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再谈对生物新课改的认识
编辑:风吟鸟唱 识别码:11-865853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09 10:39:5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再谈对生物新课改的认识

再谈对生物新课改的认识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生物探究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

探究 教学过程 认识误区

新课改早已深入,生物课堂的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不同的教师对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理解有所不同,使生物课堂教学陷入了一些认识误区,给生物新课改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应引起大家的注意。所以,结合我16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其他生物教师教学过程的观摩,我觉得有必要大家再探讨一番。比如:

问题一:模糊不清的角色定位

现在的新课改倡导探究性学习,尤其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对此,一些教师产生了误解,觉得教师的主导性不重要了,所以课堂上宁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也不想大包大揽。最后反而找不到自己的位臵,其主导作用大大降低。主要表现为:第一是讲课时间少。一位教师在讲“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一课时,讲课仅用12分钟,其余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己去理解。结果要讲的没讲,而学生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效果甚微。第二是没讲不透。比如一位教师在讲“血液循环的过程”时,对心脏和血液的变化这两个关键提得少,致使部分学生对此的理解模糊不清。结果是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难点没有得到很好的突破。第三更多的练习。有些教师认为多多的练习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紧张讲完后就给出大量的习题,结果学生在对基本概念尚未理解透,习题做不对,或者不会做,效果差强人意。

其实,现在的新课改课堂教学并没削减教师的讲解,反而是重视教师的讲解,关键是怎麽讲,讲什麽。我们倡导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不是要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一些的要求,也就是熟悉教材,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突出,还要注意讲解的方式,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讲解和练习相结合,做到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互动等。由此可见教师的重要性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是更加强化了。

问题二:过多的探究形式

新课改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作为重要手段,其目的是想从很大程度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但是不少的教师对此产生了误解,好像是每课都要探究探究,结果事与愿违。如:一是形式化的探究活动。一位教师在进行“探究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学时,把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先看课本自己探究,然后由一组提出问题,另一组作出假设,教师来举例,学生去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中,学生进行得非常热烈。这样的探究学习,其实有些过于形式化,并未能解决实质问题,学生也不能真正学到东西。二是不合适的探究学习内容。如在对“神经调节”和“神经反射”等抽象概念的教学中,一开始就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学习,结果当然是收效甚微,最后教师还得重新讲解。对这种在无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探究,实属浪费时间,并且还让学生产生了一些模糊认识,造成教师讲解时更加耗时费力。三是觉得在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就是探究学习。如“消化”这一节的教学中,先提出问题:(1)根据结构模式图,消化系统有几部分组成?各有什麽功能?(2)比较肠和胃的形态结构。(3)小肠有什麽功能?然后根据问题去探究学习。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肯定是忙于在课本中寻找问题答案,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进行讲解,最后是把探究学习演变成了先学后教的结果。其实,探究就是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它与解答问题不同,教师在让学生获得正确结论的同时,体验到探究问题的过程。如果从提高学生能力上来说,探究的过程比获得结论更重要。第四是采取了完全放任式的探究,或者是只“放”不“收”。有些教师缺乏正确认识新课改中的探究学习,以为学生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很多的教学内容,甚至是重点和难点都交由学生去探究,认为这样即可减轻教师对课堂内容的填鸭式教学,又体现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另外,还有的教师在探究学习过程组织得力,但对探究的最终结果总结性不到位,没有得出一个完整的结论,使探究功亏一篑。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并不是要求所有内容都让学生去探究,也不是完全的放任自由,反而要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下进行探究。也就是说,让学生探究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和意义有所降低,相反,对教师要求更高了。

问题三:过于追求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新课改实施后,教师们积极探索新的教法,也取得很好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过于追求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课堂教学表面华而不实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一是提问上。比如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齐声回答“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等。或者认为多提问就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于是一节课提问N次;还有就是提问时教师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等等。所以觉得,这样的提问,不但无法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会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降低教学效率。二是过于重视小组讨论。有教师认为,多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就可以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不管有无必要都让学生讨论一番,以此显示所谓的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化。其是结果不但浪费了教学时间,更耽误了本次课重难点内容的讲解。第三是各种教法大杂烩。这是很多新课改中课堂教学的通病,都想在一堂课上就把新课改精神诸多方面都体现出来。如“血液循环”教学中,其重点内容是“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过程”。但有的教师随意性大,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如安排小组讨论:血液循环系统有哪几部分组成?血液是怎样形成的?等等;然后安排习题让学生练习;再接着进行主动探究:大胆猜想心脏的功能与血液循环之间的关系;然后多媒体课件投影:心脏的结构模式图、血液循环的过程…….这堂课的教学活动确实很丰富,但仔细分析后,就难免觉得其中有的不需要,有的跨度太大,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究难度较大,甚至淡化了课堂重难点内容的教学,结果是不但教学任务完成不好,而且学生的能力也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所以说,新课程课堂教学不单单是活动形式的多元化,更关键是要重实效,有实效。

问题四:过多依赖多媒体教学

大多数的优质课、公开课评讲,无一例外都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确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直观、形象地展现抽象难懂的知识内容;能丰富信息内容,扩展课堂容量,大大提升教学效果。但不当使用,则是恰得其反。比如用课件主导课堂教学,从始到终,几乎没有板书,其内容几乎都在课件上,教师只需按照课件程序播放,一节课下来,学生们犹如看了一场“电影”。这样一来,教学课件由辅助性质变为主宰,喧宾夺主。还有是了生物实验。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是必要的,但有些教师图省事,把一些实验操作也用课件取代。如“显微镜的使用”,实验的确“完成”得很好, 条理清晰,操作正确, 省时省力。但学生只看而没有接触实物,没通过实际操作的感受,实验能力无法提高。再者是课件代替了师生的互动,教师用课件代替了讲解,没有提问,没有讨论,缺乏启发和引导,现成的习题答案,无需交流反馈,教和学基本上由课件来替代。还有就是滥用视听效果。有些教师在课件中采用了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动画、音乐、影像,导致学生无法专心教学内容,根本无法达到我们想要的教学效果。

种种看来,我们在新课改的实施中一定要注重实质,注重其内涵, 教学实情与学生相结合,灵活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对具有可实际操作性和高效性的教学方法加以使用,从而避免生物课堂教学陷入认识的误区。

第二篇:对新课改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新观念

——结合小学实习谈对新课改理念的认识

课程改革就是相对于旧课程、传统教学所做的改革。它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新课改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新课改下的学生观

学生是主动发展中的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发展中的人是幼稚的,容易犯错的,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接纳、宽容;发展中的人,蕴含着巨大的潜能。促其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格外的关注,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让其张扬个性,展示生机。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学应分外珍视他们对材料的多元反应,分外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师不再是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再是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的线路,而是以学定教,合作探究;面对发展中的人,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和智慧的启迪;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看着是一个可以无限开发和整合的资源库。

二、新课改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不单是学习的伙伴,还是主动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交流的主体。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成功的喜悦,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这意味着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的是主持人、演员、裁判员、教练员的角色。

在实习的时候,有一位教师在上《坐井观天》的拓展部分时,准备先说后写,就提问学生:“同学们,青蛙想不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啊?”学生都说“想”。“对,那青蛙跳出来以后它会怎么样呢?”老师想引导学生说:青蛙跳出来以后看到天有多大、多蓝,外面的世界有多美,可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它又跳回井里了。”老师笑着说:“你的想法真独特!”到了写作阶段,在文中写道:“青蛙高兴地跳出进口,它抬头看看天污蒙蒙地一片;再看看远处,烟囱里浓烟滚滚,直冲云霄;又看看近处的池塘,水污黑污黑的,一股刺激异味扑鼻而来。青蛙想想,还是回到井里安全,不如跳回去吧,于是青蛙又跳回了井里。”

以上案例中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观。案例中学生未按照老师预定的思路说,独老师尊重了学生,但未鼓励学生独特的见解。在新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将扮演一个新的角色,他需要放下权威,以博大的情怀去呵护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在学生犯错时,教师要做的不是责备,或任由同学取笑,而是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上支持源。在课堂中,最具有个性的学生什么样的见解都可能产生,如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时,学生提出邱少云在火烧时他身上的炸弹、手榴弹没爆炸吗?在上朱自清的《背影》时有学生就问:父亲越栏杆不是违反交通规则吗?传统的教师观,教师就是圣人,说什么,学生做什么。而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关注学生的感受,教师不再是施教的权威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同样教师对学生的这种态度观念改变了,学生对老师的态度观念也会改变,即学生观的改变。学生没有了不敢接近老师的恐惧感,而在内心深处把老师看成是自己的一个大朋友、好伙伴,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求知。这样就乐于将自己所思所想向老师、同学表白,敢于向教师、教材质疑。教师对待学生,学生对待教师的态度观念改变了,那教师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也会发生改变。

三、新课改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

新课改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有这样一个案例:老师正在指导学生看图作文:第一幅图上小黑猫和小白猫在桥上看鱼。第二幅图上小黑猫跳下河去捉鱼。第三幅图老师别出心裁地只用一个“?”孩子们看完第一、二幅图后很想知道结果,好奇心难以控制,老师只给一个“?”还反问学生:“你们说结果会怎样呢?孩子们的思维就像开了闸的水,滔滔不绝。这个案例体现了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学习时间的安排方面,学生应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较多的时间用于独立学习活动和研究活动;二是在学习效果方面,学生知识的获取应当主要依靠自主地学习,并参加一定的研究活动,来获取些第一手知识。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当然这种学习模式有两个必要前提,即学习者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教育机制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确定一个目标,尊重学生选择,激发儿童积极性。

新课改应该就是有效的教育——向课堂要质量。我们所提倡的“减负”“素质教育”“新课改”等可归根结底为一句话:向课堂要质量。所以无论我们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我们都要想这样设计效果是否最好。新课改理念是转变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按照新课改提出的新的方式去教学。“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终身发展”这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我们要将改变教师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关注学生发展和师生平等对话等理念渗透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把新课改落到实处。

第三篇:浅谈对高中化学新课改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高中化学新课改的几点认识

打开高中化学新教材,可以发现原有的知识体系已被打破,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使课堂教学自然延伸到了社会、生产、生活和科技等现实领域。新颖丰富的学习内容引人入胜,这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给人以面目全新的感觉。但是许多学生在进入了高一后,对化学的学习产生了“不适应症”,出现了学习化学困难的现象,对高中化学的学习信心不足,给高中教学带来了难度。教师如何遵循教学规律,使学生学好高中化学,把握使用好高中新教材。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探索教学模式,把握教学尺度,培养科学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倡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学习,参与实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新的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理念,力求体现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以课本为基础,倡导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堂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更要远离“一步到位”和“题海战术”。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尝试:

1、重视探究性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动力,它可以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化为激活状态。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喜爱学化学,从而发挥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加强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手段。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所以实验是实现中学化学教学目的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贯穿于中学化学的全过程。旧教材验证性实验偏多,探索性实验偏少,二者比例关系失衡,导致各自的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新教材在此下了大力调整,创设了一些新的化学实验形式,如“生活化学实验”如:天然水的净化、海带中碘的测定及“家庭小实验”等,同时创设了“趣味实验”这一新的化学实验形 1

式,并注意总结、梳理已有的一些做法,使趣味实验系列化。如“指纹检查”、“滴水生烟”、“吹气生火”等。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收集课题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运用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整个过程由学生自由、独立、开放的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而教师则真正成为学生探究的引导者、鼓励着、支持者。这样不仅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关系,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2、注重开展讨论式教学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过程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教师要有较强的课程资源意识,及时捕捉、利用生成性的教学资源。“交流研讨”活动中,师生、生生互动,最易生成教学资源。学生活动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显得比较“涩”,在艰难的探索中出现的种种困难,都可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切忌不要为了表面的顺畅而造成“滑过”现象。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归纳总结的习惯,而且能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和方法解释和解决化学问题的思想意识,学生还可领悟到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在讨论问题的教学中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间平等的思维碰撞,要让学生体验到“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从教师和其他同学身上学到研究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3、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思维、记忆等能力之上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具有独立的探求新知识的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高中阶段开始,教师就应着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法和给予方法指导,矫正在初中阶段形成的不良思维定势,重视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注意科学方法的训练,以达到素质教育重在开发人的身心潜能,以提高、完善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新教材在内容、难度上已大为降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一讲到底”的旧模式,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充分利用插图、注解、阅读材料、选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的志趣 图文并茂是新课程化学教材的重要特点之一。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它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实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意识引导学生观看插图、注解,帮助学生理

解教材内容,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材料、选学内容以及一些科普读物,并交谈读后感,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展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能力,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充分利用新理念、新教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在应试教育条件下,学生处于受支配的地位,在学习中循规蹈矩,不礅越雷池半步,这种“不是习惯的习惯”紧紧地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制约了化学教学的发展。所以要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就必须打破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渴望创新,追求创新,参与创新。

1、用学科整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改中提出了“学科整合”的理念,使化学学习成为以探索化学规律为核心,以发现科学技术、社会生态、日常生活等的现象为外延的放射性学习过程,这为学生化学创新素养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科整合”的理念,建构了知识间的紧密连接,形成了信息的互补融合,学生打破了学科的界限,畅游于不同的知识领域,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基础。

2、用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探究的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模式,形成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应当注重让学生“在兴趣中探究,在自主中学习”,带给学生一种创造的激情。

(二)、用立体的、多变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创新情趣

现代的教育手段使教学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用,由文字到声音、图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带给学生的除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创造的意识和空间,有助于课堂教学走进生活,走向科技。例如在学习《原子的构成》一课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看不到、摸不着的原子结构模型以及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模拟运动,丰富的画面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学生在欣赏中由宏观世界进入了微观,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同时还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走上讲台,用课件、绘画、实验等自己喜欢的形式发表自己在学习中的真切体会,从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以及在创造背后所隐藏着的鲜明的个性。

立体的、多变的教学手段的应用,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设了超时空的化学课堂,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丰富的化学知识,更能够陶冶情操、感受生活、感悟世界。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情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尊重学生的创新个性。

蔡元培曾说:“知教育者,与其尚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可见,抒心灵、展个性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创新能力强的人,一定是获得良好个性发展的人。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创新个性,提供张扬个性的自由空间。

化学教材中所选实验,多是基本操作,但每个人对于实验的设计和评价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讲解新课之前,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智慧对课题中的实验进行设计、评价,而创造的灵感就在其中闪现。例如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在气体实验室制取的思路和方法指导下,学生自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制取等内容后,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能否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用硫酸代替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及其原因。让学生在分组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这样一环扣一环,步步设疑,步步深入,步步点拨,使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探索,设计方案,充分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创造个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们在实践中思索,在思索中创造,不仅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而且进一步认识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学到了书本上所缺少而生活中真止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展研究性学习,结合化学学科的自身特点,进行研究性课题的研究学习,这是新教材的一个特色。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研究性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成了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由单纯接受教师传授间接知识转变成了自由学习,主动探究,大量获取直接经验的学习主体。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调查、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归类、综合、提炼、分析研讨,撰写论文报告。同时我们教师更应该注重将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意识带进课堂,如:在焰色反应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联想到舞场布景的烟雾到底是什么?我不直接回答他们,而是顺兴而上,抛出小课题--场景探迷,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查找资料、市场调查、购买药品、制作家庭小实验、撰写出小论文。

研究性课题的实践操作过程,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以发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渠道获得知识,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聪明才智得到了展示,感受到了学习研究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志趣、态度和初步方法,使学生体验过程,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这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终身学习的方法,还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我们要适应新形式下的教育制度和新教材的实施,认真学习和研究新大纲,切实把握新大纲所确定的教学要求,把握教学内容和深度。不断钻研教材,全面把握初、高中教材的知识体系,加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使知识体系化、网络化。使刚进入高中学习的高一学生立足于教材、注重基础、培养能力、开展研究性课程、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综合素质。

第四篇:对新课改的认识与思考

学习昌乐经验课改初见成效

孝义市第九中学

伴随着我市课堂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我校教师正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潮流之中,并积极参加市局组织的赴山东昌乐二中学习培训,回来后,开展了大学习、大讨论,多次开会研究,明确了我们的课改思路是:将全国先进学校的课改经验与九中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扎实工作,稳步推进,努力走出一条适合九中的课改之路。

一、解放思想,更新理念,为课堂教学改革营造良好氛围。

课改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理念。为此,我校共投入15万元,先后派出三批44位教师赴全国课改名校——山东省昌乐二中学习、培训。全体教师带着责任、带着问题,虚心求教,用心实践,积极交流,总结反思,受到了培训部及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学习期间,我校教师积极在昌乐二中课堂上实践演练,王建兵老师《灰色的天空与精彩的故事》还入选《中国教师报》高效课堂资料汇编中。老师们积极听课,多渠道、多方式搜集资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接受了“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洗礼。昌乐考察返校后,学校组织了五场汇报会,任莉莉、乔敏、刘彩英等老师的发言博得了与会领导和教师的一致赞扬,所有的老师都为昌乐二中的“活教育”、“精彩故事”感到震撼。大家思想解放了,理念更新了,人人决心做课堂教学改革的排头兵、冲浪者。单单教师更新理念还不行,学生和家长的理念也要更新,昌乐回来后,学校整理昌乐的课改资料,以班给学生讲昌乐学生的学校生活、学习习惯、课堂表现,给学生观看昌乐二中的课改宣传片、课堂实录、“活动”德育、读书活动等,通过文字和视频资料,教育、熏陶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感知新课改的氛围,认识新课改对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作用。

家长队伍对新课改的支持,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学校借期中考试的东风,开了一次家长会,各班精心准备,以课改为主要内容,学生自行组织,采取多种形式,感染、说服家长,各班的家长会,或学生现身说法,让家长明白课改的好处;或让家长看本班学生的课堂视频,知道自己的孩子出色的表现;或让家长充当组长及组员的角色,互动交流,体验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及收获,有效地提高了家长对课改的支持率、配合度。1

二、强化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的课改研究能力。

1、以编制导学案和教案为抓手,强化集体备课。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线路图”。导学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各个环节,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力。我校为了提高导学案和教案的质量,一是各学科根据教学进度,以教研组制定出了集体备课计划,确定了集体备课的时间、地点、内容等;二是根据学习内容,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主备人提前备课,集体讨论研讨后主备人二次备课,由教研组长审稿、定稿;三是有效利用人才资源,发挥集体智慧,学校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经常到同学科各教研组中,进行培训、指导、参与集体备课。四是邀请市教研员进行教材培训,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掌握有效的教法学法。今后,我们将继续坚守我校集体备课的教研习惯,并不断提高集体备课的效率和质量。

2、校领导教研重心下移,追踪常态课。昌乐学习回来后,学校领导更多关注的不是经过精心包装的粉饰型的特殊课堂,而是关注鲜活的、原生态的本色课、常态课。一是校领导追踪听课,凡是赴昌乐学习回来的教师,任校长一个个追踪听课,了解研究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策略的变化,了解研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二是校领导巡课、看课,一个一个教室巡查,一节一节课巡查,看课堂上学生的展示点评、互助合作、学习激情等。走进本色课、常态课,触摸到了师生的常态交往,发现了教学中某些共性化的问题,撷取到了显示教学本质的个案,为有效、有针对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找到了突破口和切入点。

3、建立“课改孵化室”,强化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教研手段,三年来,我们循环滚动地搞课例研究,逐步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近期,学校建立了两个“课改孵化室”,目的是为了高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孵化室不是“实验室”,不是试验行与不行,而是认定能行,有值得推广的好方法,让参与者受到“孵化”。校领导从常态课中发现优质课,学校统筹安排在孵化室上课,让老师们去讲,去品,去比、去研究。不少老师学习昌乐的经验,吸收昌乐的课改营养,活学活用,“孵化”出了一节节适合自己教情、学情的优质课。如王建红、王艳红、郭张英等老师的课,受到了市教研室老师的高度评价,堪与昌乐二中教师媲美。各教研组以这些优质课为典型案例,通过说课、评课,深化课例研究,进一步提升了我校课例研究的实效性。现在我们仅仅是开始,今后还要在“孵化室”多比课、赛课、评课,以赛促改、以评促改。此外,在

2课例研究的基础上,学校还建立了课堂教学评价的长效机制,每学期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统一打分评比,划分等次,以促进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水平。

三、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了通向高效学习的桥梁。

小组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走向高效学习的关键,所以,教师要重视小组建设与管理,始终抓住小组评价这一杠杆,撬动小组的活力,培养小组成员的规则意识,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昌乐学习返校后,各班重新科学合理地构建学习小组,营造了浓厚的小组文化氛围,定期有针对性地对学习小组长、学科组长的工作进行培训、指导,每个学习小组每周组织一次反思,反思本小组一周来的表现,对照小组目标、组规组约,找出自己的差距和努力方向。

小组健全了,合作学习的魅力也凸显了出来,学生真正动起来了,课堂真的活起来了,激情真的点起来了。课堂上,学生充满自信和激情,能充分地表现出自己的理解、看法和观点,互帮互助,积极展示点评,用心去体验合作竞争的魅力,用心去感悟团队的力量,充分享受合作成功的快乐,体验自我价值的实现。小组之间,教师能始终抓住评价的杠杆作用,通过及时的点评、小组评价调动每个学习小组的积极性。现在,各科老师课堂上的小组评价机制已经健全,评价程序及方法也能驾驭。

四、树立大课改意识,创设课改的立体环境。

昌乐二中课改的成功,不单单是高效的课堂教学,它的学校文化、ISO9000管理体系、海量阅读、“活动”德育、八环节学习法等,都是课改成功的强有力支撑,与课改工作相得益彰。为此,我们必须树立大课改观,创设课改的立体环境。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做了初步尝试。

1、《学生成长日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我们效仿昌乐二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计划本——成长日记。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制订计划的习惯,凡是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都要做好非常详细的安排,一项一项完成落实。因为是刚刚开始尝试,要求班主任一定要做好具体的指导、帮助和督促工作,确实让成长日记起到学习导航的作用。

2、疯狂诵读,有利于改变学生人生的宽度。昌乐二中的海量阅读,令人震撼,我们不敢谈海量,但能尝试大量,学校经过研究,暂时确定开展“疯狂诵读”活动。一是

3时间上给予保证,每天早晨有一个专门的诵读时间;二是有专门的阅读教材——《语文晨读》,从周一到周末,每日均配备内容不同的体例,周一背经典诗文,周二诵美文诗文,周三记精品成语,周四读名人故事,周五赏中考佳作、名家名作,周末知千古历史;三是语文教研组以年级定出诵读计划,以年级或以班组织读书活动汇报会。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会使学生达到理解文化、提升品位、开拓思维、综合提高语文读写能力的目的。

3、特色课间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意志品质的锻炼。昌乐的课间跑步,是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的课间操与之仍有差距。为此,学校特派体育老师去昌乐学习考察。近期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效仿昌乐的跑操进行训练,二是新教了一套韵律操,三是狠抓出操收操的质量,四是注重每次操后各班的总结整顿工作。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我校的课间操又提升了一个档次。

4、民主科学的班级管理,给课改创设了一个和谐积极的学习生活氛围。听了昌乐二中现代班级管理介绍,可以看出这是魏书生“民主科学”的班级管理思想的升华。因此,我校继续坚守三年来一以贯之的班级管理办法,同时又注入了昌乐先进经验的新血液,如:家庭式的班集体建设、爱和尊重为主旋律的师生关系、充满温暖和亲情的生日榜、现代班级文化建设、“法治加情治”的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等。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创建一个个民主、科学、和谐的班集体。

建校三年来,我们一直在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一直在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效率,正是由于全校上下的孜孜以求,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稳步提升,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课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们仅仅是迈开了第一步,现在所做的都微不足道,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还需要不断地学习、研究、总结、反思。我们要在坚守自己已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潜心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创造性地、脚踏实地地做好各项工作,为推进学校课改进程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对新课改的认识

对高中数学新课改及其高考变化的认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纷纷对本国的教育作出重大改革。对比世界各国的数学教育课程改革,回顾我国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分析我国数学课程中的优缺点,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显然是社会发展、数学发展、教育发展的必然,是“与时俱进”的体现。

202_年,我国正式实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202_年我省加入了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行列。对比新旧课程,我们不难发现新的数学课程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冲击并挑战着数学教师的传统教育思维和教学方式,并且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教学,我阅读了“走进新课程丛书”中的专业相关书籍,对新课程改革及其高考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我国传统数学课程的优缺点

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比较系统,重视理论讲解,重视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和训练,所以我们的学生基础知识都比较扎实,常规计算和推理等基本技能比较熟练,较其他许多国家的同龄学生相比,我们的学生在常规考试中成绩明显好得多。在数学课程的实施中,我们的教师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三大数学能力”也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卓有成效的做法。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数学课程的不足也越来越明显。首先,无论是课程的设置、目标、内容,还是评价方式,都较为单一。所有的学生都学同样的内容,这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课程目标过多地关注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忽视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思想方法、价值等的感悟和思考过程,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的培育;教材内容缺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际、其他学科等的联系,这容易导致学生感到学而无用,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差;对学生的评价几乎只关注笔试成绩,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潜力的发挥。其次,忽视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过分形式化的倾向。例如,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对函数三要素的认识的确是一个重点,但是在对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训练中,人为设置的复杂困难的题目较多,而对函数本质的探索、认识、理解和应用显得不够。又如,在几何教学中,过多的重视了演绎证明步骤的严密性,而忽视了几何证明的一些思想和本质以及几何证明的教育功能。所以,我们的课程在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时,还应当认真探索如何处理好“从数学形态到教育形态”的转换。

二、新课程的一些重要变化 1.课程理念:

新课程前瞻性地规划了未来高中数学课程的发展前景,提出了10项基本理念作为课程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这10条理念是: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时俱进的认识“双基” ;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总的说来,新课程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是“与时俱进”的课程理念。

2.课程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数学教育进展的方向,即:“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 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这是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为了实现总目标的,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明确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具体目标:第一层是知识与技能,就是我们过去所强调的“双基”;第二层是过程与方法,就是要注重知识、技能获得的过程,把握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形成能力并发展意识,比如应用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第三层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的目标,是一种对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和社会发展更高层次的要求。

3.课程设置: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比以往的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在新的数学课程设置上,与以往明显不同的是,不再划分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具体科目,而是直接由模块构成,这些模块又划分成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必修课程由五个模块构成,选修课程分成四个系列,各个系列由模块或专题构成。新课程对老教材原有的内容做了若干删减,增加了算法、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框图等新内容。必修课程的内容是每一个高中生都要学习的,这些对于学生毕业后进一步深造或走入社会,都是非常必要的基础。选修课程的四个系列是为了给将来发展方向不同的学生提供更宽泛、更进一步的基础。虽然目前开设选修课程的规划还未充分展开,但是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选修课程的优势必将体现出来,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课程、规划未来的美好前景必将实现。4.课程实施:

新课程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第一,强调数学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帮助学生构建和发展认知结构,建立学生自己的数学理解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感受和体验数学的价值;第二,教师要转换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正确地认识现代教学,认识学生,数学教学应该不只是教知识技能,还要教数学思考,教思想,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换为教育形态,努力去体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形成良好的品质。对于学生,教师要看到他们是发展中的人,要明白每个学生都有其发展的潜力,对于学生的评价要全面,要注重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实现从较为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多种角色的转变,教师需要扮演顾问、辩论会主席、对话人、咨询者等多方面角色。此外,教师还要努力实现从较为单一的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实施者、建设者、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等多重角色的转变。教师要实现多种角色的转换,一定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提高科研能力。

5.评价的理念与实施: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 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水平甄别,又要重视其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既要重视定量的认识,又要重视定性的分析;既要重视教育者对学生的评价,又要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总之,评价应当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既要发挥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更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数学教学的评价要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与人环境,有利于数学教与学活动过程调控,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在具体的评价实施中,我们要注意评价的开放性和多元化。过去主要是由教师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而现在评价的主体要变为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家长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出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思想。以往我们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违反了教育的根本目标,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学生的多种智力组成各不相同,思维习惯不同,对问题的敏锐程度不同等等,对于这些不同,我们不可能仅用一张试卷去衡量学生的数学学习,所以还要通过多种评价手段,如,观察、记录、与学生交流、交给学生其它数学学习与研究任务等,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评价中要多看到学生的进步,多用肯定、赞扬等鼓励性语言,使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合理结合起来,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三、新课改下,高考内容的重要变化。

今年是我省实施新课程后的第二届高考,与去年相比,试卷形式没有变化,人分为必做题可选做题。考试内容上也没多大变化,但大部分考生感觉难度增加较大,可能主要来自解答题考查顺序的调整导致考生的心理压力增大。其实笔者认为选择题、填空题仍没有难度大的把关题,解答题中的计算量整体降低,尤其是解析几何,只是对课本中余弦定理的证明使许多学生感觉熟悉,可又难以下手。

现把今年试题和去年对比:选择题10道,每题5分。填空题5道,每题5分。其中4道为必考内容,1道为选考内容,选考内容由教材系列4的“几何证明选讲”、“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各命制1道题,要求考试选做一题,即“三选一”题。解答题,共6道,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全部为必选内容,共75分。,解答题的知识点分布依然是:三角函数、概率与统计、立体几何、函数与导数、解析几何、数列与不等式等。

对比分析,从考试内容的延续性上说,有传统内容没有变化的,传统内容有所删减的,以及新课程增加的内容。

传统内容没有变化的:集合、三角函数、数列、函数、导数、平面向量、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等。

传统内容有所增减的:求反函数已删除,文科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删除,文科增加了函数求导公式和复数运算,对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的难度、知识要求有所降低。理科强化了空间向量处理立体几何问题的要求。

新课程内容所增加的:算法与框图、几何概型、统计案例、二分法、推理与证明、定积分(理科等内容)。新增内容大多与实际应用紧密相关,重视其基本概念的应用背景,使学生在遇到相关问题时会合理利用相应的知识去处理,具备初步的数学建模思想,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

在能力要求方面,课程版本高考大纲增加了“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主要依据统计或统计案例中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解决给定的实际问题。同时,新考纲将“实践能力”改成了“应用意识”,首次提出考查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

以上是笔者对新课改下数学高考的一些认识。

再谈对生物新课改的认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