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红与黑》赏析
编辑:梦回唐朝 识别码:12-648606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21 14:46:47 来源:网络

第一篇:《红与黑》赏析

【思想内容】

它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被称为“政治小说”。通过于连个人奋斗的悲剧,揭露了王政复辟时期封建贵族、天主教会和资产阶级各种势力的反动本质,再现了当时法国的社会风貌。第一,《红与黑》暴露了上层社会贵族统治阶级的贪婪、狡诈与庸俗无能。

第二,讽刺了资产阶级金钱万能、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本质。

第三,《红与黑》揭露了教会的虚伪贪婪与势利,暴露了天主教会的黑暗和欺骗性。

作为一部政治小说,它具有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对上层阶级的揭露与批判是深刻而无情的。

【人物形象】

《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他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2在于连身上,同时存在着反抗性与妥协性这两种看来对立的性格,构成性格的复杂性。当环境对他有利,他就妥协;环境对他不利,他就反抗。

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贝尚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4人物形象的局限性。

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艺术特色】

《红与黑》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批判现实主义杰作,表现出鲜明特色:

第一,从现实生活中抓取典型材料,通过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

小说中作者主要描写了3个典型的环境:充满唯利是图气氛的维立叶尔城、阴森的贝尚松神学院、腐败与阴谋的权力中心巴黎。这里,无论是世俗社会,还是宗教领地,到处都是阴谋、伪善,到处都是统治阶级的飞扬跋扈,都是对平民阶级的仇恨与蔑视。对于连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上述环境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表现出高超的心理分析技巧。

小说中对于连、德瑞那夫人、玛蒂尔德小姐的恋爱心理的描写,特别是写于连对不同环境的感受、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决定性时刻的内心冲突和斗争、瞬息间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写他的爱慕与憎恨、幻想与颓丧、勇敢与怯懦、骄傲与自卑、狂热与郁闷、欢乐与痛苦等种种两重性心理,都非常真实具体,引人入胜。

第三,情节集中紧凑,结构明晰完整。

作家以于连的生活史为线索,以他两次恋爱的成败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选择外省小城、省会神学院和巴黎侯爵府三个典型场景,概括当时法国社会全貌。场景的转换具有内在联系,各种人物的出现都和于连有关,多数人物在于连生命的最后阶段重新出现,不少动人的生活场景首尾呼应。这些,都使人物、情节和环境交织而成有机的整体。

第二篇:红与黑赏析

红与黑赏析

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的人物性格

摘要:

主要观点及其结论:根据作者司汤达笔下的于连的描述,逐步分析于连和每一个个体的实际接触而产生的行为或想法来剖析于连的性格特征。

通过书中细读,我任务于连的性格是他的因家庭环境而造成的敏感、自卑、自傲和饱读诗书而有的随时随地的信仰和因年轻而有的天真和幼稚,整个人生中内心对真爱的缺失。

家庭对于连性格的影响

于连天生就是爱读书的人。我的第一直觉是这样的,生活在一个木匠家庭,文中对母亲没有任何描述,父亲是个目不识丁的人,两个哥哥是强壮的劳动力,可见父母没有主动营造甚至是排斥有书存在的氛围。文章有两句话是这样描述的:‘爱读书的怪癖他厌恶透顶,他一字不识’.和“你这该死的伪君子。”于连父亲说。而于连由于对书的热爱却犯被家庭成员鄙视并因为总是读书而不干活遭到打骂,感慨了自己人生的悲凉,因为在书中体验家庭的和谐美好而在现实中经历了内部环境的长时间的负面情绪的消极影响。他认为自己“我跟弃儿差不多了,我的父亲哥哥们全家都在恨我。”

于连对主教神父的态度及其性格的表现

在书中,主教神父是善良和蔼且清醒的人,而于连是一种利用的心态去接近他。为了赢得老本堂神父的欢心,凭借自己的对文字的出色的记忆力,他把拉丁文的新约熟记在心上。‘于连在他面前流露出笃信天主教的虔敬感情’以至于让神父甚至愿意为于连学拉丁语的时间向于连的父亲付钱。同时神父也明智的认为于连并无对天主教真正的虔诚之意,友善的提出建议认为于连不如去当一个好乡下绅士,这一切让于连觉得‘谁能想到,我会爱上一个会证明我只不过是个傻瓜的人’,他内心潜在着对他人的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同时没有对其有着足够的宽容心境,‘本堂神父已经和德 雷纳尔先生闹翻,没有人能泄漏他从前热爱拿破仑的秘密,它仅仅患者深恶痛绝的感情去谈到他。’我想家庭对其的消极影响是必不可分的,身边最亲近的人都在伤害他,因此他对所有人都无法敞开心扉甚至是至善的人。

于连对市长的态度及其性格的表现

司汤达的红与黑,作品一开始并没有对男主人作了详细的描述,可以说是只字未提。对市长的描写和作品的故事发生的环境是第一章的重点描写。

第一章重点在于描写市长,他的外貌他的财富。他的制钉场为他贡献了一座座厚实的墙,以及从‘在弗朗什-孔泰,一个人墙砌的越是多,地上一道道往上垒的石块竖起的越是多,就越有权利获得邻人的尊敬。’看出他受到了全市民众的尊敬,‘他那志得意满的神奇中混杂有一种说不出的狭隘和创造力的匮乏。’说明了市长学识不高且是因财富而骄傲过度的人,且人很自私,‘此人的才干仅只于让欠帐的人如期偿还,而若是他欠了帐,则要拖得不能再拖。’而于连虽是高傲的读书人,但并不过分仇视他,对拿破仑崇拜至极的他只是对保王党身份的市长有一种恐惧心理。在中国古代,读书人饱读诗书,往往是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感慨至深。对所谓有钱人的痛恨是多数贫寒书生的心理。而于连不同,而市长与另一人想在家庭教师这一点上争上风的心理在作品故事刚叙述时阴差阳错地让于连的所谓反抗得到了高额的薪水。

于连对雷纳尔夫人的态度及其性格的表现

于连和雷纳尔夫人之间的故事在书的第三章开始便有了漫长的叙述,而雷纳尔夫人成了微观的能发现于连的真正性格的窗口,雷纳尔夫人在智慧上的空白和绝美的外貌及富裕的身世甚至是为人妻的地位从开始决定了于连不会爱上她,或许于连是个所谓的高知识分子,他看不上和他没有共同语言的夫人。不过绝美的外貌曾‘让他感到惊讶,把一切都忘了,甚至忘了他来的目的’。雷纳尔夫人有着一颗善良脆弱的心,‘早上她看见他们的小床搬到指定给家庭教师住的套房里,流了很多眼泪’她非常的爱孩子并在于连来之前安静地服侍自己的丈夫,曾有的知识因在婚后没有任何新鲜知识的补充而消失殆尽,她单纯而美丽,优雅而淡然。只是没有爱上于连反倒被于连不假思索的利用,让我非常同情她,于连对夫人从一开始惊异她的美貌到他自认为受到歧视而产生对夫人的征服欲,他抓住夫人的手是因为想显示自己的尊严。他派夫人潜进他的房间找出床下的拿破仑的画只为于连为不让市长发现他内心的秘密,而让夫人因为爱情而勇敢。他认为夫人只是美丽的毒药,轻佻的有钱女人,一直未发现她因他而产生的真实的爱情感觉,‘他因为她的美丽而恨他,她是阻止他飞黄腾达的头一块砖石,他差点触礁。’他因为家庭的贫困及亲人的仇视而产生过分的自卑。他的过分自卑蒙蔽了他的双眼,误导了他的思维走向,‘如果不去采取一个可能对我有用的行动来减轻这美丽夫人对一个刚离开锯木厂的可怜工人十有八九会有的蔑视,那我这个人未免太懦弱了。’书给了他一个极为广阔的世界,他以此逃避现实的社交环境,他没有友情,有着冷漠的亲情,认为夫人最小的儿子才是唯一单纯的也许因为他认为人之初本性善良,不关注现实的他不能真正去判断甚至误解他人。于连除了轻视夫人,同时将她作为每时每刻的假想敌去一步一步战胜她,以一种男人的姿态将雷纳尔夫人作为猎物像猫挑逗老鼠般那样征服她,‘他一边下楼到客厅里去,一边口气轻松的对自己说,应该对这个女人说我爱她’,而此前他并没有对雷纳尔夫人有过所谓微妙的情愫。他将自己想象成英勇的拿破仑将军,面对有可能侵犯到自己的敌人都进行着不折不挠的抗争,他像一个战士般希望每一场战争都会胜利‘他望着她,就像在观察一个就要与只决一死战的敌人。’他认为雷纳尔夫人是轻佻的而极端憎恶她,‘于连忽然发现雷纳尔夫人紧紧靠在她的胳膊上,这个动作是他感到厌恶,他粗暴地推开她,抽回自己的胳膊,’。我认为他对女性完全没有好感,对拿破仑的狂热及外科医生讲述的血淋淋的解剖事实感到好奇和出奇的镇定,认为女人弱势且并不值得赞美,‘他蔑视着两个女人,蔑视温柔的感情。’。

从作者对于连性格的直接描写辨析于连的性格

于连外貌清秀,有些仆人或者夫人曾认为他是女孩子,他甚至比普通的女孩子都敏感,但他执著地想成为一名影响一个国家的人,哪怕拿破仑是一个复辟者。我认为他实际上是一种追名逐利的高级心态,并且内心的意志驱使着他为了追求所谓的自尊采取实际行动。时刻坚持自己的信念‘有谁能猜到,他脸色如此苍白,相貌如此温柔,像姑娘似的,心里竟然会隐藏着宁可死伤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的,不可动摇的心’。但他只有19岁,在这个不会太成熟的年纪他因为活在书的世界产生的想法一直左右着他,几乎不曾深入接触更多的人来沉淀浮躁的年轻心态,所以他心智不完全成熟,是天真而稍有幼稚的,‘他对他统治时期流行的小说的价值的许多评论,现在头一次于连产生了某些想法,而这些看法任何一个和他同样年纪的年轻人早就有了。’但是本性的狡猾在纯理想式的念头中得到体现。‘他过去要对自己经常进行克制。需要许多非常狡猾的手腕’。他仇视所有的人,包括善良的夫人和理智的看清他面目好心提醒他的主教神父,他将他们做假想敌,在他的内心,他没有真正爱过一个人,整个世界对他来说,追名逐利才是最重要的,他从未得到满足。他的性格是偏执的,他认为很多事情想到了就一定要解决,事关尊严而生命在所不惜,他对他人的误解导致了他总处于这种激烈思想斗争中。‘在十点钟声敲响时,我要坐卧在整个白天一直箱自己保证在今天晚上做的事,否则我就上楼回到自己屋里开枪自杀。’

对于《红与黑》细致的阅读中,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雷纳尔夫人的善良纯真和被于连利用使我对她产生了很深的同情,在我看来于连不曾爱过她,只是巧合遇见了这个人却一生的命运被其摆布,而于连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家庭关系淡漠和他饱读诗书到坚持着一种追名逐利的信仰使他自卑又自傲,台湾插画家几米在其一本书中曾写道:“影子躲在阳光的背后,忧伤躲在快乐背后,自卑躲在自傲背后,月亮躲在乌云背后。。”,其中的一句‘自卑躲在自傲背后’我想这是可以反映于连出现的自傲情绪。书中的于连的经历是丰富的,他得到一生的信仰,得到美女的真爱,有机会在教士和军官中选择,他的性格成就了他也毁灭了他。他的因家庭环境而造成的敏感、自卑、自傲和饱读诗书而有的随时随地的信仰和因年轻而有的天真和幼稚,整个人生中内心对真爱的缺失。

我在细读这部作品时留下了很多摘抄,作品语言言简意赅且含义深刻,作者的笔力矫健,勾勒出动人的形象,我甚至在脑海里浮现了很多生动的画面而且不能轻易忘记,喜剧有时候显得轻浮,莞尔一笑就遗忘了,但悲剧的力量是强大的,有时它会提醒我,‘看,这才是现实。’也许过于消极。但我想这是悲剧的一种积极的力量。更清醒地面对人生。

第三篇:《红与黑》

我读《红与黑》

2007130087张洪玮

《红与黑》正如副标题“一八三零年年代记”,是一部描写法国七月革命前夕,统治者剧烈交替的变动时代中,一位平民青年野心的书。也是一部将贵族、僧侣、大资产阶级三者激烈竞争的社会反动性,作一彻底批判的巨著。在主角于连的野心受挫,于狱中所完成之内心救赎中,皆明显地表示出作者透视历史的现实主义,以及他超越历史的浪漫主义。通常,人们都以为书中的“红”,是象征拿破仑时代军人(军服)的荣耀,或是共和主义的热情;而“黑”则是表示王政复辟的时代,拥有势力之僧侣阶级的黑衣。然而,也有人说红与黑是决定命运的轮盘,而这轮盘正象征着人生的游戏。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这部司汤达称之为80年后读者所写的小说,不仅在极其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十分传神地描绘了王朝复辟时代法国社会的众生相,也以其特有的锐利而细致的笔触剖析了主人公于连性格的发展,使之成为一个栩栩如生的仿佛今天身边时常可以遇到的熟人。

司汤达的创作极有特色,他善于从政治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现实,善于从实际生活中汲取典型的材料,作品真实地再现出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和阶级关系。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在艺术上,他的小说情节集中,结构布局严整有序,注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善于描写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心理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主人公于连出身小业主家庭,聪颖敏锐,性格高傲、意志刚强,富有反抗心理,从小崇拜拿破仑,妄想出人头地。但复辟王朝使他无处施展才能。他顺应时势,装出虔信上帝的样子,虚伪成了他谋取功名的手段。他踏进人生竞技场的第一步是给市长的孩子当家庭教师。他征服德瑞那夫人的动机就是要征服贵族以示反抗。于连和德·端那夫人关系败露后,于连来到贝藏松神学院,在尔虞我诈的险恶环境中,他施展伪善的本领,博得院长的赏识,在院长的指引下,他来到木尔侯爵处当秘书,并同侯爵小姐发生爱情。此时,于连的平民意识逐渐消失,自觉地发动势力效劳,已经明显地同现实妥协了。在于连即将飞黄腾达之际,德·瑞那夫人受教会指使所写的一封信使于连的幻想顿成泡影,他向昔日的情人开枪,被捕入狱被判死刑。于连最后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过是统治阶级阴谋的牺牲品。他的平民意识又恢复了,他拒绝上诉,拒绝忏悔,以表示他对那个不公正的社会的抗议。于连最后又恢复了他的反抗性。于连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无权和受压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形象。他对现存制度的反抗属于个人主义的反抗,明显地带有阶级的性质。这种个人主义的反抗者一旦个人追求得到满足,就很容易同现实妥协。于连身上体现了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反抗性、妥协性和动摇性。侯爵小姐马蒂尔德说于连“不是一只狼,只不过是狼的影子”,形象说明于连虽有对统治阶级的反抗意识和行动,但终不是大革命时代的英雄。小说中交织着情与欲,于连正是通过与两个女主人公感情的纠葛,达到爬入上层社会的目的,他没有真正的爱过他们,而是利用她们的社会地位达到自己的欲望。第一次看这本小说认为于连是一个卑微的小人,是一个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惜出卖爱情。但是,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对于连的看法多少有些改变,痛恨之余多了一些同情。作为一个底层的小人物,作为一个没有权势的家庭教师,他是不甘于现状的,他一心想成为上流社会的人物,但是在那个等级观念分明的社会里,他这样的出身、这样的地位对上流社会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那么,他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自己还算英俊的面孔和所学的一些知识,还有他的年轻他的胆量。虽然这

样的作法被人所不耻,最终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却遭到砍头的结果。但是,他这种精神可嘉,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勇气还是应该肯定的。只有不甘平凡的人才想着去改变,就象攀登山峰一样,如果你站在山角下观望,是永远看不到山顶的风光的,只有不懈的努力登攀才有可能登上高峰。我始终认为勇于攀登的人总比裹足不前的人更值得赞美。

司汤达是善于从爱情中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文学大师。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德·雷纳尔夫人后来的确也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但开始是出于小市民对权贵的报复心理。因此,于连第一次占有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的时候,他感到的并不是爱情的幸福,而是拿破仑式的野心的胜利,是“狂欢”和“喜悦”,是报复心理的满足。重视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揭示是司汤达艺术上的突出之点,心理活动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繁琐的渲染,而是人物性格在特定的环境和情势下一种必然的反应,而且又反过来投射到当时的生活场景中。人物活动与心理描写相结合是作者塑造典型形象的重要手段。比如于连征服女性时的精神世界描写。司汤达不愧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红与黑是以描写爱情为主线的,因此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爱情小说”,但是,它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在于该书对人物心理细致的描述,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人物更深层意识的活动,后世有人称之为“”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是一首“魂的哲学与诗”。

《红与黑》在典型环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匀称的艺术结构和白描手法的运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汤达所以被评论家称为“现代小说之父”则是因为他在《红与黑》中表现了卓越的心理描写天才。现实主义作家都强调细节的真实,但司汤达与巴尔扎克不一样,他着重刻画的不是客观环境,而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两语就把人物行动、周围环境交代过去,而对其内心的活动则洋洋洒洒,不惜笔墨,爱情心理描写更是丝丝入扣,动人心弦。作者在于连得知德·雷纳尔夫人写揭发信到枪杀她这段情节上仅用了三页,而与玛蒂尔德的爱情却花了上百页的篇幅细致描写。德·雷纳夫人堕入情网时的那种喜悦、痛苦、忏悔而又不甘放弃幸福的复杂心理的展现,也令人拍案叫绝。

《红与黑》表现了司汤达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抓取典型的材料,成功塑造典型人物,并以此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同时高超的心理分析技巧、细致的心理分析对于连的复杂性格刻划起重要的作用;结构完整,情节集中,层次清晰,是一个紧凑而严谨的整体。

第四篇:红与黑

论《红与黑》中于连的悲剧英雄形象

摘要:《红与黑》的于连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关于对他的评价也众说纷纭,他的性格充满了复杂性,才华横溢的他为挤进上流社会伪装自己,最终还是悲剧收场。但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于连可爱、值得敬佩的一面,他一直坚守着一个英雄的自尊。

关键词:虚伪 自尊 悲剧 英雄

于连是法国现实主义奠基人司汤达塑造的一个文学形象。作为世界名著《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的形象分析一直是文学界讨论的热点,有人认为于连是一个通过征服女人向上爬的野心家,阴谋家,也有人认为于连是一个勇于反抗封建专制的知识分子。其实,在于连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于连复杂的性格,他的内心总是充满着矛盾,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文学形象。

一. 让人又恨又爱的于连

于连,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有着超凡的记忆力和强烈的上进心,他那敏感的自尊心更让他增添一份高尚,这样的形象很快就俘虏了读者的心。他的可爱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四点:

第一,俊俏的面容。于连的美貌可以说公认的,有着“美男子”之称,“这个词是六个月以来,每逢星期六,他从几个年轻姑娘的谈话中听来的”[1]。可以看出,于连确是一个讨人喜爱的美男子。这是让处于上流社会的已为人妇的徳·瑞那夫人和最为骄傲的玛特尔小姐对他主动示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突出的才能。于连有着惊人的记忆力,他能够毫不费力地把拉丁文的《新约全书》、《教皇论》背得烂熟,甚至只有仆人为他准备衣服的时间,把一页没有趣味性的报纸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这些也成为了他日后为候爵所重用的重要条件。尽管他有着突出的才能,但他没有自满,依然对书中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善于思考,这种性格是难得的,让于连更受读者喜欢。

第三,他是善良的,有着悲悯之心。于连的本性是善良的,他推崇的是一种民主、平等的社会观念。在瓦尔诺先生的宴会上,当看到穷人备受欺凌,剥削了自由时,于连流行了同情的泪水;对徳·瑞那夫人的孩子,更是怜爱有加,悉心教导;在彼拉神甫失势后,于连依然对他不离不弃,甚至愿意将一生的积蓄倾囊相送。这些,都可以看到于连人性中的光辉。

第四,于连强烈的自尊心。于连从小没有了母亲,父亲以及兄弟们对弱小的于连没有父子、兄弟之情可言,对他又打又骂,于连从小没有感受到爱,致使他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人的内心越是脆弱,其防御机制就越强”

[2],所以,于连产生了强烈的、敏感的自尊心,维护自己的尊严,比其他的一切更重要。所以,在被送进徳·瑞那夫人家做家庭教师时,他最关心的问题也是“跟谁吃饭”。在徳·瑞那夫人私自送钱给他买衣服时,不富裕的于连断然拒绝,并十分恼火,认为这侮辱了他。强烈的自尊心,让于连更增添了一份高尚,更让人觉得不可侵犯,这种性格,也让人对他产生怜悯。

以上四点的概括,可以看出于连是一个可爱的人物。但,人无完人,作者也没有让于连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他性格的虚伪,同时也让人可恨。

于连对拿破仑有近乎疯狂的痴迷,因为在拿破仑的时代,即使是一个下层的人,也可以通过自己努力,爬上上流社会,而不像如今等级深严的等级制度,阻止他成为一个有权有势的人。他渴望得到成功,追求功名。“一只老鹰从他的头顶上的绝壁间飞出”,“它安详而有力的动作,在朱力安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羡慕这种力量,他羡慕这种孤独。”[3]对老鹰在天空翱翔的描写,正是于连心境的描写,他渴望飞翔,渴望拥有一股强劲的力量,做出一番大事业。其实,这本质上反映了在大革命失败后,小资产阶级强烈希望参与政治的愿望。

对拿破仑英雄主义的崇拜以及对成功的极度渴望,于连变得虚伪。他的爱情是虚伪的。在他的两段爱情中,他的本意都不纯,并非出于真心喜欢而展开追求,只为了他的英雄主义服务,为他的目标而开展。在第一段爱情中,他把追求徳·瑞那夫人看作他的一种责任,为征服徳·瑞那夫人煞费苦心地制定了一步步的计划,扮演着一个诱惑者的角色,只为报复贵族以及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简直接近病态。同样,在第二段与玛特尔小姐的爱恋当中,他也是被动的,他占领了玛特尔的心以后,他的第一感觉是无比的优越感,为自己战胜其他贵族,赢得美人而骄傲。另外,他表现能力也是虚伪的。于连明明是一个无神论者,他心里崇拜的是拿破仑,可因为看见“年满四十的神父就能拿到十万法郎的薪俸,相当于拿破仑部下一个著名的将军收入的三倍”,于是,他便选择了当神父,因为神父更接近他的目标;在神学院时,于连很清楚“在这里一点也学不到什么。至于‘教义’的进步,‘教会史’的进步等等,不过是一个表面的看法而已。他们所说的种种到了,不过是混淆人们的耳目,把象我这样的疯子,推进陷阱罢了。”但为了自己的“野心”,于连虚伪地去应对这一切,并使自己虚伪的本领“发扬光大”;后来,于连甚至可以为自己仇恨的阶级卖命。对金钱和权势的热烈追求,以及昧着自己的本性,虚伪地活着,都是于连让人恨的地方。

二、于连英雄形象分析

于连有让人爱的地方,也有让人恨的地方,而对连性格与行为加以理性分析后,于连作为一个让人敬佩的英雄形象的理由是充分的。

“只有为内在的道德感所束缚的人才会不断告诫自己为了成功应当虚伪;对于完全没有道德感的人而言,根本谈不是虚伪。”[4] 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于连本性是善良的,正如司汤达自己对于连的评价:“我们的主人公缺的就是敢于真诚。”[5]他戴上了假面具,周旋于名利场中。他渴望成功的欲望实在太强烈了,以至于他甘愿违心而行。但于连失败了,因为他还不够狠。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根本原则,忘记自己是一个平民的身份,在经历了种种的挫折,于连从来也没有放弃过对拿破仑的敬仰,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并没有他的一次次高迁而消失,他的心没有融入贵族这个阶级。

有人鄙视于连,因为他踩着女人向上爬。但,于连没有对徳·瑞那夫人动真感情吗?于连没有对玛特尔动真感情吗?虽然于连的本意是不纯的,但受到徳·瑞那夫人的真爱的感动,于连是爱着徳·瑞那夫人,他们的爱情得到了升华,是心与心的交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于连心里想着的都是啊!而对于玛特尔,于连同样没有存心策划一场通过获得玛特尔爱情来获得成功的阴谋。在斯特拉斯堡待的八天,他抛开了所有,包括野心和一些荣华富贵,只想着玛特尔,只想着他的爱情。如果说于连是一个通过征服女人向上爬的野心家,阴谋家,那他只会把女人当作一个工具,又怎么会为女人失去重心呢?同样,在虚伪地表现自己才干的时候,于连还是表现出他善的一面。他勤勤恳恳地为侯爵服务,因为侯爵赏

识他,给了他成功的机会,于连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他把候爵当作自己的恩人来感激。他深知他与玛特尔的爱情,会深深地伤害他,他对此感到十分的羞愧,甚至,于连想以死来结束这一切,来为自己赎罪。综上所述,于连的心灵是高尚的,他的虚伪没有藏在奸险,相反,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于连是一位英雄,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才识过人、在自我理想追求过程中表现出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奋斗精神。他认为不能成功就是最大的耻辱,甘冒九死一生也要出人头地。这些精神,无疑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如果他生得逢时,他会是拿破仑手下的一名大将,因为,他有足够的智谋和非凡的胆识。在面对死亡,他表现出从容的态度,保持他那高贵的姿态,尽管他有特赦的可能,但他拒绝向“资产阶级贵族”控制的法庭求饶,在法庭上对资产阶级贵族发出尖锐的控诉,指出资产阶级对平民阶级的残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于连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他抛弃了幻想,走出了权势与金钱的陷阱,站在广大平民阶层,看清了资产阶级的丑陋面目。面对着各方的劝导,他还是选择了“当不能骄傲地活着时,就骄傲地死去”,坚守了一个英雄的自尊。

三、于连形象的悲剧色彩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理想的英雄人物应比好人坏,比一般人好。他比好人坏,因此他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能引起我们的怜悯,如果他比好人坏不了多少,而与好人太相近,那么他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就会引起我们的“厌恶”;他比一般人好,而又与一般人相似,因此他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能引起我们的恐惧;他比一般人好不了多少,而与一般人太相似了,那么,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他就是个无足轻重的人,不能做悲剧的英雄人物。[6]于连可以说是一个比一般人好的人,因为他有令人妒忌的外表、突出的才干和强烈的上进心,但是,他也没有被神化。于连是不幸的,他出身在寒微的家庭,缺乏亲情的关爱。他也有过错,为了心中的目标,他曾经昧着良心,伪装自己。

于连的悲剧,在于他不愿意放弃心中守护着的净土,却又想获得世俗的功名。在法国大革命后成长起来的于连,对拿破仑极度崇拜,作为无神论者,于连摆脱了宗教思想的束缚,比别人对这个社会看得更清,更坚定他对民主、平等这样一个社会的追求。但当时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于连不能避免地受到环境的影响,最终不得不以伪善的手段来应对这个伪善的社会,求得自己的成功,在整个过程中,他是痛苦的,一方面,他对金钱至上、尔虞我诈的上流社会深恶痛绝,但又想跻身于社会,扬名立万,功成名就,他既自尊又自卑,既反抗又妥协,既正直又虚伪,他就是这样一个矛盾体。

于连美好的人性在金钱、权势的诱惑下,受到了污染;面对就在眼前的美好前程,因为一封信的“发现”而梦想破灭,人生跌倒了低谷;如此一个积极上进英雄式的人物最终走向了灭亡,都无不让读者产生怜悯之心。即便于连变得虚伪,上流社会还是没有买他的账,他的谦卑,还是不能讨人欢心,说明在深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下,等待向上爬的青年而言,即便他们的才华横溢,也只有惩罚和毁灭。这是于连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1] 闻家驷.红与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94:第41页

[2]冀慧颖.于连的悲剧人生--《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J].美与时代(上

半月),2008,(2)

[3]闻家驷.红与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94:第83页

[4]lost-special.十一年后重读《红与黑》[OL].豆瓣读书网.2008

[5]许光华.司汤达书信选择(J).文艺理论研究,1986(1)

[6]亚里士多德.诗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50页

第五篇:《红与黑》

《红与黑》读后感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司汤达是善于从爱情中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文学大师.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德·雷纳尔夫人后来的确也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但开始是出于小市民对权贵的报复心理.因此,于连第一次占有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的时候,他感到的并不是爱情的幸福,而是拿破仑式的野心的胜利,是“狂欢”和“喜悦”,是报复心理的满足.如果说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的追求还有某些真挚情感的话,那么于连对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则纯属政治上的角逐,玛蒂尔德既有贵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气质,又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她认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会的必定是像于连这样富于朝气的平民青年.同于连结成伉俪,既富于浪漫气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于连则认为与玛蒂尔德小姐结婚可以爬上高位,青云直上,因此不惜去骗取她的爱情.但是,于连的两次爱情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因为在复辟时期,封建势力向市民阶层猖狂反扑.于连不是统治阶级圈子里的人,那个阶级决不会容忍于连那样的人实现其宏愿.《红与黑》在典型环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匀称的艺术结构和白描手法的运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汤达所以被评论家称为“现代小说之父”则是因为他在《红与黑》中表现了卓越的心理描写天才.现实主义作家都强调细节的真实,但司汤达与巴尔扎克不一样,他着重刻画的不是客观环境,而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两语就把人物行动,周围环境交代过去,而对其内心的活动则洋洋洒洒,不惜笔墨,爱情心理描写更是丝丝入扣,动人心弦.作者在于连得知德·雷纳尔夫人写揭发信到枪杀她这段情节上仅用了三页,而与玛蒂尔德的爱情却花了上百页的篇幅细致描写.德·雷纳尔夫人堕入情网时的那种喜悦,痛苦,忏悔而又不甘放弃幸福的复杂心理的展现,也令人拍案叫绝.读《红与黑》是一段太过漫长的过程,因为时间已给了作家和作品最无私而又公正的评判,我的阅读态度自不能像对畅销书那样肆无忌惮,又不能像对言情小说那样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灵去与那个时代交谈,重点也放在历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引领我啃完这本书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从一纸简单的刑事案件资料中展示出那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画面,把一个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对十九世纪初期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制度,进行历史和哲学研究的水平.小说令我看到在生硬的历史书上无法感受的,那段法国大贵族和资产阶级交替执政的关键时期的状况.我从中了解到现实主义作品的另一种艺术特色——司汤达倾心的人的“灵魂辩证法”;这与以往我从《高老头》,《欧也妮·格朗台》中体会的巴尔扎克的“造成一个人的境遇”有很大不同.全书最耀眼也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于连·索雷尔,“平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露,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热情”和“毅力”,对阶级差异的反抗所表现出近乎英雄的气概就是动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质描写而突出心灵跟踪的手法强化的,正是于连处在青年的冲动下追求“英雄的梦想”经历,这是对那个社会形态的反抗,也是对碌碌无为,虚度青春的反抗.在社会现实阻碍实现抱负时只有两种选择:退避或是反抗.那些当着小职员不求上进,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们或许平庸得舒适却被社会的前进所淘汰.能不断树立人生目标,决定实现人生理想的便是和于连有同样气概的反抗者.这个时代当然不欢迎虚伪的言行作为手段,但仍然需要对生活的热情来反抗空虚的度日.这样,于连悲剧性的结局除了昭示“个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对当今社会更实际的意义.写至此,不得不引到这部小说的一个“创举”——使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心灵的爱情”和于连与德·拉莫尔小姐“头脑的爱情”相映成趣.尽管这两个贵族女性的爱情方式迥然不同,一个深沉,一个狂热,他们在这两个基本点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本阶级的厌恶,对封建门阀制度的叛逆.记得当于连发现自己的爱情正蜕变成虚荣的工具时说“我把自己毁了”,可之后的细节是“一种高傲之间带着恶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挚,最强烈的爱情的表情.”这时的贵族小姐却是摆脱了一向慢得像乌龟爬一样的生活,用丧失尊严的方法博得爱情.书中两段悲

剧爱情的进展始终伴随着新贵的若即若离和于连的自卑带来的怀疑,直至生命将要终结时,爱情才爆发出无济于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怀.当我将落笔时,发现用意识写出感想的时间已可与用精神阅读原著的时间相比较了.我兴奋于自己得到反抗平庸的启示,感动于那些尽管扭曲而依然壮烈的爱情片段.当有人提及《红与黑》,我可以自豪地在回答“我读过”后面加上一句“我也掩卷沉思过”。

《红与黑》赏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