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结合《生活与哲学》浅析高中思想政治课概念解析方法(5篇)
编辑:风华正茂 识别码:11-795062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13 16:44:28 来源:网络

第一篇:结合《生活与哲学》浅析高中思想政治课概念解析方法

结合《生活与哲学》浅析高中思想政治课概念解析方法

摘 要:《生活与哲学》内容涉及大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概念,是一门学科理论很强、教学内容十分抽象的学科,其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这就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影响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如何搞好概念解析成了政治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对概念的解析应从《课程标准》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水平出发,采取恰当的措施,可以较好地提高概念解析的效果。

关键词:概念

情景

分析

比较

《生活与哲学》是一门学科理论很强,教学内容十分抽象的学科,由于高中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不够、辩证思维能力较弱,对于抽象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概念较难理解,虽然表面上记住了概念的词句,但未能真正理解和灵活运用,以至于出现学习困难,失去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也不可能带领学生对所有概念穷尽其意。如何做好概念解析,根据自身体会,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景,理解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共同的特征的反映,是抽象思维最基本的单位,是思维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在抽象与概括的基础上,人脑中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科概念,感性材料与经验是概念形成的基础,感性材料提供得越充分,越有利于概念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物质”是哲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物质概念是指摸得着、看得见的生产生活资料,而经济学中物质的概念是“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是万事万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和特点即“客观实在”的抽象,物质的具体形态(实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具有“客观实在”这一物质的共同本质。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出示了三种实物:苹果、梨,葡萄,让学生思考:“这些实物有什么哪些共同点?”学生的思维有了目标,是生活中熟悉的场景,而不是一句抽象的文字,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得到了提高。结合生活我们知道:这三种实物虽形状不相同,但它们都是植物的果实,都含有大量的水分,我们把他们统称为“水果”。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物质的概念并能正确区分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

二、咬文嚼字,分析概念

概念是用词语来标记的,科学的概念都用词精确,富有严密的逻辑性,让人无懈可击。在教学概念时,让学生认真分析概念的组成,分析概念各要素的含义,有助于学生准确的掌握概念。如对“实践”这一概念的教学,教材中的表述是这样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学生们是熟悉实践的,我们每天都在进行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

但学生对实践的了解仅仅是感性的,具体的,对实践的深刻内涵却知之甚少,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对这一概念进行深掘。这一概念要注意两点,第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有根本区别;第二,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客观物质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深入讨论,充分发表意见。这样通过对概念关键词句的分析,学生对这一概念就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三、检测应用,深化概念

应用概念是把已经概括了的一般的内容、原理应用到个别的、特殊的场合。掌握概念的目的在于运用,概念的运用也是检验概念掌握的标志。运用概念的过程中又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矛盾”这一概念也是生活与哲学的基本概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概念。矛盾的概念表述是“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二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这个概念很简短,也很好记,但它的外延是十分复杂的,学生记住了概念,不等于理解了概念,为了让学生能准确的把握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我用实例检测的方法来考查学生:“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对矛盾的外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形成了辩证思维的方式,构成矛盾的双方因事因时而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笼统而定。

四、比较异同,辨析概念

《生活与哲学》教材中有许多相似概念,从含义上看没有多大差别,但是其适用条件却是大不相同。如果不能准确理解这些概念,学生就无法正确鉴别和灵活运用。如“意识与认识”、“社会实践与社会存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键部分与主要矛盾”。教学时要以表格的方式对概念的各方面的特征进行比较,既找出相同点,也要比较不同点。如制作列表来对比“社会实践与社会存在”,通过对两种概念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学生对这一对概念就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教学时,教师应向学生渗透这种学习方法,提高他们鉴别事物的能力。

概念是思想政治课中的最基本的知识,培养能力、适应高考能力要求的前提就是要完整准确地把握概念。概念解析是否得当是关系到思想政治课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当然一个概念的解析并不一定局限于某种方法,也可以用多种方法多管齐下,这最主要的还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才可让学生掌握方法技能,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翻香 《谈高中政治课中概念教学法》〔中学教学参考-文宗版〕 2012年第11期

[2]方文亮 《浅谈思想政治课的概念教学》〔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第10期

[3]师海玲《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讲解概念的技能》〔课程?教材?教法〕1994年第6期

第二篇:高中思想政治课提问技巧和方法

浅谈高中政治课的提问技巧和方法

[摘要]课堂提问足教师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师生交流、提升课堂实效的重要教学手段和教学技能。“问题教学法”在现代课堂教学中被大量运用,但足在实际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导致提问效率低下。本文结合教学课堂实录,从真实的教学情境出发,关注教学设问的兴趣点、重难点、争论点,反思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提问中所存在的典型问题,并分析对策,优化提问技巧,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设问技巧

政治课

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问题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能力、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师生联系、提升教学效果。但是,在现实的政治课堂教学中,“问题教学法”虽然人人都会用,但非人人都善用,还存在一些值得研究和反思的问题。如有的设问难易度失调,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深奥,难以激发学生思维兴趣;有的设问无的放矢,缺乏针对性,飘渺空洞,难以达成教学预设;有的设问机械呆板,形式单一,缺乏课堂生成,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那么如何成为一名“善教且善问”的老师呢?笔者认为要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最佳课堂提问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备课时应充分预设每一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优化课堂教学设问点。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存在主要问题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从问题的角度、教师的角度和学 生的角度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从问题的角度看,主要表现为候答时间不足和缺乏生成性知识的引导

1.候答、叫答和理答时间不足发问、候答、叫答和理答是课堂提问的四个关键环节,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候答、叫答要予以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思考,理答要及时,必要时还要予以时间来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信息先是经过感受器而进入感受寄存器,一般需要0.25-2秒,然后从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需要更多的时间。”①通过对课堂上的观察后发现:教师生充分思考时间的前提下就让某一学生站起来回答,或者学生回答不是很到位的情况下,缺乏再给予时间进行引导。从调查问卷上发现:有70.9%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多给一点时间对问题进行思考。由此可见,教师没有给学生时间思考,通常对学生的回答缺乏耐心等候。这样,未加思索的学生就无法把自己置于课堂讨论的氛围中,课堂提问也就成了走过场而己。

2.评价过于简单,缺乏生成性知识的积极引导学生知识的获得不在于教师能给学生教多少,而在于学生能理解多少。因此,教师的及时评价和积极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问卷调查中,当学生回答完问题,有48.1%的教师就直接提供正确的答案,只有5.2%的教师给予提示,并和学生深入探究。对于学生的回答,有51.4%的教师会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有4.1%的教师关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在观摩课中也发现: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中通常只简单地说“好”、“对”、“很不错”的简单语言,而没有具体的语言表述。更有甚者,对学生的回答不予评价,教师自问自答。由此看出,教师缺乏对学生回答过程的积极引导和对学生思维发散的关注,最后课堂提问成了为了问而问,评价也就成了形同虚设。教师缺乏对生成性知识的引导,学生就很难真正理解新的知识,课堂提问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二)从教师的角度看,主要表现为对课堂提问研究不足和提问对象缺乏整体性

1.教师对课堂提问研究不足,提问缺乏启发性在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有73.3%的教师表

示缺乏对课堂提问的必要研究。当问及课堂提问的功能时,有80%的教师认为课堂提问的功能主要是用来检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巩固基础知识,只有13.4%的教师认为课堂提问是用来引发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提问设计环节上还存在39.4%的教师认为上课提问都是简单的问题,不需要在课前做大量精心设计。在观摩课中发现,部分教师在提问时,问题简单而重复,多次使用诸如“是不是”、“对不对”等等。从上述的数据中可以看出:由于教师缺乏对课堂提问的研究和课前问题的精心设计,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简单、枯燥、生硬的课堂氛围,提问缺乏启发性。这样的问题不会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提问就很难发挥它的最佳效果。

2.教师提问对象缺乏整体观念,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师课堂提问过程中,往往会无意识的带有“偏爱现象”,即“教师常对较好的学生提较多的问题,而忽视了学习困难生。这种现象对课堂负面影响非常大,久而久之会使学困生产生自卑心理,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疏远了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人为制造‘边缘学生’。”①提问对象会不知不觉地锁定在学习好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都感觉到课堂回答问题与他们无缘,提问对象缺乏整体观念。在问卷调查及观摩课中,有93.3%的教师表示,他们经常提问优等生和中等生,只有6.7% 的教师表示,他们偶尔也对待进生提问。从而得知大部分学生很少在课堂上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和对问题的理解。

(三)从学生的角度看,主要表现为缺乏问题意识

“客观地说,课堂提问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大多数还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答问’这一模式上,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怎样设问更为巧妙,而较少甚至极少自觉思考如何使学生敢问、善问。”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本人深刻地体会到:生通常完全跟着教师的节奏走,一堂课下来几乎都是教师在不停的问,学生不停的从教材中寻找答案。很少有学生能根据学习教材内容的困惑,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为了在一种多向互动且开放的状态中激励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探讨与解决问题。没有学生参与提问的课堂是不完整的课堂,也是没有体现“生本”教学思想的不成熟的课堂。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提问的措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小断深入,我们在上课、观课、议课和研讨的过程中发现,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的提问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在欣喜的同时发现低效无效的提问还仍然存在着。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调控的起承转合,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于提问的精心运筹。数学特级教师徐长青认为,简约教学可以做到“从冗繁走向凝练,从杂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邃”,实现有效教学。那么,怎样将简约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使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的教学更有效、高效昵?

(一)、设计有效,简明而不繁复,问出学生的激情

有效的提问,要有明确的核心。明确的核心包括设问时的目的明确、在提问时引导学生思考的具体方向要明确等。提问的设计要有明确的指向,简明而小繁复,这样才能避免学生使用笼统的套路回答。如果学生能够用套路回答,那么提问的目标就没有实现。简约提问应是设计与即兴的结合。设计的问题在简约的可控性上较大,但简约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提问目的达成的效果,即提问在注重简约性的同时还应注重有效性。即兴提问的应变性在效果达成上能够对设问目的的完成进行补充。但即兴提问更加考验教师的临场应变速度与语言的组织能力,这就是“功夫在课外”的重要表现。这小仅考验教师个人的知识储备,也关系到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基于了解之上的因人设问、因班设问,能够提高简约提问的有效度。所提问题直入课题,用简明的语言设置丰富的内容,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激情,能够让预设更有效

地执行,也显示出这位教师很强的专业素质。

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错易混点、核心之处等提问,做到简明而小繁复,从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问出学生的激情。

(二)、贴近生活,简洁而不拖沓,问出学生的思维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小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学习的过程也小是简单的信息移植,主张教学从学生所处的真实生活环境中追寻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小足或与其已有的认知相互矛盾之处,以激发其学习动机。思想政治学科的生活化特点和本身的简洁之美要求课堂情境能够贴近生活,简洁而小拖沓,问出学生的思维。基于学生的生活和知识基础的适当引申,进行丰富而有效的设问,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与课堂气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引申的材料应删除小必要的延伸信息,因为材料的引入是改变课堂单调气氛的手段,而引入过多无关的问题却会喧宾夺主,模糊设问的目标,从而弱化提问效果。每位学生与每一堂课也都有其独特性,因此在提问的时候,应根据课堂情境的小同、个别提问与集体提问情境的小同,在设问目标一定的情况卜,调整提问的语言。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问里,提问应使用具有共鸣性的语言。共鸣性的语言是指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出发,使用能够引起学生共同思维的词语提问。莎士比亚说过:“简洁是智慧的灵魂。”使用简洁、精当、反复锤炼的教学语言,传达出足够丰富的信息,引导学生生动有效地分析与思考。

(三)、领悟升华,简练而不呆板,问出学生的灵动

简约的相对性表现在对小同问题设问的具体情况小同,更表现在教学情境自身是整体性、结构性和流动性的。简练而小呆板的提问可以使老师灵动地教,学生灵活地学,在领悟中升华,问出学生的灵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使课堂呈现与创造出真正的精彩,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提问之后应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点评,这样能够对设问的核心目的进行二次强化与补充,使学生更为明确知识的重点与应用。及时就学生的回答进行启发式再提问,也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及时总结与评价,还能够避免满堂皆问、令学生应接小暇的弊端。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的优化实践研究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一项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课题。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更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在课堂上,教师永远不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的研究是十分独特而又具有魅力的话题。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课堂提问受到一线教师的普遍重视。本课题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研读,对国内外有关课堂提问理论的整理和分析,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调研。本人更加深刻的理解并掌握了一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的理论和技巧,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堂提问中教师与学生对问题理解不一致性的问题,从情境中设置更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提问的作用以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正确处理等技术性难题。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教师们有所帮助。

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同样也是一门艺术。它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和娴熟的业务能力,还要求教师要具有个人魅力,运用教师的智慧来丰富、发展和完善课堂提问优化理论。本文关于课堂提问优化的研究与建议,本人浅陋的见解只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由于受个人水平和篇幅所限,本人在这里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优化只是作了初步的探究,对调查的结果提出了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对策,但仍然不是很全面,希望各位同行们在这方面还要多研究,多探

讨,共同完善课堂提问的体系,更好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服务。

第三篇:思想政治课评价方法初探

思想政治课评价方法初探

山东省昌邑市奎聚中学王云芝

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思想政治课新教材,具有问题性、时代性、开放性、渗透性,非常适合互助式小组合作学习。互助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能够改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但是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后,学生分散,如果管理不善,势必造成整个班级混乱而影响教学质量。我认为建立合理、实用的小组积分评价机制能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达到和谐统一,使思想政治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就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分组划分

把班级中所有的学生按思想品德情况、行为习惯好坏、学习成绩优差等进行男女同学搭配分成4—5人学习小组,并把他们的座位安排在一起,选出责任心强,有组织能力,有威信、品学兼优的一名学生担任组长,在老师的指导下,该组长负责小组的一切日常事务,包括座位的安排和调动、工作汇报、有权对组员进行奖惩记分,推荐为班级或本小组做出积极贡献的同学和检举违犯纪律的同学。

二、课堂积分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在进行小组讨论时,有部分同学默默无闻,不积极参与交流,只是静静的听取别人的意见,有的甚至干脆做小动作,甚至影响别人交流;在老师提出问题后,在组里学习比较好的同学能够踊跃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其他同学好像

没有自己的事似的做旁观者。为调动学习成绩差,不积极主动学习的同学的学习热情,提高合作能力,全面提高组内所有组员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我根据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内的表现情况,分配不同的分值。越是学习成绩低、学习能力低、平时学习不积极主动的同学分值越高,一个小组内分4 个等级。这些分值的分配主要用在课堂教学中质疑、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检查学习效果等时使用。为了给小组积累更多的分数,组内全体组员就会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人人为了组的集体利益争先恐后,特别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因为该生的分值高,组内成员就会鼓励他大胆积极的参与学习,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习能力,从而鼓励了差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转化差生的目的。

三、测评积分

小组的划分虽然是按照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划分的,但组与组之间的差距还是有的,有差距就不能很好的进行公平竞争,评价也就显得软弱无力。为了提高小组的竞争意识,做到公平竞争,我选择第一次测评的成绩作为基数(以后每次评测都把前一次的测评成绩作为基数),进行第二次测评后,以小组为单位把评测成绩进行总合,然后与本组的基数相比较,提高程度大的小组获胜。全班小组按等级分成三个等级,即:A、B、C三等。分等级的目的在于淡化分数,缩小差距,培养优秀生,转化后进生,大面积的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四、行为积分

思想政治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这项积分主要有组长负责管理。在校期间,组长是和他(她)的组员们生活在一起的,对于组员的日常学习行为可以说是了如指掌,这是任何一个任课教师甚至班主任做不到的。要把握学生的行为情况,做到在教育教学中有的放矢,这种行为积分很有效。具体做法分两方面:一方面,制定具体详细可行的扣分和奖分标准。如: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写字潦草、小组合作学习时不积极主动等行为,每次扣1 分;上课扰乱课堂纪律、影响他人学习、抄袭作业、不能及时完成学习任务等行为,每次扣2分;租借、阅读、传播不健康书籍,言语污秽,打架斗殴等严重不良行为,不仅严重扣分,而且汇报班主任,在班主任老师的配合下积极做好这些行为差生的思想工作。对每天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听课认真、发言积极主动、严于律己、善于帮助别人等行为,每天计分一次,奖励1—3分。另一方面,要求组长公正、灵活、机智地处理小组内的一些小错误、小问题,给予违犯者一次提醒,给组员改正的机会,可以暂时不扣分,意在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达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本环节的积分,一周做一次评价,对奖励分数多的同学,及时表扬鼓励,树立典型,意在倡导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对扣分较多的同学一方面进行个别座谈,分析原因,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改正不良行为习惯。另一方面,针对具体情况,要协同班主任或家长共同做好行为差生的思想工作,并取得组长的积极的配合,特别关注,加强监督,使其逐渐改掉或减少不良行为习惯。

五、总结评价

一段时间的分数积累,我就进行一次总结评价,把各个项目的积分和等级累计起来,就是本阶段该小组的总成绩。按总成绩把所有小组分成A级、B级、C级三个等级。A级占百分之三十,B级占百分之五十,C级占百分之二十。对优胜小组除了表扬和鼓励外,汇总给班主任,记入综合评价中,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记入综合素质积分档案,为期末的评选提供有力的信息资料。除此之外,我还根据具体情况,组织连续三次获得A级的小组成员,利用周末时间,征求同学们的合理意见,我带领他们或春游、野餐,或海边拾贝。对于屡屡失败的小组,尤其是个别同学,我一般采用让学生到家中做客的形式,把这些同学请到家里,随便的谈心,在交流中了解他们,抓住他们的思想脉搏,有的放矢的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我也很相信这样一句话“亲其师,信其道”,拉近了与学生距离,在以后的工作中,就会很容易的走到学生中去,工作起来感觉轻松多了。

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通过自己观察和同学监督,随时了解组长的情况,如果组长出现了问题,就要马上做工作或及时更换。并做好更换后的思想工作。

2、虽然是积分制,但还是尽量淡化分数,提倡组与组之间既要竞争又要合作,友谊第一,既增强竞争意识,又要培养合作精神。反对仅仅为了本小组利益而不顾他人的利益甚至损害他人利益,禁止小团体思想的产生。

3、小组积分要及时总结,及时评价,不能流于形式,要把工作

做细,抓两头,促中间,不能形成两极分化现象。

4、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不歧视、放弃,要随时做好他们的心理辅导,让他们发现自己优点,树立自信,发挥特长,健康成长。

第四篇:生活与哲学概念教学反思

《生活与哲学》概念教学反思

邓江涛

案例背景与描述:

在《生活与哲学》模块的第二单元的复习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基础知识掌握不过关,要求记忆的知识点没有记住,如物质的概念,意识的含义等;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不到位,如对意识能动作用的理解,以为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起的就是促进作用;对规律的含义的理解,常把现象当作是规律;对规律的客观性也没有理解透;学生也感觉知识点之间感觉很乱,不知如何组织起来;原理以及对应的方法论就算背出来,一旦做题还是无从下手等。措施:

一、针对思路不清晰、散乱的情况,我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1、先是理清学生的思路。在哲学中基本上都是围绕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相对应的方法论展开的。所以我先把第二单元分成两个部分,也就是两组辩证关系。分别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这样学生就有个整体的印象。

2、要求学生掌握任何一组辩证关系都先从概念下手。因此每一组辩证关系就要掌握两个概念或含义。然后就把每个概念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连贯起来,形成一个线索、知识网络。

3、掌握了概念以及相关的知识后,最后就强调把二者的辩证关系原理整体上掌握。如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为例,思路是:(1)对概念的掌握: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物质性)→含义(唯一特性、万事万物的共性)→运动(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规律(含义、特征及对应的方法论)。(目的是让学生有个基本的思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意识→含义(起源、生理基础、内容、本质)→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2)二者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

二、针对理解能力比较差,容易混淆或者理解错的情况主要是把一些易错易混淆点收集起来,以资料的形式印给学生,并对相关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把正误两个说法让学生对比,并落实学生做好笔记,特别是注意搭配的问题,如对改造世界起促进作用的是正确的意识而不是意识起促进作用。

三、针对基础知识不过关,主要还是让学生记关键词。读、写、默。要以书本和平时做的笔记为主。对于原理、方法论一定要准确表述,当学生的基础知识有所巩固的时候必须要通过默写检查的方式强化记忆。

四、采取有针对性的练习。以考点的形式出练习,以高考真题为主,特别注重学生的易错易混淆知识点,题目要新,背景材料要反映时事热点。

教学反思:

一、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知识结构与思路,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利用线索把框题之间、单元之间的知识有机串联起来,把书本变薄。为学生提供一个知识框架图,引导学生得到一个整体的宏观思路,就可以打开复习通道,使学生不会觉得知识是脱节的。

二、加强学生的记忆和动手能力。学生仍然多数是临急抱佛脚的心理,即使是文科生对政治的重视还是不够,多数都是在临考试前才会想到去背书,结果由于平时缺乏记忆,所以复习的效率会大打折扣。因此在以后的常规教学中要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除了完成练习册的练习,还要加强堂上的抽查,多提问要记忆的内容。此外,平常的主观题训练太少,以目前的高考方案为指导,要加强主观题的训练,在复习的时候就不会感觉吃力和被动。

第五篇:激发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活力的方法

激发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活力的方法

贵州大学附中 张 静

目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缺乏生气与活力,已是公认的老大难问题。造成这种情形的因素固然是很复杂的,但教学方法用之不恐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用什么方法去激发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活力,即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始终处于自觉、能动、活跃的状态,是摆在我们政治教师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笔者结合十余的教学、教研工作实践,认为要激发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益,从方法上讲,必须重视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抓好导人环节

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创设往往取决于一堂课的起始和导入环节,它有如社戏中的一套开场锣鼓,又像长剧的序幕和交响乐的序曲,其作用决不可小视。

大凡有经验的教师,都深懂此理,总是力求一开讲就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使之进入学习新课的最佳精神状态。如有位教师曾给初一学生开过一堂“祖国的利益于一切”的公开课,她是以讲述这么一则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开场的: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小伙子恋上了一位漂亮的姑娘,当小伙子向她求婚时,姑娘却坚持提出要其掏出母亲的心去迎娶。小伙子无奈,回家真的掏出了母亲的心;可当他捧着母亲滚烫的心向姑娘奔去时,不小心摔倒了,此时,那颗心开口了:“孩子……..你摔坏了没有?”讲到这里,我们发现孩子们听得是那样的入神,有的眼里还闪动着晶莹的泪花。教师稍作停顿后又启发道:“同学们,母亲对孩子的爱是那样的无私,那样的纯真。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应怎样去对待自己的祖**亲呢?”这样的导入,不仅渲染了课堂的气氛,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如磁铁般牢牢地吸住了学生的思维注意,为新课内容的顺利教学作好了铺垫。

可是,也有些教师对如何导入这一重要环节不加研究,总是表现得漫不经心,习惯于那种“复旧导新”的固定模式,以至于张口学生便知晓教师的陈词: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什么什么,先让我们复习什么什么,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是什么什么。试想,这样课课一腔的导入式,怎能不使学生兴味索然呢?鲁迅先生有段话说的很深刻:“四时皆春,一年到头请你看桃花,你想够多么乏味?即使是桃花有车轮般大,也只能在初上去的时候,暂时吃惊,决不会每天做一首‘桃之夭夭’的。”这说明即便是美好的事物,如果单调重复也会令人厌倦的,所以,要使学生能迅速地进入课堂角色并具有积极而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教师不能拘泥于某种方式,而必须想方设法运用多种方式“导入”。这方面,许多优秀教师已总结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开讲方式。如简述式、提问式、讨论式、阅读式、练习式、直观式、文艺式等等,这些都可资我们借鉴。

当然,导入的语言应力求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教师一般应把一堂课堂最关键、最重要的内容,有诱导力度地、生动活地、简洁明了地介绍给学生。唯有如此。才能迅速入题,提高课堂的整体效益。

二、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活力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经过一个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有设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从而使学生注意、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这里,问题的设计是个关键。提出的问题必须新颖、明确,富有启发性,兼顾梯度性,学生只有对陌生的新知、不理解的事理才能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问题设计的形式,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或推理设疑,或对比设疑,或连环设疑,或矛盾设疑,或变式设疑,等等,下面试举两例以下说明之。

例1,高三教材中关于社会义民主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关系问题,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问题:1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间是什么关系?2为什么“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3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③怎 样理解“社会义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生产普遍存在系在政治上的本质表理?”这样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变式设疑,”很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活力,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教材这一内容的理解,更有助于培养 他们的审题能力和应变能力。这里的设疑注意了教材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易形成老师循循诱导在前、学生孜孜求索于后的生动活泼的课堂场面,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提高思想觉悟。

三、提高讲授艺术

当前教学中,造成课堂空气沉闷、学生学习被动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缺乏启发性。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常常出现,不少老师不管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如何,只管自己在课堂上“一讲到底”,甚至下课铃响还余言未尽,或深或浅,不得要领,使学生又困又管,思维活动得不到刺激,即无问题可问,又无问题可想,必然是“学而不思则”。这就给我们以启示:要想学生学得生动、学有效益,老师必须改变讲授方法,提高讲授艺术。

思想政治课是说理的课,教材中科学的真理能使学生从理论的高度认识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这些内容总是离不开教师的“讲”,离不开理论的灌输和系统的讲授。现在有一种糊涂的认识需要澄清,有的人一听教师讲,就以为是“注入式”教学,这是很不正确的。事实上,教师系统的讲授也可以具有启发性。这里的关键是在于教师怎么讲,怎样围绕讲辅以其他方法组成适合自己教学的形式。这就是要求教师要苦练讲功,体现出讲授的艺术性。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取舍。如在教学“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这一内容时,教材选用的诸如“四大发明”的例子显然为学生所熟知,教师若再喋喋不休地去讲述,势必倒学生的胃口。有位教师不囿于教材提供的知识信息,而是补充讲述了我国古找哲学家主张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现代社会有识之士呼呈的环境与发展的相协调的观点不谋而合;《孙子兵法》的用兵谋略在现代战争中依然不管其闪光之处;而《三国演义》斗智斗勇的思想竟在现代国际商战中觅到了“知音”。中华民族的伟大不仅表现在那众多的“世界领先”上,也展示在对异族文化兼容并蓄的恢宏气度上。这样的“讲”学生听起来很带劲。因为学生渴望了解与书本知识有关,但又更深更广的知识。笔者的体会是:对凡是学生自己能读懂看清的一般内容,可略讲甚至不讲;对新课内容与前后知识有关处,则稍加指点,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比较,这样既巩固旧知识,又为后面教学埋下伏笔; 教师的“讲”要重在“点”上,即知识点,特别是重点‘难 点和热点上,以及学生易混淆的地方,使学生真正搞清基本概念,把握基本原理,并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在讲授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和“于无疑处生疑”,促使他们动脑筋,想问题。

其次,讲授要力求形象生活,并注意语言的节奏。毫无疑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然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如教师可选择一两个典型的事例或形象的比喻以证实观点,讲一两个生动的故事以引起兴趣。使用具体可感的语言以概括道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语言的节奏要随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或侃侃而谈,像大江奔流;或娓娓道来,如小溪淙淙。此外,讲授中还可辅之以其他方法,如运用图表、录音、录像、幻灯等,以使教学内容更易为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注入时代活水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原则和方法,也是政治课教学生命之所在。教学实践一再告诉我们,学生不是不愿意上政治说数课,而是不愿意听那种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数,对此,著名特级教师陈凯曾深有感触地说:“课堂上,一味‘照本宣科’,显得是那样的枯燥沉闷。一旦与现实问题结合,马上生动活跃起来。基于此,我是分注意把现实的内容注入教学,让教学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所以,要想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气与活力,教师就得不断地注入时代的活水。

注入时代活水,主要指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教材内容有机地注入有关的重大社会实际和学生中带有倾向性的思想认识实际。如苏东剧变,这在当时是个很重大的国际事件,引起世界极大震动,我国政府对此不妄加评论,而是声明,各国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政府不干涉别国的内政,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我及时地将这一新内容注入到高三“国际关系”中关于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中,教学效果好,使学生进一步看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强大生命力以及我们党政治上的成熟,从而大大增加了教学的时代气息。

时下政治教师普遍埋怨教材变得太快,教学难以适应,这当然不无道理。但尽管如此,教材由于受时空影响仍不能及时充分地反映飞速变化着的实际,如1992年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提出了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十五大对经济体制改革又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许多新观点。这必然引起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一系列新的变化,而教材不可能很及时地反映出这些最大的时代实际。作为政治教师,决不能对此熟视无睹,而应自觉地将这些观点有机地渗透到中学各年段的政治课堂教学中去。与此同时,还应对学生可能产生的种种模糊认识,特别是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是要走资本主义道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是不是意味着公有制名存实亡等重大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进行有说服力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所学理论管用,并逐渐掌握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观点、立场和方法;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生机盎然,充满时代活力,对学生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增强情感因素

教学过程中,情感如同融化在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间的催化剂和粘合剂,有了它,就可以使教学活动别开生面,使教学效果产生质的飞跃。因为课堂中教与学的主体是人,连接教师与学生纽带的不仅是材料,更重要的是人的情感,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是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这门课,运用情感因素进行课堂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他学科所要解决一般是学生“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思想政治课更要解决学生“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假如忽视了“感情”,则不可能“达理”。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强教学方法中的情感因素,并使其潜在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首先,要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教学达到同频共振的前提。其次,要创设富有情感的教学氛围,教师要以爱换爱,以情感培养情感,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与学生共求真理,同解疑难。这样,师生间教学交往的情感渠道便会自动打开,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再次,教师以发自内心深处的激情进行课堂讲述,是情感化教学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坚信马列,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这样去讲马列主义之理才会有真情实感,才能用情去感化、教育学生,使学生也带着真挚的思想感情去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从而实现情与理的结合和懂、信、用的统一。

以上诸点仅是个人的一孔之见。总之,激发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益的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取决于你如何去科学选择和运用。可以相信,只要我们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自身特长对各种方法加以灵活运用,并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那么,思想政治课一定会逐步成为受广大学生欢迎的生动活泼的课。

结合《生活与哲学》浅析高中思想政治课概念解析方法(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