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金荣暑假读书心得
浓浓书香伴随人生
初一语文刘金荣
人生之光泽与真谛,倘若没有一颗善感的心,便会与我们的生活失之交臂,我们的生命便会黯淡无光。而浓浓书香正是那打开我们心灵枷锁的钥匙。我喜欢书,但更喜欢读书!每次提到书,我仿佛能看到那一行行隽永的文字,仿佛能听到那一阵阵哗哗的翻书声,仿佛能闻到那一缕缕浓浓的书香。我想让这浓浓的书香永远溶进我的梦里,我想让这浓浓的书香永远走进我的生活世界!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初次登上三尺讲台,面对一个个顽皮的孩子,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一时竟然手足无措,满腔的工作热情变成了对调皮学生的生气和对教师工作的抱怨。我有过痛苦,我有过彷徨。经过无数个寂寞夜晚的冷静思考,我终于下定决心,要多读书,读好书,用书籍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用书籍来熏陶自己的灵魂!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谈。当我再次走进书的世界,再次感受书的芳香,我真的看到了一代代哲人在向我走来,我真的听到了一个个智者在与我交谈。读《叶圣陶教育文集》,听到叶圣陶告诉我:“学以致用”;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听到陶行知告诉我:“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听到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拜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仿佛进入一个教育的世外桃源。我用心灵去浏览,我用真情去共鸣,通过字句的阶梯,我看到了教育的鲜活、教育的诗意,我看到了字里行间洋溢的爱心、伴随书香的真情。“请不要在冬天里砍倒一棵树”,“对待孩子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细心呵护”。这些充满爱意的句子,让我幡然醒悟:我缺少的不正是一个教师所应具备的宽容和爱心吗?如果把人比作一轮月亮,那么每个人是否都有自己的阴晴圆缺呢?对于一群不谙世事的孩子,我怎么能够过于苛求呢?于是,我开始改变自己。
在教学上,我阅读《好课是这样炼成的》,以各位名师为榜样,追求精湛的教学设计、精彩的课堂片段和精巧的教学引导;我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以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为指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在班级管理中,我运用魏书生老师的“责任包干制”和“心理穿透法”,班级面貌焕然一新。孩子们进步了,我鼓励他们;孩子们退步了,我安慰他们。慢慢地,我们班顽皮的学生少了,懂礼貌的学生多了,习惯变好了,成绩进步了,我最初的失落和彷徨也荡然无存,一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感觉油然而生。
“问君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读书,改变了我最初的失落和迷茫;读书,改变了我平庸的生活和工作;读书,让我找到了生活的自信;读书,让我找到了工作的快乐!浓浓的书香不仅伴随着我走过一个个平凡的日子,同时也伴随着我的学生
们走过一段段成长的历程。借着学校开展的好书漂流活动的东风,我在班里引导学生们积极读书、好书共享,孩子们学会了从《童年》中去感受善良,学会从《鲁滨逊漂流记》中去领略智慧,学会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去体验顽强„„我仿佛成了孩子们的大哥哥,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惊奇,一起享受那———浓浓的书香。我希望,我为孩子们打开的不仅仅是一本本的书,而是他们的成长之门!读书、读书、再读书,从这里开始,迈向人生的最高境界!
其实,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整个世界就是一本书!从浓浓的书香中,我学到了教学的艺术;从浓浓的书香中,我懂得了人生的真谛。陶继新老师曾经说过:“读书不是一时的事情,也不单单为了教学,而是为终生幸福来做的事情。”为了自己的幸福,为了孩子们的幸福,为了大家的幸福,我愿这浓浓的书香永远伴随着我的生活,我愿这浓浓的书香永远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我愿这浓浓的书香永远伴随着大家的生命!
第二篇:刘金荣《弟子规》读后感
孝敬父母,立即行动 ——我读《弟子规》的体会
初三语文刘金荣
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都应该报答。
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我们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儿女的必做的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一直具有这种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古代埋儿奉母,弃官寻母的故事,足以让人们唏嘘不已,而当今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们感动万分。不一样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其实,今天,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我们只要在平时多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尽到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心。一声轻声的问候,一句祝福的话语,甚至一个关切的眼神等等,或许就能成为父母心头永远温馨的回忆。
当我们还很小的时候,是我们的父母花了很多时间,教我们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当我们还不会穿衣服的时候,是父母教我们系鞋带,扣口子,穿衣服;当我们还不会照顾自己时,是父母帮我们梳头发,擦鼻涕,这些虽然是很小的事,但这些点点滴滴,我们有怀念过么?当我们的父母老的想问题想不起来的时候,我们能给父母一点时间考虑么?当我们的父母说话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我们能让父母歇会再说么?这些也许我们都忘了,极可能忘得一干二尽,对么?现在我们的父母也老了,也常常忘记了扣口子,系鞋带,甚至吃饭时还会弄脏衣服,就连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的抖,这时我们应该做什么呢?其实很简单,我们要有耐心,多点温柔,别催他们,让他们慢慢地来,我想这时父母的心里一定有股暖流在涌动!当我们的孩子在练习了好多回才学会的第一首娃娃歌;当我们的孩子在我们的牵扶下,在我们的心痛中摔到又爬起来时,终于学会了走路时;当我们每天要绞尽脑汁,去回答孩子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那么多的“为什么?”时;当我们要重复又重复讲着老掉牙的故事给孩子听的时候。如今,我们的父母老了,腿脚也不利索了,走路可能都站不稳,甚至走不动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们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父母不也是这样耐心地对我们的么?我们有去回忆过这些儿时的细节么?不管我们有还是没有,我们现在就应多陪我们的父母闲话家常,我们能经常紧紧的握着他们的手,就象他们当年陪着我们一样陪着他们,带着他们一步一步地走过晚年!
现在,多数年轻人都没日没夜地忙着自己的工作。虽然有孝心,却很少有时间陪伴父母。总想等把钱挣得再多一点,房子再大一点,职位再高一点,再来老人身边尽孝,再让老人享享清福。可是,等条件好些时,常常已经晚了。
经常看见有长长的送葬队伍从单位门前经过,有军乐队、锣鼓队伴奏,有无数的鲜花和供品,场面令人感到隆重非凡,亲人们是哭哭啼啼,可听起来多的是后悔之语,什么愿望未帮逝者实现,什么后悔平时没好好侍侯老人等等,每当这时候,我心里老是揣测,是不是非要等到当失去时才去后悔,才想起没有珍惜?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还有这样几句歌谣:“儿子一日长一日,爹妈一年老一年。劝人及时把孝尽,兄弟虽多不可攀。若待父母去世后,想着尽孝难上难。纵有猪羊灵前祭,爹妈何曾到嘴边。不如活着吃一口,粗茶淡饭也香甜。”说的实在是太有道理了,与其死后哭断肝肠,后悔曾经的许诺未曾兑现,不如生前善待老人,从些许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就做起,老人不求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女们能平平安安。
我们在父母的笑声中哭着来到这个世界,我们能在父母的笑容中看着父母合上双眼,毫无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么?为了避免我们在许多年后的某个夜深人静之时,我们不会因想念我们的父母而后悔,而遗憾。我们现在就多抽点时间陪陪父母吧,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心愿,为他们做点事,对他们好一点!孝敬父母,让我们现在行动就起来吧!
第三篇:黎金荣心得
2012年云浮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员培训心得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又说: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那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呢?
在第一阶段的课程中,专家们教了我们许多的方法,让我们知道了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真正含义。培养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一点。人有学步时,读有起步时。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适时施教,在学生开读的最佳时段,教师帮助其树立起阅读的兴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育走向成功遇。
要使孩子们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的热情的时间很短,许多孩子都只具有所谓的“三分钟热情”。我们常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应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样,阅读也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概括主要内容”,有“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而教师在知道学生记笔记时,大可不必统一形式,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笔记形式来记笔记。读书也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什么书,在笔记上记下篇名、出处及阅读日期,这是日后考核阅读量的依据。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读累了,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一朵小花,或一课小草,或高山流水,或鸟兽虫鱼,这样,给阅读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工具,也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信息媒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地、有创造性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对教材建议的教学方法做适当的调整。现行的教材极富德育意义,它图文并茂,每课时无不渗透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助人为乐、热爱劳动、勤奋学习、养成良好习惯等教育。初中语文教师要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寓德于教,引导学生在逐步掌握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是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操陶冶,使学生在语言交际中学会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应该对学生怀抱期望,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都能通过努力学习获得成功。所以应该设法创设民主自由、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利用暗示手段,如借用鼓励的微笑、温和的目光、亲切的话语,将自己殷切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他们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从而能自由表达思想,消除害怕出错的胆怯心理,树立起成功的信心,激起更大的学习热情。
进行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提高理解能力是一个从肤浅到深刻,从理解不确切到确切理解,从被动记背结论到主动思考理解的过程。因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学生理解阅读内容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阅读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能自主地进行阅读,丰富了语文材料,扩大了知识面。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总之,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效果,注重正面引导,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让学生与书为友。
V连州黎金荣
第四篇:暑假读书心得
暑假读书心得 何晓东
暑假,我读的书是《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下面是我读此书的心得体会:此书介绍了8位美国当代名师的精神档案,他们工作起来都是兢兢业业,全身心投入工作,并且,每位名师都有各自的风格,8位名师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他们有用不完的智慧和惊人的创造力,为他们各自的教育教学工作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这8位名师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当数号称“美国最好的老师”莱福。艾斯奎斯。
当一名教师倾其精力、美德与创造力时,他能为学生做什么?如果知道美国传奇教师莱福。艾斯奎斯的故事,你就有了答案。在美国众多的名师中,很难有人如莱福。艾斯奎斯一般给人震撼与惊叹——他在同一所学校听同一间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学生长达20多年,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给他提供捐助的人也不计其数。他就是一个人在最小的空间里创造出最大的奇迹的名师。他每天工作12小时,除了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外,他还主动教学生高等数学,让学生阅读原版文学名著,给学生排练《莎士比亚》戏剧,甚至在课间教学生弹吉他、打篮球和棒球!他总是把一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其实七中也有很多敬业的老师,他们来得早,回得晚。爱岗敬业,无怨无悔地付出,同书里的美国名师莱福。艾斯奎斯是一样的!七中领导和老师默默付出,结出了硕果,学校优秀率,良好率,合格率连续三年不断提高,是为了学校的明天更美好,我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果能有超强的付出,有这种争分夺秒的时间观,我们肯定能做出更多的成绩来的。正如艾斯奎斯所说的“成功无捷径”、“卓越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
艾斯奎斯曾经“头发着火还在教”!在一堂化学课上,一个学生点不着酒精灯,其它同学都要求进行下一步实验,艾斯奎斯不想把她落下,亲自帮她点,但无意中把自己的头发给点燃了,要不是孩子们叫了起来,艾斯奎斯还不知道。他说,“虽然这样很可笑,但我真的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我的大方向是对的——孩子们是你唯一操心的,其他任何事都必须忽略。”这让我更进一步明白了做教师的意义,教师要真正热爱你的学生,就要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要放下教师的架子,而不是走过场,假惺惺地说要帮学生,心里却不太情愿。我们只有源自内心地帮助学生,努力达到象艾斯奎斯这样的境界,这样,我们将会是真正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的,也会成为一名极其优秀的、学生都喜爱的好老师。艾斯奎斯说:“在中小学阶段,对学生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各年级的教师”,因为他们在小学阶段跟老师相处的时间是最多的,甚至超过了家长。所以,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起着最好的、最关键的作用。教师应该提
升自身素质,同时要加强职业操守,全身心地工作,发挥各自的岗位作用,为教育事业多多奉献出自身力量。
第五篇:暑假读书心得
胡伟11公管59
暑假读书心得
——读《家》有感
我轻轻地合上了书,心中百感交集,有许多道不出的悲痛与心酸……
这是我第二次看《家》了。以前总听别人说:“同样是一本书,不同时候看感悟也不一样。”我想我现在终于明白了。第一次看完后,我只是停留在小说的表面,并没有真正地领会到作者的情感与用意。而这次,我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家》中写的正是这样的一种伟大的爆发,一种对旧制度、旧思想的反抗。小说描写的不只是一个家,而是千千万万个像这样的封建家庭、一个时代。
小说中充满着矛盾,封建与新思想、妥协与反抗、退缩与革命、爱与恨......甚至在每一个人物身上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这种矛盾造就了小说的灵魂。在矛盾中有爱有恨,有悲哀与痛苦。
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每个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其中既有专横,衰老的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和刽子手冯乐山,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等等统治阶级形形色色的人物:又有敢于向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纯洁,刚烈的丫头鸣凤,温顺驯良的梅芬,善良厚道柔情的长孙媳瑞钰等;以及接受新潮思想、向往自由平等,敢于反抗封建统治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然而,众多的人物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敢于向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刚烈丫头鸣凤和新青年觉慧这一对悲剧情人。他们面对着封建制度的压迫却能勇敢的反抗,始终向着爱与梦奔跑着。为爱为梦他们付出一切,甚至是宝贵的生命。觉慧说的一句话是我十分欣赏的,“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我欣赏的是觉慧的反抗精神,他要的是彻底的改变这个家、这个社会。他的思想是新的。他流的是新时代的热血。因为有像他这样的人社会才会进步。他们推动着时代的发展,是一支激流带走一切阻碍与困难,追求着新的事物,向着唯一的海逝去。
没错,觉慧给了我很深的触动。青春美丽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要埋没她,而不珍惜她、把握她呢?幸福是要我们自己争取的,它不会从天而降,在寻找幸福的路上,只要遇到障碍,就要克服它,只有这样,才能到达幸福的彼岸!
书中另一个给我深刻印象的人是觉新。觉新是个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处于“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的熏染。他的一生陷入极大的矛盾痛苦中。就如他自己所说的“我不是青年,我没有青春。我没有幸福,而且也永远不会有幸福”。痛苦,一生的痛苦,永远没有解脱。眼泪落下,哭了,却无法挽回。
尽管有如此之多的“乌云”,但它永远遮挡不住“太阳”的光辉。被压迫的太久了,已再无法忍耐。在这种沉默之中将会爆发的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冲破一切,将一切破坏再重生。但有的人将在这沉默中死亡。他们最终将成为时代的牺牲品,在遗憾和痛苦中死去。
矛盾已消失,而代替它的是一种坚定。小说的最后,我看到的是希望的光芒。这只是一场前奏,引领着人们前进。
雨已停了,天边已出现了一道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