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家风-呼唤传统回归班会教案
编辑:春暖花香 识别码:24-1108133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18 02:14:3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家风-呼唤传统回归班会教案

家训,家书与家风教案

区二校 焦媛萍 教育目的:

1.了解“家风”定义和由来。2.“家风”的传统意义。3.重提“家风”的意义

教育方法:典型事例举例法、提问讨论法 活动前的准备:

1.收集关于“家风”的警句格言

2.收集生活中的典范人物事例,以备班会课辩论与发言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过去有一幅著名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讲究耕读为本、诗礼传家。

二、家风是什么

202_年新春佳节之际,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推出一个特别调查节目“家风是什么?”,这不由得让我想起202_年中秋、国庆前期央视推出的《走基层百姓心声》之“幸福是什么?”记者们分赴全国各地采访了几千名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关于“幸福是什么?”的回答有些让人感动,有些却让人无奈。

对比起“幸福”一词,“家风”在民众的印象中就没有那么清晰的概念了。它不像“幸福”一词这么具体化,幸福是经常会使用到的,“家风”则非常抽象化。好的“家风”需要一个家庭、一代人乃至数代人的日积月累和一定的文化沉淀才能形成。所以当央视记者对采访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很多普通老百姓都很难回答出“‘家风’是什么?”。经过一番思考,播放出的大致是这些回答:

“家风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不能忘”“不要出去招风惹事,别出去打人”“要孝顺,父母要以身作则传递这种好的风气”“做人要诚实厚道”“讲诚信,诚信是做人最基本的东西”“要认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等。

小品演员赵本山说人心要坦荡,要学会放下,还要有信仰,不爱国的人他看不起; 相声演员郭德纲用行走江湖多年经验教子“吃亏无妨,但当防欺诈”;

著名作家莫言表示“我们家最主要的就是重视学习,重视文化,就是要勤学上进,与人为善”;

体坛明星姚明和作家陈忠实的家风都是“诚信第一”;

事实上,关于“家风是什么”的类似问题,答案大相径庭。有的是一句话、有的是几个字、有的贴在自家墙上、有的写进书里,有些是一代一代人的行为传承。尽管家风的内容和形式各式各样,但让人欣慰的是它们的总基调都是向上、向善的。

三、“家风”产生的背景

儒家伦理观念认为,先有家,后有国,“家”与“国”是同构的,“家”是缩小了的“国”,“国”是放大了的“家”。

在传统士大夫心目中,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之间有着逻辑的内在联系。修身齐家是前提、基础,治国平天下是方向、是目标。也就是说,只有做到修身齐家,从加强自身的修养做起,进而治理好家庭和家族,教育好子孙后代,然后才可能干出治国平天下的大业。

四、什么是“家风”?

家风,一般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更通俗点说,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

五、“家风”的传统意义

家风对一个家族有相当的权威性。对违法家风的行为亦有着特定的“家法”惩罚。比如不得进祠堂祭祖,死后不得入葬祖坟等。

1.是对行为的规范。由于世代相承,就形成了家族“习惯”。我们知道,习惯是形成性格最有直接的因素。而性格乃是决定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基础。

2.是文化的传承。它形成了一个家族世代因袭的文化氛围。我们说“诗书传家”就是这个意义。

3.精神的延续。所谓精神就是家族的灵魂。精神对行为有统领作用。

故事:《曾荫权传》。其中讲述了现任的香港特首曾荫权的家风,其弟曾荫培在202_年退休,之前是香港警务处长,相当于中国的公安部长。一个家庭里出了两个香港的一哥,还是一文一武。是什么造就了这一切,家风。曾荫权的父亲是一个警察,当时还是在英国人的统治下。曾荫权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我的能力都是父亲用藤条打出来的,小时候买到馊了的面包要挨打,带着弟弟出去玩,弟弟受了伤,我也要挨打。”正是父亲的藤条练就了曾荫权刚毅的品质,这对曾荫权后来在事业上应对种种困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谈到这我就想起了我的一个大伯的故事,他没上过学,连手机上的数字都经常问他的儿子,但是他却能承包工程,做工头。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他讲过一个小细节、小故事,他小时候受祖母管教,祖母是一个刚毅的女强人,虽然是在农村,祖母叫他扫地,有一点扫不干净就从扫,有 的时候他能扫七八边,那个时候他才七岁,跟曾荫权一样,也是从小就塑造了一种刚毅的性格。

家风包含了太多太多的东西,修养、气质、智慧、人品,从一定程度上讲,一个家庭的家风就决定了其成员的事业能走多远。

六、谈谈你家的“家风”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七、为什么要重提“家风”?

相较其他国家和民族,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的特色是既不以个人为本位,也不以国家为本位,而是以家庭为本位,核心是重视亲情、崇尚德性、和睦关系,妙道在始于家庭但不止于家庭,而是扩展至家国天下。《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向来被中国人视为最重要的修身法则。

清代名臣曾国藩以治家严谨得体著称,其制定的家训“八为本、三致祥”,既通俗易懂,又令人警醒,如养亲以得欢心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以及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等,可谓中国传统家训和家风的缩影。

遗憾的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家风传统遭到严重破坏,正不断流失。原因大体有三: “五四”以来,中国文化传统成为国家积贫积弱、挨打受欺的替罪羊,变成“西方话语”和“革命话语”的批判靶子,被弃之如敝履。而家风传统是重灾区之一,导致中国一度出现砸烂祖先牌位、烧毁家谱族谱、漠视家训家风的恶劣现象。

传统大家族不断解体,父母与未婚子女一起生活的核心家庭,逐渐成为中国家庭的主要模式。计划生育政策和现代人生育意愿降低,导致家庭少子化、独子化现象增多,下一代几乎无不成为“娇宝宝”和“小皇帝”,进而造成整个家庭逐渐偏离了孝敬老人、尊重传统、传承家风的方向。

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期间必然经历人口流动尤其是乡村青壮年人口流动到城镇的过程——中国正处于这种人口流动的高峰时期。狭小乡村范围内“熟人社会”的伦理道德,以及与父母一起生活共同塑造和传承家风的传统,无法避免地被城镇“陌生人社会”的伦理道德,以及不受或少受父母教导规范的生活所取代。

家风传统的流失绝不是什么好事情!它不仅加重了中国当下伦理失范、道德滑坡、人情冷漠、人际疏离的程度,而且对中国人传统的“家国天下”观念造成极大冲击和破坏,以至于出现“国而不家”的现象——看见跌倒老人扶还是不扶,竟然成为当下中国的一大道德困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风,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我们中华民族有重视家风的传统,讲究道德,勤俭持家,看重亲情,严于教子。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该在新的条件下,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

八、读读名言警句

修身而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家弗和,防邻欺;邻弗和,防外欺。——清·范寅《越谚》 以德遗后者昌,以财遗后者亡。——宋·林逋《省心录》

九、总结

当代社会,飞速发展,很多新的东西衍生出来,很多旧的思想渐渐淡去。“家风”一词对现在的很多小家庭来说已经开始变得陌生,很多好的家风、家规被淡忘。现在一家人聚在一起,又有几家人会谈论家风家规?亲朋好友聚会都是谈论如何赚钱养家、过上更好的生活。现在重提“家风”,是有非常积极现实的意义的。这是一种文化的回归,是一种历史智慧的挖掘与重建。

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家风需要大家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如果每个家庭都能传承优良的家风、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拥有良好的家风意识,令人心寒的社会道德滑坡,就一定能得到有力遏制。一个家庭的家风是积极向善的,一个家的所有家庭成员的品德是纯洁的、高尚的,那么一个社会定然是和谐的。

12物流2班班主任:黎捷 202_.02.28

第二篇:家风-呼唤传统回归班会教案

“家风,呼唤传统回归”主题班会教案

棕树营小学 一(1)班

教育目的:

1.了解“家风”定义和由来。2.“家风”的传统意义。3.重提“家风”的意义

教育方法:典型事例举例法、提问讨论法 活动前的准备:

1.收集关于“家风”的警句格言

2.收集生活中的典范人物事例,以备班会课辩论与发言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过去有一幅著名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讲究耕读为本、诗礼传家。

二、家风是什么

202_年新春佳节之际,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推出一个特别调查节目“家风是什么?”,这不由得让我想起202_年中秋、国庆前期央视推出的《走基层百姓心声》之“幸福是什么?”记者们分赴全国各地采访了几千名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关于“幸福是什么?”的回答有些让人感动,有些却让人无奈。

对比起“幸福”一词,“家风”在民众的印象中就没有那么清晰的概念了。它不像“幸福”一词这么具体化,幸福是经常会使用到的,“家风”则非常抽象化。好的“家风”需要一个家庭、一代人乃至数代人的日积月累和一定的文化沉淀才能形成。所以当央视记者对采访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很多普通老百姓都很难回答出“‘家风’是什么?”。经过一番思考,播放出的大致是这些回答:

“家风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不能忘”“不要出去招风惹事,别出去打人”“要孝顺,父母要以身作则传递这种好的风气”“做人要诚实厚道”“讲诚信,诚信是做人最基本的东西”“要认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等。

小品演员赵本山说人心要坦荡,要学会放下,还要有信仰,不爱国的人他看不起;

相声演员郭德纲用行走江湖多年经验教子“吃亏无妨,但当防欺诈”; 著名作家莫言表示“我们家最主要的就是重视学习,重视文化,就是要勤学上进,与人为善”;

体坛明星姚明和作家陈忠实的家风都是“诚信第一”;

事实上,关于“家风是什么”的类似问题,答案大相径庭。有的是一句话、有的是几个字、有的贴在自家墙上、有的写进书里,有些是一代一代人的行为传承。尽管家风的内容和形式各式各样,但让人欣慰的是它们的总基调都是向上、向善的。

三、“家风”产生的背景

儒家伦理观念认为,先有家,后有国,“家”与“国”是同构的,“家”是缩小了的“国”,“国”是放大了的“家”。

在传统士大夫心目中,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之间有着逻辑的内在联系。修身齐家是前提、基础,治国平天下是方向、是目标。也就是说,只有做到修身齐家,从加强自身的修养做起,进而治理好家庭和家族,教育好子孙后代,然后才可能干出治国平天下的大业。

四、什么是“家风”?

家风,一般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更通俗点说,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

五、“家风”的传统意义

家风对一个家族有相当的权威性。对违法家风的行为亦有着特定的“家法”惩罚。比如不得进祠堂祭祖,死后不得入葬祖坟等。

1.是对行为的规范。由于世代相承,就形成了家族“习惯”。我们知道,习惯是形成性格最有直接的因素。而性格乃是决定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基础。

2.是文化的传承。它形成了一个家族世代因袭的文化氛围。我们说“诗书传家”就是这个意义。

3.精神的延续。所谓精神就是家族的灵魂。精神对行为有统领作用。故事:《曾荫权传》。其中讲述了现任的香港特首曾荫权的家风,其弟曾荫培在202_年退休,之前是香港警务处长,相当于中国的公安部长。一个家庭里出了两个香港的一哥,还是一文一武。是什么造就了这一切,家风。曾荫权的父亲是一个警察,当时还是在英国人的统治下。曾荫权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我的能力都是父亲用藤条打出来的,小时候买到馊了的面包要挨打,带着弟弟出去玩,弟弟受了伤,我也要挨打。”正是父亲的藤条练就了曾荫权刚毅的品质,这对曾荫权后来在事业上应对种种困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谈到这我就想起了我的一个大伯的故事,他没上过学,连手机上的数字都经常问他的儿子,但是他却能承包工程,做工头。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他讲过一个小细节、小故事,他小时候受祖母管教,祖母是一个刚毅的女强人,虽然是在农村,祖母叫他扫地,有一点扫不干净就从扫,有 的时候他能扫七八边,那个时候他才七岁,跟曾荫权一样,也是从小就塑造了一种刚毅的性格。

家风包含了太多太多的东西,修养、气质、智慧、人品,从一定程度上讲,一个家庭的家风就决定了其成员的事业能走多远。

六、谈谈你家的“家风”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七、为什么要重提“家风”? 相较其他国家和民族,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的特色是既不以个人为本位,也不以国家为本位,而是以家庭为本位,核心是重视亲情、崇尚德性、和睦关系,妙道在始于家庭但不止于家庭,而是扩展至家国天下。《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向来被中国人视为最重要的修身法则。

清代名臣曾国藩以治家严谨得体著称,其制定的家训“八为本、三致祥”,既通俗易懂,又令人警醒,如养亲以得欢心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以及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等,可谓中国传统家训和家风的缩影。遗憾的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家风传统遭到严重破坏,正不断流失。原因大体有三:

“五四”以来,中国文化传统成为国家积贫积弱、挨打受欺的替罪羊,变成“西方话语”和“革命话语”的批判靶子,被弃之如敝履。而家风传统是重灾区之一,导致中国一度出现砸烂祖先牌位、烧毁家谱族谱、漠视家训家风的恶劣现象。

传统大家族不断解体,父母与未婚子女一起生活的核心家庭,逐渐成为中国家庭的主要模式。计划生育政策和现代人生育意愿降低,导致家庭少子化、独子化现象增多,下一代几乎无不成为“娇宝宝”和“小皇帝”,进而造成整个家庭逐渐偏离了孝敬老人、尊重传统、传承家风的方向。

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期间必然经历人口流动尤其是乡村青壮年人口流动到城镇的过程——中国正处于这种人口流动的高峰时期。狭小乡村范围内“熟人社会”的伦理道德,以及与父母一起生活共同塑造和传承家风的传统,无法避免地被城镇“陌生人社会”的伦理道德,以及不受或少受父母教导规范的生活所取代。

家风传统的流失绝不是什么好事情!它不仅加重了中国当下伦理失范、道德滑坡、人情冷漠、人际疏离的程度,而且对中国人传统的“家国天下”观念造成极大冲击和破坏,以至于出现“国而不家”的现象——看见跌倒老人扶还是不扶,竟然成为当下中国的一大道德困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风,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我们中华民族有重视家风的传统,讲究道德,勤俭持家,看重亲情,严于教子。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该在新的条件下,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

八、读读名言警句

修身而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家弗和,防邻欺;邻弗和,防外欺。——清·范寅《越谚》 以德遗后者昌,以财遗后者亡。——宋·林逋《省心录》

九、总结

当代社会,飞速发展,很多新的东西衍生出来,很多旧的思想渐渐淡去。“家风”一词对现在的很多小家庭来说已经开始变得陌生,很多好的家风、家规被淡忘。现在一家人聚在一起,又有几家人会谈论家风家规?亲朋好友聚会都是谈论如何赚钱养家、过上更好的生活。现在重提“家风”,是有非常积极现实的意义的。这是一种文化的回归,是一种历史智慧的挖掘与重建。

第三篇:家风,呼唤传统回归班会教案

“家风,呼唤传统回归”主题班会教案

教育目的:

1.了解“家风”定义和由来。

2.“家风”的传统意义。

3.重提“家风”的意义

教育方法:典型事例举例法、提问讨论法

活动前的准备:

1.收集关于“家风”的警句格言

2.收集生活中的典范人物事例,以备班会课辩论与发言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过去有一幅著名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讲究耕读为本、诗礼传家。

二、家风是什么

202_年新春佳节之际,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推出一个特别调查节目“家风是什么?”,这不由得让我想起202_年中秋、国庆前期央视推出的《走基层百姓心声》之“幸福是什么?”记者们分赴全国各地采访了几千名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关于“幸福是什么?”的回答有些让人感动,有些却让人无奈。

对比起“幸福”一词,“家风”在民众的印象中就没有那么清晰的概念了。它不像“幸福”一词这么具体化,幸福是经常会使用到的,“家风”则非常抽象化。好的“家风”需要一个家庭、一代人乃至数代人的日积月累和一定的文化沉淀才能形成。所以当央视记者对采访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很多普通老百姓都很难回答出“‘家风’是什么?”。经过一番思考,播放出的大致是这些回答:

“家风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不能忘”“不要出去招风惹事,别出去打人”“要孝顺,父母要以身作则传递这种好的风气”“做人要诚实厚道”“讲诚信,诚信是做人最基本的东西”“要认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等。

小品演员赵本山说人心要坦荡,要学会放下,还要有信仰,不爱国的人他看不起; 相声演员郭德纲用行走江湖多年经验教子“吃亏无妨,但当防欺诈”;

著名作家莫言表示“我们家最主要的就是重视学习,重视文化,就是要勤学上进,与人为善”;

体坛明星姚明和作家陈忠实的家风都是“诚信第一”;

事实上,关于“家风是什么”的类似问题,答案大相径庭。有的是一句话、有的是几个字、有的贴在自家墙上、有的写进书里,有些是一代一代人的行为传承。尽管家风的内容和形式各式各样,但让人欣慰的是它们的总基调都是向上、向善的。

三、“家风”产生的背景

儒家伦理观念认为,先有家,后有国,“家”与“国”是同构的,“家”是缩小了的“国”,“国”是放大了的“家”。

在传统士大夫心目中,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之间有着逻辑的内在联系。修身齐家是前提、基础,治国平天下是方向、是目标。也就是说,只有做到修身齐家,从加强自身的修养做起,进而治理好家庭和家族,教育好子孙后代,然后才可能干出治国平天下的大业。

四、什么是“家风”?

家风,一般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更通俗点说,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

五、“家风”的传统意义

家风对一个家族有相当的权威性。对违法家风的行为亦有着特定的“家法”惩罚。比如不得进祠堂祭祖,死后不得入葬祖坟等。

1.是对行为的规范。由于世代相承,就形成了家族“习惯”。我们知道,习惯是形成性格最有直接的因素。而性格乃是决定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基础。

2.是文化的传承。它形成了一个家族世代因袭的文化氛围。我们说“诗书传家”就是这个意义。

3.精神的延续。所谓精神就是家族的灵魂。精神对行为有统领作用。

故事:《曾荫权传》。其中讲述了现任的香港特首曾荫权的家风,其弟曾荫培在202_年退休,之前是香港警务处长,相当于中国的公安部长。一个家庭里出了两个香港的一哥,还是一文一武。是什么造就了这一切,家风。曾荫权的父亲是一个警察,当时还是在英国人的统治下。曾荫权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我的能力都是父亲用藤条打出来的,小时候买到馊了的面包要挨打,带着弟弟出去玩,弟弟受了伤,我也要挨打。”正是父亲的藤条练就了曾荫权刚毅的品质,这对曾荫权后来在事业上应对种种困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谈到这我就想起了我的一个大伯的故事,他没上过学,连手机上的数字都经常问他的儿子,但是他却能承包工程,做工头。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他讲过一个小细节、小故事,他小时候受祖母管教,祖母是一个刚毅的女强人,虽然是在农村,祖母叫他扫地,有一点扫不干净就从扫,有 的时候他能扫七八边,那个时候他才七岁,跟曾荫权一样,也是从小就塑造了一种刚毅的性格。

家风包含了太多太多的东西,修养、气质、智慧、人品,从一定程度上讲,一个家庭的家风就决定了其成员的事业能走多远。

六、谈谈你家的“家风”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七、为什么要重提“家风”?

相较其他国家和民族,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的特色是既不以个人为本位,也不以国家为本位,而是以家庭为本位,核心是重视亲情、崇尚德性、和睦关系,妙道在始于家庭但不止于家庭,而是扩展至家国天下。《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向来被中国人视为最重要的修身法则。

清代名臣曾国藩以治家严谨得体著称,其制定的家训“八为本、三致祥”,既通俗易懂,又令人警醒,如养亲以得欢心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以及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等,可谓中国传统家训和家风的缩影。

遗憾的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家风传统遭到严重破坏,正不断流失。原因大体有三: “五四”以来,中国文化传统成为国家积贫积弱、挨打受欺的替罪羊,变成“西方话语”

和“革命话语”的批判靶子,被弃之如敝履。而家风传统是重灾区之一,导致中国一度出现砸烂祖先牌位、烧毁家谱族谱、漠视家训家风的恶劣现象。

传统大家族不断解体,父母与未婚子女一起生活的核心家庭,逐渐成为中国家庭的主要模式。计划生育政策和现代人生育意愿降低,导致家庭少子化、独子化现象增多,下一代几乎无不成为“娇宝宝”和“小皇帝”,进而造成整个家庭逐渐偏离了孝敬老人、尊重传统、传承家风的方向。

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期间必然经历人口流动尤其是乡村青壮年人口流动到城镇的过程——中国正处于这种人口流动的高峰时期。狭小乡村范围内“熟人社会”的伦理道德,以及与父母一起生活共同塑造和传承家风的传统,无法避免地被城镇“陌生人社会”的伦理道德,以及不受或少受父母教导规范的生活所取代。

家风传统的流失绝不是什么好事情!它不仅加重了中国当下伦理失范、道德滑坡、人情冷漠、人际疏离的程度,而且对中国人传统的“家国天下”观念造成极大冲击和破坏,以至于出现“国而不家”的现象——看见跌倒老人扶还是不扶,竟然成为当下中国的一大道德困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风,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我们中华民族有重视家风的传统,讲究道德,勤俭持家,看重亲情,严于教子。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该在新的条件下,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

八、读读名言警句

修身而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家弗和,防邻欺;邻弗和,防外欺。——清·范寅《越谚》

以德遗后者昌,以财遗后者亡。——宋·林逋《省心录》

九、总结

当代社会,飞速发展,很多新的东西衍生出来,很多旧的思想渐渐淡去。“家风”一词对现在的很多小家庭来说已经开始变得陌生,很多好的家风、家规被淡忘。现在一家人聚在一起,又有几家人会谈论家风家规?亲朋好友聚会都是谈论如何赚钱养家、过上更好的生活。现在重提“家风”,是有非常积极现实的意义的。这是一种文化的回归,是一种历史智慧的挖掘与重建。

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家风需要大家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如果每个家庭都能传承优良的家风、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拥有良好的家风意识,令人心寒的社会道德滑坡,就一定能得到有力遏制。一个家庭的家风是积极向善的,一个家的所有家庭成员的品德是纯洁的、高尚的,那么一个社会定然是和谐的。

12物流2班班主任:黎捷

202_.02.28

第四篇:大学开学第一课:“家风,呼唤传统回归”班会教案-文档资料

大学开学第一课:“家风,呼唤传统回归”班会

教案

家风,是塑造孩子的无形力量。家风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开学第一课关于家风的主题班会告诉你。查字典语文小编给大家带来大学开学第一课:“家风,呼唤传统回归”班会教案,通过主题班会形式,希望通过这堂特别的“开学第一课”,让踏入大学门槛的学子们明白将的优良“家风”传承下去的重要意义。

大学开学第一课:“家风,呼唤传统回归”班会教案 1.了解“家风”定义和由来。2.“家风”的传统意义。

3.重提“家风”的意义教育方法:典型事例举例法、提问讨论法

活动前的准备:

1.收集关于“家风”的警句格言

2.收集生活中的典范人物事例,以备班会课辩论与发言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过去有一幅著名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讲究耕读为本、诗礼传家。

二、家风是什么

202_ 年新春佳节之际,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推出一个

第 1 页 特别调查节目“家风是什么?”,这不由得让我想起 202_ 年中秋、国庆前期央视推出的《走基层百姓心声》之“幸福是什么?”记者们分赴全国各地采访了几千名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关于“幸福是什么”的回答有些让人感动,有些却让人无奈。对比起“幸福”一词,“家风”在民众的印象中就没有那么清晰的概念了。它不像“幸福”一词这么具体化,幸福是经常会使用到的,“家风”则非常抽象化。好的“家风”需要一个家庭、一代人乃至数代人的日积月累和一定的文化沉淀才能形成。

所以当央视记者对采访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很多普通老百姓都很难回答出“‘家风’是什么?”。经过一番思考,播放出的大致是这些回答: “家风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不能忘”“不要出去招风惹事,别出去打人”“要孝顺,父母要以身作则传递这种好的风气”“做人要诚实厚道”“讲诚信,诚信是做人最基本的东西”“要认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等。小品演员赵本山说人心要坦荡,要学会放下,还要有信仰,不爱国的人他看不起;相声演员郭德纲用行走江湖多年经验教子“吃亏无妨,但当防欺诈”;著名作家莫言表示“我们家最主要的就是重视学习,重视文化,就是要勤学上进,与人为善”;体坛明星姚明和作家陈忠实的家风都是“诚信第一”……

第 2 页 事实上,关于“家风是什么”的类似问题,答案大相径庭。有的是一句话、有的是几个字、有的贴在自家墙上、有的写进书里,有些是一代一代人的行为传承。尽管家风的内容和形式各式各样,但让人欣慰的是它们的总基调都是向上、向善的。

三、“家风”产生的背景 “家”与“国”是同构的,儒家伦理观念认为,先有家,后有国,“家”是缩小了的“国”。“国”是放大了的“家” 在传统士大夫心目中,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之间有着逻辑的内在联系。修身齐家是前提、基础,治国平天下是方向、是目标。也就是说,只有做到修身齐家,从加强自身的修养做起,进而治理好家庭和家族,教育好子孙后代,然后才可能干出治国平天下的大业。

四、什么是“家风”? 家风,一般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更通俗点说,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

五、“家风”的传统意义 家风对一个家族有相当的权威性。对违法家风的行为亦有着特定的“家法”惩罚。比如不得进祠堂祭祖,死后不得入葬祖坟等。1.是对行为的规范。由于世代相承,就形成了家族“习惯”。我们知道,习惯是形成性格最有直接的因素。而性格乃是决定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基础。2.是文化的传承。它形成了一个家族世代因袭的文化氛围。我们说“诗书传家”就是这个意义。3.精神的延

第 3 页 续。所谓精神就是家族的灵魂。精神对行为有统领作用。故事:《曾荫权传》。其中讲述了现任的香港特首曾荫权的家风,其弟曾荫培在 202_ 年退休,之前是香港警务处长,相当于中国的公安部长。一个家庭里出了两个香港的一哥,还是一文一武。是什么造就了这一切,家风。曾荫权的父亲是一个警察,当时还是在英国人的统治下。曾荫权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我的能力都是父亲用藤条打出来的,小时候买到馊了的面包要挨打,带着弟弟出去玩,弟弟受了伤,我也要挨打。”正是父亲的藤条练就了曾荫权刚毅的品质,这对曾荫权后来在事业上应对种种困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谈到这我就想起了我的一个大伯的故事,他没上过学,连手机上的数字都经常问他的儿子,但是他却能承包工程,做工头。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他讲过一个小细节、小故事,他小时候受祖母管教,祖母是一个刚毅的女强人,虽然是在农村,祖母叫他扫地,有一点扫不干净就从扫,有 的时候他能扫七八边,那个时候他才七岁,跟曾荫权一样,也是从小就塑造了一种刚毅的性格。

家风包含了太多太多的东西,修养、气质、智慧、人品,从一定程度上讲,一个家庭的家风就决定了其成员的事业能走多远。

六、谈谈你家的“家风”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七、为什么要重提“家风”?

第 4 页 相较其他国家和民族,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的特色是既不以个人为本位,也不以国家为本位,而是以家庭为本位,核心是重视亲情、崇尚德性、和睦关系,妙道在始于家庭但不止于家庭,而是扩展至家国天下。《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向来被中国人视为最重要的修身法则。清代名臣曾国藩以治家严谨得体著称,其制定的家训“八为本、三致祥”,既通俗易懂,又令人警醒,如养亲以得欢心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以及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等,可谓中国传统家训和家风的缩影。遗憾的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家风传统遭到严重破坏,正不断流失。原因大体有三: “五四”以来,中国文化传统成为国家积贫积弱、挨打受欺的替罪羊,变成“西方话语”和“革命话语”的批判靶子,被弃之如敝履。而家风传统是重灾区之一,导致中国一度出现砸烂祖先牌位、烧毁家谱族谱、漠视家训家风的恶劣现象。传统大家族不断解体,父母与未婚子女一起生活的核心家庭,逐渐成为中国家庭的主要模式。计划生育政策和现代人生育意愿降低,导致家庭少子化、独子化现象增多,下一代几乎无不成为“娇宝宝”和“小皇帝”,进而造成整个家庭逐渐偏离了孝敬老人、尊重传统、传承家风的方向。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期间必然经历人口流动尤其是乡村青壮年人口流动到城镇的过程——中国正处于这种人口流动的高峰时期。狭小乡村范围内

第 5 页 “熟人社会”的伦理道德,以及与父母一起生活共同塑造和传承家风的传统,无法避免地被城镇“陌生人社会”的伦理道德,以及不受或少受父母教导规范的生活所取代。家风传统的流失绝不是什么好事情!它不仅加重了中国当下伦理失范、道德滑坡、人情冷漠、人际疏离的程度,而且对中国人传统的“家国天下”观念造成极大冲击和破坏,以至于出现“国而不家”的现象——看见跌倒老人扶还是不扶,竟然成为当下中国的一大道德困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风,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我们中华民族有重视家风的传统,讲究道德,勤俭持家,看重亲情,严于教子。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该在新的条件下,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

八、读读名言警句

修身而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家弗和,防邻欺;邻弗和,防外欺。——清范寅《越谚》 以德遗后者昌,以财遗后者亡。——宋林逋《省心录》

九、总结 当代社会,飞速发展,很多新的东西衍生出来,很多旧的思想渐渐淡去。“家风”一词对现在的很多小家庭来说已经开始变得陌生,很多好的家风、家规被淡忘。现在一家人聚在一起,又有几家人会谈论家风家规?亲朋好友聚会都

第 6 页 是谈论如何赚钱养家、过上更好的生活。现在重提“家风”,是有非常积极现实的意义的。这是一种文化的回归,是一种历史智慧的挖掘与重建。

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家风需要大家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如果每个家庭都能传承优良的家风、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拥有良好的家风意识,令人心寒的社会道德滑坡,就一定能得到有力遏制。一个家庭的家风是积极向善的,一个家的所有家庭成员的品德是纯洁的、高尚的,那么一个社会定然是和谐的。

以上就是小编推荐的大学开学第一课:“家风,呼唤传统回归”班会教案,更多精彩关于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教案、开学第一课勤俭节约、开学第一课鼓励学生学习教案,尽在查字典语文网,欢迎您查阅欣赏!

第 7 页

第五篇:作文,呼唤真情回归

作文,呼唤真情回归

商丘市民权县人和镇第一初级中学

王玉梅

内容提要:

一、给学生讲明作文的意义——言为心声

二、要说的话很多,要注意用真情这把尺子去选择。

三、教学生做生活的主人,注意留心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四、结合语文第二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和提高。关键词:

真实

真情

真话

记得叶圣陶先生给《学作文报》题词:“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叶老的这段话强调了作文的真实,可以说真实是文章的灵魂,没有真实就没有作文。可是现在中学生的作文中真情的失落业已成为很难治疗的顽症。特别是九年级学生的中招作文,出于应急之用,几乎很少有考生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多为保险起见而不敢创新、不敢求异。说一些假话、空话、套话,记一些伪事,抒一点虚情。这样的作文怎么会得高分,他们的写作水平又将如何提高?在平时的记叙文写作中,有些学生凭自己的想象去编故事、造情节。结果脱离了实际,使本来取材真实的记叙文变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故事。

我曾经布置一篇命题作文《父爱》,在批改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他们的爸爸送他们到外地求学,他们在车站伤

心的流下了眼泪。还有一篇写同学的命题作文,也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自己的同学在上学的路上拾到钱包,等候失主的事。在课堂上总结作文时,我让那些在作文中写分别时父子抱头痛哭的同学说实话,结果90%的学生没有一个真正的痛苦过。可有的学生还振振有词:朱自清在《背影》中不也是哭过好几次吗?那都是真实吗?为了使同学们对这种虚假做法的不合理有更深的认识。我就把《背影》这篇文章读了一遍并给同学们分析了当时作者哭的原因,使他们认识到作者的这种哭真切、自然,毫无虚伪的造作之态,不是乔装打扮得来的。因此读来让人感动。同学们露出了信服的微笑。由此看来,文章要真挚动人,是以合情合理为基础的,不能凭想象去编造情节、夸大其词,这样不仅不能感动读者,反而让人觉得弄虚作假,产生厌恶之感。

由此可见,真情的回归是当今学生写作文的当务之急。众所周知,写作应是真实情感自由的释放。对学生的写作自由应加以必要的正确的引导。对他们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表述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因此,对于初涉文墨的孩子,要首先告诉他们作文应讲求率真、崇尚真诚。只有真情回归了,只有说真话,抒真情,我们学生的作文才会别出心裁、百花争艳,才会是另一番天地。那么作文中如何启发和指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做到真情的回归呢?

一、给学生讲明作文的意义——言为心声

文章是生活的反映,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和经验信息的一

种手段,一种需要。用叶老的话说就叫“作文就是说话,用笔说话”。他还说,“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须”,我们的实际作文,皆有感而发,如作书信,起草报告,写总结,乃至因事陈诉新见,对敌斥其谬论,言各有的,辞不徒作。平时学生的作文是一种语文实践,一种“语文技能训练”,不是“完成任务”或是“准备考试”。古人说”言为心声”、“感人心者先乎情”,文章不是无情物,作文是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是自己心灵的表白、心声的呼唤,只有源于生活,发自内心的真情文章才能感人。

二、要说的话很多,要注意用真情这把尺子去选择。

生活是一部五彩缤纷的教材,当你用心去读这本书时,你才感觉你想说的话很多,写的事太多。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来选择作文题材,进行写作训练。在这方面,教师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真情:当你怀着喜悦的心情挎着书包迈进中学校园,当你和几十位素不相识的同学组成一个新的班集体,当你打开眼前这一本本散发着油墨香的书本时,你难道心中没有真情的涌动,不想对老师说什么?对父母说什么?对同学说什么?于是他们说出了上中学后的真实的见闻感受,谈了入学前的由衷的打算,来到新校园的发自内心的感想。最后,我让他们把这些内容加以分析,能抒发真情的详写,没有真情实感的略写。总之,要使学生用真情选材,围绕真情选材,无关痛痒、不关真情的材料舍去。

三、教学生做生活的主人,注意留心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初中学生作文易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作文受小学模式影响,写的内容单

一、空洞、毫无感情。老师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应是发自内心的、想说的话。如《老师,我想对你说》、《我做错的一件事》等,老师要教会学生做生活的主人,注意自己身边和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以及它蕴含的感情。如同样写《读书》,有的同学想到的是用知识武装头脑,将来成为祖国的建设人才;有的同学想到的是一个故事,表达出来一种求知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有的人想到的现在有些目光短浅的人不读书;有的想到的是贫困地区的孩子因贫困而不能读书„„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看报,多思考,处处留心皆学问。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立意高、材料新,具有真情实感。

四、结合语文第二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和提高。

第二课堂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在活动中老师要针对教学实际及学校实际,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语文第二课堂活动。如每周第一节语文课前15分钟的“新闻发布会”,既培养了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和认识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又为作文教学奠定了基础。还可以把作文课堂建立在春游、踏青、祭扫、参观等实际活动的基础之上,这样学生才能有真实的感受。

如今,新的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

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应该是明智之举和疗疾之药。有了真情,他们对生活原来不敏感的心就会变的敏感起来,就会在心底涌动起喜怒哀乐之情,精美华章自然会奔赴笔端。“文学的力量来自我们的思想和感情”,“感情厚,我们一定能叫普通的话变成很有力量的话”(老舍语),这样即使不去着意雕琢言辞、安排技巧,作文也会尽显情真意切的迷人魅力。

家风-呼唤传统回归班会教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