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切实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合集五篇)
编辑:蓝色心情 识别码:11-922271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23 22:13:0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切实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

切实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

衡阳县东山完小校长 刘黎明

我是一名乡村教师,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使我深深体会到农村教育发展的艰难。师资队伍薄弱,教学设备落后,教育投入不足,城乡待遇差距等,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农村教育的现状:

(一)教学设施与设备的不均衡。农村大部分村小完小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简陋教学状态,别提什么电子黑板、多媒体教学、实验操作等。

(二)师资力量上的不均衡。这是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大量优秀教师从农村学校向城镇学校单向流动,原因在于城镇学校教学设施与设备好、工作条件较好。

以上不均衡势必造成:

1、学生留不住。大量学生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教育涌向城市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增加了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造成了城市公立学校的大班额甚至超大班额的出现,而农村学校却校舍空置,造成资源浪费。

2、教师留不住。农村与城市学校的巨大差距,给老师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极大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的农村老师一门心思往城市里钻,有的老师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磨洋工,极大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3、质量上不来。教育的不均衡,最终造成的是农村学生从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生是一个巨大的群体,数字甚至超过城市学生,农村教育滞后发展势必拖了整个教育的后腿,同时教育的不均衡也必给社会带来不公,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教育投入,缩小城乡差距

1.加强农村学校硬件建设。农村小学的教学设备落后,别说多媒体教学设施,有的连录音机都没有。没有音、体、美、英语等专职老师,希望政府统筹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农村小学的教育投入,在现代教学装备、图书、课桌椅等配置上向农村学校倾斜,改善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要建立明确的规划,确保在若干年内能实现城乡学校硬件上的均衡化。让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一样,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也能享受到现代化优质教育资源。

2.探索学校公用经费分配的新思路。生均公用经费城乡统一,是教育均衡化的产物,但是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学校生源出现减少的趋势。像小班化(25~30人/班)的学校,学生总数少很多,总的公用经费也就随之下降,但是班级数、教师人数、学校支出基本不变。所以,在资金上应该向这些学校倾斜,例如以初中45人、小学40人为班级标准,不到标准人数的班级(小班),按标准人数补足公用经费。

(二)为农村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1.农村教师工作条件较艰苦,建议加大农村教师津补贴,出台职称评聘优惠政策。让农村教师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以外,还可以享受一笔相对可观的津贴,从而缩小城乡教师的收入差距,弥补心理上的不平衡。对那些长期奉献在边远山区的老师给予政策方面的倾斜,让他们带着感激服务于教育。

2.加强宣传,树立农村学校的良好形象。农村优秀生源的流失,既有城乡教育不均衡的客观原因,也有社会上不正确的主观认识,总是认为城镇学校要优于农村学校。事实上,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的差距一直在缩小,一些农村学校的成绩并不逊色于城镇学校,而且富有特色。只有加强宣传,充分展示农村学校的成绩和特色,才能稳定生源,形成良性循环,客观上也为农村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加强和鼓励人才流动

教育的均衡化,说到底是人才的均衡化,“择校热”,更多反映的是对优秀教师的认可。现在,在硬件设施上,农村学校开始接近城镇学校,此时人才的流动、师资的均衡成了最关键的因素。

1.要继续加强城乡学校“校际结对,教师互派”工作。建立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一所城镇学校带几所农村学校,形成“结对、联动、捆绑式”的发展新模式。要有明确的规定,城镇学校名师、学科带头人每人、每年必须到结对学校支教一段时间,所上的课全部向学校教师开放,同时需作讲座和指导教研活动若干次。相对应的,农村学校派出骨干教师去城镇学校学习。教研活动由教育共同体内的几所学校一起参与,共同研究,提高教学水平。

2.要探索集团化教育发展模式。优质教育需要普及、需要扩散。通过集团化教育模式,把不同的学校整合在一起,优势互补,以强带弱,以优促优,最终实现优质教育的均衡化。在教育集团中,教师的流动是无障碍的,可以把资源配置到最佳,每个学科可以凭借优秀教师,带出一支素质过硬的学科队伍。这样的优势和效率,比校际结对更进一步,也能使优质教育更快地覆盖更多的学生。

3.以城乡一体化的大视野,鼓励城乡教师较大比例的流动。学校需跳出自身利益的小圈子,以全区域教育均衡化为整体利益。可以先尝试在教育共同体的几个学校之间,教师能够较大比例地互相流动。这种流动,既是优秀教师的效能最大化,也是影响、带动一般教师培训的过程,最终实现全县师资水平的整体提高,最终实现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农村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在广大农村教师共同努力下,农村教育将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第二篇:推进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第一篇形势·任务·课题

一、新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发展教育作为改善民生之首,明确了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阶段,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目标。

二、新的发展

要求

面对党的十七大对教育提出的新目标和新任务,兴文教育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实施“科教立县”战略。在“十一五”期间,全县教育发展总要求可表述为:学前教育打基础,实现‘普三’;义务教育促均衡,推进‘两全’;高中教育抓协调,扩张职高;各类教育创品牌,质量升位,争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突出五个方面,紧扣“五个发展”。一是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全力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二是协调发展。稳定普高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普高和职高规模大体相当,促进普职的的协调发展。三是健康发展。积极发展社会力量办学,以学前教育和艺体教育为重点,积极鼓励、大力支持导,正确管理、依法管理,促进全县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四是内涵发展。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创新学校管理,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彰显办学特色,提升教育质量,打造教育软实力。五是安全发展。深化“警校共育”,抓好安全工作,打造平安校园,努力实现教育的稳定和安全发展。

三、新的重点课题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相继下发了切实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与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基”之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

我县义务教育阶段校点多(199个校点,占全县学校的99%),学生众(学生6.5万余,占全县学生数的92%),战线长(跨越两个学段九个年级,在1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学校星棋罗布),队伍庞(2686名小学和初中教师占全县公办教师的88.9%),投入大(202_年全县教育财政支出为1.0235亿,义务教育占84.1%)的特点,决定了义务教育在全县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所占据的关键而特殊的地位。而义务教育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已成为教育公平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因此,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是全县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全县教育发展的“难中之难”。

㈠基本内涵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内涵。坚持体现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服务性,体现教育的均衡性和公平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是平民教育。温总理指出,李镇西和他的同事们通过“提升教师、影响家长、关爱孩子”3件事让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富有创意,抓住素质教育的关键,并对李镇西所走的乡村平民教育给予充分的肯定。均衡教育是平民教育,草根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淘汰教育。以平民情结举办平民教育,面向大众百姓,面向所有学生,机会均衡,受教育的起点均等。做到进城务工子女和残疾少年儿童有地方读书,困难家庭学生读得起书,所有学生能够读得好书。其次是优质教育。均衡的含义在于优质教育的普及,努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均衡教育不是杀富济贫,削峰填谷式的均等发展,而是高起点、高水平上的资源重构、造峰扬谷式的共同发展。不是短期发展、单一发展,而是持续发展、整体发展。提升质量普及优质教育,发展优质教育资源,让百姓子弟接受优质教育。最后是特色教育。学校不是千校一面的划一发展,而是特色发展。以个性的发展培育教育特色。每所学校都要体现自己的个性,办出特色。

㈡基本要求义务教育学校的建制与规模、场地与校舍、经费与保障、校长与教师、课程与管理、质量与效益等方面的标准配置是一个发展中的动态指标。市教育局和市财政局将参照上级规定并结合全市实际,先期制定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要求和标准。总的来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要求可概括为六句话:即办学条件良好——标准化,教师配备达标——合理化,办学经费够用——稳定化,学校管理到位——规范化,质量效益提升——优质化,办学特色明显——个性化。

㈢工作目标到202_年,消除城区和县镇薄弱学校,全县70%的乡镇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力争用5年左右的使县域内镇乡教育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和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益公平,使命神圣、责任如山,雄关漫道、任重道远。

第二篇成绩·困难·问题

十六大以来,我县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在逐年提升。与此同时,由于受历史、经济、社会等诸多

因素的制约,全县教育发展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主要成绩

㈠普及程度逐年提高。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为99.8%、95.9%,辍学率分别为0.05%、1.5%以内,完成率分别为98%、98.6%,毕业率分别为99%,98%。义务教育规模稳步发展,高中教育规模空前扩大。普高生07年较02年净增2701人,增长108.6%。

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5年共消除d级危房危房74766m2,新建校舍74766m2。布局调整、危改工程、“四化”工程、校通工程有效推进,加快了我县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步伐,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

㈢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全县教师本科、专科、中现学历分别占20.4%、54.9%、中师学历占23.8%。幼儿、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3%、97.5%、96.9%、74.79%。通过“136”名师工程,建设三支队伍(校长、教师、教研员),广大教师师德素养、精神面貌、业务素质不断地提升。

㈣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06年兴文二中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实现历史性跨越,首破200人大关,比02翻了一番。全县中考成绩和小学抽考成绩有较大幅度提升。202_年高考和中考继续稳中有进,连续两年受到了市教育局表彰。全县教育质量在全市由长期的“八九不离十”(偶尔第八、九名、多为第十名)提升至“七上八下”(多数指标第七位,少数指标第八位)。

㈤管理体制基本落实。确立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做到了“三个确保”,即确保按时、足额、统一发放教职工工资,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拨付,确保农村中小学危改经费落实,教育经费实现了“三个增长”。

二、现实问题

㈠教育投入不足,运转和发展十分艰难。

1、教育债务包袱沉重。全县教育债务近5000万元,05年偿还296万、06年偿还488万。截至202_年12月31日,债务4221万元。税费改革前,义务教育负债主要通过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向学生收费等方式逐年偿还。税费改革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乡镇和学校无力还债。

2、拖欠占地补偿未决。全县学校建设占地有194亩土地遗留问题未解决,如一次性解决学校占地补偿(征用)需700万元以上。

3、维修资金缺口巨大。全县仍有危劣房4万多平米,安全隐患较大。加之我县应于202_年实现“两全”目标,按“两全”标准,标准化建设仅义务教育一项全县需1.2亿以上的投入。

4、学校自身运转困难。学校公用经费不足。政策规定学校公用经费不能用于还债,面对产生债务利息和债主追债影响教学秩序等问题,非常棘手。

㈡校舍日趋紧缺,大班和超大班比较普遍。

1、入学高峰来势迅猛。十一·五期间,我县面临初中生入学高峰,年均净增1200-1500人,即30个班,相当于每年新增1所单设初中。

2、城区超大班额普遍。202_年春期,古宋一校、二校、三校共40个班,超员772人,65人以上的超大班28个,占70%,80人以上的特大班2个。香山中学32个班,班均60人。202_年秋期虽收购了双语学校、扩建了古宋三校,城区学校基本上在起始年级消除了超大班,但压力仍在增大。

3、学校校园占地不足。由于学校占地不足,致使很多学校活动场地狭小或无法新建急需的教学用房和生活用房。一部份学校生均占地和校舍不及国家标准的1/2,甚至1/3。按标准化建设规划,全县学校在“十一五”期间需征地近300亩。

㈢教师严重缺编,数量和质量差距较大。

1、教师紧缺,结构不合理。202_年以来,全县中小学净增了165个班,学生8206人,增长了13.6%,而教职工却减少了59人。造成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村小大量缺编,一年比一年突出。202_年教师缺编近600人。十一·五期间中小学生将净增10000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7000人,高中阶段学生3000人),应净增教师500人以上。因此,十一·五期间我县教师的缺口在1000人以上。现有的教师结构表现为“四多四小”,即:“五大生”多,“全日制”的较少;文史专业的多,数理化和外语的少;进修选择专业随意性的多,与所教学科对应的少;城区(城镇)学校骨干教师多,乡村小学骨干教师少。

2、村小告急,代课教师多。全县多数村小充斥着大量代课教师,呈现出“三低三大”的特点,即:学历低(多数是初中生)、工资低(月工资300到400元)、质量低(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低),数量大(全县代课教师高达460人,占在岗教师总数的16.3%)、流动大(走马灯似的换人,学期中途走人的多)、意见大(教学质量差,家长和社会各界群众意见很大)。工资低,请代课教师难,且请的多数是企业招工不要的或暂时不出去的。每逢开学,“请个人来支个桩”成了农村校长最头疼的事。

3、待遇偏低,激励无经费。新机制规定学校公用经费不能用作教师津补贴和教学质量奖。没有教学奖励经费和津补贴导致了激励机制缺失,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受挫,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4、工作辛苦,队伍不稳定。由于教师的大量缺编,导致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加大。随着各级党政、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对教育质量和学生安全的日益重视和关注,教师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农村教师的吸引力和队伍的稳定经受着考验。部分青年教师跳槽、改行的欲望强烈。外单位从教育部门随意借人或调人的情况时有发生(202_年转行27人,借用10人)。

㈣办学水平不高,质量和效益提升较慢。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与教育改革发展形势要求不相适应。教育普及基础脆弱,初中辍学较严重,残疾学生入学较困难;教育质量整体不高,品牌学校少,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每年有数百名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远赴泸州、成都、宜宾等地名校入学。既加重了家长经济负担,又造成了大量优质生源外流,还动摇了家长对本县教育的信心。

㈤教育结构不合理,普高和职高发展失调。由于专业设置、师资设备、就业出口、就学观念等因素的制约,我县职教发展十分艰难。202_年秋期普高在校生4047人,职高在校生仅982人,普职比4:1,比例极不协调。

㈥依法治教乏力,监管和规范办学艰难。社会力量办学层次较低,以幼儿教育为主。点多面广,规模小,师资差,条件差,安隐患大,规范办园,规模办园与要求办园矛盾突出。教育部门行使行政执法权较难,因此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监管和规范比较艰难。

㈦管理体制未顺,乡镇和部门责任削弱。实施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后,乡镇政府和部门对教育的责任和积极性减弱,乡镇中心校的职能未真正发挥,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同时,全县教育在城乡之间,乡镇之间,校际之间,群体之间不不平衡的现象大量存在,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成绩与问题同在,动力与压力共生,机遇与挑战交织。看不到兴文教育取得的巨大成绩是不公正的,这会丧失发展的机遇期,找不到起跳点;看不到兴文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是不冷静的,会丧失发展的紧迫感,找不到着力点。我坚信,兴文教育成绩大于问题,动力大于压力,机遇大于挑战。

第三篇思路·实践·探索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战略性的工程。均衡是渐进的,生成性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浮躁,急功近利。可以说,全县义务教育真正实现均衡发展之日,就是实现了“双高”普九之期,更是全面小康社会到来之时。需要系统策略——全面统筹,科学规划。重点策略——突出重点,量力而行。不能把短期目标定得过大过于理想,不能把目标定得过多。渐进策略——逐年推进,滚动实施。

㈠把握一条原则

——政府主导、以县为主。中央和省、市文件明确规定,县政府的基本教育职能就是保障教育公平,因此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政府行为,而且是县政府的职责,即政府主导,以县为主。

㈡突出两个重点

——教育质量提升和薄弱学校建设。教育质量是生命线,是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最核心指标。薄弱学校建设是是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关键环节。薄弱学校一般是指学生少、条件差即硬件和教师差、质量低、问题多的学,这里主要指办学条件差(硬件和师资)的学校。

㈢体现三个倾斜

——均衡配套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向乡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

㈣抓住四个关键

——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质量和扶弱助学。

㈤构筑五大保障

1、以科学规划为统揽,优化学校布局。

强化政府行为,科学合理地调整中小学布局,构建一批区域性示范学校和寄宿制学校,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是推进我县“两全”目标的突破口、是整体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策略和必然选择。

落实四个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乡镇集中,小学向中心校和基点校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县城和乡镇所在地集中。

注重四个结合——布局调整与改善办学条件结合,与薄弱学校建设结合,与新村建设相结合,与构建区域性示范学校相结合。

初中按照“收缩九年一贯,扩建单设初中,形成规模效应,发挥品牌示范,带动区域发展”的思路,重点打造单设初中,撤并15所邻近的小学的初中部(即建武小学、文印小学、沙坝小学、四龙小学、新坝小学、高滩小学、和平小学、兴堰小学、鱼跳小学、东阳小学、同乐小学、中棉小学、博泸小学、富安小学、丁心小学),使全县单设中学能承担全县85%以上的初中教育。保留毓秀、玉屏、仙峰、石海等乡镇中心校初中部和万寿学校、城西学校初中部。县职业技术学校撤并初中部,不再挂民族中学的牌子,集中力量办职高。小学按照“撤并收缩村小,集中高段年级,提高出口质量,做大做强完小,构建特色学校”的思路,加快村小的撤并,每年撤并5-10所。到202_年撤并村小51所。

2、以增加投入为保障,硬化办学条件。

省市已明确,从202_年起,新增教育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全县的义务教育基建设投资保持在每年1500-202_万元。分轻重缓急,先考虑雪中送碳,再考虑锦上添花。建设一所即达标一所。在推进202_年确定的收购扩建双语学校,扩建香中、建中,迁址扩建大坝中学、义合小学的基础上,建议202_年将单设初中和个别中心校作为建设重点(如大河初中、五星初中、兴文中学、太平小学)。村小的建设要吸取过去未充分考虑生源和发展趋势而大兴土木,现因近40多所村小停办,造成数百万元资产闲置的教训。村小的基建一定要慎之又慎,从严控制建设规模。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要覆盖所有学校,即“模式三”覆盖单设初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模式二”覆盖基点校,“模式一”覆盖规划保留的村小,初步形成“天网地网”有机结合的城乡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体系。

3、以队伍建设为根本,强化核心支柱

首先是解决数量不足的问题。当务之急是按照市上要求“三年内清退完代课教师”和重申“实行省定教师编制标准”的这一有利契机,积极争取,清退和补充同步,解决好教师缺编问题。

其次是解决队伍素质的问题。认真落实好教师资格制、全员聘任制、服务年限制、城乡交流制、支教走教制、定期检测制、校本研修制、学区负责制等有关教师任职和晋职,培训和进修,教研和科研,考核和评估等方面的制度,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的通道。要进一步加大校长和后备干部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校长科学治校、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的水平。

最后是解决激励机制的问题。政府投入为主,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建立义务教育激励机制。切实推进136名师工程,强化名师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农村教师工作津贴,各种评优、评先向农村教师倾斜,努力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4、以创新管理为基础,深化教育改革。

一是要理顺学校管理体制。按照“行政管理有限授权制,业务指导学区负责制,教育经费校材局管制,考核评估乡镇捆绑制”继续理顺学校管理体制。目前,中心校有职无权,履职无钱的现象不容忽视。要全力推进中心校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中心校与基点校、村小在人事、经费安排、行政管理、考核奖惩等方面的统一。可考虑将乡镇内规模较小或地域相近的基点校(法人学校)与中心校合并,以强并弱、以大兼小、以优扶弱,形成责任共负,资源共用、利益共享、荣辱共担的捆绑制机制。二是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学校法人、校务公开、社会公示和民主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以人文化、规范化和精细化为重点,强化学校内部管理。以健全竞争、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为重点,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三是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学校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学校。严禁分快慢班、实验班、强化班。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更加关注进城务工子女、家庭贫困学生、适龄残疾少年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入学问题,更加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更加重视学生巩固和辍学问题。做到“两开、两增、两减”,即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增加课外活动时间和睡眠时间,减少课外作业量,减少考试次数。

5、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亮化质量效益。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是以德育为首位,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提高德育实效为目的,养成教育为基础,德育活动为载体,校园文化的打造为契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同时,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和突破口,扎实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二是突出“质量为本”,提升质量效益。以抓质量就是抓发展的意识,围绕课堂抓业务,围绕教学抓管理,围绕学科抓突破,围绕质量促发展。全力缩小各乡镇内教学质量差距,确保教学质量“校校提升,年年有进”。

总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是一种理想境界,更是一种价傎取向;既是是一种发展目标、又是一种教育发展过程;既是教育发展的目的,更是一种促进教育发展的途径;既是政府的行为,又是学校和

第三篇: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

教育关系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好的教育可以使民族文化得到弘扬和传承,反之,则必然致使民族断根。自建国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现代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教育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以人为本,以农为重,要求我们真正解决失衡的城乡教育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问题。全球几乎所有的国家,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而努力。和谐社会既是物质生态、制度结构的和谐,更是人的和谐,而和谐人群的形成依赖于和谐教育。我们应该追求教育投入的均衡与增长,以现代公平理念为指导,重视教育立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社会公平及社会和谐发展。现代教育公平理论指出教育公平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弱势补偿。

202_年9月我国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第一次将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写入国家法律。在差异性极大的现实中,必须依靠政府补偿性的倾斜政策对弱势地区、弱势人群予以特别关注。同时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根源在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在新兴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直接导致他们收入水平低,生活困难,成为新经济穷人。只有实现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使农村教育得到充分发展,才能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

教学资源分配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因素,如分级管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多渠道筹措经费等政策以及发展观念落后,对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本质联系缺乏深刻认识,导致了我国教育发展存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阶层差距、城际差距,而且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例如进城民工子女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无法享有与流入地儿童同等质量水平的教育,农民工子女只能就读于条件简陋的学校或者需要交纳一笔高昂的借读费才能入读较好的学校。这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弱势群体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造成教育起点上的不公平。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观,导致了长期以来城市学校获得资金优先投入,城市重点学校独享优质教育资源,造成城乡以及经济发展差距大的城市之间的教育发展严重失衡,主要体现在人均教育经费、师资水平及就业率等方面。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均衡,虽然政府已经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政策向农村倾斜,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其财力差异直接造成了区域教育资源的差异化。学校之间的重点、非重点划分和有增无减的择校费又导致了富校愈富、穷校愈穷的校际差距。近年部分学校实行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倾向于将资金投向富裕地区,而贫困的农村地区很少有企业愿意投资,进而扩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并且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更加明显。

就茶亭而言,茶亭镇地域狭长,北接上饶市、上饶县,南至铅山县。茶亭小学辖11所村完小、6所教学点。最北端的南岩村小学紧邻上饶市荷叶街,应坊村小学与上饶县仅一河而隔,而最南端的前坊村小学及包家教学点已经深入铅山县境内。虽然长期以来我校采取各种办法来消除区域差异给我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的弊端,但至今依然存在距离市区、县城近的村完小教师超编,而学生流失(由于距市、县近,部分学生转至市区、县城小学就读)日趋严峻的的现象。距离市区、县城较远的村完小、教学点教师不足,而学生人数又较多。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平衡,给我校的教学管理及茶亭镇教育教学的长远发展带来许多不便。教育均衡发展的两个重要途径

一、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中共中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_-202_年)》中明确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办学必须以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为着眼点,以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进一步巩固“普九”成果,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通过实现教育质量一体化、师资配备均衡化、基础设施标准化目标,使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在师资水平、生源分布、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切实体现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平等性原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是教育强国的必然需要,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和社会的公正性,促进基础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工作总体目标。为此,充分发挥中小学布局调整作用,加快学校教育手段现代化进程,加速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最大限度的优质资源共享,使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有一个根本的提升。

近几年来,上饶县教体局及茶亭小学领导致力于茶亭小学各校间教育均衡发展,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11所村完小半数以上已完成校园标准化建设,其余学校正在筹划及建设中,6所教学点先行完成标准化建设。自202_年至今,各村完小、教学点每个班级多媒体教室安装完成,彻底实现全镇小学数字化教学。各村完小实验室、图书室配备到位并开始使用,体卫艺器材设备配备齐全。茶亭小学标准化建设,统一了校园环境,统一了办学条件,为茶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硬环境基础。

经多年实践总结出,要做好校园标准化建设必须做到:

1、领导重视,职责明确

2、科学规划,统筹兼顾

3、明确任务,方案具体

4、统筹资金,保障投入

5、加强管理,确保达标

二、教学网点布局合理调整

要做到教育的均衡发展,仅仅依靠校园标准化建设是不行的。校园标准化建设是一个学校办学的硬条件,它只是外在的形式,我们还得抓住学校办学的软条件,如师资力量分配、教学管理理念、方法、教师教学能力再提升条件、教学质量等。这些就必须通过教学网点的合理调整来实现。教学网点的合理调整是一项复杂的大工程,其不像标注化建设那样效果立竿见影,但也不是无规律可循。

(一)、布局调整必须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为直接目的:

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在茶亭镇这个市、县郊区的城镇表现尤为突出。茶亭小学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师资水平(专业教师缺少)都无法与城市相比,致使茶亭镇临近市、县的几所小学学生人数流失现象日趋严峻。“孟母三迁”的存在我们不能过多的指责家长过分注重一个孩子成长的外在环境,政府和教育机构更应该从自身上寻找突破点:

1、政府部门应重视区域内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使区域内的普通中小学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中小学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

2、教育机构、学校应充分发挥本校长处,人数多强化了校与校、班与班、生与生间的竞争意识,但人数少竞争意识的弱化不是必然的关系,而且学生人数少恰恰是我们教学优势,只要抓好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然形成良性循环。

(二)、布局调整必须以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为主要成效:

1.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教育均衡发展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但在布局调整之前,各地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着布局分散、校点过多、学校规模过小、需要改造的危房多等问题。由于教育资源的投入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学校无论规模大小,都要有校舍建筑和教学设备等固定资本投入,都要有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人力资源投入,使得本来就短缺的资源过于分散,难以合理配置和形成规模效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后,一些规模小的学校和教学点被撤并以后,各地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使用,从而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避免了分散办学时普遍存在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这无论在中部人口稠密地区还是在西部偏远地区的调研中都得到了印证。

比如在广西,很多乡镇中心学校的校长认为,当地在进行学校布局调整以后,除了乡镇中心小学条件要明显好一些以外,其它的所有小学条件都差不多,学生可以选择在全乡镇范围内的任何一所小学就读。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属于农牧结合区,居民普遍居住分散,人口密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布局调整后每个乡镇仅保留了一到两所完小(当地称“总校”),并且只在少数交通极其不便的村保留了教学点,布局调整与“普九”验收达标相结合,由旗教育局直接管理和建设,从而实现了各乡镇小学的相对均衡发展。

对6省(自治区)教育行政人员及学校教职员工对当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看法的分析结果也表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其中,县乡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中持这一观点的占95.5%,而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县教育局局长(副局长)中,这一比例高达100%。尽管学校校长、中层管理人员、教师及其他(教辅和工勤人员)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其比例呈递减趋势,但仍分别有78.7%、77.6%、69.8%、66.9%的人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见表1)。

2.促进了教师队伍优化和素质提高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教师问题,教育的均衡发展关键在教师。没有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和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就谈不上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前,很多学校尤其是村小规模过小,部分学校只能开语数两门课程,其它的课则由语数老师兼任,有些甚至是包班上课,缺少专职的英、音、体、美和计算机老师,师资呈现严重的结构性短缺,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布局调整后精简了部分不合格的教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并且通过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使得各门学科基本上都有了专职教师,同时教师培训和交流学习的机会增加,有利于教师个人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在针对这一问题回收的8954份有效问卷中,有5041名教师经历了布局调整,占被调查教师的56.3%,认为所在学校的教师恰好配齐的1191人,占23.6%;202_名教师所在的学校正在进行布局调整,其中认为所在学校教师恰好配齐的只有377人,仅占18.3%;1858名教师没有经历过布局调整,其中仅有329名教师认为,所在学校的师资恰好配齐,占17.7%(见表2)。

3.促进了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城乡二元教育政策,农村中小学与城市中小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不论是从办学条件还是从师资队伍来看,农村中小学都远远落后于城市中小学的发展水平,由此导致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低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后,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由此给广大学生和家长带来的最直接好处是促进了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调查发现,6省区有78.7%的教育行政人员、64.7%的中小学校长、52.4%的学校中层干部和47.6%的教师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有51.9%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提高,49.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见表3)。

为了客观地了解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利用湖北某县一个乡202_-202_学年语文、数学两门基础课程统考的平均成绩,随机对该乡中心小学、村小和教学点二、三年级的学生抽取350人进行分析。分析研究该乡中心小学、村小和教学点等不同类型校点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互关系。其中,中心学校随机抽取225人,村小83人,教学点42人;学生学业成绩用优、良、中、差四级评价方式进行,优、良、中、差在百分制中相对应的分数段分别是90分以上,80-89分,60-79分,60分以下。在350人中,优为85人(中心小学58人,村小21人,教学点6人),良为189人(中心小学137人,村小35人,教学点17人),中为76人(中心小学30人,村小27人,教学点19人),差为0,故忽略不计。

为了验证布局调整后农村中心小学、村小、教学点学生成绩是否存在整体上的差异,我们运用m×n列联表,对该乡中心小学、村小、教学点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X2检验统计分析。检验结果表明中心小学、村小、教学点与学生语文、数学两门基础课程学业成绩差异显著(X2=30.10>X2(4,0.01)=13.3)。由于语文、数学是农村中小学阶段的主干基础课程,所以这一案例充分说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有助于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高,如果考虑到村小、教学点一般都不开设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中心学校整体的教育质量肯定会大大高于村小和教学点。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之所以能促进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除了布局调整后教师得到了合理配置,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外,关键是教师的责任心增强了。布局调整后由于清退了大量民办教师,改变了以往农村教师“教书、农活双肩挑”的局面,教师能更专心于教学工作,多达75.4%的家长认为布局调整后学校老师对学生更负责任了,还有63.5%的学生认为老师与自己相处的时间变多了(见表3)。

第四篇:如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如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望谟县乐旺镇中心小学 李路云

近年来,教育部、财政部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并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学校的教学硬件设备的投入,有效地推进了全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医保经费投入更是加大,包括202_起实施的学生营养午餐改善计划,对城乡中小学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进行提质改造扩容,对农村学校进行调整、合并。产生了既锦上添花,又雪中送炭的效果。但由于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的多种因素,造成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仍然存在,尤其是城乡教育得不到均衡发展。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是比较突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造成城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政府对乡村教育的重视程度

由于各地的经济差异对教学设备的投入是有所差别的,所以各地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特别是对乡村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是有所区别的。要解决教学设备的问题就要先解决政府对城乡教学设备的投入差异,要均衡对待,不应因城乡而产生差异,不能因为是农村而对此有所偏见,因为是农村的那更应该加重视其发展,农村的经济发展较落后,政府更应该挪出更多的资金来帮助解决乡村教育问题。

政府对城乡教育差异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是否重视乡村的教育问题成了核心内容。要做到人人平等,不应因其生长在农村而受到人们的不公平待遇,以及歧视。更应该培养出有用的人才去建设农村,使其发展。所以教学设备的影响是关键,教学设备好了,学生就可以不受因缺着缺那而影响学习的心情,从而可以更加努力的学习。

二、教育投入资源分配不均衡

城市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电脑室、实验室等一应俱全,操场跑道也可与专业比赛跑道相媲美。但农村学校却不然,由于用地紧张、资金不足等问题,往往出现“一室多用”的状况,设备也不如城市学校一般齐全,甚至有的学校是没有图书馆和电脑教室的。如我校202_年6月才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安装了全镇

国家曾投入过大量资金改造农村学校危房,使农村学校校舍、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许多境内外教育慈善机构、希望工程、爱心人士也积极捐助,乡镇、村、组也进行了自筹,但后续投入没有跟上,许多村小仍然没有多大改观,如我镇的油全小学,全校开设一至三年级,但因教室不够,教资不足,不得不三个年级挤在一间教室,每年级一组,黄老师授完了一年级的语文后又回头去辅导三年级数学。顾此失彼教学质量难以提高。配置给农村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大多是摆设,如仪器室、实验室等根本不能用,一些用不上的仪器设备,甚至没有地方放。

三、师资力量配置不均衡。

1、教师编制不够

由于城区学校扩招和部分老师退休,师资紧张,每年都要调入一批学历高、有三年以上教学经验、有较高教学水平的老师,而且还有年龄限制,采取笔试、面试,体检合格后,择优录取。拒招刚从院校毕业的大专毕业生,以致一批又一批年富力强的农村优秀教师被调走。一些机关单位以事多编制少为由,频频向农村学校借调老师,特别是县城机关单位。这样造成农村学校严重缺编。有能力的学校请代课教师,有些学校没有能力请人,则只好给老师加课、加负责管理寄宿生等的工作量。平均每个教师的课时负担是21节。当前,在农村小学,音乐、美术、体育教师严重缺编,即使有他们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身兼多职。因此,农村音体美课面临着难以开齐科目,开足课时的困难;这些将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教师课时负担重,教育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2.教师培训不足。

由于缺乏专项经费,教师教育培训机会不足,许多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落后,严重制约新一轮教程改革在农村学校的推行。不同学科教师结构不合理。不同年龄教师结构不合理。由于许多农村教师是民办教师转正,同时受编制所限,缺乏年轻教师的补充。整体上,教师年龄老化严重,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师。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因缺少培训,许多教师对计算机,对PPT都是望而却步。

3、教师的福利待遇无法保障。

教师的福利待遇无法得到保障尤其是民办教师由于编制的限制,他们的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常常没能得到按时的发放。又由于农村条件较差,无法吸引教师留在农村,新招募的大部分年轻教师在艰苦的环境中工作了半年,却靠借债维生,以致部分年轻教师在失望之余干脆放弃令人羡慕的职业另谋出路。

合理配置义务教育公共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及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应做好如下举措:

1、严格执行政策。要严格遵照执行中央、省、市、区近年来制定的有关义务教育的条例、规章、标准,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规定》等等的一系列文件中,就如何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公共资源,缩小城乡差距等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不折不扣、认真执行。作为领导者、管理者应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帮助发展。

2、积极做好大中城市中小学生到农村执教的工作。要加强农村统筹协调,组织落实边远地区教师资源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进一步建立完善本地区稳定的校对校的支援关系,鼓励支持城市办学质量比较高的学校跟农村建立办学共同体,通过多种有效形式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

3、组织城市中小学教师定期到农村任教。定期地选派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并且统筹安排好其他层次的教师到当地农村执教的工作。对于继续补充的新教师,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严格实行公开招聘的制度,优先满足农村中小学的需要。

4、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特设岗位计划”举措,并且加大对特岗教师的待遇,鼓励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任教,为农村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吸引外县、外省份的教师留任农村。

5、积极开展多种途径的执教活动,组织开展短期执教等多种形式、灵活有效的执教活动。包括特色讲师团活动,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代教、执教,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跟班学习等等,还有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手段把优秀教师师范课的课件送到农村学校。

二、从事农村教学的教师应努力做好如下工作:

1、更新教育观念, 转换教学角色。认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要求,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克服功利性思想, 摒弃“ 满堂灌”等教师主宰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的痼疾, 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启发、引导、帮助学生, 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

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 从而使其学习的积极性、求知的自觉性和思维的能动性尽情彰显。

2、不断增强自身业务素质,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作为一名专业教师, 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固然不可或缺, 但最重要的条件还是自身业务素质要过硬, 渊博的知识是赢得学生信赖的

在教中学。

3、敢于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与学生交友、交心、以鼓励为主, 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 培养创新型、开拓型学生。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对每一名学生要有爱心;精心设计学生发展方案, 对每一名学生成才要有信心;耐心做好学生的转化工作, 并对此要有恒心。

事实上, 教育问题是社会问题, 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下的影响下形成的, 教育的不均衡发展不仅体现在城乡教育中,也体现在校际间和地区间。它的纠正要依赖于各方面条件的成熟。希望城乡教育差距的问题能够再一次引起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农村孩子身心得不到全面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又谈何建设新农村,因此,农村教育必须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再穷不能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只有真正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落后的教学现状,才能使农村教育走出困境,推动农村建设发展,真正实现全民小康。

——附加三严三实专题文档一篇——

云南省国税局扎实有力完成专题学习研讨

自专题学习研讨这一关键动作开展以来,云南省国税局结合税收工作实际,认真围绕“严以修身”、“严以律己”和“严以用权”三个专题,召开党组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深入扎实开展专题学习研讨。每一个专题既有规定学习篇目,又有交流学习感悟;既提前自学,又集中学深悟透。严格按照局领导领学、处级干部交流发言、党组书记总结并提出下一步要求的三个环节进行。同时,安排各处室(党支部)学习,充分彰显了中央要求、国税特点、云南特色,确保了专题学习研讨亮点纷呈、成效明显。

打牢思想根基,学习有力。一是抓好经常性学习,固本强基。开展自学和集体学习,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举办了全省国税系统党建暨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班,有力提升了税收工作新常态下支部书记对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的认知和掌握能力。二是抓好先进性学习,比学赶超。向焦裕禄、杨善洲、沈浩、高德荣等先进典型学习,学习他们恪守信念、对党忠诚

的政治品质和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借助《云南国税道德讲堂》举办了省直机关“感动在身边 最美机关干部”先进事迹报告会,激发了广大国税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决心和信心。三是抓好创新性学习,以赛促学。开展了以“三严三实”、“忠诚干净担当”为主题的网上知识竞答活动,有效拓展了对“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重要认知;举办了以“三严三实”、“忠诚干净担当”、“崇尚道德 和谐国税”为主题的

建议,并与政府领导就国税工作进行了沟通交流。详细了解基层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情况。并通过实地察看、翻阅资料、窗口咨询、与纳税人交谈,深入了解组织收入、“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三个《规范》、税收优惠政策、金税三期等重点工作的落实情况。回应了州(市)局提出的工作难点问题,对帮助基层发现和解决问题、坚定基层信心、鼓舞基层干劲。在督查期间,省局领导参加了各州市“三严三实”

机关党委、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让“三严三实”入脑以触动思想、入心以触及灵魂。使党员干部牢记历史、珍惜现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组织干部职工收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进一步塑造爱国心、凝聚民族魂。各州(市)局利用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一系列配合活动,重温抗日战争的苦难与辉煌,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夯实思想根基,锻造了严实品格,凝聚了前行力量。

心系贫困山乡,帮扶有力。开展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生动实践。10月22日,在省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树学的带领下,省局党组成员、总会计师许光烈和省局机关部分处室负责人、昆明市局负责同志一行长途跋涉深入到东川区因民镇桃树坪村开展省市区三级联动的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工作组分别与村干部和老乡谈问题,挖穷根,找出路,了解掌握结对帮扶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填写访谈问卷,完善建档立卡资料。在贫困户家中,张局长认真倾听记录老乡的困难,并表示一定找准“贫”根、找对“困”源,做到“不脱贫不脱钩”。10月28日,省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蔡杰一行又奔赴桃树坪村开展遍访,并代表云南省注册税务师协会为因民镇中心小学捐赠了1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施。至此,我

局“挂包帮”“转走访”

一是针对存在的深入基层指导工作,加强做好上下联动,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激发基层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上做得不够和网络申报系统的运行速度和稳定性有待提高,系统模块有待进一步优化,国税、地税、工商、经信、住建、药监等部门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滞后等情况,省局党组亲自主抓,成功解决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实际效果取信于基层干部和广大纳税人。在全系统内形成上下联动,促进各项工作有效落实的良好局面。二是全省国税系统21个处级以上机关、省局机关24个党支部坚持开诚布公找问题、集思广益理思路、齐心协力抓整改,通过与干部职工谈心交心、讲党课、走访纳税人、走访基层国税机关、走访党政机关、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征求意见建议401条、梳理归纳列入边学边改项目清单253项,对查找出的问题,一条一条梳理、一项一项分析,坚持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一起解决:属于律己不严、担当精神缺乏的,通过明确责任、加强督查,提振精神状态;属于能力不足的,通过教育培训,提升能力;属于作风漂浮、花拳绣腿的,通过批评教育,认真执纪问责,形成倒逼压力。目前,云南国税系统针对“不严不实”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396项、提出建立和完善制度102项、已完成边学边改项目143项、已建立和完善制度90项、已出台强化内部管理措施106条、已出台规范税收执法措施23条、已出台优化纳税服务措施79项。

围绕三个专题云南国税系统21个处级以上税务机关党组集中开展讨论交流87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配合活动,将“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领导干部晓事理、辨是非、明责任、长知识、开眼界、提境界,自觉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以专题教育成效有力助推了税收现代化建设发展。

第五篇:万荣县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万荣县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万荣县委,县政府把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 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作为”强县富民,改善 民生,促进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连续几 年都将标准化学校建设等教育实事列为全县的重点工程.万 荣县教育局积极调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 发展,尽最大可能让广大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i 畲理希商最大优化教簧囊薅

202_年前,全县共有公办中小学331所,学校布局不合理, 上,上好学.万荣县送教下乡活动现场 202_.6 正量面i田 万荥县促进

送教下乡-城乡牵手均衡发展共赢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办学水平是万 荣县教育局全盘布局的”重中之重”.为此,他 们积极探索,多措并举,通过业务培训,送教 下乡等多种方式,切实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 质.一是全面启动”中小学教师培训工程”.万 荣县结合实际,及时出台了《中小学教师培训 工程规划》,积极构建分层次,分类别,多渠 道,多形式的师资培训新机制.几年来,共培 训中小学教师5万余人次,培养打造出全国优 秀教师2人,省市级优秀教师22人,省市级模 范教师23人,省市级先进教育工作者3人,省 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17名,省市级教学能 手60人,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26人,中级教 师502人.二是开展送教下乡.万荣县制定出 台了《城镇教师下乡支教实施方案》,对支教 教师在职评定,晋职加薪等方面提出具体的 优惠政策.鼓励县城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长 期支教,支教工作期限为一年,每年轮换一 次,目前已先后组织167名县城优秀教师到农 村学校任教或帮扶.同时,还组织县城骨干教 师不定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为基层教师带 去了新理念,新经验和新方法.三是城乡学校 联谊结对,同步发展.万荣县积极组织城乡学 校联谊结对,捆绑式发展.目前城镇幼儿园, 五一幼儿园,南街小学,城关小学,城镇中学等 县城学校分别与17个联校结成联谊校,优势互 补,互利双赢.远程教育搭建优质资源共享平台近年来,万荣县先后争取项目资金700余 万元,为全县农村200余所中小学配备了现代 远程教育设施,使全县中小学远程教育设备 普及率达100%;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为全县 153所农村中小学配置了多媒体教学设施,实 现了农村教学手段的大跨越.202_年初,为了 保证现有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设备的使用, 202_.6 皤豳

万荣县教育部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见》和《关于加强信息 技术设备管理维护使用的意见》等制度,引导 和指导广大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 学.同时,万荣县教育局结合”远教”工程进展 情况,先后对全县17名电教员和153名项目校 的技术员进行了资源应用推广,设备管理,资 源接收等技术培训;对153名项目校校长和 153名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应用培训;对3000余 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和多媒体课 件制作等培训,促使全县农村”远教”应用工 作常规化和制度化.机传障两免一补惠及手霉

为了确保党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万荣 县委,县政府把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作 为惠民工程和德政工程,县教育局印制下发了 “学生收费明白卡”,主动接受社会和家长的监 督,让”两免一补”这一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 人人心.同时,又统筹安排,积极协调,及时落 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专项资金.一是 建立资金拨付渠道,加强财务管理.对农村义 务教育经费机制专项资金严格实行特设专户 管理,确保资金及时规范支付到位.二是科学 测定,保证经费足额到位.对全县中小学经费 进行了科学测算,确保了中央经费及省市县配 套资金全部足额到位.202_年,万荣县农村享 受免教科书学生达~1155156人次,免教材资金 236万元,并使2980名农村中小学学生享受寄 宿生”一补”资金,救助特困生3506人.几年来, 万荣县共争取上级专项资金1340~,万元,免除 农村中小学学生教材款达552万元,受惠学生 13万人次;争取农村中小学特困生救助金69.8 万元,受惠学生达4513人次.同时,教育部门组 织广大党员干部与贫困生结对子,确保不让一 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作者单位:万荣县教育局)(责任编辑田晓宇)

切实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合集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