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教师资格笔试常考点-德育过程
会出题,但是相对的题量会少一些。这部分的知识点在考试的时候主要以客观题为主,但是主观题也会考查。这部分知识点在学习的时候需要大家能够抓住重点,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接下来主要针对德育过程的相关概念及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这两个重要知识点进行介绍。
知识点1:德育过程的相关概念
1.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这里的两个关键词就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也就是说德育的过程从本质来说就是这两个关键词,个体行为能够符合社会的规范,社会的规范又能够在个体身上有所体现。
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这一矛盾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它贯穿于德育过程的始终。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这里的一个重点内容,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就是学生现有的道德水平和老师要求学生达到的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例如:老师们要求学生们都能够成为四有五育的人,但是学生们的道德水平仍然较低。这就体现了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
3.德育过程的实质是教育者将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知识点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德形成的基础。道德认识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晓之以理”,我们每个人都知道随地吐痰是不对的,都知道把摔倒的老年人扶起来是高尚的,这就体现了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道德情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动之以情”,我们知道扶老人是高尚的,扶起来我们就会很开心,如果看到老年人摔倒了而不扶起来,就会心生愧疚,这就体现了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当我们有了这样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后,一般情况下我们也不会立马就做出选择,当我们真的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摔倒的老年人时,心中也会有一些挣扎,扶起来是很好,但是如果去扶会不会被讹诈,此时我们的道德意志就起了作用,帮助我们做判断。
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我们看一个人有没有一个良好的品德基本上不会去看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而是看有没有一定的道德行为,也就是我们有没有真正的扶老人起来这个行为。只有真正做出了道德行为,才真正体现出一个人的品德水平,所以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1)要注意全面性(统一性)德育过程具有统一性。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道德认识指导、控制和调节着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道德情感和意志又对道德认识的巩固和发展,道德情感的加深和丰富以及道德意志的锻炼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以促进学生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全面协调发展。
要注意多端性
知、情、意、行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思想品德的发展,德育要注意发挥四者的整体功能。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但是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此句易出现单选题。2.活动和交往中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1.认识性质的矛盾
这种矛盾是由于学生缺乏道德知识、经验而呈现出认识上的差距或产生的错误思想、行为与道德要求的矛盾,学生常常表现为“有错不知错”。解决这种矛盾,需要向他们反复讲解道德规范,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认识水平。
2.能力性质的矛盾
这种矛盾是由于青少年学生道德能力不强、未能履行道德要求而出差错产生的矛盾,学生常常表现为“犯错不自觉”。解决这种矛盾,必须引导学生注意总结生活经验和加强道德的实际锻炼,通过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和道德修养能力来解决
3.思想性质的矛盾
循道德规范犯了错误而产生的矛盾,学生常常表现为“知错也犯错”。对这种矛盾,要做到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认识自己思想与行为上的问题与错误,他们积极而认真的进行思想斗争,找出错误根源,并督促他们努力改正错误。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个体品德的发展与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长期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经常说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的就是这一点,我们个体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有耐心和毅力。
2.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个体品德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而是会经历一个迂回曲折、甚至暂时倒退的过程。德育过程的长期、反复、渐进性特点要求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地逐步发展他们的品德。必须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思想行为的反复,善于反复抓,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练习题】
1.【多选题】德育过程是()的过程。A.培养知、情、意、行
B.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 C.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 D.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1.【答案】ABCD。解析: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
盾积极转化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德育过程规律的另一种说法是: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2.【单选题】德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螺旋式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德育过程必须反复抓、抓反复。这里所依据的德育规律是()。
A.知情意相处因素统一发展规律 B.长期性反复性和渐进性规律 C.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D.在交往过程中形成品德规律
2.【答案】B。解析:个体品德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而是会经历一个迂回曲折、甚至暂时倒退的过程。德育过程的长期、反复、渐进性特点要求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地逐步发展他们的品德。必须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思想行为的反复,善于反复抓,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这体现了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3.【判断题】一般说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按知情、意行的次序进行。()3.【答案】×。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是因为社会的复杂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在进行德育的具体过程中要注意多端性。
第二篇:辽宁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考点命题:9.2德育的过程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辽宁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考点命题:9.2德育的过程
相关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2014辽宁教师招聘最新招考资讯
第二节 德育的过程
一、德育过程概述(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熬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二)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联系来说,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品德的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提出要求,依据学生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一)德育过程的结构
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教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构成德育过程的各要素之间有质的区别,它们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各不相同,彼此以一定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有组织的系统。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者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
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作为德育对象时,他是德育的客体;当他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成为德育主体。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学校德育基本内容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确定的,它具有一定的范围和层次。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将德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借助于一定的德育方法来学习、修养、内化德育内容,从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品德。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促使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的变化,这是一个矛盾运动过程。由于这一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才不断将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从而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这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化过程和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方面社会化的过程,是社会思想道德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间、各要素和各部分内部各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等。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这个矛盾需要通过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引导他们进行道德实践,把他们从原有的品德水平提高到教师所要求的新的品德水平上来解决。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学生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这几个因素简称为知、情、意、行。构成品德的知、情、意、行这几个因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是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它伴随品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判断积极或消极情绪体验好坏的标准,是看它跟何种品德认识相联系,以及它在“长善救失”中的地位和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它常常表现为用正确动机战胜错误动机、用理智战胜欲望、用果断战胜犹豫、用坚持战胜动摇,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各种于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的目标把品德行为坚持到底。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情感的外部行为和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一般的行为和经历多次练习所形成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受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调节,同时又影响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作用的。道德认识,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道德情感伴随道德认识产生发展并对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道德意志是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道德行为受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调节,同时又影响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其中,道德认知是基础、道德行为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是可以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形成一定品德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新生活的创造。因此,教育者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作德育过程的基础。活动和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人的品德影响的性质和作用不同。
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④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②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作为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③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它们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
(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
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要实现这“两化”,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思想矛盾和斗争。
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教育者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规律
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是一个无止境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考试题库:http://ln.zgjsks.com/html/jszg/kstk/
第三篇:2018山东教师资格笔试备考:教学组织形式-小学教育教学与能力常考点
2018山东教师资格笔试备考:教学组织形式-小学教育教学
与能力常考点
一、考情介绍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教育组织形式考查方式主要以单选题和简答题为主。单选题主要考查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特点,其中班级授课制为考试的重点,需要大家重点掌握,在这里,主要介绍教师资格证中常考的三种教学组织形式。
二、知识点讲解
1.个别教学制(单选: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由学生个人与适合个别学习的教材内容发生接触,并辅以师生之间的直接联系。它虽然也有一群学生,但没有固定的班级,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各不相同,每个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也无计划,随时随意决定学习什么和不学习什么。
其有别于个别辅导,前者是针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后者主要面向特殊学生,如后进生和优秀生。
(二)班级授课制(单选、简答)1.定义(采用最广泛和最普遍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它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制基本特点
(1)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2)按课教学。“课”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3)按时授课。把每一“课”规定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这个单位时间称为“课时”,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
班级授课制用三个字简单概括:“班”“课”“时”。(单选)3.班级授课制的产生和发展(单选)(1)产生标志:1632 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
(2)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 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4.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简答)(1)优点
①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②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③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④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2)不足 ①难以因材施教;②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③缺乏灵活性。
5.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现场教学(单选:考查与班级授课制的关系)现场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社会生活现场和其他场所,通过观察、调查或实际操作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6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单选:考查与班级授课制的关系、概念)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可以节
约师资力量、教室和教学设备等。复式教学是由于一定地区的教育条件和经济条件落后或不平衡而产生的,它利于普及教育。
(三)分组教学(单选)又叫分层教学、能力分组,指在按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也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一般可分为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1.外部分组: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照学生的能力或者学习成绩编班。(考查概念,举例:校内分组)2.内部分组: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照学生的能力或者学习成绩编组。(考查概念,举例:班内分组)真题演练
1.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个别教学制 B.班级授课制 C.复式教学 D.分组教学
解析:选B。班级授课制是按照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1)优点①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②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③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④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2)不足①难以因材施教;②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③缺乏灵活性。
2.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是()A.个别教学制 B.班级授课制 C.复式教学 D.现场教学
解析:选C。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现场教学。
第四篇:2018幼儿园教师资格笔试归纳总结
2018幼儿园教师资格笔试归纳总结
模块一
学前儿童发展
1认知发展学说
代表人物是瑞士皮亚杰。他认为,(1)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包含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概念。
(2)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及主要特征: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物体恒存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出现语词或其他符号;不守恒;泛灵论;自我为中心
③具体运算阶段(7~12岁);思维可逆;守恒;去自我中心
④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2社会学习论
代表人物是班杜拉,他认为:
(1)强调观察学习
(2)重视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
3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1)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
(2)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
(3)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4)情感由易外露开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
(5)个性开始形成,向稳定倾向性发展
4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
影响婴幼儿发展的因素可以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其中客观因素包含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生物因素是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与基础,制约了婴幼儿发展的可能性,包含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两个内容。社会因素包含环境和教育,它使幼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主观因素是指婴幼儿自身的心理和活动,它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5幼儿初期(3—4岁)的年龄特征
(1)具备初步的生活自理
(2)认识依靠行动
(3)情绪作用大
(4)爱模仿
6幼儿中期(4—5岁)的年龄特征
(1)活泼好动
(2)具体形象思维开始
(3)开始接受任务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7幼儿晚期(5—6岁)的年龄特征
(1)好问好学
(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芽
(3)开始掌握认识方法
(4)个性初具雏形
8幼儿记忆的特点
(1)以无意识记为主导,有意识记逐渐发展
(2)以机械识记为主导,意义识记逐步发展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记忆的恢复现象
(5)回忆的发展
9幼儿记忆能力的培养
(1)激发兴趣与主动性
(2)丰富生活经验
(3)培养有意记忆
(4)教授记忆策略
10幼儿想象的特点
(1)无意想象占主导地位,有意想象逐渐发展。
(2)再造想象占主导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3)想象的内容由贫乏、零碎逐渐向丰富、完整发展。
(4)容易把现实与想象混淆,有夸大与虚构的现象。
11幼儿想象力的培养
(1)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积累想象的素材。
(2)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想象的主动性。
(3)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创设想象的情境。
(4)充分利用文学、艺术等形式,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5)鼓励大胆想象,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
(6)教给幼儿表达想象形象的技能技巧。
12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1)为幼儿创设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的机会
(2)教学活动中突出具体性、形象性
(3)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4)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
(5)重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13幼儿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其中第1、3点要能展开说明)
(1)情绪的社会化
①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②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③情绪表达的社会化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
(2)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
(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①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②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③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14幼儿情绪培养的方法
(1)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
(2)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情感
(3)成人的情绪自控
(4)正确疏导幼儿的不良情绪
15气质的类型及对应的教育措施
(能结合题干进行分析,多用于材料分析题)
根据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及灵活性的不同,一般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及抑郁质。
(1)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因此,要培养其勇于进取的精神,防止其任性。
(2)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因此,要培养其开朗乐观性格及稳定兴趣,防止粗枝大叶。
(3)粘液质:稳重有余而又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因此,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防止他们墨守成规。
(4)抑郁质: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懦、孤独、行动缓慢。因此,要培养其自信心,防止孤独。
16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1)幼儿自身的特征。
(2)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
(3)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17达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做法
(1)消除幼儿对教师的恐惧。
(2)让幼儿学会如何尊重他人。
(3)与儿童共同制定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
18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1)社会生活环境
(2)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
(3)移情
19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2)首尾规律
(3)近远规律
(4)大小规律
(5)无有规律
20如何在实践中提高幼儿的言语能力?
(1)有目的、有计划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发展幼儿言语能力的重要途径
(2)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
(3)把言语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
(4)教师良好的言语榜样
(5)注重个别教育
模块二
学前教育原理
21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1)
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
(2)
阶段性。
(2)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4)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22我国幼儿园的任务
(1)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2)为幼儿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23蒙台梭利教育理论
(思想论点既可以整体出题,也可以单独出题。)
(1)儿童的心理发展观
(2)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
(3)教师的作用: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
(4)幼儿的自由和作业的组织相结合的原则
(5)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
强调感官教育,并制定一些教具。
(6)对蒙台梭利教育的缺点和贡献(简答):
①缺点:①偏重智能而较忽视幼儿情感的陶冶;②其感觉教育教具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过于狭隘、呆板,操作法过于机械等等;
②优点:重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重视幼儿的自主性和自我学习,重视环境的作用,以及她对教师作用的观点等等,无论在蒙台梭利时代还是在今天,都具有不衰的生命力。
24福禄贝尔教育思想
(1)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
幼儿的行为是其内在生命形式的表现,命令式的、强制的、干涉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发展是无效的,而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重视幼儿的自我活动。
(2)游戏理论
福禄贝尔是第一个阐明游戏教育价值的人,他认为幼儿是通过游戏将内在的精神活动表现出来的;他强调游戏对幼儿人格发展、智慧发展有重要意义。
(3)协调原理
让孩子和周围的环境、社会、自然结合,协调一致。
(4)亲子教育
他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为母亲们开办的“讲习会”,后来还专门写了一本《母亲之歌与爱抚之歌》
(5)儿童的本能
教育的任务在于促进儿童内在本能的发展,以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6)教学即生活
强调只有当家庭与学校生活一致时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25陈鹤琴教育思想
(思想论点既可以整体出题,也可以单独出题。)
(1)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儿教育,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
(2)教育观:教师必须“以自动代替被动”,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
(3)“活教育”思想
活教育的三大目标是——①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②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③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①教育目标: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应当是育人,培养那种身体健康、能建设、能创造、能合作、能服务的“现代中国人”。
②教育方法:“做中教,做中学”。
③教育内容: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
④教育原则:尊重幼儿的主体性,重视幼儿动手动脑,重视直接经验的价值等思想,奠定了幼儿园教育原则的基础。
(4)幼儿园课程理论
①课程的中心---大自然、大社会的环境
②课程的结构:即“五指活动”。陈鹤琴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等五项,但这五种活动是一个整体,如人的手指与手掌,手指只是手掌的一部分,其骨肉相连,血脉相通。
③课程的实施:强调以幼儿经验、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选择教材的标准;反对实行分科教学,提倡综合的单元教学,以社会自然为中心的“整个教学法”;主张游戏式的教学。
(5)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26学前教育的特殊原则
(可整体出题,也可把3、4点单独拿出来论述)
(1)保教合一的原则
(2)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3)教育的活动性和直观性原则
(4)生活化和一日活动整体性的原则
27幼儿教师的职业角色特点
(1)教师是儿童一日生活的支持者、引导者和组织者
(2)教师是儿童社会沟通的中介者
(3)教师是社区资源的整合者
28幼儿教师必备的能力
(经常用于材料分析题)
(1)观察力
(2)沟通的能力
1.教师与幼儿的沟通:①非语言沟通
②言语的沟通。
2.教师与家长的沟通:①了解家长②与家长交流的技巧③与家长的情感沟通
3.促进幼儿之间的沟通:①幼儿之间的口语沟通②幼儿间冲突的解决。
模块三
生活指导
29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教育意义
(1)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2)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是全面完成幼儿园教育任务的保证
第五篇:2018河北教师资格备考:幼儿《指南》中的常考点
什么是《指南》呢?《指南》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简称,《指南》是为了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而制定,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教育建议部分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指南》属于法律法规部分的内容,在历年的教师资格笔试考试中,法律法规部分所占比重变动比较大,分别为:2016年上占6%,2016年下占17.33%,2017年上占6%,2017年下占4%,2018年上占31.33%。可加,考察低峰为4%,高峰时高达31.33%,试卷占比将近三分之一,因此,法律法规也应引起各位考生的重视。那么,《指南》作为法律法规的一部分,通常会以怎样的题型进行考察呢?哪些内容又是常考点呢?在这儿,我为大家呈现部分试题:
【2014上】3.幼儿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途径是()。A.人际交往 B.操作练习C.教师讲解 D.集体教学 【2014下】7.幼儿学习的基础是()。
A.直接经验 B.课堂学习C.间接经验 D.理解记忆
【2015下】1.下列哪一种不属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倡导的幼儿学习方式?()。
A.强化学习B.直接感知 C.实际操作 D.亲身体验
【2016上】8.教师在幼儿书写准备的指导中,不恰当的做法是()。A.用图画和符号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 B.书写自己的名字 C.养成正确的写画姿势 D.学习书写常见汉字
【2016上】9.为了让幼儿在户外活动中能一物多玩,最适宜的方法是()。A.教师集体示范 B.幼儿自主探索 C.教师分组讲解 D.教师逐一训练 【2016上】10.在“秋天的书”美术活动中,教师不适宜的做法是()。A.让幼儿按照教师的范画绘画 B.组织幼儿观察幼儿的树 C.提供各种树的照片组织幼儿讨论 D.引导幼儿观察有关书的名画
【2016下】6.科学活动中,教师观察到某幼儿能用数字、图表来记录和整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该幼儿最可能的年龄是()。
A.6岁左右 B.5岁左右 C.4岁左右 D.3岁左右 【2017上】6.对幼儿学习品质的正确理解是()。A.活动过程中的态度和行为倾向 B.活动过程中的学习速度 C.活动过程中的知识积累 D.活动过程中的道德品质
【2017上】7.幼儿园环境创设中,使用易于识别的生活行为规则标识图,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美化环境 B.便于幼儿看图说话
C.便于幼儿认识各种符号 D.便于幼儿习得生活技能和行为准则 【2017上】9.下列最能体现幼儿平衡能力发展的活动是()。A.跳远 B.跑步 C.投掷 D.踩高跷
【2017下】9.一般情况下,哪个年龄段的幼儿能结合情境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设等关系的相对复杂的句子()。
A.托班 B.小班 C.中班 D.大班
【2015下】11.为什么不能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作为一把“尺子”与衡量所有的幼儿?请说明理由。(15分)【2016下】11.简述幼儿社会学习的指导要点。
【2014下】13.在幼儿园领域教育活动中,为什么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请结合实例说明。
从上述试题可以看出,历年来,《指南》部分主要的考察方式为:
一、在考察题型方面:分别为单选、简答、论述,而其中考察频率最高的题型为单选。
二、在考试内容方面:
1.单选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宽泛,比如: ①各个年龄阶段的目标、各领域的目标:
例:科学活动中,教师观察到某幼儿能用数字、图表来记录和整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该幼儿最可能的年龄是()。
A.6岁左右 B.5岁左右 C.4岁左右 D.3岁左右
【答案】A。解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5~6岁幼儿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
②数字类的题目:
例:我国的《纲要》和《指南》都指出,要保证幼儿每天不少于()的户外活动时间。A.1.5小时 B.2小时 C.2.5小时 D.3小时
【答案】B。解析:《规程》规定:在幼儿园,幼儿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寄宿制幼儿园不得少于3小时。
③目标之前每个领域的总概述:
例: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是幼儿()学习的核心。A.数学 B.科学 C.文学 D.语言 【答案】B。解析:A数学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有基本的数学认知;B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CD文学活动属于语言领域的活动主要发展幼儿的听.说的能力,而非探究能力。
2.简答题更容易在说明部分和指导要点出题;3.论述题也容易在说明中第四条“实施《指南》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部分出题。因此,综上,在复习《指南》这一块的内容是,需要注意说明部分第四条,各领域的小目标,表格里面的数字部分的内容,以及指导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