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公有制、市场经济、社会主义
编辑:落花成痕 识别码:24-214943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3-27 02:36:3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公有制、市场经济、社会主义

论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

荣兆梓

内容提要 文章认为,社会主义无非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因此,社会主义的信念体系仍然以公有制为核心。文章讨论了公有制不同实现形式在市场竞争中的相对优势,及其总体的潜在效率,认为在继续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对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环境下的效率会有更加充足的信心。文章在市场正义与公有制正义相互叠加的理论基础上,讨论了二者的关系,认为我们的市场经济在发育过程中,必将形成以劳动平等为核心的,比私有制市场经济更高程度的公平与正义。文章最后指出,按照公有制的发展逻辑,中国的经济模式必须超越“政府主导”,在人民群众的自主参与下提升社会主义的制度正义。

关键词 社会主义;公有制;市场经济;效率;公平;信念体系 作者 荣兆梓,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作为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无非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他比私有制为主体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更高的效率,更多的公平。对中国共产党人而言,这不仅是对实践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的认识,对世界百年社会主义制度演化的理解,而且也是一种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信念。这一信念体系的核心就是公有制。我们相信:公有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蕴含着比私有制更高层次的公平与正义,而且在相当广阔的经营领域中具有优于私有制经济的微观效率。唯其如此,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才有可能从宏观经济绩效与社会公平正义两个方面,全面超越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逻辑

苏东事变以后,世界上有很多人认为,社会主义已经彻底失败。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士认为,历史终于证明,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替代物,社会主义是 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基本经济制度的新发展研究(07AJL011)阶段成果。行不通的。而许多曾经 的社会主义者也承认失败,以戈尔巴乔夫式的优雅向西方资本主义投降。这两部分人对资本主义的制度缺陷有着几乎同等程度的坦率,但是认为,苏联模式的失败已经证明,没有任何更好的社会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因此历史到此而终结。别无选择是他们相同的逻辑。

中国共产党人可能是少数的例外,他们在事件之后更加坚定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念。苏联东欧的事变,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集权式计划经济的失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以其内在的逻辑,不可逆转地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转轨。苏东事变更加坚定了中国人告别计划经济的决心。

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究竟是什么样的?世界上并没有现成的先例。早先的社会主义者曾经讨论过社会主义与商品、货币的关系,在实践中认识到即使计划经济也不能消灭个人消费品的市场交换。计划经济的失败进一步证明,在现代生产力条件下,生产要素的市场交换同样不可避免。市场经济的逻辑必须覆盖全部物质生产过程。尽管如此,人们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资本与劳动力市场仍然顾虑重重。中国的实践表明,资本与劳动力商品的市场交换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逻辑,尽管在理论上达成共识时间较晩,但是实践中,国有经济的公司制改造,证券市场的创建与发展,国有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都在九十年代大体完成。在这样的市场经济中,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是必然趋势,私人资本的存在,阶级的划分和收入的差异不可避免。甚至在对外经济关系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不可能置身国际资本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之外,我们只能按市场规则行事,并从中寻求发展的机遇。

那么,这还是社会主义吗?我们的答案很简单:只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即公有制数量上的相对优势和以质量取胜的控制力,我们的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这不仅是因为它是一个明显标志,把社会主义与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区别开来的,而且因为,以此为基点,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产生比资本主义更多的公平、更高的效率。社会主义就其本来含义,无非是能够取代资本主义的更优越的制度选择。我们曾经以社会主义的名义,选择了消灭市场经济、消灭等级制度的目标,但终于发现,这个“二位一体”的伟大目标不可能在当前生产力水平上实现。我们接受历史的结论,但拒绝“无可选择”的逻辑。中国共产党人越来越清 2 楚的认识到,历史的最新阶段,是一个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它能够实现我们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社会和谐的理想1。因此,我们愿意为之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

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与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相比,它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区别显然要小。从表面现象看,区别甚至只是体现在数量上。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是产权形式的多元化,在私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国家所有制和劳动者合作经济组织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宏观经济的有计划调控也在发展2。社会主义在这两个方面与资本主义的区别,首先都表现在数量上。正是这些量的差异,决定了两种市场经济制度的质的区别。也许这正是辩证法量变到质变规律的一个新的例证。

但是从另一角度看,我们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仍然与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根本不同。社会民主主义满足于在执政期内推行社会主义政策,包括制订社会发展规划,在要害部门推行国有化,实行高标准的社会福利计划和有利于社会公平的税收政策等等。但是,它不会提出改变社会基本经济制度,从宪法层面上确立公有制主体地位,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将建立、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为自己的使命,在此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全面有序地推行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执政党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一些左翼朋友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疑虑,首先是怀疑其纯粹性,其次是担心其稳定性。这些疑虑并非完全没有根据。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立在一个长期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基础上。静态地比,她与发达资本主义各国在经济效率上还存在明显差距。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正处在工业化中期的矛盾突显期,也加深了人们对其社会公平性的怀疑。有人甚至认为,“市场社会主义不是 1“邓小平说,‘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又说‘基本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归集体所有,就是说归公有’,就‘不会产生新资产阶级’。这是非常深刻的论断”。(刘国光:关于分配与所有制关系若干问题的思考,《高校理论战线》(京)2007年10期。)以至于有人将日本的经济模式称作“计划理性的资本主义发展型国家”。参见[美]禹贞恩编:《发展型国家》,吉林出版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擤,第2页 个稳定的形态,它的内在逻辑会促使社会主义式微,有利于市场与资本主义的完全复辟。”3

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迅速演进中,只有正确理解这一制度内在的演进逻辑,建立起对这一制度演进趋势的坚定信念,上述疑虑才有可能消除。当然,信念要建立在对历史事实与现实状况的深入观察与深刻理解基础上,而理解的关键则在于科学理论的逻辑力量。

二、公有制在市场经济中的效率

我们关于市场经济下公有制经济效率的讨论,建立在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性,以及不同产权形式与企业制度在市场经济下只有相对效率优势,这样两个设定前提下。公有制不是一个笼统概念,它的实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没有一个是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普遍适用的有效形式。这一方面是因为市场经济的交易环境高度多样化,不同的交易环境对产权制度和企业形式的要求不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公有制本身的内在矛盾,其劳动平等的本质特征只能通过不同的制度安排从不同角度得以体现。因此,公有制在市场经济下没有绝对的效率优势,它的多种多样的实现形式,只有被置于适当的交易环境,才会表现出优于其他产权形式的效率。例如:垄断领域有效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是国家独资和控股的国有企业,而在大规模生产大规模经营的竞争性领域,有效率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则是各种公有资本参股的股份公司,这里不仅有国有资本,还包括社会所有的信托资本,如社保基金或社会信托投资基金,甚至还包括各种形式的集体资本。小规模生产经营领域有效率的公有制形式,主要是劳动者合作经济组织、劳动者自主治理的集体经济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仍然在探索中,但那种追求“一大二公”单一目标的公有制发展模式,已经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终结而终结。

中国的国企改革,正是循着这一思路逐步展开的。一方面,国有经济通过公司制改造,找到了在市场经济下适合于自己的实现形式;另一方面,国有经济通过调整与重组,逐步从小规模生产经营领域退出,集中力量去做大规模生产经营领域中适合于自己的事情。这既有利于公有制经济自身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国 3 《中国与社会主义——市场改革与阶级斗争》,马丁.哈特-兰兹博格〈Martin Hart-Landsberg〉与保罗.柏克特〈Paul Burkett〉著,原载美国《每月评论》2004年78月号合刊,郑国栋译,转引自乌有之乡—文章中心—思想碰撞,http://。民经济宏观效率的优化。从单一模式全覆盖的国营经济,一直到以控制力为标准的国有资本重新布局,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中都发生了重大转变。一些同志和朋友对此有疑虑是正常的。但是,新自由主义者把结构调整中 “国退民进”的暂时现象,曲解为以私有化为目标的“改革”过程,甚至试图将“国退民进”作为既定的改革方针强加于我们,这是完全错误的。近几年,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改革初见成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效率与竞争力有所回升4,这本来是改革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但一些人却夸大其词地抱怨“国进民退”。事实上,从1998年到2008年的数据看5,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一直在下降,只是近几年下降速度有所减缓而已。在我们看来,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国有经济比重下降趋势缓解,甚至未来出现“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两种现象经常性地交替,这些结果都是预料之中的。这证明了,而且将继续证明,国有资本在市场经济中有相对优势,能够在与其他经济成份的平等竞争中生存与发展。

但是我们还做得不够好,公有制经济的潜在效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首先,我们没有认真实行垄断领域与竞争领域分类管理的方针。国资委用同一标准去监督管理两类不同性质的国有企业,导致两类国企的改革目标都不能充分实现。一方面,垄断性国有企业的政府规制不到位,企业内部人利用市场与行政的双重权力谋取经济利益,挤占了竞争性领域的利润,形成行业间收入分配的极大差距。所有这些都削弱了宏观经济的效率,影响了国有经济的声誉。另一方面,竞争性领域大量公司制企业的国有股份资本,仍然有政府机构持有,其最大的最终的持股人就是国务院直属的国有资产监督和管理委员会。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改革目标未能达成,并且在大国资委体制,或者国资委加国有控股公司体制下也不可能达成。政府公共目标的多重性及其行政化的行事方式,都影响公司治理,削弱公司效率6。我们主张用各种社会所有的信托基金形式,改造竞争性 4 李融荣: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企业家信息,x8, 2008.6;贺聪、尤瑞章:中国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生产效率比较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8 5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中的比重,从1998年的68.9%下降到2008年的43.8%。参见《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卷,2009年卷。6“经过20多年的深入改革,国有企业的市场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整个国有经济在改革中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国有经济的治理结构仍然存在不少弊端,活力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的趋势还没有根本扭转,如何在市场经济中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张宇:关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理论思考,《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6年7期)领域国有资本的管理体系7,以“去政府化”的思路将国有经济更加深入地推向市场8。

其次,我们在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者合作经济组织方面成效不佳,公有制经济建立在劳动民主基础上的优越性还远没有充分发挥。我国城乡劳动者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明显地落后于发达市场经济各国,甚至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我们的公有制经济大体还是靠国有经济一根支柱支撑9。这可能与我们的体制改革路径有关。但是这一体制缺陷对于公有制经济的总体效率,肯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果这方面的工作能有效推进,我们对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环境下的经济效率就会有更加充足的信心。

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公平正义观

关于公有制蕴含着比私有制更高层次公平与正义的信念,建立在市场正义与公有制正义同时并存,相互叠加的理论分析基础上。

发展与完善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市场经济的公平正义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用“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10,完整表述了这种体现商品等价交换的法权观念。自由,因为人人都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财产,包括自己的劳动力;平等,因为大家是同等地位的商品所有者,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所有权,因为每个人都有权支配自己的东西,并且承认对方的相应权利;边沁,因为这里只涉及私人利益,双方都算自己的账,全体的事业,共同的利益则由市场看不见的手关照。

必须承认,市场经济的公平正义观,对我们这个有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农业大国具有明显的历史进步性质,并且实现这一历史进步,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建立起初步的市场规则,制定一个完整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体系是十分艰巨的工作,我们已经为之工作了30年,但离目标的达成还有相当距离。而真正困难的是,让自由平等的法权意识,平等交换,诚信原则深入人心,成为市民社会大多数人自觉遵守的道德准绳。社会道德氛围不是靠理论宣传自上而下地灌输,而是靠全体人民在日常的经济社会活动中学习,因此,它事实上是与市场制度建设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这其中,社会精英阶层的率先垂范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一个腐败、欺诈和巧取豪夺的上层社会,对市场正义体 78 荣兆梓等:《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荣兆梓:《国有资本管理“去政府化”》,《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10期。9 荣兆梓:推进新形势下公有制经济的新发展,中国经济问题,2008.4 10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67页。系的建立具有破坏力。中国的市场经济尚在初创期,在完成这一历史进程之前,中国社会的市场正义还难免会落后于当今世界各发达国家。

但是,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商品流通领域的法权关系,通过劳动力商品的买卖,必然产生直接生产领域资本与劳动两个阶级之间的不平等关系11;商品交换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占有规律必然会转化为对他人无酬劳动的占有规律12。如何限制阶级剥削,防止两极分化,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的确是严重的挑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的本质特征必须在社会正义体系中得到体现。当代社会的公有制,是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基础上平等劳动的生产关系13,由于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阶级的对立在公有制经济内部不复存在,平等劳动是劳动者阶级内部的生产关系,是按劳动能力分工,按劳动贡献分配,劳动者平等决策,同等发展的和谐关系。发展这种生产关系,自然是限制了阶级的产生,防止了两极分化。它适合工人阶级“消灭阶级”的平等观14。

劳动平等与市场经济的平等观能够兼容。首先,劳动平等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基础性法权观念,它是等量劳动相交换在法权层次的表现,包含着承认劳动能力差异是“天赋权利”的事实上的不平等15。商品交换一开始就是在独立手工业者平等劳动基础上的平等交换。资本主义“对他人无酬劳动的占有”,是对“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平等劳动的扬弃。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有制经济的平等劳动关系,是否定的否定,使历史又一次回到平等劳动的基点,当然这不是历史的重复,而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前提下,对劳动平等的回归。它没有超出市场经济的历史界限。

其次,劳动平等是市场经济要素平等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商品流通的表面,市场平等表现为要素所有权的平等,资本权利的平等、土地权利的平等和劳动的平等。“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这个三位一体的公式,反应了市场经济按要素分配的公平观,同时也掩盖了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实质不平等。公有制经济的劳动平等不否定按要素分配的形式,但从根本上改变了按要素分配的实质;公有制条件下与要素所有权对应的阶级对立消失了。劳动平等“源 1112 同上。

同上,第639页。13 荣兆梓:公有产权的内在矛盾,《经济研究》,1996年第9期。14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8页。15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2-305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于市场而高于市场”,当它成为一种占主体地位的法权观念,体现公有制经济的本质,它就不再单纯是市场经济要素平等的组成部分,而成为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的核心。

当然,理论上兼容的可能,实践中还需要实现的形式。公有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终于找到的市场正义与公有制正义沟通与融合的平台。在这里,要素的所在权扬弃了阶级的对立,公有资本的权利表现为劳动者共同利益的实现;劳动平等的主体地位在公有资本与劳动力的市场交换中完成,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观在市场经济中张扬。它从整体上弱化资本的社会力量,加强了劳动的社会力量。以此为支点,劳动平等向全社会多种经济成分浸润,成为“普照之光”而影响与提升全社会的公平正义。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最根本的理由。

但是,我们还做得不够好,公有制公平与正义的主导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重视效率而忽视公平,似乎公平是公有制的天赋特权,不需要人们用心呵护。改革的实践使我们逐步认识,公有制在市场经济中的公平效能是一个全新课题,需要认真解答16。要推进国有企业的劳动民主,使国有资本的主导作用在改善企业劳动关系中得到充分体现,使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建设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领先和示范作用;要改革国有垄断企业的分配制度, 实行更加严格的政府规制,遏制垄断企业的高工资高福利,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改善国有垄断企业的形象;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者合作经济,确立劳动者自主治理的制度框架,提升劳动平等的社会氛围;要加快推行各种促进社会公平的社会主义政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劳动收入在国民收中的份额。围绕劳动平等的核心内容,我们应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二十世纪社会主义一开始就以消灭阶级为目标,并且在提高社会公平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计划经济的社会公平仍然有严重缺陷,它限制了人民的自由选择权利,尤其是未能有效地满足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事实上,这是一个超越了历史阶段的、不可能持久的社会公平体系,注定要为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体制所取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与市场正义相容的公平正义体系,它现在还很不完善,但是,我们的市场经济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 16 荣兆梓:推进新形势下公有制经济的新发展,中国经济问题,2008.4 础上,它在发育完善过程中,必将形成以劳动平等为核心的,比私有制市场经济更高程度的公平与正义。

四、公有制为主体与政府主导

一般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它以中央政府强力推进的快速工业化为目标,以地方政府的增长竞赛为动力,取得了引人注目的业绩。有人认为,政府主导是三十年“中国奇迹”的主因,更有人将其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甚至主张将之上升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这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政府主导”是否三十“中国奇迹”主因?世界上有许多成功的发展型国家采取了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如日本、韩国和巴西等。但是,并非所有强势政府都有能力成功推进国家的快速工业化。其中正确的发展战略与政府能力是更加重要的决定因素。而中国持续三十年平均两位数的经济增加,已经超过上述发展型国家的记录,获了独特的经验意义,因此而需要进一步的独立解释。中国在快速增长过程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发展政策,而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在整个发展进程中持续地、以渐进的方式,向着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推进。

其次,“政府主导”显然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特点,更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相对于公有制为主体,政府主导是经济运行层面的特征,二者并不在同一分析层次上17。由于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为主体,政府在经济运行层面的作用更强,地位也相对突出。但这种“政府主导”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前提下的“主导”,准确说只是政府在经济调控中的作用相对较强。它不应该妨碍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在政府作用方面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这是我们的体制优势。但是我们从来不认为政府规模越大越好,政府作用越强越好。关键是,政府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既防止缺位又防止越位。

17“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构成的体制。这样一来,就把经济管理体制的表面形式(不同内容可以有相同的形式)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经济制度混淆起来,分不清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区别,否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本质规定。”(何干强:维护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经济学思考,《当代经济研究》(长春)2006年12期)现阶段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是:经济资源高度集中,地方政府直接参与增长竞赛,政府规模随着经济增长而持续扩张;民间组织发展滞后,社会动员机制单一,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显然不是市场经济的理想状态,也并非公有制经济的必然结果。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应当超越“政府主导”,政府体制改革必须加快步伐。

一方面,政府要精简机构、控制规模,各级政府掌握的经济资源权力必须受到有效限制。任何科层等级组织,都有其合理规模的上限。我们的政府机构要保持高效与廉洁,显然也不能无限扩张。中国政府是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政府,不仅绝对规模庞大,而且扩张速度迅速。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精简机构已经进行多轮,但是,政府总规模膨胀的趋势从未得到遏制。究其原因,政府手中掌握的经济资源过多,并且其行政权力很少受到约束,才是问题的关键。必须提高预算的法律效力,从源头上遏制政府机构自我扩张的刚性需要。

另一方面,政府管理目标要尽快从偏重效率向公平与效率并重转移。要改变政府考核制度,遏制其以GDP为单一目标的增长冲动,要限制政府对经济资源的滥用,更多利用资源市场价格完整反映经济增长的成本,弱化政府直接参与增长竞赛的能力。要改革国有资本的监督管理体制,逐步实现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管理的“去政府化”;尤其要改革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制度安排,深化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维护城乡居民的土地权益,遏制地方政府的圈地冲动。要使各级地方政府从增长竞赛的主角逐步淡出,承担起更多社会公平的责任。要建立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指数,引导地方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事业中。政府要加快实施一系列有关社会公平的基础性工作,提升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正义的理解与信念,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推进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公有制是人民的事业,理应由劳动群众自主治理。但是,要动员群众自主参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设,尤其是自下而上地构建公有制劳动平等的经济关系,需要有一个社会信念体系的支撑。这个信念体系只有在亿万群众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体验而凝聚升华。在此只前,劳动者自主治理需要外力的扶持,国家所有、政府代理往往还要在社会经济中独立担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他任何经济制度一样,只有在制度结构与信念体系的良性互动中发育完善。在此过程中,以社 10 会主义信念为纲领的执政党,应当把构建社会主义的社会信念体系作为自己的首要责任,让人民群众在共同富裕、社会和谐的切身体验中感受公有制的真!善!美!

第二篇: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可能性与路径分析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可能性及路径分析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对立到统一的过程。马克思从纯公有制经济关系和社会化大生产出发,得出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对立的结论。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新理论,实现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关于二者的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改革至今,诸如“公有制能否与市场经济结合”、“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怎样结合”的问题还困扰着人们的行动。

关键词:社会主义公有制

市场经济

理论突破

制度创新

结合可能性

企业改制

正文: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在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全体过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是由劳动者在全社会或社会的部分范围内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并凭借其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获得经济利益。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不仅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成分和集体经济成分。【1】

二、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

在过去,市场经济也被用作资本主义的同义词。而今,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我国的领导者通过一系列科学理论的实践和检验,在经济发展的要求之下,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寻找到一条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经济道路,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政策,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根据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建设。政治制度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经济制度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

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辩证关系

(一)、性质与形式的关系:

市场经济是公有制采取的经济形式,公有制是市场经济依存的经济制度。

(二)、理论突破与制度创新

二十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出版的经济学著作、辞典和教科书,普遍把市场经济定义为:以私有制为基础,通过自发的市场机制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一种经济制度。不仅如此,在西方经济学界,曾经长期流行的一种观点也是把市场经济作为资本主义的同义词,认为市场经济是一个制度属性的概念。“自由市场经济,严格的讲,作为一种配置资源的经济制度,它是由自由市场中的供给与需求所独立决定的,尽管在所有国家中市场自由存在一些限制条件,通常市场经济视为资本主义的同义语”。【3】《现代经济学辞典》对市场经济的解释是,“一种经济制度,在这种经济制度下,有关资源配置和生产的决策是以价格为基础的,而价格则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工人和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自愿交换产生的。这种经济的决策是分散的决策,而不是由中央计划当局决定。”

1992年10月,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基本思想,在党的十四大上系统提出了社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一理论认为,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性质。这一命题的确立是建立在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基本认识的理论创新基础之上的。长期以来,在理论认识上一直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是与不同的社会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的。从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来看, 任何社会都要解决好对资源进行高效率配置的问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计划和市场是对资源进行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 它们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因而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其实质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它不涉及到社会经济性质的改变。这就明确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基本的前提。

第二, 市场经济在总体上比计划经济更有利于发展生产力。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 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但也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这一方式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更显著的优势,因而也就具有更高的效率。从总体上说,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比把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具有更高的效率。所以,必须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第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作为资源

配置的一种方式是不具有制度属性的,但是, 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但并不等于搞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走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

四、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可能性分析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在特点是市场经济存在的直接原因

市场经济是商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条件也是市场经济存在的两个条件。对于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存在条件和基础,这一点毋庸置疑;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条件,这一点意见也是一致的。问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不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尽管公有制集中表现了人民最根本的利益,但在这种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还存在着利益上的差别,其中包括全民所有制企业内部、集体所有制企业内部以及全民所有制经济与集体所有制经济之间的利益差别。所以,要实现这种经济利益联系,必须是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来体现既是一致又有差别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

(二)、公有制是商品这一天然平等派的最好的客观基础

马克思说:“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劳动力商品买卖中存在着形式上平等而实际上的不平等,所以,尽管资本主义把商品经济推向最高峰,但尚未完全体现商品这个“天生平等派”的全部内容和特点。只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不再是受剥削的对象时,才能真正体现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等价交换,才完全实现了商品这个“天生平等派”的要求。另外,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商品自由贸易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场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但生产社会化,而且生产资料的占有也是社会化的,这就打破了私有制条件下由于私人利害关系相互隔绝和相互封锁的经济界限,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更加自由和广泛地进行商品贸易活动,使市场经济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价值规律的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加优越的条件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必须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各个部门,只有这样,国民经济才能协调发展,达到生产和需要相协调,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家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不可能服从整个国民经济的统一计划,这就必然导致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生产资料、劳动产品的巨大浪费。当这种生产和消费比例关系严重失调时,价值规律就会强制性地使之达到一定的比例平衡,这不仅不是价值规律的破坏作用,反而正是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它说明生产和消费失调的根基不在价值规律本身,恰恰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可以有条件也更有效地通过宏观调控,使经济活动自觉服从价值规律的要求,为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提供条件。

(四)、由公有制决定的按劳分配原则同市场经济的原则也是一致的市场经济通行的原则是等价交换。所谓按劳分配,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劳动者从社会方面领得一张证书,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而他只凭这张证书从社会储存中获得和他所提供的劳动相当的一份消费资料„„显然,这里通行的就是调节商品交换(就它是等价的交换而言)的同一原则。”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按劳分配符合市场条件下的等价交换原则。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分配不公,违背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等价交换原则,因为这不仅无偿占有其他劳动者的劳动,而且侵犯了国家和集体的经济利益。又如,在经济领域存在的腐败现象,也不是市场经济本身所带来的,因为它破坏了按劳分配原则,同时也违背了等价交换原则,其实质是无偿侵占别人劳动的剥削行为。以上只是浅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可能性,至于如何把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同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说,十五大有关经济改革方面的论述给全国人民提出了一个很大的课题,还需要通过今后的几年甚至更长的实践作出回答。【5】

(五)、市场经济的运行反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性 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反映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通过市场联系建立起来的商品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关系都反映着资本家的利益要求。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反映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6】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企业还可以自愿从事多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展开平等竞争,形成多元的经济主体,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2、在分配制度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兼顾效率与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从而使按劳分配在收入分配中占主体地位。

3、在宏观调控上,兼顾群众的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正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这样的特点,才会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才能够协调高效运转。

(六)、经济体制改革不得不利用市场经济关系,并把市场引入社会经济生活领域

1、社会主义实践中市场作用的加强,表明市场不是制度因素

2、社会主义国家不得不抛弃高度集中的、排斥市场和市场机制作用的计划经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七)、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要求公有制有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也为二者结合提供了基础。

(八)客观必然性

1、计划经济已不再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2、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经济从粗放型阶段向集约型阶段过渡,集中地计划经济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1)社会的主要任务从阶级斗争转到了经济建设,个人利益代替政治热情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2)经济反战才能够外延式为主转变为内含式为主,技术的创新和资源配置的效率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3、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实行市场经济的客观基础

(1)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并没有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基础上。由于时代的变迁,历史条件的变化,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由于公有制的程度低,其内部存在利益差别全社会还不能完全直接统一地安排生产和分配,这就必须通过商品经济形式及其市场机制实现社会生产活动的联系。因此,商品经济形式就不能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中消亡。

(2)社会主义的这种商品经济与前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小商品经济不同,它不是以个体劳动为基础。作为自然经济形态补充的经济形式,而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作为资源配置基本形式的发达的商品经济。五、二者结合的路径分析

(一)思想更新

建国初期,我国一度采用计划经济体制,在其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发展之时,中共领导人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我国经济体制的一次突破性的创新。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对传统计划经济的根本变革,它不再是计划经济,而是市场经济,有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

1.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平等性

2.市场对资源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

3.间接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经济形态。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85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7】

邓小平的这些经济理论,从根本意义上说明了市场经济与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存在兼容性,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极大推动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成为我党制定改革方向和目标的基本理论依据。

(二)企业改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经济体制。要想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就应该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中心,对传统的公有制形式进行改革,使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市场经济进行制度性改造,使它符合公有制的本质要求。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顺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企业的基本制度,没有企业管理和市场经营方面的有效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不起来的,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也是难以实现的。

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制度创新思路的根本途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资源最佳配置的需要,是适应政府转变职能、是解决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有效机制,是解决企业社会负担过重问题的有效方式。

对原有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企业组织形式。公司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是原有企业改制的主要形式。此外,内资公司改制为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改为内资企业是比较特殊的形式。

1999年8月12日这是江泽民同志在大连主持召开东北和华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讲话,提出: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加强党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工作的领导。必须不失时机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使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保持和促进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的必然要求;必须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大力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切实解决国有企业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建设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8】

结语:从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制实行至今的成果可以看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在合理科学的框架之中,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资料所有权和商品生产有着必然的联系,市场经济是商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运行方式。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内部还存在着复杂的经济利益差别,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完全直接统一安排生产和分配,而必须通过商品经济形式实现社会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这些特点的存在决定了现实的公有制中存在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性.也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制之下,市场经济必定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历史形式,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适应了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它不仅包含了市场的一般共性,也包含了社会主义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有效地宏观调控之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能够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经济体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在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互兼容的前提之下,使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能够稳定有效地提高。

参考文献

【1】 巨荣良:《政治经济学》,【M】,延边出版社2011年版.【2】、【6】、【7】 刘东升等:《市场经济概论》,【M】,中国商务出版2003年版.【2】 张卓元等:《市场经济概论》,【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1994年版.【3】 顾钰民:《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J】2000(2).【4】 吴望民:《中学政治教学参考》,【J】2000(04).【8】 《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第三篇:怎样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关系

怎样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关系

摘要: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革的进程中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并且存在争论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对立到统一的过程。马克思从纯公有制经济关系和社会化大生产出发,得出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对立的结论。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新理论,实现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关于二者的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改革至今,诸如“公有制能否与市场经济结合”、“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怎样结合”、“怎样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还困扰着人们的行动。关键词:市场经济 公有制 主体地位 互补

中国目前面临的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错综复杂,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关键在于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因此,市场经济与公有制能否结合,怎样结合,怎样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关系就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正确认识并保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所谓公有制经济,是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从量上看,公有资产与非公有资产相比要有数量上的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就公有资产来说,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和壮大,这既是发展、壮大国民经济的重要条件,也是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物质基础。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仅对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也具有重大意义。历史证明,没有公有制经济,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也就没有共产党执政兴国的强大物质基础。

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和其他社会形态的经济制度相区别的根本特征,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实现自主发展的重要保障。

因此我们要从以下两方面来保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第一,加强国有经济,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国有经济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形式,它的作用是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进而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为主体,除了量的优势,还要质的优势要起主导作用。为此一定要保证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第二,大力发展职工持股的股份公司和股份合作制企业。职工持股的股份公司和股份合作制企业是公有制的主要形式,它应该成为公有制的主体。国有制在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占主体、占多数的所有制形式,要保持公有制在量的方面的优势,还要从发展劳动者所有制方面下工夫,大力发展职工持股的股份公司和股份合作制企业,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和共同富裕。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情况

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在过去,市场经济也被用作资本主义的同义词。而今,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我国的领导者通过一系列科学理论的实践和检验,在经济发展的要求之下,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寻找到一条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经济道路,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政策,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据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也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它规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明确了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化的程度和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化程度的统一。

根据中国当前的实际,我们需要很好掌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内在规律:

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价值规律调节社会主义生产和流通。

二、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

三、国家宏观调控主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四、科学评价市场经济活动效果,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辩证关系

市场经济是公有制采取的经济形式,而公有制是市场经济依存的经济制度。

二十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出版的经济学著作、辞典和教科书,普遍把市场经济定义为,以私有制为基础,通过自发的市场机制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一种经济制度。不仅如此,在西方经济学界,曾经长期流行的一种观点也是把市场经济作为资本主义的同义词,认为市场经济是一个制度属性的概念。“自由市场经济,严格的讲,作为一种配置资源的经济制度,它是由自由市场中的供给与需求所独立决定的,尽管在所有国家中市场自由存在一些限制条件,通常市场经济视为资本主义的同义语”。对市场经济的解释是,“一种经济制度,在这种经济制度下,有关资源配置和生产的决策是以价格为基础的,而价格则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工人和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自愿交换产生的。这种经济的决策是分散的决策,而不是由中央计划当局决定。”

1992年10月,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基本思想,在党的十四大上系统提出了社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一理论认为,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性质。第二, 市场经济在总体上比计划经济更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第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四、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大前提下依然有发挥作用的空间。

马克思认为产生商品经济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其一“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其二,物品所有者之间存在着“彼此当作外人看待的关系”。

社会从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又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成为了它的高级形式,这种转变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由于社会分工是普遍存在的,所以说市场经济“不姓资也不姓社”。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完全可以实施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在私有制环境中,企业的所有者是资本所有者,企业生产出来的商品也属于资本所有者,他们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资本的流通,是一种“彼此当作外人看待的关系”。在公有制经济中,虽然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公有,但在公有制企业中,资本已不再是企业的主体,公有制的确立使工人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而不是相反。因此,公有制企业的主体也不再是资本及其所有者,而是工人及其劳动。在公有制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企业实际上是由职工自由联合发起和组建的,因而企业的主体是工人,企业生产的产品也属于全体职工。这样,两个企业之间的商品交换,实际上就是两个企业的职工集体各自拿自己生产的产品进行交换,市场竞争就是两个企业的职工集体相互进行竞争。等价交换的实质就是等量劳动相交换。

因而,在公有制经济中,产品分属不同的所有者——工人,不同企业的工人通过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或降低生产产品所需的劳动时间进行竞争。这也恰恰诠释了“彼此当作外人看待的关系”。既然两个条件都具备,那么商品经济是可以在公有制中存在的,市场经济作为它的高级形式也是可以和公有制相结合的。

五、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互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让人民富裕起来,然后通过公有制的调节才能达到共同富裕,因此发展生产力是第一要务。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过:“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在解放初期,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也最大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高度集中,使得社会主义劳动如火如荼地进行。传统计划经济尽管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确保了“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但随着生产社会化,这种高度集权的僵化地计划经济已经不能满足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甚至阻碍了它的发展,以及把公有制过度发展为全民所有制,使得社会出现了各种消极现象:经济效率底下,劳动者积极性降低,资源浪费,经济发展缓慢等。

然而市场经济在经济效率和资源配置方面的优越性,恰恰能够满足刺激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市场经济导致贫富差距的不足之处又可以用社会主义公有制来弥补。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公有制和市场经济必须结合起来。

公有制只有与市场经济结合,才能实现合理配置资源的内在要求。从资源配置角度看,任何一个国家所具有的资源都是相对有限的,合理地配置资源,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始终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永恒主题。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也莫不如此。在我国,生产力落后,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又面临着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任务,合理地配置资源显得尤为迫切,而恰好市场经济在配置资源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获得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不能不说是得益于市场取向的改革。改革过程中,市场取向的改革进行得顺利,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事实胜于雄辩。社会主义公有制要迅速推动生产力发展,实现自身的本质要求,必须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我们要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必须是在保持公有制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改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如果动摇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走向私有化,是行不通的,当然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结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随着不断地完善和创新二者的结合,那些不和谐的社会问题将会得到解决,使它们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邓小平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年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马克思恩格斯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

3、《政治经济学》 巨荣良

延边出版社2011年

4、《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顾钰民 2000年

5、《市场经济概论》 刘东升等 中国商务出版2003年

第四篇: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2006-04-06 15:38:37)

分类:经济思绪

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我国尽早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即表示我们要保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势,又要善于学习和汲取市场经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鉴于我国的特殊历史状况所形成的经济条件,改革必须从探求“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开始,然后走出一条自己发展经济的道路。既坚持搞市场经济,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正是我国改革的根本方向和主要目标。但是,改革至今,并不能认为所有的人对这一“结合”之路都已确信不移,诸如“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究竟能否结合”“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如何结合”的疑问,还时常像幽灵一样或隐或显地徘徊在一些人甚至改革领导者的思想深处,或左或右地干扰着人们的行动。这种“疑问”不管是由什么原因发生,有一点是首先应该解决的,即必须承认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顺应客观经济规律和中国国情的,因而是毋庸置疑的正确抉择。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基础

推进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基础就在于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客观必然性,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就决定了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为主体,从范围来说,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等,而不能仅理解为是国有经济占主体。从“量”的角度来看,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所构成的公有制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要占优势。原则上讲,通过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效率,在产值上和吸纳的劳动力上也应占优势。其次我们也要认识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保持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占据重要部门和关键行业,成为引导其它经济成份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基本稳定的主导力量。也就是要发挥先导性作用、支撑作用、渗透作用、示范作用和保障作用等几个方面的作用。另外我们在认识公有制主体地位时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的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以及静态与动态的关系。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条件 首先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必须要有宏观微观良好互补的调控机制。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是一个国家经济调控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要使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能结合好,必须是宏观调控有力、微观放开有度。宏观调控有力,至少在三个方面政府能左右局势、调控自如:一是在财政预算平衡上,做到量入为出,保持收支平衡,这样就不会使经济出现大起大落;二是控制货币发行,保持物价稳定。经济发展要稳定,首先民心要稳定,如果民心稳不住,经济是难以稳定发展的。而要稳定物价,其中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要控制货币发行;三是调节社会分配,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当社会出现工资增长过快、商品供不应求的时候,政府就应采取措施来抑制消费;当社会出现市场疲软、供大于求的时候,政府又可寻找办法来刺激消费。能做到了这三条,政府就掌握了宏观调控的主动权。微观放开有度,即对微观经济能做到该放开的彻底放开,不该放开的坚决集中,什么时候适宜放开,就在什么时候放开。放什么、放多少、放到什么程度都能因时制宜、因变化的条件而异。

其次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必须要有多元产权相互制衡的“共生效应”。国有企业其特定的所有制性质,决定它的产权关系不可能做到象私有制那样的明晰。而产权的明晰度与财产经营的力度是一种正比关系,产权明晰度越高,财产经营的力度就越大。反之,则小。如何弥补国有企业的这个不足,这就需要借助多元产权主体的合力。多元产权主体,对我国国有企业来说,主要是两种形式,绝大部分的企业是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少数有条件的企业是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多元产权主体为何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促进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是因为:首先在于多元产权主体降低了单一全民所有的纯度,增加了企业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程度;其次多元产权主体体现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由于各产权主体利益的驱动,必然要求关心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在这样的经济关系下,即使全民这一产权主体原来对生产经营关心不够、积极性不高,现在也只能努力向上,乘多元产权主体前进。而利益的驱动,这正是市场经济所必然要求的。

再次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必须要有以分配激励弥补“产权模糊”的强大功能。怎样激励经营者为企业的发展而拼搏向前?历来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靠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有迸发出来的利润追求,能做到“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另一条是靠有效分配的激励。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中的经营者不一定是本公司的所有者。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使经营者以极大的热情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呢?现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靠的就是高薪和社会地位。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付极高的工资和奖金,促其为企业发展而卖命。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第一条途径显然不适用,只能采用第二条途径。第二条途径不仅来得需要,而且来得更为迫切。因为国有企业的产权是不可能做到象私有企业产权那样的明晰,对经营者来说,能调动积极性的只能是靠分配激励,以有效的分配激励来弥补产权模糊的不足。

最后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必须要有一批不是资本人格化而胜似资本人格化的优秀企业家。俗语说:“事在人为”。企业的发展虽然原因颇多,条件和原因复杂,但最后却总离不开人的作用。私有制企业所以有活力,其最本质的一条是在于资本的人格化和人格化的资本。资本主义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就全靠资本家这个人格化的资本直接或间接地去完成的。我国国有企业的公有制性质,决定它无法做到资本人格化。资本难以人格化,能不能增强企业活力,促其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关键就在于我们能不能培养出一批不是资本人格化而胜似资本人格化的优秀企业家。他们不是企业所有者,却有着以办好企业为己任的强烈责任心;他们不是资产权益者,却有着一腔热血为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如果有了这样一批企业家,即使没有资本人格化,也就同样能把企业办好。在改革中所涌现出来的佼佼者企业,大多属于此。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关键

目前在中国实现公有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关键就在于进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创新,实现公有资产的具体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创新。

首先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指的是公有制成份与非公有制成份在企业内部相结合的经济形式。其基本特征在于它既不是一种纯粹的公有制经济,又不是一种纯粹的非公有制经济,而是一种公有制经济成份与非公有制经济成份相融合的形式。因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性质有这种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股权的性质所决定。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实现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重要方式。首先,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在竞争性行业中存在的主导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独资企业应当主要集中于国家为了公共消费和社会长远发展需要进行投资的领域,对大量的一般竞争性领域,公有制的存在必须要采取新的实现形式。这种新的形式必须包括以下内容:(1)经济主体的产权关系是明晰的;(2)政企分开,经济主体具有经营决策和投资的自主权;(3)经济主体必须承担盈亏责任和市场竞争风险;(4)企业的资产能在产权市场上进行交易和流动。要达到这些基本要求,公有经济必须采取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形式。因此,混合所有制经济将是未来企业组织形式的主体,是公有制经济赖以在一般性竞争领域中实现其主体地位的主导方式。其次,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的重要方式。这是因为:(1)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在混合股份制企业中,只要国有股占有51%,甚至只要国有股处于实际控股地位,国家就可以对企业整体资本进行控制。以较少的公有资本支配管理大量的非公有资本,正是公有制经济实现其主体地位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具体方式。(2)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提高公有资本的整体质量。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结合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运行,不仅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活力,而且提供了公有资本流动与重组的市场机制。

其次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或民营经济不是一个所有制概念。其内涵比较简单,即非国有国营。因此,在我们国家,一切非国有经济都是民营经济。甚至国有经济也可以采取民营的方法,即国有民营。民营经济的机制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它是市场经济中的生力军,是强国富民的基本依托。民营经济的优越性有以下四点:(1)产权关系清晰,并且产权的主要部分可以落实到人。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即交易主体多元化,产权边界清晰。(2)民营经济的动力机制特别强。企业搞得好与坏,同每个人的利益都直接关联。它绝对没有“大锅饭”、“铁饭碗”的问题,分配关系也比较灵活、多样。所以它能够调动各种人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使大家各得其所。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经营者,都是全力以赴地投入,没明没夜地奔波。这是办好企业的基本条件。(3)它彻底面向市场,同市场融为一体。它的经营机制非常灵活,“适合就干,不适合就转”,市场需要什么就搞什么。所以它最关心市场信息,最重视市场的动向,决策也快。并且注意技术开发,创名牌、保名牌。(4)民营经济最具有创造力,有利于发挥人们的才干和特长。它没有论资排辈等的讲究,谁适合什么就干什么。它机构精干,最注意效率。正如有的企业家所说,民营经济使人干得顺心,得到锻炼。所以,中国的企业家队伍,很可能主要在民营经济中产生。它也有利于从农民中培养出一支新的产业大军。我认为民营经济是中国最具活力的部分。

最后要稳健地发展股份经济。股份经济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组织形式,它是由大资本家或大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将分散的属于不同所有者的生产要素集中起来,统一使用、谋求利润,并实行按股分配的一种企业经营制度。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发展股份制经济有利于改善企业的融资机制,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金融条件,有利于改变企业与政府的从属关系,增强企业的自主性和自身活力,有利于促使企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为企业科学决策、加强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检验标准

首先使公有制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国有企业内,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在分配上又实行按劳取酬,因而能从本质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内,由于公有经济的自觉性、统一性和规模性,因而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规模效益。

其次使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市场经济,通俗地说可称之谓“自愿”经济,因而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市场经济,又可称之谓“调节”经济,能对资源配置起调节作用;市场经济,也是开放经济,能形成全国、甚至全世界统一开放的市场,从而促进技术进步,促进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最后使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互补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之短,是缺乏竞争的压力,使有些企业和劳动者容易产生隋性,而市场经济之长,则是竞争面前优胜劣汰;市场经济之短,是自发性和盲目性,而公有经济之长则是整体性和自觉性。诸如此类,等等。它们两者一结合,就能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

参考文献:[1]《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深层次理论探讨》于金富 卢世春《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5期

[2]《公有制市场经济的历史价值及其选择》楼晶《浙江学刊》1999年03期

[3]《积极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银温泉《宏观经济研究》1999年12期

[4]《再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王国平《学术月刊》2002年07期

[5]《股份制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王珏《南方经济》2004年03期 [6]《现代政治经济学》程恩富主编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阅读(46)|评论(0)|收藏(0)|打印|举报 前一篇:公有制的经济效率分析 后一篇:对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

第五篇: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一课我们学习了商品和商品经济,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生产者一方面要到市场上去销售自己的产品,另一方面还要从市场上买回自己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消费者的衣、食、住、行也离不开市场。因此,商品经济必然同市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社会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商品经济越发达,市场的规模、作用也必然相应的扩大和加强。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形成了市场经济。对于市场经济大家耳熟能详,那么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它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哪些联系?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又有何特点?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我们来一起走进第二课的学习。

第二课由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两大板块构成,第一节主要是经济制度。所谓经济制度指一个社会中占主体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那么同学们回想一下什么是生产关系呢? 生:

师: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内容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如何分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如何进行分配,因此,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而经济制度又是占主体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因此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在1956年底就建立了公有制,公有制的建立使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生产的目的不再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而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成员之间不再是剥削关系,而是平等的关系,产品也是实行按劳分配。因此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同时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社会主义我们通常从三个角度予以考察:政治上,是否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经济上,是否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思想文化上,是否确立了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因此生产资料公有制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第二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多媒体显示)。

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多媒体显示)。

1.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板书)在我们的生活,经常会听到、看到一些企业的性质是公有制,一些企业是非公有制经济。同学们知道哪些公有制企业?(学生说)。下面我们就来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知识。

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板书)师:它包括哪些内容呢? 包含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里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内容是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的新提法,它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公有制就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界限,明确了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和发展社会主义有着重要意义。(1)国有经济(板书)①含义:(见书)

为什么会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呢?因为国家的全体人民太多,不可能直接占有庞大的全民财产,必须由一个社会中心作为代表来占有和支配这个中心在社会主义阶段只能由国家。②作用

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呢?

生: 师:第一方面实际上说的就是国有经济必须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而要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并不要求国有经济占据国民经济的哥哥领域和各个行业,而是要求把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控制好、控制住,比如书上小字部分给我们提到的行业和领域:金融、基础设施(通信、铁路、航空)、能源(电力、石油、天然气)冶金化工等。也就是说这种作用不是体现在数量上,不要求国有经济的布局太宽,涉及面太广,而是把该控制好的控制好。为此就需要不断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以引导其他行业的发展,一句话,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不体现在量上而是体现在质上。暑假有的同学坐火车去青藏旅游了。青藏铁路的修建创造了9项世界之最,充分展示了我国企业的先进技术。(多媒体展示)的建设单位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是具有50多年历史的老国有企业。我国2/3以上的铁路都是他们修建的。南京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京

九、南昆铁路等一大批工程都是他们的精品杰作。

他们修建的上海F1国际赛车场时速可达330公里,赛车道最大沉降允许值仅为1毫米,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凭借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人才优势,承担了赛车场的核心工程──赛车道施工,写好了世界上最大的“上”字。

中国铁路工程公司创造了一系列佳绩(多媒体展示)。

透过中国铁路工程公司的业绩,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生:增进了中西交流、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引导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 师:透过中铁总公司的发展可以感受到我国国有企业的竞争实力。这一大批有实力的国有经济,对于我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民族凝聚力和国防实力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这主要体现了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

除了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外,我国有大批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美国《财富》杂志评出最新的2006世界500强公司名单,共有23家中国公司入选。在这23家中,国有企业占据了绝大部分透过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2007年中国企业联合协会推出的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40家,占全部企业总数的69.8%实现年企业收入14.9万亿元,占全部企业收入的85.2% 由此我们能看出中国的大中型国有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主导作用并没有因为其比重的减小而减弱。

社会主义公有制出了包括国有企业外,还包括集体经济,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2)集体所有制经济(板书)①含义:(见书)②作用(见书)③形式:城镇集体经济和农村集体经济

④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看图片:山村新唱

思考:是什么使得山村发生了变化?

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有何优越性?如今我国农村又开始出现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是否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新的情况下已经不奏效? 生:

师:随着入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家庭承包经营这种小规模经营方式确实在有些地方已经不在适应,结合十七届三中全会热点。

在公有制经济中,除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混合所有制。在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也是属于公有制的范围。下面我们来了解混合所有制。

(3)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板书)

A、含义: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都属于公有制经济。强调:并不是任何形式的混合都是公有制经济,只有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混合才是。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个著名的混合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中兴通讯股份公司。

中兴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构成中,国有股36%,社会法人股31%,社会公众股33%的股本结构。依托“国有控股,授权经营”的混合经济发展模式,从一个原始投资300万元的小企业,经过16年的发展,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的著名企业。股份制的实行有什么好处呢?(筹集资金、减少风险等)

师:中兴公司中,国有股虽然只占了36%,确实大股东,拥有控股权。在股份制企业中,如果国家或集体有控股权,企业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同时它也有利于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我们会发现即使是集体经济也可以采取分散经营的方式,混合所有制中也可以有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成分。说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

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式样的(板书)

在公有制前提下,有多种实现形式即企业资本和财产的组织形式。

(1)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

公有制经济,无论何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都要力寻求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实现形式。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公有制是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它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但是在不同的地区和产业部门,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和生产经营的特点是有区别的。根据生产社会化和生产经营特点的不同,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就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只有这样,公有制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本身也才能迅速地发展壮大。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是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而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又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独资的公司制、股份制、承包制、租赁制,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合资、股份合作制,等等。

(2)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意义

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也将不断发展和完善。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之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公有制强调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强调共有几单的经营方式或者组织形式。公有制是唯一的,但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我们都可以尝试。(1)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①公有制是从社会宏观角度对生产资料占有形式的界定,公有制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在微观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实际上是指公有资产经营方式或组织形式。

②公有制指的是本质属性,公有制实现形式是方法问题,是技术操作问题。③公有制性质稳定不变,而实现形式可以变化。

④二者都是所有制关系范畴。二者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要使股份制成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①股份制是一种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②为什么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呢?

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有利于发展壮大公有经济,巩固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股份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形式,可以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③不能笼统的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是看它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如果是公有资产控股,它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但不能说它是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市场经济、社会主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