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科学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如何在常识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学习是学生的权利,教学是教师的义务,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发展。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已是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早在1980年中国小学常识教育的宗师刘默耕老师就提出:一箭多雕,一举多得;给孩子们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和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著名思想。现在,教育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出现和引进了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提出了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常识由于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很快成为素质教育很好的阵地。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高考的指挥棒还在影响着中国的基础教育.存在老师家长不重视的现象。不少老师(由于课程安排等等原因)上起语数课时讲自主,启发,创新,而上起常识课时则仍是填鸭式,满堂灌(特别是人文方面的内容)。所以在常识教学中提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还常识课的本来面目,是很有必要的。
一、让学生自行决定学习目标
教育学研究表明:自发的学习是最持久的,也是最深入。假如学生不能发动学习动机,就不可能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是自主探究活动的前提,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只有在确定活动内容的基础上,才能选择科学的方法,安排科学的程序。学生为自己确定的目标而努力,其参与探究活动的动力肯定要比别人为他们确定学习目标而学习的动力强劲得多。
二、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怎样在传道授业过程中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我通过实践认为可以从四方面来做。
1、做好引路人
想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教师必须先给学生创造最佳的条件,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把握好教学整体,掌握学习的方向,从宏观上调控探索过程。
学生的主动性是与他要学习的内容材料是有一定联系的,有一定难度并有可能掌握的内容材料有助于保持学生的主动性。适时、适度提出新要求,使学生处于一种很想得到,而一下子又得不到的状态,但经过“跳一跳”又是能得到,让学生产生一种自我实现的成就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怎样组织材料,在制定课时计划时要精心设计安排材料层次。安排的结构材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学生“探究”和“研讨”。甚至在不违背教学纲要的前提下,对教材各课的内容进行重新排列.如第10册的第2课《摩擦起电》、第3课《怎样擦亮小电珠》、第4课《导体、绝缘体》、第5课《电能》和第23课《葛洲坝水利工程》、第24课《秦山核电站》这六篇课文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对电的产生到人类如何利用各种能量来发电,有了较系统的认识,对“电能”产生较深刻的印象。真正让学生能够“吃的饱吃的爽”。
另外有实验的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充分预测学生的设计实验时可能需要的困难,准备好充足的辅助材料,即使有些材料不一定用上,但也应做到有备无患。选择的材料要有“结构”,“典型性”,使这些材料能支持学生设计实验的思维活动正常开展。
2、让学生参与教学准备
常识课区别与其他学科的其中一点就是:常识课教学要准备大量的实验器材和相关资料。根据其他学科以往的教学经验往往是教师包办代替所有的教学准备工作。常识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大纲中就指出要指导学生积极探究周围环境,使学生经历一些简单的认识事物的过程,认识一些生动具体的基本生活和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周围环境。有实践性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按教学内容参与教学准备,正是一个很好的通过实践自我探究的过程。其好处具体表现有三:
(1)扩大认知。使学生初步认识器材及其作用,把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2)培养能力。a.通过教学准备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材料的能力。b.通过教学准备培养学生地创新的能力。
(3)激发情感。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使他们迫切希望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当教师要他们去搜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验器材时,他们认为是表现自己的时候,于是都怀着极大热情,非常乐意去完成任务.对由他们主动参与准备的这节课,学生也会特别的关注。一上课就带来了积极的学习情感,对主动学习起到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学生用自己搜集的器材做实验既认真,又会更加爱护器材。
综上所述让学生参与教学准备,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可以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范畴。
3、让学生做课内学习过程的主人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设计自己的学习实验过程,使得课堂研究富有生趣,进一步强化了学生自行探究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4、让学生做课外学习的主人
根据大纲,常识教学的内容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假期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理论延伸到实践,也是常识教学的精神所在。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外的实践比课堂的教学更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外教学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对常识活动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形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书本延伸到实际,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学生既独立体验了实验的过程,又收获了成功后的喜悦,还能发现新的问题。
三、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
1、让学生参与对自我学习的评价
让学生参与对自我学习的评价能使学生真正明白:自己的学习怎样,有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应该怎样努力以求上进。它是发展学习自觉性、独立性的先决条件。教师可以在结课时这样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那些问题是我们以后要解决的?”
2、让学生参与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目前有些大学采用了教授挂牌授课制,学生有权自主选择自己认为课上得好的老师。所有的教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以学生的反馈为教学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学生也通过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学到学习的方法。且进一步增强向师性,促进积极情感的产生.使两者心理相融。让学生参与老师的教学评价这是个新事物,值得大家共同商榷。
教育实践证明,只有在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好宏观调控,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能力.真正的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以上是我个人对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些肤浅的认识.供大家商榷。
第二篇: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桂林山水》是人教实验版小语第八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文字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文章。文章环环相扣,层层有物,内容简单,理解难度不是很大。
教学主要是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让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地位,学生的个性、能力等才能得到培养。课堂教学必须体现这一点。我的一段教学设计也就从这出发。导入时,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特作如下安排:先让学生观察老师的表情,加以引导,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戒备心理;其次,设问——“你喜欢做学习的主人吗”发动学生自主学习。从课堂教学实际看,效果颇为良好。第二个环节让学生读课文,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不懂的问题又是什么。考虑到学生从未接受这样的训练,设计时事先又做了相应准备——预备了师生应共同完成的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万事开头难。新事物一出来就要想被人们接受,并得到推广,肯定有一定难度。它必须要有一个过程,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反复检验才能达到。课堂上,尽管学生仅能回答部分,可我仍感欣慰,首次尝试毕竟有学生懂,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逐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有希望的,主体教学思想是能够逐步贯彻的,主体教学是能够实现的。
但本节课已不可能按原计划继续进行。之后,我改变了原订方案,因为“教学设计”不等于“教学实际”。于是,利用预备的本节课应共同完成的学习目标激励、引导学生学习。其后,仍注意落实主体教学思想。
第三篇:在参与式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参与式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如何按照新课程基本理念改革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广大教师极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参与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让所有参与者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目的是使每个有着不同背景、个性、知识经验和智能类型的人都能有效参与。因此,参与式教学力求通过多种途径、手段和方法调动参与者平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在参与中学习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进而形成能力,在参与中掌握方法,体验各种丰富的情感,形成新的价值观。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课程资源,创建“参与”环境。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顺利的获取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确,自己发现的东西印象最深刻,也最易弄懂其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那种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绝对是难以培养出创造性人才的。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参与式的教学法主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参与,让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学生发现新问题,共同商讨解决,可谓集思广益,调动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当学生体验到成功的甜头,都愿意主动去学,再加上教师、同学不断鼓励和帮助,增加了对学习的信心。
二、在“操作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 ,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学中老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切参与的机会,尽量让学生不仅用眼看,还要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并用,在活动中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合理运用教学手段,让学生愿意去尝试、探索,主动参与到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一课时,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2.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3.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到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4.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三、掌握学生认识规律,允许个别差异让他们都参与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展初级阶段,思维水平比较低,对事物认识只能凭借直观,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理解问题的程度、水平有较大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用其认识方法去取代学生的认识过程。而讨论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观念。所以,在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灵活运用教材,让学生都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促进学生学习要想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使所有学生都能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充分运用起来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1、看。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既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有效手段,又是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教学中老师要重视利用数学课本,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主动参与学习,在参与中学会读书方法。
2、听。课堂上,学生不仅要认真听教师讲,无论是自己懂还是不懂的地方都要认真听;而且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特别是与自己思路不同处。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专门进行了口算题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老师口述应用题, 学生直接写出算式和听同学解答并判断、纠正等方式。这样可以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3、想。首先要使学生善于想,这除了靠教师的启发点拨外,更要靠教师去“激励”、“促动”,促使学生去动脑想问题,教学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尤其是指导学生在看书时,要边看边动脑,边看边动笔,让学生逐步学会自读课本,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说。在课堂上,要尽量让学生多说,要鼓励学生说,哪怕学生说的是错误的,让学生敢于表述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特别对于学困生,更要给他们说的机会,说的自由。
五、形成合作竞争的学习关系,促进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出来。”当今世界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每个人,包括小学生在内,都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着力从小培养他们适应竞争的能力十分重要。这也是数学教学面临的一项重要目标和任务。因此我们在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假设一个个竞争的情境,在教学中引入单键机制,引导小学生参与竞争,逐步培养其竞争能力,并使学生在竞争中发现他人、尊重他人,在合作中平等竞争,合理竞争。如在《数的整除》复习课时,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共同对数的整除中的概念进行整理,充分体现小组内的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各小组展示汇报成果,展开激烈的辩论。在结束这节复习课之前,教师为学生再次提供一次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机会,刚才争得面红耳赤的同学,客观的评价对方小组的整理结果。在这种既合作又竞争的过程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欣赏他人、喜欢合作、善于合作。通过实践证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浓厚了,学习成绩也就相应提高了。最终达到了双重教育的效果。
总之,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中来,并在参与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味到学习的乐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为进一步进入高层次的数学领域学习奠定可靠的基础。
本文刊载于《学生新报》2011年11月10日
第四篇: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是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时代的呼唤。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是能不能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把主体教学思想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主体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使他们的智慧得到启迪,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培养,那么如何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呢?最重要的就是教师不宜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限制和规范学生的思维活动,而应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尽可能地在学习上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力,把教学真正从教师移到学生,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一、把评价权还给学生
1.有利于个性的张扬
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素质教育就是目中有“人”的教育,它应让每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得到充分的张扬,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这就要求教育要更加重视个性的发展,注意人的个性化、多样化,以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要。
2.有利于听说能力的培养
听、说、读、写作为学生的全面语文能力的四个方面,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着力需提高的。我们把评判权交给学生,使其吸收原句的优点,同时明确指出存在的不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仔细地进行听辨,指出自己与他人的异议所在,并在头脑中迅速进行思考,组织成一段合理的语句,如“我认为某某在哪儿说得很好,但有一点我不同意……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使用评价性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3.有利于师生间民主氛围的形成
把批判权给学生,教师不再是管理者、领导者、信息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激励者。学生不迷信老师口中的“标准答案”,他们用“我觉得(或我认为)……因为…… ”这样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生活,成为开启儿童智力、发挥儿童创造力的最佳土壤。
二、把提问权交给学生
1.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还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正是他们探索真理的开始。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使学生好奇的氛围,使学生对授课的内容具有热情,在热情的驱使下产生需要获取知识的渴望,他们就会自觉地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有位教师在教《鼎湖山听泉》时,首先让学生看着课题质疑,然后,总结为以下几个问题:(1)鼎湖山在哪儿?(2)泉声怎样?(3)作者几次听泉,分别在什么时候?后用寥寥几笔板书于黑板,并统领课文的学习,深入学习后逐个擦去,学生自己问自己答,成了学习的主人。
2.有利于展开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找出文中的空白之处进行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3.有利于培养求异思维
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别人不同。语文教学必须注意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要爱护和培养学生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即使错误的想法,也要给他们一个说明理由得机会,找出闪光点,使学生在不断纠正错误中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授完《田忌赛马》一文后,学生提出:田忌可以换马,为什么齐威王就不能换?马的出场顺序还有几种?结果会怎样?我们再评再议,学生在探索中获得了知识。
三、把设计权留给学生
作业是教学反馈方式之一,教师从设计到布置到批改,每天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有的学生面对作业,草草了事,甚至有的厌恶反感,索性两手一摊,没做。究其原因,多年来,作业延续了教师设计,学生完成的传统。设计上缺乏新意,学生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不敢提出异议,孩子怎么会有兴趣?如果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就打破了条条框框,学习主动性自然得以提高。
1.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
家庭作业是学科内容的扩展和延伸,学生自己设计作业,不受课内学习内容的限制,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和教材,更具有让学生自主创造的空间,学生自己选择计划、探究、体验,自主地学,自觉地学,学习效率比强迫学习高出许多倍。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都会有所提高。在学习完《蟋蟀的住宅》后,学生设计了一组题:画画、讲讲、编曲唱唱蟋蟀的住宅和蟋蟀的勤劳,这个题目使多学科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画中为蟋蟀的通道安装了路灯,设计了卫生间、厨房,更绝的是,用树叶给蟋蟀做了张“席梦思”床;有的学生配合《粉刷匠》欢快的乐曲,为蟋蟀演奏了一曲赞歌:“我是一只小蟋蟀,建房本领高,前足扒土后足推,后足推土呀……”
2.有利于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自己设计的作业无现成的东西照搬无固定的模式可遵循,恰恰给学生创造了大量的实践机会,满足学生活泼好动、渴望自主,希望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为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提供了机会。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如学习完《只有一个地球》后,学生们做社会调查,了解浏阳河水质情况,写出调查报告;了解旧电池的危害,提出活动方案。
以上只是我所举的几个下放权力的例子,其实,教学中一切权力都可以下放,我们不能再把种种权力紧抓在手里,只有把权力下放于学生,那么,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第五篇: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
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五个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孩子敢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孩子能干;解放孩子的嘴巴,使孩子多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孩子能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解放孩子的时间,使孩子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我觉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为主线,把主动权让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从而达到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相信和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争取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敢读、敢说、敢问、敢答。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当是正面的、积极的,能起到激励作用的。如:在学生有了精彩的回答后,可以说:“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在学生提出自己对课文的质疑时,称赞一句:“多好的问题呀!”“多妙的想法呀!” “你的想法真的很棒!”等。.有了一个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孩子们才会大胆地想、尽情地说,不断地进行创造性思维。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
孩子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孩子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孩子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例如《荷花》是以第一人称通过“我”看荷花的美和“我”看荷花展开的美妙想象,文章写得很美,但是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怎么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而且和满地的荷花随风舞蹈,这种感受是很缺乏的,而且也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字面的理解可以获得的。于是在教学开始,我将拍摄的“一池荷花”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带到荷花看荷花的情境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课文中词的形象,而且感受到荷花霓裳飘忽的动态的柔美及荷花亭亭玉立的静态的庄重美,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思维能力。
三、引导学生感悟课文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因此,课堂上应当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教与学能真正互动起来。因此,课堂上应当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教与学能真正互动起来。
如教学《从现在开始》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议论纷纷”和“叫
苦连天”,我先请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森林中夜晚的声音,想象每一种小动物分别在干什么?又会遇到哪些困难?再请学生扮演其中的一种小动物说说自己的痛苦和担忧;接着请全体学生一起来说一说,课堂上顿时热闹了起来;最后,告诉他们这就是“议论纷纷”和“叫苦连天”的场景。这样,学生在动脑、动口又动手的同时,深刻地理解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使学生和文本有了内心层次上的对话。又如在教学《小珊迪》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到小珊迪境遇的悲惨,读文后,我先请学生描述一下心目中珊迪的样子,再结合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把鞋袜都脱了在地板上呆上5分钟。11月份的天气,地板已经有些凉意。大部分学生,刚一放下脚就马上哇哇直叫,把脚缩了回去。少数学生也只咬牙坚持了1分多钟,就抱着脚直吹气。他们感受到的是一份刺骨的冰冷,再回到课文,对于小珊迪在寒冷的天气里,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还赤着脚感到非常同情。不需要老师多加解释,一股怜悯之情便在学生心中蔓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无情。
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四、激励学生主动质疑
“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和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提升和外露。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思维,开放学习思维的质疑
点。现代多媒体的运用,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那个情境之中,儿童的情绪一下子被激起,形成了一种内驱力。在这种“力”的推动下,促使学生将心理活动转换为饱满的学习热情,激励他们主动地“质疑”如《小小的船》这篇课文只有短短的四句话,前两句写“我”在地上看天上的月亮:“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像只小船,描摹月亮可爱之状;后两句写“我”已经坐上月亮,在月亮上看见蓝天和星星。两者跨度极大,作者把月亮比作“小船”,就是作者极其生动的比喻,表达“我”想飞上天,坐在月亮的奇想。我用课件出示“蓝蓝的天”,“弯弯的月亮”,引导学生朗读一、二两句诗,有学生质疑:“课文中的小朋友,为什么说月亮像小船,而不像香蕉,不像镰刀呢?”我抓住学生的思维爆发点组织学生讨论,有学生说:“香蕉可以吃,不能坐,而小船可以坐。”我再问:“看着弯弯的月儿,书上“我”忍不住想坐上去看一看,那你想不想上去呢?”学生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表示想上去。我一边用课件出示摇晃着的月亮,一边播放《小小的船》乐曲,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并用句式说话:“你看见了什么?”学生纷纷说:“我看见了星星。”“我看见了人造卫星。”、我看见了许多星星向我眨眼。”“我看见蓝天上一朵朵白云。”„„学生的思维在主动的质疑中得到了发展。
五、培养学生独特的见解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边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我们中国的孩子是很聪明的,为什么会在创造方面落后于他国呢?我们的语文课
不仅肩负着传授母语知识的重任,也肩负着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历史使命。所以课堂上应给学生创造宽松愉悦,心理自由,心灵开放的学习环境,点燃孩子们创造思维的火花。如《春雨的色彩》一课,我想我是在上语文课,我的任务不是告诉孩子们一个普通不过的常识——春雨是无色的,我们语文老师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解读文本,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语文课堂是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这里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这里提倡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自圆其说也行。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放飞想象,展示个性的舞台,老师有责任启发孩子的思维,激发孩子的想象,让他们尽情地在语文世界里愉快地遨游。我没有否定那些认为春雨是无色的答案,我只是希望同学们能更大胆地展开想象,赋予春雨更多的色彩。我说:“老师认为春雨是紫色的,因为春雨落到茄子秧上,它就变成紫色了。你们觉得老师这样认为可以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可以。”“那你们也像老师这样说说春雨的色彩吗?”学生的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他们争先恐后地描绘着自己眼中的春雨:“春雨是白色的,因为它落到梨花上,梨花就变白了。”“春雨是蓝色的,它落到海里,海水就变蓝了。”„„我不由惊叹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本节课也就在孩子们描绘的五彩的春雨中自然结束。
总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体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在阅读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多样的阅读趣味,引导学生主动地感悟作品的精神,丰富并创造自身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