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研训教师南京学习体会及收获
编辑:夜色温柔 识别码:11-702517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19 08:14:02 来源:网络

第一篇:研训教师南京学习体会及收获

研训教师南京学习体会及收获

万英

我有幸参加了2014年5月24—31日学院组织的研训教师异地在南京的培训学习。几天来我们共听4场讲座,讲座分别是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的《教研员的研究方法和教研活动策划》、上海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语文特级教师关景双的《做好教师发展的引领者》、江苏省扬州市教研室主任、省特级教师陈萍的《教研彰显生命力量》、南京市教研室主任、教研教改资深专家汪笑梅的《大众化与专业化》、参观4所学校分别是南京大学附属丁家桥小学、南京市科利华中学、南京市金陵中学、南京市玄武区教师进修学校。聆听了校长的报告。并听了3节教学课分别是南京大学附属丁家桥小学的国学课“君子有三乐”、双语数学课“长方形正方形与面积的练习”、南京金陵中学语文课“端午节的鸭蛋”。本次培训收获很大,主要从以下二方面:

一、更加明确了教研工作职责

这次报告最初吸引我的是陈萍老师的经历,陈萍老师现任扬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小学语文、品德学科教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语文、品德学科带头人,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江苏省语言文字咨询委员,教育部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小学语文专家组核心成员,中央教科所小学语文课标教材讲师团核心成员。这个七零出生的女子,求学于村小复式教学班,教学于省重点小学,17岁登上公开课讲台后先后为全国、省级活动执教语文、品德公开课50余次,一线教学9年后从事小学语文、品德学科教研工作,现已是一位著名特级教师,多次在北大、北师大、南京师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做学术讲座。主编和参编《小学语文》《品德与社会》《新公民读本》等教科书及教师用书30多本,《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设计》《中国教师新百科》等学术图书9部,发表的文章更是无数。

在陈萍的职业经历中,有许多不同的岗位和角色:作为教研员,她着力创新教研机制,变更教研方式,站在改革第一线,不断挑战自我;作为课程建设者,她亲历了教材的变革与发展,不断开拓课程功能,提升自己的课程能力;作为课题主持者,她应和时代节拍,聚焦“草根问题”,注重研究过程,着力于凝聚人心,锻造队伍,促进师生发展,并从中激发自身潜能;作为理论的践行者,她参与编写教材,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智慧。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分分秒秒、日积月累的过程,不存在一条彩霞铺成的空中捷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陈萍自觉地探索与时俱进的角色定位,坚持学习,上下求索,坚定地履行自己的职业使命。

教研员陈萍在《教研彰显生命的力量----例谈教研员的专业发展》中指出,教研员的使命是成长自己,成就他人。教研员是课程研究者,能解读国家课程标准理念变迁;是理念践行者,要丰富实践智慧,要分层指导,培养种子教师;是课题研究者,要激活发展内力。教研员要注重过程管理,追求研究实效。是教研反思着,要锻造理性智慧。教研员专业发展要有6个基本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指 导能力、示范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教研员要丰富实践智慧(教研员实践智慧的6个基本指标:策划一个校本教研活动;主持或指导一个以上课题研究;组织开发和实施一个校本课程;开出一个研究课;做一次讲座;撰写一篇教研论文),并提出了课题研究“八动”管理策略,即目标启动、现场推动、城乡联动、典型带动、科研拉动、活动促动、全体互动、评价促动。

二、名校风采,汲名校之长

本次培训,我们还参观考察了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发展中心始建于1960年,于1976年完全职能整合,1989年获批成为国内第一个科教培电“四位一体”整合。开拓创的、探索出一条“四位一体”“一岗多职”高效办学模式。

1、培训教研为主线。培训教研深度整合相结合,开创培教一体的运作机制。专职教师(教培员)既是教学实践的研究员,又是培训一线的组织者、管理者、引领者。不断探索实践教培新方式。培训教研为主线是围绕全区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师生康健发展的主旋律,开创以课题为引领,以专题为纽带,以信息技术支撑的集上课、备课、说课、评课、议课为一体的“一题五课”及一个课题、一堂课例、一次讲座“三合一”教培新范式,形成了菜单式分层教培、沙龙式互动教培、个性化送培到校、分享式联片教培、运用博客等新技术的网络研修等教培新方式。使课堂唤发出生命的活力和个性光彩。向着“研训相融,师师共进,师校相长”的目标不断前进。

2、信息技术为支撑 一是通过教育信息化平台的架构、开发、管理及应用推广,逐步完成本区信息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二是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教师管理与培训,建立一支专业技能过硬现代教育技术教师。三是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推广,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研究与实践提供条件。

最后是我的一点体会:通过这次培训,感到收获很多、感想很深,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境界,心中困惑、教学工作中的难题都得到了解决。二十多年的工作生涯,让我慢慢倦怠,不再有灵感,不再有激情,把教师当成了一种谋生的职业,可是通过一周的培训,听了多位专家的讲座为我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给我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饱享了高规格的文化大餐,激起了我心中的许多感想,让我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今天的结束意味着明天新的开始,我相信,只要努力了今天就一定比昨天做的好一点,明天又能比今天更好一点,这样一点一点的积累,才能在新时代新课标的要求下,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第二篇:南京学习体会

南京学习心得体会

张梅勇

阳春三月,我们一行七人踏着轻快的脚步走进南京大学,参加在这里举行的“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与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第三届幼儿园音乐教学高级人才培养课程班”。在南京大学科学馆会议厅里,来自全国的四百多名幼儿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分享这丰富的知识盛宴。在研讨会上,课程班不同年级的13位教师做了精彩的音乐教学活动展示;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团队、南京师范大学幼儿园团队、南京市游府西街幼儿园团队、南京市第一幼儿园团队做了工作坊的活动展示;南京师范大学的许卓娅教授作了“音乐教学游戏化与学习品质培养”的主题报告。

许教授有一个特点:与台下四百多名一线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在音乐游戏中将音乐的快乐带给我们,将团体游戏的基本流程与实施策略告诉我们,结合幼儿园开展音乐教学的实际,为我们幼儿教师提供了最新、最实际、最可操作的内容,进一步提升了我们幼儿园教师的音乐教学理念和技能。他们也用实际行动传播了杜威“做中学”的学习理念,诠释了幼儿以动作思维为主的学习方式。整个报告充满了歌声、掌声、和欢笑声,给我们一线的幼儿教师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示范课。

此次培训中,学员们的十三个优质的音乐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带给我很多思考。

一、故事引入,情节贯穿,童趣盎然。

十三个优质课程都以充满的童趣的故事作为引入,整个音乐活动围绕故事情节展开,童趣十足,牢牢抓着幼儿的注意力。

二、目标清晰,教具准备简单。

十三个优质课程中除了两个小班的音乐活动,进行了简单的场景布置,其余的十一个活动在教学准备中所用教具极少,这不得不使我想到我们幼儿园每上一次年级组课或者公开课都要花很多时间在教具准备上,以至于教师感到特别累,如以夏天的瓜为主题的音乐活动中把各种瓜请进了教室,这些大大小小的瓜是帮助我们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还是让孩子游离在活动之外呢?这不得不引发我的思考。多而烦,少而精,音乐活动最主要的教具是什么?我认为是音乐,选一段好的音乐,一段鲜明的音乐,一段有趣的音乐,让孩子感受音乐的美,体验到音乐带来的快乐,这才音乐活动要达到的目的。十三个优质课程的目标也是紧紧围绕音乐展开,情感的体验以及技能的习得都是在音乐中完成,所以我们不要忘了音乐本身就能带我们走进丰富的世界。

三、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

在十三个优质课程中,我们都愿意看到孩子如花的笑靥,不愿看见孩子的眼泪,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有快乐、幸福的情感体验,我们必然会经历失败,挫折,苦难,必定会体验恐惧,悲伤。我们有义务告诉孩子人生的丰富多彩,有必要让他们知道恐惧,悲伤也是多彩人生的一部分。避免孩子在面对恐惧和悲伤时不知所措,无法战胜困难。

四,适时转变教师角色

虽然在学校学习时,知道教师要适时转变角色,给孩子提升的空间,给孩子自主练习的机会,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生怕一放手,课堂就乱成一锅粥,一心只想掌控好整个课堂,没有下意识地转变角色,没有扮演好教师的多重身份。这次学习让自己有了醍醐灌顶般的感悟,学到了很多东西,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己是一个很大的提升,更坚定了自己要不断学习,虚心学习的决心,正如许卓娅老师所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但是如果我们自己都是矮子,又怎样给孩子搭建成长的平台呢?所以我还要努力完善自己,让自己变优秀,只有这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第三篇:南京学习体会

南京苏教教材培训后的感受和思考

黑龙江嘉荫县第二小学——赵伟升

简述:2014年12月20日至24日,我和徐杰老师共同参加了全国苏教版教学设计高级研修班培训学习。20日和21日分别听了郝京华教授和台湾王教授的有关于学生核心素养和教学设计等理论讲座。后来在外国语学校分别听了四节科学课。最后进行一次教学设计交流活动。在整个活动中,都让我们不停的感受着思考着。

一、开拓视野,走近前沿思想

在这次活动中开拓了视野,了解到小学科学教学一个国家级的层面研讨,有幸聆听到来自于课标组专家对于小学新课标的基本思想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和解读。更有幸听到台湾屏东大学王教授对于科学设计的精彩教学与互动。这些都是当前较为前沿的学科思想,也让我们感受到小学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里,郝教授主要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详尽阐述,对于小学科学的核心素养则更加开放的留给了在坐的教研员和一线老师。她说:当下各课标组专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就是他们缺少一线教学实践,所以对于学生真正的需要及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无法体验。这就需要一些来自于一线的声音。(当小学毕业时,学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科学素养)

在台湾屏东大学王教授的关于教学设计讲座中,认识到当下小学科学教学中,对于科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重要性。教学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科学问题、科学实践、证据采集、科学表达)养成,更多一些关注学生科学思维层面的成长。

对于专家讲座中,提及的“大数据时代”学生对于信息的采集和辨析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必备的能力素养。这一点我很有同感,当下的信息来源太广泛了,且信息杂乱海量,辨析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哪些有用哪些无用,则需要每一个现代人必应具有的能力了。

二、学术与文化的交流,两种不同的收获

本次培训中,我觉得的确收获了一些对于自已专业发展和学科素养有价值的东西。如:具体的课堂实践活动,台湾与大陆教师课堂中的教学关注点。教学实验单的设计等。他们对学生实验单的设计思想和我们现在教学中的应用有些共同之处。就是:节约时间,各实验选择等都是以勾选方式进行,记录形式多样化,多以画图或图文并茂方式来记录。实验单还可以更好的聚焦本课要研讨的科学问题,导向作用很大。(这一点我在大会交流的教学设计中也有所体现)课堂上老师应用一个量化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投入到学习中。

总体感觉就是他们的教学设计很细,全面且重点突出。尤其是对于“星空部分”的教学设计,我从中学到了具体这一部分内容如何去教的问题。大家普遍感受到这个点很难操作,我也是如此,每当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都只是利用点视频资料,简单介绍而已。殊不知还有这样丰富的教学设计,课上学生还可以有大量的参与活动。这些都是可以直接作用和改变我的课堂教学的。

我还觉得,学习中的另一种收获是和来自于全国各地的教师间的其他交流,感受着他们教学以外的世界。活动中,我和双鸭山徐洁老师都感受到,越是向南的地方,教师们的思想越是活跃,活动中越是积极,比我们多了一份进取心。我们东北的老师,尤其是我周边的老师。年龄一到40岁,马上就觉得步入准退休时间了,工作开始懈怠。而看发达地区的同行们,他们五六十岁对于工作仍是积极的心态,这可能是一种自身的专业素养吧。这点的确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思考学习与转变的关系

如果有人说,通过一次的学习真的学到了好多好多,自已提升了什么样的水平等,这一定不是事实。就如专家们的观点一样“就是全国特优教师的课,你把他的每一句都背下来,再重复这一课,也是无法取得什么效果的。”没有万能的方法,一切都在于教师。

对于培训学习的作用,我想,最主要的是,学习中能触动一种思想认识。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已的需要汲取不同的营养。且要有一个消化的过程,变成自已的东西。我们大多的学习都是这样的,刚结束时个个满腔的热情和热血。可回到各自的环境中,用不了多久,能量就消耗尽了。再加上我们自已的意志力不够坚定,环境和习惯把我们拉向原来的我。

所以说,每一次的学习,只要能有一点点实质上的思考和转变也就很不错了。在这次的学习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收获也就是让我认识到,我或是我们很多科学老师真的需要在理论上学习和提高。一直以来,我只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课堂,实实在在的实验探究,对于学科教学理论关注很少,甚至有些排拆。但近两年,逐渐发现,自身的专业发展走向了一个瓶径期。在和参会教师交流中发现,他们很多人在理论上都有一个高度,而我们则停在一个低水平的一个层次。所以,这一点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我认为,培训和学习只对那些想转变的人起作用,且这种要变化的能动性和需求性愈强,则发生转变的可能性也就愈大。

四、关于科学学科发展的思考

1、科学师资问题

在培训学习中,从专家的讲座中,可以感受到我们小学科学教育在国家层面上的重视不亚于语数外学科。所以关于课标的编写也一改再改,难以定稿。当时就产生一个想法:课标定的再科学合理,谁来实施这个工作?最后还不是科学一线教师吗?没有优质的科学教学师资一切不都是空谈吗?

我们大部分的学生生活在相对偏远的中小学,这里的科学师资基本的科学素质都无法保证,大多来自于二线和临退人员。在去学习时的路上,遇到一个林业局的小同学,谈起了科学学习,她各科成绩优异。我问她:你们做过什么科学实验呀!她很惊讶,什么实验呀?一脸的疑惑。多么可怜的孩子,一个小学阶段里,那么多有趣的科学实验都体验不到,这是我们科学教育的悲哀。这都源于师资配备问题吗?

这种现状短时内很难改变,将是一个长期的“抗战”。从一名科学老师的角度,自已能做点什么?这个想法常在心中萦绕。我能影响到我所教的孩子,能影响到我的同事,这是目前能做到的了。

2、地区科学教研指导的问题

如果说师资力量配备取决与教育行政部门,那么师资的水平提升就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上一级的教研指导,也就是地区、局的科学考研员的指导了。

而当下问题是,有些教研员自身专业能力有限,有的根本没有一线经验,更有甚者连相关专业都和科学不靠谱。实践与理论全无,如何来指导基层老师,如何促进他们的发展呀。

所以,我就想,基层教研员的能力素养应接受考核,应有标准,应有一种类似于其它技术行业的一种资质认定,确保他们所存在应为地方的科学教育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3、解决科学老师教学实际中的具体问题

科学教师中素质良莠不齐,这是实情。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会或多或少的存在困惑。需要一种途径或是一个窗口,表达自已的问题,要有一些人能及时提供帮助。让这种交流直接作用于教学,同时促进教师间的相互成长。

所以,我觉得,是否有必要建立一支网络志愿者队伍。在我们的群平台中服务。

还有,科学实验问题,我们也可不可以分类去做,力求把每一部分的实验设计做好,让其具有可操作化,做到成本低,操作性强,一般水平老师都能拿来就用。(这也是我和您说的想做的一个课题)这是个庞大的工程,需要时间和精力,更需要一个上位指导,统筹安排。

第四篇:南京研学作文[定稿]

铭记历史,努力奋发

六(1)班鲍鲲鹏

“哈哈”“哈哈哈,”愉快的笑声从大巴车里传出来。今天是9月29日,我和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乘坐大巴车去南京参加研学活动,在车上我们说说笑笑十分开心。

到了南京,我们先去参观中山陵。当时那里正在下大雨,等雨势渐小,我们就迫不及待的出发了。从博爱坊到祭堂,从下往上看,只能看到一级级的台阶,到了祭堂,现在再看,远处南京市区高楼鳞次栉比,十分壮观。祭堂四周绿树环绕,芳草如茵。来时的台阶一级级延伸开去,像一条锦缎围绕在青山绿水间。导游告诉我们,这表示革命刚开始的艰难困苦,但是只要坚持下来,坚持到最后,就一定会看到最美的风景。

随后我们又去了雨花台,红红的雨花石是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它。第二天一早,我们就赶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刚一进馆就看到一个巨大的黑色雕像,是一个衣衫不整的妇女,她的怀里还抱着一个已经死去的孩子,她仰着脸像是在嘶吼,她的眼神是那样的绝望……我的心有些难受,我不想说话了,只有专心的看着那历史的资料和图片。几个以前喜欢打闹开玩笑的同学也不说话了,整个场馆里只能听到心跳声……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万人坑,里面被埋的有老人、青年、妇女和孩子,真是惨不忍睹。这时我在旁边看到了一幅画,一个小孩坐在堆积如山的尸体上大哭,两个日本鬼子狞笑着,一个正擦着刺刀上的鲜血…… 走出纪念馆,我沉重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先烈们用宝贵的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一定要铭记这段屈辱的历史,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增砖添瓦。

第五篇:南京研学游记

南京研学游记

清晨,我们满怀喜悦之情出发前往南京。坐在大巴车上,听着导游介绍这次的主要行程,似乎是为了旅游而旅游,不是纯粹的玩,时间排得特别紧凑。

第一站,我们去的是中山陵,顾名思义,这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所在地。此地乃南京旅游必去之地。我们进入景区之前要走几十分钟的路,似乎接下来的路程会走的很累。想想,心情不由得一阵烦躁,且由于天气炎热,这种心情更盛了。但是走得久了,却发现心情在逐渐转好。为什么呢?原来是树荫的作用。南京城市绿化率相当高,到处是树,而恰巧,我所走的路,沿途都有树给我们“撑伞”。当到了景区,望着那长长的阶梯,情不自禁心生感叹,感叹这建筑的雄伟,像是巍峨的大山矗立在茂密树林中那样醒目;再一步一步攀登这台阶,心中怀着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之情„„步履沉重;当到达建筑顶端时,看到了“天下为公”四个大字,我不禁陷入沉思,顿悟后又继续前行;进入“内府”看到了“民族、民权、民生”六个大字,这就是三民主义,这个地方记载了孙中山先生生前的一切伟绩,知识如丝如缕的钻入脑海,颇为受益;在“厅内”看到了孙中山先生的雕像,这是一座巨大的坐像,显得他沉着、稳重,且并不失建筑所要体现的宏伟、霸气,衬托出了孙中山先生身份的不凡,令人景仰,此时此刻,仿佛感受到了这位革命英雄的号召,身躯不由震颤,目眩良久。随后便按原路返回,到达大巴车的停靠处,前往下一站。

在接下来的站点,无一不是令人咂舌和值得深思的。这座古老的都城,历经沧桑,在无数磨难中,保留了历史,创新了未来。在雨花台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深刻认识了历史,了解了战争的残酷,从心底里厌恶战争,那一幅幅令人颤抖的史实画面,充斥着血腥、暴力和贪婪的嘴脸,我们要反对战争,支持和平,让和平白鸽在遭受战争洗礼的城市中低翔,在世界展翅。

游罢,在路途中平复心情,捋一捋思绪,来总结这次旅行。我了解了这座中国古城,六朝古都,兵家必争之地,许多震今中外的大事件就在这里发生过,它是一位老人,在当今,这座城市依然遗留着它的皱纹、伤疤和鲜血。这是一位不可思议的老人,它就是南京--Nangjing。

合肥市小庙中学 高一(1)班

方元

研训教师南京学习体会及收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