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难点及对策
编辑:独坐青楼 识别码:12-802738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19 10:54:13 来源:网络

第一篇: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难点及对策

分配制度改革是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事业单位增强内部活力和激发内部潜力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我县教育、卫生、广播、水电、交通等部门结合本单位的性质和工作特点,着眼于激励和调动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单位的生机与活力,在发挥工资分配的杠杆作用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也

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进一步地去研究和完善。

一、分配制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难点

㈠思想认识不统一。首先是领导顾虑较多。少数行业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的领导对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疑虑重重。其表现:一是安于现状,求稳怕乱,不想自找麻烦。二是瞻前顾后,既想搞活分配,又觉得没有现成的模式,担心怕搞砸了,再走回头路,受职工埋怨。其次是职工认识不统一。有的职工认为当前领到这些工资已经不容易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担心改革后会降低收入;有的职工认为大部分岗位性质和工作量都相差无几,怕领导说了算,分配不公;还有少数事业单位尤其是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活工资部分根本没有搞活,工资按人核标,财政按人拨款,单位按人计发,平均主义、大锅饭,使职工普遍认为活工资就是自已应该得到的,不应重新分配。

㈡工作进展不平衡。从2001年起,我县转发〈宜昌市人事局关于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远办发200118号文件以来,到目前为止,全县207个事业单位中,已进行了分配制度改革的单位124个,占60,改革人员3065人,占事业单位总人数3664的83.65,其中,实行结构工资制度单位62个,实行绩效工资制度37个,实行岗位工资制度25个。还有83个事业单位没有搞内部分配制度改革,造成改革进展工作不平衡,离改革预期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改革工作任务还相当艰巨。

㈢分配标准难以取舍。主要表现在决定工资构成要素的量化标准难以掌握,行业不同或岗位不同的工资系数不易确定,造成部门与部门、行业与行业之间存在攀比现象;身兼数职的工作人员如何确定报酬不好把握;对年龄较大、过去为国家和单位做出过一定贡献的干部职工,当时并没有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现在通过竞争上岗,按贡献大小取酬,势必会影响这部分干部职工的收入,触及一部分人的经济利益,造成不稳定和不和谐的因素。这部分职工的工资待遇如何确定是难点。

㈣现行编制和经费管理体制存在诸多弊端。一是人员编制、单位经费来源界定、单位岗位空缺聘用人员编制管理仍然是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人员编制管理到人头。二是经费管理仍然实行增加一个人,给一个人的工资,减一个人停一个人的工资的办法,事业单位没有自主权。

二、对策及建议

㈠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改革氛围。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是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内容,人事部门和各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将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及通过改革取得成功经验广泛进行宣传,不断提高干部职工对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认识,消除思想顾虑,引导单位负责人积极主动地进行改革,群众支持参与改革,形成良好的改革氛围,促进改革平稳开展。

㈡部门联动,提高整体合力。一是编制部门要重新界定单位性质,要对事业单位进行细致的分类,重新审查全额拨款、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收支状况,视其创收能力确定拨款方式。定期核定单位编制数,控制单位总编数不管理到人头。二是财政部门要改革经费管理办法,对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实行经费包干,“增人不增经费,减人不减经费”;对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实行定额补贴,“定死基数、超收全留、欠收自补”;对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实行“资金分配与经济效益挂钩”。三是人事部门要加强工资总额的宏观调控,分类搞好事业单位工资总量控制,对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实行工资总额包干的办法,让单位享有充分的分配自主权;对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实行工效挂钩的办法。无论是实行工资总额包干还是实行工效挂钩的单位,其包干基数和方案均应报人事、财政部门审批,以便于加强工资宏观调控。

㈢发扬民主,科学制定分配方案。一是各事业单位要结合单位的实际,周密地制定改革办法,建立科学可行的分配机制和配套的优惠政策,使事业单位“工资总额包干”和“工效挂钩”逐步科学化、规范化。二是单位在制定分配方案时,要成立一个分配方案制定专班,以公正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合理的测评,评估每个岗位工作量的大小、责任轻重、难易程度、技术含量高低的工资构成因素比例系数,据此拟定岗位目标和工资报酬等,经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再实施。坚决摒弃不经职工代表大会通过而强迫推行的简单做法。

㈣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各事业单位可根据本单位的工作性质和特点,自行决定执行一项或多项分配办法,搞活内部分配。

1、推行岗位工

第二篇: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难点及对策

分配制度改革是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事业单位增强内部活力和激发内部潜力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我县教育、卫生、广播、水电、交通等部门结合本单位的性质和工作特点,着眼于激励和调动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单位的生机与活力,在发挥工资分配的杠杆作用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进一步地去研究和完善。

一、分配制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难点

㈠思想认识不统一。首先是领导顾虑较多。少数行业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的领导对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疑虑重重。其表现:一是安于现状,求稳怕乱,不想自找麻烦。二是瞻前顾后,既想搞活分配,又觉得没有现成的模式,担心怕搞砸了,再走回头路,受职工埋怨。其次是职工认识不统一。有的职工认为当前领到这些工资已经不容易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担心改革后会降低收入;有的职工认为大部分岗位性质和工作量都相差无几,怕领导说了算,分配不公;还有少数事业单位尤其是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活工资部分根本没有搞活,工资按人核标,财政按人拨款,单位按人计发,平均主义、大锅饭,使职工普遍认为活工资就是自已应该得到的,不应重新分配。

㈢分配标准难以取舍。主要表现在决定工资构成要素的量化标准难以掌握,行业不同或岗位不同的工资系数不易确定,造成部门与部门、行业与行业之间存在攀比现象;身兼数职的工作人员如何确定报酬不好把握;对年龄较大、过去为国家和单位做出过一定贡献的干部职工,当时并没有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现在通过竞争上岗,按贡献大小取酬,势必会影响这部分干部职工的收入,触及一部分人的经济利益,造成不稳定和不和谐的因素。这部分职工的工资待遇如何确定是难点。

㈣现行编制和经费管理体制存在诸多弊端。一是人员编制、单位经费来源界定、单位岗位空缺聘用人员编制管理仍然是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人员编制管理到人头。二是经费管理仍然实行增加一个人,给一个人的工资,减一个人停一个人的工资的办法,事业单位没有自主权。

二、对策及建议

㈠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改革氛围。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是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内容,人事部门和各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将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及通过改革取得成功经验广泛进行宣传,不断提高干部职工对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认识,消除思想顾虑,引导单位负责人积极主动地进行改革,群众支持参与改革,形成良好的改革氛围,促进改革平稳开展。

㈡部门联动,提高整体合力。一是编制部门要重新界定单位性质,要对事业单位进行细致的分类,重新审查全额拨款、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收支状况,视其创收能力确定拨款方式。定期核定单位编制数,控制单位总编数不管理到人头。二是财政部门要改革经费管理办法,对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实行经费包干,“增人不增经费,减人不减经费”;对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实行定额补贴,“定死基数、超收全留、欠收自补”;对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实行“资金分配与经济效益挂钩”。三是人事部门要加强工资总额的宏观调控,分类搞好事业单位工资总量控制,对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实行工资总额包干的办法,让单位享有充分的分配自主权;对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实行工效挂钩的办法。无论是实行工资总额包干还是实行工效挂钩的单位,其包干基数和方案均应报人事、财政部门审批,以便于加强工资宏观调控。

㈢发扬民主,科学制定分配方案。一是各事业单位要结合单位的实际,周密地制定改革办法,建立科学可行的分配机制和配套的优惠政策,使事业单位“工资总额包干”和“工效挂钩”逐步科学化、规范化。二是单位在制定分配方案时,要成立一个分配方案制定专班,以公正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合理的测评,评估每个岗位工作量的大小、责任轻重、难易程度、技术含量高低的工资构成因素比例系数,据此拟定岗位目标和工资报酬等,经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再实施。坚决摒弃不经职工代表大会通过而强迫推行的简单做法。

㈣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各事业单位可根据本单位的工作性质和特点,自行决定执行一项或多项分配办法,搞活内部分配。

1、推行岗位工资制。在定岗、定责的基础上,制定出每个岗位的工资标准及目标考核体系,工作人员上岗后,按考核结果兑现岗位工资。推行以岗位工资为主体的分配制度,要充分体现因事设岗,按岗定酬,岗变薪变,绩优薪优的原则,体现不同职位的知识(技术)含量及责任风险。

2、推行绩效工资制。以单位经营效益和人员工作业绩

为主要考核指标来确定工作人员收入。

3、推行结构工资制。将工作人员工资收入分为固定工

资、效益工资两个部分。固定部分为国家规定的职务(技术等级)工资,效益部分为津贴(指国家规定的工资中活的部分)和各项工资性、物价福利性津补贴(简称保留补贴)。效益工资根据工作人员岗位目标目标考核情况浮动。

4、积极推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鼓励事业单位以知识、技术、专利、成果、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内部分配,逐步扩大生产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含量,充分体现优秀人才的价值和地位;鼓励工作人员以资金、技术、设备等形式入股参与收益分配和利润分成,推动事业单位投资主体多元化。

5、试行年薪制度。在确保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根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指标的完成情况,有条件的事业单位法人代表可试行年薪制,事业单位法人代表的目标考核、管理贡献与法人代表年薪紧密结合起来。

除了以上分配模式外,各单位还可以根据单位职能、特点采用协议工资制度、成果分配、项目分配、高薪聘才、兼职兼薪或服务承包等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方式,激励各类人员,努力工作,多作贡献。

㈤加强领导,搞好协调服务。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方面,直接

关系到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人事部门和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宏观指导和协调。在推进的过程中,人事部门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认真加强组织领导,指导和督促事业单位在改革中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分配制度改革与人事制度改革的关系。分配制度改革的推进依赖于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的成效可以通过分配制度改革的成果来体现,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有在全面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形成人尽其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才能全面推开分配制度改革;二是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分配制度改革中,要充分发挥工资总额计划的宏观调控与杠杆作用,坚持工资总额增长低于经济效益增长,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低于本单位人均增长的原则,实行绩效优先,兼顾公平,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原则,使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收入符合其劳动创造的价值和贡献;三是要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首先要以保证不增加国家财政负担、不减少财政收入为前提,同时要保护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收入。在内部分配中,要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四是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事业的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只有加快改革才能促进事业发展。分配制度改革是经济利益的直接调整和再分配,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容易引发各种矛盾,因此,要把握好改革的策略,要从调动多数人的积极性出发,保持职工队伍的稳定,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要认真对待,妥善处理,确保分配制度改革平稳顺利推进。

第三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摘要:分配制度改革是确保人民生活水平能够不断提高的制度保障,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一方面,在缺少效率的分配制度下生产力得不到优先发展,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社会不能以最小的投入生产出最大的产出,收入“蛋糕”不能做大,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与提高;另一方面,在缺少公平的分配制度下,即使经济能够增长,增长的结果也只能施惠于一部分人,无法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从而造成收入差距过大而两极分化严重,不但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而且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

关键词先富共富公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必须深化分配置度改革。为此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在一定意义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就是“先富”与“共富”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先富”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提出来的一项政策,就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要发展生产力,就不能搞平均主义,因为平均主义不能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1】邓小平同志说过:“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2】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先富”政策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是,“先富”并不是让富者更富、穷者更穷,导致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3】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4】共同富裕绝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绝不等于也不可能是所有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共同富裕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然会出现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不同,这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允许一部分人生活先富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地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的波浪式向前发展,是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毋庸讳言,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确实也拉大了收入差距。不论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还是城镇内部、乡村内部,收入差距都扩大了。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尤其客观必然性。主要是: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这些造成社会成员收入和富裕程度产生和扩大的因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会长期存在这就决定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只能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对贫富差距问题要有科学认识。任何收入分配公平都是一种动态的相对公平,不可能是一种静态的绝对公平。要实行一种绝对的公平,就必然要抹杀劳动者之间、行业部门之间的事实差异。不问效率高低,不分贡献大小,一律实行无差别的平均分配,即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平均主义最大的弊端在于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换取收入分配的公平,最终导致共同贫穷。历史告诉我们,平均主义行不通。收入分配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一方面可以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真正做到“鞭打慢牛,鼓励和保护先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尽管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是必要的,但如果收入差距过大,突破合理的度,就必然会导致两极分化,违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对收入差距问题,我们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树立一种“合理差距论”的公平观,承认差距存在的客观事实,保持一定的合理差距是有利的,反对“差距有害论”和“差距有益论”两个极端。

参考文献

【1】来源:《求是》 作者:周隆滨

【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55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

第四篇: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健全国家公务员制度和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建立科学合理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对于调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理顺工资关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机关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1、坚持按劳分配和按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结合公务员的职责和业绩,合理确定工资收入,克服平均主义。适应完善公务员制度、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应对激烈人才竞争的需要,坚持分类管理,逐步建立符合机关事业单位不同特点、重现实表现、重实绩和能力、富有活力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

2、坚持兼顾效率与公平,理顺工资收入分配关系。妥善处理地区间、部门间以及各类人员间的工资收入分配关系,承认合理差距,调节过高收入,防止差距过大,逐步形成合理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

3、坚持平衡比较和动态增长,逐步提高工资收入水平。通过实行平衡比较等办法,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企业相当人员的工资水平大体持平,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价值规律的工资收入水平决定机制,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收入水平的提高与国民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相协调。

4、坚持加强宏观调控与分级管理相结合,逐步调整工资管理体制。国家要严格工资收入分配管理,完善监督约束机制,规范工资收入分配秩序,实现工资收入规范化、透明化,加快工资收入分配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将现行高度集中的工资管理体制逐步调整为统分结合、调控有力的工资管理体制。

5、坚持多种激励相结合。要在逐步提高工资收入水平的同时,切实改善福利待遇,通过多种途径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机关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

1、针对现行公务员的职级工资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调整公务员基本工资构成部分的比重关系。在保持职级工资制主体功能的同时,相应调整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合理拉大不同职务人员的工资差距,增强竞争激励机制。及时向基层公务员倾斜,发挥工资的导向作用。研究完善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财政能力、物价水平、通货膨胀及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等因素,定期调整公务员工资的制度。

2、改革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方面,要结合事业单位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研究拟定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针对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如岗位绩效工资问题,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形式和办法,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机制等问题,使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切实可行。

3、规范政策外津贴补贴,建立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地区附加津贴要根据地区的财政收入、物价指数、消费指数等因素制定。根据公开透明、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的原则,实施中央政府统一调控下分级管理的地区附加津贴制度。

4、为了逐步缩小地区工资收入差距,继续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建立科学合理、操作简便的评估指标体系、办法和津贴水平增长机制,实现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提高这些地区公务员的工资收入水平。

5、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切实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一是规范工资收入分配的支付方式。主要包

括,建立单位工资专户,将单位的工资性收入全部纳入单位工资专户,实现单位工资分配的货币化、透明化、规范化;二是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合理调控各类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的总体水平;三是加强对非基础公益类和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内部收入分配的指导和监督,重点健全对事业单位法人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总之,必须不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符合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按照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适应深化收入分配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最终建立起科学合理、激励有效、严格规范、法规完备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形成统分结合、调控有力的工资收入分配管理体制,健全与市场机制相衔接、保持工资收入水平,提高同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工资收入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广大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生活水平。

马 唯

第五篇:如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如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3 年 03 月 29 日 10 时 17 分

来源:国研室

根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要求,深化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主要应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从就业政策、工资制度和公共资源分享机制入手,完善初次分配机 制

1、以创造公平就业环境、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为目标,完善 就业政策。完善公共事业单位的招聘制度,在国有企业全面推行分级分类的 公开招聘。支持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 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完善税费减免政策,以及对岗位培训、社会保险、技能鉴定、公益性岗位的补贴政策,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农村 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的就业。完善和落实鼓励自主创业的各项政策。健全 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认证体系,规范职业技能鉴定、认证和各项收费标准。

2、提低限高,完善工资、薪酬制度。建立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 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规范企业 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根据经济发展、物价变动等因素,适时调整最低 工资标准。积极稳妥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依法 保障被派遣劳动者权益。加强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理,对部分过高收入行业 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严格实行企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重调控政策,逐步缩小行业工资收入差距。建立与企业领导人分类管理相适应、选任方式 相匹配的差异化薪酬制度,推广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制度。缩小国有企 业内部分配中相对过大的差距,高管人员薪酬增幅应低于企业职工平均工资 增幅。对上市公司和非国有金融企业的高管人员薪酬,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 构,发挥董事会、薪酬委员会和股东大会在抑制畸高薪酬方面的作用。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建立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调查 比较制度,完善科学合理的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调整优化工资结构,降低

津贴补贴所占比例,提高基本工资占比;抓紧研究地区附加津贴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工资制度。

3、健全国有资本和公共资源的收益分享机制。建立覆盖全部国有企业、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合理分配和使用国有资本收 益,扩大国有资本收益上交范围,适当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比例。完善公共资源占用、出让及其收益分配机制
,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 环境补偿机制,以及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

二、以改革财税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健全再分配机制

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要降低行政成本,将更多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 民生。公共财政要加大对“三农”、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入,加大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扶贫开发等方面投入,加大对中 西部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和民族、边疆、贫困地区的财力支持。

2、完善税收制度。加快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 善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和处罚措施,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征收 范围,建立健全个人收入双向申报制度和全国统一的纳税人识别号制度。取 消对外籍个人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免征个人所得税等优惠政 策。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合理提高税负水平。开展遗产税研究和试点工作。调整部分消费税的税目和税率,将部分高档娱乐消费和高档奢侈消费品纳入 征收范围。

3、千方百计增加城乡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民的收入。要帮助城市就业困 难人员就业,鼓励自主创业,使其获得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健全城乡 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逐步提高生活水平。同时,要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和农业补贴制度,稳步提高重点粮食 品种最低收购价,完善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和各项涉农补贴政策,努力 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支持适度规模经营,允许 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对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投入,促进产销对接和农超对接,使农民合理分享农 产品加工、流通增值收益。改革征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等权 益,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4、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推进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推进 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健全城镇居民和新 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养老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 常调整机制。

5、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筹资和待遇水平,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推进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缩小与实际住院费用报销支付比例的差 距。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实现统筹区 域和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

6、加

强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和救助,大力扶持社会慈善事业发展。加大 保障性住房供给,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满足困难家 庭基本需求。逐步提高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健全经济困难的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和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完善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和其 他困境儿童生活救助制度,建立困难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积极培育 慈善组织,简化有关审批程序,落实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加强监督管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举办医院、学校、养老服务等公益事业。

三、加强收入分配领域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1、加快收入分配相关领域立法。研究出台社会救助、慈善事业、扶贫 开发、企业工资支付保障、工资集体协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上缴、财政转移支付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修订完善土地管理与征收补偿、矿产 资源管理、税收征管、房产税等方面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财产登记制度。

2、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将拖欠工资问题突 出的领域、容易发生拖欠的行业、发生过恶意拖欠行为的企业纳入重点监控 范围,完善工资保证金缴纳办法、劳动争议处理和打击恶意欠薪的相关制度,加大监察执法力度。

3、清理规范工资外收入。严格规范党政机关各种津贴补贴和奖金发放 行为,加强事业单位创收管理,规范科研课题和研发项目经费管理使用,严 格执行公务招待费审批、核算等制度规定。严格控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高

管人员职务消费。

4、严格规范非税收入。继续推进费改税,进一步清理各种行政事业性 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坚决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和基金项目,保留的收 费项目要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建立健全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

5、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在重点领域强化监督管理,坚持堵住非法收 入的重要源头。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偷税逃税、内幕交易、操纵市场、骗贷 骗汇等经济犯罪活动。严厉查处权钱交易、行贿受贿行为,深入治理商业贿 赂,加强反洗钱工作,以及对非法收入外逃的监控和堵截。

6、加强领导干部收入管理。全面落实并严格执行各级领导干部如实报 告收入、房产、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的规定。加强领导干部离任审计 工作,规范领导干部离职、辞职或退(离)休后的个人从业行为,严格按照 有关规定办理兼职任职审批事项。

7、健全现代支付和收入监测体系。推进薪酬支付工资化、货币化、电 子化,加快现代支付结算体系建设,落实金融账户实名制,推广

持卡消费,规范现金管理,减少公务领域的现金使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收入信 息监测系统。


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难点及对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