关部分。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一句写得精练而有气势。读着此句,眼前出现一幅边塞画:在人烟稀少的边塞,有一座孤城,两边光秃秃的重峦叠嶂,上空飘浮着缕缕青烟,悲壮的号角声和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城门紧闭,一片荒凉。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两句是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的名句,化用“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句。它给遇到挫折遭遇,困难,受到打击而感到前路茫然的人们以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股力量。相信困难终将过去,阴云当能消除,那种让你大显身手、施展才华的机遇在等着你。读了令人荡气回肠,精神振奋。
4.课堂训练
(1)默写《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
(2)初步背诵《行路难》和《观刈麦》。
5.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分别介绍李白及其《行路难》和白居易及其《观刈麦》。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渔家傲》。另外,因课时关系将李白和白居易的两首诗作了走马观花式的浏览。尽管如此,我们已初步感悟到了唐诗的魅力和宋词的风采,我们若真的是个旅游团,可真应验了“不虚此行”这句话了。不过,我们的观赏绝不是到此为止,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还要作更广泛更深入的欣赏品味。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和默写这五首诗词。
2.课外再找这五位诗人的一些诗词来读读背背。
25、诗词五首--次北固山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前三首诗,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
2.理解三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预习指导: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岱宗决眦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三、学习《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
《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四、学习《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当堂背诵。
五、学习《望岳》
1.作家作品简介.20岁开始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35皈??ヒ??蝠使空牮迅??合????獭ㄩ??提皇????????????炳ˉ??抡??嬲ㄨ仆谘敝熏八盈??虮ゾ鲰佼宀伟饕仆缣接鼯??提牯??????桨蝓??炮颤而??并还????牲睕龊传??馨???
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形象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弊肿疟实摹
2.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3.背诵指导。
六、意境的赏析:
分组写赏析短文,堂上交流。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1,2,3题。A类
2.默写三首诗。B类
3.完成掌握语文的有关练习。C类
第四篇:《诗词五首》说课稿
《诗词五首》说课稿
《饮酒》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陶渊明的《饮酒》,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说一下我对这堂课 的设计:
一、分析教材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
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一首是写诗人如何从
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在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浅层次的理解诗歌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应在这一时期引导学生会鉴赏古诗词,指导他们鉴赏的方法,并立足课本,拓宽视野,在读懂本诗中陶渊明心情后,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把握陶渊明诗歌的风格进而理解陶渊明的
性格特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流畅地有感情地诵读,能准确地背诵,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 活的志趣,学习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感受诗歌的意
境美,感受诗人的人格美
2、重难点:(1)、重点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难点 : 对诗人的整体评价。
3、过程与方法:以读—议—赏—研—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语言的感悟。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古代诗人对时代和生活的认识,领会诗人的情感和理想,能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 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
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不同的人
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
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 学生学过他的《归园田居》,可以让学生回忆、搜集相关内容,然后 进行课堂展示,有必要的话老师再做适当补充。
(三)赏析诗歌
1、读 首先是老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奏,然后学生自由诵读,进 行诵读比赛,要抓住节奏,读出韵律。
2、议 小组讨论,理解诗歌内容。各小组分别派出代表,梳理诗歌内容,师生给予评 价,学生对诗歌也会择优理解。
3、赏 赏析每句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从字面去感悟内涵。一二句深情而 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4、研 问题探究(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远”,那么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不为名利所惑,不为荣禄所
累,拥有平和的生活。远离官场,远离尘俗。“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
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
就是陶渊明不朽的精神堡垒。
(2)、理解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句刻画了一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又刻画一个采菊的形象,人与自然诗情画意,脍炙人
口,千古流传。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什么?有何深意?
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景物描写。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诗人《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反璞归真”。
(4)、最后两句的理解 本诗的主旨句,抒怀。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出来,只可意会,妙不可言。万物运转,各得其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辞官归隐及人生的真谛。
5、背 背出情感、背出内涵
6、练
(1)、诗中表明远离官场,不慕荣华,只求反璞归真超脱自然的诗句是-----------------(2)、诗中写归隐之乐的诗句是--------------------(3)、诗中表明作者结庐人境,悠然自得的诗句是-----
五、小结拓展
陶渊明弃官归隐,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与黑暗的官场决裂,选择适合自己生存方式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但也要辩证地看待他的归隐,要洁身自好,并不一定要归隐田园,与世俗决裂,而应该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学会生存。
板书设计: 饮酒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
《春望》 《春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
从古到今,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抒情的最好形式。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呈现、还原作品所营造的意境,领悟作品抒发的情感?这就是我今天在《春望》一课中的说课所要做的努力。
说课形式:课前说课
下面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一点认识与处理。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从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开始集中编排文言文课文。《春望》是本单元最后一课《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二首,具有承前启后的双重意义。
就教材而言,《春望》要继续探索、创新教法:如何富有创意地探究内容和写法;如何进行卓有成效的诵读训练。它还是第六单元的探路者。第六单元以自然山水为题材,要求抓住景物特征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就本课而言,《春望》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内容风格的转折点,和《望岳》《石壕吏》一起勾勒了杜甫诗歌风格的发展变化轨迹。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语文标准》的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该课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初步了解鉴赏诗歌的一些方法。但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不高,对诗歌的认知和品析停留在表皮;年龄小,阅历浅,很少有生离死别的牵挂与思念,更没有经历过战争,对诗人愁苦无奈的感受较难体会;但这首诗没有太难的词句,学生可以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尝试再现诗歌情景,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说教法:
这一首诗我想让同学们通过品读引出对诗歌景、情关系的探究,在诗情画意中领略诗人的赤子情怀。为此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三、说学法:
本节课的学法指导如下:
我这样教,学生又如何学呢?我将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理解品味诵读法(2)圈点勾画法(3)小组合作探究法(4)成果展示法 本课计划用时一课时;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从以下几点设计了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抢答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运用抢答的方式让学生猜猜“他是谁”? 然后,教师过渡:
同学们,今天和大家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一位苦难诗人、人民诗人、伟大诗人--杜甫的心理历程。板书课题,作者。
2、学生汇报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用抢答的方式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写作背景方面我让学生侧重搜集杜甫战乱流离的中年际遇。这也是杜甫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的高峰期。
第二个环节:初读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课件,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出示学习诗歌第一招——多读以及读诗的技巧。节奏:五言诗的节奏一般是221式或212式。停连:依节奏停顿,依意思或者感情连贯。重音:强调的字词读得重、响。语气:依据诗歌的内容、感情。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节奏是两字两字一字或者两字一字两字,意思连贯的时候可以停顿短一些,如“山河在”。关键的词读重一些,如破、深。语气依据内容、感情确定。
3、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由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4、理解诗意。教师过渡: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写的内容了吗?请小组交流一下,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学生小组交流后,师生评价。设计意图:“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是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因此,我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想象、在朗读中欣赏、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达到初步感知诗歌的目的,便于进行后面的内容学习。
第三个环节:赏读诗歌,知诗识人
1、出示学习诗歌第二招——多思。(内容、情感……)”的句式来说话。
出示例子:国家:(破)——风雨飘摇的国家,满地废墟,断瓦残垣,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一去不返,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
3、学生分组展开讨论,互相切磋交流,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
2、请学生用“诗人?望?到了来修饰。我从中读到了
设计意图: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因此,我将课堂交给学生,引领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抓住关键词语,也就是诗歌中的意象和修饰语,运用联想、想象,初步感受诗句的物境。这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与把握,众说纷纭的课文感受也考察了学生的概括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是一种相对浅显的语言表达训练。当全诗品析完毕,一个忧国忧民,念家悲己的杜甫也出现在眼前。这样,本环节通过形象品味和诵读感悟,较好地把知人论世和情境体验融合在一起。
第四个环节:品读诗歌,情景再现 课件出示
1、你从每句诗里发觉诗人都望到了些什么?可以用生动诗意的语言描绘,可以赏析(从修辞,语言,情感等角度),也可以用图画或者其他方式,只要能再现诗句的情景的方式都行。
2、学生讨论后,全班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如果说,抓住意象和修饰语是将一颗颗圆润的珍珠拆下来赏玩,那“情景再现”就是将珍珠用情感的线牢牢地串连在一起的过程。
在这一环节,学生可根据从意象和修饰法中感悟到的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
这样,古诗教学“听”“说” “读”“写”四种能力有序呈现,层层深化。第五个环节:教师寄语,心灵碰撞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当大多数人疲于奔命甚至苟且偷生时,杜甫,从危难的时局出发,循着历史的脚印,去透视命比纸薄的底层百姓的生存境遇。文字与心灵的碰撞,人格与现实的交锋,成就了字字血泪的《春望》。悲愤的《春望》,渗透了杜甫忧国思家的情怀,丈量着世间人性的高度,因此不朽!
第五篇:30.诗词五首
26.强项令(范晔)
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在今河南开封县陈留镇)人。„„后来被特例征召为洛阳县令。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了人,因为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无法抓捕。等到公主出门,就用这个家奴陪乘,董宣在夏门外的万寿亭等候,拦住(公主的)车马,用刀圈地,大声说公主的过失,呵斥家奴下车,接着便把家奴打死了。公主立即回到宫里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极为愤怒,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头说:“希望乞求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说:“想说什么话?”董宣说:“皇帝您因德行圣明而中兴复国,却放纵家奴杀害百姓,将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臣下我不等鞭子打,请求能够自杀。”当即用脑袋去撞击柱子,(顿时)血流满面。光武帝命令小太监扶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答应,(刘秀让小太监)强迫他磕头,董宣两手撑地,一直不肯低头。公主说:“过去弟弟做百姓的时候,隐藏逃亡犯、死刑犯,官吏不敢到家门。现在做皇帝,威严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光武帝笑着说:“(做)皇帝和(做)百姓不一样。”当即命令:“硬脖子县令出去!”赏赐三十万钱。董宣把它全部分给手下众官吏。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京城称之为“卧虎”。歌颂他说:“没有人找董宣击鼓鸣冤。”
(董宣)当了五年洛阳县令。七十四岁时,死在任上。(光武帝)召令派遣使者探望,只看见布做的被覆盖着尸体,(董宣的)妻子和儿女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光武帝很伤心,说:“董宣廉洁,到他死我才知道。”因董宣曾经做过年俸二千石的官员,便赏赐(系印钮的)绿色丝带,并按大夫的礼节安葬。
27.河中石兽(纪昀)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错乱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错乱了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28.岳飞(岳飞)
岳飞伺候父母极为孝顺,家里没有侍女(自己亲自伺候父母)。吴玠
素来佩服岳飞,希望与他交好,把著名的美女打扮起来送给他。岳飞说:“皇上整天勤于政事,天没亮就穿衣起床,天很晚才吃饭,难道现在是大将安心享乐的时候吗?”推辞不接受。吴玠大为叹服。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能太平?”岳飞说:“文臣不贪恋钱财,武臣不贪恋生命,天下就太平了!”军队每次休整,(岳飞)督促将士跑下山坡、跃过壕沟,都(让将士)穿着沉重的铠甲来训练。士兵假若拿百姓一缕麻来捆束牲口草料,立即斩首示众。士兵晚上宿营,百姓开门希望接纳,没有人敢进去。军队的号令是”冻死也不拆(百姓的)房屋,饿死也不抢劫掠夺”。士兵生病,(岳飞)亲自为他们调药。将领们到远方戍守,岳飞的妻子便慰问犒劳他们的家人;为国而死的将领,为之痛哭,并抚育他们的遗孤。(皇上)有赏赐犒劳,都分给军中官吏,丝毫不侵占百姓的财物。善于以少打多。凡是有军事行动,都要召集所有的统制,计策定了然后才开战,因此攻打哪儿都能获胜,即使突然遭遇敌人也不惊慌。敌人因此说:“撼动大山容易,撼动岳家军难。”张俊曾经问作战术,岳飞说:“仁爱、诚信、智慧、勇敢、严厉,缺少一个都不可以。”每次调集军粮,一定皱着眉头说:“东南百姓的财力用尽了!”(他)尊敬贤土,唱雅诗,做投壶游戏,谦和得就像一介书生。(他)每次推辞升官,一定说:“将士出力,我岳飞有什么功劳!”
29.古文二则
郢人《庄子》
作者作品
庄子(前369-前286),汉族,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散文家、思想家和哲学家,宋国人,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古文)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译文)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有个楚国的人把白垩泥涂抹了他自己的鼻尖,但白色的泥土好像苍蝇的翅膀那么薄,让一个叫“石”的匠人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石匠人挥动锛子好像疾风一样掠过,听任他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楚国人的人站在那里不改变脸色。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也为我这么试试.'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即使这样那么,我的搭档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什么人可以用来做搭档了!我无法与人论辩了!”
伯牙善鼓琴《列子》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翻译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然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流,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却无法用语言交谈。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春望(杜甫五言律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翻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代诗人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翻译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词牌名(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翻译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明月照射斜枝上的喜鹊,使它惊飞不安,一阵阵的蝉叫,被半夜的清风传来耳畔。稻花的香气,送来丰收的信息,高唱丰年之歌,蛙声连成一片。七八个星星,闪烁在远处天边,两三点雨滴,洒向山峰的前沿。往日,社林旁边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转过溪边石桥,突然出现面前。
《西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