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发掘教材功能 提高教学实效
编辑:落日斜阳 识别码:11-713738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25 07:37:5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发掘教材功能 提高教学实效

发掘教材功能 提高教学实效

广化小学教师:张爱民

信息: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 实验版》改为:《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 修订版》,更改的内容包括:

1、章节的顺序和合并。

2、修订内容不好的。

3、强化以往薄弱的内容:四则运算和解决问题。

4、删去统计与概率会中的中位数和众数,可能性这部分只涉及可能性大小的描述。

5、双基改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

“实效性”是教学研究的永恒课题,历来的教育都很重视有效性。孔子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都是提高教与学有效性的至理名言。之所以重提,是因为理论与实践层面上都出现了误区。如:关注了生活味,忽视了数学味;关注教学形式,忽视实际收获;渗透数学文化,热衷于介绍古人、外国人。因此,当今的课堂返朴归真势所必然。

一、读懂新教材

(一)读插图

我们一般称之为情境图,也有人称之为主题图,它承载着培养学生从复杂的情境中收集、整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重要任务;又密切联系着学生生活实际,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活思维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一幅情境图最多相当于二千字左右的文字描述。情境图包括这样几类:单元主题图、例题(习题)情境图、教学思路图、背景插图。

1、“提纲挈领”——单元主题图。

“单元主题图”是人教版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在第一学段出现较多。它一般出现每一个单元的首页,信息量较大,围绕这一单元的主题,呈现情境和信息,单元主题图一般是和例1安排同1个课时。

(1)注重渗透,不宜深究。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单元主题图展现 1 了学生十分熟悉而有趣的“卖气球”、“卖风车”、“猜字谜”、“套圈游戏”四个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为学习“十几减9”的口算提供丰富的资源。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从现实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从数学问题中提出计算问题(20以内的退位减法),从而引出后面的教学内容。

(2)去繁就简,提炼信息。

如上面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单元主题图教学中,“卖气球”、“卖风车”、“猜字谜”、“套圈游戏”四个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量多人杂,学生很难找到减法的数学问题。不妨作如下处理。

首先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整体观察动态化的游园会,说一说自已喜欢的游乐项目,每一个活动中小朋友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暂时遮住“卖风车”、“猜字谜”、“套圈游戏”,只出现“卖气球”,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然后依次呈现“卖风车”、“猜字谜”、“套圈游戏”,让学生提出减法问题。

2、“珠联璧合”——例(习)题情境图

与单元主题图相比,例题(习题)情境图只是其众多情境中的一个,因而指向性更单一更明确。在人教版教材中例题(习题)情境图出现最多,它们一般与例题和习题相伴出现,用对话框的形式结合一定的情境出示,在培养学生信息整合能力和问题解决意识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整体地观察,合理地分类,正确地选择,让学生在进行观察的同时学会用数学的视角,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充分尊重,有效利用。

时下,教师们大多认同“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对待教材的基本态度。“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意指教学时既要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又不局限于教材提供的素材,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

(2)化静为动,促进建构。

主题图的素材表现在课本上都是静止的,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情况用多媒体或用游戏表演等形式将主题图提供的内容动态化,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处不在。

(3)灵活改编,把握内涵。

如人教版一年级《20以内退位减法》例2中“小猫观金鱼”的情境图,对话框显示:13条金鱼,花的有8条,黑的有()条;13条金鱼,黑的有5 2 条,花的有()条。“想加算减”的暗示太明显,因为两种不同颜色的金鱼数量本来就是已知,无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有一位老师将“小猫观金鱼”改为“小朋友捉迷藏”:

有13位小朋友在树丛里玩捉迷藏的游戏,8位小朋友在寻找,()位小朋友躲起来了?有13位小朋友在树丛里玩捉迷藏的游戏,5位小朋友在寻找,()位小朋友躲起来了?

捉迷藏的游戏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问题的呈现比较自然,避免了想加算减的暗示,而且游戏人数的变化和游戏双方的转换,出现十几减八、十几减七、十几减五等多种退位减法的形式。因此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起点和生活实际,在认真解读教材,正确把握内涵的基础上,灵活改编情境图,在教材文本与儿童现实的巧妙结合中,找准教学行进的切入口,使情境图真正体现出应有的教学价值

(二)读例题

例题是数学所有问题中的精华,也是最基本的数学模型。它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和较强的辐射性。教材中的例题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桥梁,学习方法的探究,解题方法的示范,能起到贯通知识,归纳方法,熟练技能,培养能力和发展思维等作用。较好发挥例题的效能,提高例题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数学教师面临和应研究的问题。在教学例题时,教师要着力和善于挖掘例题的“七大”基本教育功能:基本知识的传承功能、基本技能的内化功能、基本经验的积累功能、基本方法的示范功能、基本思想的渗透功能、基本思维的启迪功能、基本素养的教育功能

(三)练习设计

习题训练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主要载体,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工具,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较高的习题质量作基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数学练习设计的要求

(1)针对该课时的重点、难点、关键和易错、易混、易忘的知识点,设计合理的练习。如:下面问题哪些与求体积或表面积有关? ①水池里有多少吨水?②制作一个盒子至少要用多少硬纸板?③石头放入有水玻璃杯中,水面上升多少? 3 ④游泳池贴瓷砖要多少块瓷砖?⑤油漆大厅里长方体柱子要多少油漆?⑥学校要砌一面墙,要多少块砖?就是典型的针对面积和体积易混设计的练习。(2)深化认识;灵活应用。比如:在梯形面积公式S=(a+b)h÷2中,当a=b时, S= , 当b=0时, S=。

(3)题型多样。如计算、填空、选择、判断、应用、画图„„。练习的方式多样:书面练习与操作练习、口头练习相结合;个体练习与团队练习,短练习与长练习相结合;收敛性练习与开放性练习相结合。另外比较特别的一种练习是游戏互动题(可以是生生互动,也可以是亲子互动)如:成年女子标准体重=身高-100(单位:千克,厘米)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成年女子标准体重的公式;②算出你妈妈的标准体重应该是多少;③你妈妈需要减肥吗?又如:用扑克和你爸爸比赛算24,记录结果和你赢的算式。

(4)练习题要严谨、合理、清晰。如新老教材典型的不同说法:把一个数(大于0)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就().A 缩小到它的1/10 B 扩大到它的10倍 C 大小不变

2、做好数学练习设计的准备。首先应该了解学生理解得如何,掌握了多少,存在哪些问题等等;另外从网上、书上、杂志上、历届试卷上收集资料;最后就是平时多积累,不断更新。

3、改进数学练习设计的方式,主要是筛选和改编。如填空:①用简便方法计算 38×99+38=38×(99+1),它的含义是99个38加()个38等于()个38.②体育课,小方听口令“向后转”,他应旋转()度.③今年爸爸x岁,小明(x-28)岁, a年后爸爸比小明大()岁,a年后爸爸和小明共()岁.4、介绍几种读题、审题的专项训练方法。①批划:划出关键句或重要的、易忽略的字词。②复述:用自己的话叙述题意、条件、问题。③选择条件。④提出问题。

(四)读辅料

“辅助材料”是指新课程人教版数学教科书中的“生活中的数”“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游戏”“你知道吗?”和“阅读资料”等形,其内容包括数学史料、数学常识、数学知识背景、数学游戏、数学故事、数学欣赏和数学实践等等,是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出现的不同的版块。

二、用好新教材

(一)理解教材

1、理清教学目标。

2、理准重点难点。

3、理明思想方法。

(二)超越教材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超越教材,首先要超越自我。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圆”时,按照寻宝中创造“圆”、追问中初识“圆”、画圆中感受“圆”、篮球场上解释“圆”、再次寻宝突破“圆”、课后延伸研究“圆”的教学流程,浑然大气铸就了一个非同凡响的“圆”。这就是走出狭隘、走出程式、走出传统思维巢臼,实现“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的自我超越。

教材只是师生对话的“话题”,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落实新课程理念必须让我们从教材中走出来,从一个新的角度和高度来看待和处理教材,创造性地重组教材和开发素材。唯有超越教材,数学教学才能收获更多精彩。

总之,教材,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籍,不仅承载着知识和人文,而且承载着文化魅力和生命活力。每当我们手捧教材的时候,理应感受到文化的厚重、人性的灵动,以及沉甸甸的责任和非同凡响的使命。

第二篇:“吃透教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吃透教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蕉城区实验小学 黄垂武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我们老师要细心研读教材,“吃透教材”这样才能做到精心设计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如何才能研读文本吃透教材呢?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读情境图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与现实密切联系。”为此新教材按照“创设情境――构建模型――理解与运用”的方式进行编排。课文往往都是创设一个学生所熟悉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逐步构建出新知的模型,或者解释一种数学现象。因此教材为构建知识模型所创设的情境图都是经过精心设计,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教师在解读情境图时,应该既考虑到学生的现实基础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将会怎样观察,获取哪些信息,并且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同时,教师还应该考虑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观察,获取有价值地信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情境图的处理往往存在着现种倾向。

1、简单化。教材的设计者所设计的情境图都涵盖着很多的数学信息,一些老师课堂教学时,把课文的情境图进行过于简单地处理,使学生在观察时没有方向,没能正确地引导学生从观察中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如苏教版第九册《找规律》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国庆节到了,学校门口进行了布置。(师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这幅图上都有些什么啊? 生:盆花、彩灯、彩旗……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老师巡视,学生感到满头雾水,无从下手,很难引入本节课的探究内容。

这个案例,教师对情境图处理过于简单化,预设不充分,引导不到位。其实,情境图安排的内容虽然不多,但教师应认真解读教材,掌握情境图画面的情境:一排盆花、一排彩灯、一排彩旗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的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如:盆花是按照红花、蓝花的顺序依次出现的;彩灯是按照红、黄、蓝的顺序出现的;而彩旗则是按照两面红旗、两面黄旗的顺序出现的。通过这样的信息引导,可以顺水推舟地提出数学问题,进行本课所学内容的探究。

2、复杂化。教材中一些情境图所包含的数学信息十分明显,无需做过于复杂的处理,老师只需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即可。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9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段。

师出示课件《端午划龙舟》,画面上锣鼓喧天,江上9条龙舟各坐着9个人,配上喜庆的音乐,让人觉得场面热闹非凡。

师:同学们,请认真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小手林立。学生把画面的景物一一地描述过去,并且把喜庆的音乐都描述了一番。十分钟过去了,老师还在追问:你发现了什么?

这个案例,教师出示情境图后,引导不明确,学生在受到画面和音乐的影响下,不着边际地说了一系列的“发现”,却很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情境图的意图十分明显:让学生明确感知有9条龙舟,每条有9个人,跟9都有关系,紧扣9,自然而然地进行“9的乘法口诀”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图上有几条龙舟,每条龙舟有几个人?然后再根据新课的要求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情境图教学要突出数学特点,简洁明了地切入数学主题――数学问题,即根据具体的情境抽象出数学的问题。情境图的引导是一门艺术,要把学生的思路引入数学主题,引发数学思考。对于情境图一旦缺乏明确的指向性,数学的情境图往往成了“语文课堂”的看图说话了。只有正确理解情境图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引导准确到位,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读教学例题。

例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个范例。它引导我们思考教材“教什么”,教材“为什么”。教师要反复阅读例题,挖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了解例题所隐含的新知,以及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思考如何进行新课引导。一些例题还有旁注,这些都要求教师细心研读,理解编者意图,做到准确到位。

1、例题充分展示着新知形成的历程。

数学教材中通常用一个特殊的例子来进行知识训练,素材单一,尤其是概念和规律性知识的教学,教材内容更显单薄。读例题时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补充,引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共性,自主总结。

如苏教版第十二册《圆锥的认识》教学片断。师:同学们,数一数图上一共有几个圆锥形的物体。学生看图后,脱口而出。

师:我们一起来数数。师生一起数图中的圆锥形物体。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锥的认识》。

这个案例缺乏一个充实的过程,其实例题在编排上的内容看上去只是出示了生活中一些圆锥形的物体,但教师应该深挖例题的内涵。可以做这样的引导:看看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状的。让学生经历“生活情境――抽象模型――回归生活”的学习过程,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圆锥的特征和体积的计算,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例题关注数学思考,突出数学思想方法。

例题往往是编者数学思维过程的具体体现,是编者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研读教材,设计教学是分析教材编者的数学思维过程,是分析学生的数学思维特征和制定思维发展的程序,这很重要。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首先学生的思维处在一个模糊的阶段,接着通过引导使学生的思维由模糊走向清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感性走向理性,走向更深入。

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根据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来制造冲突,接着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最后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为什么判断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需要通过各个位上的数字的和来判断?”

这个案例,学生的思维经历了“模糊――清晰――理性”的过程,使教学更加的充实。

三、读课后习题

习题是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巩固运用的重要载体。在实践中发现,我们老师不仅要重视例题,而且还要注意研读教材的课后习题。

1、合理点拔,引发思考。教材中有的练习对于学生来说相当地陌生,有一定的障碍,教师在读习题时,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学生的障碍是什么,清楚地知道学生的已有经验是什么,从而在课堂上进行适当地引导。例如:在第十二册《比例》的知识中有道习题是关于竿高与影长的练习,学生可能还不知道竿高与影长关系,从而无法正确解答,这时教师就要进行适当地引导。

2、拓展延伸,丰富内涵。教材中的一些习题编拟时比较不完善,教师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习题使习题内涵丰富起来。例如:苏教版第十二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课文中的的习题大都是针对图形转化,只有少部分的数形转化,我在教学时选择了一道这样的拓展题:甲、乙两人同时从距离5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3千米,乙每小时走2千米,甲带着一只小狗,狗每小时跑5千米。这只狗同时和甲一起出发,当它碰到乙后,便回头跑向甲;碰到甲后又掉头跑向乙„„如此下去,直到两人相遇。小狗一共跑了多少千米?这是关于数学家苏步青的故事,在故事中引入这道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个个都跃跃欲试,并且在解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转化的思想是渗透于各种知识之间的。

3、合理整合,优化使用。教材的习题通常是独立呈现,它们又存在着一些联系。教师在读习题时在考虑到它的系统性的同时,可以通过适当地改造取舍,合理使用,使得学生的训练更加有效。

此外,教师还应该细心地研读数学教材中的导语、叙述语、总结语,并且教学用书也是教师必须研读的教材之一。总之,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合理地使用教学资源,细心研读教学资源,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努力用好教材,用活教材,精心预设教学,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的。

第三篇:促进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实效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促进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实效

促进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实效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不断贯彻下,应该进一步促进初中音乐教学的改革,全面优化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大幅度提高教学实效。为此,音乐教师应成为科学的课程决策者,要积极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进行开放式教学评价,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改革 Abstract: under the new course standard of implement, should further promote the reform of junior high school music teaching, comprehensive teaching concept,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ean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significantly.Therefore, music teachers should become a scientific curriculum policy makers, should actively change the way of teaching, open teaching evaluation,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music,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bility,.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Music;Teaching;The reform.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在新课程标准的不断贯彻下,初中音乐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还远远达不到比较理想的程度。因此,应该进一步促进初中音乐教学的改革,全面优化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大幅度提高教学实效,切是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为此,音乐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做科学的课程决策者

传统音乐课程致使教师成了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这样较多的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和教师个人知识的展示。现在的新课程中本来就有的那些不确性,比如:允许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元价值取向的表现;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较大的创造的空间,得分点大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大减少和淡化,得分点不在起支配作用,教师要费很多时间查找资料,补充教材内容;不使用统一规格或评价标准,提倡个别化教育;可以增加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可以增加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可支配因素等。这样以来,教师就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主体而存在,教学具有了多样性,生成性,它要求教师成为课程和教材的决策者,从而为教师根据条件和需要创造新内容,创造新形式,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生命价值留下了广阔空间。

二、要积极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

1、从课内到课外。在音乐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收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等。比如:在初一第二单元的《走进大自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网络等手段收集相关资料、在大自然中找音乐中表现内容、也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音乐语汇表现自己生活中的音乐。

2、从本学科到跨学科。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如在各门课程中: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等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环境便都成为,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沟通等。

三、要进行开放性教学评价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采用让学生唱一首课本上的歌曲来给学生进行评价,有的教师甚至凭主观臆断和对学生大体的印象给学生打分。这样做会让学生认为音乐课就是唱几首歌,不必学其它知识,学习音乐的兴趣会越来越低,甚至引起学生反感,教师也不能得到正确的教学效果及信息反馈,对提高教学质量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了克服这种弊端,我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采用了平时积累法:即把学生平时在课堂中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态度作为重要成绩给予记载,期末再加上特长展示评价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表演以综合评价,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高,平时的音乐课也能保证他们的学习兴趣,效果比较显著。

四、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教师要不局限于课本,把课堂设计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如“小小音乐会”活动可以使学生尽情发挥歌唱水平及表演能力,融歌曲、器乐、舞蹈于一体,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我最喜爱的一首歌的小讨论”学生可以说出自己喜欢的歌曲、为什么喜欢,好在哪里等,在讨论中提高了音乐的欣赏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等;还有象“实话实说”的欣赏活动,学生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看法,对音乐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发表、评价、感受的机会,形式新颖,学生放松,参与积极;“设计MTV”活动,学生们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设计自己的MTV,有的还能利用节假日,把电影剪辑、图片、画面结合起来,兴趣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样,老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加入到学生的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等活动中,引导他们去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在活动中,学生是主体,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大胆地去动,去唱,去跳,真正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真正做到以人的发展为本。

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个性、自信心,把音乐放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自信地在他人面前表演,这似乎和音乐没有联系,但它体现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培养21世纪人才所应具备的一种品质。例如:在七年级音乐课《阳关三叠》情景剧教学中,设置为一人扮演诗人、一人扮演诗人的朋友、一人吹萧、一人扮演酒保、一人或几人伴舞,模仿诗人和朋友在阳关话别的情景,在教室前面表演。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还可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中,因为中小学音乐教育不是专业教育,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以音乐为工具和手段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

总之,音乐教师要从多方面入手,进一步促进音乐教学的改革,切实落实新课程标准,继续深化素质教育,以培养出合格的学生。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参考文献:

[1]吴斌,金亚文.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基本精神和主要特点[J].中国音乐教育,2002(1): 11-13.[2]吴跃跃.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培养[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4页?

------------最新【精品】范文

第四篇:拓宽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拓宽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实效

——高中劳动技术课教学探讨

浙江省东阳中学 张华伟

【内容提要】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基本途径。但从高中教育总体情况看,中学劳动技术教育成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个最为薄弱的环节。本文主要阐述在劳动技术教学中如何联系学校实际,拓宽教学内容,以提高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校本课程 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 兴趣小组

我国要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学校教育只有全面推进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才能迎接世界的挑战,才能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学校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正是适应上述形势,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新的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需要;是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代新人的基本途径和重要内容。

作为省一级重点中学,我校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开齐开足劳技课,在实施劳动技术教育过程中,把基础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引入学校的课程中,并通过劳技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从教学总体实践看,中学劳动技术教育仍然是高中阶段教育过程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亟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教学内容,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体现出《劳动技术教育指导纲要》的主要精神,以提高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效。

一、拓宽劳技课堂,扩展学科教育外延。

开发校本课程,拓宽劳动技术教育课堂内容。现阶段普通高中以选用省教育厅教研室2000年组织编写并经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审安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浙江省 全日制普通高中劳动技术课教材(试用)为主,其中高一年级学习《识图与制图》,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作图方法和技巧。高二年级主要学习《电子技术》,要求学生了解常用工具、电子器件、简单焊接技术、应用电路的制作、无线电技术等。高三年级学习《电机与家用电器》或《摄影与摄像》,要求学生了解电工操作基础、电动机、电动器具、制冷器具、电热器具等。但许多学校只在高一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看,一味在课堂内讲授让大多数学生都感到枯燥的《识图与制图》知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经过一段时间准备后,我校劳技教研组根据实际辅之以富有特色的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取得很好的效果。其中〈建筑文化〉这一校本教材颇受欢迎,世界建筑发展简史、著名建筑赏析、高层建筑发展趋势、高层之忧、东阳古建筑特色等课程,拓宽了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开展研究性学习,为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创造空间。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科学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我校劳动技术教研组设计了一系列研究性课题,以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等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我市旅游业与交通状况之间的联系、东门菜场塑料袋(竹篮子)使用情况的调查、农村摩托车与环境污染、河道水污染与综合治理的设想、东阳与义乌两市经济互补性研究、电脑制图与手绘制图的得失等等。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让劳动技术课从被动学习到主动研究,极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重视技能训练、促进全面发展。

把实施劳技教育与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创造发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充实劳技教育的内容,训练学生的技能,扩展劳技教育的内涵,使劳技教育更加生动活泼,而且能使学生既动手又支脑,克服劳技课过多地强调学习技能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劳技课的兴趣。其次,把创造发明活动引入到劳技教育中,可以解决开展创造发明活动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劳技课在课时、场地、师资和经费上为创造发明活动进入课堂提供了保证。同时可以在劳技课的教学和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向学生传播创造发明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鼓励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动手动脑,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一些地区和学校的实践表明,创造发明活动和劳技教育既有特殊性,2 又有互补性,两者完全可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劳动技术课重在学生动手能力、操作技能的训练,根据兄弟学校经验,劳动技术教学应强化以“三小”作品创作、劳技(科技)小论文撰写为抓手,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结合我校每年五月份的科技文化艺术节以及东阳市中小学校文化艺术节活动,学校劳技教研组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大胆思维、设计模型、创造作品,以提高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积极营造良好的“三小”作品创作氛围。每年还开展科技小论文评比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为保证学生创作作品的需要,学校近几年不断完善劳技实验室,建立了标准劳技操作教室,添置了制图工具、摄影摄像工具、电器设备,用于学生课堂制图、电子焊接技术训练、家用电器维修、摄影摄像等实际操作。同时为丰富学生的创作素材,劳技教师经常上网搜寻资料,给学生提供信息。这样“三小”作品创作、劳技(科技)小论文撰写得以顺利开展、质量得以保证。

开展课外科技兴趣小组活动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科技兴趣活动,劳动技术教育不是独立的一门学科,在高中学段,与物理、数学、信息技术等都有联系,在“重在探索、乐于研究”的活动宗旨指导下,学生不断的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利用教育资源、优化学科教育。

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为劳动技术有特殊兴趣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自己天赋、才能和创造力的场所。

利用周末、假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我市“东磁集团”、“康裕集团”等一大批现代高新科技实验园区。让学生了解磁性材料及我市医药化工等各行业的发展史和大型优秀企业的创业史;让学生亲临现场感受企业现代化的生产操作流程;让学生思考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产品不断创新的竞争,国力的竞争就是科技不断创新的竞争。如何解放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是操作工具创新,科技创新。通过社会实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作为建筑之乡,我市有着多家国家大型建筑集团,联系高一阶段〈识图与制图〉学科教学内容中,要求学生必须牢牢树立起标准化的概念,严格遵守、认真执行国家标准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认真灌输这一思想的同时,让学生走进这些企业,参观标化管理工程,开展“体验建筑工人生活”活动,在体验过程中感受标准化管理的严格要求,树立 学习劳动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课堂内,充分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把实施劳技教育与各项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劳技教育体系。这对于改变学校劳技教育内容过于单

一、要求过于统一的状况,有积极的意义。

第五篇: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实效

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实效

教学如同三套马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即备课,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成功的教学在于教师出色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优化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是改善教师教学行为的积极策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学设计能力是众多技能的组合,如何通过改进教学设计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首先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从激发认知兴趣、提高阅读分析技能、加强情感互动等方面去思考,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与实效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做到教学形式与学习内容的统一.有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在设计教案时有个总体的思考方向.二、整体把握教学框架

由于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出乎意料的情况时有发生,或者每个环节的进度并不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这便对教师提出了要求,不仅要认真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思想、方法,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能够整体把握教学框架,对课堂的教学进程有个清楚的定位,而且要考虑所授班级学生基本情况、学习基础情况,从而为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随时进行调整.三、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学习情境是否有效,并不是为有情境而创设情境,是指情境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即:情境安排科学、合理,有其实在的意义.有效的教学情境应当使学生身心愉悦且为之入迷,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充满乐趣.构建生动的问题情境,可以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要让学生与课本人物、课本知识产生共鸣,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因此,构建有现实性、趣味性、科学性、时代性的情境,才是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发掘教材功能 提高教学实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