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押韵和平仄
编辑:梦里寻梅 识别码:24-866075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09 12:58:40 来源:网络

第一篇:押韵和平仄

押韵和平仄

〖教学目标〗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押韵与平仄;培养学生热爱诗歌,喜爱我国古老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平仄格律,唬倒了不少喜欢古诗词的人.它其实就像古典园林一进门就挡在眼前的那座假山,看着巍峨嶙峋的,其实没多高,抬脚走几步,一下就过去了.假山后面的景致,才是越看越觉得心生敬畏;细细欣赏开始略品个中滋味.只要翻过'假山',就能尝到'美景'滋味.二、,格律诗的诗体:(一), 关于格律诗

格律诗一般分五言,七言两大类,(六言诗非常少,故不列为主流.)每类又分绝句,律诗,排律等体裁.这里只简单介绍绝句和律诗.1,绝句:

2,律诗:(二),关于押韵

1,诗歌有了韵脚会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韵,'韵'究竟长啥样 3,这个韵要押什么 怎么押

(三),关于对仗(1),何为对仗

(2),怎样'对'才算'仗'(3), 对仗的类型: ①,工对

比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这一对仗结构中,'月对云'是名词对名词,而且是天文类对天文类,这一对就非常严格工整.象这种既满足词性相同又满足词类相同的严格的词对就叫做'工对';②,宽对

比如'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元稹:《早归》)这一对仗结构中的'马对

花',是名词对名词,但马是动物,花是植物,不是名词分类中的同一类.这种只满足词性相同而不满足词类相同的词对就叫做'宽对'.③,借对

'借义',比如'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借音'.比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④,流水对

第二篇: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教案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探索诗词基本的押韵、平仄、对仗和节奏的知识,体会古典诗词的音乐美、韵律美。

2、“吟咏诗韵”,通过吟诵古诗词,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难点:古今语音的发展与变化,导致诗词格律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的困难。

教学方法:在情境中感悟,在情景中生成,在情景中应用——诵读感悟本单元的诗词,归纳生成诗词格律知识,应用诗词格律知识。

研究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由周杰伦的《菊花台》入课,周杰伦的歌好听吗?方文山的词写的真好!除了唱得好之外,还有另外的原因——歌词押韵。押韵这种现象充分地体现在了古典诗歌中。

二、从押韵的角度体会诗歌回环往复之美

1、齐读李白的《客中作》李白在他乡作客快乐吗?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吗?以乐景写哀情。读的时候在前两句读出快乐、豪迈,后两句读出婉转低回的无奈!注意韵脚有什么特点?(声母、韵母)韵腹、韵尾相同,声调相同(都是平声)。那么,我们就知道了押韵的具体含义。所谓押韵,就是韵脚的字必须同韵。即韵腹、韵尾、平仄相同。

2、诗歌发展及押韵规律:

(1)是不是所有古代的诗歌都是这样的呢?先回忆诗歌发展流程。

(2)近体诗在唐代发展到顶峰,形式和内容有了个完美的结合,尤其是在押韵、平仄、对仗、格律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分析《清明》《锦瑟》,自由朗读一遍,体会近体诗押韵的特点——近体诗:第一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般都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3)古体诗和词曲则相对宽松一些。但一般也有押韵的现象。欣赏《短歌行》的押韵特点。有没有押韵的特点?

(4)请一位男生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押ang韵。(5)女生背诵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押a韵。

3、小结——词曲:可以一韵到底,中途也可以换韵。

4、分析押韵的作用

(1)让学生分别读《乌衣巷》,注意斜,押韵在诗歌的节奏上有重要作用。

(2)由此看来诗歌的押韵形成了回环美,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3)欣赏歌曲《虞美人》,独特的节奏,换韵,抒发了强烈的思国念家的凄切。押韵的主要作用在于一方面增强音乐感,另一方面在于加强抒情性。

三、从平仄的角度体会诗歌抑扬顿挫之美

1、中华隐士

中华锦绣

英明果断有什么特点?

2、平:指阴平、阳平;仄:上声、去声、入声。

3、平仄的作用,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有一个最大的特点 就是声调,使诗歌读起来抑扬顿挫,有参差错落的美,从而达到声韵和谐。

4、五言诗中的平仄规律:分别介绍五律和七言

四、从对仗的角度体会诗歌形式整齐之美

1、“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这是古代《笠翁对韵》中的一段文字,看看有什么特点?

对字的词类,字数,平仄一一相对。

什么叫对仗?诗歌中的这种现象。生活中什么地方最常见?

五、押韵、平仄、对仗在诗歌中的应用

节奏:打拍子,这种方式在音乐中叫什么?来源于哪里呢?

六、练习

将下列几个短语依照一定的顺序,组合成一副歌咏李清照的对联。

①大河百代

②独开一枝女儿花

③群芳竞秀

④词苑千载

⑤众浪齐奔

⑥淘尽万古英雄汉

上联写得好,但下联对的不太工整,运用我们刚学的知识修改下联。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七、小结

流浪的母语何时回家?世界上许多国家兴起了汉语热,而我们却做得实在不够。激发学生对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及对祖国的热爱。

第三篇:《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

篇一: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备课参考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备课参考

教学参考

1110 2203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备课参考

一、本节学习重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押韵”和“平仄”。古典诗词讲究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汉字的押韵和平仄是构成这种乐感的重要因素。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对于学生认识汉语的特点和掌握汉语的发音都是有作用的。

二、课堂活动指导

2.1 课本课堂活动

●韵里情思

这个课堂活动通过鉴赏古今诗歌词曲,使学生对写作诗文时的韵律和谐有所了解。

一、课堂活动步骤

(1)诵读儿歌,体会韵感。在开展课堂活动前,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学习“同韵童趣”的儿歌,并请学生再朗诵一些他们熟悉的儿歌。

(2)鉴赏诗歌,分析韵脚。教师和学生一起鉴赏古代诗词和现代诗歌,分析诗词歌曲的韵脚,体会诗歌押韵的作用。

(3)举例扩展,总结归纳。教师可以再举一些古代诗词和现代诗歌或歌词,分析诗词的内容主旨,同时分析诗歌的韵脚和平仄等,探讨诗词的形式如何为内容服务,从而达到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4)活跃气氛,现场创作。教师可以让学生现场创作和朗诵一些押韵的诗歌或文段,加深对诗歌押韵的认识。

二、相关知识补充

(1)古代诗词鉴赏。《客中作》没有直白地表达思乡的感情,而是通过写客中作乐来写作客他乡的飘零感,整首诗全方位调动人的感观——嗅觉、视觉,还有触觉。而这首诗的韵脚也恰是感观的落脚点:“香、光、(他)乡”。《商山早行》首联开宗明义“客行悲故乡”,全诗寓情于景,写到了“残月、晨霜、槲叶、山路、枳花、驿墙、凫雁、池塘”,这些意象都带着伤

感的意味,其中有些也构成韵脚:“霜、墙、塘”。而《虞美人》则是移句换韵:“了”和“少”,“风”和“中”,“在”和“改”,“愁”和“流”,音律的变化与心情起伏回转配合,可以说在形式和内容、情绪上达成了高度的和谐。

(2)现代诗歌鉴赏。现代歌词中也有对押韵的要求,不过远不如古诗词那么严格。《娃娃的故事》歌词儿歌化、口语化,作为韵脚的字都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用的词:“话、家、下、它、妈”。而且考虑到孩子的特点,每句最后一个字都是语气词。这些词并不影响押韵。《乡愁四韵》歌词比较注重文学性、抒情性,而且题目就明确显示了要借“韵”传情,用到“水”和“味”,“红”和“痛”,“白”和“待”,“香”和“芳”。歌词一韵一情,同韵复沓,把思乡之情逐步推向高潮。

2.2 补充课堂活动

●集句妙对

这个课堂活动主要是通过集联游戏使学生对对联的基本要求有一个感性认识。将名句名联重新组配,可以活跃课堂,启发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一、课堂活动步骤

(1)将学生分成几组,课前请学生整理学过的古典诗文及名联警句(不限于中学教材中的诗词),摘抄收集到的名句、名联,分发到各组。活动可以采用抢答的方式。

(2)主持人每次出示一个用于征对的上联或下联,各组抢答。对出对联后,学生要说明如此对联的理由。然后要求学生朗诵原诗,分析诗词的押韵、平仄情况。

二、相关知识补充

(1)集联是一种特殊的创作手法。“集”是聚集、集合的意思。它是从古今文人的诗词、赋文、碑帖等中分别选取两个有关联的句子,按照对联中的声律、平仄、对仗等要求组成联句。既要保留原文的词句,又要语言浑成,另出新意,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感染力。同时集联还可使人自然地联想到所集的原作,无形中给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艺术空间。集句联可集同一的不同诗文,也可以集不同的诗文,既可以集同代的诗文,也可以集异代的诗文。

(2)集联创作示例:“夕阳无限好,高处不胜寒。”这副对联采用大家较为熟悉的古诗词名句。上联出句用的是唐代李商隐《乐游原》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首诗属于仄起仄收式(首句首字不入韵),韵脚是“原、昏”(用普通话读似乎已经不押韵了)。下联对句选自宋代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句子“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 不胜寒”。这首词的韵脚是“天、年、寒、间、圆、全、娟”。新组配的对联写出了晚风扑面、凉意袭人的意境。此联属于宽对。“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副对联采用唐代诗人王维和李白的名句。上联出自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属于平起平收式(首句首字入韵),韵脚是“尘、新、人”(“新”的古音与“尘、人”同韵)。下联摘取了李白的七言古诗《将进酒》的最末一句。古诗《将进酒》的韵脚(用普通话读)是“停、听、醒、名;裘、酒、愁”。这两句两相配合成为流水对。“红杏枝头春意闹,乌衣巷口夕阳斜”这副对联上联选自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绉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这首诗是平起平收式,韵脚是“好、棹、闹、少、笑、照”。下联取自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是仄起平收式,韵脚是“花、斜、家”。此联字词句对得十分工雅,“红杏枝头”与“乌衣巷口”是方位名词相对,“红”与“乌”是颜色相对,“口”与“头”又是动物器官,“春意闹”与“夕阳斜”,意蕴深远,令人回味。

三、课后练习指导

3.1 “小试身手”解析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古代诗词的掌握情况。参考答案:A,①②③⑤。B,C。解析: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古体诗)。③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张志和《渔歌子》,词)。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晓(晚)景》,绝句)。⑤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体诗)。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宋·柳永《雨霖铃》,词)。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平仄、押韵、对偶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参考答案:

1.A-C-D-B。根据绝句押韵的原则,D“柳条折尽花飞尽”应该是第三句,因为其他三句的最后一字都押韵;再根据绝句对偶、平仄规则:A“杨柳青青着地垂”(平仄平平仄仄平),C“杨花漫漫搅天飞”(平平仄仄仄平平),以及“柳条折尽花飞尽”判断应该先写“柳条”,后写“杨花”,判定应该先A后C。

2.A。“梨花院落溶溶月”是“花+处所+形态+自然景物”,只有A“柳絮池塘淡淡风”符合要求;B“榆英临窗片片雪”是“花+动作+形态+自然景物”;C“带水芙蓉点点雨”是“动作+花+形态+自然景物”;D“丁香初绽悠悠云”是“花+动作+形态+自然景物”。3.①D。清风“拂”面,轻柔、生动。其他的或缺乏美感,如“吹”;或太猛烈,如“掠、袭”。②A。月“落”枝头,有动感。其他的或不合当时场景,或太普通、缺乏动感。③C。船“横”浦口,有动感,船随水轻荡,很形象。其他的没有这种形态感。④D。“一声”与“数只”相对,声音清晰明亮,穿透力强。其他的缺乏美感,也对不上“数只”。

3.2 补充练习题目

一、请模仿下文,①继续完成童谣;②另作一首类似的儿歌(题目自定)。

①一九得九,爷爷爱喝酒。二九十八,袋子吹喇叭。三九二十七,嫂嫂刷油漆?? ②一排鸭子,个子矮矮,走起路来,屁股歪歪。翅膀拍拍,太阳晒晒,伸长膀子,吃吃青菜。

二、拟写广告词(均20字以内):①拟一条以“购买体彩”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②拟一条以“护花护绿”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③拟一条以“注意交通安全”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注意押韵。

三、选择在下面一首七律中的括号处应填入的最贴切的句子。江中看月作(清·袁枚)

江风送月海门东,人到江心月正中。

(),一船鸡犬欲腾空。

帆如云气吹将灭,灯近银河色不红。

如此宵征信奇绝,三更三点水精宫。

A.半树佛花香易散B.万里鱼龙争照影

C.二月郊行最有情D.三千组练挥银刀

四、判断依次填入下面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

1.每逢深秋时节,、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迭翠④层林迭翠,白云缭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五、阅读下面四首杜牧的诗,把下面四句诗分别填入到上面四首原诗中去。

《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①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②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③

《叹花》: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④

A.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B.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C.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D.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六、把左右两组中相对应的诗词名句连成线,并说明出处。

①野旷天低树 ⑨不破楼兰终不还

②会当凌绝顶 ⑩燕山月似钩

③鸟宿池边树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大漠沙如雪

江清月近人 ⑤黄沙百战穿金甲半江瑟瑟半江红

⑥长风破浪会有时一览众山小

⑦春潮带雨晚来急僧敲月下门

⑧一道残阳铺水中野渡无人舟自横

3.3 补充练习解析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押韵等知识的掌握情况。举例略。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押韵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广告词参考示例:①爱心要长久,奇迹伴左右;奉献是无私的荣誉,大奖是爱心的赞许;体 篇二:语言学习7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有关押韵、平仄的知识。根据所学能够为较工整的律诗排序

【教学重点】

同目标

【课时安排】: 2 课时

一 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

【诗歌的分类】

按类型分:古诗、律诗、绝句

按格律分:古体诗(古风)、近体诗(今体诗、格律体)

按字数分:五言诗、七言诗

格律体:绝句、律诗、排律

【律诗的四个特点】

【押韵】

作用是什么?绝句和律诗在押韵上有何要求?

押韵是说韵脚的字必须同韵;作用是使诗歌曲调和谐,朗朗上口;律师和绝句的首句都可压可不压,偶数句必须押韵,一般压平声韵,中间不能换韵,奇数句最后一字限用仄声字。

(以上各点举文中例子加以印证。)

【平仄】

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三声。

结合书中例子了解常见的平仄格式。

平仄的作用是增强诗歌的节奏、音乐美,同时具有参差美。

【对仗】

对仗:字数相同、结构相同(词性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对。

类型: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

二 能力训练课后练习

【补充练习题目】

一、请模仿下文,①继续完成童谣;②另作一首类似的儿歌(题目自定)。

①一九得九,爷爷爱喝酒。二九十八,袋子吹喇叭。三九二十七,嫂嫂刷油漆?? ② 一排鸭子,个子矮矮,走起路来,屁股歪歪。翅膀拍拍,太阳晒晒,伸长膀子,吃吃青菜。

二、拟写广告词(均 20 字以内):①拟一条以“购买体彩”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②拟一条以“护花护绿”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③拟一条以“注意交通安全”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注意押韵。

三、选择在下面一首七律中的括号处应填入的最贴切的句子。

江中看月作(清·袁枚)

江风送月海门东,人到江心月正中。

(),一船鸡犬欲腾空。

帆如云气吹将灭,灯近银河色不红。

如此宵征信奇绝,三更三点水精宫。

A.半树佛花香易散 B.万里鱼龙争照影

C.二月郊行最有情 D.三千组练挥银刀

四、判断依次填入下面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

1.每逢深秋时节,、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迭翠④层林迭翠,白云缭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五、阅读下面四首杜牧的诗,把下面四句诗分别填入到上面四首原诗中去。

《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①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②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③

《叹花》: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④

A.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B.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C.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D.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六、把左右两组中相对应的诗词名句连成线,并说明出处。

①野旷天低树 ⑨不破楼兰终不还

②会当凌绝顶 ⑩燕山月似钩

③鸟宿池边树11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大漠沙如雪12 江清月近人

⑤黄沙百战穿金甲 13 半江瑟瑟半江红

⑥长风破浪会有时 14 一览众山小

⑦春潮带雨晚来急 15 僧敲月下门

⑧一道残阳铺水中 16 野渡无人舟自横

补充练习解析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押韵等知识的掌握情况。举例略。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押韵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广告词参考示例:①爱心要长久,奇迹伴左右;奉献是无私的荣誉,大奖是爱心的赞许;体彩牵动人心,幸运走近彩民;体育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体彩是我们永远的朋友;彩民共托朝阳,足彩再创辉煌。②红花绿草满园栽,蜜蜂彩蝶引伴来;花草丛中笑,园外赏其貌;欲揽春色入自家,无可奈何成落花;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小草有生命,足下多留“青”;小草对您微微笑,请您把路绕一绕。③手握方向盘,时刻想安全!

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七言律诗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正确选项是 B。这是一首律诗,所要填写的一联是颔联。根据律诗对仗的原则,颔联是遵守对仗的,第四句“一船鸡犬欲腾空”是“数量+动物+能愿动作+动作”,观察选项,只有 B “万里鱼龙争照影”符合。

四、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句子衔接能力。正确选项是 D。①②两句选②,因为从后文看,是四字句式,为了对称,从最后一句“美景尽览”看,“美景”指前面内容,那就不指“俯瞰”,所以选②不选①。③④两句选④不选③,③④的句式是相同的,但从押韵的角度看该选④。另外,从“山”到“林”,是正常顺序,“白云缭绕”应是对“山林”的缭绕,所以从这方面看,也应选④,“白云”在最后。

五、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七言绝句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正确选项是:① C,②

B,③ A,④ D。这四首都是绝句,都应该符合基本的押韵规则。选项 A 韵脚是“箫”,与之相配的是第三首诗《寄扬州韩绰判官》,韵脚字“凋”;选项 B 韵脚是“名”,与之 相配的是第二首诗《遣怀》,韵脚字“轻”;选项 C 韵脚是“如”,与之相配的是第一首《赠别》,韵脚字“初”;选项 D 韵脚“枝”,与之相配的是《叹花》,韵脚字“时”。

六、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古代诗词名句的掌握情况。①-相配,出自唐代孟浩然《宿建德江》;②-相配,出自唐代杜甫《望岳》;③-相配,出自唐代贾岛《题李凝幽居》;④-相配,出自唐代李贺《马诗(其五)》;⑤-⑨相配,出自唐代王昌龄《从军行(其四)》;⑥-相配,出自唐代李白《行路难(其一)》;⑦-相配,出自唐代韦应物《滁州西涧》;⑧-相配,出自唐代白居易《暮江吟》。篇三:第四节 声情并茂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第二课:

千言万语总关“音”

第四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一、本节学习目标重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和学习汉语的同音字词现象。汉语的音节少,但是文字和词语要多得多,这就使汉语中的同音现象特别突出。通过本节的学习,帮助学生一方面了解形成同音字词的原因和同音字词的类型,另一方面了解同音字词在实际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分化以及同音字词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第四节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感受古典诗词讲究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鉴赏古今诗歌词曲,使学生对写作诗文时的韵律和谐有所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之美。

教学重点: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

教学难点: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诵读儿歌,体会韵感。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我来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天上雪花飘,我把雪来扫。堆个大雪人,头戴小红帽。安上嘴和眼,雪人对我笑。

○小手绢,像照片,小猫小狗在上边。洗手绢,晾晾干,一根绳子晾一串。猫来瞧,狗来看,好像参观摄影展。

○糖果娃娃进嘴巴,舌头搂它牙躺它。舌头悄悄告诉牙,糖果是个好娃娃,你要生病别怪它,怪你自己不刷牙。

一、请模仿下文,①继续完成童谣;②另作一首类似的儿歌(题目自定)。

①一九得九,爷爷爱喝酒。二九十八,袋子吹喇叭。三九二十七,嫂嫂刷油漆?? ② 一排鸭子,个子矮矮,走起路来,屁股歪歪。翅膀拍拍,太阳晒晒,伸长膀子,吃吃青菜。

这些儿歌同学们可能回到了快乐的童年。我们看看这些儿歌有什么特点呢?押韵。那么都押什么韵呢?学生回答。

①四九三十六,小叔去磨油;五九四十五,大伯去打虎;六九五十四,哥哥写大字;七九六十三,弟弟吃饼干(妈妈把饭端);八九七十二;姐姐扎小辫;九九八十一;妞妞穿花衣。

②熊猫宝宝,走路摇摇,翻个筋斗,让你瞧瞧。吃着竹子,肚子饱饱,扭着屁股,到处跑跑。

●(2)鉴赏诗歌,分析韵脚。学生朗读诗歌,找出韵脚。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韵脚是“尘、新、人”(“新”的古音与“尘、人”同韵)。

《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绉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这首诗是平起平收式,韵脚是“好、棹、闹、少、笑、照”。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是仄起平收式,韵脚是“花、斜、家”。

补充:对课本上的诗的分析

1)古代诗词鉴赏。《客中作》没有直白地表达思乡的感情,而是通过写客中作乐来写作客他乡的飘零感,整首诗全方位调动人的感观──嗅觉、视觉,还有触觉。而这首诗的韵脚也恰是感观的落脚点:“香、光、(他)乡”。《商山早行》首联开宗明义“客行悲故乡”,全诗寓情于景,写到了“残月、晨霜、槲叶、山路、枳花、驿墙、凫雁、池塘”,这些意象都带着伤感的意味,其中有些也构成韵脚:“霜、墙、塘”。而《虞美人》则是移句换韵:“了”和“少”,“风”和“中”,“在”和“改”,“愁”和“流”,音律的变化与作者心情起伏回转配合,可以说在形式和内容、情绪上达成了高度的和谐。

(2)现代诗歌鉴赏。现代歌词中也有对押韵的要求,不过远不如古诗词那么严格。《娃娃的故事》歌词儿歌化、口语化,作为韵脚的字都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用的词:“话、家、下、它、妈”。而且考虑到孩子的特点,每句最后一个字都是语气词。这些词并不影响押韵。《乡愁四韵》歌词比较注重文学性、抒情性,而且题目就明确显示了要借“韵”传情,用到“水”和“味”,“红”和“痛”,“白”和“待”,“香”和“芳”。歌词一韵一情,同韵复沓,把思乡之情逐步推向高潮。

●(3)举例扩展,总结归纳。

◆押韵

一、诗歌押韵

(1)律诗押韵通则:

★A.都用平声韵(唐代刘长卿、白居易,宋代苏轼、黄庭坚写过少数押仄声韵的律诗)。

例如: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韵脚为“森,阴,心,砧”此四字都是平声字。★B.通常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只有首句用韵时可以用邻韵。

例一: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韵脚分别为:村chun昏hun魂hun 论lun 例二: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韵脚为“州 zhou 休xiu筹chou 牛niu 愁chou ★C.句尾不能连三平,也不能连三仄(但也有少数例外)。

如上两首诗末句分别为:白帝城高急暮砧。为平仄平。

分明怨恨曲中论。为仄平仄。

不及卢家有莫愁!为仄仄平。

★D.律诗基本上不能出现重复字,但也有少数是内容突破了形式。

★E.“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只要不造成句尾连三平或连三仄,一般都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绝句四首(其三)(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F.句式一定是整齐的五言或七言,没有长短句。

(2)古诗押韵规则:可用仄声韵,可用平声韵;平仄韵可以转换,不必一韵到底;不押韵的句尾之平仄,可与韵脚相同。

二、词的押韵

词的押韵方式比诗复杂,而且变化很多。大致的情况有:(1)一首一韵:如范仲淹的《渔家傲》。(2)一首多韵:如李白《菩萨蛮》。一首词用韵最多的要算薛昭蕴《离别难》,共七部韵,交互错杂,最为复杂少见。(3)以一韵为主,间押他韵:如李煜《相见欢》,此词即以平韵“楼、钩、秋、愁、头”五韵为主,间入仄韵“断、乱”二韵为宾。(4)同一韵部平韵仄韵通押:同部平仄韵,如“东”协“董、送”。“支”协“纸、寘”,“麻”协“马、祃”等。称作“同部三声叶”在词中最常见的,有《西江月》、《哨遍》、《换巢鸾凤》等调。如苏轼《西江月》,“霄、骄、瑶、桥”四平韵,与“草、晓”二仄韵,都同在第八部。这类平仄通协的词调,以平韵与上、去韵通协者为多,平韵与入韵通协者甚少。这是因为在宋词中入声韵往往独用,不与他韵通用。(5)数部韵交协:如陆游《钗头凤》。此词即以上片的“手、酒、柳”与下片的“旧、瘦、透”相协,又以上片的“恶、薄、索、错”与下片的“落、阁、托、莫”相协。(6)迭韵:如白居易《长相思》,迭二“流”字、二“悠”字。(7)句中韵:宋词在句中押韵的例子很多。如柳永《木兰花慢》上下片的第六七句:“云衢见新雁 过,奈佳人自别阻音书”,“归途纵凝望处,但斜阳暮霭满平芜”;又如《惜分飞》的上下片结句,毛滂作“更无言语空相觑”,“断魂分付潮回去”;汪元量作“泪珠成缕眉峰聚”,“断肠解赋江南句”等等都是。除以上七种情况,词的押韵还有四声通协(一首词中平、上、去、入四声韵通押)、平仄韵互改、平仄韵不得通融(词调押韵有的有严格规定,有些词调决不可通融平仄韵通押)、协韵变例等四种情况。

◆平仄

一、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1)组句规则──同句交替。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依此类推。

(2)组联规则──上下句相对。以五言为例,如上句为“平平仄仄平”,下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下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

(3)组篇规则──上下联平仄相“粘”,即相同。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

两联之间平仄相粘,就是第1联的后一句,和第2联的前一句,的第2,4,6字平仄应该相同。

如一首律诗:

1平平仄仄仄平平,2仄仄平平仄仄平。3仄仄平平平仄仄,4平平仄仄仄平平。5平平仄仄平平仄,6仄仄平平仄仄平。7仄仄平平平仄仄,8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联的后一句就是例中的“2”句,和第二联的前一句就是例中的“3”句,这两句就需要“粘”,也就是第2,4,6字平仄应该相同。

以此可知,一首律诗的8句中,12句,34句,56句,78句分别需要平仄相“对”23句,45句,67句分别需要平仄相“粘”

例如: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灵活原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果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春望》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第一、三、五)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第二、四、六)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第四篇:五言绝句的平仄对仗及押韵

五言绝句的平仄对仗及押韵

五言绝句的平仄对仗及押韵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我们仅从格律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古代诗歌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以律诗

为代表,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相应地,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我们都笼统地将其称为

古体诗。另外,从诗句字数上看,诗歌主要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形式。因此,本文就将古

诗格律的讨论,限定在五言或七言律诗上。

律诗每首八句,分别组成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在讲律诗的格律时,我们主要了解“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概念。

一、押韵

韵是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歌中用韵,叫做押韵。诗歌(包括古体诗歌、民歌

等)没有不押韵的。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句尾)上。

古诗创作中讲究的“韵”,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所以,所谓的“同韵”,我们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同或相近韵母”。

例(一):书湖阴先生壁(宋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4页

这里的“苔”、“栽”和“来”的韵母都是“ai”,自然属于“同韵”,所以,它们是押韵的。

例(二):四时田园杂兴(宋 范成大)

昼出耕耘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中的“麻”、“家”和“瓜”的韵母分别是“a”、“ia”和“ua”,但其主要韵母都是“a”,在古韵中属于“同韵”字,所以,它们也是押韵的。

例(三):山行(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比较“斜”、“家”和“花”三个字的读音可以发现,“xie”和“jia”“hua”不应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作“sia”(相当于xia),因此在当时,它们也是押韵的。所以,在判断古诗押韵问题时,还应考虑到字音的演变因素,不能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字音去衡量。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照官方颁布的“韵书”来押韵的。

律诗中,一般是在二、四、六、八等偶数句,也就是每联的对句的句尾押韵,三、五、七句

也就是每联的出句不押韵,全诗的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五律首句多数不入韵,七律首句

多般入韵);并且,韵脚(押韵的字)一般为平声字(即阴平、阳平调的字)。例如:

(一)送魏大将军(唐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将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二)咏煤炭(明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一)诗中“戎”“雄”“中”“功”同韵且均为平声字,全诗偶数句入韵。(二)诗中“金”“深”“沉”“心”“林”同韵且均为平声字,全诗偶数句押韵,且首句即入韵。

二、平仄

平仄是律诗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是诗歌格律的一

个术语:诗人们把汉语四声分为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 2/4页

果。这种“交错”包括:

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现,2、平仄在对句中对立存在。例如:“金

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

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

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根据平仄的要求,律诗在这一方面的形式就只有固定的两种基本格式。它们是:

(一)五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七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当然,律诗还可以由此而变化出其它诸多格式来,我们就不必要一一了解了。

律诗在平仄上也有特别要求,主要表现为:

第一,律诗的平仄有“粘对”规则。“对”就是对立,上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重复。“粘”

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3/4页

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滕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

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

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

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

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

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的。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第二,律诗格律中的“孤平”禁忌。孤平是律诗格律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都注意避免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

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

字必须用仄声,那就必须采取补救(见下文)的办法。

第三,律诗格律中的“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前面一字用拗,后面就

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

(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拗救”的具体方式是极其复杂的,我们无须一一

了解。

第四,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

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

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先说“一

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

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的禁忌。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

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

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

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

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

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4/4页全文完

第五篇:诗的常识:关于绝句、平仄、押韵……

诗的常识:关于绝句、平仄、押韵……

一、什么是绝句

绝句与律诗,基本上是在唐朝时代逐渐产生并定型的诗体;先有律诗还是先有绝句,目前尚无查考和论据。

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其格律关系,可视为分别截取律诗的某两联而构成,有截取律诗的前两联,也有截取律诗的后两联,或截取律诗的中间两联,还有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为了押韵的关系,截取律诗首尾两联的居多。

绝句格律的基本要素,有三点:平仄、对仗、押韵;同时还包括“起、承、转、合”的章法和句式结构等格律要素,这是古今诗人遵守的基本规律。每首绝句,只有四句,也分五言和七言两种。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二、平仄格式

绝句的格律,有四种格式,分为五言、七言的平起式和仄起式,举例如下:

1、平起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碧波·咏树 碧波·小溪即景

平平仄仄平平仄,深居沃野枝繁茂,平平平仄仄,岸边风拂柳,仄仄平平仄仄平。碧叶千张似玉雕。仄仄仄平平。雀跃树枝头。

仄仄平平平仄仄,本是同根同血脉,仄仄平平仄,放鸭河中漾,平平仄仄仄平平。为何飒飒起风涛。平平仄仄平。清波荡小舟。

2、平起首句入韵为别格 包德珍·夜思 包德珍·新春絮语

平平仄仄仄平平,天心随意弄迷离,平平仄仄平,吟虹出远天,仄仄平平仄仄平。常使伊人费苦思。仄仄仄平平。兰水一诗泉。

仄仄平平平仄仄,未必风涛初识我,仄仄平平仄,月带群星至,平平仄仄仄平平。松花江水洗胭脂。平平仄仄平。笑声来枕边。

3、仄起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碧波·暴风 李频·渡双江

仄仄平平平仄仄,一阵狂飙如猛兽,仄仄平平仄,岭外音书断,平平仄仄仄平平。飞沙走石信天游。平平仄仄平。经冬复历春。平平仄仄平平仄,屋摧树倒禾苗折,平平平仄仄,近乡情更怯,仄仄平平仄仄平。暴戾人间万象蹂。仄仄仄平平。不敢问来人。

4、仄起首句入韵为别格 包德珍·咏李白 碧波·咏日

仄仄平平仄仄平,行路方知蜀道难,仄仄仄平平,宇宙现穹隆,平平仄仄仄平平。千篇斗酒海天宽。平平仄仄平。金轮挂太空。

平平仄仄平平仄,胸中日月吟风处,平平平仄仄,环球光耀彩,仄仄平平仄仄平。何止吴歌楚舞寒。仄仄仄平平。万物显春荣。

三、平仄声调

平仄,是声调的讲究。平声即阴平声、阳平声字,仄声即上声、去声和入声字。(用普通话新声作诗,可以不考虑入声字。)诗歌本是一种吟唱文学,也就是歌唱吟咏以传情寄意。诗,要适合于吟哦、朗诵。每句之中,声调有起伏,节奏有波澜,具有音乐美,加之诗的意境,方能增强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上节五言和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式”,句句有起伏,就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但是,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每句中还可灵活掌握,即七言的一、三、五字可平可仄,二、四、六字必须按格律不变;五言的一、三字可平可仄,二、四字不可变动,所谓“七言一三五字不论,二四六字分明;五言一三字不论,二四字分明”的口诀。

必须提醒一点:虽然,七言一三五字不论、五言一三字不论声调,但不可产生孤平现象,即每句中除第一和第七字外,中间五个字必须要有两个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孤平是不允许的,因为诗就缺乏节奏感,也就是缺乏音乐美。

孤平可以拗救。如第三字应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可以将第五字应用仄声字而改用平声字,即可拗救。例如:“何惧暴风呼啸吹”,其格律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而实际格律为:平仄仄平平仄平,首尾两字不参加论平仄,中间五字格律应为:仄平平仄仄,可是“惧暴风呼啸”,是仄仄平平仄,就自动拗救过来了,也就不算病句。

三平调和三仄脚问题。就是每句末三字,不可“平平平”或“仄仄仄”,这是诗家大忌。在平仄拗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可疏忽。

四、绝句对仗

一般地讲,绝句可用对仗,也可不用对仗,是否用对仗完全是自由的,不强求。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中间两联,就可以全诗用对仗,例如:

曾金美·赠友人(碧波诗词读后感)碧水粼粼含雅韵,波光闪闪奏清音。

诗心美美如佳酿,词意甜甜欲醉人。

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就可以全诗不用对仗,例如:

碧波·桃花

春风吹醒故林丛,蕊满枝头绽嫩红。

神韵犹如仙子美,惹来蜂蝶吻娇容。

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前两联,则前联不对仗而后联对仗,例如:

司马光·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

反之,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后两联,则前联对仗而后联不对仗,例如:

赵师秀·有约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五、关于押韵 所谓押韵,是把同一韵部,也就是同一韵母组成的字,放在诗的固定位置上,以构成和谐的音乐美。在绝句中用在偶句的末尾处,即押在句末一字上。因此,押韵的字又叫韵脚。如在“平仄格式”中列举的诗:<<咏树>>是押的豪韵,韵母是ao;<<小溪即景>>、<<暴风>>是押的侯韵,韵母是ou;<<夜思>>是押的支韵,韵母是i;<<渡双江>>是押的痕韵,韵母是un、en;<<新春絮语>>、<<咏李白>>是押的寒韵,韵母是an、ian、uan;<<咏日>>是押的东韵,韵母是ong等。

押韵是诗歌必不可少的要素。从上古的<<诗经>>、<<楚辞>>,到定型的唐诗,一直到今天的诗歌,都是要讲押韵的。没有和谐的音韵,吟咏起来就不朗朗上口了。可用旧时韵书“平水韵”,但该诗韵有107个韵部,使用不易,因为分韵太窄;也可用新韵,即以普通话语音来押韵,韵目只有18个韵部。

正格绝句,平起首句不入韵和仄起首句不入韵,只需二、四句末一字押韵即可;别格绝句,平起首句入韵和仄起首句入韵,必须在一、二、四句末字押韵,以构成和谐而美妙的音乐性。

当今人写诗,最好用普通话音韵为押韵标准,建议用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诗韵新编>>韵书。该书可在新华书店购买;或向上海古籍出版社邮购,地址:上海瑞金二路272号,邮编:200020 附言栏里写明购<<诗韵新编>>即可。

六、起承转合

绝诗只有四句,讲究“起、承、转、合”的章法,是古今诗人遵守的基本规律。首句为“起”,即起始;第二句为“承”,即承接;第三句为“转”,即转折;末句为“合”,即收合。

起承转合的章法,它并不是由谁来规定的,而是诗人们在作诗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不约而同遵循的,是自然形成的,这说明诗歌是不需要以形式来套诗人的;直到元朝时代,才有人对律绝诗歌的章法结构进行了总结。具体的技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掌握这四句话的要求,绝句就能写好。“起、承、转、合”有四种形式,举例归纳如下:(一)并列式。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诗四句,每句单独表意,各写一景,如四幅图画并挂,又合为一体,分而不散,合而不杂,远、近、高、低,任人所视,各得其妙。(二)承接式。如刘禹锡·竹枝词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此诗首二句各写一景,上说山花,下说江水;第三句承首句,系由“山桃红花”生发出来;第四句承第二句,系由“蜀江春水”生发出来。四句诗两两并列,对应承接,结构严整,格调清新,颇具民歌特色。(三)转折式。如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诗首二句写辞白帝、下江陵,第三句忽然转写猿声,垫一步作转折,然后收合。第三句转折很妙,使通首精神飞越。(四)因果式。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此诗第一与第二句,第三与第四句,互为因果;首两句与三四句,又为因果:即少妇因“不知愁”,故“上翠楼”;因“见柳色”,故“生后悔”(教夫婿觅封侯)。又因“上翠楼”而“见柳色”,因果关连,结构严谨。

关于律诗

一、什么是律诗

中华诗词从产生至今已有三千年之久,但诗体的发展、定型到律诗有相当长的过程。

律诗又称为近体诗、今体诗。在一千三百年前的唐朝时代,逐渐产生并定型的诗体;讲究固定的字数、句式、平仄、韵脚、对仗和对粘规律。从汉魏朝时代的五言诗、七言诗,逐步形成了整齐的形式,至唐朝初期约七百年才演变为成熟的律诗。它们有其结构美、音律美、语言美、意境美等美学标准,从唐代以来,吟诵者甚众,经久不衰。

所谓律诗,是讲究声律的诗体。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七个字的叫七言。律诗是由五言句和七言句构成的;五言律诗筒称五律,七言律诗筒称七律,每首诗八句,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又称长律。此外,还有六言律诗,八言律诗等,不过写的人很少,绝大多数诗人盛行写五言和七言律诗,可能是从音乐性考虑的吧。

二、平仄格式

律诗在格律中十分讲究平仄声韵的,基本有四种:

1、平起入韵式格律

碧波·雄鹰 包德珍·笔

平平仄仄仄平平,昂头直上彩云霄,平平仄仄平,为知天不闻,仄仄平平仄仄平。搏击长空意气豪。仄仄仄平平。默默总耕耘。

仄仄平平平仄仄,雨暴风狂无所惧,仄仄平平仄,奋敛千峰雨,平平仄仄仄平平。雷鸣电闪更腾高。平平仄仄平。惊腾五岳云。

平平仄仄平平仄,尖钩利爪如锋镝,平平平仄仄,临花情缱绻,仄仄平平仄仄平,火眼金睛似刺刀。仄仄仄平平。对月意芳芬。

仄仄平平平仄仄,一展雄姿威懔懔,仄仄平平仄,墨海掀狂浪,平平仄仄仄平平。人间腐鼠岂潜逃。平平仄仄平。同君共撰文。2、平起不入韵式格律 包德珍·雷 碧波·喜赋大江截流

平平仄仄平平仄,云锣雨鼓隆声起,平平平仄仄,狂波三峡涌,仄仄平平仄仄平。冲破天门动怒心。仄仄仄平平。声浪震长空。

仄仄平平平仄仄,直下秦淮惊万岭,仄仄平平仄,领袖宏图展,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吞吴楚掠千林。平平仄仄平。中枢号令攻。

平平仄仄平平仄,脱逃硕鼠应知误,平平平仄仄,万民摇铁臂,仄仄平平仄仄平。侥幸贪夫莫自钦。仄仄仄平平。一坝锁蛟龙。

仄仄平平平仄仄,再驾清风弹正调,仄仄平平仄,发电光芒远,平平仄仄仄平平。功成尚待煞邪音。平平仄仄平。洪流缓向东。

3、仄起入韵式格律 碧波·仙人掌 包德珍·马上吟

仄仄平平仄仄平,大漠荒凉吐翠华,仄仄仄平平,烟渺碧虚高,平平仄仄仄平平。仙人掌上绽黄花。平平仄仄平。风嘶古木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任它泽竭灾情重,平平平仄仄,倾聆千水近,仄仄平平仄仄平。唯我容娇景色佳。仄仄仄平平。极目万山遥。

仄仄平平平仄仄,纵有狂蜂来败俗,仄仄平平仄,暗逐青云瑟,平平仄仄仄平平。敢为淑女刺凶衙。平平仄仄平。休怜红叶飘。

平平仄仄平平仄,欣然移到盆中驻,平平平仄仄,一声孤雁唳,仄仄平平仄仄平。四季葱茏饰万家。仄仄仄平平。马上顿魂消。

4、仄起不入韵式格律 碧波·长虹颂 包德珍·感怀

仄仄平平平仄仄,天堑横流掀浊浪,仄仄平平仄,心海流天地,平平仄仄仄平平。苏南苏北隔他乡。平平仄仄平。尘途数日星。

平平仄仄平平仄,千年无法畅通道,平平平仄仄,翻忧忧有迹,仄仄平平仄仄平,万代有才难赋章。仄仄仄平平。敛梦梦无形。

仄仄平平平仄仄,昔日一江拦路径,仄仄平平仄,柳带寒烟翠,平平仄仄仄平平。今朝两岸架桥梁。平平仄仄平。花含宿雨馨。

平平仄仄平平仄,问君诗颂从何起,平平平仄仄,人间唯冷暖,仄仄平平仄仄平。滚滚车轮过大江。仄仄仄平平。悟透得真经。

平声:即阴平、阳平字;仄声:是上声、去声字;入声字一律算仄声字。但中华诗词学会,提倡双轨制,用平水声韵作诗,就要考虑入声字;用新声创作可不考虑入声字。

律诗的平仄交错,七言一、三、五字,五言一、三字原则上可平可仄;二、四、六字必须分明,不可出格。虽然,七言可以一三五不论、五言可以一三不论,但不可产生孤平现象,即每句中除一、七字外,中间五个字必须要有两个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孤平是诗家大忌,缺乏诗的节奏感。

孤平可以拗救,如“长虹颂”的第四句笫三字“有”是仄声字,作者将该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声字“难”,就拗救过来了。

三、关于押韵

押韵,也写作“压韵”,又称“叶韵”、“协韵”,是诗的音乐性需要,也是语言上的讲究。

平起入韵和仄起入韵,一二四六八句末一字必须押韵,平起不入韵和仄起不入韵,只需将二四六八句末一字押韵即可,以构成和谐的音乐美。

所谓押韵,就是同一个韵母的字,才可相互押韵,但平仄韵不能混淆。如前面的<<雄鹰>>是押的豪韵,韵母是ao;<<笔>>、<<雷>>是押的痕韵,韵母是en、in、un;<<喜赋大江截流>>是押的东韵,韵母是ong;<<长虹颂>>是押的唐韵,韵母是ang;<<感怀>>是押的庚韵,韵母是ing、eng等。

我国诗词曲的押韵标准,在各历史时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三个时期:

(一)唐代以前的诗,是以当时口语为标准押韵的。如先秦的诗经、楚辞,汉代的古诗、乐府、古赋等,只是据当时口语,大体押韵,那时还无所谓韵书。(二)唐代以后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押韵是以韵书为标准的。以唐韵为标准,成了通用的标准韵书。诗依“平水韵”,词依“词林正韵”,曲依 “中原音韵”。(三)“五四”运动后至今,有押旧韵,也有用普通话音韵为押韵标准,即以<<诗韵新编>>为准。

四、律句对粘

凡句式符合平仄两两相间的,其中只有一个单,或在句尾,或的句中。合乎这一组合原则的就是律句,不符合这一组合原则的就是拗句。

五言律句有四种:

平起式:A平平仄仄平a平平平仄仄

仄起或:B 仄仄平平仄 b 仄仄仄平平 七言律句也有四种:

仄起式:A 仄仄平平仄仄平a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起式:B平平仄仄平平仄 b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面已介绍了什么是“律句”和律句的几种类型。两个律句构成一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所谓对,是指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关系,两句的平仄要求相对,即平仄相反:上平则下仄,上仄则下平。如出句a型,与b型相对;出句B型,与A型相对。在五、七言中各有一个单字:五言a、b的第一字和七言a、b的的第三字,可以不对。在律诗中,出句总是仄声收尾,对句则是平声收尾。

关于“粘”,这里是指相邻两联之间的关系,即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的平仄要相粘,就是律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完全相同,也就是二三句、四五句、六七句的平仄相同。对照前面“平仄格式”中的格律诗谱,一看便知。

五、律诗对仗

对仗是律诗中的规定,是一种修辞讲究,是艺术手法的问题,是中华文学中的瑰宝。既然,对仗是律诗的格律要素之一,就必须对仗工整和自然。一首律诗共有四联,一般要求是颔联(三四两句)和颈联(五六两句)对仗,首联(一二两句)和尾联(七八两句)可不对仗;当然,诗人创作水平高的,也有四联皆对仗的,但不是格律硬性规定。

对仗的要素有基础要素、语法要素、声律要素。A、基础要素:要求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B、语法要素:要求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C、声律要素:要求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具体说:A是五言对五言、七言对七言,内容要彼此关联;B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结构相同一致;C是节奏要有规律,上下联二四六偶数字的平仄相反,奇数一三五字可不严格规定,但不可造成孤平。具体对仗,可对照前面的<<雄鹰>>、<<雷>>、<<笔>>、<<喜赋大江截流>>、<<仙人掌>>、<<长虹颂>>、<<马上吟>>、<<感怀>>等几首诗,仔细琢磨就可领悟。

上面讲律诗对仗是正格,已经定型,初学写诗者应严格遵循。另有别格诗体:(一)偷春体。在五言律诗基本形成但又尚未完全定型的齐梁时期,有一种首联用对仗而颔联不对、颈联又对的形式,好比梅花偷春色而先开的现象。

(二)对仗多于两联。除中间两联对仗外,如首联以仄声收尾不入韵,也往往用对仗;也有中间两联对仗,尾联也用对仗;甚至于四联皆用对仗的。

(三)对仗少于两联。在别格之中,也有只用一联对仗的;甚至个别也有全首不用对仗的,只是平仄、押韵符合律诗的要求,极为罕见,就不作为律诗了。

律诗对仗以正格为标准。别格中(一)是独特的体式而不为失律;第(二)条写作水平较高者可仿效;第(三)条不可为之。

押韵和平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