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关于加强文化、音乐分类教学的实施方案
编辑:琴心剑胆 识别码:11-918885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21 11:03:11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加强文化、音乐分类教学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强文化、音乐分类教学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强文化、音乐分类教学的实施方案

为了加强文化、音乐分类教学,进一步规范文化、音乐、美术、体育分类教学的常规教学环节,针对分类教学的特点,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关于文化课的教学

(一):对文化课教师的总体要求

1、无论是文化班的文化课任课教师,还是音、体、美班的文化任课教师均要严格贯彻落实《巩固庄中学教师教学工作规程》,狠抓教学常规工作环节,强化过程,追求卓越。

2、文化课教师要摸清,摸准各类学生的底码,切实做到分类教学,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得到相应发展。

(二):关于文化课分类教学的指导意见

1、文化班的文化课

(1)指导思想:适当加快教学的进度,适当提高授课的难度,适当增加练习的坡度。(2)课程设置:分正课和自习课,自习课要求进行“课时练”,课时练的课数不低于自习课的50%。

(3)考试:①期中、期末考试文化、音乐、美术、体育统一用一张试卷进行考试,试题难度与高考难度相同。②平时月考文化班单独命题。(4)对任课教师(班级)的评价:

①文化班的任课教师与音、体、美班的任课教师分开进行评价,即根据各自所得分数分开进行排名

②任课教师(班级)所得分数=优秀生变化率×70%+平均分变化率×30%(优秀生变化率和平均分变化率各年级根据本年级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计算方法

③总分和单课成绩优秀生的确定:现在的高二取文理各科总人数的25%为优秀生,现在的高一取文理各科总人数的30%为优秀生。

2、音、体、美班的文化课

(1)指导思想:按正常进度教学,适当降低授课的难度,适当减缓练习的坡度。

(2)课程设置:音美班每周上5天课,体育班每天都上文化课(周六、周日按补课进行),课程安排分正课和自习课,自习课可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是讲课还是做练习,学校提倡进行“课时练”。

(3)考试:①期中、期末考试文化、音乐、美术、体育统一用一张试卷进行考试,试题难度与高考难度相同。②平时月考音、体、美班单独命题。(4)对任课教师(班级)的评价:

①文化班的任课教师与音、体、美班的任课教师分开进行评价,即根据各自所得分数分开进行排名

②任课教师(班级)所得分数=优秀生变化率×30%+平均分变化率×70%(优秀生变化率和平均分变化率各年级根据本年级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计算方法

③总分和单课成绩优秀生的确定:现在的高二取文理各科总人数的25%为优秀生,现在的高一取文理各科总人数的30%为优秀生。

二、关于专业课的教学

(一)、对专业课教师的要求

①专业课教师每周制定出周训练计划,确定出详细的训练内容。②专业课教师要按时准时进行训练,不准无故缺岗。

③专业课教师要以身作则,给学生作出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④专业课教师对自己的学生要底码清楚,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的要求。

⑤专业课教师要和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经常的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文化成绩,及时督促学生对文化成绩的学习。

⑥各位专业课教师要以备课组长为核心,定期和不定期进行训练教研,发挥集体才智,以提高自己的训练水平。

(二)、专业课课程的设置

高一:周五上午1、2节课听音试唱,第3节为自习(试唱练习),4、5节为专业课(舞蹈、声乐同时进行);下午1、2节为专业课,第3节为自习,4、5节为乐理。周六全天上专业课。

高二:(1)周日1、2、3、4、5、6、7、8节为专业,9、10节为乐理。

(2)周一上午1、2节课为素质,第3节为自习(试唱练习),4、5节为专业课;下午1、2节为素质,第3节为自习,4、5节为乐理。高三:略

2、音乐训练(1)高一的训练: 上学期:

第一阶段(11月):听音—模唱音准;试唱---大小三度、C大调音阶;乐理---音及音高;声乐—科学运用气息、假声;

第二阶段(12月—1月):听音—接触C大调基本音阶、大三度;试唱---纯四五度音程、C大调音阶;乐理---记谱法;

第三阶段(1月—二月):听音—接触大小三度、接触音程模唱;试唱---大小三度、纯四五度;乐理---节奏、节拍;声乐—纠正练习中的错误;

下学期:

听音—C大调各音、大三度音程;试唱---大小

六、大小二度、C大调音阶;乐理---音程和弦;声乐—继续提高科学唱法;

(2)高二的训练 上学期:

听音—C大调基本音级、大小三度;试唱---大小

七、大小六度、C大调音阶;乐理---调式概论、调号、西洋调式、民族调式;声乐—歌唱的情感、科学演唱; 下学期:

听音—纯

四、纯

五、C大调各音;试唱---大小二、三度、纯

四、纯

五、大小六度音程;乐理---调式中的音程、和弦;声乐—完善歌唱的情感、科学演唱; ⑶高三的训练

上学期:

听音—C大调各音、大小三、六度、纯

四、纯

五、纯八度的总体复习;试唱---C大调音阶G大调音阶各种音程总体复习;乐理---调式补充、总体复习;声乐—学习高考作品;

(四)专业课的测试

音乐每两个月测试一次

第二篇:音乐教学与音乐相关文化

音乐教学与音乐相关文化

作为一个音乐教育者,不能把音乐教学单单的看成是教书,不仅要去研究这个知识的领域,还要挖掘其他领域中可以相溶的元素对其进行补充完善,使其更加丰富多彩。这样的教学风格才能让学生耳目一新,被其无穷的魅力所感染,爱上音乐。《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音乐是一种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部音乐文既是音乐发展的历史,也是社会发展的历史。正如歌剧大师瓦格纳所说:艺术永远是社会制度的一面镜子。音乐教学不仅是音乐的学习,同时也是文化的学习,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相关文化的教学,应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1.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关系

1.1音乐与诗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华民族音乐与古典文学的关系源远流长,二者同根同源、彼此贯通、相携共进,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音乐中有诗歌,诗歌中有音乐,音乐离不开诗歌,诗歌离不开音乐。《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最富文化价值的诗歌总集,也是历史上第一部可供系统考查音乐与诗歌关系的文化典籍。我们知道,《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不同的题材,这风、雅、颂既是对诗歌的性质、地域和使用场所的分类,又是对音乐的分类。风是指带有地方色彩的诗歌和音乐,雅是指周王朝贵族层的诗歌和音乐,颂是指宗庙祭祀时使用的诗歌和音乐。《诗经》中的诗作的具体音乐形式虽然已不得而知,但从诗的语言节奏和韵律,我们仍然可以体悟出它的音乐节奏性和旋律性,感受它的音乐美感。

1.2音乐与文学的关系也是如此,根据文学作品创作的音乐数不胜数。如《图兰朵》、《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虽然音乐不是对文学作品的再现,却能使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与精神得到升华。纵观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大诗人都是文学功底厚、音乐修养高的横跨音乐与文学两个领域的跨学科人才。他们不仅深谙平仄韵律,而且洞晓节奏音律,善写歌辞、会创作乐曲、能奏乐唱歌,给后人留下了大量音乐文学方面的佳章妙句。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一部典型的作品,作为剧作家,关汉卿具有音乐与文学双重修养,能够巧妙的将宏大的文学体裁用复杂的音乐形式表现出来。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关山月》、杜甫的《清明》、刘禹锡的《竹枝歌》、王之焕的《凉州词》、王维的《阳关曲》、柳宗元的《渔翁》等。

1.3音乐与绘画是姐妹艺术,它们有许多共同点,从画面的色彩、线条和构图中可以感到音乐旋律、节奏及曲式的流动,从音乐的音响中也能联想和想象到多姿多彩的画面。所以有人说: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音乐与美术的意境竟是那样的相近。

1.4音乐与历史不仅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还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留下了音乐的声音。《十面埋伏》和《霸王别姬》虽然是两首不同的琵琶曲,但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我国古代的楚汉战争;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和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气势恢宏地表现了俄罗斯人民抗击法国侵略者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同时也歌颂了俄罗斯人民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通过对这些音乐的欣赏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音乐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丰富的文化孕育了多彩的音乐。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由于过多地注重了音乐学科本位的学习,忽略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因素,所以不能深刻地领悟音乐的人文内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2.相关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重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不仅可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正如《音乐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2.1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在音乐教材中,许多音乐作品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瑰丽多姿的民族音乐文化,又有丰富的世界音乐文化。如《阿细跳月》、《快乐的罗嗦》是彝族的民间音乐,《杵歌》是台湾高山族的民歌,《多快乐呀多幸福》是藏族的民歌。通过演唱或欣赏这些音乐作品,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世界的音乐是丰富多彩的,在小学音乐教材的《环球之旅》单元中介绍了世界很多国家的音乐,如《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插曲,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通过观看电影,既可以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还有助于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感情。《草帽歌》是墨西哥歌曲、《木瓜恰恰恰》是印度尼西亚的歌曲。学习这个单元可以使学生了解许多国家的风土人情,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还有教材中的《西洋乐话》单元中介绍世界名曲,教师带领学生沿着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音乐家的足迹,走过音乐发展史的长廊。通过这些音乐作品的学习,开拓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

2.2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情感体验不仅来源于音乐的音响,也来源于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信息和具体的形象。例如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我首先为学生介绍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首先拥有完备的思想积淀。之后我又边欣赏边讲解,以图增加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感悟,增加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学生听着忧伤的乐曲,看着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情而抗争的画面,丰富的文化激活了音乐的情感,学生们仿佛自己也置身在滔滔的情海之中,为千古绝唱的爱情的悲壮所感动。

2.3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高。通过教育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是21世纪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了&&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音乐教学同样担负着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任务,这对传统的以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创造力的培养包含着许多因素,其中,丰富的文化知识就是众多的因素之一。因为创造的过程是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进行的过程,积累得越多就越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结合文化的学习,增加学生的文化修养必定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另外,音乐本身就是极富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演奏、演唱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由于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

如在感受《春江花月夜》的情绪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联想创编歌词,其中很多句子都来源于古诗词,例如:山苍苍、水茫茫、船似箭、桨激浪、歌声随风扬。心欢畅、踏浪归去月如霜,难见水天长&&这些都是学生们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学过的知识,即增加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提高了语文知识,从而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文字的艺术,提高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生在理解《春江花月夜》的基础上,还可以创造出《春江花月夜》的绘画作品。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一个崭新的学习领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如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等,还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但我相信,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必定会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师者我们因该不懈努力,为我们的音乐道路铺好转,真正去破译师者的真谛。愿我能用自己的艰辛谱写一曲教育的凯歌。

第三篇:音乐教学模式分类(最终版)

第二节 音乐教学模式分类

一、以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的音乐教学模式分类

(一)情感模式

是以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如参与—体验模式,情境—陶冶模式等。

1.参与—体验模式

“参与”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共同解决问题;“体验”是指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

① 理论基础:音乐美学理论、现代心理学理论是其理论基础。

② 教学目标:以审美体验为基础,以学生主动参与与直接体验音乐活动为主要形式,促进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为能力的协调发展,使学生身心和谐成长,陶冶心灵,确立健康的审美观。

③ 操作程序:情感唤起——定向激趣阶段,情感深入——感知体验理解阶段,情感外化——创造阶段。情感唤起阶段,以爱美为特征,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情感深入,即感知体验理解阶段,以鉴赏美为特征,培养学生高尚健美的审美理想和趣味。情感外化阶段,以创造美为特征,将内在的审美情感体验客观化、对象化、形式化。

④ 实现条件:参与—体验模式的实现条件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为诸如何时让学生参与教学,以何种方式参与,如何有效利用参与活动等问题,都是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精心设计的。

⑤评价:第一,该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注意力,增强音乐记忆力,最终达到终生热爱音乐的目的。第二,此模式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渠道进行参与(歌唱、演奏乐器、律动、表演、创造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发挥通感的作用,提高了学生感受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愿望与能力。第三,参与—体验模式能够增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情感交流,培养发展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第四,该模式也有利于课内外结合,把音乐课堂延伸至课外、校外、家庭。第五,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每个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从中获得许多新鲜的感受,很受学生的欢迎。

2.情境—陶冶模式

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审美人格,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① 理论基础:情知教学论、现代心理学理论和以此为基础的 “暗示教学理论”是其理论基础。

② 教学目标:通过情感、认知与行为的多次交互作用,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陶冶、升华,身心协调成长,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③ 操作程序:包括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几个步骤。创设情境阶段,根据教学目的,教师可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电化教育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情境体验阶段,可通过参与各种游戏、唱歌、听音乐、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在特定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在总结转化阶段中,教师要作启发总结,使学生领悟所学内容,做到情理的统一,并使这些情感体验感受得以转化为理性认识。

④ 实现条件:这一模式中教师是学生情感的 “激发者”和 “维持者”,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多种能力,并把音乐器材、教具、教学环境布置好。要有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一起进入角色,使情境更加入情入理,达到诱导学生的情感和促进学生认知的目的。

⑤ 评价:这种在情境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由感受而动情,由动情而晓理,由晓理而实践。把认识与情感统一在同一情境中,充分利用认识过程的情感因素,与单纯感知相比,效果更好。

(二)行为模式

是以动作的和心智的技能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如示范—模仿教学模式,行为—辅助教学模式等。

1.示范—模仿教学模式

① 理论基础:示范—模仿教学模式是历史上最古老的,使人类经验得以产生和传递的基本模式之一,也是创造活动的基础。它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把示范技能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使他们通过模仿有效地掌握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技能学习着重与学生行为习惯的控制与培养。学习理论是技能学习的基本的理论基础,诸如动机理论、强化和反馈原则、主动练习原则、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原则、整体学习与部分学习原则、学习迁移原则等,都是技能学习应该遵循的。

②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表演技能。

③ 操作程序:其操作程序是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定向阶段,以教师对技能的示范为有效的刺激,引起学生相应的行为反应,使他们通过模仿有成效地掌握技能的操作原理和程序。在参与性练习阶段中,由教师指导,学生经过模仿、纠正、重复、改进,形成正确的技能行为反应。自主练习阶段发生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动作或操作要领后,学生加大练习活动量,进行自主练习。迁移阶段是对模仿的进一步深化,指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动作与操作要领之后,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于新的学习或创造性的活动中,即形成了某种音乐能力。

④ 实现条件:技能的形成主要是学生自己练习的结果,教师对教学的控制量相对较少。

⑤ 评价:学生执行活动量大,主体作用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定向、技能示范、正误辨析、总结等教学环节上,只能起示范、指导、组织的作用。

2.行为—辅助教学模式

① 理论基础:行为—辅助教学模式是指在音乐技能学习中,设计和使用一些教学媒体作为辅助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多种途径理解、掌握音乐技能,提高学习效率,加快技能掌握进程。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现代心理学和学习理论。

②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媒体等辅助手段,对人的多种感官提供刺激,调动视、听等多种感官发挥作用,使学生获得来自不同方面的感知与体验,接受正确的知识技能,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形成学习音乐的兴趣。

③ 操作程序:定向——辅助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应用。定向阶段是设计选择教学媒体等辅助手段的阶段。在辅助练习阶段里,学生借助教学媒体等辅助手段进行学习。在自主性练习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大练习活动量,让学生自主练习。迁移阶段即最后阶段,是迁移应用,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的学习阶段。

④ 实现条件:在这一教学模式中,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是必备的教学条件。教师要设计选择教学媒体等辅助手段,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同时,学生也要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⑤ 评价:行为—辅助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减少行为技能的学习难度,有效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培养学生运用中介物调整自己学习方法、步骤、进度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认知模式

是以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如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包括传统模式、启发模式、讨论模式等),引导—发现教学模式,自学—指导教学模式,探索—创造教学模式等。

1.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① 理论基础:传递—接受模式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一种基本教学模式。它源于赫尔巴特及其弟子戚勒提出的 “五段教学”,后经过苏联学者奥凯洛夫等人的改造传入我国,我国教育界又对其作了适当的调整和修改。此模式注重教学的教育性,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有关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理论。它把教学看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

② 教学目标:这一模式主要运用于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习。

③ 操作程序: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通过教师传授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由感知到理解,达到领会,然后再组织学生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最后检察学生学习的效果。

④ 实现条件:其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教师直接控制着教学过程,并按照学生认识活动规律来进行教学,教师支配整个教学进度,支配学生的学习过程。

⑤ 评价: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之所以被我国中小学普遍采用,成为我国的基本教学模式,是由于它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它能使学生在单位时间里较为迅速有效地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突出地体现了教学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是人类传播系统知识经验最经济的模式之一。第二,它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易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一模式主要适用于学科课程的书本知识教学,适用于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适用于班级授课制的课程教学。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多年来受到各方面的批评。然而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所指出的那样,接受学习不一定都是机械被动的,关键是教师传授的内容是否具有潜在的语言材料,能否与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教师能否激发学生主动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联系的旧知识来 “固定”或 “类属”新知识。如果能实现上述两点,则这种模式在掌握音乐知识技能中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就无法否定。

2.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① 理论基础: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又称引导—探究式,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杜威的 “五步教学法”,即情境——问题——假设——解决——验证五个步骤。

②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运用创造思维去获得音乐技能和知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学生探究的态度和习惯,逐步形成探索的技巧。

③ 操作程序:导入——探究——归纳——运用。教师导入阶段就是要将学生从旧知引向新知,诱发学生思维,并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产生对问题研究的兴趣的阶段。在探究阶段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主动形成概念,理解原理概括法则,让学生自己寻求答案。归纳阶段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旧知与新知重新组合、归纳,形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运用阶段是学生通过练习,反馈强化,进行知识迁移或巩固的阶段。

④ 实现条件:师生处于协作的关系,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启发诱导,学生也能展开积极能动的活动,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

⑤ 评价:其优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有利于学生探索能力和求异思维的培养。但这种模式也有局限性,它需要学生先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教与学难度较高,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积累。

3.自学—指导教学模

① 理论基础:自学—指导教学模式又称学导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是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学生心理发展观,“学会学习”的学习观。

② 教学目标:以自学能力为主要目标,实现以 “讲”为主向以 “导”为主的转变。

③ 操作程序:定向——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启发指导——评价、小结,教师的指导贯穿在每个环节中。定向阶段,指教师提出自学要求,揭示自学内容,出示自学提纲或自学思考题,使学生能主动学习的阶段。在自学阶段学生要自学教学内容,在自学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讨论交流阶段中教师应组织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启发指导阶段是教师解疑的阶段,教师在这一阶段里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与解答,也可师生共同解疑。评价、小结阶段旨在总结提高,给予学生建设性的评价。

④ 实现条件:第一,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以 “学”为主,“导”为主线,也就是教师是 “指导者”、“引导者”要充分相信学生能自学,积极指导学生自学。第二,教师要设计要求明确的自学提纲,提供必备的参考书、学习辅助工具,并有一套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

⑤ 评价:自学—指导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加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好地解决集体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的问题。采用这一模式,教师虽然少讲了,只起点拨、解疑的作用,但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却更高了。教师不仅要精通教材,对教学程序有周密的构思,而且在实施中应善于组织,有驾驭全局的能力。如果教师不能做到这几点,这种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就难以体现。

4.探索—创造教学模式

① 理论基础:探索—创造教学模式是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钻研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新要素主义理论和创造思维理论。

② 教学目标:探索—创造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感受、创造美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③ 操作程序:准备——分析探索——创造解决——迁移。在准备阶段,一般由教师设问或学生自问,提出问题把握特点。分析探索阶段是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把握问题的阶段。老师要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重点、关键,建立解决问题的框架、顺序。创造解决阶段是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可以充分运用创造性想象,在广阔的思维空间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尽可能提出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观点,并用聚合性思维加以综合集中,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迁移阶段是总结、运用、提高的阶段。

④ 实现条件: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应为学生的探索提供线索,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其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作为探索的主体,要有强烈的探索意识,灵活的变通方法和超前的学习感。

⑤ 评价:首先,探索—创造教学模式丰富了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与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验到了由创作带来的成功和快乐。其次,该模式也能促使学生对作品的速度、力度、旋律等音乐表现手段给予主动的注意,对音乐的各要素加深认识和体会,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创作的基本手法,培养了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再次,探索——创造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以及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最终使学生得以全面的发展。

二、以音乐美学理论观点为依据的音乐教学模式——审美哲学模式

(一)审美哲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审美哲学模式是以音乐美学中有关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的理论观点为基本理论依据的。从审美哲学角度来说,西方传统的音乐美学理论中关于音乐形式和内容关系的理论,实际上都是以音乐形式为中心的。无论是强调音乐为纯粹的音响运动形式的所谓自律论,还是强调音乐(形式)表现情感的必然性和直接性的所谓他律论,以及后来出现的将音乐内容归于形式之中的不可分割论,都是围绕音乐形式属性而展开的。从本质上来看,它们都是自律的,是关于音本体的“形式和内容”。用这种音本体理论解释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突出了音乐学科的个性,掩盖了教育的共性;注重了审美客体的感性存在形式,忽视了审美主体的存在价值。

实际上,无论是西方音乐美学中强调音乐形式属性的 “听觉艺术”和 “情感艺术”,还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 “心声相合”(声音与人心的整体关系)、“心物相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 “听觉—心觉”艺术,作为审美对象,其审美价值都存在于审美活动过程——审美体验中。也就是说,艺术作品不是离开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它的价值 “正在于它以其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主体审美体验的自由创造”。“它在本质上是一个问题,一句向起反应的心弦所说的话,一种向情感和思想所发出的呼吁。”(黑格尔)音乐正是这样一种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是以声音为物质材料的人类精神唤醒、生命升腾的展开形式。这种 “形式”是一种内在的形式,是在音乐审美体验中实现的 “有生命力的形式”。它是以听觉感知为先导,通过主体心灵与客体音响的沟通,达到超越自我,超越音乐及外部物质世界的自我精神升华的境界。综上所述,审美体验是具有一定审美态度和超越意识的主体,在以某种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客体)的呼唤下,经过生理愉悦到精神愉悦乃至精神升华的心灵感应过程。审美体验是主体与客体的沟通,也是对主体和客体的超越。

(二)审美哲学模式的教学思想

此模式的教学思想核心是通过教师的中介作用促使主体(学生)和客体(音乐)之间的沟通。音乐教学过程的审美哲学模式,作为一种动态结构,其运作过程始终以 “学生——(教师)——音乐”为核心,学生作为审美主体,音乐作为审美客体,其各自的特征及二者可能产生的相互关系是整个过程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教师主要起促使学生与音乐沟通的中介性作用。

首先,要根据特定客体(音乐)的感性特征和潜在教育因素,联系特定主体(学生)现在和发展的需要,设计审美活动的具体目标、程序、方法,并以此展开审美活动。值得特别强调的是,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学生是审美主体,音乐是审美客体,音乐审美教育过程的目标和价值,只有在学生主动的参与体验中,在主客观的沟通关系中才能实现。

其次,教师在发挥其具有主导意义的中介作用时,同样具有 “参与——体验”和 “沟通——超越”的性质。其一,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先作为审美主体,以一定的审美态度和超越意识,达到与音乐的沟通,进入超越境界,然后才能联系学生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施中促进学生与音乐的“沟通——超越”。其二,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与特定审美教育内容以及与其过程相适应的情感和教学艺术投入到过程中去。其中教师的参与方式和引导因素,取决于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和音乐作品的感性特征、审美品质、文化属性。其三,教师参与的角色,随着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将从设计者、指导者、引导者、激励者和助手的身份逐渐过度和转换为真正与学生平等身份的参与—体验者。

(三)审美哲学模式的功能目标

审美哲学模式的目标包括紧紧围绕学生音乐审美发展需要的三个方面:

① 审美效应目标:音乐审美活动中产生或期待产生的情绪体验、情景体验、意境体验、文化修养、兴趣、审美趣味、价值观。

② 个性发展目标:音乐审美活动需要或涉及的主体意识、超越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交流意识和能力、合作意识和能力。

③ 音乐学习目标:与审美客体感性特征及其文化属性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这三方面的目标,通过具体教学模式的实施,以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整合过程中体现其各自存在的价值。

(四)审美哲学模式的具体模式

审美哲学模式的具体模式有:操作体验模式、主体经验模式和文化体验模式。

1.操作体验模式

① 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兴趣、情绪体验,掌握音乐知识,提高其音乐反应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

② 适用内容:该模式适用于节拍、节奏及情绪鲜明、旋律优美、结构较规整,描绘性、情节性较强的中小型器乐作品或大型作品的片段。

③ 操作程序:分析音乐与(或)操作准备——部分操作体验——整体性操作体验。

④ 主要方法:聆听操作法、编配(或模仿)表现法、场景表演法、即兴表现法、符号辅助法等。

2.主体经验模式

①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音乐审美欣赏过程中增强其主体意识、创新意识,使其获得情感体验,提高其音乐想象力、理解力。

② 适用内容:该模式适用于与学生生活经验、审美经验、社会经验和学习经验相联系的器乐或声乐作品。

③ 操作程序:唤起主体经验——深化与扩展主体经验——审美评价。

④ 主要方法:视觉转化法、语言转化法、模仿表现法、比较法、探索表现法等。

3.文化体验模式

①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欣赏兴趣,增强学生对音乐形态及其音乐风格的体验和认识,对音乐观念与价值的理解,对音乐操作行为和社会行为的认识。

② 适用内容:该模式适用于某种文化圈中特有的音乐品种或形式,民族风格、时代风格、作曲家风格突出的音乐。

③ 操作程序:引导审美期待——体验文化特征——评价。引导审美期待指联系学习内容中的音乐文化特征,以演示、示范、设问、听辨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审美注意和期待。体验文化特征指针对学习内容分析和体验其音乐文化特征。评价指通过评论、概括、表演、欣赏等,对音乐或学习结果作出评价。

④ 主要方法:选择配乐法、演绎法、比较法、模仿表现法、聆听操作法等。

相关链接:以音乐学和教育学理论观点为依据的其他音乐教学模式

1.审美心理学模式

① 理论依据:作为听觉艺术,尽管音乐具体审美活动具有复杂的心理过程及其多元结构,但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总是以感知——感受——感悟的心理操作模式为核心的。

② 教学思想:听觉感知为基础或前提,心觉感受为枢纽或媒介,直觉感悟为宗旨或最重要的目标。

③ 具体模式:音乐感知模式,音乐感受模式,音乐感悟模式。

2.审美发生学模式

① 理论依据:无论从艺术的起源还是从音乐艺术作品的产生过程看,音乐起源或产生于人类表达和交流的需要,表现是音乐的灵魂,模仿与创造是推动音乐艺术发展的行为方式和过程。

② 教学思想:以表现为动力,在模仿和创造过程中学;以学生为中心,在表演和创作实践中学。

③ 具体模式:模仿性表现模式,阐释性表现模式,主体发展模式,预知表现模式。

3.认知心理学模式

① 理论依据:认知心理学有关概念学习的理论。

② 教学思想:音乐概念的习得必须依赖于某具体概念相关的较充分的音乐、音响资料和音乐实践活动,获得有关概念的关键属性的听觉经验和(或)操作经验。

③ 具体模式:探索模式,演绎比较模式,归纳比较模式,探究模式。

第四篇:常见音乐分类

常见音乐分类大全

按流派可分为:古典、流行、摇滚、节奏布鲁斯、嘻哈、乡村、民谣、电子、爵士

按标签可分为:

热门:中国好声音、经典老歌、电视剧、广场舞、欧美、DJ舞曲、轻音乐、80后、网络歌曲、天籁、劲爆、儿歌、纯音乐、粤语、民歌、背景音乐、钢琴曲、古筝

心情:伤感、激情、安静、舒服、甜蜜、励志、寂寞、想念、浪漫、怀念、喜悦、深情、美好、怀旧

乐播:笑话段子、相声曲艺、脱口秀、儿童、小说读物、浪漫言情、探索推理、穿越架空、都市情感、治愈系、综艺娱乐、娱乐八卦、教育、生活、美食、健康养生

风格:小清新、DJ舞曲、纯净、唯美、轻音乐、舒缓、治愈、劲爆、慢摇、大气、民歌、青春、古典音乐、好听

主题:世界杯、成名曲、胎教、佛教音乐、武侠、情歌、军旅歌曲、戏曲、红歌、古风、流金岁月、网络歌曲、儿歌、中国风、儿童故事、英文儿歌、格莱美

乐器&音色:钢琴曲、古筝、萨克斯、二胡、葫芦丝、纯音乐、男高音、女声、空灵、磁性、沧桑、海豚音、童声、天籁、对唱

年代:经典老歌、欧美经典、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70后、80后、90后、儿歌

语言&地域:欧美、欧美经典、国语、韩语、粤语、闽南语、日语、欧罗斯、印度、藏歌、法语、拉丁、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

场景:广场舞、校园、旅行、背景音乐、午后、夜店、酒吧、咖啡厅、婚礼、现场、汽车、毕业

影视节目: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日本动漫、广告歌曲、动漫、电影、电视剧

戏曲:戏曲、京剧、昆曲、豫剧、黄梅戏、越剧、河北梆子、河南坠子

铃声:DJ铃声、网络铃声、搞笑铃声、个性铃声、经典铃声、可爱铃声、影视广告铃声、动漫铃声、游戏铃声

歌单:经典、DJ、古典、轻音乐、乐播、百度音乐人、中国风、爱情、摇滚、励志、想哭、性感、寂寞、毕业、伤感、思念、安静、浪漫、喜悦、怀旧、激情、夜晚、咖啡厅、感动

语种:华语、欧美、日语、韩语、俄语、法语、德语、粤语、闽南语、方言

曲风:古风、流行、广播剧、美声、摇滚、对唱/合唱、DJ/舞曲、民谣、儿歌、纯音乐、古典、宗教、搞笑/另类、RAP/说唱、民族、红歌、新世纪、电子、爵士、动漫/游戏、HIP-HOP、R&B、影视、戏曲/曲艺

创作人:作曲、作词、编曲、后期

歌手:推荐歌手、星荐歌手、签约歌手、所有音乐人

地区:热门城市

伴奏:歌手TOP300、所有歌手、伴奏TOP300、所有伴奏

榜单:原创音乐榜、翻唱流行榜、伴奏搜索榜、明星翻唱榜、202_音乐盛典

圈子:推荐圈子、最新创建、杰出圈主、热门话题、我的圈子、更多圈子

兴趣标签:音乐、翻唱、原创、流行、古风、动漫、周杰伦、唱歌、东方神起、原创音乐、填词、许嵩、跳舞、交流、K歌、说唱、歌词、伤感、RAP、快乐、时尚、摇滚、歌曲、DJ、韩国、伴奏、合唱、MC、刘德华、日本、作曲、舞动、RB、广播剧、SJ、中国风、J家、可爱、明星、编曲、日韩、日语、声乐、仙后、日文、少女时代、歌手、Vae、林俊杰

第五篇: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实施方案

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逐步提高学生的成绩的实施方案

实施新课改以来,我积极投身课改教学中。在长期的教学中,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得学校和社会上的好评。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分类指导、分层教学的方法。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指在常态编班下,在班级授课制不变的条件下,对同一班级、不同类型的学生,实行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着眼于促进学生成绩不断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基于新课程“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理念,依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提出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技术),是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训练、分类指导和分层测试等,做到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最大限度的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开发。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思想。在分层次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最大限度的在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课前预习、教学过程、课堂提问与练习、布置作业、课外辅导和达标检测等方面加以区别对待,以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智力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提高,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参考书上的介绍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把学生分成“三流九等”

首先,老师要对学生具体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能力、接受水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等,再结合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分为一等、二等、三等三个层次。一等是拔尖的优等生,学习成绩好,学习兴趣浓,学习主动、接受快,能掌握课本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少数学生还有一定的探究能力;二等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学习勤奋,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有一定的解题能力,但解决英语问题的能力不够强三等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消极厌学或顽皮不学,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课本的基本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谈不上有英语能力。

老师要掌握好学生的分层,不能让差生产生自卑心里,又要防止优生自满,要尽量保护低层次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分层也是相对的和动态的,并非一成不变的,教师要随时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要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作必要的层次间的升降调整,激励学生上进,最终让三等生能够树立信心,取得进步,对待他们不要急于求成。

二、要课堂教学分化

课堂教学分化,这一部分老师比较难以把握,也是对老师的一个挑战。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不同的教学目标,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同时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限于客观条件,在同一个课堂里,由于教材统一、进度统一,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课堂上课,因此课堂教学层次化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授课过程、课堂提问、课堂练习的分层,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这就要求教师要以中等生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优等生和后进生学生,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要让他们感动冷落。对于一些深难的问题,课后抽时间再给优等生辅导。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尽量做到衔接无缝、自然,层次分明。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好学生在听课时不等待,差学生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即差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好学生“吃得饱”。课堂教学层次化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要注意课前预习,备课有层次

针对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把握其弹性,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从而使他们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比如,可要求优等生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单词、句子要主动查资料,例题要先行解答,能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并能自觉帮助别的同学; 中等生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会参照练习、课本内容、例题的讲解自行完成练习题,遇阻时,能自觉复习旧知识,能主动求教或帮助别的同学;较差的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基本看懂预习内容,试着完成相应的练习题,不懂时主动求教于别的学习伙伴,带着疑问听课。

2、在教学内容上要难易分明

新大纲要求对英语知识的学习有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不同程度要求,课本中的例题起着对概念的应用、解题规范化的示范作用,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但是层次性不强,内涵有限。对新知识的理解、知识点的应用和题型的变换等,每个层次的教学内容都要照顾各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熟悉教材前后联系,掌握每个概念、例题所处的“地位”,对概念、例题恰如其分进行分层,有的适可而止,有的加以铺垫与引申,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用。

3、在授课过程中要分层进行

授课要安排好教学时间,做到精讲多练,消除“满堂灌”,消除拖泥带水的成份,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多练。在此基础上可适当补充些趣味英语,以便活跃课堂,努力做到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全过程。如在时间的安排上,一般来说,对于中等和中等以上的学生,我的授课时间是半小时左右,要保证他们能听懂,不坐晕车,其余的时间就要留给成绩优秀的学生了,要让他们感觉这节课收获颇丰。尽量做到统筹兼顾。

授课时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对策。①在引入新知识前对低层学生筑好上进台阶,补好他们旧知识的缺陷。②优等学生可采用“精讲精练、高速高效”的方法施教;中等学生采用“慢变多练、抓反复、抓反馈”的施教学法;低等学生采用“低起点、慢速度、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的施教方法。③对低层学生特别关照,偏爱差生,上课时利用眼神、手势、教师站位等暗示方法,或用提醒、赞许、优先回答、优先板演、优先面批等方法,让低层学生获得成功。

4、要课堂提问分层次进行

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三个层次的问题便于课堂提问。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优等学生回答,简单问题让差学生回答,适中的问题的回答机会让给中等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对中等以上的学生,尤其是优等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好,接受能力强,课堂提问着重引导他们去猜想和类比,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发挥他们思维活跃的优势,通过大胆的猜想和类比,主动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差学生由于基础和智力问题,往往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太好,对差学生的提问应是一些课本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宜太大。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对中等以下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

5、课后随堂练习要有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只听不练无异于纸上谈兵。随堂练习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练习,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英语课程来讲在任何时候都显得格外重要。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应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使各层学生在各自学习可能性最近发展区有所发展。随堂练习要注意体现对各层学生的适应性和挑战性,设置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的练习题组和题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 “各取所需”地选择练习,既保证低层次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体会到成功的愉快,又使高层次的学生学有创见,有用武之地。在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在保证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习题综合与技巧也要分层次。一般布置基础题,全体学生必须当堂做。对差学生应该强化练习,优等学生感到吃不饱时,适当补充一些综合运用题。

三、要作业布置分层

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作业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作业一刀切,往往使高层学生“吃不饱”、中层学生“吃不好”、低层学生“吃不了”。因此,应该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作业设计要因层制宜,不在乎量,而在于质。应在紧扣教材的同时,针对各层学生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情况,适当设计一些难易不

一、梯度不一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如选编基本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等,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差生做基础性作业;中等生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第一组做基础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中等以下的学生在完成本层的作业后,可以尝试选做较难的作业,对提高层次解题的学生则给予鼓励表扬。以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调动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业也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全体学生都做,选做题由中等生学生选做,优等生学生全做。学生完成各层次相应练习和作业后选做高一层次练习、作业。分层次布置作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差学生也没有过大的压力,可以减少抄袭作业的现象,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作业批改上,要因人制宜,注意分层。不能一概而论,有时还要给予详细的评语。对差学生尽可能面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集中的问题可利用放学后组织讲评,反复训练,真正掌握。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作业可以采取抽查、互改等处理。对一些学习偏差的学生,要给予表扬鼓励性批语,同时,还要客观具体地指出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在作业中去发现各个层次或个别学生存在的一些带普遍性、典型性、趋向性的问题,为下次布置作业提供参考。

四、备教材、备学生、备课要分出层次

备课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到实验准备课都坚持与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如针对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容量上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巩固练习上有区别,所要求的思维程度不同,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分层次备课对老师要求较高,它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在同一班级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需全面地考虑到各类学生,设计的问题应依学生的水平不同而有所区别。对思维水平低的学生,问题设计的起点应低一些,问题的难度要小一点,思维的步骤铺垫得细一些,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对于思维水平能力较高的学生而言,问题设计的起点就可高一些,问题的难度大一点,思维的跨度大一些,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享受到挑战的快乐。由于学生存在个性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在依据大纲、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属于层次目标;哪些是浅层次目标,哪些是深层次目标。分层时应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既能达到基本要求一致,又能鼓励个体发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从认识知识的深度、广度,接受新知识的速度,练习、应用的强度等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根据不同的目标和要求,要设计好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技能训练等,并注意层次和梯度。要重点考虑排除差生的学习障碍,提出对优生的高层次要求。设计分层练习与设疑时,对简单型、少许难度型以及较难型的题目,尽量不搞齐答,最好分类对应抽答,给中等生、后进生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回答错误时不批评以鼓励为主,回答正确时给予更多的表扬和赞许,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对优等的学生要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中等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差的学生应多给予指导,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梯度缓一点,能掌握课本的主要知识,学会基本的方法,培养基本的能力。

五、要课外辅导有层次

我们的分层教学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课外辅导也很重要。课外分层辅导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生品质等方面的辅导,这些也要因人而异。教师平时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做补缺、提高工作。要对没有过关的差学生进行个别化辅导,培养师生和谐感情,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对中等学生增加综合性习题,鼓励拔尖;积极组织优等的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开展知识竞赛,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英语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与灵活应变能力。

六、考试要分层进行

小测验是对学生最近一段时间知识的掌握一个测试。我们不可能对任何事情一概而论,同样我们也要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测试具有比较全面、及时反馈各层次学生阶段学习效果的作用和激励作用。在试题编制中,我们应依据教学目标,把握试卷的密度、难度,把测试题按层次分为大部分的基础题,少部分为变式题、综合题,其中基础题量占75%。在一份试卷里面可以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各层次学生都做,中等学生选做选做题,优等学生则做全部选做题。学生完成本层次题后也可完成高一层次题,若完成高一层的测试,则应给予大力表扬和鼓励。

在每一单元学完后,均应安排一次过关考核,它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水平,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个等级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就是在统考中,也可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只要和上次相比较有所进步,我就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扬。让他们都有前进的动力,有力量的支撑。

通过分层测试,使三个等级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取得好成绩,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加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好英语的兴趣。测试时,也可将一份试题分为一 卷、二 卷和附加题三部分。一 卷为基础题,让全部学生完成,二卷为层次题,分为三个层次,要求学生按层次完成,同时也允许差的同学选择中等难度的题目,中等同学选择做难度较高的题目。附加题为综合应用题,让所有的学生选做,附加题作为奖励另外加分。也可以分别采用三套不同层次的试卷分别进行测验。每次测试后,可根据学生的成绩和平时的表现,进行合理调整,把进步较大的学生往上推,把退步的学生往下降,使其重新振作。

七、评价方式要区别对待

本来优等生和差生就存在一定的差别,所以对他们不能一概而论,要依次进行评价,要看该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就是评价的依据,也是衡量分层教学法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不能拿优等生成绩对他们进行要求,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练习、作业等,要及时作出有效的、鼓励性的评价。只要达到要求,就要对其成果进行肯定,加以表扬。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努力没有白费,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了别人的肯定。

只有对各层次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采取不同的评价,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有一个正确的看待,从而也能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以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对于差的学生的点滴进步应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英语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努力向高一层次发展;对中等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等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已。总之通过对作业评价、课堂学习评价、测试后评价等,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积极因素,让学生能够做到均衡发展,大面积的、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最后,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教学方法能够顺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遗传、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每个人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个体差异,又由于各个学生的生理条件和受教育的具体情况的不同,同一年龄的学生,在心理发展速度和面貌上又具有显著的不同,从而形成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这些差异,教育者应该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既要争取大多数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又有利于造就一批优秀人才。

关于加强文化、音乐分类教学的实施方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