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改造研究
一、##工业经济的基本情况 1、现实基础:工业体系较为齐全。##市是新兴工业城市,是##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全市已形成冶金、化工、煤炭、机械、纺织、森工、建材、电子、医药等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体系。主导产业初具规模。2003年全市冶金、机械、化工、轻纺、林产工业、建材等6个主导行业的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88.1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9.6%。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市县属国有工业企业已实施改革268户改制面达94.7%。国有工业经济比重逐步降低,2003年,市县属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总额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34%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快速发展,年产值超亿元的私营企业已有10家。项目带动战略初见成效。开展“项目年”活动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技改投资82.8亿元,竣工投产技改项目1118项,分别有18项和58项进入国家和省重点技术改造计划盘子;实施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502项,其中15项列入国家重点技术创新计划盘子。园区经济开始起步。目前,市、县两级园区共落户企业395户,已投产或部分投产294个,在建85个,进行前期工作16个,预计2004年可完成产值65.7亿元。2、比较优势:自然资源丰富。闽江上游沙溪、金溪、尤溪流经全境,水力资源丰富。已发掘的金属和非金属矿79种,已探明储量并可供开发利用的49种,其中重晶石为全国富矿之一。全市森林覆盖率76.8%。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保持核心的位置。长期以来,##一直为##的老工业基地,1990年以前,##全部工业总产值仅次于福州居全省第二位。2003年全市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4.7%、41.8%、33.5%,其中工业增加值达103.9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2.3%;工业企业提供的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长期保持在50%以上。许多产品产量在全省占较大比重。2003年,钢产量211.3万吨占全省82.5%原煤产量315.9万吨占全省40.6%化肥产量29.1万吨占全省49.2%机制纸产量14.3万吨占全省84.1%水泥产量705.8万吨占全省33.4%布产量16148万米占全省15.6%发电量59.15亿千瓦时占全省9.7%。一批企业的规模、市场占有率等在省内、国内占有一席之地。三钢集团公司近年内钢生产能力将达300万吨;三化公司已形成全国最大的商品电石生产厂和全省最大的化肥生产企业;厦工三重公司已是全国三大主要道路施工机械生产企业之一,压路机国内市场占有率11.3%;华橡自控公司为全国最大的轮胎定型硫化机生产企业,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40%;##纺织有限公司是省内唯一生产各种高档牛仔布的企业。3、主要矛盾和问题:一是工业总量偏小,市场化程度较低。2003年工业总产值仅占全省的4.8%,列全省第5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都分布在产业易于进入、重复建设、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从事初级产品加工的行业中。二是企业工艺装备水平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市县两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少,技术装备属于80年代以后水平的仅占3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12.16亿元,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7%。三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配套协作能力差。重工业在全省比重最高;各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高度趋同,区域经济的关联效应、规模效益低,产业辐射力弱、缺乏带动整个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支柱产业。四是国有经济比重过高,企业历史包袱重。2002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达71.8%(包括中央、省属企业)。目前市属还有56家国有企业在职和离退休职工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6.3%,高出全省平均数2.1个百分点。五是投资环境不宽松,经济发展活力不足。财税扶持力度不大配套政策措施不够完善发展空间相对不足交通、区位、融资环境相对较差;有的政府部门思想观念不够解放,抓发展、促发展的主动性差;有的部门办事效率低,服务意识差等等。
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 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是,在巩固发展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和优化第二产业。要以##的客观实际为基础,立足于现有主导、优势产业条件,加大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前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统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做大做强机械、冶金和林产工业三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三个传统产业,培育发展三个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构造具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培育发展三大产业集群 1、冶金及压延加工业产业集群。重点抓好##省明光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彩涂板、热镀锌板、型钢系列产品开发,力争2007年前在沙县金古工业区形成100万吨/年以上的金属深加工能力。加快三钢(集团)公司产品结构调整,由以建筑用钢为主向船舶、工程机械、建筑业用钢结构转变。有色金属工业重点发展钨、铅、锌、铝箔产品深加工和系列开发,积极发展稀土新兴工业,开拓应用新领域。至2007年产值达130亿元,年均增长23.9%;到“十一五”末,达225亿元,年均增长20%。2、机械及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一是以厦工三重公司为重点建设路面及环保机械龙头企业,重点巩固发展压路机,路面养护机械为辅,规模生产垃圾压实机等新产品。二是以华橡自控公司及双轮化机公司为重点建设橡塑机械龙头企业,着重加速产品多元化开发,全面推
进现有主导产品升级换代;同时积极拓展橡塑机械国外市场。三是以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制造有限公司为重点培育数控机床龙头企业,生产多系列铣床产品。四是以##齿轮箱公司、永安轴承公司、将乐三华轴瓦股份公司等骨干企业为重点,抓住##省建设东南沿海汽车基地的机遇,开发汽车用齿轮、轴承、轴瓦、蓄电池以及为汽车、工程机械配套的变速箱等产品,逐步形成产业体系,使我市建设成为我省汽车零配件主要生产基地。该产业集群产值2007年计划达到40亿元,年均增长23.6%,到“十一五”末,达70亿元,年均增长20.5%。3、林产工业产业集群。以工业化促进林业产业化,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重点发展制浆造纸、木竹人造板、林产化工及森林食品等四个分产业。林产工业产业集群产值2007年计划达到85亿元,年均增长20%。其中:(1)制浆造纸产业。以青山纸业股份有限公司、青州造纸有限责任公司、##腾荣达制浆有限公司、建宁铙山纸业有限公司为龙头骨干企业,规模生产牛皮卡纸、拷贝纸及薄页纸、绒毛浆纸,开发特种纸等新产品。该产业产值2007年计划达到45亿元。(2)木竹人造板产业。以永安林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为龙头骨干企业,规模生产木质胶合板、竹质胶合板、中密度纤维板、刨花板、竹木地板、集成板等产品。该产业产值2007年计划达到16亿元。(3)林产化工产业。以沙县松川化工有限公司、中城百事达变性淀粉有限公司等为骨干企业,规模生产松香及其深度加工系列、木竹活性炭系列等产品。该产业产值2007年计划达到7亿元。(4)森林食品产业。以三和食品(##)有限公司、##健盛食品有限公司等为骨干企业,规模生产清水笋、笋制品等产品。该产业产值2007年计划达到17亿元。
(二)改造提升三个传统产业 1、纺织工业。一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发展中高档纱、产业用纺织布、无纺布,努力对接沿海纺织服装行业,积极发展高档面料,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互补。近期重点抓好立丰印染股份公司印花、染色整理易地技改、##纺织化纤集团公司高强高膜PVA纤维技改等列入全省2004年工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的实施。二是依托大企业,做好配套服务。紧紧依托##纺织化纤集团,利用其化纤原料,积极开发纺织面料、针织面料、装饰面料、产业用布等下游产品。三是做大产业用布,加快成为##省产业用纺织品生产基地。积极扶持,加强对产业用布的引导和整合,拓宽产业用布的应用领域,重点向医用、建筑、农业用布、运输篷布以及高级人造和合成革基布等领域发展。四是充分发挥我市中高档纱和产业用布的优势,积极与泉州、石狮、广东等地的服装及染整业配套,建立跨区域的产业链,实现区域间的互补性。2、建材工业。以建福水泥、岩城水泥等企业为重点,同时加快永安谋成水泥集团闽燕公司100万吨/年旋窑水泥等项目的实施进度,抓紧做好将乐红狮水泥有限公司2×5000吨/日干法水泥项目前期工作。扶持鼓励发展高强复合板、防水阻燃复合板等新型建筑材料,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布局,逐步改变我市建材产业主要以水泥生产为主的状况,提高建材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3、化工工业。重点发展新型农药、高档涂料、塑料加工助剂、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造纸化学品、生物化工,同时借助沿海石化一体化工程,主动寻找、策划项目,选准一批可供合作的项目,全方位开展对接与协作,延伸产业链,创造条件争取省石化中下游产品在##市布点。以三化、三农、永安智胜、麦丹公司等企业为主,近期重点抓好三化年产3万吨三聚氰胺扩建和三农年新增4000吨固体草甘膦技改等4个列入##省2004年工业结构调整重点计划项目的实施。积极支持汇天药业公司开发医药新品种,重点支持其开发生产洛索洛芬钠片和国家一类新药来氟米特等新药。
(三)扶持壮大三个新兴产业 1、生物制品。以##省明溪南方红豆杉生物有限公司、三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生物药物和天然药物,选择开发具有创新意义且能形成优势的新药和医药中间体,开发与应用具有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药物技术和中成药技术。近期重点抓好南方红豆杉生物有限公司年产90公斤99.5%紫杉醇等项目。2、特色食品加工。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思路,集中力量培育、扶持一批名牌绿色食品。根据各县优势和区域特点,分片建设食品产业带、畜禽产业带、林竹笋产业带、食用菌等产业带,并向周边辐射。重点发展以沙县小吃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业;以三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食用菌龙头企业为依托,开发特色产品,注重高海拔反季节食用菌的资源开发,建立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以##市楼源畜牧场、沙县鸭业总公司等为龙头,大力发展专业化规模养殖和饲料基地配套建设;依托建宁鑫达等企业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配套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新型电子元器件生产。着重抓好市区、将乐、大田等县(市、区)新型电子企业发展。扶持将乐长兴、乐兴等电子企业所形成的晶片生产、切片、研磨、高低频石英谐振器产业链发展,加快港乐水晶电子有限公司“射频声表面波晶体滤波(RF-SAWF)”产品、SPXO振荡器系列产品生产线、乐兴公司陶瓷谐振器生产线、长兴公司超小型自动编带石英晶体谐振器生产线、联发电子公司开表面贴装石英晶体谐振器(SMD)项目的开发生产,加快炬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半导体照明(LED)系列产品开发研制。
(四)积极发展服务业 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推进服务业的社
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积极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服务业集团,注重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小服务业企业。改造提升商贸、房地产、社区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专业化配送,推动网上购物等电子商务的发展。合理布局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物流基础设施,抓紧建设综合物流运输平台和信息平台,推进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网络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工业产成品大量库存的顽症,加快资本周转,降低企业成本。做好商业网点规划,建设商业中心城市。
(五)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把县域经济纳入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整体规划,坚持“一主三化”方针,即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大力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县域经济。按照“二三一”的产业序列,用企业化的管理、工业化的理念,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龙头”企业发展,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农村形成以绿色食品为主导的新型食品工业体系,把我市建成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继续抓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我市农副产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莲子、肉类、水果、蔬菜、菇、笋、烟叶等深加工,重点培育建宁鑫达、文鑫、孟宗、兴辉和梅列健盛、沙县三和等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骨干企业。
三、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措施 1、创新体制和机制,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着重解决国有经济比重偏高的结构性问题和国有股“一股独占”等体制性弊病,2005年以前基本完成国有资本从轻纺、二轻、建材、建筑、商贸等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以股份制改革为重点,引进区内外具有品牌、市场、行业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兼并等多种形式重组大中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促进各类资本交叉持股和相互融合。从股权流动机制入手,继续推行由原平均持股向经营者和经营骨干、科技人员大股控股转变的二次改革,促进中小企业进一步放开搞活。引导各类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和分工,培育一批主业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完善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诚信体系,进一步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依托我市已组建的产权交易中心,探索建立区域性柜台交易市场,推动产权有序流转。2、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鼓励企业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企业的协作加工业务,鼓励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参与老工业基础改造和产业优化升级。以重点外资项目为载体,巩固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发展一批新的合资、合作企业。鼓励外资以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或处置不良资产。加强招商引资,充分运用市场化运作,创新招商工作机制,吸引外商到我市共同开发矿产、旅游等自然资源。积极培育壮大机械电子、纺织、化工、制药、农林产品加工等出口规模。鼓励有实力的各类所有制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与经营,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带动商品、技术和劳务出口。3、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构筑多元化经济格局。拓宽非公有制经济投资领域。原则上除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项目外,均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凡是不需要国有控股的均要支持和鼓励非公有资本控股或参股经营;只需国有资本相对控股的行业,应逐步减持国有资本至适当的比例。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参股、收购、兼并市、县两级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进入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领域,以及非义务教育、非基本医疗等服务领域。采取有效措施,解除非公有资本进入国有企业存在的人员、债务、不良资产等负担,降低非公有资本投资服务领域的门槛,消除非公有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和公益性项目的政策“梗阻”,为非公有资本进入创造可行的条件;建立和完善投资促进机制,通过财政补贴、特许经营、优先分红等措施,降低非公有资本投资基础性、公益性、政策性领域的风险。4、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产品升级。围绕我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规划,以加速工业化进程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指针,以技术创新、产品开发、项目建设为抓手,把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结合起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传统产业中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水平,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0%,培育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19家,实现利税5000万元企业20家,创省名牌产品20个,全国名牌产品2个。5、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实现产业集聚化。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强化规划功能,合理引导,提升园区产业集群聚合度。近几年来,##市已初步形成了以金沙园、尼葛园为核心的工业园区体系。必须抓住园区建设尚处起步阶段的有利时机,以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进园区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先行的原则,在抓好园区建设规划的同时,按照产业集群模式布局,抓好产业规划,做到两个规划一起抓,突出产业特色,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为未来产业集聚、集群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同时,整合、调整现有工业小区,重点抓好金沙园、尼葛园、小蕉工业区建设,强化招商与服务,集中资金、集中精力,促进项目、企业、业主集聚,吸引更多的相关产业向园区积聚,逐步使园区(小区)成为产业
集群发展的基地,而不是企业的简单堆积地。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保障能力。水利、能源和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保障。合理开发资源,加快能源建设,优化能源结构,促进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发展,降低高耗能行业能耗水平。实施永安资源综合利用火电厂等项目,加快尤溪街面水电站等建设步伐,形成电力供应良性循环。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路网建设,提高等级和标准,提高对外交通和城市出入口的通行能力。加快城市供水、供电、排水和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和住房建设,提高环境质量和城市功能。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建设一批重大污染治理、综合利用和与居民生活相关的环保设施项目。7、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实现新科技创新。找准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突破口。充分利用省内外的科技资源,通过产学研联合,引进技术成果,再加以改造提升,进而实现技术创新。要以光机电仪一体化、新型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扶持和开发重点,发展特色化高新技术。要推广应用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连续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及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进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实现制造领域的优质高效生产。加大科技投入,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充分发挥科技三项经费、技改资金的效益。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职业经理人队伍、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队伍。进一步优化创业和生活环境,建立起有利于人才作用发挥的激励机制、创业机制和优化配置机制。
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改造研究(第4页)一文由www.teniu.cc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篇: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改造研究
一、##工业经济的基本情况 1、现实基础:工业体系较为齐全。##市是新兴工业城市,是##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全市已形成冶金、化工、煤炭、机械、纺织、森工、建材、电子、医药等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体系。主导产业初具规模。2003年全市冶金、机械、化工、轻纺、林产工业、建材等6个主导行业的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88.1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9.6%。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市县属国有工业企业已实施改革268户改制面达94.7%。国有工业经济比重逐步降低,2003年,市县属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总额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34%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快速发展,年产值超亿元的私营企业已有10家。项目带动战略初见成效。开展“项目年”活动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技改投资82.8亿元,竣工投产技改项目1118项,分别有18项和58项进入国家和省重点技术改造计划盘子;实施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502项,其中15项列入国家重点技术创新计划盘子。园区经济开始起步。目前,市、县两级园区共落户企业395户,已投产或部分投产294个,在建85个,进行前期工作16个,预计2004年可完成产值65.7亿元。2、比较优势:自然资源丰富。闽江上游沙溪、金溪、尤溪流经全境,水力资源丰富。已发掘的金属和非金属矿79种,已探明储量并可供开发利用的49种,其中重晶石为全国富矿之一。全市森林覆盖率76.8%。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保持核心的位置。长期以来,##一直为##的老工业基地,1990年以前,##全部工业总产值仅次于福州居全省第二位。2003年全市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4.7%、41.8%、33.5%,其中工业增加值达103.9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2.3%;工业企业提供的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长期保持在50%以上。许多产品产量在全省占较大比重。2003年,钢产量211.3万吨占全省82.5%原煤产量315.9万吨占全省40.6%化肥产量29.1万吨占全省49.2%机制纸产量14.3万吨占全省84.1%水泥产量705.8万吨占全省33.4%布产量16148万米占全省15.6%发电量59.15亿千瓦时占全省9.7%。一批企业的规模、市场占有率等在省内、国内占有一席之地。三钢集团公司近年内钢生产能力将达300万吨;三化公司已形成全国最大的商品电石生产厂和全省最大的化肥生产企业;厦工三重公司已是全国三大主要道路施工机械生产企业之一,压路机国内市场占有率11.3%;华橡自控公司为全国最大的轮胎定型硫化机生产企业,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40%;##纺织有限公司是省内唯一生产各种高档牛仔布的企业。3、主要矛盾和问题:一是工业总量偏小,市场化程度较低。2003年工业总产值仅占全省的4.8%,列全省第5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都分布在产业易于进入、重复建设、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从事初级产品加工的行业中。二是企业工艺装备水平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市县两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少,技术装备属于80年代以后水平的仅占3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12.16亿元,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7%。三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配套协作能力差。重工业在全省比重最高;各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高度趋同,区域经济的关联效应、规模效益低,产业辐射力弱、缺乏带动整个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支柱产业。四是国有经济比重过高,企业历史包袱重。2002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达71.8%(包括中央、省属企业)。目前市属还有56家国有企业在职和离退休职工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6.3%,高出全省平均数2.1个百分点。五是投资环境不宽松,经济发展活力不足。财税扶持力度不大配套政策措施不够完善发展空间相对不足交通、区位、融资环境相对较差;有的政府部门思想观念不够解放,抓发展、促发展的主动性差;有的部门办事效率低,服务意识差等等。
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 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是,在巩固发展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和优化第二产业。要以##的客观实际为基础,立足于现有主导、优势产业条件,加大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前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统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做大做强机械、冶金和林产工业三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三个传统产业,培育发展三个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构造具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培育发展三大产业集群 1、冶金及压延加工业产业集群。重点抓好##省明光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彩涂板、热镀锌板、型钢系列产品开发,力争2007年前在沙县金古工业区形成100万吨/年以上的金属深加工能力。加快三钢(集团)公司产品结构调整,由以建筑用钢为主向船舶、工程机械、建筑业用钢结构转变。有色金属工业重点发展钨、铅、锌、铝箔产品深加工和系列开发,积极发展稀土新兴工业,开拓应用新领域。至2007年产值达130亿元,年均增长23.9%;到“十一五”末,达225亿元,年均增长20%。2、机械及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一是以厦工三重公司为重点建设路面及环保机械龙头企业,重点巩固发展压路机,路面养护机械为辅,规模生产垃圾压实机等新产品。二是以华橡自控公司及双轮化机公司为重点建设橡塑机械龙头企业,着重加速产品多元化开发,全面推进现有主导产品升级换代;同时积极拓展橡塑机械国外市场。三是以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制造有限公司为重点培育数控机床龙头企业,生产多系列铣床产品。四是以##齿轮箱公司、永安轴承公司、将乐三华轴瓦股份公司等骨干企业为重点,抓住##省建设东南沿海汽车基地的机遇,开发汽车用齿轮、轴承、轴瓦、蓄电池以及为汽车、工程机械配套的变速箱等产品,逐步形成化”方针,即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大力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县域经济。按照“二三一”的产业序列,用企业化的管理、工业化的理念,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龙头”企业发展,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农村形成以绿色食品为主导的新型食品工业体系,把我市建成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继续抓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我市农副产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莲子、肉类、水果、蔬菜、菇、笋、烟叶等深加工,重点培育建宁鑫达、文鑫、孟宗、兴辉和梅列健盛、沙县三和等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骨干企业。
三、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措施 1、创新体制和机制,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着重解决国有经济比重偏高的结构性问题和国有股“一股独占”等体制性弊病,2005年以前基本完成国有资本从轻纺、二轻、建材、建筑、商贸等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以股份制改革为重点,引进区内外具有品牌、市场、行业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兼并等多种形式重组大中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促进各类资本交叉持股和相互融合。从股权流动机制入手,继续推行由原平均持股向经营者和经营骨干、科技人员大股控股转变的二次改革,促进中小企业进一步放开搞活。引导各类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和分工,培育一批主业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完善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诚信体系,进一步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依托我市已组建的产权交易中心,探索建立区域性柜台交易市场,推动产权有序流转。2、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鼓励企业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企业的协作加工业务,鼓励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参与老工业基础改造和产业优化升级。以重点外资项目为载体,巩固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发展一批新的合资、合作企业。鼓励外资以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或处置不良资产。加强招商引资,充分运用市场化运作,创新招商工作机制,吸引外商到我市共同开发矿产、旅游等自然资源。积极培育壮大机械电子、纺织、化工、制药、农林产品加工等出口规模。鼓励有实力的各类所有制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与经营,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带动商品、技术和劳务出口。3、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构筑多元化经济格局。拓宽非公有制经济投资领域。原则上除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项目外,均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凡是不需要国有控股的均要支持和鼓励非公有资本控股或参股经营;只需国有资本相对控股的行业,应逐步减持国有资本至适当的比例。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参股、收购、兼并市、县两级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进入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领域,以及非义务教育、非基本医疗等服务领域。采取有效措施,解除非公有资本进入国有企业存在的人员、债务、不良资产等负担,降低非公有资本投资服务领域的门槛,消除非公有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和公益性项目的政策“梗阻”,为非公有资本进入创造可行的条件;建立和完善投资促进机制,通过财政补贴、特许经营、优先分红等措施,降低非公有资本投资基础性、公益性、政策性领域的风险。4、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产品升级。围绕我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规划,以加速工业化进程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指针,以技术创新、产品开发、项目建设为抓手,把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结合起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传统产业中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水平,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0%,培育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19家,实现利税5000万元企业20家,创省名牌产品20个,全国名牌产品2个。5、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实现产业集聚化。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强化规划功能,合理引导,提升园区产业集群聚合度。近几年来,##市已初步形成了以金沙园、尼葛园为核心的工业园区体系。必须抓住园区建设尚处起步阶段的有利时机,以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进园区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先行的原则,在抓好园区建设规划的同时,按照产业集群模式布局,抓好产业规划,做到两个规划一起抓,突出产业特色,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为未来产业集聚、集群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同时,整合、调整现有工业小区,重点抓好金沙园、尼葛园、小蕉工业区建设,强化招商与服务,集中资金、集中精力,促进项目、企业、业主集聚,吸引更多的相关产业向园区积聚,逐步使园区(小区)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地,而不是企业的简单堆积地。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保障能力。水利、能源和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保障。合理开发资源,加快能源建设,优化能源结构,促进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发展,降低高耗能行业能耗水平。实施永安资源综合利用火电厂等项目,加快尤溪街面水电站等建设步伐,形成电力供应良性循环。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路网建设,提高等级和标准,提高对外交通和城市出入口的通行能力。加快城市供水、供电、排水和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和住房建设,提高环境质量和城市功能。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建设一批重大污染治理、综合利用和与居民生活相关的环保设施项目。7、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实现新科技创新。找准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突破口。充分利用省内外的科技资源,通过产学研联合,引进技术成果,再加以改造提升,进而实现技术创新。要以光机电仪一体化、新型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扶持和开发重点,发展特色化高新技术。要推广应用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连续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
化及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进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实现制造领域的优质高效生产。加大科技投入,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充分发挥科技三项经费、技改资金的效益。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职业经理人队伍、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队伍。进一步优化创业和生活环境,建立起有利于人才作用发挥的激励机制、创业机制和优化配置机制。
第三篇: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
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 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
湖北省发改委调研组
2012年第6期 ——经济建设
老工业基地也称老工业区,是指以传统工业部门为基础,历经长期繁荣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以后因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失业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而逐渐衰落的特定地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是加快我省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实践,是我省实施“两圈一带”、“一主两副”重要战略部署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省加快城市化进程、解决突出民生问题的重要支撑。
一、湖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贡献、现实困境与发展机遇
我省老工业基地城市主要为武汉、黄石、十堰、宜昌、襄阳(原襄樊)、鄂州、荆门、荆州(沙市)等八个市。2011年末,八市(全市)国土面积共10.5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56.8%;常住人口占全省61.2%。2011年,八市(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283.95亿元,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15.2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21.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43.7亿元,分别占全省的78.0%、75.9%、77.3%、73.0%,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力军,是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核。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进行工业化战略布局时,充分考虑我省拥有的独特区位优势,从“一五”至“三线”建设时期,将湖北确定为实施国家工业化战略的重要战略基地。我省老工业城市大多是在建国以后获得现代工业构建和发展的契机,并于“三线”建设时期得到快速发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在全国的规划和布局安排中,我省老工业基地城市发展成为全国产业布局中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工业原料采掘和加工基地以及国防军工基地,为全国工业一盘棋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省老工业基地城市均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协调发展的双重压力,计划经济下积累的不利因素相继涌现,工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一是体制改革有待深化。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特征明显,市场经济体制仍有待健全,非公有制经济实力不足,八个老工业城市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只有30%-40%;国企改革遗留问题突出。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重工业比重大的趋势进一步强化,2010年,除武汉市外其他城市的第二产业比重超过50%,且工业内部基础材料工业、基础装备工业、重化工的比重偏大,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部门的比重较低;产业集聚发展和融合配套能力较弱,鄂西老工业基地“嵌入型”特征明显。三是历史包袱负担沉重。八个老工业基地城市国有企业历史欠账和负债大,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大。四是社会民生问题突出。居民和职工收入偏低,就业压力大;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社会保障不充分、水平低;城市棚户区改造任务繁重。五是城市功能相对单一。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工业企业和城市其他功能单元交错布局,生产生活功能布局不合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建设欠账多、难度大;工业遗产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六是经济地位不断下滑。经济规模较小,除武汉市外其他城市(辖区)在全国城市中总体竞争力相对落后。
当前,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面临新的机遇。尽管我省老工业基地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存在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但也应该看到,调整改造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条件,未来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如我省具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具备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迎来多重机遇汇集的契机,以及实施“两圈一带”战略的有效推动等。我省老工业基地城市要抢抓机遇,迎接调整,砥砺奋进,在调整改造中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
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总体思路、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促进产业振兴、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心,以减轻历史负担、解决民生问题为首要任务,以改造老工业区、提升城市功能为重要抓手,以培育新增长极、促进区域连片发展为目标,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将老工业基地发展成为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先导示范区、国家新型工业化和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扩大内需的重要着力点。
(二)发展定位
鄂西五市:将鄂西五市(襄阳、宜昌、荆州、十堰、荆门)打造成为我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和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磷盐化工基地。在市域层面,各城市老城区逐渐调整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商业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打造区域经济新增长极。鄂东三市:将鄂东沿江三市(武汉、黄石、鄂州)着力打造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中西部最大的钢铁基地和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现从老工业基地向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转型升级。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的具体发展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12%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努力打造万亿元产业千亿元集群百亿元企业,重点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鄂西形成汽车、化工、能源、纺织等年主营业务收入百亿元乃至千亿元工业企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优势产业居国内龙头地位,新兴产业获得较大发展,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万亿元;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到1.5%左右,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3%,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占GDP比重上升5个百分点。
城市功能得到明显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矛盾得到缓解,城市功能品位明显提升,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其中,武汉中部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强化,襄阳、宜昌两省域副中心的区域辐射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其他城市综合功能均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工业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申请1-2个世界文化或自然遗产。
社会民生赢得极大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率超过全国城市平均水平;全面巩固普及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基本完成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棚户区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单位产品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节能减排取得重要进展,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降低,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33%,生态环境压力得到初步减缓。
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钢铁、汽车、装备制造、石化、轻纺食品、建材等产业是我省老工业基地的传统支柱产业,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过程中,应用生态化、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链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快转型升级。如钢铁产业应大力支持武钢实施西南战略,扩大钢铁产能;积极推进海外战略,加强资源保障;进一步实施本地战略,发展钢铁精深加工,扩大高牌号硅钢、特钢、汽车用钢等规模。大力发展
航天、航空、重大工程用高端钢材。汽车产业应重点扩张东本二厂、神龙三厂、东风天籁等汽车整车产能,引进建设上海通用汽车、东风雷诺等新基地,加快发展自主品牌轿车,实现发动机、自动变速箱等产业化,完善零部件配套体系,提高省产零部件配套率,嵌入国际汽车零部件生产采购体系等。
(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是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具有一定基础的产业规模化发展;推动生物、节能环保等新兴技术向产业转化;加快突破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核心技术。如新一代信息技术应依托武汉光谷的光电子产业优势,提高系统集成能力,产业加快向研发制造转型,重点发展光通信、新一代移动通信、地球空间信息和物联网,加快发展基础软件产业链、网络游戏、网络视听产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应重点推进智能制造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规模化、成套化发展;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均应抓住重点,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发展取得突破。
(三)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具有容纳就业能力强、促进经济增长、受资源约束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特征,是经济发展到工业化中后期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有利于降低制造业交易成本,为制造业生产和升级提供全程支撑,提升经济竞争层次;有利于节能减排,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促进经济向低碳化方向发展。我省老工业基地城市的调整改造须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建成全国重要的信息服务业聚集区。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着重打造4个软件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外包,进一步推动光谷软件城建设,建设一批信息共享的专业化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引进艺术品设计、动漫、网络游戏等数字产业发展,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二是积极打造中部金融中心。借助武汉金融机构区域性总部的优势,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三是努力建成中部物流中心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整合物流资源,科学布局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构建三大物流圈,积极发展专业物流,形成以武汉为核心,黄石、十堰、荆州、宜昌、襄阳等大城市为支点,大规模、多品种、高效率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四是打造公共科技平台。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依托具有较强研究开发、技术辐射、市场推广能力的中介服务机构、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等。五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培育和开发具有老工业基地特色的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积极开发生态、文化、工业等特色旅游。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为重点,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加快发展旅游相关产业。
(四)加强改造,提升城市综合功能
城市功能体现为城市要素的集聚、扩散和辐射作用,体现为城市对生产、生活的综合服务能力。我省老工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城市功能相对单一的问题,要改变我省老工业城市发展就是发展工业这一传统理念,通过“三大转变”,促进城市、产业、生态相互融合、统筹推进,实现要素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由“重生产”型城市向“重消费”型城市转变,开拓城市消费大市场。积极打造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商业区,因地制宜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区,提升城市消费能力;通过产业布局调整与用地功能置换,将部分工业用地转变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或者公共用地,优化城区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工业遗产开发利用。
由“设施薄弱”型城市向“软硬兼施”型城市转变,加强城市软硬件设施建设。以老工业区改造和新区建设为重点,推进新老城区基础设施的配套与衔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完善城市内部交通网络,加快给排水工程建设,提高供水能力和防洪排
涝设施标准,推进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加快输变电工程建设和电网改造,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城市能源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搭建城市管理、应急保障、定位测控、生产调度、公众服务等方面的网络应用服务平台。
由“单打独斗”型城市向“抱团共赢”型城市转变,推动鄂西五市连片发展。强化产业分工协作,利用产业优势,在宜昌、荆州、荆门建设宜荆荆化工产业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打造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盐磷化工基地;在十堰和襄阳打造国际汽车产业基地,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新型建材产业基地。连片发展旅游业,共同打造旅游产业带,根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规划,统一规划和部署,一体化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城市之间交通、通信、教育、科技、医疗、旅游等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实现城市之间“双赢”或“共赢”。促进观念、体制、机制、管理和科技创新,建立合作交流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强与豫西和湘西老工业城市的合作交流和产业互动,建设鄂豫湘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极。
(五)节能减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引导重点行业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积极推进废钢铁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加强环保型链接项目建设,完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开发区产业升级,深化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从源头降低污染和能耗,引进或新建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实施老工业区的转型、改造与新开发区的并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城市中水回用和固废资源化为重点,全面建设城市资源循环型社会。
建设循环经济园区。继续扩大循环经济园区规模,加强循环经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开发等方面的配套,建设能源、物流、信息等共享设施,实现循环经济园区管理信息化、智能化,不断扩大辐射力、集聚力;以现有开发区为载体,在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产业门类较全的地区,加强现有园区改造,集聚区域内不同产业和企业,完善各个行业内部的循环产业链,在园区内企业间建立起废物和能量的交换关系。在宜昌、黄石、荆门等地建设特色产业循环经济园区。
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推动襄阳谷城、荆门、黄石“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完善和建设多元化回收体系,实行集中化处理,推动报废机电设备等重点“城市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规模利用和高值利用。开发、示范、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和国际领先技术,提升“城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水平。加强监督管理,探索形成 “城市矿产”资源化利用的管理模式和政策机制。
加强节约循环型消费理念引导。加强政府和社会的宣传和引导,突出强化公共传媒的责任,积极倡导公众不断增强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意识,建立理性和清洁消费理念,自觉做到节能、节水、节粮、节材、垃圾分类回收,培养和转变消费观念,逐渐减少对过度包装的消费需求,促进企业产品包装的减量化和再利用。■
第四篇:老工业基地改造思路与对策研究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老工业基地改造高新技术传统产业脱胎换骨产业升级结构优化途径
论文摘要:以沈阳这个典型老工业基地为例,重新审视和调整老工业塞地改造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若千对策、措施。
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阶段重大转折和体制改革大变动时期,经济结构问题十分突出,有旧的问题,也有新的问题。国内外经济结构变动的趋势表明,老工业基地工业结构中的主要问题已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问题,产业技术水平低、产业结构低度化已上升为主要矛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迫在眉睫。本文仅以沈阳这个老工业基地典利城市为例,重新审视和调整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思路并提出若干对策措施。
一、思路之一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众所周知,老工业基地多以传统产业为主,因此,在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勿庸置疑,高新技术产业是战略性产业,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未来,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希望所在。从世界著名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经验看,没有单纯依靠对成熟和衰退产业通过改造恢复生机的,而都是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替代产业,通过经济转型,实现了区域经济重振。但中国老工业基地有其特殊的成长背景和发展条件,它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投资倾斜形成的,是催生化的产物,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经济发展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即使是目前工业化水平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面对中国广大的市场空间和容量,在目前和今后较长时期,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产业经过注人新的技术成份,仍有其发展的广阔前景和生存空间。从发展意义上讲,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远未完成,重要基础产业远未到“夕阳产业”的地步,发展规模经济、企业集团仍需以原有的生产能力为核心。沈阳作为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工业城市,虽然目前传统产业增长潜力远不如前,但传统产业所作出的经济贡献仍占有重要地位(截至1999年末,全市工业总产值中传统产业占76.7%,利税占77.3%),在未来-段时期内,高新技术产业还不足以支撑整个经济的发展,沈阳的经济发展仍将主要依赖于传统产业。由于工业体系的调整和发展是一个“慢变量”,因而,希望在短时期内,以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替代传统产业是不可能的。应该时确,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尽管在21世纪的国民经济中,传统的原材料工业和一般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缩小但其绝对量和产值不会萎缩,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退出经济生活。应该消亡或被取代的是传统产业中的耗竭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因而,老工业基地改造比较现实的选择是以高新技术,特别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嫁接”高新技术使传统产业的改造水平有质的提高,以此盘活巨大的传统产业经济存量,这应是老工业基地现阶段实施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基本内容。
思路之二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现实告诉我们,仅靠传统工业自身渐进式和滚动式的更新改造和单项基本建设项目的改造与革新,零星的挖潜、革新与改造活动是实现不了我国传统工业技术体系的根本再造的。今天,我国传统工业的再造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那就是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技术体系再造和大“换血”,要进行技术结构重组,才能适应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任务对传统工业再生的需求。而要实现这样大跨度的质的飞跃,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技术体系进行突变型改造就逻辑地和历史地成为必要手段和条件。传统技术系统若以传统的革新、挖潜和改造方式进行更新改造,其技术状态的改善与提高是有限度的,绝难实现“脱胎换骨的技术体系再造”和技术结构重组,也就绝难实现我国传统工业体系的再生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因为“骑着自行车”无论如何是“上不了月亮”的。而高新技术是能够胜任这一历史使命的。航空飞行器装备以航天动力系统,就成了“航天飞机”,其技术等级与功能就比普通飞机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不仅可在大气层内做航空飞行,亦可在大气层外做航天飞行。对传统工业技术体系实施高新技术改造,就好比对航空器实施航天技术革新,这种革新是质上巨变的、技术等级上大跨度的革命性突破,不如此,就难以实现产业升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就成为一句空话。
二、根据以上思路,对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21世纪是以计算机为标志,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产业是21世纪最具优势的产业。一方面,沈阳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迫切需要电子信息产业的先导、牵动作用。目前,沈阳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比重仍占80%以上,大量传统产业存量资产的存在,既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这些物质条件又必须通过高新技术注人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创新改造才能得以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沈阳已基本具备了将电子信息业作为第一主导产业的物质基础、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
在电子信息企业中东软集团与和光集团作为全国信息产业的战略力量是沈阳市发展电子信息业的骨干和中坚;全市拥有47万人的科技人才,还涌现了如刘积仁、昊力等信息产业的成功的带头人。加速电子信息业的产业化,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必将迅速改善全市企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这是确立沈阳市在未来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优势地位的先决条件。要采取市场导向、经济手段和行政千预相结合的办法,把沈阳有限的经济资源集中起来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通过采用最先进的实用技术,跨越基础落后的障碍,改造生产、服务、经营、管理,实现跳跃发展,获得后发性经济效益。近年,东北大学与上海宝钢合资组建了目前全国最大的软件集团一一宝钢东软信息产业集团;和光集团与美国第一、世界第二的计算机生产商康柏公司正式签订生产“康柏和光”联合品牌机协定,已展示了沈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美好前景。
2.对传统产业进行完善的信息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把老基地原有主导产业改造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势支柱产业。朱榕基总理在关于“十五”计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要“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跃式发展。”这就为我们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捷径”。电子信息技术是改造传统产业的首要技术,带头技术,是经济效益的倍增器。据调查,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中的投人产出比一般为1:4以上,有时甚至可达1:10。企业信息化改造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一场技术革命,是企业能否立足于21世纪的生存基础。传统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实现工艺创新、强化产品设计,完全可能实现“凤凰涅梁”般的新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优势,突出特点,梯次推进。目前,沈阳市已把沈阳的传统优势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作为“十五”期间的支柱产业,但支柱产业的发展基础不在于行业,而在于具有拳头产品的骨干企业。沈阳市各行业都有一批在全省和全国具有一定优势的重点企业。特别是机械行业的大型电力变压器、隔离开关、摇臂钻床、大型凿岩机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54%,45.4%,80%和60%。有8个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三名。沈阳市应将信息化改造的重点放在这些基础好、综合实力强、产品知名度高、在全国及在未来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优势的重点骨干企业上。使其逐步实现主要产品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生产过程和生产设备采用计算机控制,企业采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辅助管理和辅助决策,使沈阳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登上新台阶,真正成为具有行业优势、对地区经济发展和财政收人起支撑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沈阳起家靠工业,而工业的优势在配套。针对沈阳市企业加工能力强,而组合优势弱的现状,围绕发展先进重大成套装备(包括各类生产线)还要运用高新技术对相关企业进行改造,提高成套设备的开发制造能力,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向现代装备制造业的转变。同时,坚持实施名牌产品战略工程,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产品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要发挥沈阳市工业产品配套的群体优势,集中力量发展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具有相当经济规模的名牌产品,在全市形成一批地区名牌、国家名牌和世界名牌产品,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用名牌效应促进经济发展。名牌的效应在于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盈利能力,因此名牌要由市场和消费者认可,而不是行政的任命和评定。
3实施大企业战略,通过资产流动重组“造大船”,改善企业组织结构。大企业战略是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已为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经验所证实。实施大企业战略重在提高质量。要尽快改变沈阳市国有经济比重过大、质量不高的现状,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大放小,缩短战线,使企业大而强。实施大企业战略“造大船”要讲求规模效益。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防止简单的企业叠加和规模扩张。要按照市场优胜劣汰的原则,改变对于劣质、亏损企业不断投人,救济、扶助的传统做法,坚决消灭无市场、高能耗物耗、技术等级低的行业和产品,使资本向优质企业集中,“拆旧船,造新船,卖小船,造大船”,形成规模效益。实施大企业战略还要与国际经济技术、管理接轨。要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以产权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收购兼并或股权交易。要以加人WTO为契机,通过与世界著名企业攀亲,与知名品牌联姻,与“巨人”同行,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占领国际市场。
4.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机制,为产业升级奠定微观基础。目前,沈阳市大多数企业,包括一些国家重点企业,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储备。不少企业没有真正建立起技术开发机构,一些影响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源头大多在国外。通过实施“捆绑-C程”、“与巨人同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固然是当前改造传统产业的一种现实选择,但从长远看,企业必须有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具有持续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因此,实现产业升级必须在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上下功夫。沈阳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相对集中,科技人员力量雄厚,要下决心解决长期存在的科技力量游离于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把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切实使企业成为科技投人和科技开发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通过市场推动和政策引导,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到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家要对企业技术进步的条件作出必要的规定,大中型国有企业都要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完善产业技术的推广、扩散等服务体系,普遍提高企业的技术素质。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的技术投资体系,特别是结合投融资休制改革,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新技术的产业化。加大对引进技术消化创新的投人力度,在引进改造上要形成引进一消化吸收一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在提高企业自我开发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引导,鼓励外商转让先进技术,提高外资的技术含量。
5.调整所有制结构,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混合所有制为主要实现形式的所有制格局。所有制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措施:一是要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以外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培育多元的产权主体;二是在实践中继续探索产权清晰、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三是在上述两点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不同所有制之间、不同产业之间、不同国别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混合实现形式。这既可以充分利用沈阳公有制经济资产存量巨大的优势和其他生产要素相对集中的特点,又可以发挥外资经济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以及个体私营经济机制灵活的长处,是比较适合市情、具有沈阳特色的所有制形式。
6.企业制度创新和国家政策扶持等配套措施。在推进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职工下岗分流形成的巨大就业压力;与企业高负债相联系的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企业改制中的社会职能的分离,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借助于国家的力量,通过与其他改革配套进行才能奏效。政府主要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从计划、产业导向、金融、税收等方面建立起对老工业基地改造支持的特殊政策体系,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实行政企分开,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企业,实现企业制度创新。当务之急,一是要培育多元的投资主体,实现产权主体的多元化;二是要切实建立起股东会、董事会(经理)、监事会三者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管理制度,为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奠定体制基础。
第五篇: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
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 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 城市转型与发展论坛在渝开幕 2011年 12月 10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人民政 府主办,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 市大渡口区人民政府承办的城市转型与发展论坛(中国〃重 庆在重庆君豪大饭店隆重开幕。
本次论坛以“ 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推进新型城市化发 展” 为主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 思危、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黄奇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武寅、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曹玉 书、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事忠、重庆市人大常 委会副主任卢晓钟、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重庆 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程贻举、重庆市政协副主席吴家农、中共重庆市大渡口区委书记盛娅农女士以及中国科学院、中 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国际城市发 展研究院、新加坡裕廊国际集团、深圳天安集团、重庆市市 级有关部门和投资集团、大渡口及有关区县的 300多位专家 学者、企业家和政府部门的代表出席本次论坛。
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童小平主持论坛开幕式。中国社 科院副院长武寅做开幕式致辞。成思危副委员长、曹玉书副 主任、黄奇帆市长从国家、西部地区和重庆市三个层面就城 市转型与发展发表致辞并做重要演讲,深刻阐述了中国城市
转型的战略意义,为城市发展全面驶入“快车道”的重庆未 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城市转型与发展论坛(中国〃 重庆 是一个集高层对话、学术研究、互动交流为一体的权威性、开放性、国际化论坛, 旨在通过系统性思考、权威性研究,致力于为城市政府、科 研机构、社会团体、企业法人搭建对话交流平台,努力充当 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催化剂,并通过论坛各种活动,帮助城 市政府破解转型发展难题,深入推进我国城市转型发展,共 享城市转型、科学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