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现代生产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实践报告(模版)
关于现代生产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实践报告
为了更好的让书本上的知识和实践集合,在学完现代生产管理理论与方法课程之后,老师带领着我们参观了西昌三牧乳业有限公司,在相关人员的认清带领与讲解下,我们了解了三牧乳业生产的全过程,与此同时也理解了三牧乳业公司生产管理的理论及方法。
一.公司的基本情况
西昌三牧乳业有限公司是于2005年4月竣工投产的以乳制品生产、销售为主的企业。2011年4月1日公司成为攀西地区唯一一家通过《乳制品生许可证》(QS)换证的乳制品加工企业。公司是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四川省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四川省成长型中小企业;西昌学院轻化工程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四川省省级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公司2006年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公司2010年1月通过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7年10月产品又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011年8月通过了乳制品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质量信用等级AA级。公司座落在春天栖息的月城——西昌市,地处食品药集中发展区及四川省农特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成凉工业园区内,公司总资产51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3800万元,资产负债率为31.74%,银行信用等级AA一级。占地面积102亩;公司员工120人,其中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32人。
2010年12月“三牧”牌商标荣获“四川省著名商标”称号;“三牧”品牌是四川省农产品知名品牌;“三牧”牌乳品荣获2005年四川·中国西部国际农博会“金奖”和“优秀产品奖”。公司在西昌巿、凉山州内的17个县市以及攀枝花市、周边省市地区等设有600多个销售网点,在凉山州内乳制品市场的占有率为75%以上。
公司生产与质量管理制度建全完善,严格按GMP、HACCP、ISO9001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要求与国家“绿色食品”标准组织生产、检验、产品售后跟踪等工作。
2010年11月公司生产车间严格按GMP进行改造,灌装车间空气洁净度达到10万级。加工设备日处理生鲜乳能力为40吨。生产牛奶、酸奶、乳饮料等三大系列40多个品种规格的乳制品。公司引进国内、外第一流的乳品加工设备,其中核心设备是从台湾进口意大利、法国的先进乳品加工设备。
配备有三聚氰胺检测仪(HPLC)、原子荧光分光光度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霉标仪(黄曲霉菌毒素检测)、乳成分分析仪、乳脂检测仪、定氮仪、霉菌培养箱等乳成分、重金属及农残、卫生学指标等定性定量分析的仪器与设备;有符合要求的空气洁净度达到1万级的标准化卫生学分析室。质量管理人员均通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完备,公司技术部设有中心化验室,对产品质量进行全过程的品控管理。
公司奶源基地奶牛总规模达5000余头,其中大营、太和、裕隆、螺髻山、经久等五个奶牛场饲养奶牛4000头,公司还以“公司+奶牛公寓+农户”合同订购模式,共计有500余户奶农户的奶牛入住标准化规模养殖奶牛基地。100%生鲜乳来自于标准化、规模化大型生态牧场。从生产加工源头把控好了产品质量。设计日生产能力为40吨乳制品,年生产能力1.5万吨。三牧公司的主要加工设备为进口超高温灭菌设备和无菌包装生产线,可生产常温奶(保质期30天)、保
鲜奶(保质期5-7天)、酸奶和乳饮料等的袋装、杯装、盒装30多个系列产品,其加工设备和工艺水平都具有国内先进水平,是凉山州农业产业化重点经营龙头企业,也是攀西地区规模最大的乳业重点龙头企业。
将公司做强以此来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回报用户、回报股东、回报员工,为社会的文明和人类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公司将本着“以人为本、绩效理念、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核心理念。公司十分重视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一直本着“以人为本、以诚取信、以质取胜、以新争天下”的质量方针和“正正直直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企业精神。
二.实践内容
(1)从三牧乳业价格的情况来分析
2013年1月1日西昌三牧乳业有限公司对乳制品220毫升百利包纯牛奶、200毫升百利包甜牛奶、220毫升早餐谷物牛奶、220毫升巴氏鲜牛奶、180克杯装酸牛奶、200克袋装酸牛奶六个品种规格价格进行了调整,零售价格由原来的1.80元上调为2.20元涨幅为22%。三牧乳业有限公司上调价格后,社会反映较大,1月7日州价格监督检查局组成调查组对三牧乳业的调价进行了调查。
1月15日检查局约谈三牧乳业有限公司,要求三牧乳业有限公司就以上产品价格的调整作出相应的解释。三牧乳业有限公司安燕总经理就三牧乳业以上产品价格的上调原因作了情况说明:2011年以来三牧乳业的产品价格一直都没有调整,本次上调价格是因为产品生产和流通环节成本增加,乳业产品价格上调主要是由于饲料、奶膜、白糖、水、电、煤原材料成本上升以及人工费用和运费的成本大幅度提高,公司经营非常困难,从源头到加工都出现亏损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影响价格上涨的主要成本上升主要有:
一、生产用主要原料生鲜乳的收购价格上涨,由2011年3200元/吨上涨到3800/元吨,增幅18%;生鲜乳生产环节涉及的生产材料价格上涨青贮料价格由2011年210元/吨上涨到270元/吨涨幅28%;豆粕收购价格由2011年的3400元/吨上涨到4200元/吨涨幅23%;谷草的收购价由450元/吨上涨到750元/吨上涨幅度66%。
二、加工环节原材料、包装材料以及水、电、煤的上涨,2011年白糖由6170元/吨上涨到7650元/吨涨幅23%;包装材料、水、电年平均涨幅15%,煤由2011年680元/吨上涨到790元/吨涨幅16%。
三、人均工资由2011年2500元/月上涨到3000元/月涨幅20%。
四、产品营销成本中的柴油价格每年涨幅超过15%。成本上升后乳制品生产出现亏损,目前出厂价由1.48元调整为1.70元后企业生产略有盈利。
在了解三牧乳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后,州价格监督检查局认为,自去年以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上涨企业面临很多生产经营压力,根据《价格法》的规定企业调整了以上六个品种规格的价格,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州价格监督检查局要求三牧乳业有限公司在今后工作中应加强生产经营管理,努力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在调价前应主动与价格主管部门联系通报情况,同时应注意调价的时间选择和社会影响,保证乳制品价格的基本稳定。对企业反映的有关涉企收费不合理的情况,州价格监督检查局将保持密切关注同时安排督查。(2)从三牧乳业的质量情况来分析
在今年4月12日举行的大凉山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上。凉山州委书记翟占一强调,要牢固树立“以大品牌引领大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大凉山”农产品品牌建设,将凉山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强势,让品牌靓起来、企业强起来、群众富起来,加快凉山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西昌三牧乳业作为攀西地区唯一一家具有《全国乳制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自2010年以来,按照州委、州政府品牌发展战略的要求,走强品牌、壮产业之路,依托本地资源优势,严格把关产品质量,积极开拓州内外市场,着力打造品牌形象,走出了一条具有“凉山特色”、“三牧特色”的品牌发展之路。依托优势资源 打造优质乳品凉山境内河流纵横,具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光热、水资源丰富等特点,是培育乳业品牌发展、壮大的温床。三牧依托凉山本地优质的农业、畜牧业发展条件,打造了裕隆、螺髻山、大营、经久和太和五个现代化的绿色生态养殖牧场,种植优质牧草紫苜蓿,饲养了5000多头当今世界优质的荷斯坦奶牛,200头奶水牛,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奶源。在重点建设资源产业链的同时,三牧还引进了多项国际先进生产设备以及先进生产技术。在奶源基地,安装着四川省最大的进口瑞典利拉伐挤奶机,一次能对24头奶牛同时挤奶,工厂里安装着国际一流的加工设备,采用精密的仪器进行检测,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奶、放心奶、健康奶。三牧在“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这句话上深得个中精髓。产品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在生产线上,每隔十分钟,便会有员工对牛奶成品进行多项标准检测,每个生产环节都严格把关,确保让消费者能喝到安全放心的奶。从效益上来看,三牧从艰难创业初始到现在的占据攀西地区乳品业大半江山,销售额逐年攀升,市场占有率逐步上升,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和品牌宣传互相给力的发展模式。据统计,公司目前在西昌巿、凉山州内的17个县市以及攀枝花市设有600多个销售网点,在凉山州内乳制品市场的占有率为90%以上。三牧牛奶制品如今的产销量每年平均以25-30%速度在递增。2011年,三牧已向省供销社、省农发办申请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示范项目,将新增产能2000吨每年,到“十二五”期末,达到年产销奶制品15000吨(平均日产销41吨)的产能,年销售收入8000万元,年利税200万元。同时可以带动周边1000多户农民致富。在抓品牌建设上,三牧一路乘风破浪,斩荆披靡,获得了诸多荣誉:2007年10在今年4月12日举行的大凉山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上。凉山州委书记翟占一强调,要牢固树立“以大品牌引领大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大凉山”农产品品牌建设,将凉山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强势,让品牌靓起来、企业强起来、群众富起来,加快凉山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西昌三牧乳业作为攀西地区唯一一家具有《全国乳制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自2010年以来,按照州委、州政府品牌发展战略的要求,走强品牌、壮产业之路,依托本地资源优势,严格把关产品质量,积极开拓州内外市场,着力打造品牌形象,走出了一条具有“凉山特色”、“三牧特色”的品牌发展之路。凉山境内河流纵横,具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光热、水资源丰富等特点,是培育乳业品牌发展、壮大的温床。三牧依托凉山本地优质的农业、畜牧业发展条件,打造了裕隆、螺髻山、大营、经久和太和五个现代化的绿色生态养殖牧场,种植优质牧草紫苜蓿,饲养了5000多头当今世界优质的荷斯坦奶牛,200头奶水牛,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奶源。
在重点建设资源产业链的同时,三牧还引进了多项国际先进生产设备以及先进生产技术。在奶源基地,安装着四川省最大的进口瑞典利拉伐挤奶机,一次能对24头奶牛同时挤奶,工厂里安装着国际一流的加工设备,采用精密的仪器进行检测,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奶、放心奶、健康奶。
三牧在“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这句话上深得个中精髓。产品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在生产线上,每隔十分钟,便会有员工对牛奶成品进行多项标准检测,每个生产环节都严格把关,确保让消费者能喝到安全放心的奶。
从效益上来看,三牧从艰难创业初始到现在的占据攀西地区乳品业大半江山,销售额逐年攀升,市场占有率逐步上升,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和品牌宣传互相给力的发展模式。据统计,公司目前在西昌巿、凉山州内的17个县市以及攀枝花市设有600多个销售网点,在凉山州内乳制品市场的占有率为90%以上。三牧牛奶制品如今的产销量每年平均以25-30%速度在递增。2011年,三牧已向省供销社、省农发办申请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示范项目,将新增产能2000吨每年,到“十二五”期末,达到年产销奶制品15000吨(平均日产销41吨)的产能,年销售收入8000万元,年利税200万元。同时可以带动周边1000多户农民致富。在抓品牌建设上,三牧一路乘风破浪,斩荆披靡,获得了诸多荣誉:2007年10月产品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质量信用等级AA级。同时还获得了“凉山州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殊荣。
2010年12月“三牧”牌商标荣获“四川省著名商标”称号;“三牧”品牌是四川省农产品知名品牌;“三牧”牌乳品荣获2005年四川·中国西部国际农博会“金奖”和“优秀产品奖”。2011年3月29日,西昌三牧乳业有限公司获得了国家颁发的《乳制品生产许可证》,并获得了省级龙头企业的称号。同年7月8日获得了“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称号;10月10日通过了HACCP质量管理认证。
2012年4月11日,被州委州政府评为“大凉山农产品品牌建设先进企业”,并获得通报表彰。
近年来,三牧致力于打造凉山本土乳业品牌,生产让消费者安全放心的牛奶,建厂七年七大步,步步上台阶,如今三牧品牌已深入人心,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的同时在帮助奶农增收致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做出了贡献,受到了当地政府的表彰和充分肯定。
该企业负责人表示:2012年三牧将争取完成四川省农产品知名品牌、GMP等认证工作,同时实现“服务周边”的营销战略,快速占领攀西、昆明鲜乳制品市场,最终向成都市场进军。
(3)从三牧乳业的管理理论情况分析
经过实地的考察之后,了解到了三牧乳业有限公司从管理理论方面看,它采用的是组合型的管理理论,它不仅使用了TOC(约束理论),还采用了JIT(准时性生产),LP(精益生产),AM(敏捷制造)等的优点结合使用。
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TOC)是以色列物理学家戈德拉特博士(Dr.Eliyahu M.Goldratt)在他的优化生产技术(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OP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TOC首先是作为一种制造管理理念出现。《The Goal》、《The Race》这两本最初介绍TOC的书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兴趣和实施这套理念的热情。TOC最初被人们理解为对制造业进行管理、解决瓶颈问题的方法,后来几经改进,发展出以“产销率、库存、经营成本”为基础的指标体系,逐渐形成为一种面向增加产销率而不是传统的面向减少成本的管理理论和工具,并最终覆盖到企业管理的所有职能方面。
简单来讲,TOC理论就是关于进行改进和如何最好地实施这些改进的一套管理理念和管理原则,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些制约因素,TOC理论称之为“约束”,并进一步指出如何实施必要的改进来一一消除这些约束,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
即时管理(JIT,Just in time),其实质是保持物质流和信息流在生产中的同步,实现以恰当数量的物料,在恰当的时候进入恰当的地方,生产出恰当质量的产品。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库存、缩短工时、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JIT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技术,能够为企业降低成本,改进企业的经营水平,体现了如下的两点主要特征:
(一)追求零库存 :企业争取利润最大化的主要手段之一便是降低成本。库存是一种隐性的成本,削减甚至消除库存,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主流的生产模式开始出现多品种、小批量的情况,根据市场和顾客的要求进行生产,是消除库存的最佳方法。因此,JIT生产方式力图通过“零库存”来增加企业利润,换句话说,JIT认为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按必要的数量生产必要的产品,才能避免库存造成的资源浪费,使企业的利润最大。
(二)强调持续地强化与深化 :JIT强调在现有基础上持续地强化与深化,不断地进行质量改进工作,逐步实现不良品为零、库存为零、浪费为零的目标。尽管绝对的零库存、零废品是不可能达到的,但是JIT就是要在这种持续改进中逐步趋近这一目标。这个思想蕴涵两层含义:第一,目标无止境,企业不能满足于目前的成绩,而要不断地进取;第二,JIT方式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要一步一步来,不能期望一口吃成个胖子。
西昌三牧乳业有限公司就是集合了这些的优点进行生产,管理上以及生产上都运用现代化的方法。
三.总结
本次实习,时间很短,但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每一个企业所展示的是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生产流程,不同的管理理念,和不同的核心思想。三牧乳业有限公司的参观实习进一步学习了仓储管理的过程与要点,还学习到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文化精神,还有不断学习的80年制学习思想。在现代企业中,要有好的知识、技能,也要有好的精神风貌,如同人一样,要有才有德,才能更近一步的发展。时代在进步,知识在不停的更新,如果不想在50年后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只有世界的1%,就要做好更新自己的准备。实习是一种对用人单位和实习生都有益的人力资源制度安排。对学生而言,也可以使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发现自己真实的潜力和兴趣,以奠定良好的事业基础,也为自我成长丰富了阅历,促进整个社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更好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
总而言之,本次实习,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它给我带来了许多乐趣,我总结了在生产与运营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帮助我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更加关注企业的相关信息,加强实例分析能力并加强训练,增加感性认识,努力提高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第二篇:现代领导理论与方法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
贵州行政学院
科 目 名 称
现代领导理论与方法
年
级:
2012级
专
业:
法
学
教学点:
安
顺
姓
名:
张 厚 勇
学
号:
201242008
论领导科学决策
【摘 要】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决策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的动态过程,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当今时代,社会发展迅速,信息瞬息万变,社会关系错综复杂,管理者、领导者决策的科学性越来越重要。领导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部门、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关键词】领导科学 科学决策 提高途径
一、科学决策的内涵
所谓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凭借科学思维,利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技术所进行的决策。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做出正确决策的过程。科学决策的根本是实事求是,决策的依据要实在,决策的方案要实际,决策的结果要实惠。科学决策具有程序性、创造性、择优性、指导性。科学的决策过程是决策领导、专家与实际工作者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决策的主体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决策过程。
二、科学决策的基本特征
科学决策有自己的内涵,同样也有自己的外延。这些外延就是其基本特征:
1、科学决策是一种系统决策。科学决策从组织体系上讲由三个主要系统组成,即决策主体系统、决策智囊支持系统、决策信息辅助系统。决策主体系统包括主要决策者和其他决策人员。决策智囊支持系统包括决策研究部门、决策咨询委员会和决策咨询专家团。决策信息辅助系统包括决策信息搜集、整理、分析部门。
2、科学决策是一种团队性的群体决策。科学的决策分为确立目标、获取信息、设计方案、评价比较、方案选择和方案实施以及方案反馈等阶段。这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因此,科学决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团队和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的过程。
3、科学决策是一种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制度是保障决策科学的有效方法。科学决策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程序化决策。在程序的每道关口都有人或从技术上或从经济上或从其他方面进行分析把关,到最后决策,实际上是几种方案中的选优了。这种决策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传统决策方式一个人说了算可能带来的弊端,使决策建立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之上;其次,程序化决策有一套比较科学的决策方法,这套方法对每一个决策者都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4、科学决策是一种数质统一的复合决策。所谓数质统一是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过去的个人决策以‚拍脑袋‛为主要特征,没有也不可能采用定量分析的办法。这种单纯的定性分析无法准确地描述决策对象的演变情况,只能定性地给出一个大体的估计和走向,因此其决策难以准确和科学。科学的决策是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决策。
三、科学决策的主要原则
科学决策的作出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是科学决策的内在要求,它包括以下原则:
1、民主化原则。科学决策就是民主决策,这是我们党历来都十分强调的一点。早在1986年7月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同志在《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就指出: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里,科学和民主是不可分的。没有民主,谈不到真正发展科学。没有科学,也无从建立真正的民主。同样,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也不可分。所谓决策科学化,首先就要民主化。没有民主化,不能广开思路,广开言路,就谈不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人民的创造才能,尊重实践经验,就没有科学化。反过来说,所谓决策民主化,必须有科学的含义,有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否则只是形式的民主,而不是真正的民主。
2、目标性原则。科学决策首先要求有正确的清晰而具体的决策目标。决策目标也就是决策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决策目标不仅要求清晰而具体,而且必须是有充分依据的,能够说明什么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此时此刻要对它进行决策。正确目标的确定是科学决策的前提。
3、从贤不从众的原则。‚贤‛的含义是提出决策观点、出色创意和突破性决策方案的人往往是来自于基层的对机会最敏感的人;在政府决策中掌握好度是十分重要的,做决策既要按程序办但又不能死板地唯程序论,既要讲科学但又不能完全依赖基于信息不完全的所谓科学分析,既要听众人的意见,但又不能盲目从众。
4、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决策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于部门或个人,都应当把其具有的权力、所负的责任以及所享有的权利规定清楚,做到决策分工清晰、权利与责任对称、责任与利益相符。这是提高决策效率、避免决策失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我们的工作中,决策失误的事情频频发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决策人的责任不明确,对决策造成的损失几乎无人负责。项目决策如此,国有企业的投资决策也是如此。一些国有企业亏损十分严重,在造成亏损的众多原因中,决策失误是重要杀手。有的部门盲目决策,投资几个亿、几十个亿,项目一开工就亏损。要想避免类似事情的再度发生,必须确定政府的决策职权、决策责任、决策利益以及对其决策的制约机制。
5、最大—最小原则。所谓最大是指决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最小是指两个方面:一方面,实现决策目标所付出的成本最小,这种成本包括人力成本、物质成本、资金成本等。另一方面,决策目标实施后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最小。任何决策都有自己的副作用,如果决策副作用太大,决策就会变得得不偿失。
四、科学决策基本程序
当今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革,面对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因素繁多等新兴的影响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因素。决策者要牢记‚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的哲理,树立全局意识,以宽广的眼界,胸怀全局,做到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以宏观的战略思维分析全局,做到顺势而动,因势利导,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辩证思维谋划全局,高瞻远瞩、统筹兼顾,做到坚持彻底唯物主义进行科学决策。
领导决策是一个过程,一般来说,决策为了达到最佳目标或实现最佳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应的对策措施,包括提出问题与确定目标、拟订备选方案、评价各选方案、检查督促实施方案与信息反馈等一系列活动。其中问题的提出是决策的前提,备选方案的评价与选择是决策的必要步骤,确定最佳方案是决策的核心。古代、中世纪到近代的决策多数是凭借经验而作出的决策,因而称之为‚经验决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迅猛发展,变化因素越来越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军事、科技、生产、经济等均处于急剧发展变化之中,决策主要凭借领导者的个人素质,如阅历是否丰富、知识是否渊博、智慧是否过人等等。把执行最佳方案纳入党政领导目标管理责任制,做到‚人员调动,任务不变‛,‚新老交移,责任衔接‛,才能保证‚制定最佳方案不下马,执行最佳方案不动摇‛。
五、当前我县行政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一)目前在我县行政领导决策中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除了‚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导致的决策失误和不可避免的正常决策失误外,我们最多的决策失误大致有以下几点:
(1)政府职责不够明朗,部分存在滥用权力。
(2)有时好大喜功,搞政绩工程、样板工程,劳民伤财。
(3)随意性太大,使政策的执行缺乏连续性。
(4)有的领导素质不高,处理问题缺乏前瞻性。
(5)有时决策权力过于集中,正确的决策信息不能准确迅速地传递给决策人。
(二)影响领导干部科学决策,导致决策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唯上‛引起失误。决策一般可以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相对较低层面的决策通常要以较高层面的决策为前提和依据,以确保较高层面的决策得到落实。但是,建立在单纯‚上级‛观念基础上产生的形式主义往往导致脱离实际的照搬照抄和盲目执行,不仅使本级的决策缺乏创造性,而且使本级决策既脱离上级的精神实质,又脱离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造成决策不具有科学性,产生决策失误。
(2)专断引起失误。应当说,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充分发扬民主,依靠科学技术和决策者的知识、阅历、经验、直觉以及专家、群众的意见,才能做出科学决策。如果领导干部认为领导决策就是领导者自己拿主意、作决断,不重视发扬民主、不调查研究、不科学论证,单凭个人主观意愿和想象,武断‘拍板’,那就必然会由于领导干部的个人素质和掌握情况的局限性而导致决策失误。
(3)情绪引起失误。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具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热烈而健康的情绪与躁动和偏激的情绪对决策效果是截然不同的。领导干部凭着情绪决策,‚跟着感觉走‛,决策失误就在所难免。
(4)经验引起失误。经验决策是一种传统的决策方式,具有直观感知性、认识表面性、分析情况的非定量性的特点。在生产不发达、科学比较落后、事物发展变化缓慢的条件下,靠经验决策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进入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之后,如果还继续沿用‚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或者照搬书本经验的老框框、老办法,决策十有八九要失误。
(5)低能引起失误。领导干部决策,必然受其运用知识的能力、理性思维的能力以及决断能力、直觉能力的影响。如果不能综合地运用现代科学知识,或者不能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理性思维能力,或者抓不住机遇而优柔寡断,或者不能运用既以多向性思考为特征,又注重事物整体性的直觉能力,即领导干部能力低下,也会引起决策失误。
六、提高行政决策的有效途径
1、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正确决策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责和各种素质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一个领导集体和一名领导干部能力与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领导者是决策活动的主体,其能力素质直接影响决策,决定决策的效果和成败。特别是现代社会信息瞬息万变,社会形势日新月异,新知识、新经验、新理论、新观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积极树立‚学以立德、学以明志、学以增才、学以致用‛的理念,立足于学好基本理论、掌握时政方针、通晓现代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国际知识、专业知识,着眼于增强理想信念、宗旨观念、党纪政纪观念、群众观念,培育党员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科技意识、科学发展意识、人才意识和改革创新意识,不断提高适应新形势和岗位需要的各种能力。
2、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实践证明,调查研究是正确决策的前提,领导者的谋事之基,成事这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就没有决策权。只有通过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的深入调查研究,才能增强对事物的感情认识,掌握第一手材料,尤其是能够及时准确掌握上级政策、指示的贯彻落实情况,重大任务的进展情况和出现的倾向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处理好调查与研究的关系,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对来源于群众中的情况和问题进行全面综合地概括、分析与总结,才能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研究,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取得制定工作方针政策和工作方法的可靠依据,才能使决策更加科学化。
3、善于决断,敢于负责是科学决策对领导的要求。
现代决策要求领导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有敢于担风险,敢负责任的决策素质。领导者要正确处理‚有为‛和‚有位‛的辩证关系,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政治水平和驾驭工作的能力,注意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工作切入点,对自己负责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了如指掌,能够在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准确吃透情况,拿出正确的解决方案,且要有勇气和魄力,敢于决策和负责,做到‚必行,行必果‛,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4、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是科学决策的关键。民主决策的最重要标志便是建立在决策过程中能够使各种不同意见和利益得到最充分和客观表达的体制,整个决策过程畅通、规范、透明和趋向完善,并浸透着一种宽松、自由和畅所欲言的民主氛围。决策的决断者、决策方案的选择者、决策的评价者、决策的最终受益者在这里是高度统一的。因此,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决策质量,它也在最大程度上弥补决策者的信息不足、知识不足和能力不足,纠正他们价值的、理性的、观念的偏见,并且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提升了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决策的实施获得最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5、认真遵循科学决策的程序和方法。从决策议题的提出,到调查研究,开会讨论形成多种决策备选方案以及聘请专家咨询、论证和进行可行性分析以选出最佳方案,再到决策领导层的通过,各个环节都必须有严格的规范,以防止决策行为的混乱和决策权的滥用,也使领导的决策有章可循,为决策的科学化提供制度保障。
6、依法决策是正确决策的有力保障。在新形势下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实行依法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保证,是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质和依法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七、提高领导科学决策水平的建议
决策者的素质、能力、水平如何,直接影响着决策活动的成败。决策者要拓宽视野,学会洞察全局工作,熟悉全局情况,了解全局需要,善于从全局上考虑问题、发现问题。这就要求领导者本身要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在现有人力、物力、财力、时力和社会环境许可的条件下,进行科学分析、综合概括和准确判断|决策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责,也是领导工作的核心。本人建议决策者做到以下五点:
一是决策者要努力学习和掌握人类决策的优秀成果,用之于科学的决策,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和完整性。领导者面对高度复杂的人类实践活动和巨大的工程项目,任何一个决策者都无法独立完成如收集、分析、整理、归纳、综合、判断并作出最后科学决策的任务,必须有密切合作的、组织有序的各类工作人员包括各类专家构成的集团发挥其整体作用。
二是决策者要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提出的‚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十六字‛方针,‚十六字‛方针揭示了民主集中制运用于领导科学决策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因此要懂得必要的程序,是实施科学决策的可靠保证。科学决策一定要严格按‚十六字‛方针办事,在条件成熟时当断则断、‚一锤定音‛。在现实工作中,有的领导干部把握大局的能力差,优柔寡断,导致民主变成了扯皮,会议讨论变成了无休止的争论。决策者是决策活动的主体、是决策最基本的要素。在事关方向必须具备辩证的科学思想方法,事关大局的重大问题上,要具有敢于决断的见地、勇气和魄力。
三是决策者要认真总结人类历史上特别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丰富领导经验,把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之决策科学化。决策者要自觉克服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盲目性、片面性和绝对化,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领导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打破旧框框、突破老经验,开辟新思路,紧密结合本地区、本行业、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全面衡量目标经过实施所取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四是领导者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国家前途和命运。更不能执行最佳方案时易地改变原定的最佳方案。最佳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难以预料或不可抗拒的紧急问题,要及时果断处理,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要建立违反最佳方案执行的追究制度,凡没有按照规定程序执行最佳方案,自行作出更改的决定,都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还要实行最佳方案决策失误追究责任制,重大决策失误,造成了损失,要追究最佳方案决策者的责任。
五是决策者要把静态的典型研究与动态的系统分析结合起来,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决策精度。决策者一定要有求才之道,识才之眼,爱才之心,用才之胆,容才之量,护才之能,育才之策。科学决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要求之高,随着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这对领导的科学决策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美]盖尔宗著,范志宏译,领导艺术,化冲突为机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1
[2]刘峰,管理创新与领导艺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3] [美]鲁滨逊著,周遵友等译,韦尔奇领导艺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5
[4]尤元文著,现代领导决策方法与艺术,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5]高伟.卡耐基.论领导艺术[M]燕山出版社.2007(6)
[6][美]本尼斯[美]纳努斯.领导者[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7]曹 军,法家的法术管理:领导者的权与势[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第三篇:现代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现代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新版绪论
中国的外语教学实践需要自己的教学理论指导:
首先,语言教学对象不同。主要:母语背景和母语文化背景,母语的特殊语言结构特点和母语文化背景对中介语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
第二,语言教学的环境不同。母语使用的环境、师资、教学方法的不同对目标语输入的数量和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三,国人学外语的目的与他国学习者不同。
第四,中国“官本位”的文化中,只有建立在调查和实践基础上的外语教学理论才有说服力和生命力,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长官意志”对外语教学决策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教学实践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
我国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理论研究落后
① 缺乏专业的研究队伍
② 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对重大、宏观问题的研究,如师资培养理论、课程设计理论、教材编写理论
③ 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际脱节。论文是为了发表,为了评估 ④ 教师理论意识淡薄。没精力关注;理论太理想化
2.师资质量不高 3.教学资源匮乏 4.教学理念落后 5.应试倾向明显 6.权钱干扰严重。“长官”说了算,“形象工程”
第一章
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从研究如何教到研究如何学
传统外语教学重点:如何教。更关心教材编写、教学法设计等。
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人们发现必须重新认识外语习得的本质及相关因素。
研究重点转移的原因还有:
1.教学方法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习者本人及主体的个性特点 2.教学方法经常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3.认识到学习者之间存在差异,其性格、动机和学习风格等都影响课堂表现
4.母语习得研究证实了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作用
外语教学中考虑的重点不再是“该教什么”,而是1.促进习得的条件是什么;2.如何在课堂上创造这些条件
对学习者的研究包括1.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2.学习过程的研究
学习者个体差异:年龄,性别,语言潜能,动机,认知风格,性格等
关键期假说:儿童大脑有一个逐渐成熟,功能逐渐固定化的过程。主要体现在语音的精确度上。可能的解释:大脑中专司语音的部分较早地完成固定化得过程,而学习其他语言成分的机制则与认知能力有关,因而也受到性格,动机和态度等情感因素的制约。
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在生理基础和社会心理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母语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习得语言的同时,也学会了看待世界和周围环境的方式; 外语学习如果在掌握母语之后进行,则认知基础发生了变化,学习任务已不同于母语习得。
语言潜能包括:
Carrol认为: 1语音编码能力 2语法意识
3语言学习推理和概括能力 4 记忆力 Pimsleur认为:1 语言智力
2动机
听力 Skehan认为
1音位编码能力 2语音分析能力 3记忆力
语言潜能研究的局限和困难:很难区分一般智力和语言潜能,语言潜能与诸多其他因素有关,如认知风格等。认知风格指人们接受 组织和检索信息的方式上的差异。包括场依赖型和场独立型。不同的学习目的和任务,不同的学习环境需要不同的认知风格。
学习过程的研究:
经历了从对比分析到偏误分析,再到中介与分析的过程。
研究的重点:1.原有知识的作用
原有知识包括:1母语知识;2对语言的一般知识;3世界知识 偏误分析发现,外语错误只有一部分是由于母语知识的干扰引起的,另一部分由于认知因素,如过度概括,过度使用类推规则导致,还有一部分难于确定其真正原因。
学习者的原有知识作用:1促进学习,即正迁移;干扰外语学习,即负迁移。
现在研究重点:1.如何确定正负迁移的比重和性质;2.如何提高正迁移,减少负迁移。
学习者策略研究:
研究重点:1.分类 2作用 3影响策略使用的因素
分类:1 学习策略:以最小的努力,有效地利用原有知识和外语知识学习新的外语知识
2交际策略:交际时因外语知识不足而使用的种种补偿或回避手段。
教学实际:培养学习者的良好学习习惯及基本交际策略。理论上:策略研究有利于揭示外语学习的本质 第二节 语言使用研究和语言使用能力的培养 现代语言学研究由注意语言的形式分析逐渐过渡到注重语言的功能分析。代表性学科: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话语分析。社会语言学理论中有关交际能力的讨论,构成了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基础。第三节 传统外语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反思和回归 传统外语教学法中占主导地位的:语法翻译法,听说法。主要内容:语法规则的讲解和操练。Widdowson: 语言的组成:1综合性的,词块;2分析性的,语法规则 语法起调节作用,必不可少。要培养学习者的语法意识,而不是机械的句型操练。要通过有意义的交际活动,使学习者感受到语法规则并逐步掌握。文学教学对外语交际能力培养的作用: 1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提供了丰富而有趣的语言输入 2 文学作品反映了民族文化,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深入料及目的语社团的文化。第二章 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第一节 目标 目标是解决外语教学实践中的理论问题。首先,研究外语教学的本质特征问题。语言是什么,语言学习是什么样的过程。语言是交际工具,思维工具,是文化载体和文化象征,是符合系统。研究外语教学的本质,必须研究学习者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策略及社会因素对外语学习过程的影响,还要研究语言环境,教学环境和其他环境等的影响。其次,要研究外语教学的目的。环境和实施手段等问题。要结合国家的语言政策,政治和经济需求及学习者的个人需求等。然后才能制定教学政策、教学大纲,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等环节。第三,要研究教学方法。如何贯彻教育学和心理学原则,现代教育技术。
第二节 相关学科 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语言学,教育学 外语教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Stern的三层次模式:
第一层次:理论基础,包括:语言教学史,语言学,社会学,社会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教育学等研究成果。
第二层次:中间层次,应用型理论,如学习理论,语言理论和教学理论。
第三层次:实践层次,方法论,如目标,内容,步骤,材料和结果评估;组织结构,如计划和管理等。
相关学科的研究是外语教学理论的基础,从而影响学习、语言和教学理论的形成,继而指导实践层次。
优点:1 全面考虑了相关因素;2 充分注意了各层次之间的互相作用;3指出了语言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外语教学必须建立自己的语言理论和描写模式,相关学科只是启发它,而不是直接应用
第三节 教学研究的三个层次
本体论层次,哲学基础层次。
研究目标:语言和语言使用的本质及外语学习过程的本质。2 实践论层次。研究外语教学的具体实施,如组织机构,教师培训,大纲的制定,教材编写,测试评估等。方法论层次。研究外语教学的手段和方法,重点是具体教学方法的使用。
外语教学与母语教学在本质上的异同:
相同点:
1.都需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如健全的大脑和发音器官;一定的语言环境。2.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交际能力。
3.都必须掌握语音 词汇 语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都必须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
4.大体上都经过感知 理解 模仿 记忆 巩固 应用阶段。
不同点:
1.动力不同。儿童学习母语是出于本能,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有天然的动力。成人学习外语是受意志支配。
2.环境和方式不同。母语有天然的环境,“沉浸法”。外语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下,课堂上,缺乏真实的交际环境,难以培养交际能力。
3.过程不同。母语学习是与生理、心理的发育同步的,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时发展。
4.文化因素习得的不同。儿童学习母语,自然习得文化和社会价值。
5.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这是最基本的不同。母语学习者一般为儿童,外语学习者一 般为成人,其认知和情感方面的个体因素不同。
首先,生理,心理和认知基础不同。
学习者的年龄,文化背景和原有语言知识及世界知识对外语习得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年龄小的可以不费力地“吸收”语言,年龄越大,学习的速度和掌握的熟练程度越受影响。其中,我们不能排除生理上,即语言习得机制(LAD)的变化原因,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心理因素及学习者原有知识对外语学习过程的影响。
社会心理因素,即情感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和态度。态度消极,则阻力大,效果差。
年龄增大,对母语的熟练程度高,语言习惯和意识就越强,对新的语言系统和习惯的获得就越受影响。
其次,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跨文化交际,学习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和习惯。
外语教学实践的基本原则 1.系统原则
语言是符合系统,要突出语法教学的重要作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有助于学习。
2.交际原则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际,途径是通过交际实践,工具为目的服务。交际能力:语言知识和交际知识。两者相互促进。
3.认知原则
充分考虑到学习者原有的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有意识的对比母语与外语之间的结构特点的异同,加深对新系统的理解。充分考虑学习策略和记忆习惯的作用。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4.文化原则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
外族文化知识的获得,1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学习;2 对文学作品的研读;3 对生活习惯和方式的了解。
5.情感原则
对学习者动机和态度加以引导,对性格,兴趣、情绪加以培养和控制。
其他原则:阶段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启发性原则。
外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基于的认识:
1.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目的,方法本身无优劣,关键是何时 何地 对谁 为何使用。
2.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并非一成不变。
3.“拿来”时必须考虑国情。
过去存在的问题:
1排他性。否定其他教学法的有效性 2 片面性。直接法只强调语言的结构特性,忽视交际的本质。3 繁琐性。如沉默法。
要去粗取精,同时考虑到学习主体的认知因素。
第三章
外语学习的特点和过程分析
第一节 母语 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学习
第二语言指在本国语母语同等或更重要地位的一种语言。可泛指任何在母语之后习得的语言。
外语指在本国之外使用的语言,目的是为了旅游或阅读文献等。
第一语言,母语和本族语的共同点: 1最早习得,常常是在家庭环境下习得。2 熟练程度高,语言直觉强。
第二语言,外语和非本族语的共同点: 1 是双语现象时间上次于第一语言熟练程度上一般不如第一语言 习得方式一般是学习教育、家庭教育或自学
狭义的第二语言与外语在语境、语言输入、情感因素、认知基础和掌握程度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第二语言一般有比较自然的语言环境,如在美国学英语。外语学习者很难有这样的环境,如在中国学英语。
其次,语言输入,第二语言学习者可获得较理想的可理解性输入,如“针对外国人的谈话”,“教师语”,“同伴语”等。
再者,第二语言学习者有强力的学习愿望和动机,如为了减少种族歧视,争取同等待遇,择业,晋升等综合性动机和工具动机。
对于欧美学习者,相近的文化背景和相似的语言特征产生更多的正迁移。
对于中国学习者,母语与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文化传统,语言特征,包括语音、语法和文字系统的差异,带来很多困难。
最后,熟练程度。第二语言学习者可达到近似于本族语者的程度,外语学习者很难达到。
习得与学习:
习得是自然成熟的,无意识的,在自然的环境中
学习是在正式环境下,如课堂,有意识地学习语法知识和使用规则的过程。
克拉申认为:
习得只有在自然地语言环境下才能产生;
学习作为有意识的对语法规则的学习和训练,不可能导致习得。作用充其量有2个: 1监控学习者的语言使用,避免或改正错误 2 满足对语法知识的天生的好奇心。
母语习得是社会化的过程。外语学习是在母语习得后开始,认知基础发生了根本变化。外语学习过程是否有意识取决于学习任务、方式和目标。学习过程包括习得和学习,两者没有本质区别。
在认知心理学看了,外语知识和母语知识属于同一个知识系统。外语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大脑中语言知识结构重组的过程,随着输入的外语知识越来越多,大脑中的语言知识结构逐渐调整到能处理两种或更多信息状态。
语用错误的出现表明母语交际能力也会迁移。
第二节 外语学习主体分析
1.年龄
关键期假说:过了一定年龄,即使有语言环境也很难顺利习得一种语言。我们设想,大脑中确有一个功能相对固定化的过程,但这一过程相对缓慢。关键期的起止界限不是突然的清晰的。
外语学习的起始年龄越早,语音的精确性越高,很可能专司语音的神经元更早专业化。也就是说,不同的语言技能有不同的关键期。至于年龄越大,习得的速度和程度下降,可能是大脑中的语言习得功能逐渐下降,以及认知功能,如有记忆力逐年下降的趋势。
结论:
1起始年龄并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习得的程序或者路径;任何年龄都可成功。
2起始年龄明显地影响习得的效率和速度。如在语法、词义和词汇方面,少年组比儿童和成年组表现更为出色;
学习时间长短影响习得的成功程度,其实起始年龄影响语音的精确性。
2.智力
有人认为语言潜能和智力因素是平行的。
在母语习得过程中,智力不是决定性因素,除非弱智,一般儿童都能获得完整的语法能力。
Cummins提出两种能力:
1认知/学习语言能力,它与一般智力有关。基本人际交际能力,是口头交际能力的必需组成部分,是影响社会语言技巧的因素。这两种能力互相独立,在母语和外语学习过程中都起作用。
意义:在自然环境中学习外语,智力不起决定作用; 在课堂中,侧重于语言形式教学时,智力很重要。
年龄越小,智力因素的影响越小;学习环境越正式,越需要分析综合能力和技巧,智力因素的影响就越大,反之亦然。
启发:
1.智力不同的学习者,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学习效果会更好;
2.侧重交际的活动对智力一般的学习者更有效,侧着形式分析和记忆的更有利于智力较高的学习者
语言潜能:指学习者所具有的某种能力倾向。包括: 1.语音能力,指识别语音成分及储存到大脑里的能力;
2.语法能力,指识别语言中句法结构的能力,指学习语法或组词造句时显示的潜在能力。3.推理能力,指语言学习者分析语言素材并由此确定意义与语法形式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09年考过这二人观点的比较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一种天赋,一种语法能力,一种普遍语法。体现在人类的婴儿在接受了一定的语言素材后便可以自动发展成某一特定语言的语言规则,从而创造性的使用该语言。
社会语言学家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是指语言使用者根据社会情景因素,恰当地运用语言规则的能力。这扩大了语言和语言使用能力的内涵意义,涉及到了语言使用者的语言之外的知识。
母语的习得似乎与个人的智力倾向不是十分有关,智力一般的人也能完美地掌握和使用母语 但是,外语学习的成败却与学习者的潜在的语言能力和其他智力倾向是密切相关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知识不一定是平行发展的。
从语言知识角度来看,婴儿学习母语是从无到有的(从普遍语法到个别语法),而学外语则是在已具备了一套具体语言的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的,原有的知识必然会发生迁移。
从交际的角度看,学习母语是社会化的过程,确定自己的社会角色,接受社会规约和文化价值的过程;外语交际涉及到跨文化的问题。
从认知能力角度,婴儿学习母语,是用母语来认识周围世界、判断事物的过程; 而外语学习者已经完成了依靠语言社会化的过程,认知基础发生了变化。
学习外语用到的四种知识:
1.关于人类语言和语言交际本质的一般知识; 2.母语结构的特殊知识,或其他所知语言的知识; 3.目的语知识; 4.各种非语言知识。
除去天生的语言听说能力外,外语学习潜能与人的一般智力水平有极大关系,同时也与一般的认知风格和学习策略有关,语言潜能说到底是对语言特征的敏感性。学习潜能对习得的影响主要是在速度上,且有一定限度。因为不同能力类型的人可以利用另外的优势来克服某一方面的缺陷。
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外语时的新的认知基础,鼓励利用原有知识,运用分析和归纳能力。词汇教学中,注意对比母语和外语词汇系统的异同,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语言使用规则的教学中,更加注意交际能力中的文化因素的作用,使学习者的外语知识和交际能力同步发展。
认知风格:指接受、组织和检索信息的不同方式。
场依赖型:依靠外部参照系处理有关信息,从整体上认知,往往缺乏主见,社会敏感性强,易与他人进行交际。在自然环境中习得易于成功。
场独立型:以自我为参照,倾向于分析,有独立性,社会交际能力弱。在课堂正式环境中占优势。
情况很可能是:不同的学习目的、任务和环境,需要不同的认知风格或学习策略,要引导学生发挥特长。
情感因素 1.动机和态度 动机:(1)对某种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2)为达到该目的而做出的努力。态度:1.认知成分,即对某一目标的信念;2.情感成分,对目标的好恶程度
3.意动成分,对某一目标的行动意向及实际行动
三种态度:1.对目的语社团和其本族语者的态度;2.对学习该语言的态度;3.对语言和学习语言的一般态度。
态度与动机密切相关。态度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主要通过动机。态度影响并决定动机。
Brown 区分的三种动机:
整体动机:对外语的一般态度。
情景动机:比如在自然习得情况下,学习者动机不同于在课堂上的学习者的动机 任务动机:对具体任务的动机 最流行的动机分类:
综合性动机: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有特殊兴趣,期望参与或融入该社团的社会生活 工具性动机:为了某一特殊目的,如考试、晋升等。据认为,综合型动机往往更易习得外语。
动机、态度与外语习得的共识:
1.动机和态度是决定不同学习者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的主要因素
2.动机和态度的作用与能力的作用不是一回事。最成功的学习者是既有才华又有强力动机的 3.有时综合型动机有助于成功,有时工具型更易成功,有时共同起作用。4.动机的类型与社会环境有关
5.动机和态度主要影响外语习得的速度,对习得的路径和程序并不影响
个性:外向型与内向型
同性格的学习者对不同的学习任务运用了不同的策略。外向型的学习者,他们善谈和善于反应有利于获得更多的输入和实践的机会,但是他们往往不是十分注重语言的形式;而内向型的学习者,更善于利用他们沉静的性格对有限的输入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形式分析,尤其在注重形式和规则教学的课堂环境下占有优势。
对不同性格的学习者:1.顺水推舟,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在不同场合,让他们各自发挥特长; 2.促使他们想相反的方向转变,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任务。
理想的外语学习者(09年考点):
1.能适应环境中的团体活力,克服负焦虑和干扰; 2.寻找各种机会使用目的语;
3.利用所提供的机会练习倾听针对他输出的目的语,并作出反应。即注重意义而非形式; 4.通过学习技巧来补充与目的语社团成员直接交往的不足;
5.至少在语法学习的初始阶段,是个少年或成年而非小孩(因为需要推理演绎能力); 6.具备足够的分析技巧和接受、区分和贮存外语的特征并监测错误; 7.具备学习外语的强烈“整体”动机并具有强烈的“任务”动机; 8.愿意冒险,用于实际;
9.能够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
第三节
学习过程研究
原有知识:1.母语知识;2.对于语言的一般知识;世界知识 原有知识,尤其是母语知识对外语习得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学习者本人对这种知识的意识程度(awareness)。年龄小由于母语本身的交际能力有限,掌握的交际功能有限,对语言的明确意识程度小,因而受母语知识的影响程度小;相反,成年学习者受母语的影响程度大很多。
50-60年代,行为主义语言学理论时期,部分对比分析研究者认为: 母语知识负迁移是外语学习困难的唯一原因,只要通过母语与外语异同的对比即可预测学习者的困难所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偏误分析发现:只有25%的外语错误可以归结为母语的负迁移,其他往往由于过分运用一般认知手段,如类推、概括等。
关于习得顺序(sequence)的结论: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习得某一外语的顺序是一致的。怀疑的理由:
1.受试对象是在自然地目的语习得环境中学习外语的,母语知识的负迁移受到限制; 2.研究的对象仅仅是某些数量有限的语素和句法结构;
3.把那些语素和句法结构的使用的频率和准确率作为习得的标准缺乏心理学上的支持。4.忽视词汇、语义和语用方面内容的倾向
中介语的两种意义:
外语学习者所学的外语知识是一个逐渐积累和完善的过程,整个过程形成一个连续体; 2.这个连续体上的每一个时点都形成一个系统,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研究的意义:
了解学习者处于哪一个学习阶段;
2.了解学习者采用了哪些学习策略;
3.认识外语学习过程的特点,帮助更好地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人类的大脑在吸收了新的信息后,原有的知识系统必然发生重组(reconstruction)。词义、句法规则和语用知识的重组,无不影响学习者整个外语知识系统的发展和完善。重组过程中,某种知识发展成一种技巧,又逐渐成为一种常规(routine)。经过实践,技巧和常规形成了一种自动的(automatic)过程,成为一种能力。
中介语研究的三个方面:1.对比分析;2.迁移分析;3.偏误分析。
1、3是重点
对比分析:
盛行于20世纪50-60年代,那时人们认为通过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研究,可以预测到学习者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推测出学习者语言中可能发生负迁移的部分,从而在教学中突出重点,达到避免或减少外语错误的目的。
60年代末起,对比分析法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受到怀疑和批评。有时候,语言间差异大的部分反而容易掌握,差异不明显的却往往是最容易犯错误的地方。后来逐渐被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所代替。
代表人物Lado的著名公式:
(目的语中)与学习者母语相似的成分对简单的,相异的是困难的。理论含义:
1.我们可以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对比;
2.根据对比分析的差异,我们可以预测会引起困难的语言项目和可能犯的错误; 3.我们可以利用这些预测来决定课程和教材中的哪些项目需要进行特殊对待;
4.对这些特殊项目,我们可以利用强化手段(如重复和操练)来克服母语干扰,建立新习惯
心理学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刺激——反应理论和联想理论。
在这些理论中,语言被看成是一种习惯。学习外语就意味着学习一套新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旧的习惯(母语知识)比如对新的习惯(目的语)产生影响。母语与目的语相似的地方促进学习,相异的地方阻碍学习。差异大则困难大。这种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发生影响的现象被称作“迁移”(transfer)。促进新知识学习的叫正迁移,阻碍新知识的学习的被叫做负迁移。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外语学习中的错误时母语习惯负迁移的结果。
教师应设法预测错误,通过对比,发现差异,预测错误,课堂上就可以重点讲解来克服由于母语知识负迁移引起的困难。
对比分析的贡献:
1.形成了一套较为严密的对比分析方法。程序是描述、选择、比较、预测;
2.通过对不同的语言特征的描述和比较,发现许多特殊的语言现象,丰富了普通语言学理论 3.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研究素材和参考资料;
4.使广大外语教师意识到不同语言间结构和意义上的差异,在教学中自觉地运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来促进其外语学习。
受到的批评:对比分析将差异和困难等同起来。差异是语言学上的,困难是心理学上的。因而其理论依据有问题环境和学习的阶段决定了母语知识对目的语学习的干扰作用的发挥。在自然地外语习得环境中,学习者的注意了放在交际的内容上,力图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母语的负迁移的影响较之注重语言形式的课堂教学环境小。
从学习阶段来看,在初学阶段,学习者因缺乏足够的目的语知识,因而其表达更多地依赖母语知识,所以出现较多的母语知识的负迁移;到了中高级阶段,学习者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目的语知识,因而更可能依靠语言规则的类推原则等认知手段,这一时期的外语错误更多地来自对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
研究范围的局限:主要限于音系系统和句法系统的比较,从语义和语用角度的对比还刚刚开始,从文化背景来进行的对比也做得少。
预测能力有限。但对比分析仍不失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
偏误分析(EA):
Corder认为错误分析的作用:
1.对教师来说,可以发现学习者向目的语接近的过程中已经到达了哪个阶段,还剩下哪些内容要学习的; 2.对研究者来说,可以发现学习者如何学习或习得语言的证据,了解他们所用的策略和步骤; 3.对学习者来说,犯错误也是习得的一种学习手段,也是他们检验对所学语言的本质所作的假设的一种方法。
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认知理论,与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和普遍语法有密切关系。偏误分析的基本假设之一,即人脑中有一种处理语言的特殊机制。
它的主要目标之一,揭示普遍语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
EA的一般步骤:1选择预料,2确认错误,3错误的分类,4解释原因,5评价错误
本族语者对语法和语音上的错误尚可容忍,对语用错误(受本族文化影响)却不那么宽容。衡量错误的标准:本族语人的标准还是学习者的标准?
根据外语学习的目的的不同,语言掌握标准和使用标准不应该是完全一致的。
交际能力确实需要特殊的学习和训练。语言知识的掌握和内化,需要学习者有意识地注意、记忆和实践。
如何对待学习者的错误:
1.行为主义的观点:错误时刺激反应中的一种偏差,应该通过新的刺激来对正确的形式加以强化;机械的观点。
2.认知主义的观点:错误恰恰证明了学习者是灵活的、有分辨和判断能力的决策者,在学习和交际过程中善于不断调整其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手段。不必要特别地加以纠正,错误会自动消失。过于宽容的观点。
先区分两种错误类型:
1.理解性错误:学习者对某一语言规则无知,需要纠正。教师需告知其正确用法。
2.表达性错误:由于两种知识系统和能力的差距所致。不一定对某一规则无知,可能因为这一知识本身对表达起一个监控的作用,或者过分地利用了学习策略。教师应提供两种反馈,一是让其接触正确说法,让其自觉改正;二是直接指出错误,加以改正,这有助于培养其语法意识。
研究表明:学习者希望其错误得到纠正。
偏误分析研究的最大贡献:
1.使人们对对比分析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价,认识到对比分析研究对外语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局限性;
2.使人们改变了对错误本质的认识,把错误从需要避免、需要纠正的地位,提高到了作为认识语言学习内部的向导的地位; 3.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错误分析方法和程序。
局限性:
1.错误的定义和区分标准难以确定。
难以处理语用错误和交际策略导致的错误 2.错误的分类缺少统一的标准 比如过度操练带来的错误
3.错误分析很难说明回避出现的情况 很难认定回避就等于错误
有价值的发现:
1.错误对语言交际的可理解性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
2.对可理解性的影响不仅取决于错误本身的性质,还取决于语言环境的帮助大小
3.一般而言,词汇错误比语法错误更影响交际。语音错误除非十分严重,否则影响最小 4.语法中,整体错误(全局的组织)比局部错误更影响交际。5.经常运用交际策略的学习者,其语言常引起更多理解上的困难。6.话语中如过多出现迟疑、自我纠正等,也会带来理解上的困难
7.一般来说,错误引起的反感主要取决于交际的效果,而不是本身严重程度。
中介语研究:
研究目标:
1寻找外语自然习得过程的规律;
2为课堂教学提供选择材料并组织和安排材料方面的理论依据
主要方法:错误分析和策略分析。具体研究工作:
1.纵向研究,对某一(些)学习者跟踪调查
2.交叉研究,对同时处于同一学习阶段的进行研究
研究重点:
1词素习得顺序的研究 2.句法习得顺序的研究
中介语的三个特征:1.开放性;2.灵活性;3.系统性
中介语构建过程中的手段: 1.语言迁移
2.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 3.训练迁移 4.学习策略 5.交际策略
Widdowson统称为简化过程。
僵化(化石化,fossilization):指学习者在中介语连续体尚未达到目的语状态时便停止发展,某些语言错误已作为一种语言习惯固定下来,进一步的学习也无法改变。
中介语的差异的解释:
1.学习者年龄越小,其中介语系统相似点就越多。因为他们使用语言的功能有限,学习策略有限,对语言的意识程度不高;
2.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学习环境越倾向于交际性,学习者中介语相似点就越多。因为真实的交际场合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表达意义上,更倾向于使用交际策略;
3.如果人类语言确有共性,而且学习语言的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则中介语在起始阶段一致性较多。
因此,中介语最大相似性出现在:儿童在非正式环境中学习任何外语的起始阶段;反之,最大差异:不同母语背景的成人在正式环境下学习不同外语。
学习者的个人差异、原有知识、学习策略、学习环境等是中介语性质的决定因素。
中介语研究的局限:
1.研究范围局限于词素、句法方面,对语义、语用知识的习得研究不够。将学习者使用某一词素的准确性作为习得的标准没有心理学的支持。
2.忽视学习者学习外语的自我标准。中介语研究以目的语为参照系。
3.忽视中介语与其他语言变体不同的标准;
4.研究的方法,如纵向研究和交叉研究本身还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未能解决,所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可靠。
第四节 外语学习者的策略分析 Carton 的三种学习者推理策略
1)语内线索推理,即利用对目的语已有的知识进行推理;
2)语际线索推理,即利用语言间的知识进行推理
3)语外线索推理,即学习者利用对真实世界的知识进行推理
Carton指出,语言学习过程就像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者个人的经验和知识在语言处理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Rubin成功的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和学习方法上的相似之处:
① 心理特征,如冒险心理、对歧义和模糊的容忍等 ② 交际策略,如迂回表达、运用副语言手段等 ③ 社交策略,如寻找交流和实践的机会
④ 认知策略,如语义猜测、推理及对语言形式进行分析、归类、综合和监控等
Rubin 对学习策略的分类:
1.直接影响外语学习的学习过程,如解释和证实、监控、记忆、演绎、概括和实践等 2.间接影响外语学习的学习过程,如创造实践和使用交际技巧的机会等
Naiman:成功的外语学习者的五大策略
① 通过寻找和利用有利的学习环境积极参与语言学习过程 ② 建立语言作为一个形式系统的意识
③ 建立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和交往的手段的意识 ④ 接受并妥善处理外语学习过程的情感需求 ⑤ 通过推理和监控,扩充并修正自己的外语系统
学习者策略的定义和分类
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有效地获取、贮存、检索和使用信息所采用的各种计划、行为、步骤、程式等,即为学习和调节学习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学习者的外语知识
1.陈述知识:内容知识(knowing what),由内化的外语规则和记熟的语言板块构成;
2.程序知识:方法知识(knowing how),由学习者用来处理外语语料而采用的各种策略和程序组成。可进一步分为社交和认知行为策略; 认知策略包括使新的外语知识内化和自动化,以及利用外语知识和其他知识用外语进行交际时所涉及的各种心理过程。这些过程既包含外语的学习又包含外语的使用。
学习过程说明学习者是如何通过注意输入和利用现有知识对输入进行简化,以积累新的外语规则并使现有知识渐趋自动化的过程。该过程也可以解释所谓的自然习得程序。
外语使用过程包括:输出策略、接受策略和交际策略。前两者指学习者以最小的努力有效而清晰地利用现有的外语知识;后者指学习者无法按照原定的计划实现其交际目标时不得不调整交际目标或寻找另外表达这一交际意图的方式。因此,交际策略是在无法实现某一既定输出计划情况下使用的。
外语习得过程分为:
形成假设阶段; 检测假设阶段;
3.自动化阶段 各阶段的学习策略不同:
1.形成假设阶段:① 简化策略:包括规则泛化和负迁移 ② 推理:语内推理,语外推理 2.检测假设阶段:
① 接受性策略 ② 输出性策略 ③ 元语言策略 ④ 相互作用策略 3.自动化阶段:
① 形式实践 ② 功能实践
通俗地说,学习者策略就是学习者对在获取学习机会、巩固学习成果、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时作出的种种反应和采取的策略。
两种不同的学习策略: 1.认知学习策略
2.元认知策略或协调策略
所谓元认知就是有关认知过程的知识和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估等方法对认知过程的调整或自我控制,即对认知过程的认知。
认知就是学习者赖以获得知识和概念的大脑活动过程和策略。
Rubin列出的六种对外语学习有直接影响的一般性策略:
① 求解和证实:用来证实对新语言知识的理论的策略,如要求对方举例、重复某次以证实理解的准确性等
② 猜测和概括式推理:指利用原先获得的语言或概念知识来获得对语言形式、语义或者说话者意图的明确假设,如通过关键词、上下文等猜测词义;通过语境猜测词义等
③ 演绎推理:利用一般规则来学校外语的策略,如对比汉外异同等 ④ 实践:如重复操练到熟悉,仔细听讲并模仿等 ⑤ 记忆:如大声朗读等 ⑥ 监控:指学习者发现语言和交际方面的错误,观察某信息如何被接受和理解并作出相应反应的策略,如纠正自己的语音、词汇、拼写、语法等方面错误
元认知策略用于监督、调节和自我调整语言学习行为。
如自我调节、预先准备、预先组织、选择注意目标、减缓输出等。
以上是对语言学习过程产生直接影响的策略。而交际策略和社交策略被认为对语言学习过程产生间接影响。
交际策略重点在于参与语言交流活动,表达意义或者意图。学习者一般在他们的语言知识不能满足交际目的或被听话者误解时才使用交际策略。
交际策略非常重要,它可以保持交际渠道的畅通。
常见的交际策略:迂回表达、运用同义或者同源词、使用交际套语、利用交际环境阐述要表达的意义等。
社交策略指学习者为创造、巩固所学知识和获得语言输入而参加的各种交际活动。这些活动本身并不会对学习过程产生影响,仅仅提供实践环境和机会。学习者策略:
1.直接对学习过程产生影响的策略:
(1)认知策略:解释和证实,猜测和概括,演绎,记忆等
(2)元认知策略:监督,调整
2.间接对学习过程产生影响的策略:
(1)交际策略:迂回表达等
(2)社交策略:结交朋友,听讲座、外语角等
上述分类优点:直接,明了;
缺点:无法区分输入和输出策略,交际策略和社交策略中间缺少协调策略的成分,标准不一致 Naiman的学习者策略分类:
① 积极主动的参与态度
积极地对学习机会作出反应,寻求和利用学习环境;在正式的课堂之外寻找
相关的学习机会;实践
② 把语言作为一个系统
把母语和外语进行对比分析;对目的语进行分析并作出推理;充分利用语言
是个系统这个事实,如将词典上的新词与同类词联系起来学习
③ 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和交往的工具
强调熟练比精确重要;寻求与本族语者交流的机会
④ 控制情感因素
克服怕羞感;敢于面对错误;知难而上
⑤ 对外语表达进行监控
通过和请求本族语者提供反馈等方式不断修正自己的外语知识系统。
该分类优点:简洁,抓住了语言和语言学习的本质
缺点:过于宽泛,内容部是十分明确
交际策略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1.交际策略的定义
Corder:说话者在遇到交际困难时运用的一套呈系统性的技巧。
该定义的特点:1.交际策略的系统性;2.遇到交际困难时所采用的;3.是一套技巧
Faechkasper指出交际策略的特点:
1.针对某一问题的。因语言知识不足无法执行其原定计划时采取的某些行动; 2.能意识到的。说话者首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他们的定义:交际策略是用来解决对某一个人在达成某一特定交际目的时构成某一问题的潜在可意识到的计划。(该定义同样适合于母语使用者)
Ellis的定义:交际策略作为语言使用者的交际能力的一部分,是一种语言心理计划。这种计划具有潜在的可意识性,可作为学习者对无法完成的某一表达计划的替代。
优点:将交际策略提高到了说话者交际能力一部分的高度。受到了canaleswain关于交际能力由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组成的观点的启发和影响。
交际策略的分类:
Tarone的分类: 1.转述
1)近似表达 2)造词 3)迂回表达 2.借用
1)从母语直译 2)语言转换
3.求助 学习者直接向听话者询问某一正确表达方式 4.手势语 运用非语言手段 5.回避
1)回避话题
2)放弃表达某一信息
优点:简洁、明了;
缺点:依据不明确,似乎仅是交际手段的罗列,不能反映出各策略对交际的作用或影响
Bialystock的分类:
一类:以母语为基础的交际策略(L1 based strategies)1)语码转换
2)本国语项目外语化 3)母语直译
另一类:以外语为基础的策略(L2 based)1)语义替代 2)描述 3)创造新词
优点:以目的语为基础的交际策略比以母语为基础的交际策略更为有效。缺点:忽略了回避之类的策略的归属,分类不完整。
FaechKasper分类: 一.减缩策略: 1)形势减缩 2)功能减缩 二.成就策略 1)补偿策略
① 非合作:L1 based,语码转换、外语化、直译等
L2 based,替代,转述,造词,重组
还有非语言行为累交际策略
② 合作策略:直接求助,间接求助
2)检索策略:
① 等待
② 利用语义场 ③ 使用其他语种
他们认为,减缩策略因为通过回避而改变了原来的交际目标,因而一般不会产生习得,而成就策略因为涉及到形成假设并利用反馈对假设加以验证,因而有可能促进外语的习得。
3.交际策略在外语习得中的作用:
在Rubin的研究中,交际策略被作为获得外语实践机会的间接影响外语习得的学习者策略。Faech、Kasper等人认为,只有成就策略促进外语习得,因为采用减缩策略意味着冒险,而冒险恰恰是外语知识自动化的必要条件之一。
Tarone认为,所以交际策略都能起到扩充语言手段的作用。另外,交际策略可以保证交际顺利进行,即使学习者不能学到某一特定的外语词项或者结构,他们仍然获得了接触其他结构或词汇输入的机会。
Ellis认为,过分成功地使用交际策略会抑制习得。
4.影响学习者使用交际策略的因素: 语言程度、问题来源、性格、学习环境等。
研究发现,语言程度差的学习者更多地使用减缩策略,随着语言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地使用成就类策略;
当母语与目的语中同源词较多时,语码转换的次数较多。另外,有人发现回避策略与语法结构的难易程度有关;
不同性格的学习者对交际策略类型的选择而有不同; 课堂中的交际比自然环境下的交际较少地使用交际策略;
5.交际策略研究对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研究的启发 对普通语言学既是贡献又是挑战。
乔姆斯基提出交际能力,着重是是语言能力的先天性,忽视学习主体的认知能力在后天语言环境中的积极主动作用;hymes提出交际能力,研究的重点是交际能力的内涵和相关的社会因素,并不关心学习者如何在社会交往中获得这种能力并利用这种能力获得更多的语言知识。
外语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新信息的摄入和组织过程。
对教学的启发:
1)学习外语是个积极的过程,学习者原有知识和现有外语知识对任何一个阶段的外语习得都有重要影响,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现有知识,获取新知,巩固旧知; 2)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加以因势利导,利用学习策略能提高语言学习能力 3)过多地利用交际策略会影响正常的交际,影响外语知识的学习。
第四章 外语交际能力及其培养
第一节 交际能力的概念
“交际能力”最初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针对Chomsky的“语言能力”提出来的。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某种远比语言本身抽象的知识状态,是一套原则系统、一种知识体系。语言能力并非一种处事的能力,甚至也不是一种组织句子和理解句子的能力。
(乔姆斯基认为,这种创造和生成新的语言的能力是人的天赋能力,是内在的机能。说话人 通过一系列结构规则可以生成这种语言的句子的深层结构,即在每个句子表达出来以前就在大脑中存在的概念结构。形成了这种句子的深层结构之后,他头脑中已经 有了一个正确的句子。
在乔姆斯基看来,人们在说话之前他的头脑中存在着一个深层的语言结构或是思维能力,而且会形成一个内在的正确的句子。它仿佛是人们说话时的台词。乔姆斯基认为,深层结构通过“转换部分”可以转换成表层结构,这就是通过说话时的语音所表达出来的句子,表层结构是句子的形式,深层结构代表句子的意义。乔姆斯基很注重两种语言结构的转换关系,但是在两种结构中他更加强调的是深层结构。)
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理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能指出哪些声音或语素的组合是母语中可能存在的,哪些可能是不存在的。
2)能区别符合语法的句子和不符合语法的句子。
3)能区别出一些结构相同或相似,但实际意义却不同的句子。例如他们知道“John is eager to teach.”和“John is easy to teach.”两个句子虽结构相同,但意义却不同。前者表示
“
John is eager to teach others.”
后
者
则
表
示“It is easy for others to teach John.”
4)能辨别出结构不同但意义有联系的句子
5)能辨别出句子的歧义(ambiguity),即同一结构具有一个以上的释义
6)能意识到句子之间的释义关系(paraphrase),即结构不同的句子具有相同的语义
受乔姆斯基“语言能力”的启发,海姆斯(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海姆斯认为,乔姆斯基所谓的语言能力只是一种语法能力。语言能力恰恰是一种处事能力,即使用语言的能力。语法知识是源,并非是一种本身就存在的智力结构的抽象认知状态。他认为语法知识属于交际能力的一部分。
然而,一个儿童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习得母语的,他不仅能按本族语的习惯说出符合语法的句子,而且还能在一定的场合和情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形式。也就是说,他习得的是这样一种能力: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说的时候对谁说、说什么、怎样说,即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根据海姆斯的观点,交际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参数:
1)语法性(grammaticality),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在形式上可能,即能从语法、语音、词汇等语言系统本身的角度判别某种说法是否正确。
2)可行性(feasibility),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在实施手段上可行,即懂得哪些句子是可以被人接受的。用莱昂斯(J.Lyons)的话来说,话语的可行性指的就是“说本族语的人在某一合适的语境下已经说过,或者可能说的话,并且是已被、或可能被操该语言的其他人所接受的,确认为属于该语言的话语。”
3)得体性(appropriateness),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在语境上得体。有些话语在语法上可能,在实施上可行,但在语境上不恰当。
4)现实性(done),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际出现了。即懂得哪些话是常用的。
要指出的:
1.海姆斯的交际有两点能力在理论上并非是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的对等物。他们两人对能力的理解
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能力处于完全不同的层次。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是高度抽象的,而海姆斯的交际能力是倾向于实用性和实际操作性。因此,海姆斯的交际能力是受了乔姆斯基的启发,不是对语言能力的补充,也不是否定。造成两个概念的矛盾的是乔姆斯基对语法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混淆使用。
2.海姆斯对交际教学法的影响仅限于理论方面。交际教学法流派的形成是受到英国功能语言理论的影响,主要是韩礼德(M.A.K.Halliday)等人.交际能力是一个人运用各种可能的语言和非语言(如身势语、面部表情等)手段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能力,这种能力实际上体现了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包括:
1.语言知识,即组词成句、组句成篇的能力;
2.认知能力,即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反应能力和有关的世界知识 3.文化知识,指一个人对文化观念和习俗的知识;
4.文体知识,指根据交际对象和目的,选用不同风格的词语进行交际; 5.其他知识,包括副语言知识,如身势语和面部表情等
6.情感因素,对他人和社会的态度、交际动机、个人品质、性格和习惯等
语言交际过程受到的三大制约:
1)输入限制(人际修辞,由社会因素决定)
2)语法限制(语法规则,包括语义、句法、和语音方面的限制)3)输出限制(语篇修辞,组词成句、组句成篇的原则)
交际能力的特点:广泛性:是一个知识和技能体系
相对性: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最低要求是“达意”,没有最高限度。
交际能力讨论的两大缺陷:
1)忽视书面语的交际能力的研究; 2)忽视理解能力的研究。
理解能力比表达能力更为重要的原因:
① 据心理语言学的语言习得研究,语言理解能力的获得先于表达能力 ② 语言理解是语言表达的先决条件
③ 语言理解能力也是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外语交际能力及其母语交际能力的关系
我们认为,外语交际能力在本质上和内容上与母语交际能力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在获得的方式、程度、要求以及涉及的因素方面。
母语交际能力的获得过程实际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外语交际能力则遵循完全不同的途径。
交际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出现正迁移,这就意味着具有良好的母语交际能力的外语学习者,他们的外语交际能力的获得也相对容易些。同样,如果母语与目的语在语言结构上相近,文化背景又相似,交际能力的正迁移概率和规模就越大。
中国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不足:
(1)缺乏本国语交际规则的明确知识。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应尊重对方的交际习惯,不可以以自我为中心。(母语教学的过失。语文教学历来注意书目表达,忽视口语能力)(2)缺乏对外语交际规则和交际模式的明确知识。不知道外语的语法结构中有时有一
定的程式。(外语教学的过失)
三.交际教学法与培养外语交际能力的最佳途径 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1.语言交际理论
(1)语言是由其基本单位组成的系统;(2)语言的最基本功能是交际;(3)语言结构反映其功能和交际用法
(4)语言的基本单位并非仅是语法和结构特征,而是体现在话语中的功能和交际意义中的范畴
2.学习理论
(1)交际原则,真正涉及交际的活动提高学习效率(2)任务原则,语言用来完成任务的活动提高学习效率(3)意义原则,学习者感兴趣的语言材料,加快学习过程
交际教学法着重语言的功能,意念大纲实际上就是对语言功能分类细表;语法成为服务的手段,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必要,语法教学的地位相对下降。该法最大限度地强调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强调语言形式表达意义的功能,将达意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情景主宰一切。这一做法的极端就是排斥语法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地位,片面强调语言使用的技巧,忽视语言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功能。因此,交际教学法并非是培养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最佳途径。
外语交际能力的缺乏包括两个方面:
1.对语言可分析性限制的无知;2.对语法使用的变化的无知。
Widdowson认为,交际能力实际上就是掌握了一大批部分装配好的结构、公式性套语和一套规则,并能根据不同语境进行必要的调整。从这一意义上说,交际能力是一种适应能力。规则不是生成性的,而是调节性的、服从性的。
他还指出,语言交际中最重要的是词汇与语境直接结合产生意义。如果语境不足,词汇意义不能自现,才需要语法规则来对词汇进行调节。
许多过分强调语境作用的教学法之所以不能达到预期的交际能力的目的,就是忽视了语言分析能力的培养(即语法)。
任何目的的外语教学都应贯彻的原则:
(1)语法原则,把语言知识的传授放在一定的地位;
(2)交际原则,把语言结构与语境和功能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语言结构的多样性和功能表达的多种可能性;
(3)文化原则,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学会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增强跨文化意识。
四.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整体语言能力 语言学习过程不仅是一种知识、一种技能,而且是学生整个知识结构和人格修养的调整和完善。因而,外语教学的作用为:
(1)外语教学能使学生对母语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从而进一步促进母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2)外语作为一门交际工具,听说读写使学生能够更广泛地获取各种知识,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3)通过外语学习使学生具备一种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外族文化容易产生理解和容忍,有利于克服狭隘民族主义和自我文化中心的思想。
第二节 外语和汉语语法教学
一.语法的定义和分类(略)二.外语语法教学的历史回顾
近代欧洲流行的“语法——翻译法”特点:
(1)教学目的:阅读文学作品或获得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对语法规则的详细分析,把语法知识应用到翻译外语句子和文章中。因此,该法认为语言学习实质上就是学习一套语法规则。
(2)学习的重点:阅读和写作。听说能力不受重视;
(3)词汇选择主要根据课文,课文后有词汇表,附有母语的逐字解释。每课课文后有语法规则的详细讲解,并附有大量翻译练习;(4)句子是语法教学的基本单位;(5)强调精确性(正确性);
(6)语法通过演绎法传授,即先向学生介绍语法规则,后通过翻译练习加以巩固;(7)教学用语:学生的母语,母语和外语有关的对比也用母语进行。
弊端:忽视了口语和听力训练,口头交际能力差;过于追求语法的精确性,忽视了学生的语言创造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观能动性。
直接法的诞生
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之间交流的加强对人才的口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教学专家编写了会话课本,另一些通过对小孩母语习得过程和特点的观察,提出外语教学中应强调意义,强调口语技能的培养,直接法应运而生:
(1)口语是第一位的。外语教学法应该以口语培养为中心‘(2)语言学呃研究成果应该应用到外语教学和教师培训中去;(3)学生应该先听说,后接触文字(即读写);
(4)词汇应该通过句子教给学生,句子应该在有意义的上下文中教给学生;
(5)语法应该在上下文中教给学生,即运用归纳推理法来教授语法,而不是演绎法;(6)尽量避免翻译,学生母语只应该用来解释有关单词或者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情景教学法的特点:
(1)口语优先。语言材料应该先通过口头形式,然后通过书面形式教给学生;(2)新的语言点通过情景加以介绍和操练;(特色)(3)目的语为课堂用语;
(4)词汇选择应该尽量覆盖常用词汇;(5)语法项目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编排;
(6)当学生的词汇和语法基础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进行阅读和写作训练。
情景法背后的学习理论的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理论,认为语言习惯是通过不断地重复和反复操练而得到强化的。
20世纪50年代,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听说法在美国形成。听说法强调对比分析,把外语学习的困难归结于语言结构系统的差异,认为通过母语与目的语在语音和语法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确定学生外语学习的困难所在。
结构主义语言学对语言教学的最大的影响:(1)重视口语;(2)强调句型操练。
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是一套行为习惯,语言规则可以通过反复操练,反复“刺激”得到加强和巩固。因此,直接法、听说法等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教学流派的语言教学重点就是句子的构成规则,体现在对句型的穷尽分析和句子成分的过细分析和描写。对直接法、听说法等教学法的最大批评就是语法概念过窄,教学语法过于抽象,脱离实际,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应付自然的语言交际。它们的另一个缺点是忽视学习者的认知能力,把语言操练作为一种机械的重复和记忆,学生的语言创造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50年代末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革命:他认为人脑中有一种“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在吸收了一定的语言素材后就会自动形成该语言的语法规则,从而创造性地使用该语言。人脑中的这种语言习得机制是人类的语言蓝图,是一套语言的参数和原则系统,或者叫做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 UG),而转换生成语法的任务就是发现、描写和解释这套普遍语法。
威尔金斯把意义分为两大类:
1.意念:时间,顺序,数量,频率等 2.功能:请求,否认,抱怨,道歉等
交际教学法把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强调意义,对语言结构的准确程度的要求有所放松,语法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削弱。语法教学服从于交际教学,语法项目的安排也随交际教学的要求来安排,语法教学本身也缺少了系统性和阶段性,有些语法项目甚至被完全忽略。
70年年代后期克拉申的自然法中,语法教学几乎没有任何地位。
许多外语教师认为,语法教学能够使语言材料输入更易接受,语法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切分语言信号,使其成为可理解的单位,能够帮助学生证实对目的语语法的不自觉的假设,因而,语法教学不是教不教的问题,而是怎么教更有效的问题。教学语法必须博采各家之长,把语言作为一个系统,而且要引入语境因素,把语言形式和功能有机结合起来。
编写教学语法时的原则:
(1)对比原则:在外语语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对比的方法,加强正迁移,减少负迁移,加
速外语学习的进程,提高学习的效率。语义系统的差异和交际原则、语篇原则之间的差异同样也应该通过对比分析加以强调,使学生意识到两种语言的词汇不可能 一
一 对应。交际上的差异也必须通过话语结构和语用原则的对比加以解释。
(2)认知原则:错误分析表明,学生的错误更多地来源于类推这种认知手段;中介语理
论认为学生发现自己的中介语系统与目的语系统有差异时会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其越来越接近目的语系统。教学语法的编写者必须意识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语言材料的安排、语法项目的选择和讲解方面考虑到学生认知能力的利用和培养。语法项目的安排和处理也要考虑阶段性的特点;要在大量丰富、真实和分级的语言材料上进行。
概括起来就是:
系统原则,把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系统来描写; 交际原则,把语言规则和交际原则结合起来;
对比原则,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的结构和文化的敏感程度; 认知原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主观能动性。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原则:
(1)通过对比突出语法的重点和难点。
(2)从句型入手,句型操练和语法知识的归纳相结合。(3)有句子扩大到话语。特别是话语的连贯和衔接。(4)语法结构的教学与语义、语用和功能的教学相结合。(5)精讲多练,以练习为主。
(6)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地安排语法项目。
(7)重视纠正学习者的语法错误,并把病错句的分析作为课题教学内容的一个部分。
语法教学的方法:
(1)归纳法。先接触具体的语言材料、进行大量的练习,然后在教师的启发下总结归纳出语法规则,再运用规则进一步练习。对不太难的语法点有优越性,但运用不当回浪费时间或出现盲目练习的现象。
(2)演绎法。先讲清语法规则,使学生了解语法结构,然后在语法规则的指导下练习,通过实践学会规则。适用成年人,对较难的语法点效果好,缺点是容易导致注入式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3)演绎和归纳相结合。
第三节 外语和汉语的词汇教学
Samuels认为,语言交际中,语法与词汇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一种语言词汇上的空缺可以通过语法的手段来弥补;语法上的空缺可以通过词汇手段来弥补。
Widdowson指出,在语境丰富的情况下,词汇与语法的交际功能比,词汇是主要的,语法是次要的。语法的作用是调节性的,服务于词汇。词汇表达实际意义,语法表达关系意义。
词汇知识是语言使用者语言能力的一部分。有关词汇的研究表明:
(1)某一语言的本族语使用者,成年后词汇量仍然在增加,但句法方面发展却很小。因 而,词汇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认识一个词意味着知道该词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碰到该词的概率(频率)。
(3)认识一个词意味着知道功能和情景的变化对该词的各种限制,如时间、地位、社会 角色、语域等对词语的选择上的限制。
认识一个词意味着知道该词的句法特征(如作何种句子成分)。
(5)知道一个词隐含着知道盖茨的深层形式和从它派生来的词。
(6)知道一个词意味着知道它与其他词之间关系的网络,如反义词、近义词、上下位词
(7)知道该词的语义评价义(8)知道该词的其他不同意义。
母语词汇习得与外语词汇习得特点比较
儿童母语词汇习得过程是一个与生理和认知特点密切相关的特殊学习过程,他们所处的社会和语言环境对语言能力的形成都起作用。儿童学习母语词汇的同时,也是在学习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其认识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的、互相促进的。
儿童词汇习得的特征:
(1)儿童倾向于把一组词按照主题横向组合起来,而成人则是把同类的词按照句法特征纵向进行分类。
儿童对词义的理解逐渐由具体到抽象。
(3)儿童对事物和词的理解逐渐概括化。
儿童学习母语词汇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概括能力、认识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过程。
母语词汇习得的特点:
词存在于一个语义空间里,学会一个词意味着知道它在这个空间里的位置。
学会一个词意味着知道它的组合和聚合关系,知道它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
理解和输出一个词是不同的两个过程,输出更为积极、复杂和困难
(4)表达具体意义的词一般更早学会,容易被记忆和检索
(5)儿童的词汇习得,一部分是母亲和周围人直接传授的,另一部分是他们自己习得的 外语学习在认知基础、交际能力、情感和语言环境方面不同于母语学习:
(1)认知基础:儿童母语词汇习得过程是在一个社会交际环境中习得某一事物的概念,同时也习得概念的表达方式,概念与语言学习室同步的;而外语学习者则是在已有概念系统之外学习一个新的语言符号来表达某一概念的。因此,外语学习者在如下方面遇到困难:
1)语音:母语与外语的语音符合和组合方式有差异
2)书写:如中文和英文的书写系统不同,视觉适应和阅读习惯会带来词汇学习的困难 3)词法:不同的构词法和形态变化
总体来说,差异越大,学习困难越大。当然,表面上相似而实际不同的更容易引起误解和困难
(2)交际能力:儿童母语学习的过程也是习得母语交际能力的过程,知道何时何地与 何人如何说话。
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
1.语言能力(正确);2.社会语言能力(得体); 3.话语能力(连贯);4)策略能力(使对话顺利进行下去
(3)情感因素:外语学习者在动机、态度、性格等方面不同于母语学习。
(4)语言环境:儿童母语学习是在母语环境中,接受真实的语言输入,语言习得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而外语学习是在有限的、模拟的环境中,输入的质和量都不如母语
外语词汇教学的最佳途径(原则)
(1)系统原则:词汇是语言的一个最重要的子系统。例如,聚合关系中,可以
利用词汇之间的同义、反义、上下义关系、同音词关系等来帮助掌握词义;组合关系中,对词义的搭配限制和句法搭配限制的分析来理解和掌握词汇的组合规律。
(2)交际原则:语言是交际工具,应该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学习使 用中的语言,对词义、词的使用等讲解、操练要考虑交际功能;
(3)文化原则:语言的底座是文化,要从文化角度辨析似是而非的问题,培养 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4)认知原则:要进行一定的比较和分析,即对比分析;
(5)情感原则: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积极的态度和动机,克服负焦虑。
直接的词汇教学:把词汇教学明确作为教学的目标的一部分,对词的结构、意义和用法进行分析、讲解和操练; 间接的词汇教学:通过其他学习活动,如阅读和听说等,间接达到扩大学习者词汇量的目的。
关于词汇练习的小结:
1.词汇应该从理解和输出两个角度来教。
2.学习外语的最初阶段,应该利用各种办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尤其是借助母语词汇之间的声音和形象方面的联想;
3.教学初期要注意核心词汇,词表要据此而定;
4.到了高级阶段,越是应该强调输出的重要性,使用与遗传和语义栏特别有效;
5.猜测和利用上下文线索进行理解很重要,尤其是在阅读以及培养学习者的独立性时; 6.习语教学很重要,对学生找我输出惯例特别有用,包括固定搭配和成语等;
7.在话语中教词汇能诶有学生的高级输出技能,同时也能使学习者了解词语在句法、语义和语用各个层次上的作用。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原则:
1.要认真掌握每一个词语的具体意义和用法。不能搞简单的一一对应。
2.词的教学应该与句子教学相结合,在一定的语境中掌握词汇,提倡“词不离句” 3.利用词汇的聚合和组合关系在系统中学习词汇。
4.掌握汉语的构词法,重视语素教学,词与字(语素)教学相结合。
5.不同的言语技能对词的掌握有不同的要求。词可分为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听说读写对词汇量的要求不一样。
6.加强词汇的重现与复习,减少遗忘。
词汇教学的方法:
1.直接法:表示具体意义的词语(事物或动作),常用直观法
2.翻译法:抽象的难以解释呃词语,用学生母语翻译,一点就通。但很少有简单的对应
3.情景法:把新词放在语境中,也就是联系句子、话语来理解。4.语素义法:用字义来解释词义。
5.搭配法:如量词与名词的关系,某些动词和宾语的关系 6.话语联结法:在话语中学习词汇,特别是关联词语
7.比较法:对近义词和反义词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发现不同点
8.类聚发:利用词语间的聚合关系,可以形成同义聚合、反义聚合或类属词汇聚合 9.联想法:利用人脑的联想机制,如学习“下雨”,可联想到“刮风、水灾、干旱、雨伞、担心、凉快”等
第四节 外语听力教学
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听力理解: 1.听力材料的特征; 2.说话者的特征; 3.听力任务特征; 4.听话者本人的特征; 5.过程特征。
两种策略影响听力过程: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
一.影响听力理解的重要因素 1.听力材料的特征:
时间变量,语音,词汇,语法,视觉上的支持等对听力理解产生影响。
时间变量:语速,停顿,迟疑。
语速过快,听者来不及反应,必然影响理解;过慢则造成心理上的障碍,给人不真实的
感觉,引起厌倦。语速与材料本身的特点、学习者的背景知识等密切相关,语速不是独立作用的因素。
迟疑和停顿:许多人认为这个因素是积极的,但是Voss发现这个因素会分散听者的注
意力,引起非本族语者感知上的问题,进而引起理解上的错误;本族语者利用自上而下的手法,放弃与话语理解无关的语段。
初学者听力理解困难时因为缺乏音位能力和信息处理技巧。有人提出,真正的听力感知单位是音节和帮助分解语流的音段。有学者指出,联音也是影响语流切分的问题之一。即同化、缩音、连读和省音。重音和节奏的感知也影响听力理解。
听力材料在词法和句法上的改动对听力理解也有影响。
Chaudron发现,以名词重复的形式出现的信息冗余比其他形式更有助于辨认和回忆。句法上的改动会使中上程度的学习者受益。给高级阶段的学生提供解释性的内容或者冗余信息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材料。对于程度低的学习者,有些冗余反而增加他们的听力负担。
冗余是否提高理解与语言程度和冗余的类型有关。
大多数书面材料句法上比口语材料更为复杂,信息冗余度小,比口语体更难理解。有实验发现,对话容易理解,讲座次之,新闻最难。
以时间为顺序的描述材料比打乱时间顺序的更易懂。
视觉支持能提高听力理解。录像如果用来提供信息处理的线索,则能提高听力理解,关键是选择,并非运用录像本身。
学习者语言程度越高,视觉帮助作用越不明显。这也与材料的难度有关,材料简单,听者可以不借助于图像理解话语。
2.说话者特征:
(1)中高级的学生回忆非专家的男性说话者的发言比非专家的女性说话者的发言更容易(2)高级程度的学生能够回忆起男性专家的讲话内容;
(3)如果说话者为女性专家,两组学生的表现比非专家的女性时要好。即,回忆专家和男性的讲话内容更易,但是不同的文化对此反应可能不一。
3.任务特征
多项选择题比特殊疑问句容易完成;
对具体线索的提问比依靠整体线索的提问容易回答; 概括推理和综合信息比寻找特定信息更为困难。
4.学习者特征
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记忆力、情感因素和背景知识等都影响听力理解。
研究表明,目的语输入的记忆跨度比母语短,随着目的语水平的提高,能成功处理的目的语输入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因而记忆时间的长度是学习者整体语言水平的标记。在注意力方面,程度低的学习者遇到生词或者难句时,通常停止听,或者不知道自己已经不注意所听的内容了。
听者的自信心对听的效果十分重要。
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学习者对熟悉的话题的兴趣和理解率都高于一般的话题。
5.过程特征
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平行过程上,即听话者是否运用他们的世界知识、情景和人类交往知识来理解意义(自上而下),然后利用词汇、句法和语法知识来理解语言形式;或者反过来,先自下而上,然后自上而下,以及两者过程的相互交替(平行过程)。
中下水平的学习者在听简易材料时,一般两种过程交替使用,但在听更难一点的材料时,更多地使用自上而下过程。
有效的听者好像更注意较大的板块,只有在理解中断时,才将注意力转移到个别词上来。
二.听力策略与策略训练
认知策略:通过考虑如何贮存和检索信息以解决问题。元认知策略:包含计划、监控和评估理解。
个人知识:有关他们自己及最佳听力状态的元认知知识 任务知识:有关听多少内容、材料难度如何等
策略知识:有关策略及他们与材料的任务之间的关系的知识 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兼教对提高学习更为有效。
分三个层次进行策略训练: 盲目的(不告知策略及其价值); 有意识的(告知);
控制的(提供机会让其比较策略及其价值)
第五节 外语阅读教学
一.阅读过程特点分析
自上而下模式:以概念理论为基础,提出: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根据本人大脑中已有的句法知识和语义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预测,并在阅读过程中加以证实和修正。
自下而上模式:把材料作为信息输入,阅读者从字母和单词的辨认开始,不断进行信息组合,完成阅读活动。但研究表明,一个优秀的阅读者并不需要上下文冗余信息度来完成辩词活动,其实际辩词过程是自动的、不自觉的,他的注意力应该集中在语言之外的信息上。
Rumlehart提出,阅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多钟语言知识,包括文字、词汇、句法和语义等知识的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任何单一的语言只是不能促成对阅读材料的真正理解。
Stanovich提出阅读能力的层次模式:在阅读过程中,有几个层次的因素在起作用,包括词语识别、句法分析、语境知识等。阅读时各个层次的知识互相补偿。
语境知识包括语用规则和世界知识(即一般的文化知识等)。Leech认为,语言交际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对阅读材料原作者来说,是通过什么方法怎样在读者的大脑中增加某一信息?对读者来说,是作者写了哪些话,通过这些话表达什么意思。
世界知识也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活动是一种多因素、多向交流与反应的复杂的解码过程。解码依据来自文字、语言、语用、世界等方面的知识。
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语法、语义等;世界知识包括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语用知识涉及到人际交际修辞规则和语篇修辞原则等。
二.外语阅读与母语阅读不同特点比较
语言的几个作用:表达,指示,描述,辩论,元语言。任何人和任何语言都能完成上述功能。
阅读能力发生迁移时肯定的、必然的,语言能力的正迁移是不可避免的。
调查表明,外语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一般来说母语阅读能力也很强,反之不然。外语阅读本身的特点:
首先,语言能力和技巧的正迁移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发生在更呈普遍现象的语言规则和语用原则上(无标记的、核心的),语言、文化的差异越大,正迁移越少。
第二,母语阅读能力和技巧的不足也影响正迁移过程,影响外语阅读能力的迅速提高。
第三,外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也对阅读过程发生影响,如态度、动机、性格、焦虑等心理状态。
三.外语阅读教学材料的选择标准
词汇困难的处理:1.后附词汇表;2.建议查词典;3.猜测词义
材料的真实性问题:
一.对材料本身不作任何词汇或者结构上的简化,而在练习的设计中考虑阅读者的阶 段和先后关系等
二.如果阅读者对材料的反应与作者的意图一致,则这种反映就是真实的
三.一切以阅读者为中心,材料只要达到阅读者的目的和实际情况,就是由真实性
阅读材料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到阅读者本身的兴趣和文化背景。对材料本身不一定要做结构和词汇上的控制,关键在于预测这些方面的困难并提供适当的理解线索,并在设计练习时采取不同要求,根据不同阅读目的及阅读者的实际情况实行分级和变动。
四.阅读技巧及其培养
Barret认为,阅读技巧有五种:
1.理解字面意义;2.能对材料主旨进行重新组织;3.推理能力;4.评价;5.欣赏;
Davis提出的四种阅读技巧:
1.识别词义;2.推理;3.识别作者的技巧、写作意图和风格;4.寻找有关答案
技巧是习得的,是每个阅读者在实际过程中无意识地使用的种种方法;而策略是阅读者为了解决某一个具体的问题采取的某种手段或方法。技巧和策略都可以有意识地训练。
五.对我国高校外语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1989年的高校外语教学大纲对阅读教学提出的两方面要求:
(1).阅读课的任务在于着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验证等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速度的能力及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记忆,增加文化背景知识;
(2)阅读课应该选用题材广泛的语言材料,以利于培养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掌握各种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定期检查。
阅读课应该作为一门技能训练课。教师应该把握两点:
一,始终把阅读方法和技巧的训练作为重点
二,在阅读材料讲解过程中,强调不同话语结构的分析,使学生适应不同的文体材料。
阅读理解练习的难度可参考国外各种阅读考试的题型,分出不同层次、不同要求。范围可以设计背景、词汇、主旨、风格以及隐含义等。
第六节 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二 语言和文化的定义
语言是个符号系统,有音位、语素、词和词组、句子和篇章等构成的层级系统;是个思维和交际的工具。
广义的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由人类的文化价值观念所构成的知识体系。
文化观念:精神文化;文化产品:物质文化。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
三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1.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所有的语言知识都是后天通过社会习得的,语言是文化有机的组成部分。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3.文化是语言的底座
四 外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文化导入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所达成的共识包括:
(1)文化知识和文化适应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语言交际能力实际上是获得进一步的文化知识的必要前提和手段(3)部分由明确职业选择方向的外语学习者学习结束后职业岗位的需要
文化导入的内容 有争议。
有人主张文化教学分为:
1.交际文化:两种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影响准确传递(带来偏误和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2.知识文化:两种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还有人分为:
1.语构文化: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结构差异;
2.语义文化:语义系统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和所体现的文化精神
3.语用文化:语言使用的文化规约。也就是把语言社会背景和人际关系相连结起来所应当遵循的规则,如称呼、问候、道谢、敬语、谦辞等。
文化导入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文化导入的几个重要原则(1)实用性原则
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同时也考虑到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等因素
阶段性原则
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但必须注意文化内容本身的内部层次性和一致性,不至于使教学内容显得过于零碎。
(3)适合性原则
指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适度。教学内容应考虑到该文化项目的代表性,属于主流文化。重点应在共时文化上,适当引入一些历时的内容,以利于学生了解某些文化习俗和传统的来龙去脉等。教学方法上的适度,就是要正确协调好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的关系。
文化导入的主要方法
(1)注解法:课后用专门篇幅加以注解。灵活、简便;零散,缺乏系统性
(2)融合法: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结合。潜移默化;选择编排有困难,真实性难易保证(3)实践法:观察,看电影,专题讲座,文学作品阅读。(4)比较法:对比发现异同,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5)专门讲解法:开设目的语语言文化课程
第五章 外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新版加入内容: 第四节 第三小节
外语课堂教学改革与外语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能 外语教学的实施有五大主要过程: 1.需求分析 2.课堂设计 3.教材开发 4.课堂教学 5.课程评估
一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及其错误的理论根源
传统模式:PPP,讲授(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输出(production)
① 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是权威,决定、执行教学步骤,决定讲什么、多少,如何讲。学生需求得不到
反映,没有参与教学决策;参与交际机会不多。
② 应试导向
间接性考试。通过考查语言结构知识来考察语言能力。PPP课堂成了语言知识课、语法分析课和复习迎考课。
③ 学生缺乏足够的输入
教师控制了课堂,关注的是知识的讲授,不是交际样本的提供。
④ 在学法上误导学生
误导学生对语言学习本质的理解,让学生认为记忆了规则可以应用到交际中去
PPP模式对语言学习本质的误解: a.学生按照所教的顺序习得外语
其实:结构“简单”的语言知识不一定“容易”,“复杂”的不一定“难” 一个是语言学的概念,一个是心理学的概念。b.语言仅仅是一个知识的系统
实际:语言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策略能力 c.语言知识会自动转化成语言技能
课堂上:讲陈述性知识(什么),不会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怎么做)d.课堂实践就能培养交际能力
二 外语课堂新模式设想
有利于学习外语的条件:(目标)
① 培养和保持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动机 ② 创造和提供学习、交际的资源(课堂内外)③ 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策略 ④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1)培养兴趣
将学生工具型动机变成综合型动机(持久)。前者导致应试倾向,是不良习惯。a.教师个人魅力
b.课堂活动的安排(符合学生特点、遵循教学原则、创造有利的课堂环境)
c.学习资源(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d.成就感(多鼓励)
(2)提供真实的语言输入
(3)帮助使用有效的策略(认知、元认知),直接、间接培养(4)帮助克服困难(惯用法、语用、文化背景问题)
三 新模式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要有需求、愿望、动机、大量机会、给与成就感 3.教师角色的变化
“学习的促进者、建议来源、知识之源„”
4.“任务型教学法”“自主学习”“协商式教学”
需要对外语课堂的作用进行重新定位
任务型教学:强调“学习的过程”,“真实的交际”,“在活动中培养语法意识” 提供“自主学习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协商式大纲:个性化学习
四.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1.语言学习=课堂内+外
2.课堂教学=为课外学习做准备 3.课外学习=促进课堂学习
4.课外学习的方法、内容=学习+交际
新版加入内容
第六章 第三节 任务型外语教学(对外汉语实例见讲义)
(一)产生和发展
基础:20世纪80年代,prabhu在班加罗尔进行的交际教学改革试验。
作为强交际观(在运用中学习英语,using English to learn it)的支持者,prabhu认为:“„创造一种条件,使学习者全神贯注于意义,专注于说或做,能够最有效地促进这一过程„当学习者的注意力放在意义上时,(语言)形式学得最好”
班加罗尔试验摒弃了传统的结构大纲或功能——意念大纲,代之以任务大纲。
教学单元由一个个任务组成,课堂教学围绕完成具体的实际任务,强调语言的自然输入,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语言,学生专注于完成任务,语言学习是完成交际任务的副产品。三种任务:1.信息差任务;2.观点差任务;3.推理差任务
(二)任务型教学原则 任务的特征:
(1)意义是首要的
(2)有某个交际问题需要解决
(3)与真实世界中类似的活动有一定联系(4)完成任务是首要的考察
(5)根据任务的结果评价任务执行情况
即:“任务”关注学生如何用语言沟通信息; 进行有实质意义的交际,不强调语言形式; “任务”具有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 学生的重点是如何完成任务; 评估标准是任务是否成功完成。
任务型教学的特征:
1)强调用目的语相互作用和影响来学会交际; 2)讲真实文本引入学习环境
3)为学习者提高关注学习过程本身的机会,而不仅仅是关注语言 4)增强学习者个人经历作为重要的促进课堂学习的要素的作用 5)努力使课堂语言学习与课外语言激活使用联系起来
(三)理论基础
1.系统功能语言学
该语言学的主要特征:
(1)以社会学视角研究语言的性质
研究人们如何借助语言来建立和维系社会关系
(2)以功能、语义、语境为研究重点
2.当代认知学习理论
①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学习的结果并非外部信息的简单堆积或注入,而是主动获得越来越多认识事物、解决问
题呃程序,在“同化”(整合外部新信息)和“顺化”(重组原有信息)的共同作用下,主动建构复杂、完整的认知图式。
②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
主动求知:强调学习过程、直觉思维、内在动机、信息的提取
③ 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
机械学习到的是孤立、凌乱的,要内化为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的容易提取的④ 社会建构主义的社会互动学习理论
肯定学习者的主动性、与认知对象的互动、个人经历和体验的重要性
为任务型教学的合作学习、交流互动、意义协商提供了理论支持。
3.活动教学论
(1)“以活动促发展”(2)主动学习
(3)以问题性、策略性、情感性、技能性等程序性知识为基本学习内容(4)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
4.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 Long的互动假说 可理解输出假说
(四)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
1)体现了新的语言学习观、教学观
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协商、合作;教师作为帮助者、促进者和支持者 2)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材料的真实性、任务与现实相关性、师生与生生的互动、教学同时也是人际交往
3)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教学目标之一,同时落实到教学环节上去;学生学会合作、共处,教学的意义超越了语言学习本身
缺点
1)对语言学习过程的认识过于偏激
低估教学的作用以及规则的讲解 2)任务选择的随意性
没有统一的任务大纲,从而导致对任务的认识和操作上存在混乱 3)适用范围的局限性
对语言环境有较高要求,因而不合适作为外语的教学,较为适合第二语言教学 4)以任务是否完成来取代专项测试以及过于简单化的评价方法,不适合学历教育
第四节 网络与外语教学
(一)发展历程
1.行为主义阶段的CALL(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
计算机作为句型训练
2.交际法阶段的CALL
计算机提供语言输入,任务呈现工具
3.综合的CALL
作为语言学习环境,提供真实的材料,真实的交际对象,真实的任务
(二)定义
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的外语教学活动,包括局域网和因特网,现在主要指因特网上的外语教学。
分类一:远程注册式、自由建构式、“三点合一”式(电话、电视、电脑)、课堂链接式、局域教学式
分类二:个别化学习、讨论式学习、发现式学习、协作式学习
网络外语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1)更能促进真实、有意义的交际,使学习更有意义
2)直接接触目的语呃文化、语言,利于外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使课堂无限延伸,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
4)以建构主义、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为基础,多采用任务法、项目法等综合型教法 5)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念
(三)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关系 1.课堂为主,网络为辅
即借助网络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通过网络交流、合作 2.网络为主,课堂为辅
即在学习的前中后期各有面授,或培训或总结经验交流、报告,其他学生利用网络学习
(四)研究与实践 研究现状:
首先,理论研究面多点少,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调查研究多于实验研究,描述性研究多于解释性研究;片面、肤浅,不具有说服力 最后,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独立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存在的问题:
“低绩效”: 学习效率低、学习资源大量浪费、学习方式过于陈旧 原因:
首先,容易信息迷航;
其次,置身虚拟社区,不能适应,不善于利用各种学习工具和资料,造成资源浪费
最后,缺乏培训,被动接受,不能利用网络资源和工具主动地学习和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内部因素: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没有培养良好的网络学习策略
外部因素:资源良莠不齐,缺乏高效搜索、筛选机制,来自技术和教师的学习支持服务不足
第四篇: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
1、安全生产管理的发展历史
(1)国外
18世纪中期,大规模的机器化生产,事故与职业病的增多,发送作业环境逐步形成。
20世纪初,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得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断增加,现代安全管理雏形逐步形成(如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制定法规、安全教育、安全管理等)。
20世纪50年代,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者提出安全与健康保障和要求越来越高,以系统安全理论为核心的现代安全管理模式形成。
20世纪末,现代制造业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对内劳动者对安全健康提出更高要求,对外“贸易壁垒”以OHSMS为代表的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思想形成。
(2)国内
现代安全生产理论于20世纪50年代进入中国。60-70年代,引进并研究事故致因、事故预防理论和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思想。
80-90年代,风险评价,风险源辩识与监控。
20世纪末,OHSMS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思想形成。21世纪初,提出风险管理思想。
2、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
(1)安全生产管理的原理和原则。
原 理原 则
系统原理动态相关性原则、整合分原则、反馈原
则、封闭原则
人本原理动力原则、能级原则、激励原则 强制原理安全第一原则、监管原则
预防原理偶然损失原则、因果关系原则、3E原则、本质安全化原则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原理,原则与实际工作方法的对应关系。安全生产管理原理(普遍意义)
从生产管理的共性出发,对生产管理工作的内容进行科学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所得出的生产管理规律。
安全生产原则(指导意义)
在安全生产管理原理的基础上确定的指导生产管理活动的通用规则(行为规范和准则)。系统原理
——用系统论的观点理论和方法,认识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运用系统原理的原则:
●动态相关性原则
各要素动态发展,相关联且相互制约。
〃态分合原则
将安全生产纳入企业总体目标整体规划,明确分工。●反馈原则
及时捕获,反馈各种安全生产信息,及时采取行动。●封闭原则
各要素相互间有机联系,相互制约,形成闭环。人本原则
——以人为本,人的因素第一。
运用人本原理的原则:
●动力原则
激发人的工作能力——三大动力:物质、精神、信息动力。●能级原则
根据能量合理安全工作。
●激励原则
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人的动力来源——内在动力、外在动力、工作吸引力。预防原则
——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进行风险控制。运用预防原理的原则:
●偶然损失原则
事故后果及其严重度,难以准确预测。
●因果关系原则
只要诱发事故的因素存在,必然发生事故。
●3E原则
针对四个原因,实行三大对策——技术(物)、教育(人)法制(强制、管理)
●本质安全化原则
从源头解决安全问题 强制原理
——服从
运用强制原理的原则
安全第一原则
监督原则
3、事故致因理论
(1)海因是希事故因果连锁论。
该理论认为:
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事故发生可能在某一瞬间,却是一系列互为因果的原因事件相发生的结果。
事故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基本原因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论
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财产损失。
(2)能量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能量转移论)
这是国外学者吉布森〃哈登等人提出对事故发生物理本
质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调查伤亡事故原因发现,大多数伤亡事故都是因各种形式能量的存在。能量的不正常释放。造成两类伤害:
第一类: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损伤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由于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哈登认为:
伤害取决于:能量大小,按触能量时间长短、频率、力的集中程度。
(3)系统安全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
所谓系统安全,是在系统寿命期间内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和管理法、辩别系统中的危险源,并采取控制措施使其风险量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
系统安全认为:系统中存在的风险源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防止事故就是消除、控制系统中的危险源。
第一类危险源: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
第二类危险源: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
4、事故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
事故预防:
途径——管理手段和手术手段
目的——减少
第五篇:读《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的心得
读《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的心得
概述:《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在吸取当代西方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外语教学实际,对影响外语教与学的各种重要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同时,对外语教学所涉及的实践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也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介绍和探讨。
本书从本体论,实践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上对外语教学理论进行分析与讨论。
本体论层次:外语教学理论所有涉及到语言和语言教学的本质特征的问题,比如,外语学习与母语习得过程相比到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语言是什么,学习一种语言意味着什么。实践论层次: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应该对外语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原则和方法进行描述。其中包括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测试等等。方法论层次:主要是对外语教学实践的途径、方法和技巧等问题进行探讨和探索。既要从理论层次描述外语教学具体实施的原则和步骤,还要对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提出建议。
按照这个思路,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
首先在绪论中,作者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论文的匮乏与重要性;我国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理论研究薄弱,师资质量不高,教学资源匮乏,教学理念落后,应试倾向明显,权钱干扰严重);外语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范围以及若干重要课题(本体论、实践论,方法论和教师发展研究)。
然后,作者按照这三个层次进行论述。
第一章作者谈到外语教学研究的几个重要趋势,介绍近年来国外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一些重要动向,如重视学生主体的研究(学习者个人差异的研究,包括年龄、语言潜能、动机,认知风格和性格等),学习过程的研究,主要包括原有知识的作用和学习者策略的研究),对传统的教学法进行反思等(对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进行反思,提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外语教学的革新与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计算机辅助外语学习等)
第二章作者讲到外语教学研究的目标与方法,探讨外语教学研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指出外语教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应该从本体论(语言和语言使用的本质,语言学习的本质和外语教学的本质),实践论(遵循的五大原则:系统原则,交际原则,认知原则,文化原则和情感原则)和方法论(设计出符合现代外语教学特点的心得教学方法)三个层次上进行。
第三章作者对外语学习过程进行分析,对一些影响外语习得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学习主体<外语学习主体的年龄,智力,语言潜能和认知风格;外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中的动机和态度以及个性>, 学习过程<原有知识,中介语>, 学习者策略<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和社交策略>),对当代国外外语教学理论界在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进行较为详尽的介绍和评价。
第四章作者探讨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讨论外语交际能力的概念(Chomsky的语言能力和Hymes的交际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外语语法,词汇,听力和阅读理解和跨文化意识等能力的重要性和主要方法等问题。
第五章作者讲了外语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介绍外语课程设计、大纲制定、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等实践过程,并分析和讨论他们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其中第三节重点谈到外语教师的基本素质(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方面,知识方面和文化因素方面)和培训(外语理论与实践,语言学理论和外语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第四节重点讲到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组织,外语课堂教学改革与外语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能)。第五节讲到外语教学的测试与评估(类型,效度,信度,步骤)。第六章作者讲到外语教学的方法(口语法和情景教学法,听说法,交际法,全身反应法,沉默法,社团学习法,自然法,暗示法),作者重点讲了任务型外语教学(产生和发展,原则,理论基础以及其局限性)和网络与外语教学(CALL的发展历程,网络外语教学的定义和特点,网络外语教学与传统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网络外语教学研究与实践以及网络外语教学的前景展望)。心得:“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这个寒假读了一本书《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感觉受益匪浅。
读着这本书,如身临其境,从所举教师的错误当中,思索着,对照着,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特别是从这些案例中进一步理解了学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我们司空见惯的许多教育现象和处理方法,会有所悟、有所省,从而避免因工作中的失误,而给学生的成长造成“伤害”。
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处方”的形式,对发生的事件给予分析,帮助读者找出问题的根本。这些分析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的理论,提出许多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注、欣赏、支持、帮助,突出了作为教师应有的对学生真诚的爱。诸如:“当你身处一个手指责别人的时候,剩下的四个手指其实在指责自己”,“优秀的教师,善于挖掘不擅长表现的学生其他方面的优点”,“教师是潜在的动力源,运用社会赞许可以乌枣学生的行为”,“通情达理的老师会注意黑板礼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上黑板做题时的感受”等等。这些闪烁着思想火花的语言,使我们共享卡罗林博士的智慧和方法,从而有助于改变自己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的 原型策略和技巧,从而得到发展。
作为教育界年轻一员的我来说,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老师拥有着很高的权利。我们的言行影响着学生成功还是失败,赋予学生权利还是剥夺学生权益,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像其他权利一样,如果不加以控制,这种权力就很危险,极易产生负面效应。不加约束的权力会破坏班级里的信任关系,极大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现在想想也许在不经意间我的言语伤害了孩子,我却不知道。所以作为新岗当老师的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如果当我行使权利出轨时,这些新知识能让我恢复平静,保持心理平衡。在此,我也建议老师来读读这本书,这本书真的很好。
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很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故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所以,作为外语教师,我们要不断读书,读好书来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