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从学生学业水平角度谈教师评价机制的改革
编辑:夜幕降临 识别码:11-650403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22 14:05:00 来源:网络

第一篇:从学生学业水平角度谈教师评价机制的改革

从学生学业水平角度谈教师评价机制的改革

纵观全县的教师评价机制,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的教师评价目的偏重于“鉴定、分等、惩罚”,属于一种奖惩性评价,即通过对教师以往工作的总结,对教师进行评价,进而做出相应的晋级、加薪评优等决定。这种教师评价观念认为:评价就是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因而是单向性的;评价就是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的考评,因而是指令性的;评价是对教师的整个工作做出总的评价,因而是终结性的。这种评价观忽视了评价过程中的双向交流,不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重视的是教学的结果,而不是过程;突出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不是综合素质;强调了制度和管理的规范和严谨,却忽视了人的情感因素;遵从了统一的标准和进度,却没有考虑到作为个体的教师的特殊性。现本人就试从学生学业水平角度谈谈教师评价机制的改革。

一、目前义务阶段学生学业水平检测的流行体系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水平监测比较提倡采用既重视学生学业的水平性评价,也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注重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它要求检测者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的方向,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方法要多样,除纸笔测验的方法外,大力提倡非纸笔测验的质性评价方法,例如实验操作、口试、活动报告、评语、现场表演、学生成长记录袋等。发展性评价的主体要多元,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包括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倡导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参与。发展性评价的结果一般采用质性与量化结合的方式呈现,要纳入期末总评成绩和综合素质评定。要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积极参与,注重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和意识的培养,通过评价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

二、教师评价制度改革趋向

鉴于学生学业水平的检测体系,本人认为教师评价制度改革应趋向于发展性教师评价。

(一)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特点

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是依据一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价值观,主评与被评配对,制定双方认可的发展目标,由主评与被评共同承担实现发展目标的职责,运用评价面谈和发展性评价技术等方法,对被评的素质发展、工作职责和工作绩效进行价值判断,使被评者在发展性教育评估活动中能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不断促进其专业发展,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最终达到教师个体与学校整体、少数教师与全体教师、当前现实与未来理想双赢的双向发展目标。

(二)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的建构 1.建立重在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内容

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职责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成长,自然“学生学业成绩”应该成为评价教师的重要内容。但却不能将“学生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正如上文已经提到的,这种片面的标准一方面有违“素质教育”的宗旨;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与现代教育对教师素养和专业水平所提出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在教师评价中加入能促进教师进步的发展性内容。具体内容可包括:

(1)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向上,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3)教学设计与实验。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学生的兴趣、经验、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议论、质疑、探究、合作与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2.建立适应个别差异的教师评价标准

传统的教师评价对于“怎样才算好老师”、“什么样的教学是高质量的”给出了各种规定,而且这些规定大多以量的形式展现出来。明确的标准虽然为教师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但当它们被固化、程序化和定量化时,在追求所谓“科学”、“客观”、“公正”的过程中也就忽视了教师的个体差异和具体的教学背景。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教师,要么使教师不知所措,要么使他们削足适履,放弃个性。

同一化的标准往往又都是用量化的数据表达的。于是,很多不能用数字表达、工具测量的因子就被排除在评价之外了。从一开始,评价就将教师限制在预定的范围之内,严重妨碍了教师的教学创新和自身潜能的发挥。理性的教师评价应追求“合理”之维,而不是“正误”之维。如果评价标准不符合教师的本人情况,不契合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即使在理论上看来是正确的、应当的,其在具体的结合中也必然是不合理的。教学背景和学生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教师评价标准必须适应多种评价背景,要考虑到学科、年级、教学风格、学生特点和教学背景等,要结合教师的个体素质基础和可能的、合理的发展路向。此外,同一化的标准往往倾向于模糊或笼统,在标准的施行、操作和保证公平性方面就会有困难。如果为了避免模糊和笼统而将标准化为“要点”的话,教师在判断时容易形成很高的一致性,并可能造成“食谱”式的教学。因此,教师评价标准不能同质化,而要根据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的特点,通过评价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差异。在实践中,好的评价标准应该通过许多不断的尝试确定标准的特异性水平,并在多样的教学背景中检验其适用性;在明确的评价标准和个性化评价之间取得平衡,关注教师个体差异,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个性化评价。

3.重视教师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外来的评价往往产生一种压迫感,特别是被评者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时候。而自我评价则更具有建设性,它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自觉性,使其能够在自我反思中不断进步。自我评价也改变了教师原来消极被动的被评价地位,成为评价的主体,可以在评价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再是一味地听从别人的指挥和认定。这样,教师会以主人的身份主动自觉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否合理,该怎样才能改进方法、求得进步等等问题。反思的过程便是改进的过程,而改进的过程便是提高和成长的过程。当然,教师的自我评价也是学校了解教师的重要途径。这是学校作出评价调整的重要信息来源和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自我评价以主观评价为主,它的客观性是欠缺的。因此,在具体实施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帮助教师对自评及其价值建立正确的认识,创设具有支持性的教师自评氛围。(2)帮助教师掌握科学自评的方法。(3)慎用自评结果,不宜与奖惩挂钩。(4)与他评相结合,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

4.转变课堂评价观念

课堂是教师活动的主要基地。人们评价教师总是习惯于从课堂效果的角度进行判断。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评价,就必须相应地改变过去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看法和观点。传统的课堂关注教师“如何教”,而不是学生“怎样学”。与此相应的教师评价是,从教师语言表达是否流畅、板书设计是否合理、感情投入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结构是否完整等等角度对教师进行评定。它关注的是教师的课堂表现。新的课堂观主张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情况、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学生与同伴合作中的表现、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源于课堂活动的情感体验、表现出的探究兴趣、思考的努力程度等方面。它关注的是学生怎么学。

课堂评价观的转变必然导致教师评价的改变。新课堂中的教师评价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何组织学生的讨论、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表现、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等等。它避免了以“学生学业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教师评价,能够全面地评价教师;有利于学生更真实地认识教师,提供学生在教师评价中判断的可靠性;也能促进教师从各个方面认识自己,提高自评的合理性。

5.以专业发展为教师评价的目的

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依赖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现行的教师评价使教师的一切教学和学习活动都围绕着考试进行,这在某种程度上使教师没有时间思考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抑制了教师对专业发展的内在渴望和需求。新的教师评价应该从教师自身发展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角度来考虑对教师的评价,促进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和教学观念与活动进行反思,在反思和批判中总结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教师评价不应停留于对教师过去和现在表现的评定,而是要根据这些现有的表现制定一些新的评价要求。新的要求不是让教师重复过去的工作,而是从教师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需求,制定出的教师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目标,引导教师朝专业发展的方向努力。

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与教师接受的培养和培训有关,优质的培养和培训机制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但教师接受培养和培训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一般教师除了3-4年的正规教育外,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很少。与此相对,教师评价则是一直伴随着教师的教学生涯,况且,教师的教学是一门实践的艺术,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学校日常管理下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因此,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实践中建立、健全具有激励功能和起发展作用的教师评价机制。

教师专业发展与两种类型的教师评价紧密相连,即学校的教师评价制度和教师的自我评价。从学校来说,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就需要放弃原有的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师评价模式,不要给教师排队,把他们分成优、良、中、差几个等级来实施奖惩,对他们的工作成就只是进行单向的查阅、核证和鉴定。相反,评价要以教师为基础,提供关于改进教育教学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帮助教师调试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疑惑,帮助教师反思和总结自己的优势和薄弱之处,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从教师自评来说,教师要学会制定个人发展计划、保持与自我专业的经常对话以及注意和其他同事的合作;要倡导和坚持反思性教学,注重反思的习惯化和制度化,在反思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载体。对于在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我们在体制、结构等方面有所突破,勇于进行制度创新。

第二篇: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历程

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历程

第一小节

一、对50年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历程的回顾

学生学业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说,教育评价的改革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当然,也受到人们对评价认识的制约。因此,对教育评价,乃至于对学生学业评价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历程。崔允漷先生在《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一书中说:“中小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变革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试图通过不断完善选拔鉴别功能的单一考试的变革来驱动整个评价体系变革的历史。”

年来,全国的高考、中考等“高利害性”的考试,还包括各个地区的统考,占据着学业评价政策的核心。诚然,高考、中考一直在进行着改革。但是不管怎样变来变去,它始终以选拔和鉴别功能为轴心,这一根本功能没有改变。所以说,基础教育体系的评价改革,往往是这样的变革的不断的复演。世纪 80年代到本世纪初,教育评价政策强调的是考试次数的减少,出题的要求降低等,以减少由于过度强调考试的选拔、鉴别功能,给师生们带来的沉重负担。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对减负,对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除此以外,几乎再没有任何前瞻性的评价方面的改革政策。这样政策的延续,使得我们的考试更加侧重选拔与鉴别,而这种选拔鉴别性的考试给我们的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给我们学生学业评价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说是深重的。而且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我们的课堂,甚至于还伸延到课外。我们来看一道题,这道题是幼儿园升小学的一道入学考试题。这个题目是这样的:有 1到 9,九个数,将它们分类,比如说一类是 1、3、5、7、9,另外一类是 2、4、6、8。这是以奇偶数为标准分类的。问:如果把数字分成三类,分别是“1、3、7、8”,“

5、9”,“2、4、6”,这是按什么标准分的呢?我们初看这个题目,都感觉有点儿摸不着头脑,当我们看到答案之后,更觉得啼笑皆非。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1、3、7、8,是读第一声,5、9是读三声,2、4、6是读四声。这样的考试,通过纸笔测试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仅在我们的小学、中学的课堂上出现,并且还前移到了幼儿园升小学的考试当中。这样评价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片面地追求标准化答案,片面地关注书面测验等。在这样的考试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评价后,学生的成绩还要被晒出来,和其他同学进行排名比较,这样的排名还会影响到他在教室中座位的次序。评价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这样的评价最终只能让学生一次一次地获得挫败感,甚至感觉到对学习的厌倦。学校老师为了追求高分,追求评价的好结果,于是对学生进行强化的机械训练。这种强化的训练,不能不能使学生在思维水平上有长足进步,有时甚至束缚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著名的心算家阿伯特·卡米洛曾经在一次表演中当众遭受了滑铁卢。有一天他做表演,有人上台给他出了一道题。一辆载着 283名旅客的火车,驶进了车站,有 87人下车,65人上车,又一站,下去了 49人,上来了 112人,再下一站,又下去 37人,上来 96人,再再下一站,又下去 74人,上来 69人,再再再下一站,又下去 17人,上来 23人„„出题的人话刚说完,心算大师便不屑地答道,“小儿科,告诉你,火车上一共有„„”,他刚要说答案,那个人赶忙拦住他说,“不,我是请您算出,火车一共停了多少站”。阿伯特·卡米洛呆住了,这组简单的加减法成了他的滑铁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就是束缚思维的灵活性,使人的心理活动变得刻板僵化。如果把这样的束缚人思维灵活性的训练用到我们的课堂上,学生最终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通过对50年的回顾,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我们的学生学业评价是随着高利害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的变化而变化的,评价的结果就是课堂上老师教得过死,学生学得刻板,评价评的是分,而不是人。

第二,这种学业评价体系,无法完成对学生全部学习结果的测量。学生在学校不仅仅学知识,同时还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学校要培养学生好的思维品质,学习要影响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以往的学业评价体系,只能单纯地测量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达成情况,而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思维品质,则是无法测量的。

第三,这种学生评价体系,过分地强调对知识的记忆,从而弱化了对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对高分的一味追求,教师和学生都极力地想通过纸笔测试获得更高的成绩,于是对纸笔测试涉及的知识进行强化的记忆,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从刚才讲的心算家的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人的思维一旦受到了某种束缚,或者说只关注到了问题的一面,那么他对问题的其他方面,可能就会有所忽略。

第四,这种学业评价的结果是以单纯的训练替代教学,课堂成为了练兵场,学生成为了记忆机器。在近些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中,出现了鉴赏题。于是,一些老师就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解答鉴赏题的训练,老师训练的内容,是解答这类题目公式,而不是进行鉴赏的思维方式。在答题时,学生依照老师提供的所谓公式生搬硬套,不能把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分析和运用在试卷上展示出来。

第五,由于过分地追求这样的高分,由于用片面的评价替代了对学生学业水平的全面评价,所以师生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承受着非常沉重的负担。每天老师想的是如何要提高学生的分数,学生想的是考试我会得多少分。

综合上面的几点认识,我们可以看到,前50年我国基础教育学业评价改革的历史,只不过是大规模考试的变革史。难怪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发出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要回答钱老的这个问题,评价制度改革应该纳入其中。只有改革我们的评价体系,才能够更全面地育人,才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

第二小节

二、学业评价改革的现状

可以说,学生学业评价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世界各国的教育界也都期望通过评价的革新,一方面更好地进行人才的选拔,另一方面发挥它的导向作用,来促进教学和学习质量的提高。应该说,中小学生学业评价改革,是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和重大难题。对于评价制度的改革,政府在政策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要求。2002年 12月,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精神,制定下发了《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现行的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突出反映在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过于单一。“通知”要求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对评价目标、措施与方法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通知”指出,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改革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政府教育部门提出了相关的政策,研究部门同时也加强了理论的研究,有些研究者已经在理论上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学业评价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简单来说,学业评价就是以我们现行的课程标准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搜集学生在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进行具有价值的判断的过程。我们从学业评价的概念出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学业水平不完全等同于学生的单科学习成绩,它的范畴要比学习成绩范畴要大得多。它不仅仅包括学生对于知识与能力达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水准,同时还包括着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学生所处的一种状态。

对于新的评价系统,我们要形成以下几点认识。第一,评价应当关注学生多方面的成就,除了过去一直强调的知识技能以外,还应当关注诸如问题解决、判断性思考、有效交流、团队工作等高层次的能力。所以对学生的评价,应当是多元的,而不是单维的。

第二,评价不是简单的根据分数对学生进行排名和比较。还应当对学习产生有益的影响,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意义和理解的追寻,促进学生自我导向的反思性的独立的学习。评价的目的不是排名,不是比较,不是选拔,不是甄别,而是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最终的目的。

第三,评价不应将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之中。换句话说,学生在评价当中,应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不仅仅是一位被评价者,还应当是评价者。也就是说,评价当中要包含着学生的自我评价。

第四,评价应当运用情境化的、复杂的、挑战性的任务,而不能运用去情境化的、碎片化的、基于事实的回忆的任务。我们需要的是多种多样、不拘泥于纸笔测试的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的改革,就是要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这样的功能。要想实现这样的评价功能,我们要构建两个评价体系。第一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第二个是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在这样两个评价体系当中,评价的要求和内容各有所不同。对于学生的评价,我们可以通过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来重新确定学生的评价内容,运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我曾经到过一所学校,那所学校对学生个体和班级,都收集了成长的记录。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的成长记录,班级也有成长记录袋。在成长记录中,不仅仅记录了学生认知上的变化,比如说包括学生的成绩单,也包括学生参加学校各项活动的实践记录,同时还包括学生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取得的成就,比如奖状,甚至还包括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一些小的文章、小的体会。学生把这些成果都放进自己的成长记录袋,最终在学生毕业之时,用成长记录袋来描述自己的成长过程。通过对自己经历的梳理,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样的学生评价,不仅仅是拿学生的记分册作为评价的依据,同时还关注到了学生的各个方面在学校所获得的成就。每个孩子都或多或少地被这种成长记录激励着。同样班级也有“班级成长记录袋”,记录着班级当中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历程、进步的过程。这样一个班级,或者说这个班级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要为自己的班级作出他们应有的贡献,这同样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激励的办法。

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首先要明确学生评价的内容,要确定评价标准。学科评价的内容和标准,首先要以各科的课程标准为依据,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之上确定具体的评价的内容。除了学科的学习目标以外,我们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般性的发展目标。比如说学会学习的技能,扩充并整合知识的技能,沟通技能,思考和推理的技能,合作技能等,还有他的社会责任感的发展轨迹。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内容的构成,既包含学科的学习目标,也包含着一般性的发展目标,这样一种评价对学生来讲是客观的、多维的、科学的,并且是一种综合的评定。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都明确规定如何“立体地”评价学生。例如,在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可以建立化学学习的档案袋,收录他们重要的资料。例如,可以收集单元知识学习的总结;可以收集在化学学习当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还可以收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设计方案,并且要把过程记录下来;同时还可以记录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评价的结论,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在地理学科的课程标准中,同样也有着这样的表述。评价学生参与地理探究性活动的程度和水平,重点不在于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学生实地观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和探索精神等。在生物学科的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探究精神的评价也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

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生物标准”)

案例:“种子萌发条件”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条件,例如水、空气、温度、阳光、肥料、土壤等。设计实验,实际操作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分别验证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有哪些。

课程标准以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为例,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条件,例如水、空气、温度、阳光、肥料、土壤等等,让学生设计实验,实际操作实验,收集实验的数据和资料,分别验证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有哪些。我们给学生布置这样的探究活动之后,可以参照下列各项,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能否根据观察到的或者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包括设计对照的实验;能否按照实验计划,准备实验的材料,有步骤地进行实验;能否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来完成实验,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器具;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能否分析实验数据的相关性并且得出结论;能否在探究活动当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这些评价项不仅仅评价了学生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同时还评价了学生在参与活动当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评价正是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业评价的一个根本的要求,也是通过评价促进学习的最终目的的具体体现。所以,在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当中,我们既要关注到对学生事实性知识掌握的评价,同时还要关注到学生对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所呈现出来的状况。基于上述评价的功能要求,我们在评价的时候,要明确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在构建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之初,要明确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应知道并且能够做到什么,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能够准确地理解课程标准。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师直接拿中考题、高考题,作为对学生进行阶段学习检测的材料。应该说中考、高考这样一种高利害性的考试,他们大多测试的是学生的综合性的能力,用它作为平时学习,甚至是一节课学习的检测材料,应该说是不合适的。我们老师在构建这样一种评价体系当中,应该把学生较长一段时间应达到的目标,分解成为不同评价阶段相对应的目标的要求。比如说我们要评价学生在第三学期的语文学习的结果,那我们就必须有效地分解语文课程标准当中所规定的这个学段的内容标准,要明确第三学期的学习目标,学生应该达到这种目标,教师也应该依据这样一个目标,制定不同单元的学生应该达到的相应的目标,以便更好地确定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的标准。

其次,要了解学生在达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过程中所表现的状态。评价的过程,其实就是收集关于学生学习状态证据的过程。教师收集证据的范围,应当限于课标所规定的内容,应当限于教师实际教过且学生实际学过的内容,否则就有可能收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证据,产生对学生不公平的结果。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对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的内容。第三,教师要用收集到的资料与课标所规定的相应阶段的要求相比对,确定学生在这些方面达到的水平,找出它们二者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我们教师所要做的正是要缩短二者之间的差异。这种收集资料的目的,或者说我们评价的目的,也恰恰是要解决,要促进学生的学习。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这是一份老师写给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报告单。老师在语文学习中,把学习内容划分为这样几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与积累、写作和口语交际。在不同的领域当中,老师先具体地对课程标准、本学段的要求、评价的标准形成一个认识。在这样一种认识的基础之上,对学生目前的某一领域的状态,做了一个描述。比如说这位同学,在正确读准字音方面表现突出,能够做到结合具体语境,读准常用的音近字、形近字、多音字和异误读字。从读音方面来看,这位同学表现突出,处在非常好的一种状态。他能够读懂常见的音近字、形近字、多音字和异误读字,他与课程标准也有一定的差距。老师给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就是让学生继续丰富汉字的认读范围,并且要求学生能够及时地纠正读音。这个学生在纠正读音方面有不正确的习惯,但是他在测试当中或者在平时的学习当中,也暴露出来这样一些问题。老师及时地给他进行纠正。我们通过此例可以看出:教师评价的目的,不是说要给出这个学生评分和排名,目的在于看一看这位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在识字与写字这个领域中,在读音方面他所达到的程度,而且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能够缩小与课程标准规定的差距。我们通过这样一个实例就可以看到评价的根本目的。

应该说,评价对于学生来讲,影响是深远的,而且这样的评价对我们老师来讲,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我们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评价体系的改革应该说是迫在眉睫,而且是任重道远。对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来讲,我们应该成为评价制度改革的研究者,应当成为评价改革的主人翁。中小学学生学业评价改革,对素质教育改革的成败,有着重要的作用。推进传统考试制度、考试形式及内容的改革,研究和开发中小学学业评价的有效模式,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在这样一场改革当中,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能够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来献出我们应有的智慧,做这样一种实践者,做这样一种探究者。

第三篇:学生学业水平评价实施方案(小文档网整理)

南阳小学学生学业水平评价实施方案

(讨论稿)

教育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重要枢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受到广泛的重视,教育部公布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当前,小学生学业水平评价与课程改革的整体进展还不相适应,制约了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成为新课程实施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开展后,进行小学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改革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指导思想

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以全面衡量学生素质发展和反映学生个体差异为出发点,从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各门课程的有效实施,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学业水平评价原则 1.学业水平评价全面性原则。

学业评价涵盖所有学科。2.评价过程动态化原则。

不仅关注评价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给予多次评价机会,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

三、学业水平评价的内容及办法

学业水平评价应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评定、单项能力测试、阶段知识技能综合运用测试、期末知识技能综合运用测试(本项只局

限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特长技能、成长记录袋评价等七个方面。

1.课堂表现评价:

根据不同年级的年龄特点制定各年级的评价要素,形成有特色的评价单,评价侧重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评价内容:

包括课前学具准备、听讲情况、发言情况、参与讨论与人合作情况等。

评价方法:

可采取学科教师随机进行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每月给出评价等级。2.作业评价:

作业评价仅限于有作业要求的学科。评价侧重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内容:

根据学生每天按时、主动完成作业情况、书写的整洁度、正确率、作业完成的速度以及及时进行矫正等情况进行评价。课外学习情况可以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等成果来进行综合评价。教师可以组织作业展示活动,进行优秀作业及成果评比,作为作业评价的依据。

评价方法:

以教师评价为主要的评价形式,综合每日的作业完成情况月末给出评价等级。

3.单项能力测试评价:

对学科中的基本技能进行分项考核、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最后综合单项测试成绩给出综合能力评定等级(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单项测试不再给出综合评价等级)。

评价内容:

语文学科可分别对朗读能力、识记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书法、写作、课外阅读等进行评价。

数学学科可分别对口算能力、计算能力、操作能力、编解应用题能力等进行评价。

英语学科可针对听说能力、单词识记能力、背诵课文能力、阅读写作能力等进行评价。

音乐学科可针对乐理、演唱、演奏等能力进行评价。

美术可对想象、绘画、动手制作能力进行评价。

体育可对广播操、单项田径项目、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 科学学科侧重学生搜集资料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进行评价。评价方法:

单项能力测试的项目学校可结合实际自行选择,评价标准自行制定,测试后以等级的形式呈现。

4.知识技能综合运用阶段测试评价:

阶段测试是在一个阶段教学结束后,根据教科书中对于本阶段教学目标的要求做出的学业水平评价。阶段测试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方面。评价内容:阶段测验要依据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确定测试内容的范围,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认识,基本知识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运用等。

评价方法:

以阶段验收的形式进行,试卷题目的选定可以采取分层设置的方式,学生可以自愿选择题目进行作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按照等级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价,给出评价等级。5.期末知识技能综合运用测试评价:

考试学科参加统一测试,非考试学科根据学科特点进行不同形式的期末测试。(四至六年级语文、数学、英语每学期1次抽查学科或年级进行区级调研考试;一至六年级非考试学科按照学科特点测查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点及基本技能,保证上好每一节综合学科;小学生毕业综合文化素质测查测试语文、数学、英语)5.特长技能评价:

对学生在某一学科学有所长的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

包括学科获奖、亲手制作的作品(如航模、车模、陶艺、电脑制作等)或小发明成果、艺术表现性活动奖励情况。但不能将教育行政部门明令禁止的各种竞赛的获奖记录作为评价依据。

评价方法:

在学期末对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性质的活动情况和获得相应荣誉的情况进行统计,并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进行评价。

6.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

成长记录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方式,每名学生都要有自己的成长记录袋,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痕迹进行积累,同时也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提供过程性材料和评价依据。

评价内容:

成长记录要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同学的观察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信息等。包括:(1)学生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通讯地址、出生日期、健康状况、家庭背景;教育基本情况,如特殊能力倾向、荣誉、个人社交和发展情况。(2)学生的各科学习档案:①本学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一般按一个单元或一个学习主题收集资料。如单元测试成绩单、综合素质报告单。②目前最佳作品展现,包括生成过程,如最好的作业、最好的作文、优秀的美术作业、摄影照片、录音磁带等。③实践创新活动的参与程度,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研究报告乃至各项竞赛获奖证书等。④同伴之间的观察评价、教师观察、评价及剖析,来自家长、社会的反馈信息,如教师的表扬或建议、学生的感想等。成长记录要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有选择的使用。可与学科教学结合;与学生的品行、兴趣发展,习惯的养成结合;可与特殊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结合;还可与班级的管理工作结合。成长记录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体现学生的优势领域。

学生是成长记录的主要记录者,成长记录要始终体现诚信的原则,要有教师、同学、家长开放性的参与,使记录更典型、客观、真实,尽可能地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与进步历程。

评价方法:

可采取定期组织成长记录的交流展示的方式进行评价。并将成长记录纳入期末终结性评价内容。对成长记录的评定应注重学生的进步和所付出的努力,明确改进的方向。要通过对成长记录的回顾、比较,使学生学会反思,了解自己的进步,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进一步发展的目标,逐步发展自省的意识和能力。

四、学业水平评价结果的呈现——学业水平报告单

学业水平报告单由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单项能力测试评价、阶段知识技能综合运用测试评价、期末知识技能综合运用测试评价、特长评价六方面内容组成。

课堂表现评价和作业评价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随时进行,月底给出评价等级,期末将四个月的评价结果汇总折合成综合评价等级。综合等级确定的标准根据校情自行制定。

单项能力测试评价方法可根据学科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评价的项目也可以自行选择。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学科最后将每一学科的几个单项成绩进行综合,给出综合评价等级。综合等级确定的标准根据校情自行制定。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单项测试不再给出综合评价等级。

知识技能综合运用阶段测试主要在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进行,每月给出阶段测试评价等级。学期末将学生阶段测试成绩和

期末成绩汇总成综合评价等级。综合等级确定的标准根据校情自行制定。特长技能评价学期末将学生本学期参加特长活动情况和获得荣誉的情况汇总到《学业水平报告单》中,不再确定评价等级。

五、学校参加学业水平评价工作相关要求

⒈各班级在本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班级学业水平评价实施细则。

⒉加强培训,理解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克服陈旧的评价和考试观念,消除对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疑虑;以多种形式宣传现代教育评价思想,转变传统的评价考试观念,争取广泛支持。

⒊加强对学生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档案的收集和管理。

第四篇:谈新课程的学生评价改革

评价改革首先是评价指导思想的变革。《纲要》指出,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一目标体现了新世纪对教育评价的新要求。一方面,知识经济的发展,冲破了以往以工农业为主的经济对人的束缚,个人的才能被赋予更大的价值,教育在开发人力资源上担负起更大的使命。另一

方面,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人才观的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市场选择代替了计划分配的旧模式,每个人随时都可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育应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富于创造性的人才。为此,社会对教育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评价不只是发挥鉴别和选拔的功能,更应实现其教育和促进发展的功能。认识到这种变革,由衷地接受发展性评价观,是促使参与者积极投身评价改革实践的前提。并在广泛了解国内国外评价改革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初步领会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理念,充分理解实施评价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为后继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和观念准备。

评价是教育过程中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经常进行的一种活动。如教师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进展情况的评价,校长对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课程评价专家对教科书的评价等。

一、什么是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含义。

狭义的“课程评价”是特指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或过程。

广义的“课程评价”即教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的信息,对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以及构成起变化的诸种因素满足社会与个体发展需要的过程作出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活动。

二、什么是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它包括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其中对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方面发展情况的评价是我们历来非常关注的问题,而其他方面的评价当前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学生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因为促进学生发展是教育活动的本质追求,学生发展的水平和状况理所当然地是教育评价关注的焦点。而且学生评价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的结果。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精神。

三、学生评价的基本方法

提到学生评价,人们很容易立刻联想到考试与分数。其实考试只是评价学生的方法之一,分数也是学生发展情况的衡量指标之一。那么评价学生都有那些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呢?了解并掌握这些方法和手段是我们实施学生评价改革、探索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下面就介绍几组基础教育实践中常用的学生评价方法。

(一)、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这是按照评价目的的不同对教育评价所作的分类。

1、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又称准备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或教育活动进行之中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或特殊困难进行的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准备。它主要是对教育背景、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作出诊断,以便“对正下药”据此进行教育设计。诊断性评价的实施时间一般在课程、学期、学年开始或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时候。它涉及的内容主要有: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学生前一阶段学习中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风格、能力倾向及对本学科的态度;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态度、身体状况及家庭教育情况等。概括地说,诊断性评价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明确学生发展的起点水平,为教学活动提供设计依据。

所谓学习准备,就是指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于从事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学习是一种连续性活动,后续学习是在学生原有的水平之上进行的。学生原有的发展水平是后续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实践证明,学生当前发展的差异,多是由于前期经验的不同所造成的。如果学习者具备必要的学习准备,教学又适应于这种准备,则有利于学生在新的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和发展。反之,如果后续教学活动不是基于学生原有水平,与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之间的适合度不够,那么,学生在后续学习活动中则难以取得成功和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进行之前,应该诊断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以便于检查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否定得太高或太低,教育内容选择是否恰当,是否适合学生的水平及兴趣,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前提和基础。

第二、识别学生的发展差异,适当安置学生。

传统的班级划分主要以学生的年龄为划分标准,无视学生在发展潜能、学习准备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对同一年龄的学生施以划一的教育,以同一个标准来衡量各具特点和个性的学生。实践证明,这种班级教学既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也容易挫伤

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

应当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诊断、识别,不是为了给学生贴标签,更不是要把某些学生编入“慢班”从而降低对他们的要求,而是为了明确学生的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因而是有效的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更好地获得适合于自身的发展。因此,对学生的识别和安置应是有弹性的,应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

展为标准,而不必过分拘泥于对学生的准确分类。

第三、诊断个别学生在发展上的特殊障碍,以作为采取补救措施的依据。

这种诊断性评价类似于医生给病人看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针对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学习内容或知能发展上的严重困难,运用某种特殊的评价手段而作的诊断,目的是找出造成严重困难,进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故这种评价既可能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这种评价。

对于发展慢的孩子,我们不必强求他们在一定时间内达到某种程度,我们可以延缓对孩子的评价。我们应静下心来,为孩子们提供自由的发展空间,留给孩子一些时间,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最佳的自我。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育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引导教育过程正确而高效地前进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育效果所采取的评价。

第一、引导学习活动的方向。实施形成性评价必须明确规定每个学习阶段的学习目标及其评价项目,划分出学习单元和具体课时,这无疑能对教学活动起到导向的作用。

第二、强化学生的学习。形成性评价能对学生是否已经达到阶段目标、达到的程度如何作出判断,从而肯定学生已有的发展成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的作用。

因此,用于改进工作的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比总结性评价重要的多。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者布卢姆和他的同事多次尖锐地指出:“每个教师在新学期或新教程开始时,总怀着这样的预想: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将完成学会所教的事物;三分之一的学生将不及格或勉强及格;另外三分之一的学生将学会所教的许多事物但还算不上是“好学生”“这些使师生学业目标固定化的预想,是教育系统中最浪费、最具有破坏性的一面。它压抑了师生的抱负水平,也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法定的10年到12年学习期间,相当数量的学生由于年复一年遭受挫折与羞辱,他们的自信与自我观念被这些预想有条不紊地摧毁了。”

“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对结果进行评价意味着终结性;而对过程进行评价则暗示着还有改进的时间和机会。”

第三、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矫正处方。通过形成性评价,教师和学生可以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简单问题与困难,并通过对问题和困难的分析,寻找产生问题和困难的原因,制定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措施。经常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有关教育进程的信息,按照需要采取适当的修正措施,使教育成为一个“自我纠正系统”。即使有的学校对考试、测验进行了控制,也大都是进行单纯的考试、测验,没有利用考试对教学过程的问题作出诊断和分析,尤其忽视了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忽视了改进措施的制定,以致无法起到形成性评价应有的作用。

3、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又称结果性评价,是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育阶段结束后对整个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做出的评价。它以预先设定的教育目标为基准,考查学生发展达成目标的程度。终结性评价的次数比较少,一般是一学期或一学年两三次,在学期后学年结束时进行。它主要体现在:

第一、考察学生群体或每个学生整体的发展水平,为各种评优、选拔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评价得出的结果,不应是一个单一的分数或一个单一的描述性术语,更不能仅凭一次或几次具有偶然性的终结性评价,就对学生的成绩妄下结论,而应把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的几种评价手段所得到的结果加以比较,以便确认达到目标的状态。

第二、总体把握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为教师和学生确定后续教学起点提供依据。这点在当前我国中小学进行的终结性评价中普遍不被重视,其表现是考试结束,评分完毕,就意味着终结性评价结束,没有进行考试结果的分析,不重视把试卷发给学生进行讲评。这种做法非常不利于终结性评价作用的发挥,应采取措施是施予纠正。我们要有机地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学生成长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发展性学生评价强调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对学生发展全过程的不断关注,而不只是在学生发展过程终了时对学生发展的结果进行评价。它即重视学生的现在,也要考虑学生的过去,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为此,要通过评价获得有关学生的学力、以往的经历、性格、智力水平等多方面的信息,达到“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的目的。而不是培养“适合教育的儿童”,“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教育不仅仅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二)绝对评价法、相对评价法与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1、相对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评价对象的群体中,为了对每个个体在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作出区分而进行的评价。

这种评价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它有利于在群体内作出横向比较,故常作为选拔和甄别的依据;二是它有利于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判断自己的位置,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习的动机。因此,这种评价方法一度成为教师评价学生的主要方法,按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队就是这一评价方法的典范代表。

然而,也存在弊端:首先,由于评价对象所在集体的水平不一,评价结果只是产生于小范围的评价基础之上,不一定表示被评价者在更大集合中的实际水平,即优者未必优,劣者未必劣,这一班的差生甚至优于另一个班的优等生;其次,由于相对评价重在考查被评价者在集体中的相对位置,不注重是否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标,故不仅难以确定教育目标的达成度,而且往往导致学生争分、争名次,忽略了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再次,在这种评价中,无论被评价者如何努力,都要受“两头大,中间小”的等级分类限制,容易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

因此,在学生评价中,相对评价法的使用一定要慎重,尤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比较要坚持等质的原则,否则即使勉强地进行比较评价,其价值也不大。

2、绝对评价

绝对评价是在总结分析相对评价的优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绝对评价是一教育目标为基准,对每一个评价对象的集合以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然后将每一个评价对象的发展状况与这一客观标准想比较,以判断其达到程度。

因此通过绝对评价,可以明确学生发展状况与教育目标之间有无差距,差距有多大,从而把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实现教育目标上来,避免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因为相互攀比而造成的无谓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以及精神上的巨大压力。

3、个体内差异评价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根据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观点提出来的,它是以评价对象自身状况为基准,就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而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这种评价方法比较充分地照顾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增强自信心,强化学习动机。

(三)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

1、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指被评价者自己参照评价指标体系对自己的活动状况或发展状况进行自我鉴定。自我评价实质上就是评价对象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过程。评价对象积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不仅有助于评价对象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改进,而且有利于消除评价对象之间可能出现的对立情绪,使评价结论更容易为评价对象所接受。所以在倡导评价主体之间双向互动、相互理解的当代教育评价中,自我评价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特别是在以发现学生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形成性评价中,自我评价显得更为重要。但是,由于自我评价一般没有一个客观的统一标准,其主观性比较强,容易出现对成绩或问题估计过高或过低的现象。因此,开展自我评价时要特别注意对自我评价者的引导,并把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2、他人评价

他人评价是指由其他有关方面的人员对评价对象所实施的评价。对于学生评价来说,外来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指教师、家长和社会。他人评价也有缺点,如果在他人评价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缺乏民主平等的气氛、没有良好的关系,那么,他人评价的结果往往受到被评价者的抵制和排斥,不能为被评价者所接受,也就不可能发挥激励、调节等评价功能。因此,在他人评价中能否在评价主体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是决定他人评价成效的关键。

课堂不是师生判断是非的判决厅,而是师生成长发展的生活空间。教师不能是威严的法官和善意的法警。教师应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点拨者。问题答案的正确与否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共同决定的。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共享”----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过程。

四、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基本特点:

有人认为,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理念固然很好,但却很难在教育实践付诸实施。其实,关于如何利用评价来促进学生发展,如何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和教育作用这一问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在国外就受到教育评价研究人员的关注,并做了大量研究。而在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有关素质教育的讨论中这一问题也已得到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很多学校和教师都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使用并不断创造着发展性评价的各种方法,“发展性评价”绝不是一个新名词,也决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一实实在在的评价改革实践。

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基本特点:

(一)展性学生评价应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并在实施中制定明确、具体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实施学生评价首先需要有一个评价目标,只有有了评价目标,才能确定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学生的发展也需要目标,这个目标是学生发展的方向和依据。在传统教育评价中,这两个目标常常出现背离的情况。而发展性学生评价强调这两个目标的一致性,强调评价目标应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

(二)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

发展性学生评价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并与他人比较、排队,而是要通过对学生过去和现在状态的了解,分析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逐步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发展性学生评价是注重过程

发展性学生评价强调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对学生发展全过程的不断关注,而不只是在学生发展过程终了时对学生发展的结果进行评价。它既重视学生的现在,也要考虑学生的过去,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因此,发展性学生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强调通过在学生发展的各个环节具体关注学生的发展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发展性学生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个方面都是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内容,并且受到同等的重视。比如:在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在评价学生参与地理探索性活动的程度和水平时,评价的重点不在于检查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学生实地考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和探索精神,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行为、关心和爱护人类的意识和行为、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以及学生对地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的深刻体会。

(五)发展性学生评价倡导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要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和变化。这意味着,评价学生将不再只有一把“尺子”而是多把“尺子”,教育评价“一卷定高低”的局面将被打破。实践证明,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只有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优秀者,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六)发展性学生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学生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学业成绩的差异上,还表现在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动机兴趣、爱好特长等各个方面。这使得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目标以及发展速度和轨迹都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发展性评价正是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建立“因材施教”的评价体系。

每一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对待。承认学生的差异,相信孩子的潜能,找准原因,就能对症下药。只要下对了药,孩子们就会生动活泼地开展。

(七)发展性学生评价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

传统的教育评价,片面强调和追求学业成绩的精确化和客观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往往使学生的自评变得无足轻重。发展性学生评价试图改变过去学生一味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具体说,在制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时,教师应更多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学生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在得出评价结论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自评和互评,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在反馈评价信息时,教师更要与学生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改进措施。

总之,通过学生对评价过程的全面参与,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等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成为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技能不断增强的过程。

布鲁纳说:“教师必须采取提供学习者最后能自行把矫正机能接过去的那种模式,否则,教学的结果势将造成学生跟着教师转的掌握方式”。发展性学生评价归根芥蒂必须指向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五、现行课程评价与发展性学生评价之间的差距:

1、评价功能失调,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发展的功能。重视结果,忽视过程。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学生只关心考试得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而很少关心考试中反映出来的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有人形象地把现行评价比作一个大筛子,学生被放在筛子上筛,筛选的结果产生两种人:一种是筛子上面的,即成功者,一种是筛子下面的,即失败者。这样,评价功能主要是为了甄别,是一种“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的评价,是以“选拔”为目的。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指出:谁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同样,“一卷定终身”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道理很简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选择中产生的,如果一种判断只需要说“是”或“非”的话这能算是判断吗?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不森做了个实验:他们来到了一所小学,煞有介事地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智能测验。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说这些名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智能测验的结果。但八个月后再次进行智能测验时出现了奇迹:凡被列入此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罗身塔尔借用希腊神话中一王子的名字,将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传说皮格马利翁爱上一座少女塑像,在他热诚的期望下,塑像变成了活人,并与之结为夫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迹呢?由于罗和贾都是著名心理学家,教师对他们提供的名单深信不疑,于是在教育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即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尽管名单对学生保密的,但教师们掩饰不住的深情还是通过语言、笑貌、眼神等表现出来。在这种深情厚爱的滋润下,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他们有了显著的进步。“皮”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一旦好意知觉对方,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寄以期望,对方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

与此相反的:给予学生不好的愿望

“差生”永远是“差生”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经受着同其他差生一样的遭遇。然而我并不想当差生,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老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起早摸黑,加倍努力,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也记不住了。好在功夫不负苦心人,期末预考时,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当时我心里的高兴劲儿就别提了,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心里感到一阵刺痛,那种心情真比死还难受一百倍。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做出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马太效应”是个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其消极作用是:名人与无名者干出同样的成绩,前者往往上级表扬,记者采访,求教者和访问者接踵而至,各种桂冠也一项接一项地飘来,结果往往使其中一些人因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和没有理智态度而居功自傲,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跟头;而后者则无人问津,甚至还会遭受非难和嫉妒。其积极作用是:(1)、可以防止社会过早地承认那些还不成熟的成果或过早地接受貌似正确的成果;(2)、“马太效应”所产生的“荣誉追加”和“荣誉终身”等现象,对无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无名者去奋斗,而这种奋斗又必须有明显超越名人过去的成果才能获得向往的荣誉。

为此,传统教育评价比较热衷于排名次,比高低,以此来证明学生的学习成效。在这一评价过程中,只有少数所谓“优秀者”能够体验成功的快乐,获得鼓励,而大多数人则成了失败者成了上述的殉葬品。

2、评价主体单一,没有学生、教师、家长等多方参与,尤其忽视自我评价的价值。

在传统教育评价的目的主要是检查和评比,因此非常关注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公正性和客观性,视之为评价的生命。为了保证这种准确、公正和客观,人们要求评价者做到价值中立,运用各种标准的评价工具进行纯客观的评判;拒斥被评价者对评价的介入,不允许被评价者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反对被评价者与评价者之间的沟通与协商,使评价变为了一个机械、死板、对立的过程。挑毛病成了评价者的主要任务,而掩饰问题、做表面的文章甚至弄虚作假成了某些被评价者无奈的举措。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被评价者极容易对评价活动和结果产生对立、反感、抵触情绪,非常不利于评价结论的反馈、认同,更谈不上根据评价结果实施改进。在美国芝加哥市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不很理想。为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家等多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一系列试验研究。这一系列试验研究的中心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系列试验研究中有个“谈话试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无处发泄,“谈话试验”使他们这些不满都发泄出来,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霍”给我们的启示是:人在一生中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和情绪,但最终能实现能满足的却为数不多。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切莫压抑克制下去,而要千方百计地让它发泄出来,这对人的身心和工作都有意。

总之,即如何使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并在反思中变“结果”为“新起点”,就是评价的最大效益。发展性学生评价归根结蒂必须指向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育。

3、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视了学生、教师学校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

六、发展性学生评价与现有的学生评价工作之间的关系:

1、课程评价的现状是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基础和出发点。明确现行课程制度的优势与弊端,从而为新课程评价改革寻找生长点或切入点。

2、发展性学生评价与原有评价工作之间并非一种相互否定的关系,而是一种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应该看到,虽然原有评价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其中也不乏合理的因素。对于原有评价工作中那些与新课程评价理念相吻合的经验和做法,我们不仅不能把我们与原有评价制度的弊端混为一谈,一起全部否定、抛弃,相反应充分肯定、继承并进一步提炼、升华。

3、发展性学生评价是对原有评价工作的超越,主要的不是体现在其新颖性和独特性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工作重心的转移”上。例如,关于评价的功能,新课程强调发挥评价的激励、反思、调空等发展性功能,但并不否定评价的甄别功能。其实,任何时候评价都具有甄别的功能,所不同的是,原来我们是以静止的眼光、从筛选人才的需要出发,过于强调或者只强调评价甄别功能,而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则强调以发展的眼光、从促进每一个被评价者的个性话发展的需要出发来认识评价,强调评价的发展功能。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达到综合互补的效果。

七、本次培训的最终的目的是让我们从新认识评价功能:

1、评价的现状:与新课程改革存在距离

2、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新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多元、主体、开放

4、新课程评价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爱是沟通教师和孩子心灵的桥梁,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关键是要使孩子有上进心,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教师要提高自身移情能力,要学会欣赏、理解、宽容有问题的儿童。教师要相信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要变埋怨为爱和同情,从根本上转变师生的关系。

由于对新课程、新教材理解不深,还缺乏实践,此次的讲座很难尽意。好在我的初衷就是想同广大教师一起学习新课程、了解新课程、研究新课程、推进新课程,一起走进新课程,通过我们的共同学习与创新,共同推进评价工作的整体变革。

第五篇:高中学业水平自我评价

高中弥足珍贵,满满的都是青春的痕迹,给自己的高中做一个评价吧。接下来小编搜集了高中学业水平自我评价,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高中学业水平自我评价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即逝。毕业在即,回首三年的学习生活,历历在目。

我就读于青云学府。三年里,在老师的精心教育中,在自己的认真学习下,我学习到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了自我品德修养。在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我成绩优秀,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同时,我还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作为一名团员,我思想先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刻准备为祖国奉献一分力量。在课外,我和同学一起参加研究性学习,探讨时事课题。这使我更充分的了解社会,体验社会。三年里,我从一个懵懂的中学生逐步成长为品学兼优的“四有”新人。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继往开来努力完善我,用全新的面貌去迎接新的挑战。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我即将告别中学时代的酸甜苦辣,迈入高校寻找另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在这,我将更加努力,为几年来的中学生活划上完美的句号,也在人生的篇章中书写下最光辉的一页。带着信心与笑容迎接灿烂的明天。该生在校期间,思想积极要求进步,主动学习各类书刊杂志,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表现出了较高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较好,认真听课,善于总结,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在生活中,能够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积极主动协助老师和班委会成员完成所布置的各项任务,得到了班级同学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她是一名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你思维敏捷,接受能力较强,课堂上总是很快掌握新知;你热爱学习,总是很快完成作业。你酷爱羽毛球运动,充满了活力。但你不善于珍惜利用时间,把作业当作任务一样完成,且没有处理好爱好和学习的关系。学习需要刻苦钻研和勇于质疑的精神,还需要执着和孜孜不倦的追求。今后的学习中,你还需端正学习态度,珍惜时间,锁定目标,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学知识的海洋中去。唯有如此,你方可到达理想的彼岸!

篇二:高中学业水平自我评价

本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时了解和关心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路线,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我认真学习,态度明确。作为一名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书读好。所以我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完成作业并进行预习和复习。遇到问题时总是能及时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并善于总结经验,也尽自己的力去帮助别人。我自觉地遵守学校和宿舍的各项规章制度,注意卫生,爱护公物,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与周边的人和睦相处。参加了长跑活动、植树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舒肤佳产品的调查、义务家电维修和义务家教服务等校、班组织的各种活动。我乐于助人,总是尽力帮助在学习和生活需要帮助的同学。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我觉得自己很幸福,我觉得自己的幸福来自社会,所以自己也要报答社会。生活在一个集体中,就要有广阔的胸襟和博大的胸怀。要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生活要有规律,要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有信念,坚持了信念就能活得更有意义。现在我还存在着不足。我要提高自身修养,淡泊名利,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自由的思想,不被物欲横流的社会所迷失方向。

本人能严格遵守学校纪律,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乐于助人,关心同学,与同学相处融洽;学习上刻苦努力,思维活跃。是一个正直诚恳,听话懂事,诚实质朴的学生。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我。学习上虽然很努力,但学习方法不是最佳,所以成绩还不够理想。希望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探索出适合我自己的高效的学习方法。

我能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基本上能遵守校纪校规。本人自控力还可以,但是也要提高自身的分析识别能力。以后我会在各个方面能够独立自觉,自己管理自己。

在学习上,我有提高各科成绩的良好愿望,但这不能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表明我的决心,迎接每一个崭新的明天!

篇三:高中学业水平自我评价

珍贵的三年的高中生活已接近尾声,感觉非常有必要总结一下高中三年的得失,从中继承做得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使自己回顾走过的路,也更是为了看清将来要走的路。

学习成绩不是非常好,但我却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首先是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在我考进高中时,脑子里想的是好好放松从重压下解放出来的自己,不想考上好的大学,然而很快我就明白了,高中需努力认真的学习。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看到周围的同学们拼命的学习,我也打消了初衷,开始高中的学习旅程。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要想学好只埋头苦学是不行的,要学会“方法”,做事情的方法。古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要学会“渔”,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换了好多种方法,做什么都勤于思考,遇有不懂的地方能勤于请教。在学习时,以“独立思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不忘警戒。

随着学习的进步,我不止是学到了课本知识,我的心智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我认为这对于将来很重要。在学习知识这段时间里,我更与老师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谊。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使我体会了学习的乐趣。我与身边许多同学,也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关系,互帮互助,克服难关。我在三年的高中学习中,我认真积极参加每次实验,锻炼了自我的动手和分析问题能力,受益匪浅。

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我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在三年中,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三年中,我读了一些名著和几本完善人格的书,对自己有所帮助,越来越认识到品行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关系到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并切实的遵行它。平时友爱同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以前只是觉得帮助别人感到很开心,是一种传统美德。现在我理解道理,乐于助人不仅能铸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会得到很多利益,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

回顾三年高中生活,我很高兴能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曾经帮助过他们,相对的,在我有困难时我的同学们也无私的伸出了援助之手。对于老师,我一向是十分敬重的,因为他们在我彷徨的时候指导帮助我。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我可能将不知道何去何从。我现在领悟到,与其说品德是个人的人品操行,不如说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对社会负起一定的责任义务,有了高尚的品德,就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负的责任,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社会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三年中,我参加了不少的校内活动和做过一些社会实践。参加校内的活动可以认识到更多的同学,也就增加了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向其学习的机会,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学到别人的长处,认清自己的短处。此外,还一直做班委和寝室长,对自己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我喜欢做一些社会活动,会让生活更丰富多彩,做过家教、志愿者、推销员和设计员等,有时会感到累些,但乐此不彼。

体育成绩一向很好。我的体质并非很出色,可是通过我的练习和对体育项目的理解,还是能很好的完成体育课的教授项目。我喜欢运动,基本对所有运动都感兴趣,尤其是足球。在三年之后的今天,我的球技有了质的提高,脚法和意识。我是从高一开始接触足球,起步比较迟,可进步很快,总能在同一水平的伙伴中踢一段时间后脱颖而出。我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抱定了要踢好的决心,也许还有那么点运动天赋。踢足球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增强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个人认为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缺点,但关键是能否正视并利用它们。三年来,我不断的自我反省,归纳了一些自己的优缺点。

篇四:高中学业水平自我评价

我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尊老爱幼、互相帮助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因此,我从不干违法乱纪的事,不参与“中国式”过马路,不乱扔垃圾;文明礼貌,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爱护公物,互相帮助,关心同学。在家孝敬长辈,做到“出必告、返必面”,经常帮助家长做家务,比如洗碗筷,擦地,做一些简单的饭菜。在车上主动给老弱病残等需要的人让座,随时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我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载人航天成功、航母下海,奥运赛场上每当国歌奏响,国旗升起的时候,我的内心总是无比的激动,我和每一位热爱祖国的中国人一样,为那一时刻的到来而欢呼雀跃!

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参与并组织班级和学校的各种课内外活动,活动中与同学能够和睦相处,关心集体,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乐于帮助别人,在各种劳动中积极肯干,不怕脏,不怕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常向老师咨询各种经济组织的架构以及经济组织和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为将来走进社会作准备。

学好本领才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一直在努力学习,学习态度端正,目的明确。课上认真听讲,主动参加讨论,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喜欢和同学讨论问题。能主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成绩优良。

能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按时起床,按时休息。在家上网查找学习资料后能够主动下线,不上不良网站上浏览,从没上过网吧,没有网瘾。能够节制自己看电视,自己整理房间和衣物,外出补课不用父母接送,自我管理和自立能力强。

从学生学业水平角度谈教师评价机制的改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