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范文模版)
编辑:紫陌红尘 识别码:12-222895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3-27 19:18:17 来源:网络

第一篇: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范文模版)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互动关系。在群体活动中,表现为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距离和相互影响、制约的心理状态。和谐、友好、积极、亲密的人际关系都属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是有益的。古语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社会,人人共享;构建和谐,人人有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在于不断地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建立起新型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相逢共处是一种缘分,如果大家都能珍惜这种缘分,相互关心、相互支持,求同存异,就能形成团结友好的局面。这就需要从自身做起,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首先,要做到待人真诚热情。对人讲话态度应该诚恳、实事求是、态度热情,给人一种信赖感、亲近感,这有利于交往的继续深入。还要做一个耐心的听众,鼓励别人多谈他们自己,同样是不可少的。

第二,主动交往。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尽管与人交往的欲望很强烈,但仍然不得不带着“面具”生活,他们的朋友很少,甚至没有朋友,在社交上总是采取消极的被动的退缩方式,虽然他们同样处于一个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世界,却仍然无法摆脱心灵的孤寂。因此,同别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建立起一个丰富的人际关系世界,就必须做交往的始动者,处于主动地位。当你主动与陌生人打招呼,攀谈时;当你在舞会上想去邀请舞伴时,你会发现你的努力几乎都是成功的。当你的成功经验越来越多,你的自信心也会越来越充分,你的人际关系处境也会越来越好。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老死不相往来”已成为当前城市的一种尴尬现象,邻里冷漠成为和谐社会建设

中的不和谐音符。例如:在创建和谐社区中,开展“远亲不如近邻”、“邻居节”等开门相知的活动,唤醒邻里陌路之痛,拉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以构建和谐社区、创建文明城市为目标,以“相识、相知、相助,团结、文明、和谐”为主题,搭建邻里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密切邻里关系,使广大社区居民敞开心扉,踊跃参与,融洽了邻里关系。

第三,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患难识知已,逆境见真情。当一个人遇到坎坷,碰到困难,遭到失败时,往往对人情世态最为敏感,最需要关怀和帮助,这时那怕是一个笑脸,一个体贴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都能让人感到安慰,感到振奋。因此,当别人遇到困难,陷入困境时,你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困难者,安慰失意者,可以很快赢得别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双向互利的,您给予了别人种种关心和帮助,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同样会得到回报。例如:针对构建和谐社区,在社区中开展 “敲门相识、相知互助”活动,以社区居民为参与主体,旨在组织社区居民开展“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区活动。邻里之间相亲互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家有难,众人相帮。创建文明和睦的邻里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社区这个基石,而邻里和睦是其中的关键。以次活动为载体,使邻里之间做到以德为邻、与邻为善、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崇尚财富、公平正直、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现代文明意识扎根在社区,让“诚信、和谐、博大、卓越”的城市精神在社区居民中得到物化,形成最基层的推动力。

第四,要宽以待人。心胸宽阔有气量,能容人之长、容人之短、容人之过。俗话说,能容人时且容人,得饶人时且饶人,宽容是衡量一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

标志。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一个具有宽容之心的人,往往能够正确地对待社会中的矛盾和前进中的困难,能变冲突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古人讲:害人之心不可有。我认为,防人之心也不需。一个人成天疑神疑鬼,小鸡肚肠,生活得肯定很累,也难以成就自己的事业。西楚霸王项羽虽武功盖世,却因“自矜功伐,奋其私智”,最终兵败垓下、自刎乌江。三国时期的周瑜,其才智过人,但因心胸狭窄,结果抱憾而终、壮志难酬。

在现实中人有所长,必有所短;有其智,也必有所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一个人只有多看自己的短处,并能容得了别人的短处,才能包容别人、和谐共处。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对邻居,都是如此。对他人的短处,要多理解、少指责,多帮助、少挑剔,积极营造宽松的环境、融洽的关系、团结的氛围。另外,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不可能不出一点偏差,不犯一些过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就是人们不断总结教训、吸取经验的历程。我们应当正确地看待别人的过失,并作为借鉴。对待别人的缺失,不应当求全责备,不以偏概全,并以平常之心帮助、提醒,以形成团结和谐、不断开拓进取的生动局面。创建和谐社区活动中,一些敏感问题受到居民的特别关注,也是邻里矛盾的焦点。如:个别居民不自觉,垃圾到处随手扔;公共设施乱占乱用;日常生活小事处理不当,小孩打架,邻里猜疑等;出租房子,流动人口管理等社区治安、公共环境等问题。其实很简单,只要平时邻里间多注意,由大家共同承担起维护社区和谐的责任,礼让为先,互助友爱。邻里间不但要相互尊重、相互扶持,一旦有利益冲突,也要有豁达和谦让的精神,彼此相处就会变得容易许多。构建和谐社会,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要求我们摈弃个人的一切杂念,去掉个人的陋习,待人以诚。要求我们消除戒备心理,不打“肚皮官司”,敢于推心置腹、直抒坦言,善于容人、善待他人。要求我们端正

自己的品行,做到“以人之长,补己之短”,讲究“求大同、存小异”,提倡“退一步,海阔天空”,做到“让他三尺又何妨”,以自己高尚的品行、实在的业绩、踏实的作风去成就事业和融洽友情。

如果我们人与人之间真诚热情、诚信友爱,宽以待人,就会不断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就可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大有作为。

第二篇:如何维系良好人际关系及和谐相处

如何维系良好人际关系及和谐相处

人际关系之外在表现即是伦理,而伦理是人与人之间合理的分际与职分,论语颜渊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明君臣父子各守分际,各尽职分的意思。人际关系便是以此为基础,让每个组成分子均能按其角色、职责、位子而有适当之思想、言语、行为模式及价值观而达良好之组织气氛,进而提高组织效能。

增进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首要条件,以下几项通则提供参考:

站在对方立场设想,将心比心,并且用温暖、尊重、了解的方式去沟通。

了解沟通的障碍并且尽可能去突破。

得有与人沟通的意愿,以一颗开放的心灵倾听,千万不要立即下价值判断,而最好以对方的立场和观点去设想。

当一位好听众,用我们的心灵去听听对方的想法与感受,而不只是字面上的意思。然后要坦诚地告诉对方,我们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想法?

善解人意,我们不一定要赞同他人与我们不同的意见,但是如果我们能了解他人,我们自己也会快乐无比。

加强对自己的了解,知道自己会说出什么样的话,也是能与他人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之一。

要善于处理自己的情绪,不要让不好的情绪影响了与周围的人的关系。

第三篇: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17:37 作者:周国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努力创建和谐社区。社区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如果说构建和谐社会是“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创建和谐社区就是其赖以支撑的重要“基石”。

普陀区是上海中心城区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的战略思想和市委“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决策,以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为抓手,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和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区域内所有街道、镇都建成了上海市文明城区、文明镇,80%以上的居民生活在文明小区内。中央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们站在更高层面上审视社区工作,推进区域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我们正在按照市委关于“社区建设实体化、社区管理网络化、社区党建全覆盖”的要求,丰富社区和谐的内涵,拓展和谐社区创建的途径和方法,把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逐步落到实处。

一、以居民参与为重点,实施“共建工程”,建设自治型社区

协调好社区中不同利益群体的社会关系,增强人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构建和谐社区的思想基础。我们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坚持行政推动和社会培育相融合、政府指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社区自治。推行社区居委会专职人员的直接选举,实现法律赋予广大居民的民主选举权利;建立健全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居委会工作细则以及居民公约、居民自治章程等,保证居民自治健康、有序、长期发展;完善决策听证会、矛盾协调会、政务评议会等社区民主自治制度,把与居民利益有关的社区事务交给居民讨论、决定,畅通居民参与管理的渠道。

为了营造共建和谐社区的良好氛围,我们向广大居民大力倡导“知我社区、爱我社区、奉献社区,为社区争光”的风尚,向社区内党组织和党员强化“我们拥有同一个光荣称号,我们生活(工作)在同一个社区,我们肩负着同一个创建重任”的理念。在此基础上,我们围绕“贴近群众需求、营造和谐社区”这个主题,在各个社区实施“零距离”工作法,为新形势下推进和谐社区创建注入了新的理念和活力,使“社区是个家,建设靠大家”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二、以服务居民为宗旨,实施“便民工程”,建设服务型社区

以群众满意为准则,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满足社区居民和单位的多种需求,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基本要素。我们积极创新公共服务的方式方法,在各街道、镇成立了民间组织服务中心,探索政府向民间组织购买服务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加快调整社区服务中心功能,大力发展公益性、保障性和便民化服务;着力培育和发展义工队伍。为了让更多老年人欢度晚年,我们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养老机构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深化“守望工程”和“居家养老”,探索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新途径。为了让青少年拥有良好的成长环境,我们不断深化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试点工作,建立了社会化青少年维权网络体系。为了让外来流动人员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建立了一套“流动有序、管理有法、教育有质、服务有效”的管理服务机制。

关注困难群体的基本需求,体现社会的公平和关爱,对创建和谐社区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区、街道、居委会等构建了一个高效率、低成本、全覆盖的帮困工作体系,包括以社区为依托的帮困工作网络、困难群众帮困资金、就业促进机制等。为使帮困工作更具针对性、趋向“恒温化”、富有人情味,我们提倡机关干部带头并发动社会力量,在各社区设立“衣被银行”和“爱心慈善超市”等,让困难群众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救助物品。

三、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实施“素质工程”,建设人文型社区

良好的社区风尚、共同的生活愿望、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丰富的文化生活,是创建和谐社区的基本内容。我们针对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人们价值观念变化的特点,以“追求卓越、海纳百川”的上海城市精神和“抓机遇迎难而上、打基础拼搏奉献、兴功能开拓创新、树形象敢于超越”的新时期普陀精神来宣传教育群众,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社区居民。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和“活动有序、群众自愿、参与广泛”的原则,通过挖掘文体骨干、培育文体团队、组织文体活动等,在各社区形成有自己特点的文化队伍和活动项目。以社区为基础、面向社会的国际花卉节、苏州河龙舟赛等定期举办,打造了都市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

思想文化建设离不开必要的阵地和载体。几年来,我们充分发挥社区文化资源和文体人才的优势,在全区9个街道、镇均建立了有独立校舍的社区学校。社区学校担负着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等多种职能,为居民群众提供了陶冶情操、学习知识、人际交往、丰富生活的便利,成为社区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四、以维护稳定为基础,实施“平安工程”,建设安全型社区

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确保社区的安全和稳定,是创建和谐社区的前提条件。我们结合社区特点,抓好以基层党支部为核心、政法基层单位为骨干、群众自治组织为基础、群防群治为依靠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发挥好社区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明确街道、镇党政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增强街道、镇政法书记在化解矛盾中的综合协调作用;设立了街道、镇稳定工作专项基金,并提出了“打防并举、标本兼治、以防为主”的工作原则,实行了一系列有效维护社区稳定的工作方法和机制。我区首创的“三警合一”现代警务机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城区实时图像监控系统,有力地遏制了刑事案件的高发势头,保障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工作安全。

社区稳定的基础,从根本上说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人心的安定。我们根据新形势下各类社会矛盾逐渐凸现的实际,注重研究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类型、基本特征、形成机理和发展趋势,构建了以居民区调解委员会、街道镇调处中心、区调处工作指导委员会为主要内容的人民内部矛盾调解工作格局,确立了“分级负责、归口管理,主管负责、条块协同”、“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等工作原则,建立健全了纠纷排摸、纠纷调处、突发事件预警、困难群体帮扶、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努力把矛盾解决在社区、化解在内部、消除在萌芽状态。

五、以党组织为核心,实施“覆盖工程”,建设向心型社区

加强社区党建,充分发挥社区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是构建和谐社区的政治保证。我们根据社区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把组织建设作为社区党建的基础,逐步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资源整合”的组织体制和工作网络,在全市较早成立了社区综合党委和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原则,建立了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推广了“三位一体”(在居民区党支部统一领导下,由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三方协同处理社区事务)社区管理模式;对区职能部门派出机构通过吸纳制、会签制、会考制、联席会议制等实行双重领导;对辖区内其他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依托社区党建研究会、社区党组织负责人联席会议等组织,加强互相间的协调、沟通。

最近,我们正在根据市委《关于加强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落实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扩大试点工作,通过调整社区党组织设置、创新工作载体方式,进一步提高街道党组织全面领导、协调各方的能力,强化社区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政治功能,增强社区内各种组织和各个方面“区域性大党建”的意识,形成“强核心、建网络、全覆盖、促文明、为群众”的社区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作者:中共上海市普陀区委书记)

第四篇:利益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突出矛盾是人们收入差距的扩大。从社会层面来看,收入差距的拉大主要是三大方面因素的影响,即制度因素、市场因素、政策因素。这些因素从不同的侧面影响着人们收入差距的扩大。但是,对这些因素不能一概而论,要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明确应该采取哪些有针对性的措施

●当前解决收入差距扩大,实现经济利益关系的和谐,应该把着力点放在对分配政策的调整。分配政策包括初次分配政策和再分配政策,分配政策的调整不仅要对自身不合理的地方加以完善,而且要充分发挥对不合理的分配格局进行调节的功能,尤其要通过再分配政策的导向和措施,化解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造成的收入分配中的矛盾,使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趋向和谐

●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应是再分配政策的重中之重。由于农业始终是处于弱势产业的地位,农民也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通过市场规律的作用和力量来改变这种状况,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政府采取减免税收和给予更多财政补贴的双重政策,能够在短时期内收到良好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经济关系是否和谐,决定着社会关系是否和谐。因此,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根本上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是处理好社会中的各种关系,使人们和谐相处,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是经济利益关系。经济利益关系不和谐,社会关系是难以和谐的。经济关系与社会关系、利益和谐与社会和谐的这一内在联系,客观上要求我们以促进经济和谐为基点,进而构建和谐社会。这应该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条基本思路。

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突出矛盾是人们收入差距的扩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指出,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从社会层面来看,收入差距的拉大主要是三大方面因素的影响,即制度因素、市场因素、政策因素。这些因素从不同的侧面影响着人们收入差距的扩大。但是,对这些因素不能一概而论,要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明确应该采取哪些有针对性的措施。

制度因素对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表现为由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而产生的收入差距。但在现阶段,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有利于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从而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并且,在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公有制经济对社会基本经济关系起决定性的影响作用。看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来构建和谐的经济关系。

市场因素对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表现为由市场经济规律作用而产生的收入差距。市场经济优胜劣汰规律和竞争机制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平等的,但是,这种平等对于能力不同的人来说,结果却是不平等的,具体表现为由此而产生的人们收入差距的扩大。但这种优胜劣汰和收入差距的扩大又是与经济活动效率的提高联系在一起的。看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前提下来构建和谐的经济关系。

政策因素对收入差距的扩大的影响表现为由于分配政策的原因而产生的收入差距。当前,人们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比较突出的是农民群体、城市下岗职工等群体,他们的收入水平在社会中处于较低层次。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这一政策,实质是对生产要素所有权的确认,并保证其在经济上能够得到实现。由于人们拥有的生产要素数量多少是不同的,因而这一政策实施带来的收入差距扩大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政策的实行,必然在社会成员之间拉大收入差距。

上述影响人们收入差距的各种因素并不是都具有相同的性质,有些因素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属于制度层面的内容,有些因素是属于政策层面的内容。因此,当前解决收入差距扩大,实现经济利益关系的和谐,应该把着力点放在对分配政策的调整。分配政策包括初次分配政策和再分配政策,分配政策的调整不仅要对自身不合理的地方加以完善,而且要充分发挥对不合理的分配格局进行调节的功能,尤其要通过再分配政策的导向和措施,化解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造成的收入分配中的矛盾,使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趋向和谐。因此,政府的再分配政策是解决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途径。具体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再分配政策对收入差距的调节:

一是把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作为再分配政策的重要内容。当前,社会低收入群体的面比较广、人数比较多,这是造成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这一状况不能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自发地得到解决,只有通过政府的再分配途径,在政策上给予各种优惠和倾斜,使其能够通过非市场途径获得一部分收入。这一方面体现了政府政策对低收入群体的关心和照顾,同时也缩小了社会范围的收入差距。

二是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作为再分配政策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农民被排除在再分配政策的范围之外。由于农业始终是处于弱势产业的地位,农民也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通过市场规律的作用和力量来改变这种状况,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政府采取减免税收和给予更多财政补贴的双重政策,能够在短时期内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是把调节高收入者的收入纳入再分配政策的范畴。通过调节高收入者的收入来缩小社会收入的差距,是各国普遍采用的调节方法。要把对高收入者的收入调节纳入再分配政策的范畴。除了要出台更加科学合理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外,还要对一些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开征特别税,使高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经过再分配政策调节以后有较明显的变化。

应该看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制度成熟程度以及发展的不平衡性等因素的影响,化解经济利益关系的矛盾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但是,重要的是必须把构建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地位上来认识。

第五篇: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要全面发展,社会要文明进步,前提是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培养出高尚的道德情操。人的思维、价值观、行为方式等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紧密联系的。通过对杨丽娟心理个案的分析让受教育者学习和借鉴心理学知识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知道,人生的意义既不能模仿也不能引进,它只能由我们每个人在各自不同的存在环境中去寻找和发现。人生的目标不是寻求心理或灵魂的安宁,而是在从现实到理想的奋斗中体验人生的意义,感悟人生价值,我们这些信仰辩证唯物主义者们的人生目标更是早已明确了,在伴随着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越的过程中,人们将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要全面发展,社会要不断进步,首要的是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培养出高尚的道德情操。人的思维、价值观、行为方式等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紧密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塑造人。在这个过程中,要想达到目标就势必得注重教育方法。出于实践的需要,让受教育者学习和借鉴心理学知识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那么探求人的心理做到有的放矢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杨丽娟追星的悲剧解读

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而人类社会精神层面却逐渐与之相悖,很多人无法适应这种转瞬即来的大变革,开始在物欲横流中放纵、沉溺,社会上浮出“价值真空”、“信仰危机”等负面现象。

过去的一年,痴迷刘德华13年的女追星族杨丽娟成了全国的焦点:杨父跳河自尽。遗书上要求刘德华与其女儿见面,而杨丽娟在父亲自尽后依然表现失常。让我们回顾一下。1994年的一个晚上。16岁的兰州姑娘杨丽娟突然梦到刘德华。此后三年,杨丽娟天天做同一个梦。她相信自己与刘德华有一种特别的缘分,于是开始放弃初中学业,把自己关在家里“专职”迷恋华仔,对华仔的照片、海报、录音带从不放过收藏。甚至期望刘德华会来看她,就在家里等待。而后,其父为满足女儿追星的愿望。不惜卖肾凑齐路费。让她踏上去香港接触刘德华的旅程。鉴于舆论界的炒作。刘德华与其见面后,杨丽娟又压制不了内心的冲动,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其父尽然以死为代价乞求刘德华满足他女儿的心愿。

一石激起千层浪,杨丽娟及其家人令人震惊的经历,让大众的目光再度聚焦在追星族身上。几年前。一位17岁辽宁追星族自杀身亡的事件曾轰动一时,而今一位追星族的父亲以自尽的方式再度引起公众的反思。杨丽娟事件让人揪心,凄惨结局的可以归于教育问题。从大量的报道可以看出,杨丽娟的父亲是很怕杨丽娟母子的,这种怕其实就是一种深深的爱,甚至可以做出一切牺牲,从现在的情况可以推测杨丽娟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极度溺爱,父母亲几乎从不违逆她的任何要求,这种爱却反而使杨丽娟陷入极度欲望的自我膨胀和对父母的极度依赖。从心理角度来说,父母为她做任何事情都是理所应当的、她想得到什么也是理所应当的,她对刘德华的迷恋已经不仅仅是粉丝对偶像的迷恋,正如她自己所说:刘德华不能把她当作一般粉丝,刘德华应当把她当作自己的亲人,从这句话可以推断,杨丽娟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明显的妄想症,完全没有了理性。其实杨丽娟的父亲早就无数次劝过杨丽娟,不过得到的是女儿的怒骂。杨父的自杀也是有预谋的,杨母承认遗书是提前写的,说明杨丽娟及其母亲知道杨父要自杀,种种迹象表明作为亲人根本没有劝阻过杨父,整件事仿佛就是母女二人策划。为了满足女儿的无理要求,父亲甘愿以生命为代价,当然他们家庭所面临的困境也足可以让杨父绝望,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杨丽娟是不能推卸责任的,是她的心理障碍和无理要求葬送了她的父亲!在这里,整个事件尚未终了。以致于网络和新闻媒体仍有后续报道。

曾有人提出,刘德华应像父亲一样去治疗杨丽娟。杨丽娟已经是一个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她始终不知道自己的错,坚持认为刘德华负了她。假如真的给他们一个独处的时间和空间,后果谁能预想?一个逼着父亲自杀的人,就算满足了病态愿望,恐怕会招致更多的人效仿!整个社会就堪虞了。

截止2008年2月底,网络平台上发布的关于杨丽娟的留言108858篇,应该说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人们各抒己见,看法不一,但最主要的还是涉及杨丽娟的心理问题。杨丽娟事件尚未平息,社会上又陆续传闻“杨丽娟第二、第三„„”。

二、杨丽娟心理问题的成因

杨丽娟及其家庭的追星历程引起媒体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背后有其深刻的心理成因。心理专家李子勋,对这一事件曾有过独到而深入的分析。他认为,是带有偏执色彩的“家庭共病”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而只有启动危机干预、紧急救助,让当事人尽快重建自我,才能从困境中走出。

倘若16岁的杨丽娟虽然有一个梦,但依然可以正常生活,把梦想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这本来没什么不妥。可一旦她为此放弃自己的生活、学习、朋友,梦上升到生活的全部,那么她整个人生的意义就变了。试想当一个人阻断所有信息来源,整天闭门不出,只听刘德华的歌,一醒来就是刘德华的声音,而且多数是关于爱情的,对这个女孩来说,可能就会有一个“移入”,把自己移入到唱歌的对象一一似乎刘德华的每句话都是对她说的,每首歌都是为她而唱的。13年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不知道真实的环境在发生什么,耳濡目染全是刘德华,任何人处在杨丽娟的位置。都可能失去理性,这就是“自我催眠效应”。到最后,她真的坚信自己与刘德华有特别的缘分。所以。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完全封闭的生活,通过不断强化自我催眠把念头变得牢不可破。

从杨丽娟追星的表现来看,可以推测她有偏执型的人格。当然这并不是一种病。仅仅是一种性格上的倾向。与普通人相比,偏执的人较真、认死理、敏感、多疑。不过这种个性可能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比如这个女孩16岁的时候虽然偏执,但假设她住校,生活在另一个群体里,这个群体里没有一个人偏执,她的性格可能会受到浸染,变得开放很多。也许进入另一番生活领域,可以释然,但是自我封锁就断绝了这种可能性。因此,脱离社会大环境可能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青少年“追星”的心理表现

“追星”行为是指青少年过分崇拜迷恋影星和歌星的行为。有这些追星行为的青少年,往往被称之为“追星族”。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重要的心特征之一,是青春期心理需要的反映。而青少年“追星”的心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求成功心理

青少年时代是一个充满幻想、渴望成功的时代。青少年对未来有太多向往和追求,追求个性的发展,向往事业的成功,期望赢得别人的好感和赞扬,希望得到异性的垂青,渴望自己有出众的风度和优雅的举止等等。但是,仅靠自己的摸索。很难获得成功,于是,那些不能实现自己向往的青少年。就把那些已经取得一定成功的明星作为仿效的榜样。明星们所取得的辉煌成功、优越的生活条件、前呼后拥的气派和如潮水般的掌声、鲜花等。使青少年们羡慕不已,他们的家庭所给予的声讨、指责及教育,都难以改变他们急切想要提升自己的价值,追求成功的心理。

(二)炫耀心理

一些青少年刻意模仿明星们的作风,收集其信息,把这些作为交往中炫耀自己的能力、消息灵通的资本。在一起交往时,滔滔不绝、洋洋得意地谈论自己知道的情况,体验一种自豪感、满足感甚至“成功感”,以此提高自己在同龄人中的地位。

(三)从众心理

青少年时代是一个追求时尚的时代。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模仿力都很强烈,他们喜欢标新立异,追赶潮流。只要浮现一种新的时尚,就极力去模仿,希望自己一直立于时尚前沿。

(四)共鸣心理

青少年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失意、挫折的时代。他们在追求独立地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往往遇到很多困绕。自己无法解决。但是又不愿把心中的困惑与苦恼向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倾诉。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歌星们演唱的表现青年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情感历程的歌词的内容,在影视中表演的反映青少年生活苦恼和奋斗成功的角色,恰好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引起心理共鸣,使青少年把这些歌词当作生活的指南解决自己的情感问题,把演唱这些歌曲当作排解烦恼、忧愁的措施;把明星们塑造的青少年形象当作自己的楷模去崇拜。

(五)替代满足心理

随着生理性成熟的到来,青少年性意识日益增强,对异性的情感也日益丰富,开始幻想和追寻自己的恋人,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不成熟,使得他们往往把握不住自己。他们把对异性的幻想转移到明星身上,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四、正视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任何极端个案背后都有深刻的社会原因。除了痛惜、遗憾与谴责之外,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关心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关注早期人格的培养,应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课题。

“经过多年研究发现,‘追星’是当代社会中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很难避免的现象。”成都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中心袁茵副主任如是说。

杨丽娟疯狂追星13年,造成一系列家庭惨剧。社会对其及其家庭一片声讨、指责及教育,但是这些都无法改变事实,也不可能对其有太大的帮助。我们能做的是引导青少年正视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杨丽娟事件首先是一个心理问题。对于心理健康出了问题的人。旁人往往无法理解。也不是单纯的孝与不孝能够说清楚的,更不是帮助其实现所谓“心愿”或者说教能够解决的。我们必须了解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当杨丽娟16岁时,她梦见了刘德华。我们都知道16岁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这时把压抑的能量转移到追星上,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充其量我们称之为心理学上的一般心理问题,此时采取心理咨询等干预手段,是完全可以快速治愈的。而之后出现的辍学现象则比较严重了,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在这个关键时刻,她周围的人没有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补救,反而对其不健康心理现象采取了绥靖和纵容。这对杨丽娟之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也一步步地推进。

不过到目前为止,她或许还没有到达我们俗称的精神病的范畴,而是心理正常人群中的不健康现象,这样的认识只是通过媒体的报道分析得来的,由于并未见到杨丽娟本人,最后的判断是不能确定的。不过无论如何,她还是可以有办法及早走出沉迷。回到心理健康的状态中来。

对于我们自己,也要了解心理出问题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我们坚信认识始终是不断前

进的,能够认识到心理问题是一个常见的问题,正确看待它并勇于面对,坚持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才能有力地保障我们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正是我们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大标志。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范文模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