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者仁心---忆岭南著名老中医刘悟石先生
医者仁心
--忆岭南著名老中医刘悟石先生
刘悟石(1893—1968),字彭光。生于1893年7月31日(农历癸巳年六月十九日)。广东省潮阳县深溪人。岭南著名老中医。原广东省汕头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师。刘悟石1968年10月17日病逝于汕头市,享年75岁。
刘悟石先生是岭南著名老中医,今年是他的诞辰120周年。屈指一算,他离开我们也整整45个年头了。回忆起在他身边生活的日日夜夜,一切似乎那么遥远,但是又是那么清晰,他的音容笑貌,他那爽朗的笑声,一切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今天,我们想用“三高”两个字来纪念他。所谓“三高”,是指他那“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以及高度的敬业”。
高超的医术 刘悟石先生出身贫寒,幼年只接受过两年私塾教育,以后全靠刻苦自学。他爱好广泛、博学,学习勤奋。学古文,习经书,背诵诗词。熟读《五经》,《春秋》等典籍。他对祖国的传统的医学和医药也很热爱、很痴迷。从1909年至1919年,他还跟随中医师林松航先生实习。他学以致用,将学到的医学和医药知识,为乡里患者解除病痛,在缺医少药的时代犹如雪中送炭,他也从中得到很多乐趣。这就奠定了后来潜心于医学,服务于大众的基础。
刘悟石先生后来移居汕头市,从1919年起直至解放初期,私人执业中医。1956年医疗机构改革后,在汕头市天后中医联合诊所任中医师兼主任。由於贯彻落实中医政策,提倡西医学习中医,中医带徒。因此,自当年9月起,被安排进入汕头市第一医院任中医师,直至1968年10月逝世。他面向广大群众,抢救无数病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医术和总结经验。他医治病人妙手回春,为众多的患者解除病痛,抢救不少危症难症病人,博得民众的爱戴、尊敬和推崇,得到众多病人的表扬和锦旗。其家中老房子的阁楼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牌匾、镜框、锦旗,上面书写有“刘悟石医师大国手”、“妙手回春”、“起死回生”„„等字样。那些都是患者病愈后赠送的。是患者及其家属对他高超医术的赞美和高度评价。
有这么一个真实的病例:那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汕头市鸵浦镇有个农妇,年约三十多岁,尚未生育,得了一种怪病:肚子大得惊人,刚开始人家还以为是怀孕,全家人暗自高兴。谁知道一年多过去了,不见得孩子生下来,肚子反而更大了。农妇坐也不是,卧也不是,苦不堪言。到医院一检查,发现是子宫巨瘤。当时的医疗情况还较落后,动手术能否保证成功也是个未知数。刘医师接手了这个病人。当然免不了辨证施治,开出药方。那农妇服用汤药后竟然下身排出大量血块,足足有两三小木桶的量。病人家属看到这种状况,一时手足无措,竟惊呆了。刘医师胸有成竹,又延以汤药调理。那农妇慢慢康复,原来的大肚子竟恢复正常。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那农妇后来还怀孕,顺利地生下二胎。
高尚的医德 刘悟石先生一生济世护民,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为众多贫困民众解除病痛。遇有时病疫情流行,常常开处方,并出资购药,供给平民熬汤饮用。他热心慈善事业,经常参加义诊。1929年至1938年间,经由杨柳岩君的介绍,兼任汕头存心医院的义务医师。遇有重大灾情出现,例如1922年汕头特大的“八二”风灾,他积极参加捐资抗灾救灾工作,为灾民义诊。旧社会汕头多次发生风灾、温疫流行,他常在汕头的小公园施粥、熬药,救助难民。1962年汕头市疫疾(小儿麻痹)流行,当时他还在汕头第一医院任职,已年迈七十多岁,但他不辞辛苦,不惧流疫传染,坚决参与在医院传染病区抢救危重病人的医务工作。
“医者仁心”,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多次对我们解释这四个字的含义:做医生就是要有菩萨的心肠,要有慈悲之心!他不但口头这么说,实际也是这么做。记得他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时,找他看病的人很多,要挂他的号不太容易。当时南澳岛、妈屿岛的渔民到汕头来很不容易,有些人在医院挂不上号,就直奔老人家里。这些人很多都是素不相识。有时还没下班,已经有七、八个病人来到家里等候。那时他已经是高龄,每天上午在医院至少要诊治四、五十个病人,有时候还有医院内部的会诊,或医院间的会诊。回到家已经是满脸疲态。家属都于心不忍,因此对到家里来的病人说,希望他们到医院挂号看病。但是,刘医生很体谅这些渔民,往往一回到家里,连一口水都没喝就赶紧给他们诊治。等把病人都诊治完打发走了,他才坐下吃饭,这时饭菜都已经凉了。对于上门来的病人,他不但尽心诊治,而且是一文不取。有的患者若是硬要给他塞钱,他就会发脾气,让人家把钱收回去。当时,老人常说:“我在医院已经有很高的工资,不应该拿额外的酬劳。” 他不仅对上门求医的病人都是免费的,而且对那些上门求医又没钱买药的,有时还会给上十几块钱买药钱。须知当年普通工人的工资也就是一、二十元一个月!
上世纪六十年代,电话还是个奢侈品。医院夜里要是有严重的病人需要中西医会诊,就会派人来到家里找他。三更半夜,他就赶紧坐上三轮车到医院去急诊会诊。他满头银发,还这么敬业,真令人心里又担心又敬佩。
高度的敬业 刘悟石先生的敬业,体现在他对于社会、事业、家庭勇于担当的责任心。1931年他曾被聘任为汕头市第三届中医师考试委员。1962年9月他曾在广州参加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名中医学术经验交流会。他是汕头市政协第一届(1956年7月)的政协委员。汕头市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届(1958年5月)、第四届(1960年12月)和第五届(1963年6月)的人民代表。
刘悟石先生从医五十多年,对于祖国医学的发展,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祖国医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他对中医的热爱、执着可以说是近乎痴迷。但他从不排斥西医。相反的,他认为中西医各有春秋,应该取长补短,中西医结合,才能进一步发展,造福民众。他多次参加中西医会诊,通过中西医结合,攻克了许多疑难杂症。他认为,中医在养生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他常常说,“善医不如善养”,“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他强调,应该发展中医的预防医学理念,“治未病”,对疾病应该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文化大革命是中华民族的一场灾难,一场浩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破坏。刘悟石先生在文革期间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可以说,如果没有文革,他至少可以多活十几年。记得1966年的某一天,他从医院下班回家,脸色极其难看,满肚子憋气的样子。看了都使人害怕。原来有人当他的面在会议上批斗他,说“中医是骗人的”,“三个指头是骗人的(指中医诊脉)”。当时大字报说他是“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封建迷信”,他都没当回事,但说到他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中医是骗人的,使他极其愤慨。“难道说五十多年来我都在骗人?!” 从来没有看到过他如此的愤怒。中医就是他的命根子,是他终身追求的事业。侮辱中医,就是对他最大的侮辱!刘悟石先生敬业的精神还体现在对医术的精益求精,以及对学徒弟子的培养方面。他常常说,“庸医杀人”,要做医生就必须拥有精湛的医术,才能拯救人的性命,否则就不如不做医生,庸医杀人不见血。他对专业的学习毫不放松,直至老年,仍然惜时如金,好学勤学,手不释卷。常常在晚上十一、二点,还能听到他大声地朗读医书。他的朗读别有一格,是用潮州话“唱”出来的。他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对子孙后辈,对他的学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另外,还根据他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结果,撰写出“虚痨概论”等论文著作。为了中医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他除了培养自己的子女学习中医之外,还培养了不少学徒学生。此外,还对省中医学院和市中医学院的学生带班实习。他们以刘悟石医生为榜样,在以后的各个医疗岗位上,发扬先生的医学医术为广大群众服务。
对家庭的责任,不但体现在对家人的抚养,更体现在对后代的教育上。良好的家教,才能使人自信、自强、自立。记得我们小时候,常常给他老人家泡功夫茶。喝茶的时刻,也是他天南地北地和我们聊天的时候。他的知识十分渊博,一边喝茶一边讲故事,潜移默化,从故事中使我们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还真使人受益匪浅。在这里,就说说他讲的有关小铜水壶的故事吧。潮汕功夫茶烧水的水壶只有拳头般大,以往是紫铜皮做的,尖尖的壶嘴,后面带个翘翘、长长的木把。他指着小铜壶说,“从前有一位老先生去拜访他的老朋友,老朋友不在家,只见老朋友的几个学生在家。这几个学生不知高低,见到来访的老先生,他们高谈阔论,卖弄笔墨,还要来访的老先生写诗。来访的老先生就小烧水壶,给他们写这首诗:‘嘴尖肚大把又高,略见温暖便自豪,量小不能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然后就离去。老师回来后,这几个学生说起老先生的来访和写诗的事。老师看完诗后说,老先生在批评你们了,你们还不知道。你们看这水壶的模样是不是嘴尖尖的,薄薄的皮,高高的柄。稍为加一点小火,它就呼呼地叫开了,两三寸水就沸腾个不亦乐乎。就像有的人,肚量小,学识少,还容易翘尾巴,容易骄傲自满,这种人终究成不了大器。”老人家常常教导子孙后辈,“谦受益,满招损”。不要骄傲自满,不能忘乎所以。他还经常教育子孙后辈,“家有良田万倾,不如薄艺随身”。一定要掌握一门技术或一种谋生的本领,才能立身社会服务社会。不论做什么事,从事什么职业,儿时在家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他让我们好学、谦卑、自信、顽强、执着。我们深深感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比书面知识更为重要!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素质培养至关重要!
在刘悟石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我们怀着感恩之心,深深地怀念他。
(作者:刘家后, 于2013年7月)
第二篇:刘寒石先生山水画欣赏
刘寒石先生山水画欣赏
(局部)
刘寒石,1959年10月生,江苏省淮安市人,职业山水画家,安东画派开拓者,现居北京。现任文化部诗酒画院副院长、北京寒墨阁书画院院长、刘寒石艺术培训学校校长、中国国家画院龙瑞工作室专职画家。寒石自幼酷爱书画艺术,数十年来学艺不辍。早年毕业于山东省工艺美术学院。后师从新金陵画派代表人物魏紫熙,在魏紫熙先生门下苦学三年,得以亲聆魏老教诲,临摹大量古代山水画经典佳作,于山水画传统技法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画艺大进。近年在北京专业从事山水画创作,结识不少良师益友,经常切磋交流,眼界渐宽,识见亦广,其画风渐趋成熟。特别是有幸跟随国家画院前院长龙瑞先生身边学画后,得龙瑞先生精心指授,面貌大变。其最显著的变化是格局气象由精致秀润走向大气雄强,线条更具力度与活力,墨法焦润相济,水墨淋漓。在中国画艺术创作上寒石坚持传统、强化意象,坚持“树正气、强骨气、创我法、造大象、立我格”。其作品纯朴典雅,气韵生动、笔墨酣畅,雄浑秀美。但见群峰纵横交错、跌宕起伏、气魄流转、墨韵涤荡、豪情四溢。近年来寒石先生走遍全国名山大川,踏遍青山,对景写生,并对各区域地质形态植被等进行细心考察,搜尽奇峰打草稿,积累了大量鲜活的山水画写生素材。这种师法自然的生活积累使他的作品内涵丰富,鲜活灵动,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寒石先生的作品多次在全国性大展上获奖,央视书画频道、《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美术报》、《赤子》、《教育在线》《甲午艺术网》等诸多媒体对其书画作品给予了大量报道,在京城各大拍卖会上也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收藏家的新宠。——————————————————
第三篇:观著名作曲家刘长远先生作品音乐会、作品赏析讲座有感
观著名作曲家刘长远先生作品音乐会、作品赏析讲座有感
民乐靠挖掘乐队潜力的严肃创作前行
——观著名作曲家刘长远先生作品音乐会、作品赏析讲座有感
刘长远的作品百听不厌,耐人寻味,这是多数观众对他作品的评价;在专业圈内,演奏员们对他作品的印象多是刚接触时叫苦叫累,拿下来以后大呼过瘾。因此,也流行着这么一个玩笑,在乐队排练刘长远作品期间他从不露面,因为他总是挑战演奏员的演奏技术和速度极限,大家练起来辛苦,愁肠百结。但排下来以后,刘长远就笑呵呵的来了,那时演奏员们也都换了副嘴脸,喜笑颜开地大声叫好。
这场周末音乐会,是'指挥家彭家鹏带你赏民乐'系列首次以作曲家个人作品构成的专场演出,选曲民族管弦乐《抒情变奏曲》《忆》《龙跃东方》三首颇具代表性的作品,它们不仅在专业圈内得到认可,在广大听众中备受欢迎,也是海内外各大乐团争相上演,中、小学乐团比赛的必选曲目之一。作品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在彭家鹏挥舞的棒下总能得到完美诠释,柔情与动感并存,激烈而又内在,音乐流淌入心,令观众为之倾倒、震撼。
下午的讲座中,刘长远详细讲解了民族管弦乐《未来的希望》《梦释》。为了让讲座更加生动,他特意邀请了青年演奏家王玉珏首演扬琴协奏曲《月下无影》,音乐灵动,技巧高超;赵志勇吹奏了唢呐协奏曲《金声》,展示了唢呐细腻委婉的一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刚刚获奖的民族室内乐《水墨画》,虽然学术性强,但可听性也不逊色,在张莹莹、丁雪儿、董淼的演奏下,其精致的旋律线条优美动听。
有趣的是,一位号称'拒绝听民乐'的听众却破天荒地从头到尾跟着聆听。他是从青岛特意赶来的著名歌剧导演王景彬。曾经,王景彬和彭家鹏一起合作歌剧《茶花女》,演出非常成功,他就对彭家鹏说'你还是跟我一起弄歌剧吧!中国民乐有几个问题解决不了——律制不对音不准、齐奏混奏不具交响性、音响太杂噪音多。'彭家鹏习惯性地耸耸肩,只微笑说了一句'民乐你还是要听一听'.王景彬听了彭家鹏'劝告',看了音乐会,他惊讶地发现:彭家鹏把民乐这三个问题天衣无缝地解决了,刘长远的作品更是把民乐的张力和潜力挖掘深入,这完全不是想象中的民乐!他像是被敲开了喜爱民乐的心门,'以前没有真正认识到民乐这个瑰宝。现在有了好作品,在一流指挥和乐队的诠释下尽显了民乐的美,民乐完全可以交响化、国际化!'王景彬改变了对民乐的旧识。
《中国民乐》杂志内页
从偏见到偏爱,发现一片未开垦之地
刘长远真正介入民乐写作,是从2003年《抒情变奏曲》一炮打响开始的。第一次写民族管弦乐就获得巨大成功,给了他很大鼓励。2005年,他创作了琵琶协奏曲《戏弹》;2009年用自然音写成展示多种乐器solo的民族管弦乐《四季》;2010年受上海民族乐团委约创作了打击乐分量十足的《龙跃东方》;2011年受澳门中乐团委约为纪念辛亥革命而作《未来的希望》;2012年写下了名扬海内外的《忆》……他的很多民乐作品常闪耀在舞台上,刘长远对民族管弦乐创作越来越熟悉,对它表现力的掌握也越来越自信了。
然而,在这之前,刘长远对民族管弦乐的理解也有些偏差。他9岁开始拉小提琴,还坐过交响乐队,1985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198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获硕士学位;1992-1995年于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作曲系深造,获艺术大师文凭。这些经历使他掌握了扎实先进的作曲技法。虽然也写过一些民乐小重奏,但他对民族管弦乐还是比较陌生的,民乐也一直不像西方音乐那样能钻到他心里去。在八九十年代,像很多人一样,刘长远也曾觉得民族管弦乐音不准、节奏不准、声音偏小偏窄。直到2000年以后,面对写交响乐得不到演出机会,呕心沥血谱出的乐章仅上演一两次就被尘封在抽屉中的无奈现状,使刘长远深深感到作为作曲家的身份价值得不到体现,恰好此时指挥彭家鹏也总是鼓励他催促他写民族管弦乐作品,就这样,刘长远踏进了民乐领域。
渐渐地,刘长远发现'展示民族乐器本身的特色取决于作品'.民乐作为独奏和重奏形式非常好,但同时,作为管弦乐队,它诠释的那种柔美和张力更具韵味。因为中国乐器跟西洋乐器不同,西洋乐器音准稳定,但民族乐器善于表现变化音,有些还可以通过气息随心所欲控制音高。并且,民族管弦乐队也可以在节奏、音准上做到非常准确,关键在于指挥的要求。运用好中西乐队之间互补、相融的关系非常重要。
这让刘长远感觉进入了一个非常广阔的新领域。十余年光景,他不断挖掘民族管弦乐的特色。他有一个使命感——在世界音乐中证明中国作曲家能像西方作曲家一样对艺术做出贡献'.他希望不只自己这一代人这样想,需要一代代中国人去证明。他说:'中华民族管弦乐发展60多年,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它才刚刚开始。我们中国作曲家比较幸福,因为我们有民族管弦乐这片未开垦的土地。'
与肤浅对立,追求思想内涵深刻的作品
每个作曲家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有人喜欢突出色彩性的创作,有人喜欢描写民间风土人情,有人喜欢优美婉转的曲调,有人喜欢先锋派的无调性音乐。而刘长远创作的最大特征则是思想深刻、张力十足。
刘长远认为,'有思想性的音乐能给人带来更大的触动。'平时看起来,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但在他的作品中,却不时体现着严肃性。他喜欢在音乐中表现思想,表现人生哲理,让人听完音乐之后不禁深思。就像听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会思考什么是死亡,刘长远的《忆》让人想到伟大的母爱或者爱情,《抒情变奏曲》则寓意人生的沧桑变化。在刘长远的音乐中,这些对人生意义、人性情感的表达与思索时常流露。艺术哲学家阿诺德?豪塞尔指出:'严肃的、真正的、担负责任的艺术必定会卷入生命和人类存在意义之类问题的探讨。'历史的车轮也证明了这一点,载入史册的多是思想性、艺术性极高的作品,这样的音乐实际上才是真正的主流文化。
其次,音乐张力巨大,旋律独创也是刘长远作品的一大特征。弱的时候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到,强的时候疾风骤雨一般,慢的特慢,快的特快。著名作曲家、中华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刘锡津曾评论'刘长远的音乐极富>戏剧效果,给人以画面感'.它给人带来的触动和震动较大,易引人入胜。彭家鹏不止一次赞叹'刘长远所有的旋律几乎都来自自己的灵感,他是自己想出来的,这太难了,就像上帝告诉他的一样,每一部作品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声音,无法代替。'
刘长远的观点是:'人要追求不肤浅,肤浅的对立就是深刻。因为毕竟是严肃音乐,不是娱乐音乐,娱乐音乐是另外一回事。'但好在,他的深刻是考虑听众的,他从来不迎合不讨好听众,却想尽办法能让观众听懂。他主张作曲家必须要把民间的艺术提炼上升到人文的艺术,与专业相结合,又让听众喜欢,才能雅俗共赏,引领观众的审美品位。
用心挖掘乐队潜力,推动民乐向前发展
事实上,现在很多民族管弦乐作品都非常棒,但彭家鹏似乎对刘长远的作品'情有独钟'.在他指挥的音乐会中,几乎都会安排刘长远的作品,一首,甚至更多。这种偏爱缘于'刘长远不断把民乐的潜力和空间向前推动',这是刘长远的贡献和追求,同样也是彭家鹏的。
当前,中华民族器乐演奏家和指挥家贤者辈出,可是没有好作品,乐团难以提高。作为贯通中西的一流指挥,彭家鹏指出'刘长远的每一首民族管弦乐作品都是对乐队的飞跃提升'.刘长远特别用心地挖掘民族管弦乐内部的可能性,在民族器乐的演奏速度、演奏方式上挑战极限,他把民族乐器好听的、科学的东西写了出来。手法新颖,音乐语言和节奏型运用复杂,配器与技法应用现代又适度,极具时代感和表现力。虽然在每次排练过程中,彭家鹏和演奏员们都感觉很辛苦,但他们还是坚持要做,在尝试中不断突破自我。
至于怎么写好民乐作品,也是门艰深的学问。由于民族管弦乐队没有铜管,很多人都误以为民乐出不来非常有张力的、气势恢宏的场面。细心的彭家鹏发现,刘长远在处理作品矛盾冲突时,除了使用中乐的管乐以外,他把民族管弦乐团独有的弹拨乐发挥、调动,用弹拨乐的扫弦、轮指,像狂风急雨一样渲染氛围,效果同样令人震撼。因为看到中西两种乐团的发音、编制、和声、共振、思维方式、音乐语言等不尽相同,刘长远非常智慧的寻找到了中国民乐自己的创作方式,决不盲目照搬模仿西方音乐。
还是那句话,作品决定了民族管弦乐发展的未来。西方管弦乐经历了几百年发展,是各国作曲家共同创造的。试想,如果没有这些伟大的作曲家,就没有今天传世的经典之作,也没有那么多优秀的交响乐团。而中华民族管弦乐,目前只能依靠中国人自己来写。彭家鹏感慨:'如果多一点像刘长远这样用心想把民族管弦乐提升到国际水准的作曲家,我觉得中国的民族管弦乐发展能够缩短时间寻出一条非常科学的发展道路,迅速达到一定高度,在历史上,在国际上站稳脚跟。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但是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意义!'
文/李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