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教师的三重境界
编辑:独酌月影 识别码:11-792827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11 22:56:03 来源:网络

第一篇:教师的三重境界

教师的三重境界

说到“三重境界”,自然会想到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师者的三重境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我以为,教精其术做明师,此第一境也。教明其道做名师,此第二境也。教取其势做人师,此第三境也。

先说“精术”之境

术,是方法、手段和技巧。“术”是让“道”成为现实的中介工具和必需途径。万物运行都有方法和规律可循,如果方法运用得当,则事半功倍;运用失当,则功亏一篑,这便是“术”的重要性。“教精其术”的“正确的做事”既然“术”如此重要,师者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教好书育好人呢? 备好教材,心中有书; 备好学生,心中有人; 备好教法,心中有术; 备好开头,引人入胜; 备好结尾,引发探索; 备好重点,有的放矢; 备好难点,突破难点; 备好作业,讲求实效; 备好学案,渗透学法; 备透理念,融会贯通; 备多用寡,左右逢源; 备之终身,养成习惯; 备中研究,深层探索„„ 这就是备课之“术”。每课一趣,每堂一赞,每日一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主体参与,分层优化,问题解决,贴近生活,创设情境,让生上课,有意差错,借题发挥,过程教学,分组讨论,先学后教,活用媒体„„ 这就是教学之“术”。对于一个欲探索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探索:

从简单问题入手;从具体对象入手; 从特殊情况入手;从问题反面入手; 从观察联想入手;从创新构造入手; 从形象直观入手;从情况分类入手; 从直觉猜想入手;从问题转换入手; „„

这就是数学解题之“术”。

给你一本《给数学迷的500个挑战性问题》,就可以检验你的数学解题“术”的水平,数学老师们不妨找来这本书做一做,看看你能“拿下”几题?我的同事王淼生老师写了本《数学百题精彩千解》一书,数学老师可设法读下这本书,你就知道王老师是怎么修炼数学解题之“术”的。

术精了,你离明师就不远了。

次说“明道”之境

道是道理、规律等形而上的概念。老子《道德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古人理解事物,都力求追本溯源,以把握事物的根本,而贯穿理解事物整个过程的就是一个“道”字。今日教育之人,理应在“道”上做足文章,因为做教育就是一个明道、悟道、得道的过程。

明即明白、懂得,道即规律、原则。“教明其道”,就是明教书育人之道,就是“做正确的事”。

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事业,其本义是人通过教育而获得幸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所说的教育之道,是建立在以提升学生素质为价值取向,追求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和学生未来的持续发展的教育观上的。

就教师而言,教育之道主要是教书之道和育人之道。

我总结的“教书之道”的新走向,标题于下:

从生答走向生问;从学会走向会学; 从知识走向方法;从双基走向素养; 从好玩走向玩好;从教会走向教慧; 从智商走向情商;从题海走向题根; 从无疑走向生疑;从本科走向跨科; 从随性走向诗性;从本本走向超本; 从小气走向大气;从有效走向长效; 从师考走向生考;从教学走向促学; „„ 我还总结了“育人之道”的新走向,标题于下:

从一致走向差异;从共性走向个性; 从育形走向育心;从有形走向无形; 从理性走向情感;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他主走向自主;从人治走向法治; 从法治走向文治;从发话走向对话; 从讲台走向平台;从智商走向德商; 从专管走向共育;从师长走向师友; 从班级走向社会;从培养走向培育; „„

道明了,践行了,你就步入名师之列了。

再说“取势”之境

世间万物皆不出道术。道不正则术不明,术不明则道难行。今日之教育,过于追求“术”,把学科教学搞成了解题术——注重雕虫小技,而忘却了教育教学之根本。这个“根”,就是“道”。古语云:“术合于道,相得益彰;道术相离,各见其害。”可见,道与术只有合而为一,才能产生更大的能量。

师者,不仅要具备要具备形于外的“术”,更要具备涵于内的“道”,做到“道术合一”。这个“度”的把握,在我看来就是“取势”。

我们明白了“道”“术”的含义,便知:无道术不精,无术道难达。天下万物皆不出道术。古人有云:“精于术而以道为本,守于道而以术御事。”如此看来,大道为基、术行天下、道术合一“三位一体”,就是成就事业的一大法宝。

教育之“度”,就是教育行为的恰如其分。教师只有尊重教育规律,在工作中做到心中有“度”,行在“度”中,才可能使自己的教育是合理的有效的。“教育之道,在于‘度’术”。

“中庸之道”是教育之道中的重要一“道”。“中庸之道”,即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度”,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切不可走极端,否则只会是适得其反。联系到教育,在许多方面的把握上,也有一个“度”的问题,也都有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的情况。教育教学,把握好“度”才好。

教育教学中的示强与示弱、引趣与引深、深入与浅出、纠错与融错、讲透与留白、师讲与生讲、动脑与动手、旧媒与新媒、纲内与纲外、考生与考师、生编与师编、预设与生成、纵向与横向、课内与课外、热议与静思、传统与现代、知识与能力、智力与非智、大法与小法、通法与特法、规范与创新、导言与结语、理性与感性、教学与教“学”、“科内”与“科际”、科学与人文、理论与实践、教书与育人,你如何把握好“度”?

教取其势在于“度”,把握好“度”的教师,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师。

明师,名师,人师,教师的三重境界。

我的经历

任勇,男,1958年6月生,1980年毕业于福建龙岩师专数学系,1986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数学系,1999年获福建师范大学数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学历。1994年被评为中学特级教师。曾任厦门一中校长,现任福建省厦门教育局副局长,已编写、主编或参与编写《中学数学学习法》、《任勇中学数学教学艺术与研究》等61部著作,在《教育研究》、《数学通报》、《中学数学》、《江西教育科研》等刊物上载文558篇,参加了国家教委的3项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和多项省级课题研究,60余篇论文获省级以上学术奖励。近年来,先后被评为福建省优秀青年教师、福建省科技教育十大新秀、福建省数学优秀教练员、福建省优秀专家、厦门市优秀校长等。荣获'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看了我的简介后,不少青年教师问我:'您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我心里想,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我还是这样回答:'是学习吧?是主动地学、用心地学、创新地学,做学习中的有心人。'

'学习对我们就真有这么重要吗?'一些老师不解地问。

我觉得,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甚至可以这以说,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这是成为名师的基础。一个走向未来的教师,不认真读书主动学习的不行的。

'那你是怎样进行学习的'老师们常这样问。

首先,要树立大的学习观;其次,要树立新的学习观;第三,要善于学习;第四,要终身学习。

具体地说,我的学习方式有以下几种。

1、向同行学习。可以向名师学习,也可以向一般老师学习;可以向本校老师学习,也可以向外校老师学习;可以向年长的老师学习,也可以向年轻的老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已所短,改进教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2、向学生学习。'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还应开诚布公地向学生承认自己的过失或不足,经常向学生学习。陶行知说?你要教你的学生教你怎样去教他。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可见,向学生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3、向报刊书籍学习。'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从哪里来?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向书本、杂志学习。当然,现在人们说,一桶水不够了,教师要有一要常流常新的小河。不管是一桶水还是一条河,都要求教师不断地充实知识更新知识。一个教师,没有一定数量的教育、科学、文化书籍和杂志是不可思议的。就我来说,二十几年来,东买西购,已有9000余册数学、教育、科学、文化等方面的书,订阅了所有能订到的中学数学杂志和许多教育杂志,我在书海中获取知识与启智,在书海中探索与创新。听听苏霍姆林斯基是如何谈读书的:'读书不是为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地死抠教科书,那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生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时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一、进修学习

我于1980年毕业于福建省龙岩师专,我在中学的教学起点是专科生。当时,多少是被一些瞧不起的,但我不自卑,而是坚持不断地参加各种进修学习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1986年我读完了福建师大数学本科函授,1999年我读完了福建师大教育硕士(数学教育)研究生课程,2001年我又完成了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进修学习的最大好处是能系统学习,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还可以与教师、与同学共同探讨有关问题。

二、课题学习

从事一项课题的研究,从课题的选题、论证入手,进行文献综述,读他人文章著作,进行课题计划,进行课题实施,还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资料的整理,课题结题等,总之,要经历课题研究和实验的全过程。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学习了许多知识,也培养了科研能力。我以前对心理教育、创新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的了解并不深刻,但从事了学校?心理教育实验'、'构建学校创新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与教的评价'课题,对上述问题的认识深刻多了。学会了做课题,就能自学地将实践纳入科研的轨道,学会在研究状态下进行工作,成为一名扎根于中学'土壤'的教育科研专家。

三、学术学习

争取机会参加学术会议,可以在学术会议中了解学术动态,进行教育争鸣,还可以在学术会议中获取新的知识。你要参加某个学术会议,不进行某项课题的深入研究是不行的,你还要进行实验,你不研究、不实验就没有发言权。参加学术会议,往往还可以聆听许多大师、专家、同行对这一问题所阐述的观点和发表的真知灼见,你会发现这样的学习观点最新,给你留下的印象也特别深刻。

四、追踪学习

一是对一类书籍文章的追踪,如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新课题,我就与京、沪、粤等有关书店联系,追踪这类书籍。同时在报刊中寻长这类文章,占领这类问题研究的制高点。二是追踪几位教育名师,也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在北师大听了裴娣娜教育《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讲座,学术味浓,我听后很有收获。至少我认为她是代表当今中国教育科研中最具学术性的专家之一。追踪她,就等于追踪了中国最高水平的教育科研,掌握了教育科研中最具学术性的专家之一。追踪她,就等于追踪了中国最高水平的教育科研,掌握了教育科研的最新动态。在北师大我还听了肖川博士的报告,他那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我不在读了多少遍,那注重人文性的激扬文字,那发自肺腑的真言实语,给人以反思和启迪。追踪他,就等于了解了中国教育前沿的思想,对教育有一个全面、系统、深刻和细致的理解。购他们的书,收集他们的文章,是一种追踪;找机会向他们请教,索要一些资料,也是一种追踪。我想,以我对事业、对学生的忠诚与爱心,以我对教育对科研的执著与追求,他们是会为一个基础教育的探索者铺就路石的。

五、阶段重点学习

人生有崖而学无崖,如果没有抓住重点进行学习就可能杂乱无章,形成不了体系。一是按系列学习。如,我教数学,数学竞赛是一个系列,数学建模又是一个系列,力争对上述问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二是精于一地学习。如,我当副校长,我觉得张楚廷所著的《校长学概论》很适合我读,精读它,读透它,然后再'博览群书'《校长学》、《校长素质论》、《成功校长的实践与研究》、《现代学校管理学》、《给校长的建议--101》等。这样就等于打开了一个缺口,建立了一个根据地,然后再乘胜追击,逐步扩大'作战'领域。三是分层次学习。如'创新教育'专题,我是这样从高层往低层学习的:《创新教育》-→《脱颖而出--创新教育论》-→《创新教育与学科教学整体改革实验指导》-→《教师创新行为案便与评议》-→《创新教育百例创新教育百忌》等。这样对'创新教育'就有一个'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六、网上学习

不少教师感慨地说:'谁能借我一双慧眼,让我穿越时空,跨越国界?是电脑,是网络。'这是很有道理的。作为当代教师。就应该建立'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学会在网上探索、研究,利用电脑进行资源管理等。

七、传播学习

讲学是传播的主要形式,要讲学,就要系统钻研、深入实践,这样才有深度,才有新意,对自己的学习与提高很有帮助。另外,一个地方搞一次教研活动,往往请多人讲学,这又是一个学习的大好机会,我曾与魏书生、谢维和、张迪梅、董国华等老师一起讲过学,'顺便'听了高水平的讲座,获益匪浅。

八、参观学习

有机会,还应该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人家是怎样办教育的,是怎样教书育人的,是怎样进行素质教育的,是怎样治学的。参观学习能给人一个感性认识,获取一些实用性很强的资料,能和有关人员交流感兴趣的问题,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老师们可能会问,讲了这么多学习,最重要的学习是什么??毫无疑问,是终身学习理念下的学会学习。

在信息时代,终身学习将成为整个生活的重要内容和律令,成为人们的一和中生活方式,而教师职业又注定在这方面的要求要高于一般人。不知老师们是否注意到一个名词的变化,即'师范教育'正逐步被'老师教育'取代,这等于告诉所有教师:'学历社会'的终结,时代的发展要求从'学历社会'走向'学习社会'。

人们不仅要终身学习,还要在这种理念下学会学习。近来,有这样一句庆被引脾的频率颇高:'在未来,你所拥有的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对手学习得更快。'是啊,无论是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是为肩负时代赋予的使命,还是为成为走向未来的名师,都需要我们学习,学习,再学习。

优秀教师悄悄在做的那些事儿

每天上课,你习惯踩着点进教室,还是习惯提前几分钟?别看这只是一个小习惯,背后却有点讲究的。建议老师们提前几分钟进教室,学生休息到十分钟的黄金分割点(约6分11秒)时,老师进入班级最为合适。

那么老师提前几分钟进教室,应该做些什么呢?

1、进行教学设备检查

教学设备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常有教师因教学设备准备不足或设备故障没发现而带来不必要的尴尬。教师提前几分钟进教室,就可以检查一下设备情况,这样可以减少上课时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2、调整教师的教学心态

教师的心情,并不是每天都充满激情、充满阳光的,教师的不良心态,既会影响教师自身水平的发挥,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提前几分钟进教室,可以利用这几分钟自我调控情绪,力争以饱满的精神、阳光的心态投入教学。

3、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教师提前几分钟进教室,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不同程度的学生问一问、聊一聊,了解一下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对新授课的预习情况,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知识准备、资料准备、思想准备、身体准备等情况,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学定教,适度调整教学设计进行教学。

4、稳定学生情绪

课间十分钟,班级里会有各种情况发生,有时是某项游戏活动的活跃场面,有时可能是上节课某个话题争论的延续,有时可能是学生从实验室、音乐教室、运动场归来。教师提前几分钟进教室,可以友善地提醒学生调整状态,做好迎接新课的课前准备工作。

5、沟通师生感情

教师提前几分钟进教室和学生进行“非正式沟通”,这种沟通可以让学生亲近老师。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会更加信赖老师。老师和学生这种平等对话能够融洽师生关系,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这样一来,“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教学效果就会产生。

6、处理偶发事件

在课间时可能会有偶发事件,如学生打架、吵架、进行出格的游戏、突然身体不适,或教室门窗损坏、电器故障、极端天气等。教师提前几分钟进教室,学生活动、教室情况就处在教师的视野之中,教师就可以及时妥善处置。实践表明,教师提前进教室,课间偶发事件基本为零。

7、个别指导学生

个别学生的一些特殊情况,如作业问题、知识缺陷、学习习惯、家庭变故、身体康复、心理障碍等,如果不涉及隐私,教师就可以利用课前一点时间和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这种指导往往能使许多在课堂上不易处理的问题得到有针对性的解决。

8、私下激励学生

我们常说,“公开表扬,私下批评”,但有些特殊情况不宜公开表扬,如某学生带病坚持学习(学生的病不想让其他同学知道);某学生克服父母离异对学习产生的困难,调整好学习心态;某学生作业中的“偶一闪光”(对其他同学而言不算什么),等等,教师就可以利用提前进教室之机,私下激励学生。

作者简介:任勇:特级教师,福建省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第二篇:教师的三重境界

教师的三重境界

今天给大家说说教师的三重境界.境界这玩艺,也是一个相当抽象的概念,比我的长相还要抽象.所以如果没有一点点阅历的话,完全没有资格来说这个,好在我还是在教育行业瞎混了几年,所以还是有点感触的.六年前如果让我当老师,我是死也不会答应的,别人偶尔会夸我:这玩艺长得太像老师了,我就会回击:你才向老师呢,你全家都向老师,你一小区都向老师!我那时候觉得老师的工作太轻松。我有一个表叔是当老师的,当了三年,我一直以为他是无业游民,因为每天都在家里睡觉,要么就是去陪别人睡觉,只有在晚上的时候才会出门。

但是五年前的一个转折,让我自己开始了这个旅行。那时候没想到培训机构,只想到家教,于是一家家做,最多的时候一天是五份,一份俩小时。那时候为了闯名号,我给自己取名为家教之王。后来碰见一个吉利大学的,自称是家教王中王,根火腿差不多,然后我就明白了,在这个社会,能吹是多么重要。

刚开始做家教,没什么经验,所以我的地位很卑微,那时候穿得又很破旧,到人家家里,敲门,家长很奇怪:你是物业的吗?你们的人昨天已经来过了。我说不是,我是搞教育的。

给孩子讲课也是,讲课之前,我先帮他收拾收拾屋子,泡杯咖啡,吹凉,然后放在他面前,然后问:爷,今天想听点啥?

孩子很礼貌:老师不用客气,叫我军哥就可以啦。

孩子读初二,姓黄。让我想到了一个笑话,孩子姓黄叫军,爸爸送他去上学,8路车到了,父亲大喊,黄军快跑,八路来了!

黄军说,刚,我也不知道讲啥,你看着讲吧,别停就行,我打会儿游戏。

这就是第一次讲课,因为表现不佳,所以孩子成绩一直不好,我心中也有愧疚,然后就跟家长说我教不了这个孩子,钱我也不要了,你们请更好的老师把。但是父母居然没有答应,他们觉得我既然能做出这个决定,说明我在乎的并不是钱,而是结果。于是我就继续带,但是已经转变了很多。

第二次再去的时候就像换个人一样,完全变了,我穿的跟个拉保险的似的,因为那套西装使我跟我一个拉保险的哥们借的。这个时候着小屁孩还是颐指气使:刚,给哥倒杯水。

我说,皇军,我不是来伺候你的,我是来叫你知识的,你要是需要保姆的话,十块钱就能雇一个,比我便宜多了。教育孩子一个多小时之后,我拿起书包就准备走。

如果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话,别人又怎么看得起你呢。

但是父母把我留住了。我想完了,那边骂完孩子,这边父母要找我算帐了。于是我就想着如果他们一起上,我该采取什么招式,是从门口逃跑还是从窗户跳,从窗户跳得话会不会摔死,如此等等。

但是没有,父母骂了孩子半小时,然后让我继续讲。

整个一上午,在我给孩子讲课的时候,这两位父母,两位商界精英,一起在厨房做饭,还尽量降低声音。中午讲完课,爸爸妈妈来跟我说:老师辛苦,中午一起吃吧?我委婉地说:那怎么好意思啊,咱中午吃啥?

上桌一看,哇塞,一桌子好吃的,有些我见都没见过,比如有一种跟豆腐一样的东西,我喝了半碗,然后假装见多识广:嗯这种豆腐在我们老家也很多。结果妈妈笑道:你那是猪脑子。

我心里想,你才是猪脑子。想完之后才发现我真的是猪脑子。

吃饭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不好,他们让我吃饭,是不是准备拿饭钱来抵课时费阿。这还真是阴险,不愧是商界精英阿。所以我就吃了很多,还喝了他们一瓶红酒,据说这酒有快一百年的历史了。我一喝,果然一股尸臭味儿。

万没想到吃晚饭之后,他们不但给我钱了,还多给了二十块钱打车费。全家一起送我到楼下。回来的路上我就再想,他们这么有钱有势,为什么这么尊重我一个普通学生。

后来才明白,其实他们尊重的不是我,而是知识。

明白这个之后,我就开始喜欢上这一行业。因为我这个工作可以成就别人,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

刚刚代课的时候,我听过很多课,我觉得老师跟老师之间是没有差别的。后来我才明白,这些老师确实没有差别,因为他们是差不多的。是同一重境界的老师。于是我就在想,老师一共有几重境界呢?

我觉得老师的第一重境界是表演家,就是把自己当作演员。在台上进行表演。对好学生来说,老师不要表演,即使结巴到一分钟三个字,或者三分钟一个字,学生也会听,不会走神,即使走神也会每隔三分钟回来听听你憋出下一个字。但是如果想给注意力一般的学生知识,首先需要吸引他的注意,只有学生被吸引了,他才会跟着你听课,这个时候就是需要这些外在的表现力了。

那么外在的表现力有几个呢?第一,激情,有了激情才能感染学生。但是什么是激情?我一同学为了练习激情,每天穿个裤衩在宿舍里面喊:我要改变,我要大变!这算是激情么?听到她这样歇斯底里的嚎叫,我也不能感受到他的激情,只能感觉到他想大便。激情是一种力量,通过言语,行为,动作,眼神等等等等传递出来的能够感染别人的力量。

第二是幽默,有了幽默,课堂上才能够充满活力,但是有的人天生不会幽默,这怎么办呢?其实幽默很简单,它是可以培养的。而且幽默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言语幽默,有动作幽默。言语幽默中又分为故事性幽默和突发性幽默。如果培养不出来,就可以设计出来。在不行就可以发挥群体幽默,给出一个问题,听众的回答会是丰富多彩的。

第三是掌控,第四是互动,第五是板书。

如果第一重境界还达不到的话,只能说老师还需要改变,需要大变。但是实际上确实有很多老师达不到,激情达不到的老师,就像一个诵经的和尚,面无表情地吟诵着玉女心经。声音平的就像死人的心电图一样,没有一丝波动,学生更像听天书一样,频频点头,因为想睡觉。幽默达不到的老师也是一样,老师一副僵尸的表情,也就是没有表情,学生则像植物人一样,动也不动,整个课堂就是植物大战僵尸,就差没有土豆了。互动做不到的老师,孩子的思绪很跑得很远很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魂飞天外。曾经有个老师在讲课时,班里的孩子突然站起来,然后又坐下然后又站起来,然后又坐下,跟一个大弹簧一样。掌控做得不好的话,班里面就像起义军一样,上半节课风平浪静,大家啥都不说,然后突然爆发,声音比老师还要威猛。老师这时候就像清政府,管也管不住。板书不好的人,黑板画的就像藏宝图,箭头漫天飞舞,老师经常讲到一半卡壳了:来我们看看这个三角形。。咦我的三角形呢?

第二重境界的老师,是一个解说家,老师应该是像一个解说家,把知识细致无误的表述出来,这点相当重要。所以要想做个解说家,就一定得是内功特别好的人,内功主要有三点体现,一是讲课的铺垫和总结,这点如果做不到,老师就会这么讲课,大家好,来我们看这道题。。我为什么要看这道题阿?我有病啊!所以我们讲的每一道题都不仅仅是一道题,因为仅仅将一道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二是讲题的逻辑,没有逻辑的老师,我见过,面试老师的时候有个老师讲两个全等三角形的证明,这个可爱的大哥先画了两个三角形,看着很像两坨便便,大哥在台上花了十分钟,一路合并抵消,算到最后一步,0=0.老师惊呆了.片刻,才回过神来:你们看,现在终于相等了!但是我们还是出了点问题,就是两个三角形没了,老师故意这么做,看看你们能不能发现问题所在,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这就是数学的真谛,如果不能发现问题,又怎么能解决问题呢?你们看,我们的问题出在哪?

同学回答:老师,倒数第二步有问题。

老师,倒数第四步也有问题。

老师,第一步就有问题。

大哥最后总结了大家的观点:你们看,我们在这里,这里,这里和这里都犯了错误,所以我们这道题做错了。

三是讲题的效率。

教师的第三重境界是教育家.下面我没有写了,大家自己发挥.

第三篇:三重境界

三重境界—崇拜、模仿、领悟

如果有人说,“李嘉诚”这三个字与财富无关,这个人一定是李嘉诚自己。对其他人来说,“李嘉诚”不仅是财富的代名词,还是创造财富的代名词。李嘉诚让人羡慕、叹服、着迷,因为在时代的轮盘赌上,无数人输掉了生意、输掉了人生,李嘉诚却总能避过风险,把握机会。他演绎了一个贫寒少年白手起家而成功的经典神话。他为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实现了梦想。

无论是诚实腼腆的街头推销少年、勤奋守信的加工塑胶花企业主、“人弃我收”的地产大亨,还是弄潮新经济的资产交易者、乐善好施的华人首富、难得半日清闲的高龄老人,李嘉诚的经历和信念不是寻常人所能探视和把握的。

学习李嘉诚是一种诱惑:普通人、创业者、有成者„„无人能抵挡住这种诱惑。学习李嘉诚是一种挑战:崇拜、模仿、领悟„„无法超越的境界挑战着每一个学习者。崇拜——听其言,观其行

问题是,为什么那么多人热衷于学习李嘉诚,却只出了一个李嘉诚呢?这个世界上,日夜做梦想成为富翁的人不计其数。在香港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每星期工作7天的人大概也有10万人,为什么他们勤奋工作了数十年还没有出人头地呢?李嘉诚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当别人不明白的时候,他明白他在做什么;当别人不理解的时候,他理解他在做什么;当别人明白了,他富有了;当别人理解了,他成功了。李嘉诚的远见、洞察力、技巧、捕捉机会的能力„„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商业哲学——甚至不是能学得来的。

一项调查显示,在香港年轻人心目中,李嘉诚是超级偶像,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无法与其比肩。

偶像是用来崇拜的。

选择崇拜,是选择了学习李嘉诚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崇拜型学习者的特点是,对他的发家史、奋斗史了如指掌,将他的警句名言紧记在胸,对他的行为方式顶礼膜拜。崇拜型学习者明白,知道李嘉诚怎么做容易,真正学到李嘉诚怎么做,能理解李嘉诚为什么这样做,那是难上加难。

模仿——知易行难

不可复制的李嘉诚,是可以模仿的。

起码,在刚刚进入塑胶行业时,他自己就是一个模仿者。很明显,他是一个成功的模仿者,年轻和善于思考使得他敢于尝试新事物,发现并生产塑胶花很快就让他在行业中树立了领袖地位,并为他积累了相当的财富。

李嘉诚并不吝惜对外重复阐释自己的方**:发展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发展。听起来简单得近乎空洞的理论,让学习者无所适从。

但对于那些模仿者,在缺乏更清晰的价值观描述下,无论是他的多元化战略还是低买高卖的手段,都很容易被误解为机会主义的财技游戏。他的程度和模式已经是非一般企业非一般人所能达到的。他可以使用的平台不一样,模仿他的模式并不是有效的方法。

模仿型学习者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入手:

学习他对金钱的态度:自30岁起,李嘉诚就跳出了金钱的圈套,再也没有细数过自己的财富。他用钱的守则是:“当你赚到钱,等有机会时,就要用钱,赚钱才有意义。”

学习他内心的骄傲:李嘉诚坦承,“我表面谦虚,其实内心很骄傲,因为我把别人用来看电影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了。别人天天保持现状,而自己老想着一直爬上去。”

学习他对成功的定义:“要清楚,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要比竞争对手做好一点。有时候,好一点就行,像奥运赛跑一样,只要快1/10秒就会赢。”

学习他的时间观念:不论几点睡觉,他一定在清晨5点59分闹铃响后起床。他每天都把闹钟调快10分钟,一直将这一习惯保留了大半个世纪。

领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在简单的崇拜和模仿之后,领悟李嘉诚是学习李嘉诚的更高境界。

在李嘉诚的商业王国里,他几乎碰不到天花板,这是让所有人痴迷又费解的,李嘉诚对此轻描淡写的回答是:我每天90%以上的时间不是用来想今天的事情,而是想明年、五年、十年后的事情。

真的像他自己说的那么简单吗?领悟李嘉诚,还需要理解他的四个经商的理念。

一、要有明确的坐标

李嘉诚要达到什么目标,需要有什么步骤,他心理都一清二楚。

他在买欧洲3G的时候就曾说过,“我有一个非常清楚的阶段,我很清楚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需要走几步棋。”

他在1979年收购和黄的时候,首先思考的是如何在中国人流畅的哲学思维和西方管理科学两大范畴内,找出一些适合公司发展跟管理的坐标,然后再建立一套灵活的架构,确保今日的扩展不会变成明天的包袱。

二、要居安思危

李嘉诚说:做生意似划艇,我一定会想:有没有足够气力由A到B?又想:有气力划回来吗?我凡事必有充分的准备然后才去做。例如天文台说天气很好,但我常常问我自己,如5分钟后有台风,我会怎样,在香港做生意,亦要保持这种心理准备。

“没有一样事情会无止境地好,同样道理,没有一个行业会一直好下去。”经营塑胶生意时,李嘉诚已投资地产,主要投资到工业大厦。就在70年代香港工业式微前,他结束塑胶生意。

三、船要快更要顶住风浪

在李嘉诚办公室墙壁上,悬挂着两个字:“知止”。李嘉诚止学之精要:“知利之止,知欲之止,为知人生之成局!”

2000年,在已经拿到德国3G牌照的情况下,李嘉诚突然宣布放弃。他的理由是要保持公司业务稳健发展。

他强调:“我着重的是在进取中不忘稳健,他的原则是“在开拓业务方面,保持现金储备多于负债,要求收入与支出平衡,甚至要有盈利,我讲求的是于稳健与进取中取得平衡。船要行得快,但所面对的风浪一定要捱得住!”

四、做到知己知彼

李嘉诚非常善于把握和判断时机,他不是很轻易下决心的人,一定要“掌握全面的资讯,要做到知己知彼”,李嘉诚做出重大决策时最强调的是事前准备,最看重的是数字。

李嘉诚对数字达到了热爱的程度。不仅其手机上每天都会收到全球各个市场的业务发展数据,他还热爱广泛阅读年报。而他从20岁起就热衷于阅读其他公司的年报,除了寻找投资机会,也从中学习其他公司会计处理的方法的优点和漏弊,以及公司资源的分布。

崇拜、模仿、领悟,是阶段,也是过程,学习李嘉诚甚至不是一个目的,能在学习李嘉诚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确定自己的目标,也许是更有价值的收获。

第四篇:教师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读了《教师的三重境界》感受颇深!设想了教师的三重境界,读后不禁令人耳目一新,教师的三重境界读后感。我们每一位教师不得不对自己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做一反思。

第一层境界是:职业境界职业境界是一种功利境界,仅仅把教师作为维持日常生活的职业手段,是最低级的教师境界。职业境界中的教师缺乏自觉的精神,感受不到教育事业中的生命价值,缺少对儿童的关爱与提高自我教学品格的主动精神,维系他们从事教育事业的动力是获得生存的物质需要。

当然,职业境界的教师也会主动的去探究教学知识,提高教学技能,他们也可能主动的与学生交流感情,了解学生所需。然而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获得自己的物质名利需要,而不是对于教师生命的觉醒,如“范跑跑”是一名合格的职业者,然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这就是人们批判他的原因所在,读后感《教师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第二层境界是:道德境界。道德境界的教师超越了职业境界,以道德追求为觉解,主动以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做好教师,从而获得自我生命的价值体验。

道德境界的教师实现了教师生命价值的体验,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他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可爱与美丽,感受到教师境界的崇高,以道德追求为生活旨趣,主动探究教学知识,提高教学技能,从自我道德要求的内心出发去关爱学生、帮助学生。道德境界的教师是以责任心为主要动力,以对学生的责任为基本要求,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道德认识,那么教师会感到自责与内疚,从而追求更高的境界。

第三层境界是:生命境界。生命境界是对道德境界的超越,是教师的最高境界。道德境界是对道德规范的一种主体意识,其基本出发点是责任要求,是社会外在力与教师内在力的合宜,这是大多数教师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境界。

这是一种大爱,超越了狭隘的地域的、民族的、社会的、个体的爱,而将整个爱上升为人类的共同事业与利益。而教师自己的生命则融化在教育事业之中,作为人类精神的共在而永恒,这就是我们的“红烛”精神,在燃尽自己生命的同时,却点燃了更多的生命之光。中外历史上,不乏生命境界的教师,如孔子、苏格拉底、苏霍姆林斯基等等,他们以生命来诠释教育,而他们的生命亦融入到了人类整体精神之流中,我们今天仍然能够感受到这种精神的流动。

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更应该懂得“教育无小事”,“生活及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不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能教给学生比知识重要得多的,是思想,是气质,还有未来。读了《教师的三重境界》,我深深理解了,我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第五篇:人生三重境界

【人生三重境界】

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个人初识世界,内心纯洁,眼睛里看见什么就是什么。

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涉世渐深,发现这个世界一片混沌,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看山感慨,看水叹息。

3、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阅历人生而后开悟、生慧,便可“任他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明月。

教师的三重境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