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周瑞民 论文
编辑:空山幽谷 识别码:11-700670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18 08:33:43 来源:网络

第一篇:周瑞民 论文

浅谈高中音乐鉴赏课之教学策略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第一中学 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100)

作者简介:周瑞民(1986-)男,党员,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第一中学,音乐教师,职称:中教二级。

【摘要】音乐具有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中学音乐教学是培养完整人格的重要一环。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音乐欣赏能力和学生的想象力。但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限制了学生的音乐才能,也影响了音乐课的美育功能。音乐鉴赏课的教学策略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其中,启发式教学、多元智能理论等教学方法对改善目前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弊端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课;启发式教学;多元化教学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有许多科学家通过科学研究证实,音乐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它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此外,音乐还有很多奇妙的功能,它还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美学理论认为:人类的审美意识是以审美对象的存在为前提的,先有审美对象才有审美意识,没有音乐艺术的美,也就不会有音乐审美意识。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必须先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而音乐鉴赏就是接触大量音乐作品的主要方式。

培养学生的音乐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情。《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音乐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更是要培养学生的情操,要放到影响社会风气,培养一代新人的高度上来认识音乐课,来看待音乐鉴赏。优秀的音乐作品无不表现着人类积极的情感,如贝多芬的 《命运交响曲》表出了对不公命运的抗争,《草原夜色美》表现了对和平宁静的夜色的热爱,《我的祖国》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者的憎恨等,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思想情操得以陶冶,灵魂得以净化。

令人遗憾地是,目前许多学校除了音乐特长生之外,其他学生很难上一节音乐课,一些开设音乐课的学校也当作可有可无的课程,常常应学生要求学唱一些流行歌曲,一些学校普遍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而轻情感熏陶、重音乐技能而轻音乐审美能力的倾向,一些学校的音乐教学还缺乏音乐学科特点,采用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来教授音乐,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音乐教学的效果。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策略

要改善这种现状需从改变教师的教学策略入手。因为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方法,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订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的教学策略的形成,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全面实现。具体可有以下几种:

第一,为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多媒体音乐欣赏教学形式有很大的优越性。不仅增加了课堂密度,更以精美的画面吸引学生,使音乐欣赏有形、有声、有色、有情,易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如欣赏京剧 《贵妃醉酒》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的强大功能,因为平时学生很少接触京剧,光靠教师讲解以及聆听名段,学生很难理解和喜欢,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直观形象的展示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艺术风采,让学生真正体会京剧的艺术魅力。

第二,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要素的细微变化。感知音乐形式美的能力是强调音乐记忆力的训练与知识技能的积累有机结合,有效地促进学生将知识技能内化为个人的精神财富和转化为音乐审美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变化是实施这一教学中的极其关键和有效的策略。“以听为中心”是音乐教育所遵循的原则,训练学生“音乐耳朵”,养成良好的听赏习惯,积累听觉经验,发展音乐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问题。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单纯的枯燥的技能训练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

第三,启发学生借助相关文化挖掘音乐内涵。艺术正如科学一样,目的主要是理解。在对音乐作品有了审美体验和审美理解时,所得到的快感是人生其他体验极少能提供的,分享那快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对音乐表现形式的观察,就是要从审美的层次体验音乐,并对审美对象有具体的、深入的思考,审美教育就应该帮助学生的这种思考合情合理,从而促进将来更好地进行审美体验。因此,启发学生挖掘所欣赏的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涵并对其进行分析理解和给予恰当的评述是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策略之一。

第四,织多元化的音乐专题学习。传统的音乐鉴赏课经常以单一的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听音乐、讲音乐、再听音乐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把音乐教育禁锢在了固定的区域内,这种封闭、狭隘的音乐教学格式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审美积极性,削弱了学生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的热情。《标准》中提到,音乐是体验的艺术,音乐教学过程应是一令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及体验的过程,同时将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融进音乐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中自然地学习。因此,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组织多元的音乐专题学习,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增加经验,在平等互动和谐的氛围中,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实际上是多种智能的组合。而组织多元的音乐专题活动过程中,是对学生各种智能的综合利用和全面培养。

第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不仅强调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有积极促进作用,而且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培养,同时对学习结果有重要的影响。对学生实践成果的评价,要以肯定性评价为主,强调差异性评价,学业的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突出自我评价,注重多主体参与评价。对学生而且还要对学习方式进行评价。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必然就要关注学习过程。因此本次实验效果的评价以学习过程的评价为主,学习结果的评价为辅。

概而言之,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教师应运用多种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创造出愉快、和谐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激发其兴趣,使学生在轻松中学习、体会音乐之美,从而达到音乐鉴赏课之应有目的,让音乐课堂成为涤荡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

第二篇:钟瑞 论文

听障学生不良性格的成因及对策

障学生由于听觉缺陷使其对物体的声音特性得不到反应(或正确反应),影响了其他感知觉的发展,使其与外界交流渠道不畅通,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必将影响他们对人生的认识,同时对其健康人格的发展形成一种威胁。面对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价值体系的变化、竞争的激烈,他们会意识到自身生理缺陷以及欠缺同龄正常人所具备的各种能力,就很容易形成孤僻、胆怯、自卑、焦虑、困惑、不安、退缩、多疑、盲从甚至过于极端等许多“灰色”心理特征。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听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认真、审慎地分析这个问题,寻求良好的教育和补偿措施,充分挖掘、利用校园生活多方面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适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以培养听障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一、听障学生“灰色”性格的成因

1、自卑心理导致听障学生的“灰色”性格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群体中,在这个生活圈子里,每个人相互之间都会形成参照和对比关系。在参照和对比中人们会对自己产生一个自我评价,过低的自我评价就是自卑,以怀疑自己或轻视自己为心理特征。自卑心理在正常人身上也会经常出现,但在听觉障碍青少年中具有较大的普遍性。绝大部分聋校工作者的研究表明,听障学生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

2、期望值低也是形成听障学生“灰色”性格的重要原因

听障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往往缺乏积极的期待,尤其是地处不发达地区的聋人,人们对残疾人教育问题认识不足,从家长、学校到整个社会大环境,人们对聋人受教育能不能取得效益和能取得多大的效益往往持怀疑态度。家长的要求很低,家庭教育不够,家长的不重视使听障学生难以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对聋童的要求从宽、从简、从易,普遍认为聋童由于生理缺陷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缺陷,学习能力落后正常儿童。于是从教材到教学到评估,聋童从小接受的就是“我是聋人,我不能跟健听人比”的暗示。家长的漠视、学校要求的简单都使听障学生缺少积极进取的动力。

二、教育对策及干预

1、掌握心理知识,提高教师的心育能力

聋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听障学生的心理问题,加强心理知识的学习,注重实践研究,掌握关于听障学生的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发展规律,使自己具备处理听障学生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及行为问题的能力。

学校要注重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能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一线教师队伍,让每一位教师都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学校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课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听障学生心理健康的真正发展。

2、积极疏通引导,让听障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

诚然,耳聋对一个人来说无疑是一项重大缺憾,我们不想让听障学生逃避这个问题,但承认缺陷并不代表要自我抛弃。听障学生失去了听力,但是生物的代偿机制告诉我们,聋人的其他生理机制会优于正常人,只要我们善于发现这些,就能首先从听障学生自身找到他们的长处。大部分听障学生擅长独立完成一项比较细致的工作,比如绘画、手工、裁剪等等,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让听障学生逐步看清自己身上的这些优点,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并不是无助和无能的,他们有自己的优势,这样他们就不会始终盯着自己的缺点不放。给生活以信心,自卑和消极情绪将得到有效改善。

3、落实赏识教育,让听障学生不断增强自信

赏识教育的倡导者,被誉为“中国第一位觉醒的父亲”的周弘老师说:“生命成长的终极目标是幸福感。幸福感哪里来?就是得到赏识和尊重。”鼓励中的孩子能学会自信,人类本质最殷切的要求是希望被肯定和赞赏。聋校老师要做个细心的人和富有爱心的人,平时多关注学生,抓住生活中的点滴来肯定和赏识、鼓励听障学生,用真诚的语言来表扬他们、鼓励他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4、发挥榜样示范,让听障学生自强不息

听障学生的自卑心理还源于看不到生活的目标,怀疑自己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取得成功,所以自暴自弃、放弃追求。教育者应经常利用残疾人成功的典范来激励他们,榜样的引导可以使他们建立起自己的理想,有了理想就会有学习的动力。榜样的树立,既要用最典型的事例,如海伦•凯勒、杨军辉、周婷婷等人,也要用学生身边的典型,用身边的榜样告诉同学们,每个人,只要你努力去做,就一定能在某一方面取得成绩。

5、提高教学质量,让听障学生不断增长知识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育听障学生,教师必须首先深入地了解听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对听障学生一知半解,对手语不能熟练运用,在聋校是行不通的,教育的效果将大打折扣。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完成既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对听障学生的现实需求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以人为本,符合听障学生的实际。有人说:“教师是清澈的小溪,滋润着幼苗吐出一片新绿;教师是晶亮的明灯,引导孩子们在人生的征途上学步„„”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更应用爱熔铸自己的那颗心,与孩子们融为一体,去感化、教育、引导那一颗颗受伤的幼苗,拂去他们心底的那一抹“灰色”,使他们健康、茁壮成长。

第三篇:民理论文

论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关系并非形成于一朝一夕,上可追溯远古,下至当今。尤其近代以来,中华各民族共同经历了资本帝国主义的压迫,共同粉碎了列强的殖民梦,共同见证了新中国的建立。1949年后,新中国创建了新型民族政治关系,建立了民族地区政治新秩序,实现了民族平等,人民政府全面承担民族关系调整的责任。时至今日,事实证明了我党领导民族关系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形成了一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但我国的这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与巩固。

一.我国民族关系的现状与历史

我国民族关系现状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方面来概括。在政治方面,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为原则处理民族政治关系,在其

领导中国革命时期就不断地动员和组织少数民族中代表先进发展方向的政治力量,将其纳入到中华民族和振兴洪流。因而,使中国在1949年可以而且可能选择集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体制,以民族区域自治为主干来协调民族政治关系。60年来,我国解决了民族政治关系的制度性问题,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一项全面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内面对各民族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国外则面对一些境外反对势力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破坏民族关系的发展,分裂统一的国家政治结构的企图。因此,社会主义民族政治关系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和国外反动势力的猖獗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阻碍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

经济方面,少数民族中普遍存在着人口整体文化水平较低与谋求发展之间的矛盾,文盲,半文盲人口所占比例较大,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起点低,贫困面大,人口生活水平较低等问题,这就造成了民族间发展的不平衡。依照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的原则,通过法律和制度手段来调整社会经济利益的公正分配成为政府调整民族关系的重要领域,也是民族关系总体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历史,自然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形成了中国各民族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差距,这差距不是短期内形成的,同样也不是短期内就可以消除的,因此要注重如何推动各民族向前过程中协调其发展关系,达到共同富

裕的目的。

文化方面,从构成主体来说,我们可以看到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联系,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联系以及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的联系。事实上,民族文化关系所呈现出的具体状态比这一划分更为复杂。在这一系列的文化关系中,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在民族文化关系处理中占有核心地位。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性使中国社会文化呈现十分复杂的历史背景,无论是因为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形成的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现象,还是由于民族之间发展的不平等在少数民族实际存在的混合形态的文化中,很多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是其中也有大量需要抛弃的糟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要代表中国先进的发展方向,不能照搬各民族传统,也不能完全脱离传统。也就是说,具有政治,经济强势地位代表着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主流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还要面对有着深厚根基的多样性文化,不同的语言文字,观念意识,宗教信仰等等。这些因素都决定了主流文化在基层民众中影响的大小。需要明确的是,当今主流文化并不是汉族文化,他它是各民族共同奋斗,以汉族文化为基础吸取国内各民族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先进文化而形成的中华民族文化,这个文化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这成为中华民族振兴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伟大动力。但目前民族文化远未达到相互融合的地步,民族间文化差异将会继续存在,并成为产生民族矛盾的重要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我国民族关系仍有待改善,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总体情况很好。

二.一些具体的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具体措施

根据我国民族状况的现状,我结合相关资料以政治,经济,文化,现有政策提出一些建议。

1.强化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要在各级党校、大中学校、互联网、电视台、报刊,通过开设专题、专栏、专版,广泛深入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民族宗教理论、民族宗教法规和民族宗教政策宣传教育,扩大宣传覆盖面,为民族团结、宗教和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要使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真正宣传履行下去。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增强维护和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自觉性。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民族团结和宗教和睦意识,特别要加强各族干部的团结与信任,形成以团结和睦为荣,以惹事生非为耻的良好风气。突出强调民族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宗教问题的实质是适应问题,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积极宗教教义,逐步消除历

史形成的民族隔阂和宗教偏见。

2.强化优势特色,发展民族经济

要牢固树立解决民族宗教问题必须靠发展的思想,继续加大对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支持力度,特别要在资金、项目、物资、技术、人才等方面重点倾斜。

积极培育主导产业,通过论证立项、争取资金,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大办设施农业和工商企业,继续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农村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生产经营方式,依靠科技增收致富,切实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大力实施以交通、水利、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等基础设施项目为主的扶贫开发、移民搬迁等工程,争取落实国家对扶贫重点县和财政困难县免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配套资金等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改善贫困带片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国际、地区交流,大力招商引资,切实落实民贸民品企业国家金融信贷政策,使其增量提质,做大做强。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农民综合素质,使他们学会一技之长,切实增强内在发展能力,为劳务输出创造良好条件。

3.强化普及均衡,促进民族教育

按照市场需求和对外开放的需要,在有条件的民族中学开设能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的职业教育班或职业教育课,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引领农民群众在市内外和国内外增收致富的少数民族带头人,不断壮大少数民族专业人才队伍。

不断巩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成果,广泛深入地组织开展城镇学校与少数民族乡村学校相互帮助的结对活动,全面提升少数民族聚居乡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通过争取国家、自治区政策支持,不断增加我市少数民族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额度、完善教师队伍补充机制,支持我市发展民族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女童教育。通过对不送适龄儿童上学的家长采取必要的处罚措施、在各地方实行农村少数民族高中教育零收费,以解决少数民族贫困生就学率不高的问题。通过建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增强教职员工的奉献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师资队伍思想建设和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师素质、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争取和调剂,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编制聘用师范院校本、专科毕业生到各县少数民族乡村任教,关心、支持特岗教师的教学工作,以缓解少数民族乡村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不足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

地方应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财政支持,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聚居的县、乡、村校舍建设及各项配套设施的完善,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资源,以缓解城里学校农村学校办学资源紧张的问题。大力进行法律政策宣传,充分发挥宗教人士对计划生育与民族教育的积极影响和教育扶贫战略实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和教育优先发展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做到优生优育,使人口增长和人口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相适应。

4.强化交流创新,繁荣民族文化

按照相关民族食品管理制度,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要保证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不因民族风俗习惯而受到影响,实现平等就业。

大力打造和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与少数民族风情旅游结合工程,以民族文化提升民族风情旅游。带动经济发展。

加大涉及民族、宗教内容的出版物管理力度,防止因敏感问题伤害少数民族的民族宗教感情,引发事端。坚决查处涉及宗教渗透和非法宗教传播的各种出版物。

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传承人培养力度,支持文化体育部门对少数民族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挖掘和利用,开展文物和文化交流,引导民俗文化健康发展。争取建设固原图书馆,新建扩建县区如图书馆等相关设施和乡镇综合文化站。进一步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加强基础设施和人才建设。不断支持提升民族文工团、文体队的文艺、体育水准,引导创作更多少数民族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优秀文艺作品,培养民族体育人才,发展民族体育运动,实现以政治立市、经济立市逐步向文化立市转变。

要按照“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目标要求,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寻找结合点,处理好各民族地方的团结问题,建立鼓励团结的机制。

5.强化依法规范,引导宗教和谐

充分发挥宗教界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与宣传教育作用,同时要加强对教职人员的教育,依法严格要求管理,对非法传教、结派生枝、恢复宗教封建特权的极个别宗教教职人员,要视其情节严肃批评教育,追究法律责任,从而做到

正面引导、奖优罚劣、典型示范。广泛开展培训活动,要对全国各主要宗教教职人员普遍深入地进行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国情、区情和法律法规及民族宗教政策培训,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认真贯彻落实相关管理条例。以民主管理为重点,进一步规范宗教场所、宗教活动和教职人员管理,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和抵御宗教渗透的关系。真正做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促服务。

注意提倡和弘扬各少数民族宗教教义中优良的基本教义、共性教义和和谐教义。引导群众的宗教活动坚持就地、小型、从简的原则,重内容不重形式,求大同存小异。克服只强调特殊性、不尊重普遍性和只强调普遍性、不照顾特殊性两种不全面的倾向,为宗教和睦不断增添新的活力。

6.强化培养选拔,任用民族干部

要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相关制度,切实缓解少数民族干部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断档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政治理论素质的培养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干部参加各类成人教育,通过多种形式,选派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到发达地区、条件艰苦地区和矛盾集中地区挂职锻炼,重视选任具有基层工作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少数民族干部,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联系少数民族群众和做少数民族群众工作的特殊作用。

7.强化监督检查,坚持区域自治

要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真正使政策优势转化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的经济优势、稳定优势和和谐优势。

三.结语

我相信,在我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各级部门通力合作,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真正构建出一个各民族和睦相处,戮力合作开创美好明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四篇:民理论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期中论文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院系专业:

所在年级:级

完成日期: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内容摘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自治与国家统一的结合,区域自治与集中统一领导的结合。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一方面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的各项自治权利(2001年全国人大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又进一步完善了对各项自治权利的规定)。上级国家机关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目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并努力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另一方面,又明确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必须维护国家的统一,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地方的遵守和执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要把国家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完成上级机关交给的各项任务。既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又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这种民族自治和国家统一、区域自治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正确结合,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显著特点,并使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国情宪法国家领导结合统一

正文: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民族问题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但我国民族问题处理和解决得很好,这要归功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其中,民族区域自治就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放中华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践已经证明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成功,成为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一把钥匙,表现了很大的优越性。

邓小平同志说:“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民族共和国联邦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区别,涉及国家理论中的复合制与单一制的区别,可以列举若干条,但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在民族共和国联邦制度中,各民族共和国可以自由退出联邦;而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各世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中国的情况,最主要的就是适合中华民族关系的情况。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尤其是从元代到清代最终形成了包括56个民族的民族大家庭。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呈现大分散,小聚居和相互交错聚居的态势。这种民族关系状况,适合于采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不适合采取民族共和国联邦制度。历史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我国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国势蒸蒸日上。

民族区域自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建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自治地方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行使各种自治权利。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可以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时,可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自行培养各级干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等专业人才;企业、事业单位要优先招收少数民族人员;经国务院批准,可以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自主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制定本地方的经济建设方针、政策和计划;合理调整生产关系,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对可以由本地方开发的自然资源,优先合理开发使用;自主安排本地方基本建设项目,管理隶属于本地方的企业、事业单位;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开辟对外贸易口岸,开放边境贸易,在外汇留成等方面享受国家优待;自主安排地方财政收支,确定各项开支标准;实行减税或免税;决定本地方教育规则、学校设置、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用语和招生办法;自主发展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民族传统医药,开展民族体育活动等。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50多年来,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保障少数民族的各项基本权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其中,自治区相当于省级行政单位,自治州是介于自治区与自制县之间的民族区域,自治县相当于县级行政单位。

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地位,原则上是依据各自治地方的地域大小和人口多少决定的。自治区与省同级,自治州与地级市同级,自治县与县同级。

沐浴着十七大的东风,满怀着丰收的喜悦,我们迎来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州五十周年的喜庆日子。五十年弹指一挥间,一个贫穷落后、百废待兴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以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向世人展现了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的欣欣向荣景象。这是全州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结果,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哈尼族、彝族为主体,苗、傣、壮、瑶、回、拉祜、布衣、汉等世居民族和尚未确定族别的莽人组成的边疆多民族自治州。历史以来,全州各族人民在红河两岸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近代以来,各族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剥削,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为反抗压迫剥削,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各族人民进行了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但由于受到反动派的残酷镇压而告失败,各民族受压迫剥削的悲惨命运没有改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

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此州各族人民才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翻身得解放,做了国家的主人,才开辟了此州发展的新纪元。1950年至1953年,蒙自专区和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分别选举各族人民代表讨论协商本区重大事项,标志着红河各族人民开始当家作主。1957年7月5-12日,蒙自专区和红河哈尼族自治区民族代表会议在蒙自召开会议,讨论协商地区合并建立自治州,经报国务院批准,开展建州筹备工作,选举州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共选举产生人大代表423人,其中,妇女代表83人,少数民族代表319人,汉族代表104人。1957年11月13-18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蒙自县隆重召开,宣告成立州人民代表大会,各族人民开天辟地第一次以主人翁的身份,登上了政治历史舞台,行使国家机关职权,大会依照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权限,制定《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委员会组织条例》,采取等额选举和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红河州人民委员会组成人员和红河州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会议闭幕后,于11月19日在蒙自南郊广场举行各族各界人民群众5万多人参加的庆祝大会,各族人民载歌载舞,共同庆祝新生的自治政权。从此,红河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半个世纪以来,历届州委、州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团结奋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奋发图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巨大发展。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得到保障;民族关系融洽,民族团结日益巩固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得到普遍推行,保障了各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当家作主权利;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巨大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州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四化联动,梯度推进,统筹发展,富民强州”发展战略和“产业富州,机制兴州,素质强州”发展举措,大力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兼容,敢为人先,奔腾图强”的红河精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6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360.33亿元,比1957年增长26.2倍;财政总收入实现90.69亿元,比1957年增长321.9倍,地方财政收入31.04亿元,比1957年增长109.6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大为改善。2006年全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9.54亿元,比1957年增长5771倍,水、电、路等基础“瓶颈”制约大大缓解,经济支柱产业培植步伐加快。各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影响自治州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革除,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2006年全州对贸易额达7.5亿美元,红河州正在由开放的末端变为我国走向东南亚的桥头堡。消费市场繁荣兴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6年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3.85亿元,比1957年增长48.1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215元,比1957年增长27.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10元,比1978年增长18.7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得到坚持和完善。按民族比例选举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民族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得到较好保障。少数民族自治州、自治县及自治乡都由当地主体民族担任国家机关主要领导,各级国家机关都有相应的少数民族干部,全州干部队伍中,少数民族占38.66%,县处级领导干部中少数民族占35.16%,科技队伍中少数民族占42.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得到坚持和完善。教育、文化、卫生、科技事业全面进步。全州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各类教育加快

发展,科学技术普及进程加快,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城乡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农村卫生网络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的就医条件明显改善。全州呈现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喜人局面。

这是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的结果,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民族地区的具体体现。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证明,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合乎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第一,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它妥善地解决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自治的关系,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放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自主权利。

第二,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在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过程中,结合民族地区特点,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三,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政府要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给予扶持和帮助,从而把民族地区丰富资源和先进技术结合起来,把人力和物力结合起来,在民族共同富裕的同时,国家也强盛起来。

第四,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各民族维护祖国主权和统一,保卫边疆,既是热爱祖国又是热爱民族的表现,既维护了国家的最高利益,又维护了民族自身的利益。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占总面积的74%,畜牧业是牧区经济的基础。从这一基本事实出发,在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时,自治区坚持以牧为主,发展多种经营,充分发挥牧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加工业和乡镇企业,把畜产品加工业作为畜牧业的一个后继产业,以推动内蒙古经济的全面发展。自治区有制定农村牧区小康规划时提出,到本世纪末农业比例达55%,牧区率先达到小康。新疆在贯彻中央改革开放和各项方针政策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发挥资源优势,使自治区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随着国家沿边开放战略的实施,新疆制定了“全方位开放”、“外引内联、东联西出”的发展方针。新疆是我国拥有边境线最长的省份,同蒙古、俄罗斯、哈萨斯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8个国家接壤。新疆抓住这有利形势,先后在沿边地区开辟了15个通商口岸,几十条公路从其腹地延伸到边境,17个城市被列为开放城市。新疆已成为我国向中亚、西亚、欧洲发展商贸的重要枢纽。

纵观新中国60年的历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土壤,符合国情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的:“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绝不能动摇、削弱和丢掉这个制度。这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关系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原则问题,绝不能有丝毫的含糊。毫不动摇地把这一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职责。

必须切实贯彻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法。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上级国家机关要带好头,作表率。上级国家机关制定的有关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应当适合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应当采取特殊的政策措施,支持、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搞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民族自治地方也要切实行使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自治权,既保证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本地的贯彻执行,又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真正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辉煌属于过去,希望属于未来。只要我们认真总结实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来的六十年的成功经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加强学习、勤奋工作,加强团结、顾全大局,始终做到思想上清醒、政治上坚定、作风上务实,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以实际行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一定能够统一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把我国建设成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参考文献:《中华民族》 《人民日报》 《中共党史研究》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

第五篇:周世民先进事迹

义重村民天地宽

——记岳林乡杉湾村党支部书记周世民

2006年10月,肩负着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期盼,身为乡农林站站长的周世民同志被岳林乡党委派遣到杉湾村担任支部书记,并兼管村主任工作,一名普通的机关干部,自此翻开了人生崭新的一页。

岳林杉湾村是一个人口610余人,耕地面积380亩,以销售楠竹为主的小村,由于原村“两委”班子思想涣散,观念陈旧;村务没公开,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经济结构单一,农民增收无望,致富无门,使得该村成了远近有名的老大难村和贫困村。曾有一个在杉湾村蹲点的工作人员说过:“有女莫嫁杉湾村,上岭下坡脚转筋”。一直到90年代末才修2公里简易公路,所有农户出入村里买卖东西全靠肩担脚磨。05年5月,第六届村委班子,改选老支书欣然连任,但半年后,他及村支两委一班人集体辞职。村里工作停摆将近1年,无论怎么做老书记工作,他就是不肯复出。原因很简单,村里欠账多,人心不齐,修路架电工作压头,资金无门……三年了,这个位于南岳偏远山区的小山村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乡村经济有了明显发展,村内6公里水泥马路上通下达,真有接云通天,银蛇劲舞之感。高压4个变台,低压18.4公里长的电力改造线路即将告竣,公路沿线几十栋新房拔地而起。这些都为盛夏来自长株潭衡4个城市的200多位客人入住杉湾避暑休闲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农民的收

入带来了极大的增长,优美的环境和村民的热情好客赢得游客们的一片赞誉,这些曾经认为不可能的事情,现在都得以实现。“都说南岳衡山美,不到杉湾不知幽静凉爽好”的名声也越传越远。然而这些成绩的取得虽有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和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但是更凝聚者周世民同志的艰辛和心血。

周世民同志当初就带着一纸任命,到村里就职。该同志是邻村(莲塘村)长大的,加之在乡政府工作近20年,何尝不知杉湾的底细。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周世民同志并没有畏惧,到任后同群众同吃同住、促膝谈心,天天进组进户调查研究,反复思考,不断地更新观念,理清制定思路。07年底,杉湾村已是全南岳区最后一个通硬化路的村,50多万元的基础工程投入分文不剩,而要账的却接连上门,班子临时搭配,事情议而难决,任务何等艰巨。经测算,靠村里200多劳力人工延伸4公里路基,3年不可能硬化,最后决定动用大型挖机。没有钱办不了事,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他只好到政府及各单位,一家一家的找,同时号召村民捐助,双管齐下。也许精诚所至,所找领导都给予了一定支持,3个月功夫修通了全部路基。为解决占用山水田土中产生的问题,村委会数次召开会议,不分日夜找村民做思想工作。最后,全体村民不但没有计较分文,反而捐资共64700元,而且投入义务工4800多个。当年6公里硬化路于12月31日竣工,另修通8公里路基直到各家各户。

08年春50年一遇的冰雪灾害来势凶猛,年前因修路来不及更多的准备,村民受灾十分严重,全村的受灾情况不容

乐观。电路被遭到严重破坏,该同志带领村委会成员组织党员和村民一再抢修电线,调节烧柴用米,整个冰冻期间,没有安稳休息过一天,当时村里电路几乎瘫痪,可是作为村里的支部书记,该同志不但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而是更加坚定了信心,全身心投入到抗冰救灾中,亲自带领大伙加班加点没日没夜的全力抢修,使村民在春节期间用上了电,也保障了全村村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目前,经半年的努力争取了电力改造项目,现进行最后施工阶段。

下村3年了,该同志经过千辛万苦,村里电与路两桩大事终于解决好了,但村里的发展和村民收入怎么办?经专业人士指点,综合本村生态条件良好地域环境优越等诸多特点以及深厚的农耕文化背景,该同志和村两委商量决定大胆试探走生态开发之路。目前,现有金音阁、茶叶山庄和十多家农户开办的接待场所,营业额与日俱增;眼看村里的知名度提高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村支两委一班人马又开辟了100亩的无公害蔬菜基地,为了加强管理,成立了种植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靠协会规范市场运作。通过支部指导、协会运作、规范市场,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赢得了客户的信任,提高了全村的信誉。功夫不负有心人,无公害的蔬菜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这条路子走对了!群众看到赚了钱,没种过的也跟着种了起来,全村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今年,村里又开辟了露营基地休闲场所,新建了花卉基地、农耕文化馆等项目,特别注重接待管理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这些项目的不断努力,终于也让村民真切的感受到发展的希望。

路通电通百事通,山好水好人更好。如今村民都想通了,思想观念也大大转变,很多农户正抓紧住房改造装修,准备迎接明年的来客。春观花潮,夏避炎暑,假日休闲,生态郊游等项目正加紧策划运作。虽是偏僻山区,但是今年9月28日的一场迎国庆晚会唱响了寿岳名山,更是打响了岳林杉湾的休闲旅游炮。同时也吸引了一班技术能手、精英人才落户杉湾,我们深信以百计的热心村民,杉湾富裕和谐的小康之村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一晃就是3年,周世民还是那个农业技工,大山之子,山村里的人们淳朴也未曾改变,但是山里的变化确实翻天覆地,他的辛劳终于没有白费。一千多日日夜夜的朝夕相处,那么多事务的经历与共,使得他深深爱上了这里的山水草木,也对父老乡亲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与所有村民一样,对新生活格外的向往、珍惜与感激。也希望自己热爱的这片土地能越来越好,人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展望未来,周世民同志和杉湾村的人民信心百倍,有党的领导,有全村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杉湾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周瑞民 论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