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黄花岗公园站观摩感受[5篇]
编辑:梦醉花间 识别码:12-803207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19 17:07:50 来源:网络

第一篇:黄花岗公园站观摩感受

观摩感受

“一起来,更精彩”,亚运的即将到来,广州的亚运气息逐渐的浓烈,到处洋溢着“祥和如意乐”的欢喜。地铁,公交站,路边„„无处不在宣传着亚运的精彩到来。

今天,我们以崭新的面貌——佩戴亚运的着装,来到我们服务的目的地——黄花岗公园站。站在广州的经典小屋——习惯小屋里服务,深感骄傲。

下面就谈谈我们这次的初次体验的感受吧。首先是我们觉得这次我们的收获。

1.我们是属于城市志愿者,首先我们必须熟悉我们服务站点周边的环境,我们这组

观摩了整条先烈中路以及黄花岗公园里面的建筑,对观摩过的地方的标志性建筑都做了详细的记录。

2.我们组的成员都能按照要求佩戴,着装,准时到岗及下岗,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的守纪的精神。

3.我们组员间都能很好的分配工作,团结各成员间的工作,以最快最好的速度完成我们的任务。

4.付出是有回报的,当一市民问我们菜市场在什么地方的时候,我们能很快准确的回答出来,令我们有一种成就感。

说了我们的收获,下面就来谈谈我们的认为存在不足的地方吧。

1. 我们不怎么清楚我们的具体的服务范围。

2. 在某些地方还不能做到有效地沟通,比如面对外国有人,对英语方面还没有受过一

点的培训。

3. 站点有点脏,还需要认真的打扫,让我们能由里到外的体现我们的形象。

4. 站内的设施还没有完善,还不利于工作的展开。

这次观摩受益匪浅,希望我们的城市志愿者工作可以顺利的进行下去,发扬广州的亚运精神。

第二篇:观摩感受

幼儿园集体教学优质课观摩体会

温翠红

2011.12.3—12.4我们参加了由上海星晨学前教育培训中心主办的“幼儿园集体教学优质课观摩交流会”。两天总共观摩了十个教学活动,虽然觉得很累,但是收益匪浅啊,对自己的触动也很大。

12.3上午本来是应彩云老师的课,但是由于大雾原因,飞机延误了,所以和下午的课进行了调换。上午第一个活动是由太谷三幼的畅玉艳老师带来的大班情景阅读《妈妈摘的葡萄》,故事非常的感人,老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合理有序,引导非常巧妙,各个环节连贯过渡自热,教师讲课语言亲切,有感染力,有感情的讲故事,抑扬顿挫,将会场的所有老师也吸引到了故事情节当中,孩子们听者故事眼里闪着泪花,老师也被感动了,王老师坐在我旁边不停地擦眼泪。听完课后,大家有有个疑问就是有一个尝试摘葡萄的环节没有进行,后来畅老师对此进行了解释:这个活动经过多次研讨,将该环节放在了第二个课时进行,因为在第一课时加入这个环节会破坏孩子感受故事的意境。我当时觉得这才是教研应该做的,把每个活动对幼儿的教育意义发挥到最大,不仅要看老师讲得怎样,更重要的是应该关注孩子的感受。

第二个活动是由育才幼儿园的一名老师带来的大班的音乐活动《天鹅嬉戏》。教师教态自然大方,能够带着幼儿在音乐的世界里体验快乐,虽然整节课听的就是那么一段音乐,但是从来没有给人厌烦的感觉,每次听音乐都让幼儿进行不同的表演,加入新的元素,是整堂课充满了欢快幽默的气氛。原来总是觉得幼儿怎么能够学会那么难的音乐表演,能把握的了吗?在这堂课中,我找到了答案,我们在课堂中不能总是牵着幼儿的鼻子走,而应该学会适当的放手,相信孩子,不能低估了孩子的能力。

下午的活动更加精彩,由上海的应彩云老师和何洁老师分别带来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何洁老师带来的中班情景阅读《谁敢嘲笑狮子》。让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并为自己的优势感到自豪。能够观察理解画面,讲述故事中发生的事情。这是一件阅读课,但是何老师并没有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准备了充分的幼儿可以操作的材料,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老师的用心,这样既提高了幼儿对活动参与的兴趣,又使目标得到了更好的实现。何老师还讲了一节大班情景阅读《一寸虫》。这是一节关于数学的活动,在整个活动中,何老师给了幼儿充分的探索空间,让幼儿自己去用一寸虫量那些鸟的各个部分,并延伸到生活当中,让幼儿尝试用一寸虫量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一节课下来,幼儿不仅明白了一寸到底有多长,还懂得了如何选择测量工具。

应彩云老师也带来了两个精彩的活动。一个是小班情景阅读《藏在哪里了》,应老师的讲课风格幽默有趣,能够极大的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这个活动中最让人疑惑不解的是情景表演环节,老师并没有准备任何形象的道具,而是用几张桌子来代替大石头、花丛、草丛、大树,让幼儿记住哪张桌子代表什么,然后开始玩捉迷藏。后来听了应老师的解释才明白,原来这样的处理也是经过研讨,一开始她们也是用形象的道具,在伞上画了石头、草丛、大树等,让幼儿藏在伞后面,可是上课时发现这样不行,幼儿根本藏不进去,现在做这样的处理,幼儿不仅能够藏起来,而且还锻炼了幼儿的记忆力。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不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另一个活动是大班情景阅读《天生一对》,这是个整合活动,将数学中的配对结合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应老师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将生活中的物品让幼儿进行配对,而且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在最后还请两名幼儿一组,看谁更像天生一对,还进行了比赛环节,幼儿玩的不亦乐乎。这样的活动形式比我们简单的利用一些学具让幼儿进行配对练习,效果更好。

12.4上午是由上海的黄敏君老师和吴佳瑛老师带来的四个教学活动。黄敏君老师上的一节中班数学活动《造高楼》,运用了大家非常熟悉的三只小猪的故事进行导入,激发幼儿助人为乐的情感,让幼儿帮小猪们来盖房子,老师提供了长宽高各不相同的砖块,还提供了标有号码的工地,让幼儿在工地上建房子,要建的又高又稳。每人五块砖,老师并没有告诉孩子们应该怎么盖,都是幼儿自由发挥和探索的,开始有幼儿数错砖块的,老师并没有及时去纠错,而是等幼儿盖完了,让幼儿自己发现错误,然后进行改正,再重新来一次。我觉得这种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处理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给幼儿适当的犯错误的机会,让幼儿自己去改正,这样相信幼儿下次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如果我们老师一发现幼儿错了就急着去纠正,也许幼儿还没有反应过来怎么回事,他也没有改错的意识,其实是失去了一次良好的教育机会。

黄老师带来的第二个活动是大班的数学活动《我的体重》,当时我看到这个题目就想让大班上学期的幼儿学习测量体重是不是为时过早呢?而且这样的活动也比较枯燥,为什么还要公开呢?可是,当黄老师上完以后,我觉得开始的担忧是多余的,黄老师从幼儿的成长入手,自然的引入体重的概念,然后用两个健康秤让幼儿自己去测量体重,告诉幼儿秤上一小格表示一公斤,然后秤完以后让幼儿记住自己的体重,在秤的过程中让幼儿自己发现相邻数之间的推算。再让幼儿进行第二次尝试,并记录自己的体重,把排序穿插进去,让幼儿将自己的体重按从轻到重的顺序排队。后来在教研的环节中,徐老师说到这个记录的环节应该让幼儿在记录的小人上贴个大头贴或者写名字、学号,那样便于老师辨认,而且可以让幼儿进行实际的排队,那样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体重的轻重。

吴佳瑛老师带来的第一个活动是中班的语言活动《问路》,也是情景阅读的绘本教学,利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整合了语言、社会、数学领域的知识,让幼儿既懂得了问路的方法,又能够懂礼貌,还能分清左右、笔直的意思,在课堂中,在个别幼儿讲述时,有的幼儿不认真听,老师没有直接斥责,而是提醒幼儿倾听也是一种本领,让幼儿主动地去听别人讲话。在分左右的环节,由于是中班的孩子,老师并没有要求幼儿非得弄清楚,而是关注到大多数幼儿。

第二个活动是大班数活动《嘟嘟熊逛森林》,整个活动中吴老师都紧扣目标进行各个环节的设置,采用幼儿喜爱的动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让幼儿在帮嘟嘟熊找家的过程中理解序数和左右方位并能够根据箭头的提示在十二宫格中正确前进。也给了幼儿自主发挥的空间,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并结合实际经验解决问题。

下午徐老师主持教研,针对12.4上午的四个活动开展教研,大家提的问题大部分并不是针对活动本身,而是在执教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说班容量大的班级如何有效组织集体教学?徐老师的建议是进行分组,这样能够给每个幼儿表现的机会,教师应该学会引导和把握,设计提问应该从共性问题出发,推进目标的实现。我们在备课时,从材料的准备到教学环节的设置,再到执行都应该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一定要削枝强干,突出重点,把一些不相干的东西略掉。徐老师还将逻辑序进行了分类,一是数领域,包括基数、序数、相邻数、单双数 等;难点是让幼儿能够排除颜色、大小、形状等干扰,正确按数取物。二是量领域,包括高矮、大小、宽窄、远近、轻重等;难点是让幼儿理解量的守恒和量之间的比较。三是图形和空间领域,包括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等;四是逻辑与关系领域,包括排序等。徐老师一直强调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克服盲目性与随意性,要坚持科学性和严谨性。之后,徐老师列举了几个自己研究的教学案例,其中有几个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如讲“1”和许多时,通过视觉、触摸觉、运动觉来感知“1”和许多。为幼儿创设故事情节,让幼儿根据教师的提示学小动物的叫声,从而理解“1”和许多的概念。还有在讲10以内的分解组成时,用自制的骰子让幼儿玩赢糖果的游戏,还放了一段视频,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在讲对称时,用对媒体,让幼儿观察蝴蝶的翅膀,选出对称的另一半翅膀,由易到难,让幼儿仔细分辨图形。讲对应时,用的是“三只小熊”请客的故事,让幼儿为它们按大小分碗,分食物,最后要把6个苹果分给三只小熊,让幼儿思考怎么分?(熊爸爸3个苹果,熊妈妈2个苹果,熊宝宝1个苹果)。还有一个是数字和物品的对应,徐老师用“贝贝的四岁生日”作为情景,请小动物们来给贝贝过生日,这些动物必须和4相关才能参加贝贝的生日宴会,请幼儿仔细观察,谁可以参加?比如小鸟来了四只,可以参加,小蛇身上有四个圆点可以参加,小狗有四条腿可以参加……

经过这次学习,我感的很深,不管是从教学上还是教研方面,自己还需要下功夫,多学习,多思考,做精致的教学,做有效地教研。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新自己的思维模式,不能局限在一个思维定势中,学会扩散思维,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虽然这次讲得大部分是情景阅读中的课,但是绘本教学其实大同小异,我们也可以将这些教学方法运用到分享阅读的教学中,优化我们的绘本教学以及其他领域的教学,我们还需要在教学方面做的更加科学,更加严谨,让我们的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第三篇:黄花岗游记

黄花岗一游有感

2010年4月5日清明节,伴着蒙蒙的雾气,我们乘车前往了中国革命史上一个重要纪念胜地-----黄花岗烈士林。早在初中时就有学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勇就义故事,没想到能够真正的看到烈士们庄严的陵墓,亲身体会革命先烈的精神。

踏上石阶,仰望“浩气长存”的金色大字,漫步于苍松、翠柏、黄花簇拥的宽阔墓道,遥望那高耸屹立的七十二烈士墓碑的时候,会倍感这里是何等的庄严肃穆,正气凛然,一种对先烈无限崇敬和缅怀之情油然而生。渐渐回想起那段难忘的历史„„

1905年8月,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在同盟会的领导下,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以推翻腐朽的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武装起义,1911年4月爆发的黄花岗起义就是其中的一次。

1911年3月29日的清晨,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走上广州街头,高举义旗,开始了推翻满清暴政的武装起义。他们中有工人、农民,有各省云集广州的同盟会精英,更有匆匆归国起义的留日学生,他们中有人刚刚做了父亲,有人正要结婚,但为了共同的理想,他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形势极端不利的情况下,他们毅然起义,面对百倍于己的敌人,他们义无反顾,捐躯报国。凄厉的枪声,撕扯着天空,起义最终,失败了。七十二烈士的血,涌流着,又点燃被掐断的呼喊。同盟会会员潘达微不顾清廷禁令,将烈士骸骨七十二具收葬于广州红花岗,也就是如今我们所看到的黄花岗。然而,72名烈士的牺牲没有白费,他们用鲜血与生命震动了全国,震动了世界,七十二烈士的血,燃烧着,筑起了守卫真理的城堞,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伴随着脑海里浮现出那段熟悉的历史,千层棘榛,千层迷雾都消散在了陵园中。看到那棵孙中山先生亲手种植的青松,那棵如今已长成大树的小树苗时,我猜想,当初孙中山先生定是怀着革命必胜的信念种下了这棵树,它代表了中国革命希望,定会长得葱葱郁郁,也必定会见证胜利的实现。如今,如他所愿,参天大树树枝浓郁,像不朽的革命精神在一代代人血液里流淌。

走进陵园深处当一个个墓碑出现在我的眼前时,我不由自主的深深鞠躬,心里默默的感激着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血腥的暴虐尽可挤满本本日历,但页页日历也是铁石肝胆的记录,撒着血滴,也撒着学的歌声。难以想象那个动荡的年代,作为一名革命者,当一次次的起义失败了,未来革命能否成功也看不清希望,自己的付出生命的风险是不是真正的值得都毫无所知时„„那需要怎样的一种勇气、不顾后果才会加入起义行列,把自己的生命毫无保留的奉献出来!

也许那就是信念:横眉暗霾长空,惊雷四伏;冷对疮痍大地,狼奔豸突。就算坐穿牢底,仍高歌信仰磅礴的歌;举步刑场,仍迈向人生光明的路。是那对国家独立革命必胜的信念、对未来民主富强的信念。它如宗教般让人狂热、无法自拔,使人甘愿倾其所有为其付出尽管旁人看来无法理解,甚至被人视为愚蠢!没有人愿意在花样年华就永远睡去,唯独绿色的他们,为了保护身后那群白鸽子的梦,自动匍匐在地下筑起一座长城。我不竟想到了石沉大海的邓世昌,甘愿流血的谭嗣同,英勇就义鉴湖女侠秋瑾„„他们用生命换来了革命的前进,虽然让人惋惜那年轻的生命,但又让人肃然起敬。

偶然间,我看到了一个特殊的墓碑。它没有其他烈士墓碑那么庄严、气派,应该不是和其他烈士同一时间埋葬的,它只是静默的躺在那里,看似孤寂,墓碑前的红蜡烛却依旧燃烧。无名的英雄泉下有知定感欣慰,因为后人们没有忘记他。

蓦然,我懂得了——生命的永恒就在于此。

“红花无情笑东风,青山有幸埋忠骨。”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因为他的精神会被永远祭奠。当死亡成为历史,当坟墓成为过去,人类还仍旧会记得,仍旧会铭记,那就是永恒。

为了精神的永恒,只能靠奋斗,拼搏来实现,只能靠汗水,泪水来浇灌。也许在未来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平凡无奇的我不会惊天动地,也许会被时间淹没,没有任何人会记得。但只要我为之努力过、奋斗过,也就对自己问心无愧了。

第四篇:黄花岗导游词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

各位贵宾,接下来我们要去参观的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去缅怀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的先烈们。我们都知道是1911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我过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而正是黄花岗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1910年11月,孙中山在马来亚槟榔屿召开秘密会议,商量卷土重来的计划。参加会议的有同盟会的重要骨干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人。会议决定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广州起义。他们计划以广州新军为主干,另选革命党人500(后增至800)组成“选锋”(敢死队),首先占领广州,然后由黄兴率领一军入湖南,赵声率领 一军出江西,谭人凤、焦达峰在长江流域举兵响应,然后会师南京,举行北伐,直捣北京。

会后孙中山等奔赴海外为革命募款,最终筹集到了17万元。这差不多是当时新军编制中一个军两个师一个月的军饷。这也是筹款数最多的一次起义,即便是后来的武昌起义也没有筹集到如此多的资金。

历次起义失败的教训,以及这次起义的规模都让同盟会开始早早着手细致筹备。1911年1月,同盟会在香港成立统筹部,以黄兴、赵声为正副部长。革命党人陆续在广州城内设立40多处秘密据点,用以办事和储藏军械。设置这些据点并非易事,考虑到方便起事,要求相隔不能太远,但成片地租赁,人来人往,又易于暴露。因此这些机关大部分挂着“公馆”的名头,女同志充当眷属居于其中,有的革命党人甚至从亲戚家里借来幼儿充当自己的孩子。由于女同志很少,通常都是一个人奔波于几处充当家眷与仆妇。今天可能还是这家的夫人,明天又成了他家的仆妇。为了掩饰,这些“公馆”以办喜事或者白事的名义,召集同事前来装配炸弹,运送或分发武器。

考虑到过往每次失败,都是一机关一部分被破坏而连累全局,所以此次起义决定各部负责自己的事,其他部的事不相问、不相告。但这样的联络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弊端,成为起义失败的隐患之一。

对于这场筹集款项最多、出动精英最多的一次起义,革命党人还要预防失败。暗杀,于是成为保证成功的附加手段。

暗杀的目标锁定在水师提督李准的身上。为什么革命党人对官位更高的两广总督张鸣岐、驻防将军孚琦都视而不见,唯独对李准“青睐有加”呢?

原来之前潮州黄冈、惠州七女湖、广州巡防营和新军四次起义,都是由于被李准破获而没能举事成功,死在他手下的革命党人也为数不少。因此革命党人认为,谋大举必先杀李准。李准死了,剩下张鸣岐、孚琦这两个无能于役的人,广州城也就是囊中之物。

要选谁去做这个可能赴死的刺杀者呢?这时,从马来亚槟榔屿归来的冯忆汉毛遂自荐担任刺杀者。他的诚挚热情打动了统筹部的同志。

事实证明,冯忆汉只是纸上谈兵、夸大其词的人。从1910年12月承担此事后,他一直没有行动,面对革命党人的不断催促,他以回乡养病为托词而不露面。1911年2月,离起义仅一个月,赵声找到他,怒斥其言而无信。面对赵声的谴责,他再次答应去实践承诺,可最终也不了了之。选人的错误,导致错过暗杀最好时机。

4月8日,省城内外及各省革命力量大体联络就绪。统筹部决定发难日期定在4月13日,分10路进攻,赵声为总司令,黄 兴为副。“选锋”之外,加设放火委员,预备临时放火,扰乱清军军心。

但是,就在统筹部开会这一天,发生了同盟会员温生才刺杀署理广州将军孚琦事件,广州戒严。加上美洲的款项和由日本购买的军械也未到,因此,发难日期不得不推迟。4月23日,黄兴由香港潜入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的小东营五号设立起义指挥部。当时,广州革命党人已决定于26日(三月二十八日)举义。因日本、安南方面的枪械稍迟

方能运到,而准备响应起义的新军第二标又有5月3日(四月初五)即将退伍的消息,这就使起义陷于既不能速发,又不能拖延的困难境地。黄兴等人临时决定起义延缓一日,定在4月27日(三月二十九日),26日晚,黄兴通知胡汉民、赵声等香港革命党人次日起义。但当晚香港至广州的末班船已经起航,在港的300多名革命党人无法全体买到27日早上回广州的票,便请求将起义推迟到28日。27日,起义的消息被泄露,广州形势更加险恶,清政府已经开始派人搜查。起义已是迫在眉睫,无奈之中黄兴将原定10路进军计划改为4路:黄兴率一路攻总督衙门;姚雨平率军攻小北门,占飞来庙,迎接新军和防营入城;陈炯明带队攻巡警教练所;胡毅生带队守南大门。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带领“选锋”120余人,臂缠白巾,手执枪械炸弹,吹响海螺,直扑督署。督署卫兵进行顽抗,革命军枪弹齐发,击毙卫队管带,冲入督署。两广总督张鸣岐逃往水师提督衙门。更为糟糕的是,除了黄兴一路队伍按时起义,其余三路都没有按时起义。陈炯明畏缩不前,胡毅生借故出城未归,姚雨平因未能及时领到枪械,起义爆发后藏匿不出。准备举义的新军也被没收子弹,没有能力作战。黄兴见此,只得将自己的队伍再分出三股,代替没有起义的三路队伍。

人数的悬殊对比、人员作战素质的高低之分本已让起义岌岌可危。而混乱交战中,误伤自己人更是让起义雪上加霜。坚持一昼夜后,黄兴所率一部行至南大门时,与革命党人温带雄所率计划进攻水师行合的巡防营相遇。为入城方便,这支巡防营没有缠带白巾。革命党人、同盟会福建支部长方声洞见对方手臂无记号,便开枪射击,温带雄中弹倒地。对方也立即发枪还击,方声洞牺牲。战至最后,黄兴的队伍被打散,只剩黄兴一人,避入一家小店而后逃出城外。起义遂告失败。

这次起义,除黄兴一部及顺德会党按期发难外,其余各路均未行动。新军子弹被收,没有作战能力;胡毅生、陈炯明事先逃出了广州城;姚雨平因胡毅生刁难,未能及时领 到枪械,起义爆发后藏匿不出。这样,起义成为黄兴一路的孤军作战。最后因力量悬殊而失败。起义失败后,广州城内的大街小巷留下同志们的遗体。广州清吏对革命党恨之入骨,有意“示众”,把杀害了的烈士头颅挂在城门上。直到第五天,督署在市民的要求下发函请善堂收拾遗骸,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多方设法收殓烈士遗骸72具,合葬于城东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1932年,查得此次死难烈士姓名达86人。由于习惯,人们仍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潘达微和他收殓烈士的艰辛过程。

潘达微原名潘虹,字心微,后改达微。广东番禺(今广州市)人,出身官绅之家。潘达微自幼多病,因求医认识孙中山,并成为知交,深受其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他利用父亲的社会地位以及各方面的社会关系,以美术活动为掩护,宣传革命,与革命派人士密切联络。曾与高剑父、陈树人、廖平子、黄鲁逸等人在广州创办石印《拒约画报》(后改名《时事画报》),明确提出“以革命思想入画”的口号。画报图文并重,针砭时弊,鼓吹改革,虽然出版约一年后被当局查禁,但仍在海内外起了巨大的影响。《时事画报》停刊后,潘达微又与高剑父、陈树人等人在广州南武学堂、培淑女校、洁芳女校等担任图画教员,暗中进行革命宣传,积极发展同盟会员。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革命党人在广州起义,潘达微和高剑父等人利用培淑女校作为转运储存武器弹药场所,支持革命。起义前夕,潘达微要亲自参加黄花岗起义行动,黄兴派人劝他说:“君乃才子,并非武夫,冲锋陷阵,非君所长。且在社会上站稳脚跟,代民立言,亦非易事,不宜轻易放弃。此次起义成功与否,均需报社仗义执言,君坚守报社阵地,更为有利。”潘觉得有理,也就打消了上前线的念头。革命失败后,得知南海、番禺两县知事相议,拟埋葬烈士遗体于大东门外的臭岗时,潘达微闻迅后挺身而出,冒着清政府还在到处搜捕革命党人的危险,以《平民报》记者身份,跑到广仁善堂,对善董们说:

“诸义士为国捐躯,纯为国民谋幸福„„且慈善事业不计谁是谁非,施棺施地,应为义所安。”善董们都被潘达微所言感动,点头称是。潘达微建议择地安葬,但大家面有难色。

潘达微想起了好友江孔殷。江与潘达微是世交,当时正担任两广清乡督办,在地方上很有势力和影响。

在江孔殷鼎力支持下,潘达微和各位善董四出找寻葬地。有一西医在广州沙河新购一地,本想献出来,却遭到亲属极力反对。此事陷于僵局,潘达微来到广仁善堂告知此事,泣不成声。善董徐树棠大受感动,当即表示愿意献出沙河马路旁的红花岗作为葬地,并承担棺殓营葬等事。

潘达微转悲为喜,随徐树棠到红花岗实地视察,觉得此乃青草白地,可谓净土,正好可用来安葬义士。翌日,潘达微来到谘议局前的尸场,用药丸塞住鼻孔,辟除臭气,协同100多名忤工从上午11时一直忙到下午4时,入殓之前,达微对尸体逐一检视,凡铁索相连的,都叫人把锁链去掉,若深陷肉内难以取出的才叹息作罢;对已断残肢,必定亲自验看断口是否与尸体断口偶合,以确保不致误接,做到完整入殓。然后,将七十二位战友的寝棺护送到葬地,冒着绵绵细雨分四横挖掘深沟,每横直列十八个坑,共七十二坑,每葬一棺,他都抚棺细语:“安息吧,遗愿即将实现。”葬毕,已是夜色深沉,他仍孑然一身,默立坟岗哀悼良久„„

葬殓七十二烈士,潘达微本不愿张扬。但康有为弟子徐君勉所办《国事报》披露了此事,且点了潘达微的名。这样,潘达微便不得不公开事实真相,他在《平民报》发表了《咨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碑》一文,坦承收葬烈士遗骸是自己所为,并称:“党人视死地为乐所,余身命久置度外”。

正是在这篇文章中,潘达微将“不够浑厚的‘红’字改成‘黄’字”,他认为“红花岗”从此变成“黄花岗”。

各位贵宾,我们现在来到黄花岗了,正门宽32.5米,为一座三拱仿凯旋门式的建筑。上门额上以花岗石镌刻着孙中山先生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贴金大字。从词义上说,浩气就是正气。

往里面走这里是墨池,默池正面正处在主墓道,是瞻仰、拜祭先烈必经之道。游客走上拱桥,由于斜坡的作用,便会不由自主地把头低下,就像低头默念,使人肃然起敬。

陵墓呈正方形,每边长17.5米,石砌围栏四周围有铁链栏杆。墓中建一墓亭,亭内立有一墓碑,上书“七十二烈士之墓”。亭顶形如悬钟,寓争取自由警钟之意。亭前右侧碑亭内立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碑”,碑上刻有72位烈土的姓名。左侧立一碑,上补刻有至1932年审查所得的14位烈士的姓名,碑名“补书辛亥三月廿九广州革命烈士碑”。

墓后是章炳麟撰写的“缔结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坊身正面刻着与正门相同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纪功坊东、西两侧各有螺旋式梯级抵达坊顶。坊顶中间用72块长方形石块横列成崇山形的“献石堆”,象征72位烈士。这些青石分别刻上当时国民党海外各地支部名称和个人的名字,作为纪念他们捐款建设墓园有功的“献石”。纪功坊上的横额,是12个字的篆文:“缔结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由著名的革命党人 章炳麟书写。献石堆顶上屹立着自由女神像,表达了要为建立自由平等国家而奋斗的革命思想。

墓寝右侧的松树是孙中山先生1912年亲手种植的。当年种有4棵,现在只剩下一棵。1981年又补种3棵,供人景仰。在几次起义中,孙中山最悲痛的是黄花岗起义,他前后(含1912年)五祭七十二烈士,共撰祭文4篇,演说词1篇,题字“浩气长存”1幅,序文1篇。●1912年5月15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黄花岗起义周年纪念日,孙中山率领各界十余万人至黄花岗首次主持公祭烈士并致祭文。并在广仁堂懂事要求下植下四棵松树。

●1921年5月6日(农历三•二九),才就任中华民国政府非常大总统第二天的孙中山,亲往黄花岗,祭奠七十二烈士殉国十周年,并宣读祭文。

●1922年4月25日(农历三•二九),孙中山特派中华民国大总统府参军长徐绍桢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代为祭奠,并致祭文。

●1924年5月1日(农历三•二八)晚,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出席岭南大学在怀士园举行的黄花岗纪念会公宴。

●第二天,5月2日(农历三•二九),孙中山派遣大本营参军长张开儒主祭黄花岗烈士,并宣读孙中山祭文。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先后举行11次武装起义,其中三次在广州。1911年4月27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的广州起义,是武昌起义前孙中山领导的10次起义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最为壮烈的一次。

松树前面是潘达微先生墓。潘先生当年冒死收硷烈士遗骸受世人称道。潘先生死后,还葬于陵园内,朝夕与烈士们相伴。1951年人民政府将潘的墓穴移至现在的位置,并立碑“潘达微先生之墓”来纪念他。碑后是潘达微先生于1921年写的《自述》全文,追记了他收殓烈士遗骸的详细经过。

黄花岗墓园的东北角一带,还立有不少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的陵墓。其中包括“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冯如之墓”,墓碑后刻有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按少将阵亡抚恤冯如家属及将其事迹宣传国史馆的命令。

邓仲元墓园约有3600平方米,建于1928年,坐西北向东南,有墓道门楼、铜像、乐台、八角亭、墓冢和墓表。邓是辛亥革命的名将,积极参加讨袁及反对军阀的斗争,功绩卓著。当孙中山得知他遭陈炯明暗杀后,觉痛失良将,追赠邓仲元为陆军上将。

杨仙逸墓。杨仙逸是“中国空军之父”,1918年应孙中山之召从美回国,组建中国第一支空军,1923年9月随孙中山出师讨伐陈炯明。后因鱼雷爆炸不幸以身殉职。孙中山闻讯,极为悲痛,下令追赠杨为陆军中将,并定其殉难之日每年的9月20日为航空节。

史坚如祠。史墓原在先烈路青菜岗,1913年建。1978年回建设需要迁至现址。墓门上有“史坚如先生祠”石额,为胡汉民题。1900年10月在孙中山发动的第二次起义(惠州三洲田起义)时,史坚如为配合惠州起义,挖地道入广东巡抚署,埋炸药炸广东巡抚、署两广总督德寿未遂。事后被捕牺牲,年仅22岁。

此外,园内还有叶少毅、王昌、梁国

一、韦德、金国浩、翁飞龙及越南志士范鸣泰等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烈士的坟墓。浩气黄花,终于可以告慰一代英魂。

黄花岗起义是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较全面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虽然失败了,但其伟大历史意义和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在中国历史上,起义造反者大多是因为活不下去了,才揭竿而起的。这也成为我们对历史的一个惯常记忆。而黄花岗起义则大不一样。起义的参加者有留学生、海外侨胞、记者、教师、工人、农民、军人,他们来自社会各界,不少人身为士绅,家境优越。当战斗惨烈打响时,这些原本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却凭着理想信念的支撑,顽强奋战,慷慨赴义。正是这样的起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主革命精神的进一步高涨,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事业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传播了民主自由的思想,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用生命和鲜血献身革命的伟大精神却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世界,从而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起义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第五篇:教学观摩感受

教学观摩感受

在这次培训中欣赏了很多优秀的案列,使我在教学中受益匪浅,虽然课堂风格、教学设计不同,但在课堂中都体现着“快乐”两个字,音乐在带给我们快乐的同时,也让我们在快乐中更加热爱音乐。在欣赏案列时,有很多值得我在教学中学习的地方

教师不断提炼自己扎实的基本功,有了过硬的基本功,才能更好更快的引导学生进入状态,出色地完成每节音乐课所要达到的目标。

这节课的核心,抓住了秧歌的精髓,能够简单的导入,一下进入课堂的主题。在课堂上,设计出简单的节奏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动起来。把口诀的方式表现锣鼓节奏,解决了教学中最困难的多声部节奏的训练任务。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弹性的教学方案。正确设计好“问题”。找到解决难点的办法。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然后将秧歌的锣鼓节奏,用口诀的方式读出来,让学生边读边练,通感作用,很快就解决了教学中最困难的多声部节奏的训练任务。

通过观摩李老师的这节课以及郑教授的评析,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对学生的音乐启蒙教育要有耐心,要从学生对音乐的最初的感知水平开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教师应善于启发,让学生学会欣赏。并且要鼓励学生参与音乐的创作过程。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质,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创作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过程的重要方面,音乐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音乐创造给以鼓励和赞赏。教育不在于教师怎么去教而在于解决学生怎样学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取长补短,教出自己的风格,让课堂更精彩,为音乐教育再上一个台阶而努力。

黄花岗公园站观摩感受[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