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杨善洲观后感
编辑:轻吟低唱 识别码:12-676727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05 14:31:10 来源:网络

第一篇:杨善洲观后感

天大旱,人“不”干

----《杨善洲》电影观后感 今天观看了党员和积极分子教育电影—《杨善洲》,他是保山地区的一个地委书记,他从农民干起,一直干到地委书记,全程都是为了乡亲们着想,绝对自己存在半分私心,主要讲述了一个平凡的村干部为人民群众全心全意服务,退休也不忘为乡亲们做事,直到身死,尤其是其中的几个细节镜头尤其深有感触,看完之后我对杨善洲肃然起敬。

“不给群众办实事,就是白吃公粮了”,这是杨善洲书记和一个挑水农民的对话精髓部分。是啊,作为人民群众的公仆,确实不能只吃公粮而不办实事,这充分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以下的几个细节可以看出这种体现:人啊,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这山下弯弯腰,山上绿一片,确实,有时群众的利益要得到保证或许就要求一些干部能舍弃一些自己的东西,这样才能为人民群众干实事。第二个镜头就是,杨书记因为小学生不能继续上学而专门召开一次代课老师的转正会议,从而解决了学生无老师的问题。其次是干旱问题,为了解决干旱问题,杨书记果断地停建地委办公楼的建设,将款项用来钻井,从而帮助群众解决燃眉的旱情。最后也是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杨书记退休后依然没有忘记为群众服务,为家乡造福,他用他那疲惫的身体但不疲劳的精神去带领大家去营造一个大亮山林场,为家乡带来了财富,为后面干旱来临时水的需要得到了保证。

“形式主义,我不喜欢这个”,这是杨书记退休时出现的一个

场景,当时,杨书记以为众人要搞一个形式主义的欢送仪式就马上坚决拒绝了,后来才知道是个宣誓大会,于是他乐意并且充满激情地担当了入党宣誓的领誓人。众多党员干部可以学习杨书记的有很多很多,尤其是这点—绝对不搞形式主义,纵观现代党组织上上下下,形式主义已经渗透整个组织阶层,不管上级党总支,还是下级党支部,多多少少都存在形式主义。作为党组织的新生力量,我们大学生党员要坚定不移地拥护共产党的信念—杜绝形式主义。干点有实际意义的事情。

“绝对不给亲人开后门”这是我对杨书记在处理个人利益和群众利益之间关系时的评价,不管他的二女儿如何求他,不管他的亲人如何求他,他绝对是公事公办,绝不会因为和自己有关系就照顾。这正是我们党员所缺乏的高尚品德,也是廉政建设的头等重要因素。

从滇西粮仓到大亮山林场,杨善洲书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一个又一个造福老百姓以及家乡的项目。究其原因,就是他心里坚定着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坚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大义,在我眼中,杨书记就是一面旗帜,一个精神领袖,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坚定信念并付诸实践的的精神。作为党员,我们更要学习他的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

最后我想说的就说,只要杨书记的精神用在,不管天大旱到哪种程度,人都不会大干,因为他的精神就是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泉。

第二篇:杨善洲观后感

最近我们党支部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杨善洲》,剧中的情景一直萦绕在脑海,不时浮现。在看电影时,我有好几次泪湿眼眶。电影带给我的感动充盈在胸间,不是电影本身拍得有多么好,而是剧中人物带来的冲击让人震撼。

杨善洲,男,汉族,1927年1月生,云南保山施甸人。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原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退休,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

胡锦涛总书记作出指示:杨善洲同志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是离退休老同志的优秀代表。他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向他学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杨善洲在当地委书记的时候,常拄着棍子,提着一个小黑包,行走在田间。当时正在推广一种“双龙出海”的水稻插秧法。他来到一个村里,见大家对这种插秧法并不接受,自己脱掉鞋子下到田里作起示范,秧苗插得又直又好。还有一次,保山遭遇大旱,百姓面临作物绝收的困境,杨善洲带领干部挖水井。但很快困难随之而来:经费不够!他果断召集现场的地委委员开临时会议,举手表决将修建办公楼的经费挪作打井费,工程得以继续进行。

一个人身在高位时,面临众多的诱惑,要作出众多艰难的选择。杨善洲的选择总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没有片刻犹豫,没有任何私心杂念。他从不喊什么慷慨激昂的口号,却留下一个令人敬仰的榜样让我们追随。

退休后,他志在千里,植树造林,把“我要回家乡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这句话讲的铿锵有力,开始了为党为人民服务的又一新征程。他回到家乡,开始发动群众,自此开始了他长达十七年的漫漫种树征途。

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要牢记的宗旨就是全心权益为人民服务。杨善洲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用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共产党员和人民公仆的深刻含义。为了百姓的事,杨善洲不遗余力;为自家孩子的调动,他“束手无策”。电影中有这样一则细节,上山种树时,他发现山上小学的代课老师多年没有转正,纷纷离职,孩子们无学可上。这时他动用自己的影响力,喊来教育、人事、劳动各部门的头头脑脑上山,托他们解决老师们的编制问题,为山里的教育留住了人才。他的二女儿,为了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通过层层考试,只差一个章就可以办理调动手续,但是他的脑海中未曾想过动用关系办私事。

电影的结尾以西南大旱一幕告终,保山因植被良好,当地居民不愁水喝,外地来此取水的车辆排成了长队,此时的杨善洲已躺在病榻上,起不了身了。但是人民没有忘记他,来医院看望的人站满的一坪,一位老人从山上挑来干净的水,递到他跟前,大声说:“你没有白吃国家公粮!”杨善洲走了,他留下了一心为公、百折不挠的工作作风,他虽瘦弱的身躯却留给我们一个高大的背影,他用自己伟大的一生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第三篇:《杨善洲》观后感

一副扁担,两袖清风

——电影《杨善洲》观后感

一副扁担,两袖清风;三山尽绿,四方传颂。杨善洲,一个朴素的农民,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其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故事就像一道清泉,给这个浮躁的社会带来一缕清新,让观众的心灵得到片刻安宁。当那个扛着扁担的佝偻身躯模糊着远去的时候,映在落日中的背影却愈发鲜明,如水、如林、如山,令余晖失色,让良心震撼。

如水

“水”是贯穿本片的线索之一。因为缺水,大亮山的群众将水当成红白喜事最好的礼品;因为缺水,保山地区粮食歉收,引以为傲的“滇西粮仓”美誉险些不保;因为缺水,靠天吃饭的农业县彼此争执,大规模械斗一触即发。水,成了困扰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一大难题。

在围绕水的斗争中,杨善洲充分展现出如水一样灵动的工作能力。巧妙化解乡民的取水纷争、组织大规模抗旱工程、深谋远虑的着眼于造林事业,无一不体现了多年工作磨练所造就的智慧与沉着。尤其是与带头争水的两位县委书记的一番谈话,令人拍案叫绝。彼时彼景,持续的大旱已笼罩整个保山地区许久,土地干裂的寸草不生,一点一滴的水都弥足珍贵。尽管相邻的两个县已签订了用水协议,但在这样的情况下,谁还能心平气和的遵守约定、拱手让出哪怕一滴水?于是,两县的书记领着群众,围在水渠的阀门前争执不下,剑拔弩张。遇此难题,一般的领导艺术早已派不上用场,任何空洞的道德文章或威权式的上级指示都无法安抚群众激动的情绪。可杨善洲却只用简短的一句话就化解了这看似复杂的危机——说白了,就是换位思考。刹那间,原本喧嚣的人群安静了。确实,当人们只关注自身利益的时候,很容易陷入一叶蔽目的境地,贪婪的试图占有一切;如果人们能够理解他人同样存在诉求,且这种诉求的价值丝毫不逊于自身的利益,理性就会重回上风。谈笑风生之间,杨善洲灵巧的抓住了争议的核心,问题自然不攻而破。

如林

奔腾的水代表着灵动,静谧的林则缺少那股生气,刻板的甚至有些“迂腐”。工作中的杨善洲灵如水,生活中的杨善洲几乎“迂”如林。同样一件事,当涉及工作和生活两个方面时,这种“灵”与“迂”的冲突就会分外体现出来。天下父母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甚至甘愿为此牺牲自己。当杨善洲的女 1

儿苦苦哀求父亲帮助调动工作、以便能和丈夫孩子团聚时,恐怕没人会料到即使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也被杨善洲拒绝了若干次。在旁人看来,同样的工作岗位,安排在哪里不是一样呢?这并不关乎物质利益,纯粹是出于亲情的需求罢了,何况这对于一位大权在握的地委书记来说实在是再普通不过的举手之劳。可“迂腐”的杨善洲一次次铁石心肠的将女儿拒之千里之外,眼睁睁看着她和丈夫熬过了近十年的两地分居生活。

难道杨善洲丝毫不知自己手中的权力和影响力吗?难道他从来不懂得动用这种力量来达成某些目的吗?不是的。当他看到山下的孩子们因为失去老师而终日游荡山野的时候,已经退休的老书记将以前的下属们请来汇聚一堂,通过私人关系解决了当地民办教师的转正问题,使千千万万的孩子得以重回课堂。这件事,既体现了老杨灵活巧妙的办事风格,又从另一侧面更加衬托了他的“迂腐”——既然举手投足之间就可以帮助那么多人转正,为何对自己女儿调动工作这么一件小事苛刻的不近人情?甚至在女儿得知此事后专程前来哭诉的情况下,杨善洲依然痛心却坚定的加以拒绝。“公是公,私是私,这个忙没法帮”,寥寥数语浇灭了女儿的希望,也道出了杨善洲如此之“迂”的原因。恪守原则,是工作和生活的界限。

如山

大亮山曾经是保山地区的生态核心,是“滇西粮仓”的天然水库。保山之所以会面临那样严峻的缺水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大亮山林木环境的破坏。光秃秃的大亮山无疑是压在杨善洲心头的重担,走了无数遍、数了无数次,那一座座裸露的山头就像保山大地的伤痕,造成了当地群众的诸多苦难。这付担子杨善洲挑了数十年也放不下,在拒绝了去昆明老干院疗养的退休安排后,他毅然扛着扁担登上大亮山,将自己的余生奉献给大亮山林木环境的重建工作。这一上山,就是二十年。孤灯夜雨,山风凄厉,不知这位瘦弱的老人如何撑过了这漫长的年月,只见那荒凉的山坡一天天变的绿意盎然。终于,光秃秃的大亮山摇身成为了绵延数万亩的林场,再次成为保山地区的生态核心,在百年不遇的西南大旱中庇护着周边数个县市的人民,使得保山成为唯一没有受灾的地区。

坚定如山,是对杨善洲的真实写照。他朴实的一生,坚定的献身于革命事业,坚定的遵守共产党员的操守,坚定的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影片由大亮山的“荒”开始,至大亮山的“绿”结束,从始至终,同时以工作和生活为主线,通过抗旱、培育水稻、造林等方面,全方位展现了杨善洲坚定不移的无私奉献精 2

神,让我们看到了这位农民书记的可敬可爱之处。无论是背着箩筐下山捡果核的勤俭节约,还是将林场捐献给国家时的功成身退,抑或是身后家无余财的两袖清风,无不是其奉献精神的掠影。那一桩桩或平凡或伟大的事迹都是一个高尚灵魂的闪光,凝聚在一起,浮现出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的伟岸形象。斯人虽去,其高风亮节足以净化我们的心灵,提醒我们思索生命的意义。

谨以此文,纪念可敬的杨善洲同志。愿他的灵魂在天堂安息,他的精神在尘世流传。

第四篇:杨善洲 观后感

电影《杨善洲》观后感

张 磊

当头戴斗笠、斜背挎包、手拄木棍的农民模样的人出现在寸草不生的大亮山上时,谁都不会想到这样的人是一个地委书记?当他奔波在各个村庄、田间、山地上时,谁能从中认出他是地委书记?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就是农民书记——杨善洲。每每听到有人提起这位老人,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敬意不由然地从心底慢慢升腾,一份发自内心的感动在脑海里无限扩展。什么叫几十年如一日,什么叫默默奉献不求索取,什么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在这位老人身上找到了答案。

传递在每一个人手中的那一碗水,成为影片在我心中的定格。是那碗水,让我记住了杨善洲,保山县的地委书记,百姓心中的好书记,人民心中的好干部。

看完影片,心中有太多太多的感动。感动于他的无私,更感动于他的自私。忘不了他与老百姓一起抗旱的情景,忘不了大雨刮翻帐篷的情景,忘不了庄稼丰收的喜悦,忘不了给女儿买结婚礼物的情景,忘不了女儿求他帮她调动工作被遭拒绝的心酸,忘不了与大山相依二十年的情景,忘不了当他生病住院时,无数的群众向他挥手致意的画面……这样一位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好书记,这样一位时刻想着老百姓的好书记,这样一位心中有大家无小家的好书记,能不让人动容吗?

现场的每一个人都被感动了。每一个感人情景,都会让我们泪流

不止。退休时,杨书记带走的是一张地图,一棵小树苗和自己的一个小书包。但在为他准备的欢送会上,他带走的却是无数人持久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中有敬佩,更有不舍。看到如此清贫的县委书记,在此时却如此的富有,我早已泪眼朦胧。作为一名老师,每天与三尺讲台为伴,可谓清贫,如何在清贫的日子中,带给孩子们丰富的知识,如何让自己在年老时也能有像杨书记那样的富有,是我们每个人需要深深思索的。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宗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是我们每位教师应遵循的育人原则。杨书记任职几十年,为百姓想了几十年,为国家想了上百年。一座大亮山,为多少地区解决了旱情,救了多少百姓啊。看看昔日光秃秃的山头,看看今天的郁郁葱葱,有谁不在心底感谢杨书记呢?我们既教了孩子,就要为孩子想几十年,为国家想几百年,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创新精神,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为人父母,谁都想让儿女生活得幸福,可是杨书记的女儿呢,她幸福吗?女儿结婚了,父亲没参加;女儿两地分居,想让父亲打个电话走个后门把自己调回来一家团聚,执拗的父亲却不愿用手中的权利帮女儿这个忙,女儿哭着走了,哭得伤心,哭得心酸,哭得绝望。为什么他却主动为跟他一起上山植树的张博走后门调入林业局,而不愿意为自己的女儿找关系呢?面对这样一个自私的父亲,面对这样一个无私的书记,我们能说他到底是错还是对呢?总为别人着想,却从不考虑自己的儿女,就连省里奖给他的二十万元钱,在他捐了又捐之后,剩下四万元给了含辛茹苦为自己照顾老母亲,照顾一家人的妻子,没

有给儿女留下一分钱。

可杨书记是幸福的。他的女儿最终理解了他,一方百姓享受着他植树造林带来的福音。人们爱戴他,在人们心中,他是位英雄。可有谁想过他在望着女儿绝望的背影后内心的苦楚?有谁想过他为了降低植树成本,六七十岁还在街头弯腰捡松子的情景呢?有谁想过他以山为家,吃的却是剩菜剩饭呢?流泪,除此之外,我别无他言。

杨善洲精神告诫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何种环境中,我们都不能忘了党的根本宗旨,都应该把坚持党的宗旨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一位地委书记,退休之后为何放弃在城市安享晚年的优厚待遇,一头扎进家乡的荒山去种树?艰辛付出20余年,在荒山重披绿装之后,他为何选择将价值3亿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政府?一个党龄接近50年的老党员,如何理解党员的信仰和使命、人生的追求和价值?电影《杨善洲》生动地作了回答:杨善洲同志怀揣为民之心,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讲求奉献精神,把一生的热血献给祖国和人民;牢记党的宗旨,用行动把党的光辉形象树立在老百姓的心坎上。他经常这样说:党员就应该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都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要多为老百姓办实事。

一双泪眼中,我看到一位老人送给杨书记珍贵的礼物——一碗水。当这碗承载着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水呈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眼前时,它仿佛折射出万丈光芒,在展示一位优秀党员干部的卓越品质。当我们老却时,我们的人生能否如这碗平静却光彩熠熠的水呢?

第五篇:杨善洲观后感

杨善洲观后感

感谢东区教委给我们提供着这样一个机会观看电影《杨善洲》,一百分钟的电影让我感触良多,泪流满面。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位人民公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丰满的人生。

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曾担任保山地委领导近20年的地厅级干部,几十年如一日,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义无反顾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艰苦创业,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

退休之前,杨书记一心为民,两袖清风。很难想象,一位国家高级干部的宅院竟是那样的破旧,在他任保山地委书记的二十几年中,他没有动用自己的关系解决过一件私事,记得他退休时这样给上级说:“我在位这么多年,真正的做到一碗水端平了,现在退休了,要为大亮山的乡亲做些事情了。”

杨书记的女儿结婚后和丈夫因为工作单位不同,两地分居,已有七年之久,他的女儿是一名老师,通过考试本早都可以调到中心小学,但因为缺少一个盖章,一直没有调走。所以女儿哭着请求父亲帮帮她,把这个章盖了,但杨书记就是不同意。于是,女儿对他说:“你造林都可以,为什么我不可以?”“造林是市里已经批准了的,是公事!公是公,私是私,二者就是不同的概念嘛!”杨书记心平气和地说。女儿见说不动父亲,只好生气地走了!这,就是公私分明的好书记。

同行的人们看完以后都相互交流,大家一致认为,组织观看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的电影很有教育意义,非常必要。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朴实无华、令人奋进,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精神激励和灵魂洗礼。杨善洲同志60年如一日,始终如一地坚持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发挥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杨善洲同志的这种政治品格、崇高风范和公仆情怀值得我们学习。

杨善洲观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