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寻根乡村文化[范文大全]
编辑:梦里花落 识别码:12-1142560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17 17:32:2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寻根乡村文化

寻根乡村文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乡民离开乡村去城市寻求新的生活,有的甚至“扎根”城市,从乡民变成了市民,将他乡变成了故乡,有了新的“根基”。而更多的乡民还没能在城市扎根,而回到乡村,却发现乡村已不再是原来的乡村,没有了邻里之间的亲密接触,没有了传统习俗,没有了节日喜庆,乡民之间多了几分淡漠,少了许多融洽。乡民的内心世界缺少了归属感与安全感,不仅在城市他们没有扎“新根”,回到乡村却面临“失根”。这是他们所处的现状。

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让乡民逐渐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去城市追求新的生活,他们只专注于物质生活的改善,将经济利益视作唯一的追求,而忽视了精神世界的丰富。其次,虽然乡村经济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乡村文化的保护却没有同步,乡村传统的文化却在逐渐消亡,而这些传统文化正是乡民的精神家园,乡民失根的危机在所难免。再加上传统的乡村生活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乡民离自己的精神家园越来越远。最后,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加剧了传统的特色的乡村文化的消亡与崩溃。

为了避免乡民的“双重失根”,我们应及时采取措施应对乡村文化面临的消亡困境。繁荣乡村文化,让乡民有“根”可依,有“家”可归。

一、党和政府要重视乡村文化在民族文化中所处的地位。乡村文化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乡村人民的根。经济发展了,文化建设也要同步发展。没有文化的同步发展,即使经济生活改善了,那乡民的幸福感也不会增强,因为没有了集体认同感和归宿感,精神世界将趋于贫乏。这样反而会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对社会也将产生不利影响。

二、注重乡村教育中的文化教育。教育是乡村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的根本途径,只有教育,才能让乡村人民不“失根”。乡村教育过程中,可以“就地取材”,将乡村文化的特色融入进去,从而形成乡民的强大共识,也让乡村文化的根基永远牢固。这样,即使远在异乡,乡村文化都会有强大的凝聚力,乡民的精神世界也会越丰富。这也会促使乡民更好的投入生产生活,对乡村的发展很有益处。

三、繁荣乡村文化。由于乡村文化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因此要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乡村文化。以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为动力,大力促进乡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发展了经济又繁荣了文化,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培育乡村文化骨干,带动乡村文化的繁荣。同时要带动村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发挥乡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作用。

四、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乡村文化建设起步阶段需要投入一定资金,进而逐渐形成一定规模,形成经济促进文化繁荣,文化繁荣反哺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归根到底,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要靠人,而人的发展重在教育。教育才是乡村文化不致衰落的根本途径。没有教育,文化保护的观念就会落后,文化保护的人才队伍就会缺失,乡村文化的长久繁荣就难以保证,而“失根”危机也就难以解除。因此,优先发展乡村教育,将文化教育融入常规教育,乡村文化未来的必经之路。

第二篇:《白鹿原》的文化寻根

《白鹿原》的“寻根”之旅 11级汉教2班

龚长城

20110511275

一、关于“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汉语的寻根是蕴含着张力和活力的隐喻性概念,这一取喻于生命源头意象的词,不仅“把人的文化归属心理表达成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生物法则”以强化文化认同,而在现代危机面前,“追宗认祖”直接指向生命孕育的本源:大自然、动植物、土地和母亲。也只有回到此根本上来,人才是人。寻根作家的超越前贤之处,集中体现在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追寻,主要也就是对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 认同。

二、《白鹿原》的叙事背景

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可以说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三、《白鹿原》的“寻根”之旅

(一)、黑娃的回乡“祭祖”

祠堂曾是黑娃和小娥受辱的地方,他也曾亲自带人砸祠堂。黑娃带着玉凤,回乡寻根祭祖,已是他的身心均已皈依儒家规范之后了,所以在祠堂和母亲的墓前都是十足的虔诚,对他而言,祠堂和母亲都是他斩不断的“根”,是真正的精神归宿。对于黑娃不仅是肉身的回归祭拜,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脱胎换骨、学为好人和梦归原上当一个私塾先生。连住址都象征性地选择在“学仁巷”,这可以看做是白鹿原的精神的回归。

白孝文在祠堂里不过是虚与委蛇的过场,只有在母亲的坟前动了真情,也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怀旧情绪。因此对他而言,“谁走不这原谁一辈子都没出息”。他坚定地脱离“母亲”,成为一支名副其实的“白狼”。他杀死黑娃和鹿兆鹏即“白狼”对“白鹿”的胜利,这反而艺术的赋予似乎丧失已久的白鹿神话无限魅力与期待,与现代社会“无根”状态下人的异化扭曲与残缺形成鲜明对照,发挥着审美修复与文学治疗功能。

《白鹿原》里两位“浪子”回乡祭祖的仪式中,有着寻根的象征意味。孝文和黑娃举行完祠堂拜祖仪式离开白鹿村后,白嘉轩不无得意的说:“只要是人,迟早都要跪倒在祠堂里头”。虽然是在那个变幻莫测、动荡不安的时代,白嘉轩仍然对传统文儒家文化很有信心,象征着传统儒家文化和宗法制度的祠堂仍然是他们的精神归宿,仍然是他们的“根”之所在。

(二)、“学为好人”

在书中,我们多次看到“学为好人”这一句话的出现。这是儒家思想重视道德的价值观的简易表达。在质朴的农村生活中,我们看到儒家文化已经简化成了一种做人的道理,日常的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人,本来就是儒家思想的立足之处,道德是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好人”,这个通俗常见的词语,在这里意味着按照宗法文化和儒家伦理要求自己。“学”为好人,也说明了这种合乎伦理道德要求的“人”,不是自然意义的“人”,而是经过后天社会文化伦理规范约束而形成的“人”。从白嘉轩和黑娃两人“学为好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根”的追寻。

《白鹿原》中,白嘉轩以“学为好人”作为人生的座右铭,以“仁义”作为自己处世的标准。孔子说“仁”,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另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义”,“义”人之正路也”。合起来就是孔孟的“仁义”,“仁”是人的道德根本,“义”就是“宜”,是实行“仁”的合适的方式和途径。体现在白嘉轩的身上就是用理性克制欲望,自律自强,严格按照儒家的伦理道德对人处事。

白嘉轩也并不是天生就是一个道德高尚的“好人”,虽然他从小接受的是白家的纲纪教育。年轻气盛的时候,他曾经为了李寡妇的田地和鹿子霖厮打乃至准备到县衙告官;为了获得白鹿精灵的护佑,他暗施计谋换来了鹿家的风水宝地。但是,在朱先生的言传身教影响下,他逐渐成长起来,自觉地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担负起宗族家庭的责任,知行合一,成为白鹿原上“最后一位族长”。他曾经以哲人的口吻感叹说“人行事不在旁人知道不知道,而在自家知道不知道”?,这正是儒家讲究的“君子慎独”。无论人前人后,他都按照儒家伦理严格要求自己,言行如一,表里一致,这是他的腰杆笔直的真正原因。白嘉轩从一个年轻气盛的普通农民成长为一个优秀族长的过程,正是传统文化对生活在其中的人后天进行改造的过程。可以说白嘉轩在“学为好人”的过程中寻到了自己的“根”。

黑娃的一生跌宕起伏、变化莫测,极具传奇色彩。在人生进程中,田小娥曾以性欲的满足给了他短暂的安宁,但是他的心灵始终是躁动的。他向往自由和平等的生活,想要得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想要得到认可和肯定。他成为原上农协革命的积极分子,他做了土匪头目,又做了保安营长,地位、权势、财富、女人等等予取予求,各种欲望都可以轻易得到满足,却始终不能真正得到心灵上的满足。真正使得他得到心灵平静的是传统的儒家思,当他跪在朱先生面前,哭着说要“学为好人”的时候,他才真的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社会位置,他才告别了“飘萍感”,寻到了自己的“根”。

黑娃的人生经历是一个典型的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进化的过程,也即一个“学为好人”的过程。人是一种社会动物,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关系之中,而道德规范则是维持社会关系的纽带。从跟随欲望指引前进的自然人一步步成为遵循道德规范的社会人,这就是黑娃“学为好人”的经历。他皈依儒家思想之后,对于自己的种种过往,深感愧疚,开始时时刻刻以儒家伦理道德要求自己,成为了朱先生最得意的学生。

我们必须承认,即使是在今天,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进步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完全割裂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是不可取的。尤其在重做事轻做人的现代社会,“学为好人”,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建构个体理想人格,对于整个社会和民族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白鹿原》寻找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根”。

第三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中国姓氏来源的常见形式,了解姓氏寻根现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2、以调查为前提,以探究学习为原则,以点拨为主线,形成浓郁的合作学习氛围。

3、让学生分享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语文探究学习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追宗溯祖的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感。【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梳理中国姓氏来源的常见形式,了解姓氏寻根现象。

难点:探究中国姓氏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感。【教学过程】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课时安排为1课时。

一、新课导入

伦敦奥运会期间有网友戏谑:中国奥运有三宝,跳水,体操,乒乓好;韩国奥运有三宝,射箭,姓朴,眼睛小;美国奥运有三宝,篮球,田径,家世好;非洲奥运有三宝,人黑,牙白,巨能跑。说起金姓和朴姓,我们大多会想到他是朝鲜或者韩国人,我们也可以由一些少数民族的姓氏猜中他们是什么族。可见姓氏是不同血缘集团的符号,不同姓氏表示不同的民族。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下中国姓氏文化

二、分析姓氏源流

1、张、王、李、赵、„„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多少种姓?

汉族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在中国十三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

2、既然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姓,大家有没有想过姓是怎么来的?在现在生活中,通常子随父姓,那么在古代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明确:我们书上有这样的例子,古代有个本应姓赵的人,因为承袭他父亲的爵位而改姓周阳,可见我们有的姓是因为封地的缘由而来。

三、姓氏的源起及意义

1、图腾演变为姓

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

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2、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

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在上古时代,人类还处于母系社会,随时间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姓则随父亲。因此在母氏氏族时期人们用姓是来区分不同的部落。既然我们讲清楚了姓,那么氏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氏”是什么意思? 明确:“氏”的本源义是木本即植物的根,在父氏社会中,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而族长或有权势者往往一夫多妻,男子升到一家之长的地位。这时出现了同一姓所衍生的分支,但是当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氏的,只有贵族男子才有氏。那么可见姓氏中的姓是“别婚姻”,氏则是“明贵贱”。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

据此,研究者认为我国的姓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并作为一个血缘家族的称号。氏隶属于姓。夏、商、周时期,姓氏作为贵族间区别不同血缘关系的一种制度。自秦汉以后,姓氏不分,合二而一。也就是说在炎黄之前人是没有姓名的,到炎黄时期出现了姓名,那时候人首先出现的是名后来才有姓,而且名和姓是不相连的,把名和姓连起来是战国秦汉时期,比如刘邦、陈胜、吴广。

3、姓在母系氏族社会以后,逐渐增多,来源极广。主要来源于封国名、谥号、爵位名、官名、居地、职业等。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如赵、西门、郑、苏等。②.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

③.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④.以兄弟行次顺序为氏。如伯、仲、叔、季等。

⑤.以职官名称命氏。如史、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⑥.以职业技艺命氏。如巫、屠、优、卜等。⑦.以祖上谥号为氏。如戴、召等。

⑧.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

⑨.因赐姓、避讳改姓氏。如手唐王胡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性因避讳改为常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为帅氏。

⑩.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复杂。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如给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姓合成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

四、文化寻根

1、文化,就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这一概念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凡是反映人类历史生活的形态都可以

称为文化,如婚姻文化、丧葬文化、居室文化、交通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等等。

根据区域分为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根据时代划分为秦汉文化、隋唐文化、两宋文化、明清文化等。根据民族,分为汉族文化、满族文化、藏族文化、苗族文化等。根据国家,分为中华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埃及文化等。

2、文化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人能超越文化而存在。文化就是创造,每一种文化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文化创造的历史,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了文化的生命。文化既有开放性,也有封闭性。各种文化之间,既可以融合,也会发生冲突。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改造了人类。每一个人只有了解自己所属文化的渊源及特点,才能找到自己生存的支点,进而为继承和发展母文化做出贡献。

3、节日文化

节日是怎么产生的?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体现了人类对周围世界的关注和认识。

节日的形成离不开两个基本的条件:特定的风俗活动内容和历法的出现。

在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无法解释外界的种种自然现象以及自身的生死。于是,各种形式的图腾崇拜便出现了,先民力图通过这些活动去解释奇怪现象。这些意识和行为便是节日产生的渊源。

比如中秋赏月是由原始的祭月、拜月活动演变而来。寒食清明源自古代对火的禁忌习俗。节日的出现必然与历法有关。在中国最早的历法著作《夏小历》中就有关于北斗斗柄的记载。在《尚书》中已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节气的划分。后来发展为八节气。到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分为24个节气。

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主要节日基本形成。如除夕、元旦(正月初一)、人日、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已经是比较稳定的社会风俗。这时,历史已经渗透到节日风俗中,人们对历史人物的纪念代替了原来的某些原始崇拜活动。儒家礼法思想的影响,使得节日风俗上升为礼俗,甚至成为国家大典,扩大了节日的影响。

五、课堂总结

中华姓氏源远流长,每一个姓氏中的杰出人物都以其骄人的业绩照亮了历史的长空。通过了解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探讨姓氏寻根现象,我们更加能够借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六、布置作业 阅读《百家姓》,掌握各姓氏的正确读音并了解其渊源。

七、板书设计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一、姓氏的源起及意义

1、图腾演变:竹、牛

2、母系氏族制度的产物:姜、姚、姬

3、其他

二、文化寻根

1、文化

2、节日文化

第四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最终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教学目标:

1、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情感角度,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命脉,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了解姓氏来源的几种常见的形成方式。

3、了解各种年节风俗的来源。

4、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的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通过对个体姓氏的了解、年节风俗的形式和民族的源流,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想:

结合202_.11.9《文明之旅》》

教学步骤:

一.分析姓氏源流

1、新课导入:同学们,有一个叫秦涧泉的人在游览岳王庙时,看到南宋大奸臣秦桧夫妇跪岳王庙前,义愤地在岳王庙前题诗:“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秦涧泉对自己姓的尴尬。而著名的孔庆东教授每每出来讲学,总是很自豪的向听众介绍自己是孔子的第十三代传人。从对比中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可见,姓氏对我们是很重要的。)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我们流传已久的百家姓里到底有多少个姓氏?

(“百”并非就仅指确切的“百”,而是多的意思。最早在宋的时候出现关于百家姓的一本小册子,后来经过明清不断地新修,到今天大概有四千多种,常用的有19种。那么,这些姓氏是怎么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呢?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让国人骄傲的姓氏文化。)

师 :首先我们来看看姓氏这两个字。在炎黄之前人是没有姓名的,到炎黄时期出现了姓名,那时候人首先出现的是名后来才有姓,而且名和姓是不相连的(比如介绍我班的一位同学小明,王氏)把名和姓连起来是战国秦汉时期,比如刘邦、陈胜、吴广。

2、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古姓,(姬、姒、姜)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明确:都有一个女字旁。

3、大家能不能猜测一下这是为什么?明确:与远古时期母氏氏族社会特点有关。

4、大家看一下“姓”这个字,拆下来就是女生,可见姓是因为生而得。因此在母氏氏族时期人们用姓是来区分不同的部落。既然我们讲清楚了姓,那么氏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氏”是什么意思?你们可以试着猜。(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 “氏”的本源义是木本即植物的根,在父氏社会中,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而族长或有权势者往往一夫多妻,男子升到一家之长的地位。这时出现了同一姓所衍生的分支,但是当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氏的,只有贵族男子才有氏。那么可见“氏”是用来区别“贵贱”。

5、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多少种姓?(让学生讲,老师尽量表扬)

汉族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在中国十三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

6、既然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姓,大家有没有想过姓是怎么来的?在现在生活中,通常子随父姓,那么在古代是不是也是这样呢?你没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明确:我们书上也有这样的例子,古代有个本应姓赵的人,因为承袭他父亲的爵位而改姓周阳,可见我们有的姓是因为封地的缘由而来。

7、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水浒传》中一个人物“西门庆”,他姓西门,为什么姓西门呢?他家住在西门这个地方。大家想想东郭先生为何姓东郭?可见有按居住地而得姓。

8、现在如果赋予同学们一个神圣的职责,让你们给一个人赐姓,这个人是杀猪杀鸡杀鸭的,你们觉得要给他一个什么样的姓才合适呢?(自由讨论,姓“屠”)

明确:这就是姓氏来源的又一种方法,按照职业取姓。大家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按照职业得姓的姓氏?(巫、卜、陶等)

9、大家通过预习有没有发现其他获得姓氏的方法。(国名、自己祖先的字等。)

10、小结

(一)以图腾作姓氏。最古的姓氏和氏族社会的图腾有关。如:姬、姜、姒、姚等。

(二)以分封的土地为姓氏,如周阳、虞、安陵等;

(三)以国名为姓氏。如齐、鲁、晋、宋、秦、楚、卫、韩、赵、魏、陈、蔡等;

(四)以担任的官街为姓氏,如司马、司空、太史等;、(五)以居住地为姓氏。如东郭、南宫、西门、延陵等;(六)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如陶、匠、巫、卜等(七)以先人的名或字为姓氏。如周平王的一个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便姓林;又如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之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八)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氏。如慕容、宇文、呼延等。(九)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如伯、仲、叔、季等;

(十)因避讳而改姓氏,如丘姓因避讳孔丘而改为邱姓;庆姓因避讳刘庆(汉安帝的父亲)而改为贺姓等;

11、既然有这么多的姓氏来源,那么你们的自己姓氏是怎么来的,历史又有那些与你们同姓的名人?课前我已经布置同学们做这个工作了,我想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的姓氏。(自由发言)

展示:

(一)、林姓的由来

林姓人口当今在中华姓氏中排第16位,一、出自子姓,为商汤子姓后裔,其始祖为比干。商纣王荒淫无道,百姓敢怒不敢言。在朝中供职的叔父比干以及微子、箕子等人相继劝他改过自新,他概不听从,结果微子辞官而去,箕子也假装发疯罢官,只有比干一人留了下来。他不顾生死入宫强谏,接连三天三夜不离开宫廷。纣王见他如此,便起了杀人的念头,说:“我听说圣人的心都有七个孔,不知道你是否如此。”说完便让人把他的心挖了出来。噩耗传到比干家中,正怀孕在身的其夫人陈氏,知道纣王一定会前来追杀,便连夜出逃,在牧野(今卫辉市、淇县一带)郊外树林的石窟内隐藏起来,直到把孩子平安生下。因为生的是男孩,便为他取名坚,字长恩。后来,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比干夫人及遗腹子坚都作为商朝名臣之后受到礼遇,因为坚生在树林里,特别为坚赐姓林,叫林坚。后来,林坚的子孙后代发展成为林姓的最大支派。由此可见:林姓始祖是比干;授姓始祖是林坚。比干被供奉为文财神,因为他没有心脏,最公平。

二、出自姬姓。周平王姬宣臼庶子林开之后。《通志》记载:“林,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开生林英。英生林茂、林庆。世系甚明。”据《通志》所载,东周时,周平王有庶子名开,字林,其子孙以祖父字为氏,亦称林氏。

三、春秋时,卫殇公之卿孙林父的子孙以先祖字为氏(见《偃师姓氏源流》)。因为卫国是姬姓诸侯国,所以此支林姓也是出自姬姓。

四、出自鲁国林放之后。

五、出自改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姓氏改革,将鲜卑族丘林氏集体改为林姓。林姓入闽始祖林禄,是林坚47代孙。林则徐则是林禄23世孙。

林姓名人辈出,如:

1、林放,鲁国孔子弟子;

2、林士弘,隋朝末年为南方农民起义领袖,并称帝,国号楚,3、林则徐,清朝政治家、民族英雄;

4、林森,民国国民政府主席;

5、林默娘,民间供奉的天上圣母“妈祖”。

6、林家翘、林颖珠,美国华人有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林姓还有许多企业家、金融家,仅被列入“世界华人亿万富豪榜”的外籍华人及港、澳、台同胞就有20多人。

(二)、吴姓的由来 吴(吳)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周朝建立后,武王封太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改国号为吴。得姓始祖是泰伯。后被越国所灭,其王族子孙便以吴为姓。

2、相传远古时有部落,名有虞氏,虞舜乃其领袖,他的后代因虞吴音近而姓吴。

3、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

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5、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吴姓。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历史上部分吴姓名人

吴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曹县)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促进了楚国的发展,后被杀。

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阳夏(今河南省太康)人。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被害。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

吴承恩:明朝著名小说家,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县)人。以著有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而流芳于世。

吴三桂:江苏省高邮人,清代平西王,明末任总兵驻防山海关,因引清兵入关被封为平西王,后在康熙年间因叛乱被杀。

吴敬梓:清代著名小说家,安徽全椒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著称于世的杰出讽刺作家,其书从多方面揭露当时社会丑恶,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

吴沃尧:清代著名小说家,广东省南海(今广州市)人。著有小说影响最大的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有训:江西省高安人,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参与了近代量子物理学诞生和发展,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副院长、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常季等职。

吴邦国:安微人,历任上海市市长、书记。现任全国人大委员长,政治局常委。

(三)、李姓的由来

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其始祖皋陶是黄帝裔孙颛顼帝高阳氏之的后裔。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南方蛮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李姓。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姓。当代汉姓李姓人口已达9500余万,约占全国人口的7.9%。加上少数民族和海外华裔李姓,总人口超过一亿,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

李姓历史名人

1、李耳,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李延年,西汉人,是我国早期最著名的作曲家;

3、李世民,唐太宗,是功勋卓著的封建皇帝;

4、李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把唐诗推向顶峰的人物;

5、李煜,既是南唐皇帝,又是著名词人,6、李自成,是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

7、李大钊、李达、李立三是革命家;

8、李四光是著名科学家。海外李姓知名华人很多,9、李政道、李远哲,美籍华人,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和化学奖。

(四)、陈姓的由来

1、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为虞舜之后裔。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于陈,妫满为陈侯,称胡公满,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厉公的儿子出奔到齐国,以国为氏,称陈氏。

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3、出自白永贵之后。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陈姓,是为万年之陈氏。

4、刘矫的后裔也有改陈姓的。

5、南北朝时,鲜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称陈氏。

历史上部分陈姓名人

陈胜(?-前208),秦末农民起义领袖。

陈平(?-前178),西汉王朝开国功臣。丞相。

陈琳(?-217),汉末文学家。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建安七子”之一。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又作长寿,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晋灭吴后,他广泛收集三国时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国志》。和《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列,称为四史。

陈霸先(503-559),南朝陈创建者。陈高祖。公元557-559年在位。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东)人。出身小吏,长于军事。太清三年(548)在始兴(今广东韶关)起兵,击败北齐军,进爵为王,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国号陈,改元永定。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少任侠。于诗标举汉魏风骨,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著有《登幽州台歌》。

陈友谅(1320-1363),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湖北沔阳人。出身渔家,曾为县吏。参加徐寿辉红巾军,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九年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国号大汉,改元大义。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青年将领,后期军事统帅,晋封英王。广西藤县人。

陈毅(1901-197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曾任上海市市长、国务院副总理,、军委副主席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外交部部长。

陈赓(1903-1961),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历任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云南军区司令员,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

其他陈姓名人有三国名士陈登;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北宋诗人陈师道;南宋思想家陈亮,诗人陈与义;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陈独秀,革命家陈潭秋,国家领导人陈云,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国学大师陈寅恪,数学家陈景润,解放军高级将领陈锡联,以及国民党CC系首领陈果夫、陈立夫,高级将领陈诚,蒋介石侍从室主任陈布雷,广东军阀陈炯明,汉奸陈公博等。

(五)、王姓的由来

1、出自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为直言进谏,使王上大怒,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就延用成姓。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

7、出自少数民族。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8、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历史上部分王姓名人:

王小波:(公元?~995年),著名北宋农民起义军领袖。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江西临川人(今江西抚州)。著名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宋神宗时期宰相。

王重阳:(公元1113~1170年),金朝道士。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易名德威,字世雄,入道后改名,字知明,号重阳子,陕西咸阳刘蒋村人。著名道教全真教的创始人。

王实甫:(生卒年待考),名德信,大都人(今北京),生卒年不详。著名元朝戏曲作家。在王实甫现存的三种杂剧中,五本二十一折的《西厢记》不仅是他的代表作,而且是元朝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王士祯:(公元1634~1711年),字子真,一字贴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桓台新城人。著名清朝初期诗人。王尽美:(公元1898~1925年),著名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一大代表。

王国维:(公元1877~1927年),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著名近代学者。

王若飞:(公元1896~1946年),名运笙,号继仁,贵州安顺城北街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

(六)、黄姓的由来

黄在百家姓排行第八,约有人口2899万,占全国人口总数2.23%。

黄姓起源

1、出自“嬴”姓。以国为氏。据《诸暨孝义黄氏族谱》所载,黄氏为嬴姓十四氏之一。古代黄国在今河南潢川。后被楚国所灭,子孙散居四方,以国名为氏。

2、古代南方蛮族有黄姓。在广西南宁一带。

3、(1)、少皋曾孙台骀之后:台骀是少皋的曾孙,因治水有功,颛顼封他到山西汾水流域,国号黄。周初,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2)、伯益之后: 伯益为嬴姓之祖,因治水有功受到帝舜的赐封。后裔有封於黄国。

(3)、陆终之后:一.陆终长子樊的长子南陆公,赐姓为黄。二.陆终次子惠连受封於黄国,以国为氏。

(4)、仲衍之后:陆终长子樊被夏禹封於昆吾。昆吾君隐於夏末去其封地,居古岳州,生子高。商中宗子太戊时高为车正,号曰仲衍,伊尹嘉其贤,以孙女妻之,是为开姓始祖。至十三世石妣姬氏,周赐姓黄。

历史部分黄姓名人

黄歇:游学博闻,楚考烈王以之为相,战国四君子,和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原君、齐国孟尝君齐名,封为春申君。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宋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苏门四学士。

黄巢(?~884):唐曹州人。出身盐商,王仙芝率盗匪起事,翌年黄巢起兵响应,广明元年(公元880)陷洛阳、长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号为帝,国号大齐。

黄道婆:元朝时擅于纺织技术的女工艺家。曾随崖州黎族学习纺织技术,学成后返乡从事纺织工作,促成棉纺织业的进步,使元明以后的松江细布闻名于四方。纺织业者遂立祠祭之,以感其功。亦称为黄婆。

小结:不管我们的姓氏是什么,我们一定要把我们祖先身上的精神流传百世,把他们优秀传统发扬广大。同时百家姓又是普及到千家万户每一个人身上的中国文化,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个点来打开探究中国文化的大门。

12、探究思考:

(一)、我们通过追本溯源,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很多姓氏的起源都来自于一些古姓,如嬴姓、姬姓、妫姓、子姓等等,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说中国姓氏同根同源?

明确:相传黄帝的25个儿子,为4母所生,分为12“姓”:姬、姞、酉、祁、己、腾、箴、荀、任、僖、儇、依。也就是说,黄帝的子孙衍生成12个胞族,散居到各地。这些胞族又滋生出一系列的“氏”。当时普遍存在的父系家长制氏族都称为氏。其首领为氏族的代表,也以氏来专称。如黄帝称轩辕氏,尧称陶唐氏等等。他们开枝散叶,分成不同的姓氏,所以说万姓是一家,同根同源。

(二)、最近,社会流传一股姓氏寻根的热潮,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 答:(1)、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原生态文化——由三皇五帝等中华祖先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追朔自己的根,中国人唯一可以凭籍的线索就是自己的“姓氏”了。

(2)、能释怀对自己姓氏的种种困惑,让人们与自己的先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而使自己对自己的姓氏的历史来源、家族名人、迁徙分布等知识了如指掌,甚至知道应该到哪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根„„ 通过姓氏文化寻根,使人们知道,自己的生命之所由来,知道自己肉体,心灵,之血脉传承;人们可以找到与祖先相连的血脉,经历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从而感知历史,体味现在,思考未来„„

(3)、姓氏寻根所寻觅的是中国人共同的民族文化之根,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积极意义。通过了解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探讨姓氏寻根现象,我们更加能够借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4)、举行寻根祭祖活动,发扬中华民族敬祖尊宗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海内外同胞互动、联谊、团结,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要让大家都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源在哪里,统统都是在祖国!根在这里!

(5)、满腔热血洒故里,灼热的乡情,化作满腔的热血,为故乡的公益事业真诚相助,报效桑梓。它凝成一所又一所学校的教学楼,一座座治病救人的医疗机构,一条条四通八达的乡村大道,一处处供水输电的厂场。他们的丰公显绩,刻在雪白的石碑上,刻在父老乡亲的心坎上,抹不掉,忘不了。

因此,姓氏文化寻根,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海外华人寻根问祖、建设和谐社会、加强民族团结、完成国家统一大业,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第五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中 2,学科:语文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1)、百度搜索,自行搜集查阅古代姓和氏的不同特点。2)、利用百度搜索,查出自己姓氏的来源,以便课上交流。3)、搜集自己姓氏的历史文化名人。

二、教学课题

本课旨在通过姓氏的对古代姓氏文化的探究,寻根问祖,培养学生身为炎黄 子孙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以及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1、梳理梳理姓氏分途时各自的特点。

2、梳理现在的姓氏产生的途径。

3、通过资料的梳理,探究姓氏合一时间以及原因。

4、培养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以及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5、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以及通过讨论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课从姓氏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对姓氏文化与寻根问祖现象进行思考。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要想了解一个人,首先要了解他的文化背景;要想研究一个民族,也必须研究这个民族的文化。本课从姓氏入手,引导学生寻根问祖,热爱祖国的文化。本课属于梳理探究性学习课型。教师在本课中只是引导,不必给学生提供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自己梳理知识,探究内涵。教学重点:

1、梳理姓与氏源起特点及作用。

2、梳理探究姓氏合一时间以及原因。教学难点:

1、同姓为什么不可以通婚。

2、通过探讨炎黄子孙,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百家姓图腾”的相关影像和“黄帝炎帝的祭祀大典”的影像。在百度中搜索《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课件,并对其进行选择、整理,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2、学生课前查阅有古代姓和氏的资料。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找到姓氏的形成、特点以及来源。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下载一个“黄帝炎帝的祭祀大典”视频,课堂放给同学们看,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直观感受。让同学们对寻根文化产生切身体验。还下载了几个PPT课件重新设计制作适用的课件。使之更为适合课堂使用。

四、教学方法

以问题引领教学;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创设情景,以解决环环相扣的问题作为课堂进行的主要方式。教学中学生结合小组讨论,自主探究,自主展示为主,最后教师进行梳理,提升课堂的文化内涵。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百家姓图腾》的视频【百度视频】http://v.ku6.com/show/lltmkhLpaQ8LSHux.html 一段意境深远的古典乐曲,一个个优美而神秘的图腾文字,相信已经将我们的思绪带入了那个遥远的年代,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回顾几个历史典故。

1、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回答:(1)、下列历史典故中的人物是谁?(2)、他们姓什么?

2、老师在百度中曾经搜到过这样一些内容,是关于他们的姓氏的(出示课件)

3、请同学们根据这些资料总结古代“姓氏”在使用时的特点。

学生说,教师板书(副板书:姓氏分途 一人一姓多氏 男称姓女称氏 姓氏合一)

二、新课

(一)梳理姓氏分途时各自的特点

1、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你得知了关于“姓”的哪些相关知识。教师总结:

(1)姓的产生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99472162.html

(2)姓的作用http://

2、请同学们练习生活实际,谈一谈“姓氏合一”的后世影响。

(三)梳理姓氏产生的途径

因为姓氏的合一,所以我们今天所说的姓氏,大都是过去的“氏”,而他们是怎么来的,都有哪些途径呢?

1、同学们展示自己姓氏的来源

2、根据其他同学的发言,总结姓氏产生的主要途径

3、教师梳理:http://

(四)、寻根问祖

1、知道了自己血脉的来源,那你能说说自己家族血脉中令人骄傲的历史文化名人嘛?

学生自主发言。

2、从同学们积极踊跃的表现中,老师看到了大家对自己家族的热爱以及强烈的自豪感,其实我们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大家庭,因为我们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3、你知道为什么吗?

同学讨论后发言(主要是从文化和民族形成的角度)

4、教师总结提升 展示“姓氏树”图片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D0%D5%CA%CF%CA%F7&in=9087&cl=2&lm=-1&pn=1&rn=1&di=21719780553&ln=202_&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

其实我们自称炎黄子孙,是因为我们真的都是炎黄的后裔,我们有着同样的民族,共同的文化,更是血脉相连,同根同源。所以我们以氏炎黄子孙而自豪,所以我们因是炎黄子孙而具有共同的目标——将我们的民族发扬光大。

5、播放视频《黄帝祭祀大典》http://video.baidu.com/v?word=%A1%B6%BB%C6%B5%DB%BC%C0%EC%EB%B4%F3%B5%E4%A1%B7&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1024

6、同学们如何看待这种祭祀祖先的现象? 不是祈福祖先,而是感恩,感谢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不是炫耀业绩,而是传承,传承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

只有一个民族所有的人有了认同感和自豪感,才会团结一心,发扬光大。

三、作业

女子称姓的特点及背后的文化现象。附板书设计:

寻根问祖 姓氏

姓 氏 姓氏的分途

分 途 一人一姓而多氏 ↓ 男称姓女称氏 合 一 姓氏的合一

六、教学反思

本课属于梳理探究性文化课,所以教师在本课中只是引导,以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梳理知识,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下,在自主讨论中探究文化内涵。

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更多地成了以问题来引导学生的组织者。

1、创设情景,并通过视频音乐吸引学生是学生自主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2、由学生自主发现现象,再直接由现象引出下面要探究的问题。

3、利用网络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使学生上课有跟多的发言内容与机会。

4、通过姓氏的对古代姓氏文化的探究,寻根问祖,培养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认同 感与自豪感,以及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 吉林省 学校: 通化市靖宇中学 姓名: 徐一姝 职称: 中教初级

通讯地址:吉林省通化市 建设大街3341号 靖宇中学 语文组 134001

寻根乡村文化[范文大全]
TOP