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编辑:红叶飘零 识别码:24-921272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23 01:19:36 来源:网络

第一篇:《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广告系学生的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

针对广告美术的特点,从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美术视觉要素的基础训练,提升学生对视觉审美的判断和鉴赏能力,理解并掌握一定的美术表现技巧,为以后的广告设计课程打下基础。

三、教学要求:

要求同学在认知、理解美术理论基础上,通过大量实践掌握基本绘画规律,并能发挥创意能力,综合运用美术表现技巧来完成主题创意画稿的创作。

四、教学内容提要:

主要从美术视觉元素上进行审美认知与基础训练。

内容包括:绘画基础体验——素描、色彩、透视与构图;绘画艺术资源借鉴——传统美术、现代美术鉴赏;主题画稿创意表现。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学生绘画实践、作品观摩。

六、考试方法

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完成个人作品。

七、教学课时和内容安排:

每周2学时,20周,共40学时。

第一部分 美术基础训练

一、广告美术概述(2学时,课堂讲授)

1.广告的美术含量 2.广告美术应用

二、素描基础(10学时,绘画实践)

1.结构——造型、体积、空间

2.光影——明暗、黑白灰三大面、五大调子

3.构图——透视、布局、平衡、局部与整体关系、形式震撼 4.素描写生a.石膏几何形体组合写生

b.静物组合写生

5.速写实践——用图形记录思想

三、色彩基础(10学时,绘画实践)

1.色彩要素——色相环、冷暖、饱和度、明度 2.色彩体验——色调、对比、协调、空间、质感 3.色彩写生——a.静物写生

b.配色练习

第二部分 美术资源鉴赏

一、传统美术风格引领(4学时,课堂讲授)

1.文艺复兴美术 2.古典主义美术 3.现实主义美术

二、现代美术风格引领(4学时,课堂讲授)

1.印象派美术

——印象派、后期印象派、后印象派 2.现代主义美术流派

——十位现代艺术大师风格 3.战后美术流派

——波普艺术、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

第三部分 主题画稿创作 一、一个概念的主题创意(4学时,课堂讲授)

1.一意多形 2.视觉创意表现

——用图画表达你的想法

二、主题画稿绘制方法(6学时,创作实践)

1.水粉画法 2.彩色铅笔画法 3.麦克笔画法 4.油画棒画法 5.拼贴法

第二篇: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信息技术系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美术设计知识和基本的技能;提高美学修养,为后续的课程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2、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由浅入深,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美术基础教育。

1、掌握美术基本造型要素的基础知识,并能对一些有绘画摄影作品中的造型要素的作用和价值进行分析,并在以后的电视教材制作中加以运用。

2、掌握美术设计知识,针对教材制作中所涉及的美术设计而学习相应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美学修养,使其在以后电视教材的制作中,能够采用恰当的表现形式进行制作。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造型艺术的要素 第一节 点、线、面

1、点、线、面是各种造型要素的基本要求。学习造型艺术都是由点、线、面开始的。

2、点的性质及一般表现形式。

3、线的性质及一般表现形式。

4、面的性质及一般表现形式。

5、点、线、面的形态关系。教学提示:

1、了解造型艺术基本要素中的点、线、面。

2、掌握点、线、面各自的特点、属性及分类。

3、了解点、线、面的形态关系。第二节 明暗

1、明暗的概念。

2、明暗的造型价值。

3、明暗作为立体感、空间感的表现。

4、明暗与画面的整体性。

5、明暗的象征性。教学提示:

1、了解明暗的概念和象征意义。

2、掌握明暗造型价值表现的三个方面。第三节 质感

1、质感的含义。

2、质感的类型及辨认。

3、质感在绘画和摄影中的表现。

4、视觉肌理的制作方法。教学提示:

1、了解质感的类型及含义。

2、掌握质感在绘画和摄影中的表现方法。

3、学会视觉肌理的制作方法。第四节 空间

1、空间的本质及分类。

2、构成平面空间的各种方法。

3、矛盾空间的构成方法。

4、四维空间的含义。教学提示:

1、了解空间的本质及分类。

2、熟练掌握构成平面空间的各种方法。第二章 色彩 第一节 色彩的形成和属性

1、光、色彩、视觉的关系。

2、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

3、色彩的三要素及其关系。

4、色立体的基本结构和作用。教学提示:

1、了解光、色彩、视觉的关系。

2、熟练掌握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的含义。

3、熟练掌握色彩的三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4、了解色立体的基本结构和作用。第二节 色彩的混合

1、光色的混合和颜料色的混合的联系和区别。

2、色彩的原色、间色、复色、补色。教学提示:

1、掌握加法混合与减法混合的联系与区别。

2、掌握色彩的原色、间色、复色、补色。第三节 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1、色彩对比的分类及特点。

2、色彩对比的各种方法。

3、色彩调和的的分类及特点。

4、色彩调和的各种方法。

5、色调的形成和分类。

6、以色彩三要素观念指导色调的构成。教学提示:

1、了解色彩对比与调和的分类及其特点。

2、掌握色彩对比与调和的各种方法。

3、了解色调的形成和分类。

4、学会用色彩三要素观念进行色调的构成。第四节 色彩的运用

1、色彩心理视觉情感的基本含义及内容。

2、色彩视觉心理的一般表现效果

3、对于基础色相的情感进行分析。教学提示:

1、了解不同色彩作用于人的视觉及心理的感受。

2、能够对艺术作品中的色彩运用加以合理的分析。

3、在掌握上述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合理的运用色彩。第三章 构图 第一节 构图的概念及法则

1、构图的概念及目的。

2、构图的基本法则及经常出现的三种状况。

3、构图的均衡法则及实现均衡法则的方法。

4、影响视觉均衡的两个基本的因素。

5、构图中的对比法则及各种对比的类型和方法。

6、构图中的节奏法则。

7、构图的一般画法。教学提示:

1、了解构图的概念及目的。构图的基本法则及经常出现的三种状况。

2、熟练掌握构图的均衡、对比、节奏法则,并学会运用。

3、学会构图的一般画法。

第二节 透视在构图中的运用

1、透视的概念。

2、透视的常用术语。

3、透视的分类。

4、各类透视的一般性规律。

5、透视的运用。

6、透视的的画法。教学提示:

1、了解透视的概念、分类及一般性规律。

2、掌握透视的分类及运用方法。

3、学会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画法。第三节 构图的形式

1、黑、白、灰在构图中的布局方法。

2、常见构图形式的分析及运用方法。教学提示:

1、了解黑、白、灰在构图中的布局方法。

2、掌握各种常见的构图形式的特点及运用的方法。第四章 简笔画

第一节 简笔画的画法

1、简笔画的概述。

2、简笔画简化的基本方法。

3、简笔画的基本的绘制方法。教学提示:

1、掌握简笔画的简化和基本绘制方法。

2、学会绘制各类简笔画。

第二节 简笔画在制片中的运用

1、分镜头稿本的定义和创作方法。

2、分镜头稿本常用术语解释。

3、分镜头稿本的内容和格式。教学提示:

1、了解分镜头稿本的定义以及各种常见术语。

2、学会绘制分镜头稿本。第五章 图案

第一节 图案的设计

1、图案的含义及分类。

2、图案的构成法则。

3、图案的形成形式。

4、图案的各种表现形式及方法。

5、图案的分类及其各自的特点。教学提示

1、了解图案的含义、分类及形成形式。

2、熟练掌握图案的各种表现形式及表现方法。

3、了解图案的各种分类。

4、学会绘制各种类型的图案。第二节 标志图案的设计

1、标志的概念。

2、标志图案的一般设计要求。

3、标志图案的各种表现形式。教学提示:

1、了解标志图案的概念和一般设计要求。

2、掌握标志图案的各种表现形式。

3、学会设计标志图案。第六章 字幕与图表

1、字幕的分类。

2、各类常见字体的特点及运用。

3、文字的编排。

4、字幕的运动形式。

5、图表的分类及特点。教学提示:

1、了解字幕、图表的分类及字体的特点。

2、熟悉文字的编排和字幕的运动形式。第七章 动画

1、动画的概念。

2、动画的绘制方法。

3、动画中的速度和时间的掌握。

4、动画的表现方法。

5、动画中人物动作的分解。教学提示:

1、了解动画的概念和绘制方法

2、熟悉动画的表现方法。

3、能够对动画中人物的动作进行分解绘制。

第三篇:《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

美术基础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是广告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美学实践课程。它不同于一般的广告学理论,而是注重学生的技能和技术的训练。美术基础课包括素描,色彩和图案三个部分。

素描是培养造型能力的基础训练,它用单一颜色来描绘对象,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是通过形体、结构、比例、线条和明暗等造型因素的综合运用,将内容形式和手段揉和在一起来表现对象的方法。

素描属于心灵,色彩则属于感官。我们通过素描培养心灵,并把色彩导入心灵的轨道。素描与色彩是绘画的重要因素,它们互相依存,不可分割,视觉艺术也只有通过“形”和“色”才能得到反映。

图案是产品艺术设计的图样与装饰纹样,是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一种美术形式,也是所有的设计师创作的开始。

二、课程的目的及要求

要成为设计师首先要学会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学会用审美的眼光观察世界,美术基础课就是开始。

通过素描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观察理解和认识物象的本领,培养学生准确概括和整体描绘对象的能力。

学习色彩的目的是让学生用色彩塑造形体、结构、空间、光感、质感。学会在自然中用自己的心灵和眼睛去感受和捕捉瞬息万变的色彩,锻练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生动的表达能力。掌握色调处理、画面构成、情感表达的形式美规律,提高色彩修养和审美水平。学习图案目的是训练学生设计技能和技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大胆的创造力,发掘学生的设计意识。

三、课程的学习方法

本课程采用学生自学与教师面授的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以学生动手绘画为主,把理论教学融入学生的实践、练习中去。

四、课程考核方法

本课程总分100分,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60%,期末进行理论和绘画综合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

大纲正文

一、课程教学建议

本课程学分为3个学分,课时为54个课时。

素描·速写18个课时

色彩·水粉18个课时

图案基础18个课时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素描·速写

(一)教学内容

11个课时

21个课时

31个课时

43个课时

59个课时

63个课时

(二)重点及难点

课程重点在于线条的画法,难点是石膏几何和石膏像写生。

(三)教学建议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组织教学,采用示范,看范例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让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轻松、感性的情境中,以发挥他们的艺术创作力。色彩·水粉

(一)教学内容

11个课时

21个课时

31个课时

49个课时

63个课时

73个课时

(二)重点及难点

课程的重点是色彩的观察及表现,难点是静物写生的质感表现及色彩组织。

(三)教学建议

理论部分可深入浅出的进行讲解,不可满堂灌,练习时指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学习方法,使他们一步步深入。

图案基础

(一)教学内容

11个课时

21个课时

3—几何图案与平面构成4个课时

4—具像图案与装饰变形4个课时

56个课时

62个课时

(二)重点和难点

课程重点为图案的造型及着色,难点是形式美法则在图案中的应用。

(三)教学建议

本课程主要为了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以及对形式美法则的应用,为以后的设计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的讲解和说明,并做大量的练习。大纲附录

一、推荐教材

第四篇:《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Electronics Technology Basics 总学时:56+2学分:3.5

一、课程简介

1、课程性质:学科基础类必修课

2、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3、适应专业:(数计学院)软件工程

4、课程选修条件: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复变函数。

5、课程教学目的:

电子技术基础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以电路分析如线性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模拟电路如晶体管、场效应管等电子器件为基础,数字电路如单元电路、集成电路的分析和设计为主导,研究各种不同电路的结构、工作原理、参数分析及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及分析方法,深刻认识单元电路、集成电路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掌握电子线路及电子器件的测试方法,熟练掌握阅读和分析电路图的方法,具备查阅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手册的能力,学会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掌握电路的设计、安装及调试方法。

二、教学基本要求和建议

电子技术基础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电路设计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拓宽学生阅读、分析电路图的能力;应采用EDA仿真软件,增强学生对电路动态过程的理解;应开设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增强学生电路设计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内容纲目及标准

(一)理论部分 学时数:56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4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电路的作用和组成,电路的基本物理量和基本定律。[教学重点与难点]:电路的作用和组成,电路的基本物理量和基本定律。1.1 电路和电路模型 1.1.1 电路 1.1.2 电路模型

1.2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1.2.1 电流 1.2.2 电压 1.2.3 功率 1.3 电路元件 1.3.1 电阻元件 1.3.2 电感元件 1.3.3 电容元件 1.3.4 独立电源 1.3.5 受控电源 1.4 电路定律 1.4.1 欧姆定律 1.4.2 基尔霍夫定律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4学时)

[教学目的]:

1、掌握电路的联接方式和工作状态。

2、熟练掌握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电路的联接方式和工作状态;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2.1 电阻网络的等效变换 2.2 电源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2.3 支路电流法 2.4 节点电压法 2.5 叠加定理 2.6 等效电源定理

第3章

正弦交流电路(6学时)

[教学目的]:

1、掌握正弦交流电基本物理量和相量表示法。

2、熟练掌握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的交流电路。

3、熟练掌握RLC串联交流电路的组成和相量运算。

4、掌握电路中的谐振现象。

5、重点掌握功率因数提高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正弦交流电基本物理量和相量表示法,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的交流电路,RLC串联交流电路的组成和相量运算,电路中的谐振现象,功率因数提高的意义和方法。3.1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3.1.1 正弦交流电

3.1.2 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 3.1.3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3.2 单一参数的正弦交流电路 3.2.1 电阻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 3.2.2 电感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 3.2.3 电容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 3.3 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 3.3.1 正弦交流电路的阻抗 3.3.2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3.3.3 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和计算 3.4 正弦交流电路的功率 3.4.1 正弦交流电路的功率 3.4.2 功率因数的提高

3.5 正弦交流电路的频率特性 3.5.1 串联谐振 3.5.2 并联谐振

第4章

一阶线性电路的暂态分析(4学时)[教学目的]:

1、掌握一阶电路的三种状态响应。

2、了解二阶电路的三种暂态响应过程及其状态轨迹。

[教学重点与难点]: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完全响应、三要素法、阶跃函数和阶跃响应。

4.1 换路定律及初始值的确定 4.1.1 换路定律

4.1.2 动态电路初始值的确定 4.2 一阶线性动态电路的分析 4.2.1 动态电路的响应

4.2.2 一阶动态电路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 4.2.3 微分电路与积分电路

第6章

常用半导体器件(6学时)[教学目的]

1、了解本征、杂质半导体的导电特性及PN结中载流子的运动

2、掌握半导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及其主要参数,理解稳压管的原理及应用,了解PN结的电容效应

3、掌握晶体三极管的电流分配关系及放大系数,掌握晶体管的共射特性曲线,了解温度对晶体管参数的影响

4、掌握结型、绝缘栅型场效应管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相应的特性曲线,了解其与晶体管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稳压管的原理。

2、三极管的电流放大原理,如何判断三极管的管型、管脚和管材。

3、场效应管的分类、工作原理和特性曲线。6.1 半导体二极管

6.1.1 PN结及其单向导电性 6.1.2 半导体二极管 6.1.3 稳压二极管 6.2 晶体三极管

6.2.1 晶体三极管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6.2.2 晶体三极管的工作原理

6.2.3 晶体三极管的特性曲线和主要参数 6.3 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

6.3.1 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 6.3.2 耗尽型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

6.3.3 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及使用注意事项 6.4 光电器件 6.4.1 发光二极管 6.4.2 光电二极管 6.4.3 光电三极管 6.4.4 光电耦合器件

第7章

分立元件组成的基本放大电路(6学时)[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放大电路的组成,用微变等效电路法来分析放大电路,正确理解图解法。

2、掌握放大电路的三种基本组态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3、掌握分压式工作点稳定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方法。

4、掌握多级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电压放大倍数计算。

5、掌握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

6、了解差动放大电路和功率放大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放大电路的组成,用微变等效电路法来分析放大电路,图解法;放大电路的三种基本组态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分压式工作点稳定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方法;多级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电压放大倍数计算;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差动放大电路和功率放大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7.1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7.1.1 电路组成及电压放大原理 7.1.2 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7.1.3 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7.1.4 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7.1.5 多级放大电路 7.2 射极输出器 7.2.1 静态分析 7.2.2 动态分析 7.3 差分放大电路 7.3.1 静态分析 7.3.2 动态分析

7.4 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7.4.1 对功率放大电路的基本要求 7.4.2 OCL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 7.4.3 OTL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器 *7.5 场效应晶体管放大电路 7.5.1 共源极放大电路静态分析 7.5.2 共源极放大电路动态分析

第8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6学时)[教学目的]

1、掌握集成运放的特点、理想性能指标及使用注意事项

2、理解集成运放电路中的偏置电路-电流源电路的作用、分类、计算

3、掌握集成运放F007的引脚图、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集成运放电路的理想性能指标、F007的应用

2、电流源电路的作用 8.1 集成运算放大器简介

8.1.1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结构与符号 8.1.2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8.1.3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电压传输特性 8.1.4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理想化模型 8.2 反馈在集成运算放大器中的应用 8.2.1 反馈的基本概念 8.2.2 反馈的判断 *8.2.3 4种反馈组态

8.2.4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一般表达式 8.3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8.3.1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8.3.2 对数频率特性

8.3.3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频率特性 8.4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线性应用 8.4.1 比例运算电路 8.4.2 加法运算电路 8.4.3 减法运算电路 8.4.4 积分运算电路 8.4.5 微分运算电路 8.4.6 测量放大电路

8.5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非线性应用 8.5.1 比较器 8.5.2 方波发生器

第9章

直流稳压电源(6学时)[教学目的]

1、了解直流电源的组成,理解半波、全波桥式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电路参数

2、理解滤波电路的原理,学会定量分析其性能,理解倍压整流电路原理

3、掌握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主要指标限流电阻的计算,了解稳压电路中的保护措施

4、掌握串联型稳压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

5、掌握集成稳压器W7800、W7900、W117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稳压二极管稳压电路

2、串联型稳压电路

3、三端稳压器的应用 9.1 单相整流电路

9.1.1 单相半波整流电路 9.1.2 单相桥式整流电路 9.2 滤波电路

9.2.1 电容滤波电路 9.2.2 电感滤波电路 9.2.3 复式滤波电路 9.3 直流稳压电源

9.3.1 稳压二极管稳压电路 9.3.2 串联型稳压电路 9.3.3 三端集成稳压电路

第10章

门电路与组合逻辑电路(8学时)[教学目的]:

1、掌握晶体管的开关特性。

2、掌握基本逻辑门电路(与门、或门、非门、与非门、或非门)的表达方式和原理。

3、掌握组合逻辑的分析与综合设计。

4、了解加法器、译码电路、显示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晶体管的开关特性;基本逻辑门电路(与门、或门、非门、与非门、或非门)的表达方式和原理;组合逻辑的分析与综合设计;加法器、译码电路、显示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10.1 逻辑代数基础

10.1.1 逻辑代数的特点和基本运算 10.1.2 逻辑代数的基本公式和规则 10.1.3 常用逻辑门电路

10.1.4 最小项和最小项表达式 10.1.5 逻辑函数的化简 *10.2 集成逻辑门电路 10.2.1 TTL门电路

10.2.2 三态输出门(TS门)*10.3 MOS逻辑门

10.3.1 CMOS反相器的工作原理 10.3.2 其他类型的CMOS门电路 10.4 组合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10.4.1 组合电路的分析 10.4.2 组合电路的设计 10.4.3 加法器

10.4.4 组合电路设计中的几个实际问题 10.5 常用的组合电路 10.5.1 译码器 10.5.2 编码器

第11章

触发器与时序逻辑电路(6学时)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双稳态触发器(R-S触发器,J-K触发器和D触发器)的构成,逻辑功能和真值表。

2、掌握寄存器(数码寄存器、移位寄存器、集成寄存器)的工作原理。

3、掌握计数器的分类和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常用的双稳态触发器(R-S触发器,J-K触发器和D触发器)的构成,逻辑功能和真值表,寄存器(数码寄存器、移位寄存器、集成寄存器)的工作原理,计数器的分类和工作原理。11.1 触发器

11.1.1 基本RS触发器 11.1.2 门控触发器 11.1.3 主从触发器

11.2 同步时序电路分析 11.2.1 同步时序电路分析步骤 11.2.2 同步时序电路分析举例 11.3 寄存器与移位寄存器 11.3.1 寄存器 11.3.2 移位寄存器 11.4 计数器

11.4.1 同步计数器 11.4.2 异步计数器

11.4.3 使用集成计数器构成N进制计数器

(二)实验部分 学时数:22 实验

1、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验证型、必做)实验

2、戴维宁定律的验证(验证型、必做)

实验

3、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验证型、必做)实验

4、一阶电路实验(验证型、必做)

实验

5、比例求和运算电路实验(设计型、必做)实验

6、两级放大电路(设计型、必做)

实验

7、门电路逻辑功能及测试(设计型、必做)实验

8、集成直流稳压电源设计(设计型、必做)

(详见《实验教学大纲》)

四、课程学时分配 序号

章节标题 学时

讲授 讨论 实验习题 第一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4 4

第二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4 4

第三章

正弦交流电路 4 4

第四章

一阶线性电路的暂态分析 4 3

第五章(不学)

第六章

常用半导体器件 5 5

第七章

分立元件组成的基本放大电路 5 4

第八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 4 3 第九章

(不学)

第十章

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 15 15

第十一章

双稳态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 11 10 实验1 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实验2 常用仪器的使用

实验3 用万用表测试二极管、三极管

实验4 比例求和运算电路实验

实验5 门电路逻辑功能测试

实验6 组合逻辑电路

实验7 触发器

(一)R-S,D,J-K

实验8 集成计数器

合计 56 52 22 4

五、分专业、层次的不同要求的有关说明: 无

六、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

一、课程作业

课程作业以理论分析、计算、设计为主,作业次数应十次以上,作业类型主要是分析题、问答题、计算题以及少量的设计题。

二、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课程考试方式:闭卷笔试、时间为120分钟。试题类型:(1)填空题(2)选择题(3)判断题(4)简答题(5)分析题(6)计算题 课程成绩评分办法:本课程考试评分采用百分制评分法,阅卷采用密封改卷方式,统一评分标准,卷面成绩仅表示期末考试成绩,占整门课程总评分的50%,理论平时成绩占20%(包括作业成绩、考勤、课堂表现等),实验成绩占30%,按此比例计算学生该门课程的学期成绩。

七、教材及重要参考书:

教材:

陈佳新

电工电子技术(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202_.3 参考书:康华光

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_.6

杨素行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_.6

邱光源、罗先觉 编著 《电路》(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2_.6 课外阅读资料:

谢自美

电子线路设计实验测试

(第二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2_.6

毕满清

电子技术实验与课程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_.1

李东生

Protel99SE电路设计技术入门与应用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2_.3

课程教学标准批准:

制定:

制订时间:

第五篇:《机械设计基础A》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A(1)》课程教学大纲

Foundation of Machine Design A(1)

课程代码:10100231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理论课、必修 适用专业:机自、材料加工、模具 开课学期:3 或4 总学时数:48 总学分数:3

编写年月:202_年6月 修订年月:202_年6月 执 笔:甘慧庆、林怡青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机械设计基础A(1)》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机械工程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知识,并得到有关机械设计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机械部分奠定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

1.培养学生掌握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掌握机构设计的一般规律,并初步具有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和简单机构设计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1学时)

了解机械原理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了解机械原理课程的地位和学习方法,了解机械原理的现状和展望。

本章知识点:机械、机器、机构、机械原理学科发展。第二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6学时)

了解机构组成要素,熟练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机构运动确定条件的判定;了解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结构分类及结构分析。

本章知识点:运动副、运动链、约束、自由度、机构运动简图、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等。

第三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4学时)

了解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掌握瞬心法对简单机构进行速度分析,了解矢量方程图解法和解析法在平面机构运动分析中的应用。

本章知识点:相对运动、速度瞬心、三心定理、矢量方程、矢量多边形、数学模型建立等。第四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2学时)

了解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及其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受力分析,了解平面连杆机构力分析特 1 点,本章知识点:摩擦角、摩擦圆、动态静力分析。第五章 机械的效率和自锁(2学时)

了解机械的效率和自锁现象,掌握简单机械装置自锁条件的确定和简单机械系统效率的计算。

本章知识点:效率、自锁。第六章 机械的平衡(2学时)

了解机械平衡的基本概念,了解刚性转子的静平衡及动平衡原理和方法,了解刚性转子的许用不平衡量和动、静平衡实验方法。

本章知识点:刚性转子、静平衡、动平衡 第七章 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4学时)

了解等效运动方程的建立方法,了解周期性速度波动及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区别及其调节方法,掌握飞轮转动惯量的简易计算方法。

本章知识点:等效运动方程式及四个等效量、速度波动及调节方法、飞轮简易计算 第八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6学时)

熟悉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方法,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知识,掌握按已知几何条件和运动条件的要求设计平面连杆机构(包括刚体导引、函数综合、急回机构设计)。了解按照预定轨迹求解铰链四杆机构的图表方法,了解连杆机构设计的实验方法。

本章知识点: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曲柄存在条件、急回运动特性、传力性能、死点、运动连续性、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第九章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5学时)

了解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掌握推杆几种常用运动规律的特点及其适用场合。掌握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了解从动件运动失真的原因和处理方法,了解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方法。

本章知识点:运动规律、基圆、压力角、效率与自锁、反转法原理、凸轮轮廓的设计。第十章 齿轮机构及其设计(7学时)

了解齿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了解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及其共轭齿廓,理解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性,深入理解渐开线特性、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和连续传动条件等,掌握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了解渐开线齿廓的加工、根切现象及齿轮变位修正。了解斜齿圆柱齿轮齿廓曲面的形成、啮合特点以及几何尺寸计算,了解蜗杆传动和圆锥齿轮传动的类型、特点和应用,掌握普通圆柱蜗杆传动和圆锥齿轮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

本章知识点: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特性、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渐开线齿轮的啮合传动、渐开线齿廓的加工、根切、变位齿轮。斜齿圆柱齿轮传动、蜗杆传动和圆锥齿轮传动等。

第十一章 齿轮系(5学时)

了解齿轮系及其分类的概念,掌握定轴轮系的传动比计算,掌握周转轮系的传动比计算,掌握复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了解轮系的功用。

本章知识点:定轴轮系、周转轮系、复合轮系传动比计算。第十二章 其它常用机构(2学时)

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等间歇运动机构的工作原理,了解万向联轴节、复式螺旋传动、差动螺旋传动、超越离合器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

本章知识点: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凸轮间歇运动机构。第十四章 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2学时)

了解机械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了解执行构件的运动设计、运动循环图拟定、机构的选型与组合、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拟定及其评价。

本章知识点: 运动循环图、机构的选型,组合方式,机械系统运动方案。(教学内容完)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机械类及相关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涉及的内容较多、较广,并且是一门工程实践很强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课后自学,课堂讨论等教学形式。

(一)课堂讲授

由于本课程比较抽象,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展示各种机构模型,结合课件的动画等进行授课,以增加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采用结合实例讲解,或者引入工程实例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应注意重点,由浅入深,着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可采用双语教学,但必须保证教学内容按质按量完成,不降低要求。在采用英文课本的同时可以加设中文参考书,以便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习。

(二)课后自学

为了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选择一部分内容,课上教师只给出自学提纲,不作详细讲解,课后学生自学。

(三)课堂讨论和答疑

课堂讨论的目的是活跃学生思维,解决同学疑难问题,培养学生兴趣。教师应认真组织,安排重点发言,充分调动每一名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并做好相关的总结工作。

(四)习题课

习题课以典型例题分析为主,并适当安排开阔思路及综合性的练习及讨论。

(五)课外作业

合理布置作业习题,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六)平时测验

为及时了解教学情况,教师可适当安排平时的课堂测验,每次测验不超过30分钟。

(七)考试

本课程主要采用闭卷考试方式,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应涵盖所有自学和讲授内容。试题一般不涉及繁琐的计算,但必须包括知识和原理的运用。试卷若涉及难记难背的公式与数据,应直接给出。

总评成绩:考勤、课外作业、平时测验30%;期末闭卷考试占70%。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 后续课程:机械设计、专业课、毕业设计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叶仲和编,《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年出版 [2]孙桓,陈作模,葛文杰编,《机械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年出版 [3]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多媒体教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_出版 [4]邹慧君编,《机械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年出版

《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