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上总结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八年级(3)班主任工作总结
韩友斌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3)班班主任工作。在学校领导的支持配合下,我顺利地完成了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在从事德育教学过程中,有顺利也有挫折,有成功也有失败,既有困惑,也有启迪,现就本学期班主任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能否形成一个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团结和睦的集体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良好的班集体中,教师开展教育和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较好效果。在培养班集体方面,本学期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重视和搞好班干部的发掘、扶持和培养。
我首先选择一些品学兼优、责任心乐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班干部,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团结同学、以身作则,鼓励他们要大胆工作,有要严格要求,注意工作方法。我还定期开班干会,一方面从他们身上了解到更多班的动态,又可以让他们总结每星期班级好、不好的方面及下星期要改进的方向。另一方面指导他们工作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
2、注意养成教育和传统道德教育的结合。
我的具体做法是:认真开好每周的班会课,针对上一周情况进行点评和教育。进行谈心,这是了解学生的一种好的方法,在课后、在宿舍中,经常与学生坐在一起聊天,既加强了师生情感,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心态,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注意树立榜样,俗话说“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亲身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微言轻,班主任言行举止特别重要,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旷课,班主任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讲文明,讲卫生,班主任事先要做到,平时注意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时时提醒自己为人师表。
3、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我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积极作好合力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电话联系,让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最近的学习情况等,特别是有紧急情况时(如学生未到校上课)我会及时和家长取的联系。
二、严格的要求是最大的尊重
1、班风的培养与建设
班风,是大多数同学情绪、言行、道德风貌和作风等方面的共同倾向。是巩固和发展班集体的必要条件,是班集体形成的综合标志。有良好班风的集体,首先能普遍地珍惜自己的班集体成员的身份,使自己的言行与群体的风尚协调一致,融为一体。要培养良好的班风,就要:
(1)培养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和团体感。我所担的班是一个很活跃的集体,是一个很有潜能,很团结的班级,所以我相信这样的班级,不会是一个差班。我在接任八(3)班班主任之前就为同学们写好了班级誓词,并让全班同学起立象宣誓一样表达自己的决心和愿望,让他们对班充满信心,自然而然,对班的归属感就上来了,也会自豪的说:我是八(3)班的学生。并且在以后的日子里适时的给予鼓励,要有竞争精神,跟其他班竞赛。慢慢的,一个班就组合起来了。
(2)重视课外活动。一个班想要有凝聚力,就要利用不同的机会让他们做一致的事情,如篮球赛、班会课搞活动等,让他们通过活动彼此更合更团结。如在篮球比赛时,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彼此合作,没有人是置身事外的,我让他们结成对子,让每个运动员配一个同学,帮他们处理事情,陪检录、拿水等一些需要,他们都能完成任务,每个班员都为在场上的运动员打气,我真为他们而感动。
2.学生基础的提升
对于很多学生逐渐染上不良陋习,学习也变得松散,对自己要求不严,通过近两个周的观察,我发现学生的基础较差,导致成绩提不起来,也不稳定,鉴于此,摆在我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夯实学生的基础,然后才能开展后面的工作
三、“ 三位一体 ” 的互促法
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单靠班主任显然是不够的,而要先靠各种力量的齐抓共管。通过班主任的工作,把学校、社会、家庭组合成一个整体,形成教育的合力,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我定期家访,或电话联系,及时反馈学生情况,取得家长的支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总之,班主任工作是繁杂的工作,需要班主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付出自己的爱、要讲奉献、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去照亮学生。要想带好一个班级确实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多想想方法。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八年级(3)、(4)班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韩友斌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3)、(4)班数学教学工作。由于刚接手初中数学新课改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观念方法方式方面都有新的挑战,教学起来感到不适应、很吃力。我不敢放松自己,每天都花很多时间去备课,钻研新课标,以尽快适应新形势的数学教学。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取得不少经验,数学成绩来看,很不理想。看到自己所教的成绩真也得到不少教训,获得失败的伤痛。总之,磕磕绊绊、摸着石头过河、边学边教、边做边适应地走完一学期。现将一学期来的成与败总结如下,以备今后继承发扬和摒弃吸取教训。
一、主要工作:
1、做好课前准备和课后反思工作。面对新的学生新的教材新的教学要求,激起我的挑战欲望,决心立志要在新的老师角色中争取教学教研方面有所成就。于是我每天花很长时间认真阅读、挖掘、活用教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研读新课标,明白这节课的新要求,思考如何将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认真书写教案,利用网络资源,参考别人的教学教法教学设计,根据八(3)、(4)班同学的具体情况制定课时计划。每一课都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使学生易懂易掌握,我还根据教材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制作课件,本学期我制作了30多个课件,下载修改20余个课件,争取每周都用多媒体室上课4至5次。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进行阶段总结,即每章一总结,期中、期末一总结。
2、把好上课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质量。新课标的数学课通常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相关问题情境的研究作为开始,它们使学生了解与学习这些知识的有效切入点。所以在课堂上我想方设法创设能吸引学生注意的情境。在这一学期,我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一上课就感兴趣,每节课都有新鲜感。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展示、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课堂上常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展示机会,让他们讨论、思考、表达。由于学生乐学,兴致高昂,通常学生获得的知识都超过教材和我备课的范围。
3、虚心请教同组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由于没有新课标教学经验,所以我的教学进度总是落在其他老师之后。我虚心向他们请教每节课的好做法和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结合他们的意见和自己的思考结果,总结出每课教学的经验和巧妙的方法。参与我们初一备课组集体备课2次,上集体备课的公开课一节(日历中的方程)。
4、做好“培优、辅中、稳差”工作。根据八(3)、(4)班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和潜力,我把他们分成三类:优生13人,中层生共20人,待进生53人。利用每天利用晚自习辅导。除了老师辅导外,我还要求学生成立“数学学习互助小组”,即一名优生负责一至两名中层生和一名待进生,优生经常讨论学习问题,弄懂弄透了才去辅导其他同学。但是本学期由于时间关系,效果不佳。
二、存在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
1、新课改学习与钻研还要加强;
2、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效果方面还要考虑;
3、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还有待提高;
4、“培优、辅中、稳差”的方法方式还有待完善。
第二篇:八上历史总结
1、中英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2)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3)主要经过:1840年6月,英国挑起战争。1842年8月,英舰开抵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求和签订《南京条约》。
(4)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④协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5)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参战国家: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3)主要经过:1856年10月英、法发动,1860年,英、法军队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俄国趁火打劫,共割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4)影响: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3、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1862年,太平军在慈溪战斗中,击毙了洋枪队头目华尔。
4、为了粉碎英、俄利用阿古柏分裂新疆的阴谋,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进军新疆,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除沙俄强占的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起因: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2)经过:1894年,日本占领朝鲜,侵略中国,在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抗敌,以身殉国,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同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战争结束。
(3)《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地——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②赔款——2亿两白银
③开放通商口岸 ④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4)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起因:从1898年起,义和团掀起了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威胁到列强在华利益。
(2)经过:1900年由西摩尔率八国联军入侵,攻占天津,随后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经济—赔款白银4.5亿两 ②政治—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③外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④军事—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7、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2)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3)学习对象:西方先进生产技术(4)领导阶级:地主阶级
(5)时间:19世纪60—90年代(6)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7)代表人物:中央—奕欣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8)主要内容: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主要有安庆内军机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简称“两局一所”)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民用工业,主要有轮船招商局(李鸿章),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张之洞)。后来还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兴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
(9)结果: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破产。
(10)性质:封建统治者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
(11)评价:消极: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积极: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客观上为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西方列强、侵
略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8、戊戌变法(1895年—1898年)
(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4)学习对象:西方先进制度(君主立宪制)
(5)主要经过:序幕—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
↓
发展—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组织强学
会,宣传变法,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
高潮—1898年,光绪帝发布变法法令,前后持续103天,↓ 史称“百日维新”(又叫戊戌变法)
结束—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政变,囚禁光绪帝,谭
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变法失败。
(6)“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文化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
(7)性质:资产阶级领导的一场政治改良运动。
(8)失败原因:①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依靠一位没有实权的皇帝。
②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
(9)历史意义: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使资产阶级的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9、辛亥革命(1894年—1912年)
(1)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2)学习对象:西方先进制度(民主共和制)
(3)代表人物:孙中山
(4)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5)机关刊物—《民报》
(6)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7)主要经过:①革命准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
体兴中会;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意义:大大推进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②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
发动起义,占领楚望台军械所,到11日,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史称“辛亥革命”。
③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
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
国正式成立,这一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④结 束—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8)历史意义: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
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
10、新文化运动(1915年—20世纪20年代)
(1)领导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2)学习对象:西方先进思想、文化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4)性质:思想解放运动
(5)旗帜:“民主”和“科学”(6)宣传阵地:《新青年》
(7)主要内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
尔会维主义的胜利》,颂扬十月革命,同年底,李大钊又在北京
创办了《每周评论》。
(8)意义:①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9)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有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第三单元 新民主义革命的兴起
11、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5月4日—6月初)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3)斗争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
(4)经过:1919年5月4日—6月初,斗争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以罢课为主要斗争方式
1919年6月初以后,斗争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成为主要斗争方式。
(5)结果:取得初步胜利(表现在①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6)性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7)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时间:1921年7月(2)地点: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
(3)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4)内容:①通过了党的纲领—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③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5)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
13、北伐战争
(1)1924年5月,黄埔军校在广州成立,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2)北伐战争
①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②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③主战场:湖南、湖北 ④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战役(叶挺独立团)
⑤战果: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⑥结局:蒋介石、汪精卫等突然叛变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3)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14、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15、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随后率领部队向农村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6、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起义军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17、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严重失利,被迫长征。
(2)经过: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
(3)遵义会议(1935年1月)
①内容:解决了博古等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的军事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意义: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长征胜利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5)长征精神:艰苦奋斗、百折不挠,严守纪律,不怕牺牲,坚定信念,以苦为乐等。
第四单元 抗日战争(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
18、1931年9月18日,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由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不到半年,东三省完全沦陷,共产党员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序幕。
19、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1)背景:①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国已成为当务之急。
②催化剂—受中共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
③直接原因—蒋介石拒绝张、杨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建议。
(2)目的:逼蒋抗日
(3)经过: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4)解决: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派周恩来到西安调停,最后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5)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0、1937年7月7日,日军突然进攻卢沟桥,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佟麟阁、赵登禹先后为国捐躯。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21、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争。
22、卢沟桥事变以后,日军又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屠杀中国居民达三十万人以上,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
23、1937年9月的“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大捷,1938年春天李宗仁将军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歼敌一万多人,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
24、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顽强抗战,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25、为了粉碎敌人“囚笼”政策,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了“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26、中共七大
(1)时间:1945年4月(2)地址:延安
(3)背景:抗战即将胜利
(4)中心任务: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5)内容: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参见P82)
(6)意义: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27、抗日战争的胜利
(1)原因:①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非正义,失道寡助;中国的抗日是正
义战争,得道多助。
②美苏的配合与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援助。
③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武装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④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
(2)经过:①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
②苏联进攻在中国东北的日军;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始由局部反攻转入大反攻。
④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取得伟大胜利。
(3)启示:反对战争,珍惜和平;勿忘国耻,发奋图强;警惕日本军国主
义复活等。
(4)意义:①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洗雪了百年耻辱。
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
牲,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五单元 解放战争的胜利(1946年6月—1949年4月)
28、重庆谈判(1945年8月—1946年1月)
(1)背景: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蒋介石在美国支撑下,阴谋发动内战。
(2)目的——蒋介石:为发动内战赢得时间,欺骗人民
毛泽东: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3)结果: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赴重庆谈判,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
29、1940年6月,蒋介石对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3月国民党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30、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开辟大别山根据地,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31、从1948年9月到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共歼敌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32、辽沈战役(东北解放军)先后解放了锦州、长春、沈阳和东北全境;淮海战役(中原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歼敌最多,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平津战役(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先后攻克张家口、天津和平解放北平,使华北全境解放。
33、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4月23日,解放南京,标志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34、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1)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主要原因)(2)广大解放军战士英勇善战
(3)党中央正确的战略战术(4)国民党统治腐败,土气低落
35、启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第三篇:八上物理总结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李因科
2013.01 本学期我任教八年级的物理教学任务,在教学中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变教学方法,在继续推进我校自主创新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一主多辅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积极主动观察课堂,向其他教师学习。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前备好课。
学校采取集体说课,备课的模式,一人主备一章节的课。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通过向同组教师请教,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二.组织好课堂教学。
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围绕学校教学模式,采取35+10的时间分配,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作业。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从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有较大的提高。
三.培养兴趣,关注全体学生。
物理是八年级学生开始接触的一门新课,起初,学生感觉难度较大,学习信心不足,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这种情况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的源泉。教学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输式教学、多让学生参与课堂实验和课外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亲身体验和感悟。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在课
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
四.转化后进生,全班齐努力。
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里,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五.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课堂听评课活动,要求每位教师走进同组教师的课堂展开听评课。我想在课堂教学组织上,教师的语言、提问的艺术上得到提高,因此,每每教研活动我总在围绕这几个方面观察其他教师的课堂。
本学期物理教学,虽然积极认真落实学校教学常规,努力完成教学工作任务,仍有很多不足和困惑:如何减小两极分化;怎样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都值得深思。
八年级物理上册备课组工作总结
李因科
2013.01
这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即将结束,本学期本备课组的两名教师,提高课堂效果,围绕我校教学工作计划,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具体实际,以探究性教学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深刻挖掘教材内涵,把握准教材和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们齐心协力,群策群力,把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完成了本学期的物理教学任务,本学期的教学工作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为总结经验,查找不足特总结如下:
一、计划完成情况
本学期,由于受到各级检查过多一度调整进度,最终按学校要求完成工作任务,但是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往年相比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二、集体备课情况
本学期,严格按学校要求组织了集体说课备课,我们两人依次进行了一次单元备课,负责单元备课的教师准时出单元测试题,在使用之前通过大家的审议调整后方可投入使用。在进行课时备课时,采取先个人备课,然后由住被人说课,说出具体个设计思路,具体的环节,操作流程,然后大家评议,在备课过程中,老师们毫无保留,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进行交流,有时其他人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每位教师都能解释设计的原因,每位教师都不回避问题,敢说,敢讲,敢问,敢于探讨,敢于纠正,不但背出了教学的最合理设计,也备出了备课组教师之间的情感和备课组凝聚力。
三、实验教学情况
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还可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初中物理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它们都是很好的素材,只要教师做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心人,对它们合理的加以应用,一定会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了搞好实验教学,老师们在备课过程中,注重了实验教学的设计,把实验当做教学过程的重要环
节,精心设计,充分准备,教师们积极踊跃准备器材,组织器材,力争把每一个实验做到最好,有时上完课以后还在研究一个实验如何才能做的更好。
四、教育科研活动
按着学校的具体要求,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科研活动,我们重点进行了两轮的层推课,第一轮由学校教导处主导老师们相互听评课,老师们觉得收获很大,第二轮推荐讲的好的老师进行镇一级讲课,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在学校组织教研活动的空隙,组内还进行了研讨课,每位教师在上课时都随时准备有人听课,每位没课的教师随时可以参加听课,课后进行研讨和交流。就这样使组内的每一位教师在新课改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驾驭新课改课堂的能力有了提升。
我们相信,有我们物理组的精诚合作和不断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赶上甚至超过其他备课组,我们也一定能上出既符合新课改理念,又符合学科特点的,实实在在的物理课。
五、学生培养情况
本学期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备课组教师们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培养和训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实行合作小组管理,研究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内容和方式。在听课过程中发现,不同的教师在运用这三方面时各有千秋,真正体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学指导思想。
总之,本学期八年级物理备课组圆满地完成了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教师们齐心协力,群策群力,积极参与课改,积极教研,人人力争做一个最优秀的教师,在教研和教育教学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课改起步晚,课程紧,向其他教研组,其他学科学习的较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要加以改进。
第四篇:八上英语总结
乘马岗中心学校
2010年秋季学期
教 学 工 作 总 结
八(5)、(6)班英语
彭世林
2010——2011学八年级上学期英语教学工作总结
——八(5)、(6)班英语
本学期,我担任八(5)、八(6)班的英语教学工作,两个班共有学生140余人。作为一直从事初中英语教学的我,虽了解到了一些教学教法,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深深感觉到教初中英语之难之累,真是“苦在其身,乐在其心”!英语是中学生的一门主课,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学生都很重视它,但是不少学生觉得这门功课单调枯燥,学起来吃力,甚至有不少学生放弃了它。究其原因,是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接触面小,说练机会少,以及英语与中文的部分反差等诸多因素,使得学生对英语学习常常存在“厌、怕、弃”的不健康的心理。这使我不得不改进教学方法,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对《英语课程标准》进行了研读,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大家都知道,老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老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于是我改变“一言堂”,把课堂还给学生,形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
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学习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并不断地提高,从而逐步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下面浅谈一下本人的教学工作总结。
一、思想政治方面
本人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守宪法和法律,认真学习和贯彻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教育法律法规,掌握师德师
风建设的最近动态,并予以实践。通过学习,本人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严格按照“有事业心、有责任心、有上进心”、“爱校、爱岗、爱生”、“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待学生做到:民主平等、公正合理、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对待同事做到:团结协作、互相尊重、友好相处;对待自己做到:严于律已、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正确处理和对待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生的矛盾和问题,认真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便使自己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
二、教学方面
开学后,我先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从教材,学情等方面入手。
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大纲,虚心向同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做到提前一两周备好课,写好教案。开学一两周后,就去听同年组老师的课,向他们认真学习、取长补短。
上课前都提前到教室做好基本的准备工作,调整好状态。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做笔记,课后多拓展知识面、阅读面等。
课后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及时查缺补漏。因为英语需要背诵的地方较多,如单词、课文等,就要求学生一定要过关,没有掌握的同学再进行辅导。充分利用早自习的时间让学生多进行背诵,培养学习英语的语感。
除了教学,本人还注意了解学生的情况。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这是避免教育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经过这学期的教学,我认识到: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
础。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
比如,八年级学生喜欢上台进行对话背诵,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这就要多给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而有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差,我就先从基本的音标教起,使他们恢复信心,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要多给一些温暖,用“爱”字改变他们,理解、尊重与信任他们。爱学生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对于英语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适当降低要求,避免其产生逆反心理。
三、自我素质的提高
本学期,在教学工作之余,我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按照学校的要求,我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认真听课,做好听课记录,认真参与评课。本人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此外,我还认真研究并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优质资源,为教育教学增添新的亮点。
四、努力方向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课堂上要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力争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的进步。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提高、集中注意力。在教学上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的方面:深入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学,对每单元的单词和词组要进行多次强化训练。虽然我进行了英语阅读训练,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大。单选、完成句子的得分率还过得去,但综合知识未来得及操练。今后,应
该加强完型填空、阅读理解和综合填空的训练。
2、学的方面:只要学生对英语学习有兴趣,坚持常年不断地、自觉得、随时随地接触英语、运用英语知识,英语成绩就会不断提高。
3、抓小测验、单元测试过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课时千方百计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合作、交流中学到知识。
总之,一学期来的教育教学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是本人也知道,自己还存在不少的不足,还需要好好地努力。学无止境,本人将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勤奋地钻研和学习,力求不断进步。
乘马岗中心学校
彭世林
2011年元月
第五篇:八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例:鼓面碎纸屑跳动;
吊着的小球被振动的音叉弹开
(碎纸屑、小球的作用为把不易观察到的微小现象放大成明显、易观察的现象,这种方法叫做放大法或者转换法)
2、传播:声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传播
3、介质
分类: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
真空不能传声
举例:宇航员在太空不能直接对话
从玻璃罩中抽出空气,闹钟声音逐渐变小直至消失
4、声速
声速与介质种类、介质温度有关
↓
↓
V固>V液>V气
空气中温度越高传播速度越快
15℃空气,声速:340m/s
回声测距计算:s=vt/2
声波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的现象叫回声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人听到声音的两个途径:
通过人耳:物体振动产生声波→介质→骨膜振动→听小骨振动→
听觉神经→大脑
骨传声:物体振动产生声波→骨头→听觉神经→大脑
说明固体能够传声,且传音效果比空气好
举例:贝多芬失聪后利用骨传声创作乐曲;
咀嚼口香糖、饼干觉到的声音比周围人感觉到的更大
2、双耳效应:声源到两耳距离不同,导致声音传入两耳的时刻、强弱、步调不同
双耳效应是判断声源方位的重要基础,其他应用:双声道立体声
第四章、声音的特性(超级超级重点)
1、乐音三要素:
音调:声音高低称为音调,频率大则音调高
(每秒振动次数称为频率,单位:赫兹,符号:Hz,人耳听觉频率
可听范围20~20000Hz,低于20Hz为次声波,高于20000Hz为超声波)
响度:声音强弱叫做响度,与振幅、距离有关
(振动幅度的大小称作振幅)
音色:与发声体材料、结构有关
例:
音调:小提琴改变琴弦松紧(定弦),改变音调
吸管长度不同,吹气音调不同
养蜂人区分蜜蜂是否采蜜
暖水瓶灌水声音变化
一玻璃杯先后倒入不同量的水,细棒轻敲,频率不同
医生检查病人腹部积水
女高音音调高于男低音
响度:男低音响度大于女高音
震耳欲聋
音色:人耳能区分出不同乐器的声音、声纹锁的原理、只闻其声便知其人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来源: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
环境保护角度: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工作的声音
2、噪声强弱:听觉下限0dB,理想安静环境30-40dB,超过50dB影响休息,超过70dB影响学习工作,超过90dB影响听力,150dB失听力
3、控制噪声的途径(重点)
声源处减弱(例:消声器、无声手枪、禁止鸣笛等)
传播过程中减弱(例:远离噪声源、隔音板、关闭门窗、设立屏障或植树等)
人耳处减弱(例:耳塞、耳罩、防声头盔等)
第五节、声的利用
1、超声波
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的特点
1)声能传播信息:
举例回声定位(蝙蝠利用超声波夜飞、声呐测距、超声波检测物体)
B超(是超声波)
2)声能传播能量:
举例,超声波清洗污垢、超声波治疗结石、声波熄灭烛焰、造成破坏、超声波除尘、超声波焊接
3、次声波
火箭发射、飞机飞行以及火山爆发、陨石坠落、地震、海啸、台风、雷电都会产生次声波。
次声波传得很远,很容易绕开障碍物,且无孔不入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小结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单位:开尔文
K)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例: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T=t
+
273K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③分类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④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快速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气
固
液
凝固
放热
熔化
吸热
液化
放热
汽化
吸热
升华
吸热
凝华
放热
二、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①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等
明矾、奈、各种金属等
熔化图象: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温度不断上升,硬-软-黏-稠-稀,最后变为液态。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⑵
继续吸热。
②
凝固
: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
凝固点
:液体凝固成晶体时的温度。
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
③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则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④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
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D段处于液态;
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
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FG处于固态。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两种方式:蒸发
沸腾
蒸
发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沸腾
体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液面上方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图象:
蒸发与沸腾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完成这一过程都需要吸热。
不同点:
蒸发
沸腾
发生条件
任何温度下进行
只在一定温度下(沸点)进行
发生位置
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
剧烈程度
缓慢的剧烈的液化
②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
放
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
热
4、注意生活中的物态变化实例
(1)大气循环中
①属于液化的:云
雨
雾
露
②属于凝华的:雪
霜
冰花(在玻璃窗的内侧)
(2)干冰(固态CO2)
①人工降雨
当干冰撒到空中,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的温度降低,周围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降雨
②舞台效果的烟雾---
把干冰撒到舞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的温度降低,周围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就是看到的烟雾。
(3)“白气”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①夏天吃冰棒,冰棒冒的“白气”,是冰棒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冰棒,液化成的小水珠。
②开锅冒的“白气”,是锅里冒出的水蒸气(无色),遇到锅外的冷空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悬浮在空中。
第三章
光现象
知识点归纳
一、光的色彩
颜色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光的色散: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色光的混合:
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物体的颜色:
我们所看到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的我们看到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透明物体对光的作用:透明物体只能透过和它颜色相同的光,吸收和它颜色不同的光
例如:红色玻璃只能透过红光
★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和它颜色相同的光,吸收和它颜色不同的光
二、人眼看不到的光
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
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三、光的直线传播
很重要
1.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举例:激光测距、影子、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特点:倒立的实像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四、平面镜
1.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2.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举例:牙医使用、潜望镜、照镜子、湖水倒影、水中月镜中花
3.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五、光的反射
1.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3.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4.球面镜
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
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第四章、折射
透镜
(一)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折射的同时必发生反射,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共面
(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故折射角与入射角存在相等、大于或小于的关系。
属于折射现象的:凸透镜成像(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筷子放水中弯了、看水中鱼位置比实际高
(二)透镜
1、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
凸透镜:
边缘薄,中央厚
凹透镜:
边缘厚,中央薄
2、透镜示意图:
凸透镜:
凹透镜:
3、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a.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透镜由两个球面镜构成,固有两个球心)的直线
b.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c.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d.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3、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4.通过透镜的光路图像的绘制
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______________,如下图: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________;经凹透镜后__________,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________(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有________作用)如下图: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__________;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
5、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
1、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成像大小
虚实
物像位置
像距(v)
应用
u
2f
缩小
实像
透镜两侧
f
v
<2f
照相机
u
=
2f
等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
2f
f
u
<2f
放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2f
幻灯片、投影仪
u
=
f
不成像
u
f
放大
虚像
透镜两侧
v
u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缩小;物在间像在外,物在外像在间”
(四)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1、照相机与眼睛
a.人的眼睛与照相机都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使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近视眼需佩戴凹透镜,老花眼需佩戴凸透镜。
2、望远镜与显微镜
a.构造:由两个透镜组成,分为目镜(靠近眼睛的透镜)和物镜(靠近物体的透镜)。
3、投影仪: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
Km---------m--dm—cm—mm-----------um---------nm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4).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
(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
(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二、速度
1.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s=vt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1米/秒=3.6千米/小时
3.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三、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四、世界是运动的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改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