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年目睹之教师节
20年目睹之教师节
今天,是我在教育岗位上度过的第20个教师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我特意把这20年从诸多方面作一番对比,从中,也许能引发一
些同行的共鸣。
师生关系:当年,一入学师者就灌输“天地君师亲”思想,学生也承认“师徒如父子”。今天,“尊重、和谐”是主旋律,“朋友、平等”是硬道理。当年是越打越亲,今天是越敬越远。师道尊严的反转也将师生关系扭曲得不伦不类。1992年,我带着初一的孩子春游,爬山下河,无所顾忌,也不需要跟谁请示。今
天,这样的浪漫想也不敢想。
工资待遇:1991年,我的工资是144.5元。当时,油条3分钱根,豆腐2毛钱斤,同事结婚封礼5元即可。1997年,工资涨到700元,彩电、冰箱、洗衣机,结婚这三大件,需要8000元。2001年,因跳槽到股份制学校,工资1500元,学校以1分5的利率吸储,家底倒空凑了不足2万。2003年暑假办辅导班,一个月赚了3000元,感觉像发了笔横财。今天,教师节发再多钱物,感觉仍是空虚。
住房福利:1991年,两人住一间防震棚(不足9个平方),竟有家的感觉。1996年,单位分了一大一小两间房,竟想住一辈子。1999年,仅花三万元买了套96平方的福利房,还是精装修。2005年,在济南看了套130平方的毛坯房,要价30万元,没买,至今后悔。今天,只祈祷房租别再乱涨,别无他求。至于福利,10年前,要钱无钱,要物无物,却感觉富有保障;今天,存款数字飞涨,却有难言的担忧。
假日休闲:最初,周六上半天,星期天要上晚自习,感觉很轻松。2001年,高中生一个月歇一天,班主任老师早6点到校,晚10点回家,也没感觉特别累。今天,朝九晚五,周末双休,还有那么多法定节假日,却有一份压力挥之不去。10年前,是没有休闲概念的,2000年,学校组织到青岛洗了次海水澡,竟兴奋了整个学期。今天,北京的教师是一年两游的,去海南或西藏只属中档,新马太也不能满足。现在想想,单纯也是一笔财富,无知不一定无幸福。在简单的生活中,一切都按部就班,一切都自然而然;没有旁生的欲望,也没有失业的担忧;不用(也没有那个意识)找发财的门路,也不畏惧“三座大山”(住房、教育、医疗)。围着柴米油盐,甘愿坐井观天,单位分一间住房就能幸福得晕眩。那不就是陶渊
明的田园吗?
师道尊严:1992年,我在师兄的宿舍里下棋,听到门口有低微的哭泣声,开门发现竟有一男生下跪。该师兄挥舞着拳头向我炫耀他的治班之道——打,没有打不服的“茬子头”。奇怪的是,从没有家长告状,也没听说过谁把谁打出毛病来,学校也睁只眼闭只眼。2005年,我因给一个学生的作文打了低分,该生从那不再理我,原因是我不会欣赏她。2009年,我的同事因将试卷扔到一学生头上,遭家长告状,学校责令该教师写检查。今天,若有男女生在校园里抱在一起,多
数教师会选择装看不见。
道德品质: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学校也不再是一方净土。当年,人穷志不穷,摆阔是要受鄙夷的;今天,有钱就是爷,打肿脸也要充胖子。当年,学雷锋不仅是活动,还是一种自发的需要;今天,谁要做好事,别人会揣测他另有企图。当年,好逸恶劳是可耻的;今天,谁能不劳而获,谁将倍受追捧。在笑贫不笑娼的染缸里,师生的道德品质岂一个“滑”字了得。
物质环境:有目共睹之处不多赘言,我就说说办公条件之巨变。1999年,我用蜡纸刻钢板来给同学们分析成绩。在画表格时,稍不留心,就会划破蜡纸。那些数据,全靠笔算,最难为的就是排名次了,六七十位同学,谁个进步了,哪些落后了,要用肉眼观察并排序。今天,用Excel表格,复制粘贴,瞬间即完。2001年,县级电化教学讲课比赛,我做的课件超过了10M,只好抱着主机到处跑(没有U盘)。2004年,我为了建设校园网,购买域名和空间,糟蹋了公家上千元。今天,博客、轿车、存款,都远超预期,却无端地怀想逝去的岁月。
精神状态:当年的思想很单纯,满眼是好人,看不到贪官污吏,不关注国计民生,自己的天空很晴朗,就认为普天下都晒着太阳。为了追求理想,吃糠咽菜照样意气风发。今天,接触了互联网,眼界亦开阔,思想日渐复杂。当年的丑事并不少,只是在单一宣传的笼罩下,眼前是不变的风景,耳里是永恒的歌声,官方舆论屏蔽了许多画面、杂音,我们近乎被“格式化”,很少独立思考问题。即使思考,也仅在脑子里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现在不同了,互联网的发展,解放了人的思想,激发了明理的欲望,也将自我表达推向了前台。可惜,眼不见心不烦——看得多了,想有个好心情,除非是二百五。
言论自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开放的社会固然美好,但激进的思想如何适应相对保守的政治,这是大问题!尽管我们在物质享受上比祖父辈们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在精神满足上却是希望的弃儿。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悲哀。如果再看看网络上的言论,无论是各大门户网站、论坛、博客或者微博,任何只要与政府、官员、富人、权势这几个关键词相关的新闻之下,都会是海水一样泛滥的愤怒留言。如果这些汹涌澎湃的留言真能代表民意的话,无疑中国就像一座等待喷发的火山。这也难怪国内的精英都在加速移民,对未来不可预期的恐惧竟然成了今日很多中产阶层觉得寝食难安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第二篇: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读后感
前段时间,正值暑假,在家闷坐,无所事事,于是想起了这本小说,便下载阅读,聊以消磨时光。当然,说是消磨时光,就有点太对不起这部文学着作了,它怎么说也是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就其内容来说,仿照列宁对托尔斯泰的评价,可以评它为晚清社会的一面镜子,不过这面镜子有选择地只照到了晚清社会不堪的黑暗面,因此,我对它更精确的评价为晚清黑暗社会的一面镜子。
在此之前,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我已经看过两部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三部小说各有优劣,但作为谴责小说,我觉得还是吴研人的二更好地表现出了晚清社会黑暗。它是以主人公的行迹为线,将主人公亲身体验到的、见到的、听到的一个个小故事记录下来。看完之后,我是感叹不已,我想只有在那时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人心叵测,什么叫无奇不有,什么叫怪现状!
文中一开始便是一个自号死里逃生的人得到了一本自称九死一生的笔记,在这本笔记开头,九死一生便写出了此号的意义:我是好好的一个人,生平并未遭过大**、大险阻,又没有人出十万两银子的赏格来捉我,何以将自己好好的姓名来隐了,另外叫个甚么九死一生呢?只因我出来应世的二十年中,回头想来,所遇见的只有三种东西:第一种是蛇虫鼠蚁;第二种是豺狼虎豹;第三种是魑魅魍魉。二十年之久,在此中过来,未曾被第一种所蚀,未曾被第二种所啖,未曾被第三种所攫,居然被我都避了过去,还不算是九死一生么?所以我这个名字,也是我自家的纪念。接下来,一个个匪夷所思的故事扑面而来。在这里,没有什么道德,没有亲情,没有人格,有的只是利益、利益还是利益,在绝对的利益面前,什么都不堪一击,从全方位诠释了庄子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这里,东家诈骗掌柜和伙计、伯父趁弟丧侵吞弱侄财产、县太爷偷盗、旗人打肿脸充胖子、军队腐败、吸烟泛滥等等等等,不可胜数,不敢想像!
其中有几件事是很让我十分震惊。第一件是明码买官,这在朝廷是捐官,在有的地方是写在折子,然后点戏。通过此路进入官场的,已经不是百姓的父母官了,而是成了生意人,他们视当官为一种回报率还相当不错的投资,这也说明了中国人很早就有了战略投资眼光,可喜可贺!作为聪明的中国人,一些人总结出了做官的精华:至于官,是拿钱捐来的,钱多官就大点,钱少官就小点;你要做大官小官,只要问你的钱有多少。至于骨子里头,第一个秘诀是要巴结。主人公则说:做官的第一件事就是扔掉自己的良心。官员如此,国安不灭?(不过不得不说,这条至今都很有用)
第二件事是翁婆一起劝儿媳做上司小妾,这也许前古未闻的(至少我没有听说过),但是为了远大前程,以前逼得儿子、儿媳不相见直至儿子死亡的强悍婆婆与公公跪在自己的儿媳面前,求坚贞的儿媳不要操守节操,去给别人当小妾(没办法,自己的妻子不漂亮,要不然早就送去了)。游说现场,两位老人言辞诚恳,推心置腹,以现代的眼光完全否定当时的守节之愚见,确定了自己在厚颜无耻者中的绝对地位。话说这位公公最后得以成功,在仕途上也有一段颇为顺利的时期,后来却被贪财的亲生儿子伙同他人用药毒死,也有点因缘相报的感觉。
第三件事是一个外国人与两个骗子签订了一份土地合同,把中国的一座山送(真的不用用卖这个字,否则就是贬低了这个字)给了外国人,两个骗子并没有这座山的地权,这纯粹是外国人被骗了,但外国人依据骗子的合同,骗了中国的一座山。清朝的地方官员们开始是积极争回来,后来请示上级,得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批示:这块地又不是你的,争回来又对你没好处。朝廷台湾都没要,你争什么山头?(大意如此)
精辟呀,一下就道出了清王朝甘于割地赔款的本质原因,正是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也论证了少年中国说中的关于老年帝国只求暂时安保的特点。在涉外事务上,中国人表现出东方特有的谦让精神,以和为贵,能让则让,列强不欺负中国,那就是被门夹过脑袋了。
第四件事是关于文化的,在主人公参加的一个竹饼汤会的文人聚会时,当场的文人们上演了一场乐趣无穷的闹剧。作为小丑,他们很成功,作为文人,他们脑袋肯定被门夹过了。这跟儒林外史中周进等人关于刘伯温的讨论一样的滑稽可笑。
在文化方面,二跟儒很相近,都写道了考场作弊(现代人的作弊除去科技与古人毫无可比性)、文人素质低下等现象,这也许就是国力衰退给文化带来的影响吧。
当然,此书给我留下深刻够印象远不止这些,我在此就不再一一评述。总的来说,本书旨在写出当时的怪现状,这一点十分成功,无可置疑。在写作手法上,作者经常使用夸张,欲抑先扬等手法,将反面人物刻画地可谓是入骨三分。在语言上,采用了口语化的语言,辞藻并不华丽,但作为叙事为主的小说,也不必过于苛求。我向
对中国文学或中国历史感兴趣的同学推荐此书,希望大家能静心下来好好赏析这本难得的佳作。
第三篇:目睹近年高考作文之怪现状
创新还是形式主义
——目睹近年高考作文之怪现状
巴蜀鬼才的跑题作文
2002年7月9日,央视《实话实说》组织魏明伦、何祚庥、聂卫平3位名人与一些高中学生试水高考作文。
当年的作文题是《心灵的选择》,结果巴蜀鬼才魏明伦用10个小时完成的力作,被认为跑题,判为不及格。何祚庥只写了400多字就交卷,连字数都不够。聂卫平原本有机会及格,但是他在文章中写了“陈老总如何教我下围棋”,暴露了身份,只能作为“废卷”。
在这场高考秀中,得分最高的是一位刚结束高考的学生,他只是把两天前在考场上写的默了一遍,两位阅卷老师就给了他58分(满分60)。
参与阅卷的王栋生老师说,成人考不过中学生,很正常,因为不懂规则。其实只要经过一年的有效训练,他们就知道要审题,要估计字数,书写也端正,也知道自己并没有多少自由,不要写犯忌的话„„
魏明伦始终不大服气,后来他把自己的作文登在报上,发在网上,要讨公道。
结果,连高中生都说,这篇文章确实不切题。
一位阅卷多年的老师发表看法:魏文通篇都使用了对仗、典故等辞格,不愧是“楹联古诗川中第一”,只是这篇文章真的到了阅卷老师的手中,恐怕还会被认为是一篇抄来的跑题作文。
文科状元的“三比法”
2006年,南方某省一位考生立志要成为全省高考状元,她给自己立了若干目标,其一是要确保高考作文得满分,于是她开始操练“三比法”。
比如谈“理想”,她写道:
理想是帆,理想是桨,助你划向幸福的彼岸。
理想是砖,理想是瓦,助你建造梦想的楼房。
理想是绳,理想是索,助你攀登希望的山峰。
所谓“三比法”,就是把三个排比句放在开头或结尾,为的是“以文采把阅卷老师震住”。有一套《高考满分作文丛书》收录了这种技法,其范文如下:
蜗牛说:“雄鹰展翅可以登上金字塔顶,而我心飞翔,亦可攀上金字塔顶徜徉。”
小溪说:“雨珠奋力可以挤破白云降落,而我心飞翔,亦有飞上云巅俯视山川的婀娜。”
绿叶说:“红花耀眼出众,独当一面,人人赞不绝口,而我心飞翔,亦会甘为人梯默默耕耘,赢得赞誉声声。”
据说,这是某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河北省青县一中黄清奎老师看了之后觉得纳闷:“亦可攀上金字塔顶徜徉”,这不是典型的杂糅吗道理上更说不通了,红花怎么“独当一面”绿叶怎么会“甘当人梯”小溪又怎么“飞上山巅”
黄清奎认为,这是一种虚假的漂亮,只是把花纸头粘起来。
不过,根据当年的高考战报,那位操练“三比法”考生确实成了该省文科第一名。
创新还是形式主义
2006年山西省的中考作文出现了四成“四不像”作文,很多初中生还没有搞明白作文是怎么回事儿,就直奔“另类”去了。
倡导新作文行动的《中学生》杂志副主编刘加民把板子打到高考作文上,他认为这是“形式主义文风”带来的坏影响。
高考作文中的“形式主义”始于1999年的“文体不限”,刚开始被称作“创新”,后来“创新”的人多了,就出现了“形式大于内容”的倾向。
刘加民搜罗了一下这几年高考中的“形式主义”代表作,有病历诊断书体、产品说明书体、实验报告体、招生简章体、戏剧体、广告体、记者采访体、BBS体、忏悔书体、文言文体、古诗体、序跋体、新童话体、辩论辞体„„
刘加民说,他这么做是想提醒刚学写作的孩子:
——作文训练永远从基本功开始。
——形式的变化撑死了就十来种,只有内容的变化魅力无穷。
——这些文章是不是真的得到了阅卷老师的欢心,是个悬案。
——把太多的智商花费在了“讨巧”上,看多了会恶心。
——您是学生,您觉得创新了,特别了,其实在阅卷老师眼里,早就是第一万个把姑娘比喻成鲜花的人了。
第四篇:《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读书笔记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读书笔记 我在学期期末临近之际,我在百忙之中粗略的品读了吴趼人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也就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怪现状》是继《官场现形记》之后,清末又一著名的谴责小说。
读过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这部书比儒林外史好看。书中自我介绍说:“只因我出来应世的二十年中,回头想来,所遇见的只有三种东西:第一种是虫蛇鼠蚁,第二种是豺狼虎豹,第三种是魑魅魍魉。小说就是展示这种怪现状,笔锋触及相当广阔的社会生活面,显示了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国封建社会肌体的溃烂不堪。
全书由“死里逃生”在市集上碰到一位大汉卖“九死一生”的笔记展开序幕。“九死一生”是这部小说的第一人称主人翁,由于其认为在乱世中能够侥幸活着实在是九死一生,因以此为号焉。一开始时主人翁为父奔丧,但家族的长辈与父亲的友人却觊觎他家的财产。所幸受到一位官人的帮助,并与之结交,之后便在他手下经商,游遍中国各地,借此描写当时乱世的总总现象,最后终于经商失败。书文中蕴含着一种中国人独有的小聪明,那种小聪明,让中国显得那样难以猜透,那样让人着迷。读完之后,我很欣赏吴继之的处世态度。因为吴继之是个聪明人,他清透,有着中国人特有的小聪明。可以在官场全身而退,豁达慷慨,也算那个年代的英雄。最后生意失败的时候,告的都是他自己,这究竟是不是继之有意为之,谁又说得清呢。他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大意是这样的:有些事情你知道了,就
知道了,犯不着去揭穿他,揭穿他就讨人嫌,处处讨人嫌就没法在这世上活了。这里面蕴含着一种作者描绘的处事待人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便是:“同流,但不合污;不合污,却也不对别人的合污愤世嫉俗。”
可见从古代到今天,这种态度终究是不被认可的。儒家思想提倡的是“取义成仁”,现如今我们国家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的态度可以说是背道而驰。这种态度可以用简单的四个字概括,即是——“明哲保身”。有些事情,明摆着是不对的,但明摆着也不是你可改变的,既然如此,不过保个全身可也,那些龌龊不堪的事,何妨供喷饭洒酒之用。
作者将故事一个一个串起来,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故事,可以发生在过去、现在或未来。作者果断揭露官场黑幕,也会从道德批判切入,比如在第五十回里,他写道:“这个官竟然不是人做的,头一件先要学会了卑污苟贱。”还有九死一生的伯父子仁就是一个典型的凉薄无行的伪君子,他堂而皇之地干没亡弟的遗产,夺孤侄寡娣的养命钱,令九死一生流落街头。苟才是贯穿全书的反面人物。还有宦家子弟黎景翼为夺家产,逼死胞弟,又将弟媳卖入娼门。吏部主事符弥轩,龙光勾结江湖草医害死父亲„„诸多怪现状数不胜数。
在读到蔡侣笙因关爱灾民,不像别的县一样瞒报灾情,到头来却被朝廷定了个谎报灾情的罪,心里自然是叹息的。想起一句话:你的不幸不是因为你肮脏,而是因为你不能肮脏,是因为你不能肮脏,你才如此不幸。蔡侣笙,是一位纯然“清官”模式。想想,吴继之若在这事上,又要怎么办呢,帮是要帮的,得罪也是不能得罪的。这样两难的问题,也只有这样聪明清透的人才可以解决吧。书中的正面人物如吴继之、九死一生、文述农、蔡侣笙等,寄托着作家的理想和追求。书中正面人物无例外地被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所吞没,“实业救国”、“道德救国”,也都一一破产,体现了作家“救世之情竭,而后厌世之念生”。
但凡救世情竭,厌世情生,也就造就了“吴继之”这个人物形象。可以说作者吴趼人是自身的真切写照。像“吴继之”这样聪明的人,总是无人继之,后继无人的。
第五篇:建筑学五年目睹之现状
话说在遥远的五年前,我也曾经是一懵懂少年,对建筑充满着犹如青春期少年性懵懂般的幻想,岁月荏苒,在经历了无数的熬图、失败、被批评、被甲方牵着鼻子走等等诸多挫折与寂寞后,恍然大悟,这些种种不尽如人意,均是由于五年学习中种种臭毛病所造成的。回想自己及身边的成功或者失败的例子,总结了几点,以供各位苦逼青年参考。
怪现状之一:侥幸心理。
幻想自己可以不努力就能很轻松的成为所谓的大师,自以为在校内分享一些自己从来不怎么认真看的诸如“大师作品”“CAD高手总结的50条经验”“建筑细部表现集锦”等就可以真的成为大师、CAD高手,真把校内当成自己大脑了?分享一下就相当于存进大脑里消化了呗?再比如大家硬盘上都有动辄几十G的各种资料,拷贝的时候固然很爽,可是硬盘上存储这些资料的部分远远没有存着电影、**、游戏的部位运转的机会多,甚至存上之后就从来没有看过。
大家都很侥幸,殊不知身边那些在某一方面很牛的同学,哪一个没有经历过常人不能忍受的寂寞?软件大牛娴熟操作的背后,必然有他在酷热夏日或者寒冷冬天,在你们窝在宿舍里看片、游戏、吹牛逼、吹嘘自己学建筑多忙的时候,一点一滴的积累与练习。手绘大牛随手勾出让你们羞愧不已的草图时,必然有他们在寂静深夜,在你们躺在床上抱着手机勾搭小妹妹或者是沉寂在穿越小说的时候,一笔一笔练出来的艰辛。在他们埋头苦练的时候,你们心里可能会说一声:这个不合群的SB。其实自己心里隐约觉得自己也应该这样刻苦只是游戏公会里好友等着我打副本呢!只是女朋友等着我晚上出去happy呢!在他们软件和手绘忽然让人刮目相看的时候,你们心里又会说一声:草,这么屌,是不是用了什么秘诀。然后问他们,你们去哪里学的啊?得到那些大牛“自己练的呗”的回答时,心里暗骂,这个sb掖着藏着,拽什么拽。
终有一天,发现这样下去不行了,于是去找各种培训班,幻想着报个班就能忽然一下子各种满状态牛的让大家刮目相看。
借了或者买了一大堆书,觉得把这些书看完就牛逼了,然后每本书写个名字翻了不到十页,就扔在一边玩蛋去了。
然后侥幸着侥幸着,就毕业了。
怪现状之二:逃避心理。
手绘当初没有好好练,于是开始逃避,做方案的时候直接用自己拙劣的Sketchup技术草草建个草模,然后觉得练手绘有个屌用,哥有Sketchup草图大师!出手绘图的时候,依然用自己拙劣的Sketchup技术草草建个草模,然后可耻的拓到画板上。以至于我现在在 设计院做方案的时候身边还有好多科班出身的人在表达方案构思的时候可怜巴巴的拿出用CAD画的概念图。或者画个草图还要拿着三角板比来比去力图画的精细一些。
再比如建筑构造没有好好学,柱网一直到毕业也没有搞明白,于是在设计的时候刻意回避柱网,搞出来的设计风一吹就会倒掉,争论的时候会说,这就是我的风格,这就是我的style„„甚至到毕业的时候,觉得自己CAD依然只能鼠标流,Sketchup也是一知半解,设计也是各种苦逼,觉得去设计院工作会丢人,于是继续逃避,考研吧!
五年一直在可耻的逃避,不会的依然不会,但是殊不知,不会的终究有一天还是会要面对。怪现状之三:自我催眠和拖延症。
觉得学建筑了,就屌爆了,有了在高中同学面前吹牛逼的本钱。一个设计八周,前七周都在各忙各的,看片、打游戏、耗着。最后一周不得不交图了,熬夜吧,赶图吧!回头跟同学吹牛逼说,我们专业太tmd忙了,各种熬夜。然后在一片安慰声中心安理得的迎来下一个7周的休闲,以及第八周的熬夜和吹牛逼。
分享一些自己都理解不了的设计,觉得这样很炫,毕竟大家都在分享,作为一名未来的建筑师,我不分享点什么就有点土鳖。或者心里觉得这些东西确实不错,就是懒得看,回头再
看吧!于是这些网上的资料对你们的意义仅仅是点击了“分享”,然后再选择“全部好友”而已。
至于渲染软件,我也曾经系统的学习过Vray,但是现在觉得确实没什么用。Sketchup本身也可以直接导出效果很不错的图。而且你们都研究渲染,那些效果图公司干毛用啊?过于重视渲染其实就是抓小放大,我们是搞设计的,不是搞效果图的,方案的好坏才是最重要的,表现方式永远是次要的。
至于CAD,我发现好多人画图都有个很坏的毛病,就是画图的时候很有节奏的咣咣敲空格,不知道的以为你丫在玩劲舞团。然后忽然咣咣咣的很快的敲键盘,不用猜,肯定是在UNDO。更有甚者,直接鼠标点命令„„建议大家尽量采用鼠标右键来确定命令(空格键作为辅助),这样会有效的提高绘图速度。再就是CAD也应该有自己的一套快捷键,尽量都安排在左手,因为画图的时候,左手敲命令,右手操纵鼠标。比如LINE这个命令的快捷键是L,它使用频率是CAD中最高的,你每次画Line的时候,食指最开始都会放在F键上,然后移动到最右边的L键,有时候还会低头找L键,这样每画一根线,都要耽误零点几秒。我的Line命令的快捷键是按两下F,Pline线的命令是FG,Spline线的命令是DF,Dist原来是DI,因为i键离左手比较远,于是换成了DS,诸如此类。这样常用的命令都控制在左手可及的范围内,画图速度提高至少两倍。再就是推荐两个LIsp程序:HH工具和Y工具。至于这是什么东西,大家可以百度。
CAD命令太多,但是好多我们永远不会用到,所以只要熟练运用常用的几个就够了。当然事情并不是说的这么简单,需要大量练习和实践。
关于绘图技巧,绘图技巧这种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东西。比如我用Sketchup建模,我从来不喜欢把自己的模型拷给别人,因为我的模型常常都是只建了效果图里可见的两个面,看过我Sketchup文件的人估计都会大骂我萨比。但是这样很快,动辄几十M的模型对于我来说很难理解,何苦为难自己呢?
软件这东西,得多琢磨,然后善用百度。比如当时我琢磨着能不能把CAD的快捷键都控制在左手里,然后百度发现居然真有左手键这一套东西„„所以,多琢磨、勤练习和善问度娘。不要一有不会的就问同学,一是这样会让人厌烦,二是这样会让自己丧失思考的习惯。再就是,好多人喜欢一边画图一边看电影,一般一个作业下来,能看完一部韩剧。你这样能画快才怪!
二:关于手绘。
我在大四之前手绘是很挫的,因为当时偷懒、脑子充满幻想和侥幸,导致后来一塌糊涂。然后三年级暑假特意去学习了一个月。可能有人会发现回来之后手绘确实有进步,然后也想去学,殊不知那无数张线条练习才是进步的根源。其实手绘技巧就四个词:放松、有头有尾、把握整体、即时构图。我非常讨厌做快题,因为那样不能让自己放松。画画本来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何必搞得自己不爽。
大一的时候,专业课要求各种抄绘彭一刚等人作品,我觉得这是教育的一个弊端,这些大师的图他不能算是手绘,只能算是绘画作品,是大师以另外一个身份:画家来进行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试想,你如果给甲方讲方案,然后你说,你们回去等一个礼拜,我把图画成彭一刚那种深度„„甲方会答应吗?而且这些图我们抄绘、临摹甚至拓都拓不好,谈何练习手绘的自信心。
至少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我还是画不出彭一刚那样的作品,但是我画的方案草图,可以保证跟甲方沟通不费力,而且拿的出手不会让甲方觉得我画的还没有他们画得好。而且我可以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几笔勾勒勾出来。至于马克笔,我觉得那是扯淡的事情,我只用三只马克笔:CG2.5.8。因为我不想当画家,我只想表达自己的方案和想法。
不过前段时间有幸亲眼目睹彭一刚先生的真迹,确实是每一笔都是用极其精密的排线排出
来的,我们在一些手绘书上看到的成片的黑疙瘩其实是书籍翻印精度的问题„„所以,如果你是低年级,请认真练习,不管有没有用,这些手头功夫是建筑学的基本功。
不管透视准不准,深度够不够,请记住,线条一定要专业,不要像小孩子画的一样。什么是专业的线条?至少应该保证有头有尾,给人的感觉是放松的,PLAY WITH LINES。就说这么多,纯属菊紧之作,各位轻插。
PS:看到了滕淼同学对于文章观点的一些指证,确实收益颇多,这里有些东西需要补充说明一下。
1:这篇文章从立意角度上来说确实比较狭隘,比如对实际工作的理解,就我个人的实习经历,四年级的时候在一个私人工作室做了将近一年,然后才来到现在的设计院,目前为止,我并没有在大院的经历,这一点对我来说是十分遗憾的,最近也在尝试联系一些较为大的院,争取实习机会。因为每个地方的水平不同,只有都去看看,才会有更深刻的见解,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一天我回头看这篇文章会嗤之以鼻、一笑置之。
2:至于软件和软件辅助设计,正如滕淼所说,现在确实有BIM类软件取代CAD的趋势,包括我们省院也在搞三维协同,这一点我很赞同。其实我在文中强调CAD都学不好还学什么Revit这一点,主要是想提醒自己和身边的人,软件宜精,切勿浅尝辄止,因为身边确实有一些人一些基本的软件都不能用熟练,一个软件刚入门就扔在一边去学更新鲜的软件,最终的结果是每个软件都“略懂”。
3:对于建模方面,首先对于SKetchup这个软件,我之所以建两面是因为我一直认为它仅仅是一个设计辅助软件,而并非拿来出图的工具。我想这一点可能大家对我有误解。因为在后期表现的时候,需要照顾细节,所以出图的模型需要更加深化一些,但这并不代表在推敲阶段就只建两个面。我具体的建模习惯是这样的,在最开始的时候,进行体块建模以及一些大的局部的修改,得到自己想要的模型后,存一副本进行细部的刻画以求出效果图。所以一般最后我的模型文件可能会有十几个,一些是保留的分析过程,一些是为了后期出图。话说回来,最开始这么做并不是出效果图的时候“偷懒”,而是因为模型过大会导致建模过程不顺畅进而影响心情和自信心。
4:对于徒手线条,这一点我确实与滕淼存在异议。我觉得在方案的初始阶段,一定要用徒手,因为软件会限制人的思考推敲能力。然后在设计中期结合辅助设计软件进行设计。我在文中所提到的现象主要针对那些在方案最开始阶段就利用辅助设计软件的人,因为这样的话,辅助设计软件便失去了它的意义,之所以称其为辅助设计软件,我觉得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人脑和人手的协调度是最高的,利用笔来推敲方案,会有更多的想法,这一点我是有亲身体会的。
关于手绘,我觉得大师之所以称之为大师,可能并非一定要手绘厉害。但是手绘是作为一名建筑师最基本的素养,而且它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认同感和自信心,更主要的是它方便交流。而且我觉得在沟通的时候,小孩子一般的线条给甲方的感觉似乎是不够专业。
至于Vray,我所强调的是我们不要把过多的精力用在如何渲染上面而忽略了一张图最本质的东西,那就是它的设计。而且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效果图公司确实遍地都是。但需要修正的一点就是,好的建模水平还是非常需要的。比如上个月我做了一个会所的方案,因为做的折线造型,效果图公司很难理解我们的想法,所以后来还是我自己进行建模。其实这也印证了手绘的重要性,因为我们不仅需要跟甲方沟通,还需要跟效果图公司沟通。人的精力有限,每张效果图都需要建筑师亲自去表现,是不太现实的。而且专业的效果图公司确实可以让方案更加容易让人接受。
至于考研,我也相信大部分人其实都是为了能够在学校学到更多的东西。
至于那些建筑行为学之类的名词,我说的确实比较偏激,但是我也见过喜欢把很简单的理论说的很晦涩的人。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讲的是怪现状,所以很难用辩证的方法去表示,如果按辩证的方法恐怕不能达到自省和省人效果。
不过确实会对低年级同学产生误导,就在刚才回来的路上,我得知这篇文章已经被我们系低年级的同学传阅,让我诚惶诚恐生怕对他们产生什么不良影响,也希望看过此文的低年级同学,能够尽量有所鉴别。
非常感谢包括滕淼同学在内的提出建议的同学,最开始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自省和省人,希望大家不要重蹈我们的覆辙,所以对于我个人的一些手绘、设计和建模的观点,请大家不要盲从。
欢迎大家多多讨论,有时间我会一一回复并不断完善这篇文章。
其实好多时候我们在设计中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彼此争论的氛围。
文章中好多话比较粗俗,见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